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读后感

课堂评价读后感
课堂评价读后感

《课堂评价读后感》

在暑假,我拜读了王少非先生主编的—《课堂评价》,在书中,对于课堂评价的一些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课堂评价是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将运用这些信息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改善的过程”()。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多的陶醉于自己完美的设计、学生激昂的情绪,而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收集到有价值的信息。那么如何去收集有价值的数据呢书中其实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有清晰明确且与学习目标一致的评价目标”、“运用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方法”()这样两条其实就说明了在课堂上收集信息的路径。

‘评什么’不是随意确定的,也就是说,评价目标的设定不是随意的。评价目标的设定是有依据的,直接的依据就是学习目标,也就是学生在相关课程教学之后能够得到的学习结果”()。我们目前针对学习目标的界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评价任务的设计上也有了一些成绩,但在作业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就是作业的“可解释性”上的不足。

课堂评价不单纯是在“课堂上”的,它还包括纸笔测验、访谈等。我们往往在“课堂上”重视以口头问题、表现评价为主要方法,而在作业中往往采用的纸笔测验的方法。看起来“课堂上”达成了“教学评一致性”,但是“课后”确没有考虑到一致性。因此,我们的作业建设进度需要提速。作业的设计可解释,方法上形成连贯性,知识结构形成网状。

此外还要正确使用评价结果。“评价的两种最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于‘价值判断’和用于为改进提供支持”。“用评价结果来做价值判断,关键就是运用评价结果来证明评价对象是否符合某种质量标准,是否达到某种水平,是否具备某种能力,是否胜任某种工作或学习机会……”()。那么我们发现学生通过学习没有达成学习目标时,应该怎么办这就需要倒推我们的教学过程,回头看看,审视我们界定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是否真的达成了一致,为我们下一步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如何进行教学决策书中指出“教师的决策也不限于课前课课中,课后同样需要决策。当教师对已完成的课进行反思时,必定有相应的决策过程相伴:目标是否还需要这样陈述内容是否还应该这样处理过程是否还应该这样来实施能否安排其他的学习活动安排什么活动怎么安排哪些学生需要进一步的教学怎么教”()。直接把我们遇到的问题指向了课堂教学。

可以看出课堂评价作为内部评价不单纯的是指向收集学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生学习的信息来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的信息。课堂评价也不单纯是一种评价,更重要的是反思和策略优化。这位老师能够通过学生的作业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是一件值得赞的,但如果我们在发现问题之后分析问题,然后将分析后的结果形成教学的策略整合,那么我们怎么能不进步呢

教师课堂提问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应注意哪 些问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713899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教师课堂提问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课堂上要上好一节课,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在这其中课堂提问是少不了的。笔者认为,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情况拟题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其知识结构入手。设计提问,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要让学生对问题产生一定的兴趣。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一下你知道这五角星是怎么回事?由于学生对五角星比较了解,所以,发言的面也就广了;也有学生预习过课文,还能联系课文来讲;还有学生平时发现过这一现象,讲起来也言之有物。 二、要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做到神态自然安详,以亲切的眼神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应以表扬为主。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要注意提问的深度 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几种现象:老师提问了,没有一个人举手,说明问题太难了;老师提问了,全班都举手了,说明问题太简单了,根本不用提问;老师提问了,只有少部分学生举手,那说明所提问题也许正是该提的问题。有的老师提问时心中有数,所提问题恰到好处。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 那么怎样才可以把握好课堂上提问的度呢?教师要在把握教学目标、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科学巧妙地设计,让提问起到检查学习效果、巩固已有知识、激发创新思维促进知识迁移等作用,有时还要在课堂提问时能注意到全体学生的情况,总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问题的难易程度,给每位学生以发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充分展示自我,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提问可创设一定的情境

