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变迁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变迁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变迁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变迁

-内容摘要:丝绸之路,又称丝路,是古代中西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的重要通道。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前者上乘两汉,下启隋唐,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作用。而后者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有部分的变迁。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变迁

正文

“丝绸之路”之名,最早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他曾多次到中国考察,在他的《中国》一书中,他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一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叫做“seidenstrasse”,德语意为“丝绸之路”。其后,1910年,德国东方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在其著作《中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和《从中国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中,分别对“丝绸之路”进行不断地扩展。而这些观点符合历史实际,因此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丝绸之路或丝绸贸易之路不断被使用。

谈到丝绸之路,就不得不谈到汉武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历史上被称之为“凿穿”之路的行动,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古代文明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凿穿”之后,在双方的不断稳固建设下,中原王朝与西域以及葱岭以西诸国的交通逐渐固定下来。

然而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中国南北分裂,政权不断更替,先后经历三国鼎立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以及南北朝对峙时期三个阶段。而西部世界各国同样局势的变动不断,萨珊王朝的兴起和衰落,、罗马的分裂、印度王朝政权的更迭以及突厥的兴起,最终导致丝路的兴衰变迁。

一、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其从长安出发,主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越过白龙堆至古盐泽西北楼兰古城,进入西域。从楼兰古城分为两道,北道沿孔雀河至渠梨、乌垒、龟兹、姑墨至疏勒,而后逾葱岭,经大宛西行;南道则由楼兰经鄯善扜泥城,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于阗、皮山、莎车而后逾葱岭,经大夏西行。南北两道在木鹿会和,然后经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抵达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从而于地中海地区诸国交通。

这条丝路又被称为“绿洲之路”,主要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要经过许多的浩瀚沙漠,而里面有点缀着无数的天然绿洲,并形成了许多绿洲国家,为过往的人行和畜群提供休息的场所,所以得名“绿洲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多个政权分裂格局,使得丝路的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状况,使得北方诸政权的都城譬如武威、平城、长安、洛阳等都曾担负过丝路起点的重任。而在西部,由于萨珊王朝和拜占庭的强盛,萨珊首都泰西封和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绿洲道路的西部终点。这条丝路可分为东段陇右道、中段西域道以及葱岭以西的西段。

1.陇右道: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更替频繁,都城变化不断,导致丝路起点的不断变换,但是长安作为北方人来人往都会经过长安,因而这里为叙述方便将长安作为丝路的起点,而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的道路,称之为陇右道。

历史上,从长安至河西走廊的路线多达五条,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右

道所选取的路线主要有两条:长安→凉州北道和长安→凉州南道。

北道是到达河西最短的一条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洛阳,沿泾河河谷西上,过固原,至靖远渡黄河,近路河西走廊。此路线基本是一条直线,因此比其他路线更为近便。自古以来北道就是关中连接陇右的军事要道,因而历代政权特别是北方政权都对这条道路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保护,抵御匈奴等北方草原民族的东进,维护丝路顺畅。

而南道同样从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经宝鸡、天水、陇西、临洮、金城,由此度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这条道路比北道多出二百里。

在上述两条道路之间还有一条中道,自古也颇多利用。此道从长安至陇县,而后西行字陇关或大震关越陇山,西北经略阳、渭西至金城,过黄河至河西。

魏晋时期,陇右道经行的要道上聚居着部分羌人部落,在平常情况下,羌人是不会对丝路交通进行骚扰,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苛政和剥削,羌人不断发动起义斗争和武装反抗,对丝路交通顺畅与否造成影响,但同时羌人的活动,譬如城镇、桥梁的建设,荒山开辟,还有氐、汉各族对西北地区的开发,为中西交通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

2.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即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进入西域的道路,在如今又称之为甘肃走廊。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由于其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使得此地自古农牧业较为兴盛,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和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的要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丝绸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形势处于动荡之中,对中西间的交通造成重要的影响。首先,东汉灭亡以后,中原政权一度丧失对河西的控制权,敦煌长达二十年无太守,到了曹魏、西晋时期,中原政权只与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政权较多联系,维持着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控制。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战乱中原政权基本失去对西域的控制,直到北魏时期中原政权才恢复对河西走廊的控制。虽然局势动荡对丝路顺畅造成影响,但北方的政权都不曾放弃对河西地区的开发治理,特别是西魏、北周时期,河西走廊依旧是中西交通的要道。

3.西域道:

西域,从广义上说,其包括古代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中国的新疆、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的地,在中国古达文献中都曾称之为西域。而狭义上的西域大致指中国新疆地区。在丝路交通路线上,相对于陇右、河西的丝路东段,葱岭以西的丝路西段而言,位于新疆地区内的思路路线即西域道,就是整条丝绸之路的中段。由于此地临近周边各个国家,因而这里就成为历史上多种文明的交流扩散之地,成为中西交流的重要中间地带。

