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源性干细胞与整形美容医学

脂肪源性干细胞与整形美容医学
脂肪源性干细胞与整形美容医学

脂肪源性干细胞与整形美容医学

一、脂肪干细胞介绍

二、ADSCs研究应用的三优势(脂肪干C应用及三大优势)

三、ADSCs在整形美容领域的应用研究

四、展望

一、脂肪干细胞介绍

1976年Fridenstein等首先报道从骨髓中分离出克隆源性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基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Zuk等于2001年发现脂肪组织中除了含有已经定型的前脂肪细胞外,也包含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力的细胞群,其性质与MSCs十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这些细胞已被证实不仅具有分化成为骨骼、软骨、脂肪、心肌、神经等组织的能力,而且同样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损伤组织细胞再生和减少疤痕的能力及抗衰老能力。

这种细胞被称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脂肪来源成体干细胞(adipose-derived adult stem cells,ADAS cells)、脂肪来源成体间质细胞(adipose-derived adult stromal cells)、脂肪来源间质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脂肪间充质干细

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成脂肪细胞(lipoblast)等等。现在被统称为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

二、ADSCs研究应用的三优势(脂肪干C应用及三大优势)

作为以修复重建为主旨的整形外科及以年轻化为核心的美容医学,再生医学一直是备受关注与研究探索的领域。由于MSCs获取途径与疾病治疗性价比的差异,整形外科领域再生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一经报道,首先在整形外科领域引起轰动效应,这种关注大大推动了ADSCs的研究,它的临床应用也正在追赶着MSCs的步伐。

首先,来源取材方便不仅是ADSCs一个最大的优势,也是整形外科的优势。一方面,脂肪组织在体内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另一方面,吸脂术是整形外科成熟的常规手术,手术风险小,其作为常规“废弃的副产品”获取容易。

对患者来说,吸脂雕塑体形的同时享受干细胞的年轻化神奇功效是一次双赢的生命重塑,痛苦与恐惧感少于骨髓提取,亦无血源污染与免疫排斥风险,由此形成临床应用的优势。据国外报道,1994~2000年开展吸脂术的初期阶段,进行的66570例吸脂手术中,死亡率为0,发生医疗事故的比率也仅有0.68‰,可见吸脂术是安全可靠的。

ADSCs的第三大优势在于其较高的获取效率。骨髓中

MSCs产量相对较低,在成人骨髓组织的有核细胞中仅占

0.0001%~0.01%。而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后,脂肪细胞作

为其中主要的细胞类型,很容易通过浮力而去掉,所获得的细胞克隆形成率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100~500倍。同时,由于吸脂量可根据需要成倍增加,一次即可获取所需干细胞浓度,无须体外扩增,大大减少了传代变异与各种污染的风险。

从临床角度出发,在短时间内容易获得大量的ADSCs,对于临床疾病的快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成人骨髓的获取量通常不超过40ml,能获得约1.2×109个有核细胞,其中包含大约2.4×104个MSCs。而脂肪组织,每100ml都能获得约2×108个有核细胞相,其中干细胞含量相当于40ml骨髓中的40倍。由此可见,在相同条件下,ADSCs比MSCs更具临床应用潜力的优势。

三、ADSCs在整形美容领域的应用研究

1.皮肤无瘢痕研究

皮肤无瘢痕研究在ADSCs还未出现就一直是整形修复重建领域的研究重点。损伤组织细胞的完全再生

与病损组织细胞的完全替代是医学领域再生医学研究

的核心内容。ADSCs不仅很快就取代组织工程中的普

通种子细胞,而且显示出正在进入无瘢痕研究中的重

要角色。

瘢痕是人损伤后组织(除角膜外)修复的基本模式,与再生医学的修复模式是相驳的,因此,无瘢痕意味着损伤组织的完全再生修复。无论心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损伤与本学科皮肤损伤的研究都是以原细胞的再生取代瘢痕再生为主旨,研究具有同源性。

在正常的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以Ⅰ型胶原纤维为主的细胞外基质,胶原的合成代谢与降解代谢之间维持着平衡状态,无论是胶原合成的增加或者降解的减少都会导致胶原的大量堆积,最终导致增生性瘢痕或者瘢痕疙瘩的形成。

主要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的(肌)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和凋亡之间也维持着平衡状态。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这种平衡被破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超过了凋亡,胶原的合成明显超过降解,最终导致大量的胶原堆积。

有研究报道,表皮干细胞有可能参与瘢痕形成。从人皮肤创伤愈合机制研究推论,表皮干细胞在创伤修复与瘢痕形成中是活化的成纤维细胞的一个来源,随着创伤后某些促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等)水平浓度的增加,表皮干细胞在其诱导下逐渐向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并具有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合成胶原,引起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及胶原的沉积,从而不仅参与了上

皮修复,而且很可能进入真皮层参与瘢痕形成。

而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标记BrdU,再回植到猪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结果显示,在创面微环境作用下,MSCs可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创面修复过程中肉芽组织小血管的形成,从而参与瘢痕形成。而在有关蝾螈肢体再生的研究认为,上皮在抑制瘢痕肢体再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截肢后创伤早期伤口组织的去极化逆转形成胚基,胚基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包括皮肤、软骨、肌肉、骨骼、骨髓,这些组织中的分化细胞通过逆分化成为间充质干细胞。截肢后表皮细胞迅速在残端形成没有肉芽样基膜的薄层,这种无瘢痕上皮一直在伤口保持14d左右直至肉芽萌出,表明干细胞在肢体再生的第二个阶段(胚基发育成完整的肢体)发挥了重要的无瘢痕信号调控作用,报道者认为伤口的无瘢痕薄膜是肢体再生的先决条件。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可能与实验思维与实验模式不同有关,无论哪种结论,都显示干细胞在创伤愈合、创伤再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许大量脂肪干细胞与相关因子的局部应用会产生无瘢痕愈合。2.ADSCs与年轻化

