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血常规报告单

读懂血常规报告单
读懂血常规报告单

读懂血常规报告单!详细介绍6大类血常规项目!

先看下报告单: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

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

(2)病理性

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2、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

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分类,并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

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9/L,百分数50%~7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

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109/L,百分数3%~8%。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

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

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计数

可>10.0×109/L;重度感染计数可>20.0 ×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2)中毒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谓扣陛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生理性参见“白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

(1)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中毒损伤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

(3)用药

抗肿瘤药、苯二氮革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

【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或创伤

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2)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

(2)创伤及中毒

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巾毒,以及注射疫苗等。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用药见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等。

【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此外,也可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期。

2、淋巴细胞减少

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

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

(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2)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3)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

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

参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2)绝对性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

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

2、红细胞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

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

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

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参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

临床意义

测定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1、血红蛋白增多

(1)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以及某些肿瘤如肾癌等

(2)创伤

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2、血红蛋白减少

(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等。

(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是由慢性反复出血所引起,如胃溃疡病、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

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等。

血小板主要作用有:

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

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

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

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等。

(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

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

2、血小板增多

(1)创伤

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m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2)其他疾病

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F、在单位时问内的沉降距离,简称血称。

红细胞的密度大于血浆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向下的沉降力。

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

血沉是传统且应用较广的指标,用于诊断疾病虽然缺乏特异性,但操作简便,具有动态观察病情疗效的实用价值。

参考值

魏氏(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

1、生理性增快

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2、病理性增快

(1)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等。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

(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则血沉多正常(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化验单解读

化验单解读 体检化验单解读(一) 一,尿常规 二,血常规三,其他检查 四,生化检测体检单检查项目解读(二) 单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值范围 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SGPT/ALT 0-40U/L ①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引起的肝病肝细胞坏死。 ②中度增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心梗。③轻度增高胆道阻塞性疾病。 总胆红质素 T-BIL 0~18.8umo1/1 总胆红素增高,如肝细胞损害、肝内和肝外胆道阻塞、溶血

病、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 D-BIL 0~6.84umo1/1 参考总胆红素 总蛋白 TP 60~80g/1 血清总蛋白增加①脱水如水份摄入不足下痢呕吐糖尿病酸 中毒,肠梗阻或穿孔,灼伤,外伤性休克,急性传染病等。 ②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③结核,梅毒,血液原虫病等。血清总蛋白降低①出血、溃疡、蛋白尿等②营养失调、低蛋白饮食、维生素缺乏症、恶性肿瘤、恶生贫血、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 血清白蛋白 ALB 35.0~55.0G/L 与血清总蛋白测定基本相同 碱性磷酸酶 ALP 成人20-110U/L 儿童20-220U/L

增高见于①骨髓疾患②肝胆疾患③其它甲亢甲状腺腺瘤、甲旁亢。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 (γ-GT)<50U/L ①明显增高:肝癌、阻塞性黄疸、晚期性肝硬化、胰头癌 ②轻中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 ③酗酒,药物等所致 胆固醇 CHO CHO 0~5.18mmo1/L <200 ①用于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分析。 ②用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判断。 甘油三脂 TG 0~1.6pmmo1/L 青年<150 老年<200 增高见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降低(低于人群

血常规报告单和解读

你好: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每次看病或体检后,我们会就血常规化验单,提出一些疑问,现就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做一个简要的知识普及,供各位参考,届时,请以临床医生的诊断为准。 血常规是最常见的化验,一般应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仪,一次测定可得到十几项至几十项参数。 主要看哪些指标: 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不必去深究。通常需要着重关心的有三个方面: 一、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或HB):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重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一般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在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

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1、红细胞计数是贫血诊断主要指标之一。机体发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碍、红细胞破坏严重或红细胞异常增生等问题时红细胞数量都可发生变化, 2、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生理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仅见于初生婴儿,但以后可逐渐降至正常。在严重呕吐、腹泻或出大汗等机体脱水状态下,因血液浓缩,可引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潜水病等缺氧状态下,因机体紧急总动员,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也可相应增多。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都可出现代偿性增多。 (2)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则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营养不良、各种出血性疾病、肠道寄生虫病和血液疾病,有时也可见于老年人,但也常与营养状况有关。 二、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临床检验报告单解读