两汉时期,中央政权在新疆地区设立都护府以后,中国与葱岭以西的西中亚诸国出入西域主要有南北两道:南道指经鄯善、若羌、于阗、莎车,过葱岭西行;北道出玉门关经楼兰绕道车师前王国,在转焉耆、龟兹、姑墨而西,至疏勒,过葱岭西行。

到了魏晋时期,又增加了“中新道”,即从敦煌、玉门关至车师后王国,而后沿天山北麓西行的道路。

在到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域道随着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和西域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迁。首先在西域南道,南道以鄯善为起点,从敦煌出发,出阳关,沿疏勒河向西,在罗布泊附近进入白龙堆沙漠,南行至鄯善扜泥城。汉魏之际,鄯善国

力雄厚,其王都扜泥城当南道要冲。因而南道出玉门关后,不在经楼兰,而径自沿阿尔金山北麓西南行,以达鄯善;其次西域中道,其包括自敦煌、玉门关西行,经楼兰道与汉代北道合西行的路线;再次是加强对新道与北新道的利用,所谓的“新道”是自敦煌至车师界高昌而后入中道的一条支线;最后是对伊吾路的利用。伊吾路是自河西进入西域的古代交通线之一,这条线路自敦煌或晋昌经伊吾至车师,而后西行与西域北道连接。然而随着柔然的崛起和强盛,使得伊吾路的利用率降低,过往使节为避免柔然的作梗而选择经行鄯善路。

南北朝时期的西域道,在《魏书·西域传》中有所记载:“其出西域本有二道,后更为四:出自玉门,渡流沙,西行二千里至鄯善一道;自玉门关渡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车师为一道;从莎车西行一百里至葱岭,葱岭西一千三百里至伽倍为一道;自莎车西南五百里葱岭,西南一千三百里至波路为一道焉。”

4.丝绸之路支线的利用:

自张骞出使西域“凿穿”后,古代中西交通陆上路线,一般情况下都是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经新疆越葱岭进入中亚,而后西行。当河西走廊或其中某一段被阻塞是,人们往往另走它道进入新疆地区。三至六世纪,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境内长期存在多个政权对峙的局面,不同政权与西域的交通也往往行经不同的路线。因此,交通西域除河西走廊主干线之外,另有其他道路通西域。其中最重要的有吐谷浑之路、居延路和草原路。

①吐谷浑路线

吐谷浑之路以今青海地区为中心,故又称“青海道”,因那时青海境内有吐谷浑部落和吐谷浑国而出名。同时又由于曾经控制此路的西秦王乞伏炽磐曾被东晋封为河南王,其国有称河南国,故又名“河南道”。

在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吐谷浑之路主要以青海湖周围的地区为中心,向周围有四通八达的道路。其主干道是从青海湖西的都兰城出发,沿柴达木盆地南北两缘西行,再向北过阿尔金山隘口,能至鄯善。

②居延路

居延路是途径古居延之地的通道,居延故地在今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额济纳河南北穿越额济纳旗。所谓居延地就是此河流域地区。

由于东西两侧巴丹吉林沙漠和北山山脉的阻挡,居延路成为中国西部一条重要的南北通道。纵横交错的居延道路是中原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其远控大漠,近屏河西,东西襟带黄河、天山,且水草丰美,宜于农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条交通道的就备受利用。

首先,居延之地处中原政权与北方草原民族交界地区,是北方草原民族通常经行之路。其次,当河西路或中原路不通时,居延路是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族政府和民间的替补道路。

在中西间交通线上,居延道沿漠南之地与河西路平行西进,发自阴山山麓,途经居延绿洲,西过天山之北而通中亚诸国,可与河西走廊的道路相通,亦可如吐谷浑之路。

③草原路

草原路是后世名称,唐代以前未见过此称。这条路线是北方草原民族东西交通的路线,很早就已经存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丝绸已经传入遥远的希腊,那时有的学者就认为便是通过西北草原名字辗转传递实现的。自古欧亚大陆的北部辽阔的草原便一直存在各游牧民族部落,他们的活动是草原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草原路一般是指从漠河经过阿尔泰山南至西域。草原路是游牧民族通往西域

的道路。在三至六世纪间,草原路的起点和路线都发生一些变化。

魏晋时期,草原路起点在车师后王国都城于赖城,由此西向至“大秦”,这是一条沟通中国与罗马的路线,但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怎么利用这条路线进行活动。

五胡十六国时期和北魏前期,这条路线有车师后部、高昌向东延伸,经河套地区过黄河、北魏前期政治中心平城,东至辽东,形成贯通中国北方的东西国际交通线。十六国时期,匈奴和鲜卑融合形成的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夏国,都于统万城,统万城也一时成为核桃地区交通四方的枢纽。