干细胞的年轻化作用设想源于3个研究结果。首先是

iPS细胞,2007年11月,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宣布独立发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这样得到的干细胞称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ll cell,iPS cell)。

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却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因此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这种成体细胞“初始化”逆转为干细胞,无异于“返老还童”,这一新技术也被权威科学杂志《自然》《科学》分别评为今年第一大和第二大科学进展。

其次是“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是一个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首先在骨髓中被分离出,分子量为31000~36000,以非共价二聚体形式存在由骨髓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产生的一种酸性糖蛋白,是一种对造血细胞有重要作用的因子。它作用于最早阶段的造血细胞,对早期粒系、淋巴系、红系和巨噬细胞系均有刺激生长的作用,并且表现出对其他造血生长因子较强的协同作用。除恢复造血功能外,对于一些疾病如放化疗后造血机能的恢复,对于机体防御功能的调节以及辐射的防护方面均有良好效果。有关“干细胞因子”来自干细胞本身或是由功能细胞分泌,尚不清楚。但其具有使病态功能细胞恢复活力,使病态

组织各种细胞协同复原的作用能力,由此让我们不禁对组织的局部年轻化充满希望。

第三是干细胞的局部及全身应用,许多个案表现出的惊人效果。采用大鼠亚急性衰老与普通衰老模型,ADSCs异体移植后,观察其对衰老模型大鼠体内自由基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NO、IL-2水平及脾脏指数均显著性降低,血清MDA水平显著升高。移植ADSCs后,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NO、IL-2水平及脾脏指数均有所提高,而MDA含量显著降低。异体移植ADSCs可有效增强大鼠机体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延缓D-gal诱发的大鼠衰老。

此研究思路有望进一步研发,从而用于临床。

3.ADSCs与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概念首先在198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在华盛顿举行生物工程小组会上提出。20世纪90年代发现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之后,在研究中逐渐认识到支架材料、生物活性因子、干细胞在促进组织、器官愈合与再生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ADSCs成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之一。

我国近年来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也极为重视,其研究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863和973计划,旨在以

干细胞组织工程的研究与开发为主攻方向,并围绕产业化的要求,研究建立可靠的组织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和鉴定的关键技术平台,大规模纯化和扩增安全有效的干细胞,集中优势在血液病、糖尿病、肝功能衰竭和晚期冠心病等重大疾病方面进行攻关。

在整形外科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开展组织工程化管道系统的研究,进行软骨、骨、皮肤、肌腱、血管、骨骼肌及尿道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形态的修复研究。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在组织工程肌腱构建技术、组织工程皮肤制备工艺、组织工程骨构建与材料结合、亚全能干细胞可塑性、干细胞分离纯化技术、新型血液调控因子、种子细胞扩增技术、神经损伤再生套管等项目均有明显的原始创新。

在种子细胞选择方面,通过对骨髓、皮肤、脂肪、软骨等来源的干细胞或体细胞进行筛选比较,确定了相关产品的优选种子细胞,并对其传代、培养、扩增、鉴定等技术进行优化。在材料选择、制孔技术、组织构建中的力学强度、制备工艺与相关设备、血液化组织工程骨等多项核心技术均有重大进展,对产品的研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工程相关支撑技术,如产品的低温保存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种子细胞库建立等均有突破。多种

干细胞分离纯化、大规模扩增、定向诱导技术也取得

明显突破,相关的产品研发有4项已通过中检所认证,

其中“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注射液”已获

得临床批文,并已开始Ⅰ期临床试验,有望在干细胞

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此外,核移植技术与体细胞重编

程领域也有突破性进展。

四、展望

对iPS细胞的应用研究将成为今后几年重点趋势。世界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多利羊的培育者、英国苏格兰

