科技发展史论文作业

科技发展史论文作业
科技发展史论文作业

科学发展的辩证研究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成为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世界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科技为人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无限的能力和广阔美好的我前景,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破坏了自己的生存基础,造成自我的毁灭,给人类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既有利也有弊,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

科学与技术可以分开了论述,各有其内涵,但是又彼此联合,有着深刻的差别和本质性的联系。

科学一方面反映了科学的作用不仅有精神文明的方面,也有着物质文明的方面,特别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参加和发展科学的自觉性。科学的双刃剑功能,尤其是科学的副作用则是后天的,是科学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产物。

技术,通常是被认为为达到某种目的从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技术的双刃剑功能是先天的。

科学技术的结合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技术的幸运,因为科学的使用功能是通过技术来实现的,科学技术对社会发生作用是通过其成果显示出来的。科学以揭示客观规律为目的,其成果多为客观观念形态,技术以改变客体的形态为目的,其成果多为实物形态。因此,相对与科学成果,技术成果对社会的作用要直接的多。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

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未来科技将向一下几方面发展。

①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②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③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④科学技术活动日趋社会化、规模化和全球

⑤科技经济一体化成为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趋势

⑥科技发展将带动相当部分国家和地区或先或后地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经济是知识社会的核心。

⑦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进一步加强

⑧科学技术将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⑨高新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⑩科学技术发展将带来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二、科技发展的利与弊

生活在当代社会,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应该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同的道理。现代科技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存在许多弊端。

电话、手机、互联网几乎取代了原来的书信、电报,人们的通讯时间大大缩短;汽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交通时间;洗衣机、电冰箱等新式家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电视、电脑的出现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对我们影响最大的现代科技我觉得应该属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我们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可以在上面找我们需要的资料。互联网可以算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上面的知识几乎是应有尽有。有时候我们要想了解个什么东西,只要上互联网一搜就能得到答案,既快捷又方便。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新闻、资讯,把我们和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印证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说法。我们可以把它当作通讯工具,用它来跟别人联系,现在QQ、人人使用面十分广,成为许多人必不可少的通讯方式。互联网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娱乐平台,人们可以在上面找到许多可以用来消遣的东西。互联网给人们的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人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近来,网络办公也成为许多人的选择,他们可以在家工作,工作时间相

对自由。网上购物的出现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现在许多东西都可以网购,为人们节省了许多时间与精力。互联网的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可以说是许多其他科技所无法取代的,它的优点很难列举得尽。

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同样感受到了它们带来的危害。物理科技的发展给人们送来了核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新能源。但与此同时,它也是广岛、长崎巨大核灾难的罪魁祸首。还有,由于核技术使用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核泄漏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巨大杀手。现代的高科技不仅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它们也成为不法分子不可缺少的犯罪道具。现在许多高科技的犯罪手段让人实在无法识别,高科技的发展在这一方面又成了人们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这也让人们越来越感到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还有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花很少的钱享受到以前不敢想相的技术,现在越来越多购买私家车,汽车尾气无节制的排放,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调查,30%的雾霾根源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人们生活在一个灰蒙蒙的天空下,患上各种病症的几率大大增加。

有了现代交通工具,许多人出门就是乘车、坐飞机;互联网的应用和网购的走火,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宅男宅女。可以说,科技让许多人变得越来越懒,从而身体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差。虽说互联网带来的益处列举不尽,但它也带来了一些坏处。互联网

上面不仅有大量的有用信息,但也充斥着许许多多虚假的不良信息,使得人们不敢轻易相信网上的信息。所以说,它在加强人们之间联系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疏远了人们的关系。

还有,科技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人们对地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其中有许多都是不合理的,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现代科技的发展有许多对人类社会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科学技术一把双刃剑,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我们可以也必须尽力缩减它带来的害处,使它全面发挥它的有利作用——为人类谋福利。

三、对科技的辩证研究

从上一章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有利有弊,但是科学本身是客观的,它的价值是中立的,它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危害人类。当科学活动具有了实用性目的以后,就既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观规律造福人类功能的一面,又有危害人类的一面。

