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

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
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

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

当前陆地移功通信主要使用的频段为VHF和UHF即

150 MHZ450 M12.90OMiz 1800 MHz。

发射机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可依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当频率f>30MHz时,典型的传播通路如图3- 1所示。

沿路径(1)从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直射波,

它是VHF和UHF频段的主要传播方式; 沿路径(2)的电波经过

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称为地面反射波

路径(3)的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称为地表面波。由于地表面波的损耗随频率升高而急剧增大,传播距离迅速减小,因此在VH和UHF频段地表面波的传播可以忽略不计。

除此之外,在移动信道中,电波遇到各种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绕射和散射现象,它对直射波会引起干涉,即产生多径衰落现象。

移动通信中,移动台是处在运动状态之中的,电波传播的条件随着移动而发生较大的变化,接收信号的场强起伏也很大,可达几十分贝,极易出现严重的衰

落现象。图3示出了一个场强的实测记录。由此可见,接收信号出现严重的衰落现象是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个基本特点。

下面先讨论直射波和反射波的传播特性。

1.传播模式的分类

注意到传播模式的性质,它们可分为

(1) 经验模式;

(2) 半经验或半确定性模式;

(3) 确定性模式。

经验模式是根据大量的测量结果统计分析后导出的公式。用经验模式预测路径损耗的方法很简单: 不需要相关环境的详细信息,但是不能提供非常精确的路径损耗估算值。由于经验模式计算的是闭式形式的公式,所以可以很容易和快速地应用它们。

确定牲模式是对具体的现场环境直接应用电磁理论计算的方法。环境的描述从地形地物数据库中得到.在环境描述中可以找到不同的精度等级。在确定性模式中己使用的几种技术通

通常基于射线跟踪的电磁方法:几何绕射理论(GTD) 、物理光学(PO) 以及不经常用的精确方祛,如积分方程(TE)法或有限差分时域法(FDTD)。在市区、山区和室内环境情况中,确定性的无线传播预测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电磁问题。电磁覆盖的数学复杂度使它不可能预测高度精确的无线传播。无线传播和环境特征(诸如建筑物高度、街道宽度、地面类型等)有关。

半经验或半确定性模式是基于把确定性方法用于一般的市区或室内环境中导出的等式。有时候。为了改善它们和实验结果的一我性,则根据实验结果对等式进行修正,得到的等式是天线周围地区某个规定特性的函数。半经验或半确定性模式的商国目推很容易。速度很快,因为和经验模式一样,结果是从

闭式中得到。

射线跟踪内容(老师PPT)

一、射线跟踪基本概念

由于移动通信大多采用VIR UHE频段300MEz30GH2),在这些领段内的最大波长只有10m,与传播路径上的建筑物、树林、山丘等物体的线度相比要小得多,故电波主要以直射、反射、散射、绕射等方式传播。

射线跟踪技术就是,跟踪发射源在整个4开立体角射线空间中根据GO (几何光学) 理论射出的直射线,并附加考虑反射、折射、绕射等传播现象,以便有效地找出从发射到接收的GO传播路径。一旦找到后,对多条从发射到接收的传播路径的扬强叠加就可确定所接收的场强。用来进行基站选址和网络优化、无找定位等。所进行的讨论将主要集中在如何找出有效的.GO传播路径上。

二、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

2.1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射线在传播中遇到不同媒质的分界面时,将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由费马原理可以推导出反射射线和折射射线遵循的传播规律,即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反射定律包括三个内容:

(1)反射射线、反射点处反射面法线及入射射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射线、入射射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号与反射角化。相等,即θi=θr

2、折射定律也包括三个内容:

(1)折射射线、法线和入射射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射线和入射射线分居法线两侧:

(3)折时角。与人时给。之间满足斯时尔折射定律n1sinθi=n2sinθr

2.2 边缘绕射射线

几何绕射理论认为,当入射射线遇到散射体边界面的边缘、拐角、尖顶和凸曲面时会产生一新的绕射射线。图22所示的是边缘绕射情况。

凯勒指出,边缘绕射射线与边缘的夹角等于入射射线与边缘的夹角。一条入射射线会激起无穷多条绕射射线,它们都位于一个以绕射点为顶点的圆锥面上。圆锥轴就是绕射点所在边缘的切线,圆锥的半顶角等于入射射线与边缘切线的夹角。

除了边缘绕射外,通常还有尖顶绕射、表面绕射和多次绕射如图2.3所示。

实际环境中,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建筑物对电波产生反射和绕射作用。由于反射面有一定大小,边缘角有一定内角,射线在经过反射(绕射)后,射线可能经过的区域就在一定范围内,这个范围就是进行射线追踪的有效区域。

镜像源的作用范围是由产生镜像源的墙面的被照射部分所确定的,由于反射面大小一定,故反射射线只可能存在于镜像源与反射面两个边缘连线所夹区域内,在二维预测环境中,墙面是由矩形的边即一条线段所表示的,因此镜像源的作用范围就是镜像源与被照射的部分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相连而成的两

条射线所围的范围。(图2.3.b阴影部分);

绕射源的作用范围是由发生绕射现象的墙角所确定的,即它是由与该墙角相连的两个墙面所围成的,若假设所有的墙的拐角都为直角,因此绕射源的有效范围为3π/2。(如图23.C阴影部分)

找出可视区域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大减少进行遮挡测试的面或边緣的数量,从而提高追踪的效率。由于反射波(绕射波)只存在于可视区域内,因此只需要对可视区域内的反射面和边缘进行测试。而在区域外的反射面,则可以不考虑。

三、射线的跟踪

计算机程序通过射线跟踪找到每条路径,从发射位置辐射出的能量将沿着这些路径到达接收点。在实际的城市或室内环境中,射线跟除的数量将非常大,因此整个射线跟踪过程可安排和储存在所谓的“射线跟踪树”中。树起源于源点,树的分支是所要跟踪的射线,树节是传播过程中射线遇到障碍物(多面体面)后的反射点或绕射点。通常,射线在到达接收点之前可能会遇到障碍物体,当一射线遇到障碍物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它们服从反射定律和折射(Snell)定律射线被折射和反射后,将分解成为两条“子”射线一一反射射线和折射射线,并按新的反射、折射方向维续传播,当一射线遇到碍物边缘、拐角、尖顶和凸曲面时,会发生绕时,绕射射线有无穷多条。但是在室外传播中,折射射线一般被丢弃。