爱丁堡大学教授,已转向进行iPS细胞研究,他认为这种

细胞比胚胎干细胞更具潜在优势。美国怀特黒德生物医

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iPS细胞治疗老鼠的镰状细胞血

症获得进展,这是科学界利用iPS细胞进行医疗研究的首

次尝试。

而此前美日研究小组都是利用实验室培养过的人体皮肤细胞进行研究。日本是这场国际科研竞争的“领跑

者”之一,目前全球iPS细胞研究领域的竞争主要在美日

之间展开。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iPS细胞的研究将颠覆

既往的干细胞研究方法,无瘢痕、年轻化、快速愈合都

将成为简便的干细胞诱导性疗法,而ADSCs将有可能被

称为iADSCs,成为iPS的主力军。此外对iPS细胞诱导方

式的研究;对干细胞治疗浓度的研究;对组织工程生物

材料及其血管化研究;临床干细胞应用研究都将展示人类美好的治疗前景。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生长全过程及其形态变化脂肪母细胞,是指能向脂肪细胞分化的ADSCs在激素、生物活性因子、寒冷等因素刺激下均能逐渐分化成为单能干细胞。它可保持着干细胞增殖活跃的特性,脂肪母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前脂肪细胞,即通常人们所说的脂肪细胞前体。前脂肪细胞再经历细胞融合、接触抑制和克隆扩增等步骤启动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并在胰岛素、地塞米松等诱导剂作用下完成向成熟脂肪细胞的分化。全过程可以表示为:多能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生长期前脂肪细胞的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经诱导分化,其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发生变化,开始进入不成熟细胞向成熟细胞转变。细胞形态由成纤维细胞样逐渐趋于类圆或圆形,胞体逐渐增大,胞质中开始出现小脂滴,脂质开始累积,以后小脂滴增多并融合为较大的脂滴,可经油红“O”染色等方法于显微镜下显色,从而获得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特征。此时的细胞无分裂增殖能力,为脂肪细胞分化的终末阶段。 张高娜,梁正翠.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9,30(2):42-44. 脂肪细胞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逐步分化形成,按间充质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的过程发展。前脂肪细胞在多种转录因子调控下,激活脂肪组织相关基因,并在这些基因的顺序性调控下,经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 张艳.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1):56-57.

间充质干细胞 概念: 不同文献中,分别命名为抽脂处理细胞(processed lipoaspirate cells, PLA),脂肪基质微管碎片细胞(stromal vascularfraction cells, SVF),脂肪组织源基质细胞(adipose-tissue derived stromal cells, ATSCs),脂肪源中胚层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odermal stem cells, ADMSCs)等。这些不一致的名称均指从脂肪组织中分离的、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李惠侠,屈长青. 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研究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 脂肪细胞是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逐步分化、发育而来,MSC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和骨髓中。脂肪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两类细胞系为多能干细胞系和前体脂肪细胞系,前者为不定向的细胞系,能转变为稳定的脂肪细胞、肌细胞和软骨细胞,后者为定向的细胞系,是目前体外研究脂肪细胞分化应用最为广泛的细胞系。 庞卫军,李影. 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27: 497-500.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是一种 具有潜力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骨髓来源的MSCs,但骨髓中的间 充质干细胞数量很少(约占细胞总数的1/105),且存在取材困难等问题。MSCs广泛分布于 其他组织中,包括肌肉、血管、肝脏、胰腺和脂肪等。 ADMSCs表面有CD29、CD44、CD71、CD90、CD105/SH-2、SH-3、STRO-1等多 种抗原标志。 李冬艳,宇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改进[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6). 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 Zuk等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了一种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它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形态相似,称之为脂肪干细胞(ADSCs),平均每300 ml脂肪组织可获得2×108~ 6×108个这样的细胞。ADSCs和MSCs具有相同的表现型,对CD29、CD44、CD71、 CD70、CD105/SH2和SH3为阳性反应,对CD31、CD34和CD45为阴性反应。此外, 它们还具有各自特征性的表达分化抗原:AD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49d,而M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106。 张高娜, 梁正翠. 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 饲料工业,2009,30(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备干细胞特点的细胞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长期的活性和多系分化潜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以其取材方便、来源丰富等多种优势逐渐取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免疫表型:研究发现ADSCs主要表达CD13、CD44、CD73、CD90、CD105、CD106、CD166、CD29、CD49e和HLA-ABC,而不表达CD34、CD3、CD19、CD45、CD14、CD117、CD31、CD62L、CD95L和HLA-DR。这个结果和其他的MSCs几乎一致。但ADSCs与BMSCs也有差别:大部分BMSCs表达CD10,而表达CD10的ADSCs仅占5%~20%;几乎所有的ADSCs表达CD49f和CD54,而BMSCs极少表达。 周苏娜,张明鑫.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应用[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1). 不同细胞的表面标志是不同的,脂肪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为:CD9、CD10、CD13、CD29、CD10、CD44、CD49e、CD49d、CD54、CD55、CD59、CD90、CD105、CD107、CD146、

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提取、制备及储存质量管理专家共识

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提取、制备及储存质量管理专家共识 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ASCs)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提取得到的,具有取材容易、对机体损伤小、体内储备量大、体外可大规模培养、可多向分化等优点。ASCs在人体修复重建、免疫调节及组织再生等方面的应用成为近年来干细胞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的研究热点。 大量研究表明,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到软组织缺损部位后,其中40%~60%会被吸收,自体脂肪组织结合ASCs移植,能明显减少自体脂肪组织移植的吸收、液化、坏死及纤维化等情况发生,有利于构建具有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的脂肪组织。同时,利用脂肪组织可以进行大规模的ASCs提取、制备、储存,为再生医学提供种子细胞。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ASCs提取、分离、制备及储存的标准和质量管理规范,导致各制备机构或研究应用机构之间无法进行统一评估和交流,严重制约了ASCs在皮肤软组织修复重建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为了建立安全、规范、稳定、可追溯的行业共识、指南及标准,从源头保证ASCs的提取、制备、储存的高质性和安全性,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皮肤软组织修复与重建技术分会联合从事细胞制备和存储、皮肤软组织修复重建、分子生物学及整形和美容外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参照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细胞库质量管理规范》及《干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自律规范》,组织起草脂肪组织采集及ASCs制备、检测、储存的标准和质量管理专家共识,旨在促进ASCs在皮肤软组织修复重建技术等领域研究成果的转化,进一步促进多学科的交流和发展。 1 脂肪组织采集 1.1 脂肪组织采集机构要求 脂肪组织的采集工作应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中实施。采集人员应持医师或者护士执业证书,经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采集机构应具有完整的标准化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并备有采集过程中的应急预案。采集过程应在层流手术室内进行无菌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1.2 脂肪组织供者要求 对供者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如一般信息、既往病史和家族性遗传病等)及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筛查和在危险疫区停留情况的调查。身体状态良好、有完整体检报告、无遗传性家族病史、无恶性肿瘤、无急慢性传染病及血液系统疾病;血常规及分类、肝肾功能正常;人源性特定病毒(包括但不仅限于HIV、HBV、HCV、HTLV、EBV、CMV等)阴性、梅毒螺旋体阴性(提供脂肪组织的同时,另需提供不少于8ml外周血用于复检,ABO血型、HLA-Ⅰ类和Ⅱ类分型检查,以备追溯性查询)。若供者HBV、HCV、HTLV、EBV、CMV检查结果为阳性,实验室应具有处理感染性样本的独立物理空间、独立的空调系统,能做到使用后的器具和相关物品可经过灭活处理后再移出该区域。感染性样本与非感染性样本的处理及制备不使用同一设备,方可进行脂肪组织的采集,但必须使供者知情,同时通知接收、制备、质控及医护人员等做好防护措施。当实验室不具备上述相对应病原体阳性制备/培养区时,不得采集上述阳性供者的脂肪组织。若供者HIV、梅毒螺旋体检查结果为阳性时,不得采集供者的脂肪组织。高度怀疑HIV感染或者考虑HIV感染窗口期的供者不予采集。 1.3 采集方式、采集部位和采集量 1.3.1 采集方式 用肿胀液(生理盐水250ml+2%利多卡因10~15ml+肾上腺素0.25mg)局部浸润麻醉供脂肪组织区域,以20ml注射器配备口径1.5~3.5mm、侧孔3.0~5.0mm的吸脂针,进入供区,形成负压,呈扇形手动均匀吸取脂肪组织,吸出3~5mm3脂肪组织颗粒,若脂肪组织颗粒