但是我们知道,核能技术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不该将它运用于战争中;采煤技术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不该无节制的钻取地球的资源。石油技术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对立的利益团队或阶级之间的斗争;生物技术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有人运用它挑战人类道德的底线,形成了人类道德的扭曲;现代工业发展也没有错,错就错在牺牲了过度的资源,如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

科技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出路,一切违背科学的思想都要

为之让路。是的,问题只在于科技代表了谁的意愿,只在于科技被谁运用,为谁服务,只在于不同利益群体的恶意利用科技的负面力量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削弱和侵夺对方的权益。因为到目前为止,科学技术还不是普照之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是一种奢侈品,只为少数人服务,正是科技,让掌权者由着自己的权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而妄图达到某种目的。可见,让人们对科技的感情变得复杂的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选择如何去运用它的人。

重重触目惊心的事实给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困惑和冲击,让人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不是自己做错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繁荣与进步,也可能带来隐患与灾难的未来,人类,尤其是掌握着科技的那少部分人,将如何规范自己,将怎么利用科技进步这把双刃剑,关乎着人类社会未来的福祉。

四、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的解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进步的同时也以为着人类的退步,人类文明的光辉只能在黑暗的背景上闪烁。科学技术的发展亦是如此。恩格斯曾经也说过,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当中。

“对于人类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将对我们实行报复。”控制论之父、美国科学家维纳在其控制论中的序言中说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为善为恶的巨大可能‘”。为人的告诫,不是要阻拦我们追寻科技的脚步,相反,而是在提醒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灾

难面前畏手畏脚,犹豫不前。

虽然科技进步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生活中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技术的进步让人类的生活有了质的提高。虽然科学和技术的双刃剑功能从客观意义上说是必然的,不可能彻底消除,但我们在进行科学技术活动时能够尽量避免和抑制其负能量。科技终究只是一种手段,没有生命,不像科幻电影里面一样具有自主能力,终究是归于人类自己控制,人类作为科技的掌控者,应正确利用科技的力量,尽量避免和抑制科技对社会的副作用,让科学技术成果惠及全民。只有更合理使用科学技术,将科技运用于对社会和谐的建设当中去,对人类物质丰富的创造当中去,对真理永不停歇的追求当中去,才能使社会更加美好,人类生活更加和谐。

把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内涵有两个基本方面:一还是以人为本;而是全面可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中国为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是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思想观点,是发展理论上的创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

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已经危及到或可能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以往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问题的一种反思,是一种新的追求人、社会与自然、资源的持久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效果就比较好,发展的代价就小,反之,就会出现曲折,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源源不断的、日益改善的生产生活

条件,以利于中华民族和人类的长远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和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人类的自律和科技的发展,科技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并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

五、发展与展望

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是保护人类最坚固的盾牌,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科技本身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人类的自律和科技的发展,科技必将把人类导入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并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课、理论课 (二)课程定位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 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加强学生知识记忆。 二、课程基本目标

(一)知识目标: 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二)职业技能目标: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