为了计算反射系数,在每个树节中储存了GO所需的参量(入射角、射线路径长度、多面体面材料的类型等等)。树包含了有关射线跟踪的信息,它们全部用合适的格式表示。

实际中,发射天线发射几千条射线。

采用镜像法的射线跟踪技术。

3.1镜像法的射线跟踪技术

传统镜像法的射线跟踪技术是点到点的跟踪技术,并能提供精确的结果。它还有非常好的计算效率,原因是由于不能到达接收机的射线在计算开始时就没有考虑。但是,这种方法在复杂环境中选择产生镜像的散射体非常困难。

己知源点S和多面体面,根据镜像法原理,由该多面体面反射的射线可以认为是从镜像源1的虚源点直接辐射的射线。镜像源1的位置和源点S对于多面体面所在的平面是对称的见图3.1)。从实源点S的辐射特性及多面体面的电特性可得到镜像

对于已知的观察点o,很容易知道反射点R是线段10和多现用的交点。

当所求空间城中有N个平坦多面体面时,镜像的数目将是N个。因此,到达一观察点的最大反射射线数目是N。显然,实际上到达观察点的反射射线数目要少得多,这是因为

(1) 由于多面体面的尺寸有限,只有

位于多面体面的反射空间(RS)(见图3.2)

内的观察点才能接收到反射射线。

(2)第2个原因是反射射线或入射射线

多面体面(从S到R)可能被环境中的其它多面体面

所选挡。这必须通过阴影测试来获知。

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分析二次反射射线。

二次反射线的源是一阶镜像

(一次反射的镜像)的镜像。它们被称

为二阶位对于二次反财公须满定

3个条件:

(1) 观察点必须在第2个多面体面的RS中。换句话说,第2个反射点必须位于第2个多面体面上。

(2) 第2个反射点必须是在第1个多面体面的RS中。换句话说,第1个反射点必须位于第1个多面体面上。

(3) 图3.3中画出的3条路径(S-R1,,R1-R2,R2-0)中没有一条被环境中的其它多面体面所遮挡(阴影测试)。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多次反射。

重要的是应注意到在镜像法中,有些射线将被障碍物所遮挡。

已知源S(它可以是实源或者是一个镜

像源),当多面体面F(用背面采集判断在

源S的可视区内)被另一个多面体面F全部

遮挡时,它的镜像1可以从镜像树中拿走,

并且由1所得到的镜像也可以全部拿走(见

图3.4)。这样就简化了镜像树,大大地节

省了储存空间和CPU时间。绕射边缘也一样。

如果多面体面位于RS外部,也可以

简化镜像树。假设整个F是在多面体面F

的RS外部,那么就没有二次反射S-F-

T“见图3.5).因此,紧接着F镜像的F1

可以从树中撒走。显然,树中随后像也都可以拿走。

此外,在室外方案中应该利用背面采集算法来丢弃树中的镜像。

附录8B背面采集

当射线和具有闭合面的物体相交时,射线至少要穿过物体表面两次,也就是至少有两个交点。设物体表面的外法向矢量为n,那么较接近射线起始点的交点总是满足(r2-r1)*n<0 (8B.l)

远离射线起始点的交点总是满足:(r2-r1)*n<0(8B.2)

式中r1是射线起始点的矢径,r2是射线端点的矢径,n是交点处表面的外法向矢量(见图8B.1)。

因此,如果物体表面用平面多面体面来建模的话,在阴影测试中只是满足

8B.1)式的多面体面才必须考虑。这样可以大大地减少CPU时间。

背面采集准则可用在对反射点和绕射点的搜寻中,因为反射点和绕射

能于满足方程(8B.1)的多面体面上

3.2 可见反射面-绕射边缘树结构

在射线追踪时,波从源点出发,除直射波外,其他的射线都要经过反射或绕射才能到达场点,这些射线都只存在于各反射面或边缘绕射角的可视区域内。射线从源点出发,经过反射面或绕射边缘作用后,最终到达场点。这过程中,射线经过的反射面(或绕射边缘)可以用树结构图来记录。

图3.6.a说明了一个简单的环境,由2个建

筑物及源点(S,)和场点(F)构成,每个建筑物

有4个面和4个角点,分别标号为1-8和a-h,图

中,S为一阶镜像点,一阶以上镜像点图中略去。

该环“反射面一绕射边缘结构如图3.6.b。

图3.6.b展示出2.D室外环境镇像

树一绕射边缘树结构(只考虑3

级反射)的一个例子。

通过应用背面采集和丢弃了在相应的RS

外部的多面体面后,简化了镜像树。

发射源SO是可视反射面-绕射边缘树结构的根S0,在一阶反射、绕射(反射面或绕射边缘应在发射源SO的可视范围之内,且对发射源SO是可见的)时,由背面采集射线与两个墙面4、5相交,与三个墙角a、d、e发生绕射;二阶反射、绕射的反射面、绕射边缘应在一阶虚拟源的可视区域之内,且对一阶虚拟源是可见的);更高阶类推。由于波在经历反射或绕射时,反射波或绕射波电场幅度将变小,因此可以设定一个整数值N,当考虑阶数大于N时,可以认为此时射线中电磁波衰减很大,己经可以忽略。

当场点在可视范围内,并且未被遮挡时,可以判定可能有射线经过该支点的面和边缘作用最终到达场点。这样就可以找出能到该点的射线。

如图3.7(a)所示,发射源所发出的射线被墙面:4、5与墙角:a、d、e所遮挡,由此产生2个反射源S1、S2和3个绕射源S3、S4、S5。而这5个射线源构成了虚拟源树的第一层子树结点。