临床检验报告单解读 一般看病最常做的就是3大常规,这也是住院病历里面必须的,特别是小孩子发烧感冒时,建议大家去医院要自己要求验,看看是不是病毒感染,这样可以避免医生滥用抗生素。 血常规化验现在一般取指尖血(过去取耳垂末梢血),内容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血小板计数,均用英文字首缩写表示。 血红蛋白(HGB) 正常值为120-150g/L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值为4×109/L-10×109/L 其中中性白细胞(NEUT%) 正常时为 淋巴细胞(LYM%) 正常时为 嗜酸细胞(MXD%) 正常时为 血小板(PLT ) 正常值为100×109/L-300×109/L HCT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正常值为82-92fL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正常值为340-360g/L 如果HGB值低于120g/L,就说明有贫血存在,应该进一步检查是什么性质的贫血,如果HGB值高于160g/L,可能是因为患有血红蛋白增高症或者血液被浓缩的缘故,WBC代表的白细胞是人体的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相当于国家的军队,共总数的增高(超过10×109/L)时,多表明有炎症、感染存

在,此时病人多有发热症状,如果白细胞总数太高在(30-50)×109/L以上,病人是于少年儿童或年青人,伴有较严重的不能解释的贫血,请不要掉以轻心,应该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排除白血病的可能,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可由接受放射线,病毒感染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等引起。中性白细胞比例增高多意味着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存在,淋巴细胞增高多见于慢性疾病及长期接受放射线照射,嗜酸性白细胞增高时,往往说明体内有过敏原存在引起的过敏,如寄生虫(蛔虫多见),过敏性炎症,过敏反应等。PLT减少时,可能会有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增高时,说明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GB)减低,即可诊为贫血。按红细胞体积大小可分为巨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和正细胞性贫血。MCV(红细胞平均体积)和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主要分型依据。 蛋白(PRO) 正常为阴性 尿糖(GLU) 正常阴性 红细胞(RBC) 正常0-1/高倍 白细胞(LEU) 正常0-5/高倍 尿酸盐结晶(NIT) 酮体(KET) 正常阴性 尿胆元(UBG) 定性:弱阳性定量1-4mg/24h

血常规检查报告解读

2、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NEU)是抵抗感染最关键的细胞,所以计算它的绝对值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机体抗感染的情况。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数量需要维持在1000/ul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化疗药物起不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现在很多医院的化验单已经帮家长计算出了中性粒细胞数量,如果化验单上只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已按下列方式计算: 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数 X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如果有S,也要一起加上) 例如:血常规化验单报告为:WBC 2.0X109/L,NEU 25%,S5%。 中性粒细胞(NEU)= 2.0 X 30% = 0.6X109/L(即600个/ul)即是我们口头语上说的:中性粒细胞是600个。 接下来有更全面的 1.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多: (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 (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代偿性增多:缺氧。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2.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3. 血沉正常值男性0~15 mm/h 女性0~20 mm/h 临床意义 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少: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 4. 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 5.0~20.0)×109/L,6 月~2 岁(11.0~12.0)×109/L,4~14 岁约8.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5.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 儿童0.30~0.65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 儿童0.3~0.56 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 儿童0.02~0.0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嗜酸性粒细胞(E): (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教你5分钟看懂血常规报告单

教你5分钟看懂血惯例陈述单 令狐采学 血惯例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惯例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通过观察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数量变更及形态散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经常使用帮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惯例陈述单里的秘密,其实是因人而异,如果准妈妈想自己血惯例陈述,只需要好好学学怎样看血惯例陈述单,就可以了。如果遇到不正常。准妈妈该怎么办呢? 血惯例陈述单怎么看? 在孕期血惯例检查中呈现的经常是一些数据,准妈妈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知晓准妈妈的健康状况,下边是孕期血惯例检查中的一些正常的参考数据。

血惯例各指标参考规模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 ②破坏增多:急性年夜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罕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卵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卵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卵白增多罕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合,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别,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