《教师花传书》读后感

《教师花传书》读后感 《教师花传书》读后感 《教师花传书》这本书,初读起来似乎很难懂,但是细读起来,真是收获颇丰,感触颇多。佐藤学先生借助于《风姿花传》的意蕴,写作了他的《教师花传录》,《风姿花传》是日本能剧大师世阿弥的作品,这个题目就很有诗意:风是没有形状的,无法抓住,也没有办法描绘它的形态,但是当风吹拂花朵,当花朵随风飘零的时候,我们不是借助于花朵儿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吗?正是借用世阿弥这种富有禅意的态度去描绘教师应有的状态和境界。 “花是心”,而“种是技”,从而指出了“花”是美的表现,其“心”(思想、哲学)是摒弃私心杂念,日复一日练功修养所形成的“技”(基于体验的身体技法)所成就的。 教师的工作本身就一种劳神费心的繁琐工作,繁重的工作很累,如果老师不能够从忙碌中去学习一些新鲜的知识,就会被劳碌的琐碎工作中沦为吃老本的一类人,但是这种老本吃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自己就像一只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更不上时代发展。甚至学生谈论的什么,学生想什么,老师都一概不知。所以我们的学生不断在变化,我们

教师的知识发展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这个职业就决定着我们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修炼、提升自己,才能够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份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教师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事学习,关键学习其实质,即同事教学的实践之“花”,从而研究“花”之“种”。 其二,教师一定要心中有学生,关注学生,聆听学生,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中,老师多关注学生的发言,静下心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同时也要关注那些倾听的孩子,现在有的孩子不能够安心倾听同学发言,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要关注那些会倾听的孩子,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同时老师带头认真倾听学生发言,这样才能够真正起到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引领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学会聆听学生,尊重学生,书中一位精湛的成熟型教师,竟然能把学生整堂课的发言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的确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带给我强烈的震撼力,也让我找到了努力方向。在文中特别强调“倾听”,倾听是教师课堂中的核心活动关注学生的学,首先要读懂学

有效的课堂提问

有效课堂提问 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课堂文化、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法。 一、有效课堂提问的含义及实施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有效的课堂提问的研究正在从以往只关注理论思辨层面的思考,逐步走向关注可测性(量化)和可操作性。 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1、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3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3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已知区”。 刻画有效提问的问题难度,我们可以借鉴教育测量学刻画试题难度的方法,即可以用n=1- p/ w 刻画问题的难度,其中w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 p表示这个班级正确回答相关问题的人数。显然, n在0~1之间取值。当n的值为0或接近0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问题太容易;当n为1或接近1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说明问题太难。比较适宜的n值应在0.3~0.8之间,这样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对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2、策略之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频繁的、讨论式的课堂提问过多不仅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导致回答问题的

读懂课堂 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读懂课堂读书心得范文,欢迎阅读。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一:在当今“知识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是每一个国民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具备“国民核心素养”是作为国民的“基本人权”。 “国民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的教育习得的,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制度,在于从“课堂”出发的“学习的革命”。 初读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给我深刻印象的就是两个关键词:“革命”和“转型”。钟教授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教育学见解,这些不但具有技术性,更具有挑战性。 钟教授指出了现阶段我们惯用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课堂中心。这让我正视了我或许还有许多其他的老师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然而这又是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避免不了的矛盾和结果。随着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诸如“杜郎口教学模式”“杨思教学模式”以及我校的“三学教学模式”等等,终究还是摆脱不了“检测”这个目的。如果我们如西方教育那样,离开黑板和讲台,将课堂变为博物馆、电影院,甚至是大自然。学生没有了束缚,去自由接

受零距离的现实和真相,他们会更投入、更感兴趣吗?课堂需要转型,教育在呼唤转型。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二: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 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 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 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 ; ;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 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

《课堂研究》读后感

课堂研究研究课堂 ——读《课堂研究》有感 王海霞 《课堂研究》是钟启泉教授有关课堂教学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新作。本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建议了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当我一页一页、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往下读时,就发现《课堂研究》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这是钟启泉教授延续《读懂课堂》的思想精髓,深入课堂研究的真实现场,也是钟教授的“课堂研究三部曲”的第二本作品。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亲历的教学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读此书不仅是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我的教育观带来了更多的启迪。 《课堂研究》意在“化零为整”,实现“经验的重建”,将“课堂”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将儿童、教师、课程、教学等等要素放置在鲜活生动的场域中加以考察。通过诠释课堂研究的意蕴、视点、方略,作者希望向读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展现一个崭新的教育实践研究的图景。 《课堂研究》立足于课堂本身,以一种深入其中的、随之起舞的态度展开观察与探讨。而这,恰恰可以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或者说课堂事件当事人的视角。在书中,我们看到的话题都是细致的、彼此关联的、动态的或者说指向实践的。这种关联与置身其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中“自下而上”的潮流,也迎合了教育实践研究,特别是课堂研究的现实需要。从课堂研究到教学创造,承上启下之作,不可不读! “课堂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我们而言,是通过教学研究,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直面的种种问题,建构明日之课堂实践可能性的场域;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教育学概念内涵的发现与再发现的场域。这本书从“课堂与课堂研究”出发,探讨课堂转型的意蕴和课堂研究的特质。阐述了“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领导读者重新审视“学”与“教”及其关系。讨论了“课堂研究的视