同时这5个射线源会由于其它墙面与墙角的遮挡而产生作为下一级子树结点的反射源与绕射源。

b2

如:反射源S2被墙面3、4与墙角a、d、c所遮挡,

由此产生2个反射源SS6、SS7和3个绕

射源SS8、SS9、SS10,如图3.7(b)所示;

这种递归一直维续下去直到超过树的最大层数,或射线强度掉到门限以下或不再发生相交为止。门限电平必须小心选择,如果门限电平选得太低的话,算法就会浪费CPU时间和存储容量,而对结果没有什么重大改善。相反,如果门限电平太高的话,就可能会丢失许多对接收场有重要作用的射线。

计算机程序对射线跟踪树完整地执行后,就完成了射线跟踪。

3.3有效射线及射线路径【146】【74】【75】

有效射线是推那些能够达到场点,对场点总场有贡献的射线。

可视反射面绕射边缘树结构构建完成后,就可以得到射线的传播路径。

方法是:从树结构的最末端(也就是场点)出发,找出所有能到达场点的树结构的枝,得到射线传播路径上所有的反射面和绕射边缘。由几何运算,就可以求出射线与路径上反射面和绕射边缘的交点,从而求得传播路径。图 3.8.a 中画出了两条有效射线。

计算时,多径反射和绕射的射线振幅可通过平面波的反射系数和绕射系数来计算,但还必须由波的极化来决定是用垂直极化反射系数还是用水平极化反射系数。如在室内微蜂窝系统中,当被地板或天花板反射和折射时,则可用水平极化的反射系数和折射系数; 当射线与建筑物的直立墙面相交时,可用垂直极化的反射系数和折射系数。当用复相对介电常数时,就可以考虑有损耗媒质。

当所考虑的反射次数和多面体面数目增加时,意味着阴影测试的数目就增加。因此,镜像方法应该和减少阴影测试数量的射线跟踪加速算法结合起来。这些加速算法将在8.5节中介绍。

阴影测试:检查传播路径是否被所讨论的空间城中的另一个多面体面所遮挡。

3.4遮挡测试

在实际环境中,对于一个波源(辐射源、等效源)来说,构成其周围环境的表面都是层层叠叠的,波源可以直接照射到的表面或边缘并不多,因此需要进行遮挡测试,以确定哪一些表面和边缘是可视的。

遮档测试的基本原理是从源点引一条线到需要进行测试的表面的边缘点,看是否有更近的反射面将面遮挡

在可视区有效射线找寻法中,采用斜率判断的方法,来确定是否被遮挡。方法是:先以源点(等效源点)为中心,将可视区域内各反射面按相对于源点的距离从小到大排序,则距离最小的面不会被遮挡,记录其相对于源点的斜率范围;然后考虑第二近的面是否被最近的面所遮挡(即看第二近的面是否在最近的面的斜率范围以内)。如图3.9.a,较远的面在较近面所遮挡范围以外,故较远面未被遮挡;而图3.9.b所示的情况,则有部分被遮挡;图3.9.C所示情况则完

全被遮挡。

3.7几何模型和形态模型

电波传播确定性算法所能要的地理信息通常可分成两本料不也就是所在地物体材料所在地的几何描述:所在地的形态描述,的特性。

3.7.1几何模型

通常微小区和微微小区的几何描述相当复杂,包含有大量的不同物体:建筑物、路灯杆、电话亭、树及家具等,另外还有一些移动的物体,如汽车和人。它们都会对无线传播产生影响,虽然产生的影响不同。结果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若不作一定的简化,即使利用了近似的电磁技术,也无法得到确定性解。另一方面,小物体的几何信息通常不可能包括在数据库中,因此不可能得到足够的和移动障碍物有关的信息。几何模型数据库中的详细程度必须和能得到的数据有关,

和所利用的电磁方法有关,一般可以得到的只有建筑物数据,有时候会考虑室内物体的信息。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与各频段的利用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与各频段的利用 无线电通信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传送信息的通信方式。电磁波由发射天线向外辐射出去,天线就是波源。电磁波中的电磁场随着时间而变化,从而把辐射的能量传播至远方。无线电波共有以下七种传播方式(附图为无线电波传播方式示意图)。 (1)波导方式当电磁波频率为30kHz以下(波长为10km以上)时,大地犹如导体,而电离层的下层由于折射率为虚数,电磁波也不能进入,因此电磁波被限制在电离层的下层与地球表面之间的空间内传输,称为波导传波方式; (2)地波方式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无线电波称为地波(或地表波),这种传播方式比较稳定,受天气影响小; (3)天波方式射向天空经电离层折射后又折返回地面(还可经地面再反射回到天空)的无线电波称为天波,天波可以传播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地面,也可以在地球表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即可以实现多跳传播。 (4)空间波方式主要指直射波和反射波。电波在空间按直线传播,称为直射波。当电波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面时,还会像光一样发生镜面反射,称为反射波。 (5)绕射方式由于地球表面是个弯曲的球面,因此电波传播距离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但无线电波也能同光的绕射传播现象一样,形成视距以外的传播。 (6)对流层散射方式地球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因其物理特性的不规则性或不连续性,会对无线电波起到散射作用。利用对流层散射作用进行无线电波的传播称为对流层散射方式。 (7)视距传播指点到点或地球到卫星之间的电波传播。 附表给出了从甚低频(VLF)至极高频(EHF)频段的电波传播方式、传播距离、可用带宽以及可能形成的干扰情况。

