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亮点探索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亮点探索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亮点探索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各位老师,非常感谢徐老师给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让我能与我们在座的老师共同探究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我们实验中学是绍兴县初中的大哥大,坐在这里,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不安,因为在坐的各位都是大师更是同仁,我在这里讲其实有点班门弄斧,如果有讲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各同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人啊,怎能没有思维的乐趣!开讲之前,先做一道智力题,看看大家是否能够找到正解。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0、1或者2),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注意:只是挪动其中一个数字,只能挪一次,而且不是数字对调。为什么这道题让许多人终于放弃,想来还是因为思维定势吧。一说到“挪动”,他们首先与最后想到的都是左右挪动。而如果你能够总揽全局,不受制于这种约束,让这里每个数字都东奔西突,活跃到在你的眼前跳舞,你就会很快找到答案了。至少我当时是这样找到答案的。其实课堂教学、人生,世界都也是这样,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也能抛开思维定势,多些思考与创新,就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亮点设计初探》,我曾经听一位大师说过“一堂课可以有缺陷,不能没有亮点!一堂课有缺陷,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人无完人,课无完课。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重要的活动,它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涉及到课堂导入、教学方法设计、课堂调控、教学机智等环节,不可能每个环节都是完美无缺的,即便是优秀教师,即使是经过反复研磨的公开课也很难保证没有一点瑕疵,有瑕疵有缺陷是很正常的,但,一堂课不能都是缺陷,不能没有一处亮点,应该有能够让自己满意、让学生兴奋的亮点。课堂的亮点靠教师去创造。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设计,就是教师要快速有效地整合当下的教学资源,用一根火柴的光亮燃起一片熊熊的天光。这颗偶尔从天掉落的种子,有时来自学生的非规则出牌,有时则需要教师心思缜密地埋下等待萌发的幼芽。这颗等待萌发的种子,可在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作为教师,只要捕捉到让种子萌芽的阳光雨露,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星星之火必可形成燎原之势。

课堂的亮点来自生成或预设,生成有时可以预料,但更有赖于预设,那如何预设一堂课呢?习惯上我们将一堂课分成三大部分:课堂导入、新知识的传授、小结巩固,所以我认为课堂亮点的预设也来自于这三方面(当然这些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亮点设计一:课堂导入

虽然课堂导入不是一堂课的“正文”,但绝对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万事贵乎始,导人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承上启下的必然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导入得法,学生将会兴致盎然;反之,就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设计并灵活运用课堂导入,这样不仅能融洽课堂氛围,也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应起的作用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绝不能为课堂环节的完整而形式主义。一般地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要达到以下作用:民主平等师生情,一心一意奔目标,铺垫拓展层层进,兴趣盎然全过程。

1、民主平等师生情。有趣的导入,能使学生能使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训练思维,热烈讨论等,不仅使教学民主化,而且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心境处于愉快喜悦状态的学生,会排出师生间传统的紧张关系,消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隔阂”(例如:恐惧,畏惧,不敢接近,不敢质疑等),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和尊重感。如教师使用导入语“让我们一起去探究……”“让我们一起走进……”等温情的语句。

2、一心一意奔目标。课的起始之时,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学生还可能留恋在课间活动的兴奋中,也可能还沉浸在上一堂课的思索中;对待新课,他们充满了好奇心,期待教师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新颖,迷人的课堂导入,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把全班学生的精神凝聚在一起,注意力集中指向教师,指向即将进行的全部教材内容。

3、铺垫拓展层层进。课堂导入不仅要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要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铺垫,并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层层展开,把课的进程不断向高潮推进,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效应”。

4、兴趣盎然全过程。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会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由于学生饱尝欢乐,心情舒畅,当然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使认识逐渐深化。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1)课堂导入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科学性原则: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3、简洁性原则: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4、实际性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导语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性格特征和学习发展水平。

5、生动性原则:导课内容要生动有趣。生动有趣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6、启发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究。(2)社会课课堂导入的一般方法:说、看(听)、问、议、做。

1、说——以教师的叙述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假如在生动形象的叙述中再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恰如其分的,带有情趣的细节描述,那么这种语言的效果更突出。