近代史论文--对五四运动的思考

对五四运动的思考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有志之士的强烈反对。于是在此背景下在中原大地上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愚昧的过去,于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人们被深深禁锢在封建思想里,人们失去了独立自由,变成麻木不仁,养成了一种奴隶性——甘心受奴役,受束缚。奴隶性的思想使得他们以奴隶自居,因而他们不会冒险进取,更不会去关心国家的发展及未来。所谓“国者也,积民而成。”“民”是国家的基础,要让国家从封建制度变成民主,自由的制度,就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走出封建腐朽的思想。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走出奴隶性思想呢?那就是要掀起一场像五四运动一样的启蒙运动。倘若没有五四运动,中国今日的繁荣昌盛也许还要再等几十年。因而要国家富强,就需要解放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他们前进。 历史上各国走向富强无不遵循同一道路:当一场大的思想运动逐步掀起时,随之将涌现一大批为新时代奠基的思想巨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批判旧制度,旧思想,宣传新的观念,新的主张,为社会的持续进步,为新社会的诞生寻求道路,探索方法。深刻的思想运动,引起人们思想根本的改变。紧接着往往是政治变革,建立新制度,推动科学技术进一步蓬勃发展,最终达到经济空前的繁荣。 14世纪,意大利首先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广泛而又深刻的思想运动——文艺复兴。这场运动被马克思誉为:“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得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很快意大利成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在1540年成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在文艺复兴的冲击下,英国也涌现出了像莫尔,培根,牛顿,莎士比亚等思想巨人。他们推动着英国的思想运动。于是很快在1660年,英国成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紧接着在1800-1880年,英国始终世界经济中心。继文艺复兴以后,在法国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思想运动过后,全国便掀起了几次大革命。最终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权。法国于1770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同样,在16世纪上半叶,德国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紧接着德国于1830-185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跟前几个国家一样,很快德国于1810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以强国的姿态领跑世界。如今是谁领跑世界呢?能当之无愧的当然是美国了。美国于1829——1870年爆发了一场亦称新英格兰文艺复兴,这场思想的启蒙引发了南北战争,促成了美国的统一,从此美国开始走上超级大国的道路。

日本文学史版日本文学史论文03

日本文学史版日本文学史论文03 《源氏物语》----------日本平安文化臻于烂熟阶段开出的妖艳之花 平安文化的一朵妖艳的花-------《源氏物语》 平安初期,日本的文化继续接受中国唐文化的浸润,影响,是日本汉风文化的最灿烂时期。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除空海等僧侣随遣唐使赴唐求佛典,两国的交流逐渐减少,日本逐渐行成日本特色的平安文化,完成了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日本文化也逐渐走向成熟。催生了物语文学,并走向繁荣,这在日本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十一世纪出现的《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朝贵族文学开出的一朵妖艳之花。在这以后,平安的王朝统治逐渐由盛转衰,《源氏物语》以后的许许多多的物语都无法超越它的高度。 《源氏物语》中的离愁别恨与世事的无常变幻 《源氏物语》中写了皇子出身的源氏五十多岁跌宕起伏的一生。 其中被认为全书最为重要的“须磨卷”则是写源氏二十六岁时的事。由于源氏与其政敌右大臣的女儿胧月夜犯下了罪过,惹恼了右大臣的一家。原本在朱雀帝登基后,源氏及其靠山左大臣一家预示即将

失势,在这种情况下,源氏感到情况对他不妙,主动隐退到荒凉的须磨浦去。这次的离京名曰隐退实则是流谪。这一事件,是源氏的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政治上的蹉跌。两年后,源氏被召回京。朱雀帝让位给冷泉帝,源氏与左大臣一家又重新得势。从此,源氏顺势直上,出现了后半生的绝对富贵荣华。因此这一卷是源氏前半生和后半生的转折点。从源氏的一生来看,这一分界线意味着他前半生以爱为中心的生活的结束。同时也是他步入壮年时期后作为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者生活的开端。从全书看,在这之前,作品的前半部充满了源氏的任性和适情,青春享乐的气氛。而在这之后,尽管源氏在政治上春风得意,但在私人生活方面却充满了内心的挣扎,陷入懊悔,不安与思考之中。从而使后半部的整体归于低沉,灰暗的情调。因此,从这一意义说,“须磨卷”在全书的转折作用是相当重要的。除此,“须磨卷”被认为是《源氏物语》的压轴卷也由于指这卷的文字写的最为情思缠绵,哀婉动人。写源氏流谪之前与他亲近的人惜别,其中包括他一手抚育成人的紫姬,受他照顾的爱人,生活凄凉的花散里,与他有紧密关系的藤壶皇后,右大臣的女儿胧月夜。所有这些女性都是源氏喜爱的人,但是她们与源氏之间又有着不同的实际内容。在生离之际,充满了不同情调的离愁,包含着不同的隐情,各自饱尝着不同的苦痛。骨肉分别的离别情绪使源氏产生看今追昔,人世变幻无常之感。 佛教的无常观,厌世观从内心深处一直支配着平安朝人,《源氏物语》中的多处可以看见“世事无常”的深刻描述,尖锐的指出了佛教