北魏时期,改统万城为夏州,直至隋唐夏州一直是河套地区陆路交通的枢纽。以平城为起点,经君子津、统万城(夏州)、灵州至姑藏,连通河西走廊之路,也可以西行与居延道相连进入西域。而后北魏迁都洛阳后,丝路以洛阳为起点,东西往来的商人使节僧侣自洛阳经长安入河西走廊,出敦煌、玉门关经伊吾至高昌,从高昌北上则与传统的草原路线联结起来。

但到了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东魏、北齐与传统的中西交通路线即自河西走廊入西域的道路隔绝,这条草原路成为东魏、北齐沟通西域和西南地区的主要道路。

5.葱岭以西的丝路

三至六世纪的中西交通,中国西部地区主要是葱岭以西中亚地区、古代印度、萨珊波斯和拜占庭帝国。逾葱岭以西各条线路为丝路西段。丝绸之路远抵今印度、俄罗斯、中亚、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土耳其等。

三至六世纪,中亚地区就是中国与南亚、西亚和东罗马交通的中转之地,越葱岭西行的路线从汉代以来就分为两条。出入西域进入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南道以于阗为门户,北道以疏勒为门户。

丝路南道:南道从于阗出发,越葱岭西行有三条路线,一条经朱俱波等国西行,宋云等西行取经即走此路线;另一条路线可至乌苌,法显等人入天竺行程走此路线;第三条则经波沦国至天竺诸国。

丝路北道:北道经疏勒越葱岭出入西域,根据不同的走向分别至南亚、西亚或西北行至拜占庭。越雪山、大雪山可至天竺,昙无竭等人至天竺,经此路。但此路艰险异常,瘴气、暴风、悬崖壁立,故当时很少经行此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即经朱俱波或莎车,进入天竺诸国。

二、海上丝绸之路

1.海上交通的发展

早至西汉年间,中国使节就已经经南海至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东汉时期,罗马人已经走通了经印度、扶南、日南而至洛阳的道路,南亚、东南亚诸国亦经日南、交趾至洛阳。到了东汉末年,西域反乱,原来经陆路与中国交往的天竺等国则改道走海路东来,海道的利用频繁起来,在《魏略》就记载着当时大秦至中国的两条海上交通路线,一条经交趾至东南沿海城市如东吴都城建业,另一条则是从交趾逆红河而上至中国西南地区的益州和永昌。

中西海上交通的兴起是有一定的条件的,首先就是造船技术的提高和航海水平的进步,其次是中国南海国际贸易港得到变迁。当时除交趾是自两汉以来一直是南海重要港口外,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广州,地处南海交通要冲的日南郡,山东半岛北岸的东莱,南岸的长广,福建的梁安郡(今泉州),还有就是建康等都成为三至六世纪的重要贸易港口。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西之间的海上交通在两汉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与中国通交的海南国家,据统计有十八国:林邑、扶南、诃罗陁、媻皇、媻达、阇婆达、

盘盘、丹丹、干陁利、狼牙修、婆利、中天竺、北天竺、迦毗黎、狮子国、大秦、头和国。在三至六世纪,主要集中在三国时期的东吴,两晋和南朝即宋、齐、梁、陈各王朝。

三国时期的东吴地处东南沿海,立国之初就继承了汉代海外交通的全部遗产。三世纪初,便有第一位留下姓名的罗马人秦论来到三国吴国的都城,并且当时东吴君主孙权重视航海事,也派过使者经海道西去联络各国,孙权曾遣朱应,康泰出使扶南,期间经历百数十国。

两晋时期,初时仍与南海诸国频繁交往,据史书记载,在南方,西晋王朝初年与林邑、扶南等国有官方往来。但后来由于西晋南方沿海地区官吏贪污与对外商的侵渔,特别是后期,由于两晋的官吏的侵刻和林邑对日南之地的贪图,造成两晋与林邑频繁发生战事,使得海外贸易的势减。但也仅仅是海上交通的衰落,并不代表着海外交通和贸易的中断。

进入南朝,在刘宋时期,海上交通出现兴盛的局面,刘宋建立初,便通过海上与海南诸国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南亚的天竺、狮子国频繁的遣使奉献。同时由于海道的通畅和佛教的兴起,僧人亦经海道往还,刘宋时期一时之盛。到了刘宋后期,随着刘宋与林邑关系的改善,与海南诸国的关系也活跃起来。盘盘国、诃罗单、媻皇、媻达等交通一时兴盛。

南齐时期通过海路通交,比之刘宋时有所衰退。这种衰退是从刘宋的末期开始的,其原因是刘宋和林邑的战事、林邑的内乱、刘宋末年以来扶南与林邑的战争和交州的叛乱,这一系列的变故造成在萧齐时期与南海诸国的交通衰落。萧齐时期中西海上交通的衰落,也与海道西端的政治形势以及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交通的开展有关。