在确定无线电系统实际通信距离、覆盖范围和无线电干扰影响范围时,无线电传播损耗是一个关键参数。无线电通信系统若不进行科学的频率指配和严格的系统设计与场强预测,会使系统之间产生严重干扰而不能正常工作。为了保证无线电通信用户的通信质量,确保无线电波发射的业务覆盖服务区和电波传播的可靠程度,必须仔细地计算从接收天线到发射天线之间的传播损耗。理论上讲,在自由空间无线电波的传播损耗大小与传播距离的平方及使用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关系,但是在确定无线电系统实际通信距离、覆盖范围和无线电干扰影响范围时,同时还要考虑在传播路径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如高空电离层影响,高山、湖泊、海洋、地面建筑、植被以及地球曲面的影响等,因而电波具有反射、绕射、散射和波导传播等传播方式。在研究电波传播特性时,通常以数学表达式来描述这些传播损耗特性,即所谓的数学模型。无线电波传播模型通常是很复杂的,必须对不同的频段使用不同的电波传播模型,以预测电台覆盖和传播场强。下面简要地叙述几种传播方式(详细数学公式略)。 VLF(f< 30kHz) 频率低于30kHz的电波,传播损耗近似等于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即相当于电波在理想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介质中传播,不发生反射、折射、绕射和吸收现象,只存在因电磁能量扩散引起的传播损耗。在此频段内,电波在电离层与地球之间可以以波导方式沿地球表面进行传播。 LF(30kHz< f< 300kHz) 在这个频段内,有两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地波方式及电离层天波方式。天波信号幅度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这是由于电离层吸收和变化

几种典型的无线传播模型介绍

几种典型的无线传播模型介绍 传播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传播模型是移动通信网小区规划的基础。模型的价值就是保证了精度,同时节省了人力、费用和时间。在规划某-区域的蜂窝系统之前,选择信号覆盖区的蜂窝站址使其互不干扰,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如果不用预期方法,唯-的方法就是尝试法,通过实际测量进行。这就要进行蜂窝站址覆盖区的测量,在所建议的方案中,选择最佳者。这种方法费钱,费力。 利用高精度的预期方法并通过计算机计算,通过比较和评估计算机输出的所有方案的性能,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选出最佳蜂窝站址配置方案。因此,可以说传播模型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小区规划是否合理,运营商是否以比较经济合理的投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的无线传播环境千差万别。例如,处于丘陵地区的城市与处于平原地区的城市相比,其传播环境有很大不同,两者的传播模型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果仅仅根据经验而无视各地不同地形、地貌、建筑物、植被等参数的影响,必然会导致所建成的网络或者存在覆盖、质量问题,或者所建基站过于密集,造成资源浪费。随着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各运营商越来越重视传播模型与本地区环境相匹配的问题。 一个优秀的移动无线传播模型要具有能够根据不同的特征地貌轮廓,像平原、丘陵、山谷等,或者是不同的人造环境,例如开阔地、郊区、市区等,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些环境因素涉及了传播模型中的很多变量,它们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良好的移动无线传播模型是很难形成的。为了完善模型,就需要利用统计方法,测量出大量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正。传播模型的校正问题将在第 4 节中做具体的介绍。一个好的模型还应该简单易用。模型应该表述清楚,不应该给用户提供任何主观判断和解释,因为主观判断和解释往往在同-区域会得出不同的预期值。 一个好的模型应具有好的公认度和可接受性。应用不同的模型时,得到的结构有可能不-致。良好的公认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多数模型是预期无线电波传播路径上的路径损耗的。所以传播环境对无线传播模型的建立起关键作用,确定某-特定地区的传播环境的主要因素有: ( l )自然地形(高山、丘陵、平原、水域等); ( 2 )人工建筑的数量、高度、分布和材料特性; ( 3 )该地区的植被特征; ( 4 )天气状况; ( 5 )自然和人为的电磁噪声状况。 另外,无线传播模型还受到系统工作频率和移动台运动状况的影响。在相同地区,工作频率不同,接收信号衰落状况各异;静止的移动台与高速运动的移动台的传播环境也大不相同。-般分为:室外传播模型和室内传播模型。常用的模型如表1 所示。