2、看(听)——以学生的感官刺激做开始。目前,社会课多媒体资源比较丰富,采用幻灯,投影,录像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在课的起始就能将课的内容及有关部分用电教手段展示出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影视、歌曲等优秀艺术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图片、实物等历史地理资料能使知识内容更形象具体。如果课的起始就能把结合本节教材的,优美动听的乐曲(歌曲)或栩栩如生的画面,真实形象的资料送入学生的感官,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快感,乐趣和享受,获取历史地理等知识的近距离感,而且还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

3、问——提问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一种导入手段。提问必须科学,有趣味,有意义,提问除了具有巩固知识,信息反馈作用之外,还要有启发、引趣的作用。如果采用求异思维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就会专心致志,思维积极,兴趣盎然。

4、议——以学生自学、讨论(包括小组讨论)等形式为起始。这样的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学或讨论不是自由放任或徒有形式,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恰当的能引起学生注意的自学提纲、讨论提纲为主线,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5、做——让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朗诵等做课堂的开始。这样的起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它克服了以往的起始模式,动作参与,给学生形成了崭新的刺激。如课堂开始时,让学生先画自己家所在区域的简图,告诉学生,同学和老师想认识你家。(《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3)课堂导入的具体方法例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歌曲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复习导入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种是比较容易出亮点的做法。

1、以旧引新,水到渠成。常言到:温故而知新,就历史与社会课而言,前后内容往往存在密切的联系,甚至是因果关系,教师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承接关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比如在讲《共产党成立》时,可以先提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何内在联系,在学生作答之后指出这两件事,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这样的导语不仅可以使学生自然的展开联想,而且还有利于构建起前后知识之间的立体联系。

2、设问存疑,诱发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惊奇自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以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未知教学情景,使每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在讲《新文化运动》一节时,首先提出设问:“北大是许多同学心中梦想的学府,但是在20世纪初的北大讲坛上却出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里既有从海外留学归来西装革履,大谈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身穿马褂,思想守旧的清朝遗老,这些先生们相互抨击对方的观点,争论的不可开交,那么这场争论究竟因何而起,结果如何,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何种影响呢?”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感到新奇,被吸引住了,从而激起求知欲,很快就导入了新课。

3、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故事导入,诱人深思。

扣人心弦的故事或典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的故事或典故要遵循这样的原则:短小精悍、生动趣味、感染力强、促人深思。如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可用这样的小故事开头:1649年1月30日,伦敦的街头冷冷清清,而国会宴会堂外面的广场,人头涌动。一个全身黑色装扮,面色苍白的中年人被推上断头台。这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吗?不,它使英国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业。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被砍头的中年人是谁吗?他为什么会被处死?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略带神秘的描述,一下子就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由此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故事生动、形象,初中学生多喜听。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为有意注意,故事能起桥梁作用。

◆图解导入,形象生动。

讲授《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电脑大屏幕投出美国星条旗图案,并介绍说;“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它的构成,又意味着什么?它有十三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五十颗白色的五角星组成,这五十颗星代表着美国现在的五十个州。但在美国最初的星条旗上,却只有十三颗白色的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十三道条纹和十三颗星就代表着当初发动独立战争时的十三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东部的十三个州。因此,星条旗就与美国独立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由此导入新课,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被教师吸引住了,进入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媒体导入,紧扣心弦。

这种导语主要是借助影视媒体具有的直观性、生动性特点,打破纯语言的导入局限。将遥远、抽象的历史现象直观的、具体的重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屏幕上的场景吸引,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如讲授《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时,我先在屏幕上展现了电影《我的1919》中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的情景,将导语设计为:同学们,你们能猜得出屏幕上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吗?请同学们回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而且轻松地导入了新课内容。

◆热点导入,贴近时政。

利用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在讲《学会合理消费》一节时,适逢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奥巴马第一次访华,利用这一机会,我这样设计了这一课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有看新闻联播吗,17日正是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奥巴马第一次访华的时间,作为世界两大强国的首席领导人会晤,你猜我们的胡锦涛主席会怎么样宴请世界第一大国的总统呢?是代表中华饮食最高规格的“满汉全席”吗?我们来看一看。由此导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介绍的几种导语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多种导语形式交叉或交替灵活运用。如果长期千篇一律使用一种导语形式,难免落入俗套,扼杀学生的激情,影响教学效果。此外,设计导语时力求做到用语恰当、得体,语言朴实、明快,勿需过于雕琢和修饰。总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导语,充分运用新颖、奇趣、敏捷、幽默的教学方式方法,控制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搭梯架桥。