解读血液报告单

一步一步解读血液报告单 血常规检查 一般来说,血常规检查是用来衡量血液变化的化验项目,它能反映出身体是否受到了感染,而且还能够简单判断感染的是病毒还是细菌。另外,它还可以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如有没有贫血等。下面就介绍血常规化验单中关键的几项。 白细胞 参考范围:(4~10)×10`9/L 白细胞增高常见于各种细菌感染、炎症、急性失血、急慢性传染病。明显增高时应去医院排除白血病。 白细胞减少可见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毒性肺炎等;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放射性物质及化学疗法的影响;营养不良,机体失去防御能力时;血液病变,如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减少症等。 红细胞 参考范围:(3.50~5.50)×10`12/L 红细胞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脱水、烧伤、肺心病、高原气候)。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血红蛋白 参考范围:110~160g/L 血红蛋白生理性升高常见于高原居民、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恐惧等情况;病理性升高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肺疾病、血管畸形等疾病。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生理性减少包括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红细胞压积 参考范围:0.350~0.500L/L 红细胞压积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 平均红细胞体积 参考范围:80.0~10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参考范围:27.0~34.0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范围:320~360g/L 均红细胞体积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一起可用于对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诊断中。 淋巴细胞百分比 参考范围:20.0~40.0%

看懂孩子的血常规化验单(优.选)

看懂孩子的血常规化验单 孩子生病去医院,血常规是最普遍的一项检查。大部分家长拿到化验结果后,都是“找箭头”,觉得有箭头的项目就是有问题,没箭头的项目就是没问题,其他的知之甚少,都是交由医生去诊断。但现实的情况是,一些综合医院(包括有的儿童医院)的血常规化验单所标示的正常值往往是成人血常规的标准。有的医生甚至也是凭借这些标准给孩子、尤其是婴幼儿诊断疾病,这样往往会做出南辕北辙的处理,造成错误用药,不但贻误病情,还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家长自己如果能读懂一些重要指标,就可以更有的放矢一些。下面我们就来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指标1: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 这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参考项目。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程度必不可少的 手段,同时也是血液病或者一些慢性疾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重要参考材料。 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病毒感染: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

例增加。一些血液病例中,白细胞总数过高或者过低。 当然以上的判断也要看孩子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不同年龄(月龄)段白细胞总数正常范围值是不同的,看下表: 结论:根据以上综合分析,如果一个3个月的孩子白细胞总数是17×109/L,2岁的孩子的白细胞总数是12×109/L,都不能简单视为细菌感染,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和体征才能正确判断。 白细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又包含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粒细胞出生后一周开始下降,其间以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为30%;而在出生后6天内和5~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淋巴细胞则相反。 张大夫提醒:由于小孩子的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在各个年龄段是不同的,因此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值去诊断孩子的疾病,而这通常也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红指标2:C反应蛋白 孩子有感冒发热、咽痛等,带去医院看病,血常规化验报告中常有C反应蛋白升高的情况,很多人(包括一些医生)就会据此考虑为细菌感染,从而给予抗生素治疗。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通常在健康体检时也包括血常规化验检查,可见其重要性。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数量会发生变化,血常规检查简便、快速、易行,能够帮助医生迅速了解病人的血液基本变化,为进一步判断疾病提供有用线索。但对于平常人来说,化验单上一排排的英文缩写字母和数字就像天书一般,很难读懂。下面简明扼要地介绍血常规化验单中的主要项目和意义,当您再面对它时,可以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河北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科郝洪岭血常规化验包括很多项目,但主要有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3项。看血常规化验单,重点看以下几个方面。 一、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为(120~160) g/L,女性为(110~150) g/L。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贫血,可见于多种疾病: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③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如严重外伤失血、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肛裂出血。④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⑤恶性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如各种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血红蛋白增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大量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肾脏疾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等。 如发现血红蛋白结果异常,应注意查看是否同时伴有白细胞数、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数目异常,必要时应做骨髓穿刺检查,因为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时应听从血液科医师的指导,不可自作主张乱服药,以免延误诊治。 二、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 血液中的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化验单中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分类是指计算上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病因。正常成人WBC总数为(4.0~10)×109/L;分类百分比:中性粒细胞(Gran)占50%~70%,淋巴细胞(Lym)占20%~40%,单核细胞(Mono)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05%,嗜碱性粒细胞0~1%。 白细胞减少常见于:①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