进入梁陈时期。梁时海上交通出现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前来通交的国家更多,除了的东亚的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等,东南亚、南亚的林邑、扶南、盘盘等,南亚的中天竺、狮子国等都与梁有频繁交往。海上交通的兴盛也推动佛教文化的传入,同时造成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到了陈时,这种海外交通仍然存在,陈超与扶南、林邑、狼牙修、丹丹、头和等仍有往来。

2.海上航线的变化

据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交通总体而言是相当活跃的,特别是东吴、两晋和南朝诸朝。而那一时期主要的航海路线主要有以下三条:

①从日南至扶南典逊、句稚

在日南至典逊航线上,主要有林邑国、西图国、头和国、盘盘过、狼牙修国。如果从典逊继续沿海岸向南航行,可以绕过马来半岛南端进入印度洋,或至句稚。此航线上,典逊之南马来半岛上则有耽兰、都昆、拘利、比嵩等诸国。

②自扶南句稚、投拘利口至师汉国或家陈国

这是从今马来半岛到斯里兰卡和印度的航线,师汉国也就是当下的斯里兰卡。进入天竺国,当时主要是从句稚、投拘利西北行,经孟加拉湾沿海各地至天竺。这条航线上,经行横趺国、无伦国、林阳国、忧钱国、忧钹国、乌文国等。

③印度西南海岸或斯里兰卡至亚丁湾

自印度西南海岸或斯里兰卡西行,至波斯湾或红海海口。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非洲索马里半岛之间的亚丁湾,经曼德海峡通红海。这里扼红海和印度洋的出入口,自古以来就是欧亚非三洲还是交通要冲。这条航线上活跃的商船主要是来自印度、阿拉伯半岛、阿克苏姆王国和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罗马、东罗马的商船也有航线往来的影子,由于离中国比较远,中国至者记载比较模糊。

④经波斯湾。红海通大秦

经波斯湾、红海至埃及亚历山大里亚,东西方的航线便把东方与大秦连结起来。这条航线的重要港口就是位于阿克苏姆王国北部的阿社利斯湾。

总结:

中国丝绸之路作为古时东方与西方互相交流的重要道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对古代东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丝路历史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路发展,对整个丝路历史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作用,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对以后隋唐各朝海上交通的继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

参考文献:

1.石云涛主编:《三至六世纪丝绸之路的变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6

2.国风主编:《丝路春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

3.9

3.李庆新主编:《海上丝绸之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5

4.余太山主编:《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中华书局,2003

5.陈炎主编:《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周一良主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8.刘迎胜主编:《丝路文化(海上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5

9.【德】克林凯特主编:《丝绸古道上的文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10.陈高华主编:《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出版社,1991

11.杨建新主编:《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12.蓝勇主编:《中国历史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7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丝绸之路”海上行 据说古代西方人最喜欢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瓷器,一是丝绸,而后者更是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用以冠名西域商路,即人们熟悉的“丝绸之路”(1877年首次提出,后为世人所公认)。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大约在秦汉时期,在西方,它被称为“赛里斯”(希腊文),当时的罗马贵族妇女都以穿上这种高贵典雅的中国丝织衣裙为荣,以至于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丝绸也成为罗马帝国最知名的奢侈品之一。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商人们竞相前往中国贩运丝绸及其他物品,这条贯穿西域的“丝绸之路”也由此繁荣一时。 由于古代交通落后,长途贩运物品利润高,但风险也极大。以路程而言,当时的这条陆上商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最终才达到罗马帝国。唐中期后,由于受到中亚国家崛起并控制商路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也几度中断而日渐衰落,最终埋没在无边的黄沙之中。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在前者不断衰落的过程中,随着国内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道,即所谓“广州通海夷道”,这大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具体而言,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主线路。由于距离较近,中日两国通过海路交往十分便利,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等数千人东渡日本,但船队出发后杳无音信,有一说法是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仍有尊祀徐福为“蚕神”的做法。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和僧侣频繁往来中国,中土物品包括丝绸也都大量从海上运往日本,如今的奈良(当时日本国都)正仓院俨然成为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直到明清时期,日本仍把从中国开往长崎贸易的商船称之为“唐人船”,而这些船大多从江浙出发,顺风三日(一般七天)即可抵达日本,并在次年春天顺风返航。 另外一条商路则以广州为起点,以南海为中心,其间途经百余国,全长共两万八千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当时的广州港,“大舶参天”、“万舶争先”,唐代诗人刘禹锡惊叹之余,曾留下“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具体走向为:从广州启航,沿东南方向航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然后西行,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印度南部后,沿半岛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直达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到非洲东岸。这条海路是八世纪至九世纪间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南海,东南亚诸国基本上进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海洋贸易圈内。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广州极可能已开辟直航菲律宾的航线。唐朝陶瓷开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浙江越窑、广东潮州窑等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四)宋元时期—鼎盛期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