中国近代史实践论文

本科学生课程实践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纲要》 院(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 2013 级社会工作 姓名:王占伟 学号: 130302021 任课教师:尚海丽 时间: 2014 年06月 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摘要: 194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共产党工农联盟政治协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基本生活不能得到保障。近现代中国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深渊的社会状况表明,当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名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成为阻碍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意识形态、观念和思想的落后成为阻碍中国文化发展的桎梏。如何击退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如何推翻本国专制的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如何在反帝反封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国先进分子前仆后继反复求索的历史主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人民从来就是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然而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的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为了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

2018-2019-考研日语作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考研日语作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我们在准备考研日语复习的时候,需要把作文写作的常见问题了解清楚。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考研日语作文写作常见问题指南攻略,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考研日语作文写作常见问题解析 前面分析了考研日语作文的评分规则和出题规律,这一次,明王道为大家分析一下考生写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看一看你是否能对的上号呢?查缺补漏,改正自己常犯的错误,那么离高分作文就更近了一步。下面,就来看看大家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的5个问题: 1.审题不准确 犹豫考试中时间有限,加之作文是试题的最后一部分,所以经常有考生留给作文写作的时间不足,结果是匆忙审题,不加思考,占卷面分数四分之一作文写作部分留出充裕时间。写作文时应该遵循 2.不会使用接续词 准确使用接续词,衔接是作文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 3.用词不当 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应该是“都会生活に憧れる”而不是“”;,应该是“公園を散歩する”而不是“公園で散歩する”。 2)比如“妈妈的个子不太高”,应该说成“母は背があまり” (国家”,就写成“”,日语中虽然有“発達”一词,但是用法与含义与汉语有一定的区别。这句话用日语表达一般表达为“日本は経済力のある国である”。 (4)“文体”混乱

近几年的作文题目考试对“体”有所要求,要求用“だ?である”体进行 写作。这虽然规避了一些考生摆脱了不知道用什么体写作的困境,但是需要 注意“だ?である”体的表达方式和节句方式,尤其要注意不要将书面体的 “だ?である”体和礼貌体的”です?ます”体。 考研日语复习书目 初试参考书目 245| 英语 :不指定参考书目,题型可参考我校招生网上的考试样题 606|日语水平考试:上海外语学院陈生保等编:《日语》(第六册-第八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1987 806|日语写作与翻译:不指定参考书目,题型可参考我校招生网上的考试样题 复试参考书目 964|日语语言学方向综合考试或日本文学方向综合考试或日本文化方向综 合考试: 1.日语语言学(复试) (1)皮细庚:《日语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陈访泽:《日语句法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1X (3)杨诎人等:《现代日语语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X (4)小泉保:《言外の言語学——日本語語用論》,三省堂,1991 (5)陈访泽等译《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商务印书馆,201X 2.日本文学(复试) (1)肖霞:《日本文学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1X (2)魏育邻《日语文体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1X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日本文化(复试) (1)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各中译本)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21341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学分: 48/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一、本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2、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3、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4、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5、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6、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中国建筑史部分(26学时) 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发展概况(4学时)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知识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为主,一脉相承;宫式建筑为典型,等级森严;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全民审美素质”等风格特征。 1.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知识点: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概况 重点和难点:封建社会建筑。

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题目:铭记历史与当代青年的责任院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实践时间: 姓名: 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历史风采,熟知古老的中国以及新中国的探索历程。 二、活动目的 让同学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学习历史人物不惧苦难的精神,以及优秀品德品质,发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偶像形象。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为了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掌握更加全面的人物信息。我选择的是文献法。通过在图书馆查阅书籍以及适当利用网络来用最客观的语言去解读历史。 四、研究过程与发现 一、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封建统治已腐朽衰落,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危机重重;而英国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虎门销烟之后,英国开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从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开始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结束,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二、太平天国起义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