浅谈课堂提问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策略

浅谈课堂提问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策略 江苏省阜宁县陈集中心小学朱学银 [摘要]本文旨在论述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提问策略来实 现教学目的、教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探讨了教师在提问中应注 意的问题及一些提问技巧。 [关键词]实现教学目标,教授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提问技巧 教育心理学家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古语亦语: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因此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提问,把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而教师在 英语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提问策略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及时评估学生的进步和 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有效地控制课堂,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利用提问实现教学目标 提问可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应通过设计问题情景和营造学习 气氛来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激发其认知需要和学习兴趣,使其形成学习 期待,为全面展开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问题的设计应符合 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能起到引发学生回忆、联想、预测直至理解所学内容.教学 4B Unit 2 Part B时气可问:What animals do you know? What animal do you like best?然后用卡片,道具,投影等,展示所学动物类的单词,并导入所学句型What’s this/that ? I t’s a/an…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提问传授学习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提问方式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技能。 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 不同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式。要想真正理解一篇文章,首先应了解该文的文 体。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例如,英语6B教材Part E,Liu Tao写给一位英国男孩Peter的一封信: Dear Peter, · I saw your name in the newspaper.You asked for penfriends in China. 1 would 1ike to be your penfriend. …………. Can you write to me soon? With best wishes Liu Tao · 为了引导学生观察笔友信的写作格式,学会辨别写作文体的差异,教师可以 先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What are we going to read today ? A magazine article ? An ad ? A message ? 学生会回答:No. A 1etter.教师可以继续问:Who wrote this letter ? And to whom? How does the 1etter begin? How does the letter end?学生在问答以上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笔友信的写作格式,还能学会如何去分析一篇文章,如何从其文体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能 运用提问的方法比单纯的技能讲解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比如, 英语阅读skimming (略读) 和scanning (寻读) 是两种基本的阅读技能,略读训练通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 篇一:读懂课堂有感 “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 ——读《读懂课堂》有感 邢竹青“懂”是人和人交往的最高境界,是最容易走进人内心的活动。常常觉得教师是个非常繁琐的且平凡的职业,因为他的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熊孩子,所以在工作中充满无数未知,即使自己付出了自己的所有精力也不会得到自己期望得到的结果。钟启泉先生从课程内涵、方法、要素等细细阐述了课程革命的挑战,还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等方面呼吁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并说明了目前课堂存在的不足,让每一个教师能够在读懂课堂的活动中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阅读了钟启泉先生的《读懂课堂》,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作为一名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我来说,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首先读懂课堂意味着要读懂学生。这里的读学生不但是指学生具体情况,包括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基础差异、爱

好特长等。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认知发 展水平。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自己在课堂中能够和学生处在同一认知的水平,让学生能读懂老师的授课内容,并掌握好着内容。其次要读懂自己。要对自己有个很清晰认识和评价。自己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熟悉教材,能活用教材,能在多大程度上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哪些方面需要自己积极提高,是否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自己欠缺的这些应该从哪些方面补救,让自己更加完善。第三要读懂教学过程,要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成长。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在课堂中我们要学会提问。例如,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林老师反复强调要先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模式,而不是先把学生名读出来再提问问题,这样其他的孩子没有思考的动力。课堂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板书的教育功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越来越多地运用,很多课堂中就没有了板书。在课堂中我们要采用能让学生适应的的先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特别是英语课 堂,让学生在充分的教育活动中锻炼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新课改后