脂肪源性干细胞与整形美容医学

脂肪源性干细胞与整形美容医学 一、脂肪干细胞介绍 二、ADSCs研究应用的三优势(脂肪干C应用及三大优势) 三、ADSCs在整形美容领域的应用研究 四、展望 一、脂肪干细胞介绍 1976年Fridenstein等首先报道从骨髓中分离出克隆源性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基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Zuk等于2001年发现脂肪组织中除了含有已经定型的前脂肪细胞外,也包含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力的细胞群,其性质与MSCs十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这些细胞已被证实不仅具有分化成为骨骼、软骨、脂肪、心肌、神经等组织的能力,而且同样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损伤组织细胞再生和减少疤痕的能力及抗衰老能力。 这种细胞被称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脂肪来源成体干细胞(adipose-derived adult stem cells,ADAS cells)、脂肪来源成体间质细胞(adipose-derived adult stromal cells)、脂肪来源间质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成脂肪细胞(lipoblast)等等。现在被统称为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 二、ADSCs研究应用的三优势(脂肪干C应用及三大优势) 作为以修复重建为主旨的整形外科及以年轻化为核心的美容医学,再生医学一直是备受关注与研究探索的领域。由于MSCs获取途径与疾病治疗性价比的差异,整形外科领域再生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一经报道,首先在整形外科领域引起轰动效应,这种关注大大推动了ADSCs的研究,它的临床应用也正在追赶着MSCs的步伐。 首先,来源取材方便不仅是ADSCs一个最大的优势,也是整形外科的优势。一方面,脂肪组织在体内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另一方面,吸脂术是整形外科成熟的常规手术,手术风险小,其作为常规“废弃的副产品”获取容易。 对患者来说,吸脂雕塑体形的同时享受干细胞的年轻化神奇功效是一次双赢的生命重塑,痛苦与恐惧感少于骨髓提取,亦无血源污染与免疫排斥风险,由此形成临床应用的优势。据国外报道,1994~2000年开展吸脂术的初期阶段,进行的66570例吸脂手术中,死亡率为0,发生

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库的初步建立

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库的初步建立 徐潇,张旭毅,闫俊灵,陈冲,赵欣,李明辉,汤苏阳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建立生物学性状稳定的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库的可行性,旨在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更多来源。方法对分离得到的hADSCs采用液氮低温冻存,并在一定时间复苏培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Z在诱导培养基中对其进行成脂和成骨诱导培养,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Z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成骨诱导的特异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 观察hADSCs在复苏前后的分化能力。结果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扩增获得数目稳定的hADSCs ,经冻存并复苏后的hADSCs形态和表面抗原保持不变Z可继续扩增10代以上,倍增时间为48h o复苏后第2、第6、第10代hADSCs 均保持了较强的成脂及成骨分化能力。结论初步建立hADSCs库,可为再生医学修复重建组织工程提供较好的种子细胞。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41)012 【总页数】6 【关键词】[关键词]脂肪来源间质干细胞;干细胞库;低温保存;可行性研究近年来,再生医学的迅速发展为组织工程修复组织缺损提供了种子细胞和可利用的细胞基质,其中脂肪干细胞与其他干细胞相比具有来源丰富、取材简单、便于培养、无组织配型及免疫排斥问题、可跨胚层多向分化、增殖速度快等显著优点Z是优秀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1-3]O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IlS , hADSCs)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的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4],是极具前景的组织工程和基因治