浅析丝绸之路

浅析丝绸之路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的起止点和文化的传播,浅析丝路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一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这个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词汇并不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它早在19 世纪就出现了,而且开始出现也不是英文而是德文。它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德语叫“Seidenstraβe”,英语翻译为“Silk Road”。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术语不是偶然的,因为德语民族素有以主要货物命名“商贸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二丝绸之路的起止点 [杨镰说:“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又说:“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但他认为应该是南阳,理由是“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而南阳的别称就是“宛”。按照杨镰这个说法,丝绸之路的一端从西安或者洛阳延伸到了南阳,另一端却只到大宛、也就是现在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就终止了。此说大谬,而且有语病。一条路有起止点,“西域”是一个区域,何来起止点?实际上丝绸之路到中亚远未终止,大宛只是那条路上众多的中转站之一,把它看作丝绸之路的起止点是没有道理的。仅仅因为南阳别称“宛”,就把它看作与大宛对应的丝绸之路另一个起止点,自然也很荒唐。](戴问天2010)丝绸到达中亚以后,除一部分南下运往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一部分销往西亚和非洲东北部外,大部分都继续西行,销往欧洲,其主要路线有南北两条。南边一条经波斯到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即现在的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再通过海路运到罗马,在这个过程中得“地利”而垄断了中转贸易的波斯商人获利极丰。另一条路线先运抵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刻赤,再穿黑海,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最后也到达罗马。只有在强大繁荣的罗马才能找到足够的市场,大宛、黎凡特和刻赤,作为消费市交流场远不能和罗马相比,它们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 三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在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这一地区的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 公元前60 年) ,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

丝绸之路的起源(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书名:丝绸之路的起源(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书号:ISBN978-7-311-04662-0 定价94.00元 作者简介: 石云涛,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 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古代文学 和中西交通史。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 析》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内容简介: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主要收入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内陆欧亚诸方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同时选择了部分国际欧亚学的经典名著,涉及区内众多民族、多种文化类别的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和资料构建上独显欧亚视野的优势和特色。 该套丛书的出版宗旨是:使读者能够在欧亚这一视野下系统、全面地品读历史,审视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步。 系统出版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各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也将意义深远。 通常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指东起渭水流域,向中国内地延伸的贯通欧亚大陆的古代交通道路。有时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都城的迁移,丝绸之路的东端会改变为其他地方,比如东汉时洛阳,就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条道路绵亘数千里,两千多年间是中西交通的大动脉,它不仅是贸易路,也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道路,对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本书探讨了丝绸之路经历的创辟和开拓两个阶段,始终把中外交通的开辟和文化交流的开展与 “人”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上编讲述汉代以前丝绸之路的创辟,下编讲述汉代

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

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 福建省发改委 福建省外办 福建省商务厅 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加快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特制定并发布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重大意义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历史辉煌,区位独特,且具有民营经济发达、海洋经济基础良好等明显优势,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深入贯彻落实《愿景与行动》提出的相关倡议和行动,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有利于扩大闽台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情谊与共同利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深化我国与东盟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服务全局,促进发展。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部署和《愿景与行动》提出的相关倡议,从建设核心区和福建实际出发,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积淀深厚和侨力资源、闽台渊源、港口口岸、民营经济、生态文明等综合优势,主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增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秉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大力推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突出重点,稳步实施。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深化与东南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看准选好优先领域和关键项目,重视风险防控,集中力量突破,稳步推进形成早期收获。 内外统筹,多方联动。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作用,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分工协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建设核心区的强大合力。 (三)功能定位 充分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体制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不断深化核心区的引领、示范、聚集、辐射作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枢纽。强化港口和机场门户功能,完善铁路和干线公路网络,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港口

浅析丝绸之路及其贡献

浅析丝绸之路及其贡献

感受历史的斑斓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探讨丝绸之路中中西文化交流,感悟历史的斑斓。文章重点介绍的是“西北绿洲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的发展、丝绸之路的美丽传说、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探寻它的丰富与斑斓。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西文化文化交流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有四种文化范围最广,自成体系,光芒四射,它们是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而这四种文化又曾在一条路上交融,并被灿烂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享誉世界并异彩纷呈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Silk Road)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原指两汉时期中国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中外交通路线。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西北绿洲

丝绸之路”。 实际上,丝绸之路很早就存在于古代中国与西方各地区之间。下面介绍一下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丝绸之路大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商周至汉以前:开创。②汉代及三国、两晋、南北朝:发展。③唐代:繁荣。④五代十国辽、宋、金、元:走向衰落。 本文重点介绍丝绸之路的发展阶段。 汉代以前,在中西方之间,塔里木盆地由于被高山环绕,遍布戈壁和沙漠,道路艰险,小国林立,难以与外界沟通,基本上还处于封闭状态。同时,河西走廊、天山北麓至中亚一线,大部分属游牧地区不便通行,道路有被匈奴阻断,所以当时中西方之间基本上是相互隔绝的。中国,以及中国以西诸国或地区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最终将各自的主要交通路线互相连接起来,使这条东西交通干线全线基本贯通,则是西汉武帝的创举。西汉王朝经营西域的初衷是要断除其主要威胁——匈奴的“右臂”。为了这个目的,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联合大月氏国、乌孙等国夹击匈奴。自从张赛首次西使归国, 向武帝报告西域形势时, 西汉通西域的目的,