中国近代史作业(小论文)

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后记 ——11096119 黄升 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简介 (一)八一起义纪念馆总述: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座落于南昌市中山路380号,原为江西大旅社,整栋楼房是一座"回"字形中西合璧砖泥建筑,是当年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创建于1956年,是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多年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致力于馆藏文物的征集和研究,不断丰富馆藏文物,同时对总指挥部旧址进行了维修和翻新,对现有陈列进行了更新、改进。运用高科技手段,采用声、光、电同步进行的大型沙盘模型,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八一起义的战斗过程;运用多媒体影视合成景像,生动地再现了"朱德施计"的故事情节;运用电动图表、绘画、雕塑等现代化手段,丰富了整个大厅的陈列内容,新的陈列和复原陈列相结合,更富有生动性和教育性,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军70周年前夕题写的"军旗升起的地方"7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石刻作为陈列的序幕,将会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二万多起义军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诞生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崭新的人民军队。硝烟散尽,至今尚存革命旧址五座: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军官教育团旧址、朱德旧居。均为国保单位。为了纪念和宣传这一光辉的历史,早在1956年就成立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40多年来,接待观众逾1000万人次。南昌起义暨建军70周年之际,五座革命旧址经过维修,再现了历史的光辉;辅助陈列全面更新,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展览手段,极具吸引力、感染力,已达国内一流水平,令人留连忘返。 (二)八一起义纪念馆布局 位于南昌市老城区中心的洗马池,中山路西端。原是江西大旅社,建成于1924年。旅社大楼外观呈银灰色,坐南朝北,主体建筑共四层,中部为天井,共有96间房。这栋中西合璧的大楼,在二十年代是南昌首屈一指的建筑。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为筹划起义,当时,以贺龙所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一师司令的名义,包租了整个旅社。1957年,在旧址建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纪念馆大门临街而立,门楣上悬挂着陈毅元帅手书"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金匾。一楼按原貌恢复了当年曾举行过领导会议的喜庆礼

中外建筑史 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著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体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 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沿房屋进深方向在右基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屋矮柱和短梁,构成“一品”木构架。在平行的两品木构架之间用横向联系的“枋”联络“柱”的上端,产在各层梁头和短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90度直角的檀,起联系构架和承载屋面重量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型平面,同时也可以组成三角型、正方形、多角型、圆形、扇形、万字形等特殊平面的建筑。由于这种“抬梁式”建筑的木构架类似“框架”,建筑物上部分荷载沿梁架、立柱传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不承受荷载,这就赋予建筑以极大的灵活性。室内空间可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分隔空间,并随需要安装或拆卸。 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面。台基——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结合增架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前者显示了皇宫难以企及的尊贵;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与天相通的气度。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称为“斗拱”的构件,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斗拱”,实际上是用短木块,木枋所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近代史小论文

战后幽灵—民主日本之可能性 论二战缘起,经济决定论往往一统江湖。然而自一战后至二战,数十载光阴,从和平鸽飞起至兵戈不息,从民本主义至军国中心,民主和平的呼声如何沦为军国主义的前奏?暴力,残忍,弑杀,这是否能简单地归因于民族性,刻画成所谓的在日本人骨子里的东西?太平洋中一介岛国,如何拥有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历史渊源与隐瞒的现实,煽动与宣传,集体中的民众和士兵,拨开重重迷雾,二战日本究竟是怎样的日本?战争留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缕缕忧思?为了探索上述问题,我将以如下三个客体做一番探讨即:一场运动,民主和平的先行者大正民主运动;一位作家,由反战转至尚武的文坛女诗人于谢野晶子;一个团体,在“神风”的旗帜召唤下,前赴后继,争相奔上死亡之路的日本青年。接下来,将以这些裹挟而行的一代人为着眼点,力求一窥一战后日本社会思想跌宕起伏之全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受战火牵连,生产受损,许多物资不得不依靠出口国。日本虽为参战国,却远离主战场,损失较小,这使得欧洲成为战时日本的一大金主。并直接导致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战后日本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大幅加快。面对清帝国,奥匈帝国等的覆灭,深深震撼了日本国人,民主呼声日益高涨,就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大正民主”运动蓬勃生起。 由于日本已经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大约半个世纪,国家大致平稳发展,一战时期大量外资进入,使得大正前期出现了日本近代以来前所