读懂课堂 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语文组白珺 学校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超越世俗的偏见,倾听并回应教育变革的呼唤,将使教师的教育生涯拥有时代的价值和专业的智慧。《读懂课堂》这本书既有作者对课堂、学生、教师的经典论述,又有作者因应现实教育生态所作的全新的建构申发,点评鞭辟入里,语言生动平实。全书以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场域,以儿童学和建构主义的线索,细致全面地回应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绩效的各种困惑,呼吁教师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 在书中有一章节是关于“重视儿童的表达活动”,而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要关注的。 在课堂中首先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我觉得要让学生自信地张口,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景,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让学生敢想敢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而是一个共同参加学习活动的伙伴;学生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培养,同时树立起在课堂上大胆表达的自信。同时,在课堂的导入、新课展开、反馈讲评、巩固延伸、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我都尽量采用亲切的语气、协商的口吻,尽可能地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 再次要激发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并且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得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肯想愿说。数学语言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准确、严密、简明,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的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除法时,关于余数的表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而学生往往会说“余数不能比除数大”,教师要引导学

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疑提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提问时机的选择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所以,教师选择什么时间设疑提问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么,什么时间提问容易收到最佳效果? 一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或课中置疑,或课后留疑,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对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 二是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三是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事物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这对于阅历较钱、涉世不深的小学生来说,有时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不容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思维处于转折时给予适当点拨。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2、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设定一定范围,抓住教学重点和学生容易产生疑问之处设计问题,使问题更具有启发性。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提问的艺术,并不是多问,而是要讲究善问、巧问,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只有恰当、适时、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功能,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读懂课堂有感

“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 ——读《读懂课堂》有感 邢竹青 “懂”是人和人交往的最高境界,是最容易走进人内心的活动。常常觉得教师是个非常繁琐的且平凡的职业,因为他的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熊孩子,所以在工作中充满无数未知,即使自己付出了自己的所有精力也不会得到自己期望得到的结果。钟启泉先生从课程内涵、方法、要素等细细阐述了课程革命的挑战,还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等方面呼吁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并说明了目前课堂存在的不足,让每一个教师能够在读懂课堂的活动中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阅读了钟启泉先生的《读懂课堂》,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作为一名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我来说,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首先读懂课堂意味着要读懂学生。这里的读学生不但是指学生具体情况,包括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基础差异、爱好特长等。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认知发

展水平。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自己在课堂中能够和学生处在同一认知的水平,让学生能读懂老师的授课内容,并掌握好着内容。其次要读懂自己。要对自己有个很清晰认识和评价。自己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熟悉教材,能活用教材,能在多大程度上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哪些方面需要自己积极提高,是否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自己欠缺的这些应该从哪些方面补救,让自己更加完善。第三要读懂教学过程,要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成长。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在课堂中我们要学会提问。例如,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林老师反复强调要先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模式,而不是先把学生名读出来再提问问题,这样其他的孩子没有思考的动力。课堂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板书的教育功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越来越多地运用,很多课堂中就没有了板书。在课堂中我们要采用能让学生适应的的先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特别是英语课

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有着如此重要之作用,那么,如何通过提问这一教学方法来实施启发式教学,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人们的认识与做法却并不一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推广范围有限。由于大多数教师未能科学认识这一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重要作用,因而认为“学生基础差,启发也白搭”,“启而不发,不如填鸭”,“满堂灌”的教学法仍被一部分教师采用。二是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把提问视为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所提问题很少经过严密的思考和过滤,或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或所提问题难又不懂得启发,或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三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并处于极度被动地位,主体作用无从发挥。 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有鉴于上述种种后果,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组织教学活动,应当特别注意下面几点: 一、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采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教师必须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并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做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启发帮助,师生共同解疑,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二、摸清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有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教师方有可能有针对性地提问启发,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少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时常说:“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三、精心设计提炼问题,使其更具科学性 课堂提问是属于语言的方法。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启发性教学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因此,教师务必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

《读懂课堂》的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的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的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的读书心得1 十几年的中国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理论的冲击和实践的探索,这都为今天的读懂课堂创造了条件。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改革盲目求新求异,结果是徒有形式,没有领悟课堂的内涵。在《读懂课堂》一书中,钟启泉教授不否认技术有助于个性化教学、扩大学习语脉、转变教师角色,但是他尖锐地指出,如果它们成长在应试教育的土壤中,忽视儿童、教材和教学互动过程的研究,结出的果实也是酸涩的。因此,“读懂课堂”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读懂课堂”? 教育的对象是儿童,要“读懂课堂”首先要“读懂儿童”,这在逻辑上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课堂研究乃至教育研究,儿童研究是缺位的。如果说“读懂儿童”是“读懂课堂”的起点,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要把儿童引向哪里,可以归结为“读懂学力”的问题。“学力”区别于学绩,钟启泉教授形象地构建了一棵“学力之树”,如果说知识和技能像树叶的话,那么过程与方法就是树干,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树根,三者是一个统一体,就像飘落