路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是原来将亚欧大陆连接的一条历史要道,它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5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道路本由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古罗马帝国。起初它是没有命名的,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大家就接受了这个称呼。 (上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总图) 丝绸之路的兴起: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于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丝绸之路的繁盛: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僧侣游历印度的东道,并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入尼泊尔的具体路线。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这就可以展现出丝绸之路的诸国 经济繁盛的大概了。 丝绸之路的没落: 海运的兴起,曾经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宋代以后逐渐没落。由于西域的风沙化,导致当地的特产不再丰富,饥荒也变得逐渐的频繁起来,再加上战乱等多种因素导致丝绸之路从此不复存在。 本文资料节选自知乎,百度知道,百度百科 丝绸之路图片 玄 奘西行图:东 京国立 博 物 馆 藏 大唐西域记 玄奘著

丝绸之路论文2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丝 路 论 文 指导老师:唐小兵 学生姓名:李晓静 专业:经济新闻学 学号: 2 0 1 1 1 0 4 0 6 6 班级:新闻 2 0 0 9 -(1)班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经济意义

2019届安徽省蚌埠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文综仿真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安徽省蚌埠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文综仿真测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11题,每题4份,共44分) 上升流是从表层以下沿直线上升的洋流,是由表层流场产生水平辐散所造成。因表层流场的水平辐散,使表层以下的海水垂直上升的流动。如风吹走表层水,由下面的水上升得以补充。下图为海南岛周边海域某月海水等温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上升流最显著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该时期,上升流的形成所受风向为( ) A. 东南季风 B. 西南季风 C. 东北季风 D. 西北季风 3. 关于图示区域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地形成荒漠 B. ②处沿岸形成渔场 C. ③地有利于晒盐 D. ④地海域多寒潮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水的运动。通过材料形式给出上升流的定义和成因,用具体的海域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来进行考查,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 【1题详解】 “上升流是从表层以下沿直线上升的洋流”,因为海水深度越大,水温越低,可知上升流海域水温会比附

近区域海水温度低,通过图中可以看出,①地水温比其他海域都低,说明该地有上升流。所以正确答案为A,BCD错误。 【2题详解】 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既受东亚季风影响,又受南亚季风影响。根据水温,可以判断此时为夏季。东亚季风夏季吹东南风,南亚季风夏季吹西南风,所以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是可以排除的,故CD错误。“如风吹走表层水,由下面的水上升得以补充。”由材料可知,这种风为离岸风。东南季风相对海南岛的①地来说,为向岸风,所以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西南季风相对①地来说,为离岸风,“风吹走表层水,由下面的水上升得以补充”,从而形成上升流,所以正确答案为B西南季风。 【3题详解】 ①地位于季风气候区,且靠近夏季风源地,降水较多,不易形成荒漠,故A错误。②处既不是寒暖流交汇处,也没有上升流,海水不易发生搅动,饵料少,不易形成渔场,故B错误。③地纬度较低,蒸发旺盛;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平坦,利于晒盐,故C正确。④地位于低纬度海区,离冬季风源地远,不会有寒潮。故D错误。 【点睛】盐场形成需要的条件: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与海拔呈负相关。当地面气温上升至0℃以上时,在高空中的一定高度则会出现0℃层,即气象学上说的0℃层高度。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季节0℃层高度与河流年径流量组合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 下列关于图示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巴黎盆地的主体树种树叶陆续泛黄 B. 澳大利亚大陆等温线向北凸 C. 墨累达令盆地农民忙于种植小麦 D. 北印度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 5. 据图推测,该地最可能位于 A. 黄土高原 B. 塔里木盆地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概念 “一带一路”,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乎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繁荣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顶层设计”,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

路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是原来将亚欧大陆连接的一条历史要道,它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5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道路本由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古罗马帝国。起初它是没有命名的,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大家就接受了这个称呼。 (上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总图) 丝绸之路的兴起: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 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 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于途中 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 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 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 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在张 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 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 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丝绸之路的繁盛: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丝绸之路 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 之路。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 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 地上的海市”。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僧侣游历印度 的东道,并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 入尼泊尔的具体路线。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玄 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宜穈、麦,有粳稻, 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 铜、玄奘西行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意义》 总结归纳精选(1): 丝绸之路的好处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用心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就应很好地加以利用。 总结归纳精选(2): 丝绸之路的好处 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 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礼貌象征。丝绸不仅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重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取。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 、香料、饰品首饰。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以前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 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联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刻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向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

