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程标准

什么是课程标准
什么是课程标准

参与制定课程标准推动课程改革建设

什么是课程标准

两点说明:

1、国家制定的18种《标准》中的课程全都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2、课程标准的提出与课程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之所以在课程改革中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主要是为了克服现行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教学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缺乏弹性和选择性等弊端。

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功能:

它是这样描述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内涵

与基础课程一样,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大纲主要关注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现的是一种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应试型教育,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定位及培养目标所决定,也是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所在。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方向。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标准是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按门类制定的标准。它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解读《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都熟悉各学科教学大纲,它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日常教学中所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教师在学习和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删减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的四个组成部分:

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内容标准

(1)前言部分阐述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了课程的性质,概括地阐明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2)课程目标提出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用表格的型式直观描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具体要求,并明确提出发展学生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的主要目标。

(3)内容标准内容标准详细地列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分级目标。

(4)实施建议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在实施中得以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课程的评价、教材的选用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此外,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增加附录部分,给出相关图表、参考文献、学习资源等内容。

2、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例如: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描述

对基本学习策略的刻画

(2)突破学科中心

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选择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例如:

对情感态度的描述

(3)改善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

对学习策略的描述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各学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例如:

对评价建议的描述

(5)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例如:

内容标准的组织

几点体会

1、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

从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程越来越多地通过课程模式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有机融合来实现。这也是在课程目标描述中提出:能通过考试取得NIT、办公自动化或计算机操作员等技能证书目标的重要原因。“课程标准” 特别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分析和如何达到这些标准的考核方法。只有将职业教育有关的“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职业标准”相协调,才能培养出与实际需求“零距离”的人才。

2、“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学科型教学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对规范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但也容易把教师引导到学科本位的路子上去。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我们应逐步树立在职业教育中“能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质量观。用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建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质量标准,已显得十分必要;

3、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本身、高职教育及学生的特点,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前提

要想制定课程标准,首先要深刻理解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内容丰富,虽然我在这里讲了这么多,恐怕还是一头雾水,因此有必要认真、细致的学习课程标准框架及内涵;其次,要研究课程本身,理顺它与前继后续课程的关系,认识到它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位置及重要程度;再者,还要研究教育对象的认知、行为特点,只有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自由驾驭课程内容、深刻体会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去制定课程标准,从而推动我院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