未有的盛世局面。都市生活、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城市的妇女不再是家庭主妇,可以参政、出演现代剧目、上班,随便出门逛街、看电影等。甚至在一战末期发起了“米骚动”。至此,大正民主运动达到最高潮。 然而这只是一瞬,如同烟花经历了绚烂的开放,大正民主运动迎来了它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秩序逐渐恢复,加上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困难,阶级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趁机猖獗,他们猛烈攻击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极力倡导法西斯主义的独裁和集权,制造了一连串的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构成了势头汹涌的军队法西斯化,在军部推动下,日本政府的政策也一步一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和平的日本有可能性吗?军部用武力打消了一切幻想,将一个可能孵化成真正和平民主的日本扼杀在摇篮里,徒留无尽唏嘘。我们能够缺锌的一点就是大正民主运动,它虽然在奋力挣扎后,没能逃出军国主义步步收紧的罗网,却仍然是一个时代的灯塔,照亮过许多迷路的船。它有力的证明了战争是罪恶的,却并不意味着民族本性之罪恶。没有那个民族骨子里是罪恶的,流淌着弑杀的血液。和平与安定,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多数人的向往。 啊,弟弟呀,我为你哭泣, 你不要死去! 你是咱家最小的弟弟, 双亲加倍地疼爱你。 双亲何曾教你紧握利刃,

《日本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日本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5093 课程名称:日本文学选读 总学时数:32 实验或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基础日语、日语阅读 后续课:无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日语专业四年级上学期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此课的学习,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另外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艺批评的理论及方法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总学时为一个学期,32个课时。要求学生了解日本现,当代小 说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日本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重要 作品;了解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能够阅读日本现,当代小说, 并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有自己的见解。 4.教学重点难点:语句中难词的释义及提示词语在作品中的含义;作者的生平、主要作 品及在文坛的影响;作品的故事梗概、主题思想、创作背景、 人物特征及语言风格等。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与课下阅读相结合。 6.教材:周平主编.《日本文学作品选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主要参考书:谭晶华编著.《日本近代文学名作鉴赏》.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 7. 其他 考核方式:N+2考核方式 其中“N”包括小论文(15%),小论文(20%),专题讨论 及小结(文学主题课堂发表)(15%);“2”包括笔记(10%)和期末成绩(40%)。 二、正文部分 第一部分文学史 1.教学要求 1)比较系统地讲授现当代日本小说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帮助学生了解日本文学发展历史,掌握重要的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鉴赏日本文学作品的能力。2)批判继承日本文学遗产,领略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3)结合学生实际,力求既讲述基本知识,又把握重点。加强文学经典著作的分析,使之举一反三,让学生初步掌握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各自特点。 2.教学内容 1)日本文学史的时间划分及标志。 2)几大文学思潮的名称、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3)阐述日本文学史上的文学思潮及历史背景。 4)重点作家及其作品讲解与赏析。 3.本章学时数

《中外建筑史》论文格式

摘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公民的监督参与意识不断加强,原有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实现政府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法治性、高效性、有限性、责任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它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府自身完善的现实需求,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队伍建设者,在真正意义上确立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而推动我国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公民的监督参与意识不断加强,原有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实现政府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法治性、高效性、有限性、责任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它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府自身完善的现实需求,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 关键词:特征必要性必然性构建