血常规报告解读

血常规报告怎么看 (1)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4。5) *1012/L检查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2)血红蛋白(Hb) 正常情况: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3)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9 升高表示: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4)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表示: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表示:病毒性感染 (5)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表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6)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表示: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表示:免疫缺陷 (7)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表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8)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05l26,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9)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 (0-15) mm/h; 女性: (0-20) mm/h 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05l26,结核病。 减慢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10)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如何看懂血常规报告单

如何看懂血常规报告单 张永芳 血常规是一项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要看懂血常规报告单其实很简单,下面向大家介绍如何看懂血常规检验报告单。一、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指的是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不同年龄的人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范围也不太相同,成年男性一般为4.0~5.3×1012/L(400万~550万个/mm3);成年女性一般为3.5~5.0×1012/L(350万~500万个/mm3);儿童一般为4.0~5.3×1012/L(400万~530万个/mm3)。 一些精神因素也可使红细胞生理性增多,比如说冲动、兴奋、恐惧等行为可使红细胞升高。红细胞病理性增高可见于患者频繁呕吐、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等症状或者患者患有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时可导致红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病理性减少可见于患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或者患者出现大出血或血细胞破坏等情况。二、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中可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并且将二氧化碳运出体外。成年男性血红蛋白的范围是120~160g/L(12~16g/d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的范围是110~

150g/L(11~15g/dL);儿童血红蛋白的范围是120~140g/L (12~14g/dL)。 血紅蛋白的增减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大体相同,但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患者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生理性增多见于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高原居民等。血红蛋白病理性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病理性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临床上贫血症状最为多见,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度贫血、重度贫血以及轻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在31~60g/L 之间时为重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在61~90g/L之间时为轻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在大于90g/L低于正常参考范围时为轻度贫血。 三、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后所测出的红细胞数量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血细胞比容的参考范围根据性别的不同而不同,男性血细胞比容的正常参考范围为40%~50%;女性血细胞比容的正常参考范围为35%~45%。 女性生理期可导致血细胞比容数生理性减少。血细胞比容数病理性增大时,患者可能发生大面积烧伤、连续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血细胞比容数病理性减少时,患者则可能发生失血并进行大量补液或者贫血。四、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指的是在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

最新 血常规化验单全面解析

血常规化验单

1.血细胞计数仪检测项目:WBC,GR#,GR%,LY#和MON#,LY%和MON%,HGB,MCHC,PLT,HCT及推算项目RBC,MCV,MCH,PCT,MPV,RCDW,LCDW。 2.三分群血常规,就是说五种白细胞被分成了大中小三群: LY% 淋巴群 MO% 中间群 GR% 粒细胞群(中性粒细胞、嗜酸 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中文名称、英文缩写 (仪器不同,某些缩写也不同,仅供参考)

中间细胞绝对值MO#,MONO#,W—MCC 粒细胞绝对值GR#,GRAN#,W—LCC 淋巴细胞绝对值LY#,LYM#,W--SCC, 淋巴细胞百分比LY%,LYM%,W--SCR% 中间细胞百分比MO%,MONO%,W--MCR% 粒细胞百分比GR%,GRAN%,W--LCR%. 血液化验问答总汇 1.问:血常规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答: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中最常见的一项化验,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的一般了解和对疾病的初步判断和对治疗疗效的观察。血常规一般应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常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一次测定可以得到多达十几项参数,所测定的项目除上述四个参数外还包括血小板和血小板参数、红细胞各项指数、白细胞分类结果等许多参数,甚至还有三个细胞分布直方图。所以血常规的概念可以扩大为含有多项红细胞参数,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等多达十余项指标的一组实验内容,较为常见的是含有16~18项参数的血常规化验结果。血常规具体各项目的名称、参考值、临床意义参考书中各项目的详细介绍。