脂肪源性干细胞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

脂肪源性干细胞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 施雨辰一、技术原理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并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是人体的青春活力因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干细胞数量会不断降低,增殖分化潜能也不断的衰弱,直接导致衰老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而选择脂肪源性干细胞是因为,脂肪移植后成活率难以预测,且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但绝大多数研究表明,脂肪源性干细胞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显著提高脂肪移植后的成活率,而其他方法提高脂肪成活率的程度相对不明显,甚至其价值有待考证。 脂肪源性干细胞就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提取出来的具有多样分化功能和可塑黏附性的细胞群,所以可以代替病变细胞和老化细胞,起到治疗的作用。同时,脂肪源性干细胞较其他成体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强,抗衰老效果显著,疗效更持久。 在整形美容医学中,首先对患者实施常规肿胀麻醉,通过在患者脂肪比较集中部位进行脂肪的抽取,抽取脂肪50mL,然后在其中置入适量的胶原酶液进行震动,以220r/min的条件进行离心处理,混合物充分消化后进行过滤处理;当混合液离心后,会出现脂肪层、生理盐水层以及沉淀层;借助移液管将脂肪予以抽出,并将抽出的脂肪注射进患者的皮肤真皮层中,来重整功能细胞的供应系统,增加正常细胞的数量、活性,从而达到恢复肌肤状况,起到“表面”对抗衰老的目的。 二、技术应用 目前,干细胞医学美容技术在欧美、日本等国发展较为迅速。在中国,在美容整形外科中脂肪源性干细胞主要是应用于凹陷的填充或者各部位的年轻化治疗,且多用于临床试验,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仍存在障碍。同时,一些打着“干细胞”技术的产品使得市场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干细胞”技术或产品不是很规

最新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精品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和脐带等组织,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大面积皮肤缺损、重度烧伤的传统修复方法-自体或异体皮肤移植,因存在免疫排斥和供区不足等缺陷而限制了广泛临床应用。近年来,干细胞相关机制及应用的研究为皮肤创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突破。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能维持皮肤稳态和促进皮肤创面修复,其机制包括促进细胞分化、免疫调节和分泌生长因子来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和血管形成[1-2].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adipose-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AD-SCs)是由Zuk等[3]首次从抽脂术脂肪中分离出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群,因其具有来源丰富、容易获取和扩增快等优点,是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本实验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hAD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为以后临床细胞移植提供实验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成人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7例取自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产科剖宫产手术患者,年龄17~33岁,平均为26岁,健康状况良好,无系统性疾病。低/高糖DMEM、Ⅰ型胶原酶(Gibco公司),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29-FITC、CD44-FITC、CD45-FITC、CD73-FITC、CD90-PE、CD105-PE、CD166-PE、HLA-DR-PE及其相应同型对照(eBio-sciences公司),地塞米松、抗坏血酸磷酸盐、β-甘油磷酸钠、吲哚美辛、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胰岛素(Sigma公司). 1.2方法 1.2.1hADSCs细胞分离培养产科无菌条件下取出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约 10ml,PBS清洗,剪碎,0.1%Ⅰ型胶原酶37℃消化45min,10%胎牛血清终止消化,离心,沉淀重悬,200目细胞筛过滤,再离心。加入完全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1×双抗的低糖DMEM)重悬,以5×104/ml接种于6孔板,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后首次换液,之后每周换液2次,待细胞生长至80%融合时,0.25%胰酶-0.02%EDTA消化传代。实验时用第3~9代细胞。 1.2.2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取消化消化贴壁的第3代hADSCs,1000r/min离心5min,用PBS重悬分装于1.5ml的EP管中,每管100μl,细胞密度为105/ml,加入鼠抗人CD29、CD44、CD45、CD73、CD90、CD105、CD166E、HLA-DR等单克隆抗体及其同型对照。4℃避光孵育30min,PBS洗2次,加PBS300μl重悬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 1.2.3细胞生长曲线和倍增时间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第3、6和9代细胞,消化贴壁细胞,将细胞按5×103/孔接种于24孔板,分7组,每组3孔,置培养箱培养。每24h用台盼蓝计数一次,每次计3孔,取其平均数;连续计数7d,