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_下_

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下) □孙占鳌 四、元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衰落 元代以后,丝绸之路贸易整体上趋向于衰落。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二是海上丝路贸易的繁荣,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数百年间,北方地区战火纷飞,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直接服务的黄河流域丝绸生产几乎陷于停顿。同时,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贸易安全难以保障,丝绸之路因此逐渐衰落。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次年五月,北宋灭亡,赵构即位称帝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重要影响。南宋建立后,人民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南方相对和平稳定,这些条件促使南方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南方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更是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了宋元时期,随着欧洲海权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特别是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刊行后,中国及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一片繁荣富裕的文明国度,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此后,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国家开始绕过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陆上丝绸之路,经由海路接通中国,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一些国家也希望将本国的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元代中央政府、元代官方积极经营对外贸易和允许私人出海贸易的开放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贸易的繁荣。元政府大力鼓励外国来中国进行贸易,并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专管外贸事务。当时中国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有6条定期航线,这些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条航线叫“广州通海夷道”,广州起航,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共1400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同时,伴随着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其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元代中期,中西丝绸之路贸易曾一度活跃。从东亚到西亚钦察道—— —敦煌、哈密、别失八里(吉木萨尔)、土库曼、克里米亚半岛;波斯道—— —敦煌、罗布泊、天山南路、大不里士到土耳其,驿道纵横交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个时候由这些驿道来到中国,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个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到15世纪初,察合台后王势力进一步分裂,新疆和中亚地区各自割据,不相统属。同时,为了推行伊斯兰教并控制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察合台后王与明朝争夺哈密,这场战争前后进行了一百三十余年。在蒙元时期,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使东西驿路通畅,许多欧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繁荣一时。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通行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方便。元代丝绸之路交往的主要目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诸如马可·波罗和长春真人的游记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从侧面反映西北丝绸之路贸易的衰落。 明代中期以后,采取闭关政策。与此同时,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断发展,海上交通更是代之而起,使丝绸之路贸易全面走向衰落。 五、21世纪丝绸之路的复兴 进入21世纪,丝绸之路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出现了复兴热潮。 FAZHAN·LONGYUANCHUNQIU陇原春秋 25 2014年第06期/总第284期

2018年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带一路”倡议

2018年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带一路”倡议 97分 1.地处()的中东欧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板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欧亚大陆结合部 B.欧亚大陆腹地 C.欧亚非交界地带 D.欧洲核心区域 2.塔尔地区的煤炭质量较高,因硫磺含量较低,适宜用作()使用。(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A.煤制油 B.供暖 C.炼钢 D.发电 3.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 )等。(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草原丝绸之路” B.“漠北丝绸之路” C.“东海丝绸之路” D.“西南丝绸之路” 4.广西先后承办了包括()在内的一系列区域性国家间经济合作平台。(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中国—中南半岛博览会 B.中国—中南半岛年会 C.中国—东盟博览会

D.中国—东盟年会 5.《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纲要》,为全面落实()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中巴经济走廊 B.中巴经济合作 C.海上丝绸之路 D.海上通道 6.当前国际社会治理规则不甚合理,现有规则具有明显的维护西方国家利益的色彩,较少考虑到()的切身利益。(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第三世界国家 B.南方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不发达国家 7.在传统经济全球化下,()是最大的赢家。(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资本 B.政府 C.社会 D.市场 8.哈萨克斯坦实行(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君主立宪制 B.议会制 C.总统制 D.联邦制 9.共建原则体现为(),各尽所能。(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各取所需 B.各抒己见 C.各施所长 D.物尽其用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考讲解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考 陈家义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路”)它的始发港之争已成为热门话题,中国“海丝路”始发何处?是番禺?徐闻?还是泉州?笔者认为,中国“海丝路”始发地点争论不休,史学界各抒已见,但始发朝代比较一致公认始发于汉朝,而汉朝已经是两千年前的年代。两千年前的事,虽然有考古史料供参考,但要说得十分准确、清楚也很困难。 一、关于“海丝路”的始发朝代和概念被认识 探讨问题,最重要的大前提是概念一致,才有共同的语言。研究问题,有意见分歧,这是正常的,但从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上说,只有共同的概念,才有可能判断、推理出共同的结论。关于“海丝路”的始发港问题,也只有确定讲的是哪个朝代的始发港,才会有共同的认识。 (一)丝绸之路与“海丝路”的始发朝代 据我国辞书注释:丝绸之路,亦称“丝路”。它是自(西)汉武帝时起,我国丝织品经甘肃、新疆,越过帕米尔,通过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地中海东岸各国而运往欧洲。这条交通大道,历史上被称为“丝绸之路”。我国大型权威辞书《辞海》(1980年版)写到,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约自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皆经此西运,故称丝绸之路。其他的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交流,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时亦多通过此路。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或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在他所著的《西突厥史料》中就提出,“丝路有海陆两道”。中国史学家姚楠说:“‘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汉书·地理志》所载的西汉海上交通线,实为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海舶载运的‘杂缯’,即各种丝绸。”可见海陆两道丝绸之路,都是始发于汉代。 (二)“海丝路”的概念被共识较迟 史实证明,中国常说的丝绸之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是特指某时某地的唯一的通道。它包括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不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是近年才在中国兴起的。据1996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炎教授著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以下简称《交流》)一书,是作为陈炎教授80寿辰的贺礼而由新加坡南洋学会和泰国研究会的两个学会联合资助出版的。陈教授在《交流》自序中写道:“十年前当我在国内最早提出‘海上丝路’时还有人怀疑它是否会被学术界所接受,今天它不仅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所承认,而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十年研究规划’。” 法国学者、日本学者较早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已有研究,香港学者饶宗颐教授对“海丝路”的研究也比较早,但内地学者在这方面的较早研究,当推陈炎教授,他对“海丝路”研究达40多年之久,写过多篇论文,并首先提出一条从中国西南部海道再经缅甸入海的西航的路线。他的观点直到1981年在厦门举行的“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才被大多数学者共识。此后,相关的沿海城市都先后召开过一些有关“海丝路”的研讨会。例如,1992年4月7日至10日,就在广东省海康市雷州城举行了“雷州古城历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会后,1995年5月由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了《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雷州城》的论文汇编,使“海丝路”的概念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二、“海丝路”始发港之争论