无线电波传播途径

无线电波在均匀介质 (如空气)中,具有直线传播的特点。只要测出电波传播的方向,就可以确定出信号源(发射台)所在方向。无线电测向是指通过无线电测向机测定发射台(或接收台)方位的过程,但是无线电测向运动中,要快速寻找隐蔽巧妙的信号源,必须掌握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 一、无线电波的发射与传播 无线电波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充满了整个空间。广播、移动通讯、电视等,已经是现代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线电波属于电磁波中频率较低的一种,它可直接在空间辐射传播。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很宽,频段不同,特性也不尽相同。我国目前开展的无线电测向运动涉及三个频段:频率为1.8—2兆赫的中波波段,波长为150—166.6米,称160米波段测向;频率为3.5—3.6兆赫的短波波段,波长为83.3—85.7米,称80米波段测向;频率为144—146兆赫的超短波段,波长为2.08—2.055米,称2米波段测向。 (一)无线电波的发射过程 无线电波是通过天线发射到空间的。当电流在天线中流动时,天线周围的空间不但产生电力线 (即电场),同时还产生磁力线。其相互间的关系,如图2-1-1所示。如果天线中电流改变方向,空间的电力线和磁力线方向随之改变。如果加在天线上的是高频交流电,由于电流的方向变化极快,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在这些交替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外层空间,又激起新的电磁场,不断地向外扩散,天线中的高频电能以变化的电磁场的形式,传向四面八方,这就是无线电波。从图2-l可知,电力线 (即电场)方向与天线基本平行,磁力线 (磁场)的形状则是以天线为圆心,与天线相垂直的方向随之变化的无数同心圆。 图2-1-1 无线电波的发射 (二)无线电波的特性 l.无线电波的极化 交变电磁场在其附近空间又激起新的电磁场的现象称无线电波的极化。空间传播的无线电波都是极化波。当天线垂直于地平面时,天线辐射的无线电波的电场垂直于地平面称垂直极化波。天线平行于地平面时,天线辐射的无线电波的电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1、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及信号分析 甚低频VLF 3-30KHz 超长波1KKm-100Km 空间波为主海岸潜艇通信;远距离通信;超远距离导航低频LF 30-300KHz 长波10Km-1Km 地波为主越洋通信;中距离通信;地下岩层通信;远距离导航中频MF 0.3-3MHz 中波1Km-100m 地波与天波船用通信;业余无线电通信;移动通信;中距离导航高频HF 3-30MHz 短波100m-10m 天波与地波远距离短波通信;国际定点通信 甚高频VHF 30-300MHz 米波10m-1m 空间波电离层散射(30-60MHz);流星余迹通信;人造电离层通信(30-144MHz);对空间飞行体通信;移动通信 超高频UHF 0.3-3GHz 分米波1m-0.1m 空间波小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52-420MHz);对流层散射通信(700-10000MHz);中容量微波通信(1700-2400MHz) 特高频SHF 3-30GHz 厘米波10cm-1cm 空间波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600-4200MHz);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5850-8500MHz);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国际海事卫星通信(1500-1600MHz) ELF 极低频3~30Hz SLF 超低频30~300Hz ULF 特低频 300~3000Hz VLF 甚低频3~30kHz LF 低频30~300kHz 中波,长波 MF 中频300~3000kHz 100m~1000m 中波 AM广播 HF 高频 3~30MHz 10~100m 短波短波广播 VHF 甚高频 30~300MHz 1~10m 米波FM广播 UHF 特高频 300~3000MHz 0.1~1m 分米波 SHF 超高频3~30GHz 1cm~10cm 厘米波 EHF 极高频30~300GHz 1mm~1cm 毫米波 无线电波按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四种:天波—由空间电离层反射而传播;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直射波—由发射台到接收台直线传播;地面反射波—经地面反射而传播。无线电波离开天线后,既在媒介质中传播,也沿各种媒介质的交界面(如地面)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它产生影响的因素却很多。 无线电波在传播中的主要特性如下: (1)直线传播均匀媒介质(如空气)中,电波沿直线传播。 (2)反射与折射电波由一种媒介质传导另一种媒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方向要发生变化。由第一种介质射向第二中介质,在分界面上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射线返回第一种介质,叫做反射; 另一种现象是射线进入第二种介质,但方向发生了偏折,叫做折射。一般情况下反射和折射是同时发生的。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不一定等于折射角。反射和折射给测向准确性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反射严重是,测向设备误指反射体,给干扰查找造成极大困难。 (3)绕射电波在传播途中,有力图绕过难以穿透的障碍物的能力。绕射能力的强弱与电波的频率有关,又和障碍物大小有关。频率越低的电波,绕射能力越弱;障碍物越大,绕射越困难。工作于80米(375MHZ)波段的电波,绕射能力是较强的,除陡峭高山(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外,一般丘陵均可逾越。2米波段的电波绕射能力就很差了,一座楼房,或一个小山丘,都可能使信号难以绕过去。 (4)干涉直射波与地面反射波或其它物体的反射波在某处相遇时,测向收到的信号为两个电波合成后的信号,其信号强度有可能增强(两个信号跌叠加)也可能减弱(两个信号相互抵消)。这种现象称为波的干涉。产生干涉的结果,使得测向机在某些接收点收到的信号强,而某些接收点收到的信号弱,甚至收不到信号,给判断干扰信号距离造成错觉。天线发射到空间的电波的能量是一定的,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不仅在传播途中能量要损耗,而且能量的分布也越来越广,单位面积上获得的能量越来越小。反之,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修订版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通信就是不用导线,而利用电磁波振荡在空中传递信号,天线就是波源。电磁波中的电磁场随着时间而变化,从而把辐射的能量传播至远方。 在莫尔斯和贝尔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和电话之后,很多科学家对电磁现象大量研究。直到1831年,在英国,法拉弟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且预言:电与磁的传播是和光一样的一种波。 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从1850年就开始对法拉弟提出的课题展开研究。他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用数学方法对法拉弟的电磁场思想做了严格的论证,并在1864年做出“电与磁的交替转化过程,是一种波的传播形式,是一种光波”的论断,他称这种波为电磁波。 在麦克斯韦首先提出电磁理论后,又过了24年,才由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麦氏理论的正确。赫兹设计了一个能够接收电火花的装置,结构极简单。把一根导线弯成圆形,使两端之间仅留一微小的间隙,称它为“共振子”。“共振子”为什么也有火花发生呢赫兹认为,这一定是电振荡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过去的。赫兹于1888年公布了自己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的实验成果震惊了世界,许多科学家继续开展对电磁波的研究。1890年,法国物理学家布朗利发现,将金属粉末即紧缩成块,但是它的电阻减小了,使电流容易通过。这种装有金属粉未的玻璃管被称为“布朗利管”,又称“粉末检波器”,它接收电磁波的灵敏度比赫兹的“共振子”要高得多。 1894年,20岁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从杂志上读到悼念赫兹的文章和他生前的感人事迹,受到极大启发:“如果利用赫兹发现的电磁波,不需要导线也可以实现远距离通信了”。马可尼为自己的大胆设想所激动下宏愿,决心开拓无线电通信事业,把赫兹的研究成果付诸实际应用。在家人的支持下,马可尼就在自己家中进行实验,他用赫兹的火花放电器作发射机,用布朗利的金属粉未检波器作接收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实验,并在实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传播特性(一) 移动通信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无线电波的传播,无线电波通过多种方式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我们按照无线电波的波长人为地把电波分为长波(波长1000米以上),中波(波长100-1000米),短波(波长10-100米),超短波和微波(波长为10米以下)等等.为了更好地说明移动通信的问题,我们先介绍一下电波的各种传播方式: 1.表面波传播 表面波传播是指电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情况.这时电波是紧靠着地面传播的,地面的性质,地貌,地物等的情况都会影响着电波的传播. 当电波紧靠着实际地面--起伏不平的地面传播时,由于地表面是半导体,因此一方面使电波发生变化和引起电波的吸收.另一方面由于地球表面是球型,使沿它传播的电波发生绕射. 从物理课程中我们已经知道,只有当波长与障碍物高度可以比较的时候,才能有绕射功能.由此可知,在实际情况中只有长波,中波以及短波的部分波段能绕过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障碍到达较远的地方.在短波的部分波段和超短波,微波波段,由于障碍高度比波长大,因而电波在地面上不绕射,而是按直线传播. 2.天波传播 短波能传至地球上较远的地方,这种现象并不能用绕射或其他的现象做解释.直到1925年,利用在地面上垂直向上发射一个脉冲,并收到其反射回波,才直接证明了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籍此电离层的反射作用,电波在地面与电离层之间来回反射传播至较远的地方.我们把经过电离层反射到地面的电波叫天波. 电离层是指分布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60km以上的电离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存在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与正离子,还可能有大量的负离子,以及未被电离的中性离子.发现电离层后,尤其近三四十年来,随着火箭与卫星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工具对电离层进行了深入的试验和研究.当前电离层的研究已经成为空间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的空间范围和频段也日益宽广. 在电离层中,当被调制的无线电波信号在电离层内传播时,组成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有着不同的传播速度.所以波形会发生失真.这就是电离层的色散性.同时,由于自由电子受电波电场作用而发生运动,所以当电波经过电离层,其能量会被吸收一部分.而且,从电离层吸收电波的规律看,若使用电波的工作频率太低,则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很强.所以天波传播中有一个最低可用频率,低于这个频率,就会因为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太大而无法工作. 传播特性(二) 1.空间波传播 当发射以及接收天线架设得较高的时候,在视线范围内,电磁波直接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另外还可以经地面反射而到达接收天线.所以接收天线处的场强是直接波和反射波的合成场强,直接波不受地面影响,地面反射波要经过地面的反射,因此要受到反射点地质地形的影响. 空间波在大气的底层传播,传播的距离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收,发天线之间的最大距离被限制在视线范围内,要扩大通信距离,就必须增加天线高度.一般地说,视线距离可以达到50km左右. 空间波除了受地面的影响以外,还受到低空大气层即对流层的影响. 移动通信中,电波主要以空间波的形式传播.类似的还有微波传播.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与覆盖预测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 与 覆盖预测 河北全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部网络服务组 二0 0二年四月二十日