脂肪来源干细胞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_韩铮

收稿日期:2009-05-22 作者简介:韩铮(1982-),硕士,E-mail:allenhz520@https://www.360docs.net/doc/d216294080.html, 脂肪来源干细胞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韩铮,姜平,高建华,鲁峰,付冰川,陈晓炜(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在体外的免疫原性,以及ADSCs 在家兔同种异体皮片移植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家兔淋巴细胞分别与自体和异体ADSCs 混合培养48h 后加入CCK-8试剂,并用酶标仪检测OD 值;在家兔同种异体移植皮片下注射自体ADSCs ,观察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并于术后第7日切取移植皮片的周边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家兔淋巴细胞与自体、异体ADSCs 混合培养后用酶标仪检测OD 值分别为(1.527±0.402)和(1.615±0.351),两组OD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兔同种异体移植皮片下注射ADSCs 的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为(7.170±1.472)d ,未注射ADSCs 的对照组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为(5.830±1.169)d ,两组皮片坏死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日组织学观察见实验组皮下浸润的炎症细胞较少,皮下组织结构完整、清晰;对照组皮下浸润的炎症细胞较多。结论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体外的免疫原性低,对家兔同种异体皮片移植有免疫调节作用。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免疫原性;免疫调节;组织工程中图分类号:Q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54(2009)10-2144-03 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自Zuk 等[1]报道以来,以其来源广泛、取材简便的特点和可多向分化的潜能,成为干细胞及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2]。近年来有关ADSCs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多向分化潜能[3-6],而对其免疫学特性仍未展开较深入的研究。本实验以家兔作为动物模型,对家兔 ADSCs 的体外免疫原性及体内的免疫调节作用开展 初步探讨,试为扩充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及拓展ADSCs 的应用领域提供实验基础。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与试剂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兼有,体质量 2.0~2.5kg ,由南方医科大学SPF 级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并饲养。DMEM 高糖培养基,RPMI 1640培养基, 胰酶,FBS (Hyclone ),Ⅰ型胶原酶,CCK-8试剂盒, Percoll 淋巴细胞分离液,PHA (植物凝集素)。1.2方法 1.2.1家兔ADSCs 的分离及体外培养取家兔腹股 沟皮下脂肪5ml ,PBS 缓冲液反复冲洗后剪成约1 mm 3大小的脂肪颗粒,0.1%胶原酶在37℃条件下消化30min 左右。使用等量完全培养基(含10%FBS 的DMEM 高糖培养基)中和,离心(1200r/min )5min 后 去除上清,沉淀混悬后尼龙网过滤并接种于细胞培养瓶中,于37℃、5%CO 2孵箱培养。于24h 后更换培养液,此后每3d 换液1次。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 6~7d 细胞生长融合达80%~90%后,0.1%胰酶消化后按1∶3进行传代培养。1.2.2体外实验 1.2.2.1家兔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实验取家兔耳缘静脉血5ml ,用Percoll 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后与PHA 混 合培养于96孔培养板,具体实验分组如下,实验组:家兔淋巴细胞(1×104/孔)和PHA (100μg/ml ,20μl/孔)混合培养;对照组:单独家兔淋巴细胞培养组(1× 104/孔)。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培养孔均培养48h 后加入CCK-8试剂(10μl/孔),继续混合培养4h 后用酶 标仪检测培养板上各孔的OD 值。 1.2.2.2家兔ADSCs 体外免疫原性检测实验通过前 述方法分离出家兔淋巴细胞,将其分别与自体 ADSCs 和同种异体ADSCs 混合培养于96孔培养 板,具体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家兔淋巴细胞(1× 104/孔)和自体家兔的ADSCs (3×103/孔)混合培养;实验组:家兔淋巴细胞(1×104/孔)和同种异体家兔的ADSCs (3×103/孔)混合培养。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培养孔均培养48h 后加入CCK-8试剂(10μl/孔),继续 混合培养4h 后用酶标仪检测培养板上各孔的OD 值。 1.2.3体内实验家兔10只,随机分成5组(记为A 、B 、C 、D 、E 组),每组2只互为同种异体皮片移植对象。在每只家兔的两侧臀部设计直径为3cm 的圆形 皮片,切取后组内、同侧之间交互移植。实验组(左侧臀部):皮片移植的同时在皮片下注射含自体ADSCs (1×106/kg )的完全培养基2ml ;对照组(右侧臀部):皮片移植的同时在皮片下注射不含自体ADSCs 的完全培养基2ml 。术后每天观察各组家兔臀部移植皮片的存活情况并记录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移植皮片红润,质地柔软,视为皮片存活良好;若皮片变为暗褐色且质地坚硬的面积>2/3,视为皮片坏死),于术后第7日将C 组和E 组两组家兔的实验组及对照组移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 South Med Univ)2009;29(10) 2144··

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综 述? 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冯 林综述 张锡庆审校 中图分类号 R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78(2005)08-0620-02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 215003 作者简介:冯林,女,河南郑州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小儿矫形。 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在加利福尼亚举行的专家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组织工程”的概念,其定义为[1]:组织工程就是运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哺乳类动物正常和病理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并发展可恢复、保留或改善组织功能的生物替代品。骨组织工程是组织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前途和可行性的一个领域。骨组织工程学的研究中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细胞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是研究重点。其中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研究中最基本也是首要的环节。 脂肪干细胞是近年来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的一群多能干细胞,具有向多种组织分化的潜能。2001年,Zuk 等[2]从人抽脂术中抽取的脂肪组织悬液中第一次分离取得了多向分化干细胞,命名为Pr ocessed L i poas p irate (P LA )。研究发现这些P LA 细胞可以在体外稳定的增殖且衰亡率低。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P LA 细胞中的大部分来源于中胚层或间质。因为脂肪组织取材容易,因此虽然发现较晚,但研究非常迅速深入,目前已证实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能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及心肌细胞定向转化,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1 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1.1 向成骨细胞的定向分化 Zuk 等 [2] 通过实验发现:在向成骨方向诱导4d 后,P LA 细胞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由一个狭长的类成纤维细胞形态转变为一种圆形、立体的形状。7d 后,这些细胞开始分泌出岛状的细胞外基质。2周后内源性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并形成矿化结节。从第2~4周,培养孔中钙化的细胞外基质的量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P LA 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其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最迟可达培养的175d 。研究证明了P LA 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 1.2 向软骨方向诱导 Huang 、Zuk [3] 等应用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证实在 高密度的培养条件下,培养基中加入TGF 2 β、胰岛素、干扰素和抗坏血酸,48h 内可以诱导P LA 细胞形成明显的软骨结节并表达软骨特异性标记Ⅱ型胶原,硫酸软骨素-4和硫酸角质素。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分析也确认了Ⅱ型胶原和软骨 特异性蛋白聚糖—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因此认为这种多能干细胞确实具有向软骨方向转化的能力。尽管P LA 细胞不是真正的软骨细胞,但是它们所显示出来的原始软骨组织的特征使得其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国内的余方圆等[4]从新西兰大白兔体内切取的脂肪组织进行一系列处理后,将获得的脂肪组织干细胞向软骨方向进行了诱导分化,结果发现细胞逐渐变圆,并聚集形成软骨样结节,Ⅱ型胶原呈强阳性、聚集蛋白聚糖表达阳性、番红0、阿利新蓝染色阳性,也说明了干细胞向软骨的定向分化。 1.3 向肌肉方向诱导 M izuno 等 [5] 将P LA 细胞置于肌源性诱导条件下6周后通 过结构学、组织学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映观察到肌源性标记 MyoD1和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研究者发现,诱导3周后,P LA 细胞形成多核巨细胞并提示有肌管形成。另外;MyoD1 和肌球蛋白重链表达的时间不同,在P LA 细胞分化的过程中 MyoD1的表达先于肌球蛋白重链。研究结果揭示:大约有15%的P LA 细胞在诱导6周后向肌肉方向分化。目前,骨骼 肌组织工程主要用来治疗原发性的骨骼肌病变和因创伤和缺血继发的骨骼肌的丧失。对于这些疾病现今尚无有效的治疗,尽管P LA 细胞向肌肉方向分化与其向脂肪组织和成骨方向分化的水平相比较低,但通过应用一些外源性的因素进行干扰以及改善培养条件有希望提高P LA 的分化水平,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1.4 向非中胚层组织的分化 P LA 细胞为多能干细胞,它可以分化成为多种中胚层来 源的组织,如骨、软骨、脂肪和肌肉。A shjian 等[6]则通过研究发现P LA 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外胚层来源的早期神经祖细胞。未分化的P LA 细胞本身就表达一些特征性的神经细胞标记,如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波形蛋白和神经原特异性核蛋白(Neu N )。在用异丁基甲基黄嘌呤(I B MX )吲哚美辛和胰岛素诱导2周后,大约20%~25%的P LA 分化形成具有典型神经细胞形态特征的细胞;同时伴随着NSE 、波形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12A 表达增加。但是,诱导后的 P LA 细胞并没有表达成熟神经原标记MAP 或成熟星型细胞标 记GF AP 。而且向神经原方向诱导的P LA 细胞出现了一个延迟的整流器即K +电流(一种早期发育的离子通道),同时伴有形态学的改变和神经原特异性标记表达的增加。研究结果揭示,尽管向神经原方向诱导的P LA 细胞并未表现出成熟神经原细胞和神经胶质的特异性标记,但其表现出的早期神经