2.问:什么是血象? 答:这是一个习惯的称呼,某些临床医生和病人习惯将血常规检查称为“血象”,在某些书中甚至专业书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医生说:“先去查个血象”,实际上这时候要病人做个血常规检查,这个血象检查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就是人们所说的血色素)和白细胞分类等一些最常见的检验项目。 3.问:为什么要常做血常规检验? 答:在医院看病时,医生往往要求病人首先做个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验虽不是什么特异性的实验,但由于血液不断的在全身循环,流经身体的各个重要器官,渗透到各组织中,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维护人体各处机能活动和内外环境的平衡,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改变,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故检查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量和质的变化即可协助判断肌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为具有诊断参考价值,所以,许多病人在病因不明时都要做血常规检查。另外,一些已经明确诊断或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也需要经常做血常规检查,这时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

血常规的化验单解读

血常规的化验单解读 临床检验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方法对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和其他体液标本、分泌物标本、排泄物标本以及组织标本等)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以使临床医生能对病人的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并为观察疗效、推测预后以及疾病的预防等提供有关信息。下面对大家都熟悉的血常规检查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意义简介一下。 血液是人体很重要的成分,生病后的血液中的细胞都会有相应的改变,或质变、或量变。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最多,在针尖大小的一点血中,可有几百万个,形状扁圆,中央稍呈凹陷。细胞内含有一种红色的能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特种蛋白质,称为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功能就是输送气体。红细胞数量增减与血红蛋白增减基本一致,两者计数、计量低于正常,就是通常俗称的贫血。贫血涉及许多因素,做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就是最基本的检查,这两项检验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警惕,及时发现与营养、消耗、遗传以及贫血有关的因素。例如,不久前遇到一个熟人,见他肤色苍白,就建议验个血常规,结果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明显低于正常,医生作了一系列进一步检查,发现粪便隐血强阳性,从而找到了贫血的原因是消化道慢性失血,同时查出了出血的原因是结肠肿瘤,遂及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病人现已康复。这种由简易的检验发现重大隐患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几乎每位医生都有这样的经验。这也就是时至今日,国内外各大医院仍然十分重视这两项检验的原因。白细胞有围剿入侵微生物的能力。白细胞基本检验为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俗称"白分"。白细胞数量仅为红细胞的0.1%一0.2%,如果把大量的白细胞收集起来,呈乳白色。白细胞在外周血中分五类--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都参与不同的防御免疫任务。直接投入搏斗的是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例如阑尾炎时,要投入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不仅是局部大量聚集,而且在血液中可见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加,绝对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所以白分是一项与炎症有密切关系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也是白血病的一项基本检查,一般更重视白细胞的分类,特别注意是否出

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参考)

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 注意:只能作为参考用,简单的弄了一下 1.看血常规检查单的各项结果与正常值的比较,异常的常会标出 2.结果分析: 1)白细胞升高,主要为细菌感染 2)白细胞下降,常见原因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造血系统异常。3)血脂升高,属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4)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 提示极有可能为糖尿病; 糖耐量异常(IGT): 空腹血糖<7.0mmol/L且>=6.1mmol/L 或 口服75g葡萄糖液后,血糖>=7.8mmol/L且<=11.1mmol/L 5)血液各种酶和蛋白:异常常需综分析且需要结合其他的检查来分析,常与肝功能异常有关,且某些及其严重。 常见正常值: 血红蛋白(Hb) 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血小板(PLT) (100-300)% 红细胞(RBC)

男性:(4-5)*1012/L; 女性:(3.5-4.5)*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体检报告解读