二、亮点设计二:课堂主体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课堂主体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即:通过课堂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和教学相长的目的,根本体现为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二、教学设计要强化目标意识,即: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同时也能更好把握这个课堂教学的走向。

教学目标表述的层面:

①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知识;

②能力,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有哪些进步;

③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历史或社会问题;

④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上有哪些提升。

三、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举例同课异构《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设计(课件)

《全球性的震荡》

湖州第十一中学茆聊(曾是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要求: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时间与历史人物,知道他们对历史进程的作用。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的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的原因,理解他们对当代世界面貌的影响。

3、认识法西斯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挫折。

4、认识科技的发展能造福于人类,如果用于战争,会给人类造成深重灾难。

5、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

《二战风云录》

采荷实验学校吕阳俊(曾是浙江省优质课获得者)

教学目标

1.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知道它(他)们对历史进程的作用。

2.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的原因,理解他们对当代世界面貌的影响。

3. 认识法西斯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挫折。

4. 认识科技如果用于战争,会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树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

《不平静的世界》教学设计

茅以升实验学校李安霞(小学教师,曾是杭州市优质课获得者)

教学总目标:

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简单经过,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区间的一些战争及冲突。

2、通过搜集、交流战事资料,提高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

3、多方面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原因和概况(卷入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数据)。

2、能搜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些战事,并会将搜集到的信息与人交流。

3、初步感受残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苦难,激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

从这三个不同教师不同年级设计的同一个教学内容来看,这个教学目标还是比较明显能区别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是初二下册《社会》课的学习内容,让六年级的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简单经过”其实并不简单,要求过高过大。于是,这位小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中把知识目标调整为:“初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概况(卷入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数据),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不过,即便是这样知识性很强的品社课,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在品社课里,传授知识不是主要的、唯一的目标,它只是达成情感、价值观、能力等目标的基础。品社课要以情感作为主线,要以落实情感目标作为主要学习任务。。否则,“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因此,他制订了情感目标:“感受残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

虽然个别学生对“世界大战那些事儿”略知一二,但本课需做大量的课前调查,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收集整理资料能力的机会,所以,能力目标制定为:通过搜集、交流战事资料,提高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

我觉得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善于制造亮点:

一.发现理性数字后的战争真相

第一、二两次世界大战在教材中呈现为一个又一个的数字,如“伤亡人数”、“战争费用”、“财产损失”等等。这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概况,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必须落实。但如果只做到这一步,就浅薄了,也不符合历史课的特点。所以,上课的老师无不不设计了

表格,有的请学生在课前根据教材填表格,有的请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数据,课堂上通过简单的交流后,请学生“横着审视,竖着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思考后反馈,集中在“伤亡惨、损失大、范围广”这几个方面,迈出了走近历史的第一步。

二.关注冰冷历史中的细节

正所谓“知为先,情为重”,在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有了初步、整体的认识后,我认为,需要想办法发掘那些能震撼人心的细节,通过它们让冰冷的历史鲜活起来,让遥远的历史具体起来。比如有一个老师他重点设计了这样的细节:

1、计算两次世界大战中有关财产损失与战争费用总计有多少?再计算:建像浙二医院这样的一座大型综合医院需4000万美元,这笔钱可以建多少座医院?这样一来,战争浪费之大就直观起来了。

2、列宁格勒市民的120克黑面包。从面包“重量之轻”、“原料之劣”、“领取之艰难”到最后“饿死平民数量之多”,一步步深入体验,让学生深深体会了战争中平民的苦难生活。

3、战火中的同龄人。儿童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在残酷的枪林弹雨中,孩子们美丽的童年被无情的炮火演化为一场场噩梦。通过出示一幅幅精心选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战火中的儿童面临的种种劫难,进一步接近遥远的历史,进一步感受战争的残酷。

三、宣泄积累的灰色情感

整堂课,学生所见所闻都是残酷的历史,无情的现实,所以在最后总结的时候,我请学生写“铸剑为犁”的碑文,让本课中所积累的对战争的憎恨之情转化为渴望和平的文字,宣泄那些灰色的情感,给学生一个明亮的未来。

成功的教学模式是历史与社会教学制胜的法宝。历史与社会课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目标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图示教学法、电化教学法等。这几种教学模式,有的比较传统,有的比较现代,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特点,说明它无论是传统教法的集结,还是现代教学方式的创新,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中学历史教学。我个人觉得比较容易出亮点的教学模式是这几种,供大家参考:

一、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支持下,师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模式。

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包括:创设情境――问题生成――主动探究――成果交流――反馈延伸。

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

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师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辨析,交流,行动整合,探究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争议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

例:《三毛流浪记——天山行》,围绕三毛的困惑和解答三毛的困惑创设情境,开展自主讨论学习,逐步哈萨克牧民的生产与生活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保护环境的,使学生夺体会到哈萨克牧民顺应自然、善待自然、感激自然的情怀和习俗。

见《天山行教学设计》

《三毛流浪记——澳大利亚行》

(二)以历史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将历史情境和历史体验两个注重情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

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是: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感悟内化(精神提升)――激励践行。

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

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想象作文等,该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过程、历史材料比较丰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

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三)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是: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竞赛交流、展示成果――综合评价、反思延伸。

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

具体形式多样,有历史聊天室、历史座谈会、全办历史小报、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会、编辑壁报小报、历史游戏表演等。此模式适用于可有多人参与活动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

例:《身边的故事》

(四)以主题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以探究性学习为形式,把历史学习内容设计成多元化的“主题”,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相应的“主题”,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开放的学习情境和主体探究的过程中激活学习动机、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强化历史意识、这需要老师要很强的宏观控制能力和整理教材的能力,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诗说唐朝盛衰》

《光影60年》(1)导入:课前视频欣赏,第1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江西南昌举行,开门见山,并布置以小组为单位的小报制作任务。

(2)展示八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小组合作按时期归类,并说明理由。

◆时期归类:结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关于建国后的发展史

◆八部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小兵张嘎》《“样板戏”电影》《秋菊打官司》《庐

山恋》《梅兰芳》《疯狂的石头》《手机》

◆展示形式:影片简介、剧照、视频、台词、票房、服装、演员等。

第一时期主要是通过视频和台词进行分析感受,最后归类,同时设计了活动“红歌会唱”,提炼建国后十七年特点及影响,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文革时期通过剧照和文字说明展现当时单一,第三时期根据剧情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性地剖析感受(《秋菊打官司》的解读难度相对较大,所以采用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来降低影片的赏析难度)。第四时期通过电影达人秀、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和形式有效调节和营造课堂氛围。

三、亮点设计三:结尾设计:

美国戴尔`卡内基所说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好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做到系统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直接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有重要的作用。

1、总结法

总结归纳法是最朴实,最节约时间的课堂结尾法。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以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的归纳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即使学生没有掌握教师前面所讲的一些知识,也完全能够通过课堂总结了解本课教学的大致内容和主要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总结概括的能力,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2、网络建构法

对初中学生来说,教学的结构性与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有助于整体理解事物能力的提高。网络法一般可分为发展线索表、总体图表、结构表格等几种形式,围绕教学主题,把各种知识要素重新整合成一个新的体系。如,第五单元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结构如下:

3、悬疑法

课堂结束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这一节课的尾就成了下一节课的头,使新旧课之间有衔接,把一次次的课堂教学连贯起来。用悬疑法结尾常能造成古代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效果。比如上八年级上《洋务运构动》这节课后,设置几个问题:洋务运动没有挽救中国的命运,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资产阶级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那么他们是怎样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们有没有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呢?这几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会在课后主动地去查寻相关的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实现教学目标的拓展和知识的升华。

4、体会法,就是让学生谈谈对这节课的体会和收获。这样,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无形的有强烈的表现欲、成功欲而激发出一种对知识、能力的不满足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放任自流。

5、探求法

就是把课堂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识的留在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统一认识。这样的结尾,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学会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

6、学以致用法

教师在授完新课之后,出题让学生练习,使知识得以巩固。

这也是普遍采用的一种结尾方法。但是如何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教师不能简单随便的出题应付了事。题目要选好、选准,并尽量再现教材内容或实际材料,交换角度、形式,让学生进行思考、解答,使其能举一反三。在练习时要形式多样。或边练边讲,或先练后讲、后先讲后练。

7、解疑答问法

学习不可无疑,每一节课如果都能启发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因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而出问题,及时解疑答问,则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而无疑。

课堂结尾的方法因人因课而异。总之,课堂结尾这个步骤不可少,且不易时间太长或过短。以1~5分钟为宜,有练习的可以延长到10分钟。如果能够巧妙的设计好课堂结尾,则会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富有后劲。“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