脂肪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细胞表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4卷第36期 2010–09–03出版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September 3, 2010 Vol.14, No.36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6685 1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Chengdu 610072, Sichuan Province, China; 2Seventh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Plastic Surgery Hospital,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144, China Cai Zhen☆, Doctor,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Chengdu 610072, Sichuan Province, China caizhen1976@126. com Correspondence to: Jiang Hai-yue, 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 Seventh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Plastic Surgery Hospital,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144, China jianghaiyue@sohu. com Received:2010-05-28 Accepted:2010-06-24 脂肪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细胞表型☆ 蔡震1,潘博2,林琳2,蒋海越2,庄洪兴2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enotypes of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 Cai Zhen1, Pan Bo2, Lin Lin2, Jiang Hai-yue2, Zhuang Hong-xing2 Abstract BACKGROUN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 are capable of multi-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exist in human processed lipoaspirate. However, no in-depth studies have addresse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 in vitro, and there are some disputes on the results from phenotype studie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enotypes of human ADSCs. METHODS: Human adipose tissue was collected from persons undergoing fat extraction. The ADSCs were digested with collagenase, cultured and subcultured in vitro. Cell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and growth curves were drawn. The phenotypes of ADSCs were identifi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flow cytometr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DSCs grew well, presented fibroblast-like growth.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cell morphology was detected within passage 15. The results from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D29, CD44, CD105, but negative for CD34, CD45. Flow cytometry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D29, CD44, CD105, MHC-Ⅰ, but negative for CD3, CD14, CD19, CD31, CD33, CD34, CD45, CD106, CD117, CD184. Results have suggested that ADSCs can be abundantly harvested and have stable proliferation in poorly differentiated status in vitro. Stem cell-related antigens were highly expressed in ADSCs. Cai Z, Pan B, Lin L, Jiang HY, Zhuang HX.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enotypes of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0;14(36): 6685-6688.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629408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6294080.html,] 摘要 背景:研究证实脂肪组织提取物中存在脂肪来源的干细胞,并表现出多向分化的潜能,但是关于其体外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不够深入,其细胞表型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争议。 目的:观察脂肪来源的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细胞免疫表型。 方法:取吸脂手术中废弃的人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获得脂肪来源的干细胞,体外传代培养,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型。 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的干细胞生长旺盛,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15代以内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表面标记CD29,CD44,CD105表达阳性,CD34,CD45表达阴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29,CD44,CD105,MHC-Ⅰ为阳性,CD3,CD14,CD19,CD31,CD33,CD34,CD45,CD106,CD117,CD184为阴性。结果说明脂肪来源的干细胞体外生长能力旺盛,高表达干细胞相关抗原,可长期传代且保持低分化状态。 关键词:表型;脂肪来源的干细胞;流式细胞仪;生物学特性;干细胞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36.008 蔡震,潘博,林琳,蒋海越,庄洪兴.脂肪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细胞表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6):6685-6688.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629408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6294080.html,] 0 引言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存在于身体各个组织内较原始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1],基于这些能力,间充质干细胞在其临床应用上有很大的潜力。自2001年Zuk证实了经吸脂术获得的脂肪组织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后[2],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的概念得以明确,ADSCs因为其取材容易也被广泛研究。有研究表明ADSCs在体外培养中能迅速增长,累积细胞倍增数在第13代时仍无明显的下降趋势;更为重要的是细胞传至第10代时,仅有5%的细胞进入了细胞衰老期。因此ADSCs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成为具有广阔治疗应用前景。关于ADSCs的细胞表型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定。本课题通过对ADSCs进行体外培养及对其体外生长的生物学性状及其细胞免疫表型做初步研究,为以后深入进行细胞组织工程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实验室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设计:细胞体外培养与鉴定。 时间及地点:于2008-01/2008-06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 实验标本: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瘤性分析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瘤性分析 干细胞是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复制的能力,能够产生高度分化的功能细胞。目前,各类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研究如火如荼,已有已有大量实验证实干细胞治疗的有效性。由于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分化和增殖能力,人们对其在人体使用时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其中最主要的是干细胞注射后的异常分化导致的致瘤性。 癌细胞是肿瘤的组成细胞,与干细胞的相同点在于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的能力。不同点在于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不可控,而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了机体的调控,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调控,用于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细胞。因此,干细胞与癌细胞并不相同,人们所担忧的是注射干细胞后,不但造成干细胞所处的微环境改变,而且干细胞同样会造成机体的微环境改变,这样的改变对人体是否安全? 干细胞按照其分化潜能,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受精卵即为全能干细胞,当其在调控下可有序增殖,定向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个体。胚胎干细胞同样为全能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囊胚时期的内细胞团。由于其具有无限增殖全能分化的能力,同时对外界抵抗较弱,其基因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突变,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其有潜在的致瘤性,注射至机体后可能会导致畸胎瘤。目前另一种研究热门的干细胞为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是在体细胞中转入四个转录因子,使其去分化重新恢复全能干细胞的特性。它的出现解决了干细胞的获得问题,但iPSC是将激活的癌基因转入细胞,致瘤性问题会较胚胎干细胞更为严重。 而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已经固定,增殖能力有限,同时机体本身已大量存在,实验主要关注于体外扩增后回输体内,补充体内干细胞增殖较慢无法满足机体需求,并不会对细胞的基因型和转录组造成改变,理论上讲注射入机体后不存在致瘤性。目前的干细胞注射治疗研究热点有神经干细胞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外部损伤的治疗,软骨干细胞对软骨组织磨损及缺失的治疗,皮肤干细胞对烧伤或创伤的治疗,成纤维细胞在美容中的应用,以及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造血干细胞对血液疾病的治疗。这些大样本及长期的应用及研究,均未发现其对机体所造成的致瘤性等其他伤害,同时发现干细胞起到比药物更好的治疗效果或治疗传统药物无法应对的疾病。 间充质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成人的骨髓、外周血、脂肪和新生儿的脐血和脐带,可以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从骨髓和外周血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而新生儿的脐血和脐带的间充质干细胞则有获得方面的伦理问题及使用时的异体移植所产生的免疫排斥问题,实验关注度不如骨髓和外周血。 已有大量实验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后从静脉回输或向病变部位移植,治疗脊髓损伤、阿尔兹海默、帕金森、心肌缺损、血管内皮缺损、软骨缺损等疾病,并在这些研究中未见到肿瘤发生。同时也有实验关注于血液间充质干细胞的致瘤性,经体外和体内同时验证,也未发现肿瘤发生。并有实验报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回输入有肿瘤的裸鼠后,会聚集在肿瘤附近,抑制肿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癌作用。目前国外也已有多家公家公司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产品申请专利及向药品管理部门或卫生部门申请临床化及药品化。因此,通过大量的实验及权威部门的证实,均说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当其在体外增殖及诱导分化回输至机体后,不会对机体产生致瘤性。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属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的表现型,对CD29、CD44、CD71、CD70、CD105/SH2和SH3为阳性反应,对CD31、CD34、CD45为阴性反应,说明了两类细胞在基因表达方面的一致性。同时有实验证实,不同部位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在自然分化条件下分化方向不同,主要向周围相同细胞分化。但当在有相同外界因子的诱导下,可向同一种特定细胞分化,如软骨细胞、神经干细胞、内皮细胞等。这些说明二者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展望_0