的树叶一定会枯黄,与另外两维相剥离的知识与技能也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人们常常有一种朴素的叠加式思考,认为整体是由一个个部分简单累积而成的,殊不知部分之间不是“加”的关系,而是“乘”或者更为复杂的关系。 如果读懂了“儿童”,读懂了“学力”,我们就明白“课堂”是有着复杂的生境的,至少交织着佐藤学教授说的三种活动,即同对象世界的对话实践、师生之间的人际社会实践和学习者同自身的对话实践,因此课堂的核心是“对话”,在“他者性”和“差异性”碰撞出的漩涡中不断地探索更新自我。我们也要读懂“对话”,当前课堂中的许多对话是“虚假的”、“无效的”,看似热闹的课堂一问一答中,实际都是教师在忠实地执行着预定教案,学生在揣摩教师的意图,齐心协力地直奔主题。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为学生搭建出从已知到未知的一个连续的思维探究过程,那么知识点就是零碎的,无法吸收统合到学力结构之中。 佐藤学把课堂比喻为“潘多拉之盒”,打开它就有无尽的纷繁、迷茫、矛盾涌出,但是最后还剩下希望。改变课堂,首要的就是要读懂儿童、读懂学力、读懂对话、读懂课堂,共同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 《读懂课堂》的读书心得2 学校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读懂课堂,标志着一个教师的成长。 《读懂课堂》详细论述了我国课堂教学现状以及相应的

课堂提问要注意什么

课堂提问要注意什么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来问,它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的要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探索,以此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良好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 2、单向提问,学生只被动回答。 3、提问成了考验学生记忆的手段。 4、提问脱离实际,超越学生认知水平。 5、提问反复,数量过多。 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价值,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材,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不仅要明确自己提什么问题,

而且应预先知道学生该如何回答,这是课堂提问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不能信手拈来,随意发挥,使学生思维突然脱轨,从而停滞、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 、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新授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 、难度控制要适度合理。难易适度就是指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要考虑二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二、善于捕捉孩子的信息,适当追问,层层递进。 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课堂提问要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围绕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追问。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要善于通过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在预设活动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经验大多是无序的,零星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多层设问,层层递进。

《读懂课堂》读后感:读书心得-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读书心得|读懂课堂读后 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读书心得 哈佛大学的埃尔莫尔教授曾把课程改革比作一块又大又厚的橡皮,橡皮可以随着我们的拉扯不断变形,但是如果没有突破一个临界点就松手,它就会在那一瞬间恢复原样,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而课堂就是那个临界点。埃尔莫尔教授的橡皮隐喻或许有些危言耸听,因为事实上,一点一滴的改革都会留下它的痕迹,没有前期的积累,课堂变革也很难凭空实现。但是橡皮隐喻的确给我们以警示,那就是,课堂是一个关键点,如果不改变课堂,就很难真正改变整个教育的面貌。而当前的中国课程改革的主题词就落在了课堂”两字上,如钟启泉教授在《读懂课堂》引言中所说:如果说,我国十余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主要侧重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思想发动,那么,新的十年的‘新课程改革’将会侧重于‘自下而上’的基层学校的课堂创造。”因此,在今天,读懂课堂对每一个教育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应试教育文化下是不读课堂”的,课堂研究也是定型化的。课堂被简化,成为教师灌输既定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的过程,因此课堂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窄化为课堂管理的问题,教师只需要带着书本和教鞭进课堂,按部就班地把知识压进学生的头脑就可以了。不读课堂”把丰富多元的课堂脉络给生生抽离了,只剩下单维的认知维度,而且主要集中在记忆力的培养上。 十几年的中国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理论的冲击和实践的探索,这都为今天的读懂课堂创造了条件。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改革盲目求新求异,结果是徒有形式,没有领悟课堂的内涵。在《读懂课堂》一书中,钟启泉教授不否认技术有助于个性化教学、扩大学习语脉、转变教师角色,但是他尖锐地指出,如果它们成长在应试教育的土壤中,忽视儿童、教材和教学互动过程的研究,结出的果实也是酸涩的。因此,读懂课堂”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读懂课堂”?教育的对象是儿童,要读懂课堂”首先要读懂儿童”,这在逻辑上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课堂研究乃至教育研究,儿童研究是缺位的。如果说读懂儿童”是读懂课堂”的起点,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要把儿童引向哪里,可以归结为读懂学力”的问题。学力”区别于学绩,钟启泉教授形象地构建了一棵学力之树”,如果说知识和技能像树叶的话,那么过程与方法就是树干,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树根,三者是一个统一体,就像飘落