第一节无线传播理论 1.1 无线传播基本原理 在规划和建设一个移动通信网时,从频段的确定、频率分配、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计算通信概率及系统间的电磁干扰,直到最终确定无线设备的参数,都必须依靠对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了解和据此进行的场强预测。它是进行系统工程设计与研究频谱有效利用、电磁兼容性等课题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 众所周知,无线电波可通过多种方式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直达波或自由空间波、地波或表面波、对流层反射波、电离层波。如图1-1所示。就电波传播而言,发射机同接收机间最简单的方式是自由空间传播。自由空间指该区域是各向同性(沿各个轴特性一样)且同类(均匀结构)。自由空间波的其他名字有直达波或视距波。如图1-1(a),直达波沿直线传播,所以可用于卫星和外部空间通信。另外,这个定义也可用于陆上视距传播(两个微波塔之间),见图1-1(b)。 第二种方式是地波或表面波。地波传播可看作是三种情况的综合,即直达波、反射波和表面波。表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从发射天线发出的一些能量直接到达接收机;有些能量经从地球表面反射后到达接收机;有些通过表面波到达接收机。表面波在地表面上传播,由于地面不是理想的,有些能量被地面吸收。当能量进入地面,它建立地面电流。这三种的表面波见图1-1(c)。第三种方式即对流层反射波产生于对流层,对流层是异类介质,由于天气情况而随时间变化。它的反射系数随高度增加而减少。这种缓慢变化的反射系数使电波弯曲。如图1-1(d)所示。对流层方式应用于波长小于10米(即频率大于30MHz)的无线通信中。第四种方式是经电离层反射传播。当电波波长小于1米(频率大于300MHz)时,电离层是反射体。从电离层反射的电波可能有一个或多个跳跃,见图1-1(e)。这种传播用于长距离通信。除了反射,由于折射率的不均匀,电离层可产生电波散射。另外,电离层中的流星也能散射电波。同对流层一样,电离层也具有连续波动的特性,在这种波动上是随机的快速波动。蜂窝系统的无线传播利用了第二种电波传播方式。这一点将在后文中论述。 在设计蜂窝系统时研究传播有两个原因。第一,它对于计算覆盖不同小区的场强提供必要的工具。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覆盖区域从几百米到几十公里,地波传播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第二,它可计算邻信道和同信道干扰。 预测场强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纯理论方法,适用于分离的物体,如山和其他固体物体。但这种预测忽略了地球的不规则性。第二种基于在各种环境的测量,包括不规则地形及人为障碍,尤其是在移动通信中普遍存在的较高的频率和较低的移动天线。第三种方法是结合上述两种方法的改进模型,基于测量和使用折射定律考虑山和其他障碍物的影响。在蜂窝系统中,至少有两种传播模型,第一种是FCC建议的模型。第二种设计模型由Okumura提供,覆盖边

移动通信室内路径损耗传播模型

移动通信室内路径损耗传播模型 ——苏华鸿—— 在室内电磁波传播受影响的因素很多,在有限的空间内环境变化大,墙、顶、地、人和室内物体等都会引起电磁的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电磁场分布十分复杂,电波传播模型相应多种多样。本文着重介绍在测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三种传播模型,可供移动通信室覆盖预测参考用。 一、室内小尺度路径损耗 室内小尺度路径损耗是指短距离、短时间内快速衰落(衰落深度达20~40dB ),其传播模型表达式为: δX d d n d P d P L L +??+=)log(10)()(00 (dB) (式1) 式中:)(d P L 表示路径d 的总损耗值; )(0d P L 表示近地参考距离(30=d ~λ10),自由空间衰减值 n 表示环境和建筑物传播损耗指数(1.6~3.3) δX 表示标准偏差6(3~14)的正态随机变量 二、室内路径损耗因子模型 这一模型灵活性很强,预测路径损耗与测量值的标准偏差为4dB 衰减因子模型表达试为: )()log(10)()(00dB FAF d d n d P d P SF L L +??+= (式2) 式中:SF n 表示同层损耗因子(1.6~3.3) FAF 表示不同层路径损耗附加值(10~20dB )