体检报告中一些符号的含义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有或无时,即为定性检验的结果,一般用“(+)”表示阳性;用“(-)”表示阴性;用"(±)”表示"弱阳性";用"(-)"表示"阴性"。 体检报告中+和-两个符号的意思 “阳性”或“(+)”可以提示或代表“检查结果异常”。例如:尿常规化验时,尿蛋白“阳性”或“(+)”,则表明尿液中可以检测出蛋白,尿中有蛋白常见于肾脏疾病/心力衰竭/发热性疾病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即检验结果异常,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也有例外,如乙肝表面抗体(缩写为HbsAb或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中和乙肝病毒,抵御再次感染。若乙肝“二对半”检验结果为表面抗体“阳性"或“(+)”,则说明可能以往有乙肝感染或隐性感染史,目前处于恢复期;还可能是接种过乙肝疫苗的结果。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产生抗体,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可见,这个目的“阳性”是好的。 体检报告中其他符号的意思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多少时,即为定量检验的结果,则用“具体数值”的形式报告,并附有结果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但不同医院/不同方法检测所使用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一般用“HIGH、H”等表示“数值高于正常”;以“LOW、L”等表示“数值低于正常”。 一般情况下,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都可能属于异常,如血常规里的白细胞(WBC)计数为定量检验结果,正常成人参考值范围为(4~10)310⒐/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严重创伤、感染、出血、中毒、血液疾病等;减少常见于病毒性感染、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损伤以及某些血液病等。 对于异常的检验结果,除了上述的表示方法外,有些化验报告单上还会用特殊的字体或符号(如“*”或“!”)给予着重指出,以提示大家注意。 专家教你看尿常规检查结果尿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 1.尿蛋白(PR0) 正常尿常规检查一般无蛋白,或仅有微量。尿蛋白增多并持续出现多见于肾脏疾病。但发热、剧烈运动、妊娠期也会偶然出现尿蛋白。故尿中有蛋白时需追踪观察明确原因。 2.尿糖(GLU)

血常规检查有什么作用 血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有什么作用血常规检查项目 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做为常规检查项目的一种,就说明一般检查都会涉及到这个项目。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给大家整理血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查的疾病非常多,常见有贫血、白血病、败血症、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各种血液疾病,还能对造血功能进行有效评估。 如果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异常,并不能单凭一项检查就确诊,如果白血病的确诊还要结合骨髓检查才能下定论,血常规多为辅助检查,能发现一些疾病早期病变,意义重大,这也是为什么每次体检都有血常规的原因。无论你身体健康还是有不适,都要检查每年做一次体检,这样才能对身体健康做科学有效的管理。 专家介绍说,血常规检查既然是和血液有关,当然重点检查的是血液方面的疾病。血液是由大量的有形细胞和液体组成的,血常规检查的就是血液里的细胞这个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中细胞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种。要判断是否患病,就要通过这些细胞的指数是否正常。 血常规检查项目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

小板(PL)。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如刚出生正常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如6月到6岁的幼儿为(6~15)×109/L,平均为10×109/L;7~12岁为(4.5~13.5)×109/L,平均为8×109/L。 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细胞总数而言,还应进一步了解白细胞是由五种白细胞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代表符号为N),约占50%~70%(年龄不同,百分比有变化),主要起吞噬杀灭细菌作用。 第二种是淋巴细胞(代表符号为L),约占20%~40%,产生细胞因子破坏细菌结构,使细菌不能生存。

化验单解读 血常规

血常规 1、正常范围4.0-10x10∧9 g/L=4-10x10∧3/cm3或/dL, 1)中性粒细胞分叶 在6叶以上称核左移。2)嗜酸性粒细胞:伤寒下降、过敏、变态反应上升。 3) 4)单核细胞:包核不规则 2、白血病散点图 红色:嗜酸性粒细胞、紫色:淋巴细胞、绿色:单核细胞、海蓝色:血小板和碎片、黄绿色:中性粒细胞、土黄色:异性淋巴细胞 3、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a、WBC↑↑+NC(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空泡:细 菌感染/炎症/肿瘤/药物因素 b、WBC↑↑+NC↑+少数异性淋巴细胞:混合感染 c、WBC↑↑+EC(嗜酸性粒细胞)↑↑:寄生虫感染/变态 反应 d、WBC↑↑+白血病细胞:白血病 e、WBC↑↑+异性淋巴细胞>10%:EB病毒感染致“传单” f、WBC↓↓+LC(淋巴细胞)↑+少数异性淋巴细胞:普通 病毒感染 g、WBC↓↓+EC↓↓+胃肠症状:伤寒/副伤寒 h、WBC↓↓+DC()无特殊+临床资料:结核、甲亢、SLE (系统性性红斑狼疮)等 i、WBC数不高+幼稚细胞:白血病/NHL(淋巴瘤) j、WBC↓↓↓+LC↑+红细胞/血小板减少:AA(再生障碍性贫血) 4、贫血指数:MCV、MCH、MCHC、RDW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80-100fl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7-34pg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0-360g/L RDW:红细胞分布宽度—反应红细胞均质性11.5-14.5 5、贫血(概念):RBC+HGB+HCT均低于同性别、同年龄组参考值下限的 一组症状(或疾病) 贫血程度划分(90g/L=9g/dL) 轻度:90g/L