丝绸之路作文1000字

丝绸之路作文1000字 第一篇:《丝绸之路--作文》 仇!!!!复仇!!!“他们想猛虎扑食一样扑了过来,我的后背一阵的冰冷。我一想后边的一定是勾践人,完了!听说勾践人十分的强壮,现在看来不光强壮还很野蛮,于是我下令让所有的成员跑到大仙人掌后面。而我引诱他们接着向前走。我跑着,他们后面追着,我拼命的飞奔,在寻找一个超大的仙人掌,足以让这群人撞到上面就算不会死亡也会被扎个半身不遂的仙人掌。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疯狂的飞奔下,我终于感动了上帝,前面就是我想要的超级大的仙人掌,我来到仙人掌面前,飞快的跑到仙人掌后边,勾践人没有让骆驼停下来一下子,撞到仙人掌面前,撞的真是惨不忍睹啊......我回到队伍大家都为我欢呼。 我们最后终于来到了西域,拜见了国王,和他建立了友好关系,发展了出口贸易,国王很喜欢我们的丝绸,大量的购买我们的商品。回到汉国,周武王听说了这件事以后,给我们准备了许多的珠宝作为奖赏…… 339班黄振宇 第二篇:《我眼中的丝绸之路》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 吉鸿昌说过:“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 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是的,我们的前人用双脚踏出了一条路, 更书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眼中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作文1000字 这条前人双脚踏出来的丝绸之路,在我眼中是一条勇气与智慧并存的探寻之路,是一条沟通中西的商贸之路,是一条文明碰撞的文化之路,也是一条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说到丝绸之路,我们不得不提一个 人物,那就是张骞。公元前138年,肩负着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的使命,张骞踏上了西行之路,这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高山峻岭、戈壁沙漠,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张骞没有退缩,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因为他始终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在这条探寻之路上,张骞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智慧,什么是信念,什么是使命。 张骞通西域后,在他开辟的这条道路上,东西方的商人络绎不绝。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输入中国内地。因为在这条商贸之路上,运输最多的货物就是中国的丝绸,因此这条道路便

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优质参考)

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开辟了国际间文化与物质交流渠道,加速了世界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瞭解和友谊。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中国南方港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 广州:史上唯一逾二千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广州古称番禺,位于南海之滨,凭借自身拥有的海上交通中心的优越条件,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处,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寺)、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其中怀圣寺就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中山四路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光学寺,它是中国古代四大佛教翻译基地之一,有宋代羊城八景“光孝菩提”。位于下九路的西来初地、是印度名僧达摩首登广州的地方,建有西来庵,是今华林寺的前身。南海神庙,是古代扬帆出海前要祭拜的海神庙,历代皇帝都派人前来祭海,留有许多御碑。建于唐代的怀圣寺与光塔是古代阿拉伯人来广州经商的重要遗址,在唐宋时期这里曾居住过12万阿拉伯人,是盛极一时的“蕃坊”所在地。相关的文化古迹还有六榕寺与花塔、琶洲塔、赤岗塔、莲花塔、海幢寺、荔枝湾、长洲岛竹岗外国人公墓、琐罗亚斯德教徒墓地等,文化遗产之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港无疑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世界上亦属罕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可以称为“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