三、室内自由空间路径损耗附加因子模型 在室内可以认为是自由空间受限的传播路径,这一模型灵活性很强,预测路径损耗与测量值的标准偏差为4dB ,其传播模型表达式为: ))log(20)()(00dB d d d P d P L L (?++=αβ (式3) 式中:β为路径损耗因子(-0.2~1.6dB/m ) 最后,我们利用上述三种模型进行一下室内电波场强覆盖预测: 由于式1中X 与的正态随机变量关系式没有多种,因此实际工程采用式2和式3较多,本文举出二例供工程设计参考用。 例1:假设本工程为某一宾馆的室内分布系统工程,天线输入口功率dBm Pt 5=,吸顶天线增益为dBm Gm 1.2=,同层预测距离15=d 米,0d 设定为1米。)900(5.31)(0MHz f dB d P L ==,)1800(5.37)(0MHz F dB d P L ==。 采用式2先计算出)15(m d P L =、MHz f 900=时总路径损耗值, 其中SF n 取2.8代入式2得: 0)1 15log(8.210)1()15(+?==m P m P L L 9.325.31+= dB 4.64= 预测出距离信号源15米处的场强: R m P G P P L M T dBm --+=)15( (衰减储备dBm 10) dB dB dB dBm 104.641.25--+= dBm 3.67-=

移动环境下电波传播的几种效应

#1 移动环境下电波传播的几种效应 空间传播路径损耗(Path Loss)(远近效应) 阴影效应:由于地面结构引起的衰落,表现为慢衰落 多径效应:由移动体周围的局部散射体引起的多径传播,表现为快衰落 多普勒效应:由于移动体的移动速的和方向引起多径条件下多普勒频谱扩展 阴影效应:由大型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阻挡,在电波传播的接收区域中产生传播半盲区。它类似于太阳光受阻挡后可产生的阴影,光波的波长较短,因此阴影可见,电磁波波长较长,阴影不可见,但是接收终端(如手机)与专用仪表可以测试出来 远近效应:由于接收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也是在随机变化,若各移动用户发射信号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弱将不同,离基站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将进一步加重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了以强压弱的现象,并使弱者,即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产生掉话(通信中断)现象,通常称这一现象为远近效应 多径效应:由于接收者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接收到的信号不仅有直射波的主径信号,还有从不同建筑物反射过来以及绕射过来的多条不同路径信号。而且它们到达时的信号强度,到达时间以及到达时的载波相位都是不一样的。所接收到的信号是上述各路径信号的矢量和,也就是说各径之间可能产生自干扰,称这类自干扰为多径干扰或多径效应。这类多径干扰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根本收不到主径直射波,收到的是一些连续反射波等等 多普勒效应:它是由于接收用户处于高速移动中比如车载通信时传播频率的扩散而引起的,其扩散程度与用户运动速度成正比。这一现象只产生在高速(≥70km/h)车载通信时,而对于通常慢速移动的步行和准静态的室内通信,则不予考

基于提升品牌忠诚度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以中国移动“动感地带”为例

诚信声明 我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

基于提升品牌忠诚度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以中国移动“动感地带”为例[摘要]在竞争激烈、环境瞬息万变的21世纪市场中,学习运用整合营销传播成功打造品牌、建立品牌忠诚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首先对品牌忠诚度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结合中国移动“动感地带”的成功案例,分析整合营销传播分别在广告宣传、公关活动、促销活动、终端展示、口碑传播等方面对其品牌忠诚度产生的影响,从而找出整合营销传播与提升品牌忠诚度的有效结合点,同时提出“动感地带”在整合营销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其他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管理启示。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品牌忠诚度;动感地带

Analysis o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Based on Brand Loyalty Improved ——Take China Mobile “M-Zone”for Example Abstract:In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the market in twenty-first Century, varied from minute to minute, learning to use the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to build brand successfully and build Brand Loyal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that promote enterprises sustainability. First, this paper probe into the process of Brand Loyalty. Secondly, according with the successful case China Mobile "M-Zone", it makes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M-Zone"’s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s, sale promotion, terminal, public praise and other aspects on Brand Loyalty, and gets the effective bonding point from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and Brand Loyalty. At the same time,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M-Zone"’s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based on Brand Loyalty improved to other companies. Keywords: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Brand Loyalty ; M-Zone

中国移动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中国移动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引言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成立以来,业务和用户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通信行业最大的运营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世人瞩目。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整体实力强大,具有多年来形成的网络援盖广,语音清晰,信号稳定的技术优势,在国内移动通信领域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据最新统计,截止2012年3月31日,中国移动用户数达到6.672 亿户,一季度净增用户数1763万户,3G用户数达到5956万户,一季度净增3G 用户835万户。随着3G时代的到来,通信行业竞争日益剧烈,企业间相互制约、此消彼长。行业竞争结构和趋势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竞争、区域竞争走向了多层次、全领域的竞争,逐渐由以产品和网络服务为导向转化到以市场和品牌服务为导向竞争模式。 目前,在消费者需求逐渐多样化、个性化,通信市场的价格战不断升级,行业利润日趋下降,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以及语音业务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数据类业务成为发展的趋势,导致如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挖掘和扩大消费群体以及消费者忠诚度的培养成为中国移动考虑的要点。 虽然中国移动现有的几大品牌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市场营销角度上看,中国移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调整品牌竞争战略,优化品牌结构,开展品牌定位与塑造以及进行品牌忠诚度的建设,从通信产品营销发展历程看,品牌营销是一种必然选择。