Abstract As China enters WTO,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rove little by little, t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enhances increasingly, the role that primary government act has not adapte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t present, china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 public and service government. The role that primary government act has not adapte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t present, china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 public and service government. As China enters WTO,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rove little by l ittle, t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enhances increasingly. So, at present, China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 public and service government. T 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enhances increasingly. As China enters WTO,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rove little by little. Keywords:character necessity inevitability establish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2009级1班姓名:陈亚东 学号:20090718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论文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进一步了解,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

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中外建筑史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D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C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C)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B)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A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B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A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C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B)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C) 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 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A)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C)城的风貌。

近代史论文——抗日战争

广石化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谈中华民主之抗日战争 前言: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大环境底下,我们更应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让后 日铭记着我们先辈的共荣历史,从而警醒后人。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恶性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 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 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然而,日本就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发动九一 八事变、制造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各种各种都是日本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 故意制造的虚假事件。日本的残暴的殖民统治对我们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 难。它不仅将宝岛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还在东北扶持了“满洲国”,企图将东北从祖国怀抱分割出去,最后还诱降汉奸汪精卫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 政府”。然而,最令人发指的就是日本对中的大规模侵略对中华人民造成了无法 弥补的伤害。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慰安妇”,这些词语真是无声地控 诉着日本侵略者得无耻的面孔。 除此之外,日本侵略中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了“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垄断企业,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就由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主管对华北和华 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制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

廉价出卖给伪政府,除保证侵华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被运往日本国内,为了它那对外扩张的野心作准备。 二、中华民主抗战的转变 众所周知,在反侵略战争的开始,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国民党,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这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热情。这时,中国共产党率 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又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共中央以及东北党组织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 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东北抗联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 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 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 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伟大目标,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进行“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依然实行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紧接着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成为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中国内部矛盾有了初步的缓解,开始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是 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日洪流。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一些人还不避艰险,把工厂迁往大后方。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一致拥护国共

龙岩学院2012-2013(1)l全校课程表

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一)A 备注:1、东肖校区的计算机上机上课地点在综合楼信息区一层。 2、各班形势政策课安排在周二下午(双)或晚上,具体安排由思政部负责;体育课(体育选项)具体安排由体育系负责安排并通知。 3、晚上上课时间19:00~19:45,19:55~20:40。 4、文虎楼教室门牌号用“文+3位数字”表示,同心楼(综合楼)教学区门牌号用“教+3位数字”表示,信息区门牌号用“信+3位数字”表示。 教务处外国语学院 二○一二年九月

备注:1、东肖校区的计算机上机上课地点在综合楼信息区一层。 2、各班形势政策课安排在周二下午(双)或晚上,具体安排由思政部负责;体育课(体育选项)具体安排由体育系负责安排并通知。 3、晚上上课时间19:00~19:45,19:55~20:40。 4、文虎楼教室门牌号用“文+3位数字”表示,同心楼(综合楼)教学区门牌号用“教+3位数字”表示,信息区门牌号用“信+3位数字”表示。 教务处外国语学院 二○一二年九月

备注:1、东肖校区的计算机上机上课地点在综合楼信息区一层。 2、各班形势政策课安排在周二下午(双)或晚上,具体安排由思政部负责;体育课(体育选项)具体安排由体育系负责安排并通知。 3、晚上上课时间19:00~19:45,19:55~20:40。 4、文虎楼教室门牌号用“文+3位数字”表示,同心楼(综合楼)教学区门牌号用“教+3位数字”表示,信息区门牌号用“信+3位数字”表示。 教务处外国语学院 二○一二年九月

龙岩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二) 备注:1、东肖校区的计算机上机上课地点在综合楼信息区一层。 2、各班形势政策课安排在周二下午(双)或晚上,具体安排由思政部负责;体育课(体育选项)具体安排由体育系负责安排并通知。 3、晚上上课时间19:00~19:45,19:55~20:40。 教务处化材院 二○一二年九月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代码:中外建筑史、0710025 总学时数:54(理论课学时数:50 复习与考试学时数:4)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设计 1 课程概述 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课、理论课 、课程定位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课程设计思路 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加强学生知识记忆。2. 课程基本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2、职业技能目标: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无考证 3、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