怎么看血常规化验单

绝大多数咨询的都不是学医的,不会看血常规结果可以理解,甚至即使是学医的,如果不是血液科的,不少医生也不太会看。 但是血常规又是一个很基本的常规检查,凡是来咨询的几乎多少都会涉及血常规结果的疑问。所以很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如何看血常规,当然主要是结合血液病病人的特点,有些指标的意义不会全面解释。 现在的血常规基本上都是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分析的结果,受仪器本身的因素、血样标本抽取是否合适(是否很顺利或者是否抽取了标本发生血凝或是否因为种种原因标本为乳糜血)、检测人员的操作是否得当、检验科质量控制是否做得好以及外界因素(譬如抽取标本时的情绪、环境温度等)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有差错发生。 所以,如果检查结果提示有某项指标明显异常,但是又好像和临床现象不太符合时,需要考虑到检查差错的可能,尽管发生几率不是很高,必要时需要重复检查,譬如说如果临床没有贫血的症状,但是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的贫血,或者如果是临床没有出血表现,但是血小板计数结果很低,那就有必要怀疑一下结果是否可信,当然,作为病人不一定有这个能力去分析,但是总的来说,检查结果有异常,不一定都是有临床意义,或者可以理解为结果有异常时不一定代表着肯定有什么疾病或有病情变化,有时候太忙,我不一定都会给予详细的解释,可能只是用“这个结果的偏高或偏低没有什么意义”之类的话简单解释。 血常规结果往往包括三部分内容,下面分别解释。 第一部分是关于红细胞的,包括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比例和绝对值、红细胞分布宽度等等,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主要时用于判断是否有贫血、是否有红细胞增多。明显升高的不一定都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种原发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也有可能是继发性的,譬如见于居住高原的、有心肺方面疾病导致长期缺氧的、吸烟嗜好者、大量腹泻等脱水所致血液浓缩等等。三个平均指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用于判断贫血原因的,可以先分出是大细胞、小细胞还是正细胞性贫血,然后再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寻找贫血原因,不至于过度的范围太广的检查。有时候完全没有贫血,这三个指数的偏高偏低不一定有明确的临床意义。红细胞分布宽度应该也是一个判断贫血原因的指标,只是用得比较少。网织红细胞是一种接近成熟的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很少。在骨髓造血很活血的情况下(尤其是红细胞系),释放到外周血的网织红细胞可能会增多,譬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一些营养性贫血有效治疗后。如果骨髓增生程度减低,可能会出现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减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较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当然,有时候再障不太严重时不一定网织红细胞减低。其实可以看出,网织红细胞也是帮助判断贫血原因的指标之一。另外需要补充一点,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在男女是有不同的正常参考范围的,女性正常范围略低于男性,譬如说红细胞正常范围在男性是4-5.5×109/L,女性是3.5-5×109/L,血红蛋白正常范围在男性是120-160g/L,在女性是110-150g/L。 第二部分是关于白细胞。白细胞是一大类细胞的总称,包括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所以往往不应该只是关注白细胞计数。其中中性粒细胞计数比例最高,正常情况下占了50-70%,其次是淋巴细胞,占了20-40%。在血常规检查结果中,不同的白细胞包括了各自的计数和百分比。需要强调一下,看血常规中白细胞结果时,不能只看计数或只看百分比,而是综合分析。经常会有百分比偏高或偏低而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譬如说中性粒细胞本来占了多数,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了,那淋巴细胞百分甚至单核细胞等的百分比就相应升高了,而计数很可能正常,那么这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偏高就没有什么具体意义。 仪器分析不一定能把各种白细胞分得很清楚,譬如说白血病细胞经常会被分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之列,2-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