---------------------------------------------------------------最新资料推荐------------------------------------------------------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展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展望【关键词】干细胞1 引言目前干细胞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即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 和成体干细胞(adultste cells,ASC) 。 ESC 由于涉及伦理道德及对其分化能力控制等各方面问题,目前各国对 ESC 研究普遍持谨慎态度;而 ASC 存在取材困难,获得率低(约 1 105 骨髓间质细胞方能获取一个间充质干细胞) [ 1]等不利因素其临床应用前景也明显受到限制。 在此情况下,人们从人脂肪组织抽吸物中获得了一种成纤维细胞形态的细胞群[ 2],具有取材容易,获得率高,自我更新能力与多向分化潜能类似 ASC 等优势,因而有望成为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中新的干细胞来源,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 PLA 细胞简介 2. 1 PLA 细胞的发现近年来发现,脂肪组织可分泌多种激素样物质,对机体内分泌环境具有调节作用,脂肪组织已不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能量贮存场所,应作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来进行研究[ 3]。 由于干细胞研究中已发现越来越多的器官或组织分离出 ASC,如神经干细胞、血液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肌肉干细胞、成骨干细胞、皮肤干细胞[ 4]等,而脂肪组织与骨髓组织一样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源自中胚层,因此能否从脂肪组织中有效分离出 1/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