课堂提问的作用及实施策略

课堂提问的作用及实施策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之后才会有新的发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 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达到以下几个作用: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上课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的情况,这时,富有技巧的提问,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而针对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的提问,无疑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能将其诱导到课堂上来。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往往会不全面,使学习受阻。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够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点拨,因势利导,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往往能帮助其找回失去的信心,他们会重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不仅是个认知过程,也是一种交流。良好的课堂提问必然渗透了情感成份。对于学生正确的思路给予肯定,对疏漏之处进行点拨,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融洽师生感情,这也有助于学生热爱本学科,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最忌讳没有目标,每篇课文可以学习的地方都很多,良好的课堂提问则可以强调重点,化解难点,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使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3. 获取反馈信息,发现疏漏及时弥补。 教师讲授新课之后,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弥补,这是课堂教学反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4.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自学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想方

读《读懂课堂》有感

读《读懂课堂》有感 浦江县潘宅中小黄淑珍 暑期,我有幸拜读了钟启泉先生的《读懂课堂》一书,感触颇深。 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却是一个不容易的职业。教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熊孩子,却因为对象是人,所以教学充满变数,教师课堂不仅要完成课程目标,还得让学生内化知识过程,内隐德育。钟启泉先生在《读懂课堂》中,就从课程内涵、方法、要素等细细阐述了课程革命的挑战,还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方面呼吁教育课堂要倾听儿童的声音,接着从课堂危机、课堂转型焦虑等引领教育者们的课堂教学要走向“反思性实践”,最后呼吁教师要成为“学的专家”,走向“后现代教育”。此文仅从“课堂教学走向反思性实践”一角度说说本人见解。 学校里,教师不断进行备课讲课听课改作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家里一些家庭事务天天处理,似乎无暇去思考,更无时间去“反思”。因此,“反思”变得遥不可及。为何会如此?想必有如下一些原因吧。一、缺乏强“动机”。日常工作里并无此项工作要求,或许有,也没有硬性规定。教师工作忙,没有养成一定的写作习惯不会想到“反思”。意识较强的个体会去想,真正动笔写作却无几个。“反思”是一种心境的功夫,教师这种需要动“爱”又要动“气”的工作少有心境。二、精力不足。教师在学校工作任务若认真执着做起来,繁重而繁琐。教师经常疲惫不堪,谈何写作?钟启泉先生说:“课堂不变,教师不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教师不能停留在“技术性实践研究”,还需要上升到“反思性实践研究”。”教师,该如何去提升自己? “反思性实践”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指在课堂中有“技术性实践”的同时,还需要对技术性实践进行思考研究,以提升课堂。正如钟启泉先生提到,中国课堂危机并非危言耸听。我们要排除万难,除去课堂转型焦虑,实实在在应对挑战,踏踏实实的做好课堂改革,对改革不断反思总结,谱写中国教育新篇章。所以如何让自己走向“反思性实践”,首先必须热衷于课堂改革,勇敢面对挑战,不逃避,不退缩!钟启泉先生教我们教师要懂得“学习集体”编制原理,课堂着眼于“小组协作学习”,以实现全员参与的积极对话教学。另外课堂“做中学”也是课堂改革一大转型。“探索”是人类的天性。所以我们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势在必行。钟启泉先生在《读懂课堂》中教会我们许多课堂技能方法,对我们课堂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王喜春 一、课题研究背景 首先,从现代社会及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来看,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而现代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还学生学习的真正主体地位”,“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培养良才”。 其次,从理论依据来看,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就已十分重视少年儿童们的能力的培养。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纵观全球教育改革的走向,世界上

许多国家都把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突破性 课题,加大研究力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 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 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 而是指学生有没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 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但没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 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所以,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教 学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学最终是从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

获得的。现代化社会,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课堂 --- --- 活动的中心,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所以,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反馈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还可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