一、品牌营销的概念及意义 品牌资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不仅在于品牌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蕴涵的沉淀成本,而且是企业、产品、服务的标识。品牌能够体现企业和产品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对手进行区分,提升市场竞争力,还能反映企业综合实力和经营水平,在商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只有运用品牌,操作品牌,才能赢得市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产品的竞争实际已过渡到品牌的竞争。对于营销它们的企业来说,有品牌的产品会为企业带来的超越产品使用价值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因此,企业的生存之道,要紧紧围绕企业积极开展品牌营销,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品牌营销的概念 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品牌营销从高层次上就是通过市场营销的各种营销策略使目标客户认识了解企业的品牌、产品和服务,在顾客和消费者的心目中形成对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品牌形象,打造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消费者的忠诚度。简单来说,品牌营销就是把企业的品牌深刻地映入消费者的心中。 在当今时代,企业要把品牌形象植入到消费者的内心深处,依靠品牌的力量深深吸引住客户。它不仅能够使消费者在选择需要的产品时,主动优先选择这一品牌消费,而且使投资者首先选择你的品牌投资。做品牌营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品牌的差异性,深刻感染消费者内心,发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了能够成功地塑造并顺利地传播品牌形象,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记住并识别这个品牌,最后喜欢甚至爱上这个品牌,最终实现品牌营销目的,就有必要进行科学地策划,有效的开展品牌营销活动。 品牌营销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企业以目标市场的需求为中心,努力地去打造和宣传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的过程。 品牌营销策略包括以下四个:品牌个性(brand personality)、品牌传播(brand communication)、品牌销售(brand sales)、品牌管理(brand management)。 品牌个性:包括品牌命名、包装设计、产品价格、品牌概念、品牌代言人、

无线电信号的特性

无线电信号的特性 无线电信号的特性 在高频电路中, 我们要处理的无线电信号主要有三种: 基带(消息)信号、高频载波信号和已调信号。所谓基带信号, 就是没有进行调制之前的原始信号, 也称调制信号。 1、时间特性 (1)、信号的描述:一个无线电信号, 可以将它表示为电压或电流的时间函数, 通常用时域波形或数学表达式来描述。 (2)、时间特性的概念:无线电信号的时间特性就是信号随时间变化快慢的特性。信号的时间特性要求传输该信号的电路的时间特性(如时间常数)与之相适应。 2、频谱特性 对于较复杂的信号(如话音信号、图像信号等), 用频谱分析法表示较为方便。 信号的频谱特性的概念:信号的频谱特性就是信号中各频率成分的特性。 对于周期性信号, 可以表示为许多离散的频率分量(各分量间成谐频关系), 例如图1 —3即为图1 —2所示信号的频谱图; 对于非周期性信号, 可以用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分解为连续谱, 信号为连续谱的积分。 频谱特性包含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两部分, 它们分别反映信号中各个频率分量的振幅和相位的分布情况。

任何信号都会占据一定的带宽。从频谱特性上看, 带宽就是信号能量主要部分(一般为90%以上)所占据的频率范围或频带宽度。 图1 — 3 频谱图 3、传播特性 传播特性:是指无线电信号的传播方式、传播距离、传播特点等。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性主要根据其所处的频段或波段来区分。 电磁波从发射天线辐射出去后, 不仅电波的能量会扩散, 接收机只能收到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而且在传播过程中, 电波的能量会被地面、建筑物或高空的电离层吸收或反射, 或者在大气层中产生折射或散射等现象, 从而造成到达接收机时的强度大大衰减。根据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所发生的现象, 电波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直射(视距)传播、绕射(地波)传播、折射和反射(天波)传播及散射传播等, 如图 1 — 5 所示。决定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的关键因素是无线电信号的频率。

中国移动的品牌策略分析

论文选题尚可,标题口语化较严重,并感觉逻辑上有些问题,论文的题目也要进行修改,我建议你要么将整个公司品牌运营模式做一个总结和梳理,要么主要围绕“动感地带”品牌来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其他品牌的创建提供模式参考。 摘要 经过近几年中国电信业连续的分割重组,中国移动已成为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市场占有率居首位的运营商。随着电信运营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移动公司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减缓收入下降,有效保有用户,中国移动必须详细的分析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的有利条件,确定出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以保证未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通过对于市场竞争中品牌作用的分析,提出对于企业的发展除了要有好的产品,销售渠道等因素品牌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品牌不是只要舍得花大量钱投放广告就能实现的简单过程,而是要对企业品牌有明确合理的定位,对企业长期的营销战略方向、近期的营销目标等内容有清晰详尽的了解后才能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品牌战略,然后逐步开展一系列包括媒介投放活动、品牌推广活动等在内的整合品牌营销。各项活动相辅相成,但都是最终紧密围绕着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计划有序开展的。要做一流的企业,实现从优越到卓越,必须要有好的品牌意识和管理。 本文主要以中国移动品牌中“动感地带(m-zone)”为例分析品牌策略及推广对于中国移动发展起到的积极的影响。着重体现品牌策略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品牌战略对中国移动品牌营销战略的积极影响 品牌战略对中国移动公司的积极影响 中国移动公司品牌运营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1、前言 2、中国移动公司品牌运营现状 2.1 。。。。 2.2.。。。。 2.3.。。。。 3、中国移动公司品牌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3.2.。。。。 3.3.。。。。 4、中国移动公司品牌提升策略 4.1.。。。。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一、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无线电波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离开发射天线后,是经过不同的传播路径到达接收点的。人们根据这些各具特点的传播方式,把无线电波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 1)地波,这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无线电波。 2)天波,也即电离层波。地球大气层的高层存在着“电离层”。无线电波进入电离层时其方向会发生改变,出现“折射”。因为电离层折射效应的积累,电波的入射方向会连续改变,最终会“拐”回地面,电离层如同一面镜子会反射无线电波。我们把这种经电离层反射而折回地面的无线电波称为“天波”。 3)空间波,由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点的电波,被称为直射波。有一部分电波是通过地面或其他障碍物反射到达接收点的,被称为反射波。直射波和反射波合称为空间波。 4)散射波,当大气层或电离层出现不均匀团块时,无线电波有可能被这些不均匀媒质向四面八方反射,使一部分能量到达接收点,这就是散射波。 在业余无线电通信中,运用最多的是“天波”传播方式,这是短波远距离通信向必要条件。空间波和散射波的运用多见于超高频通信,而地波传播“般只用于低波段和近距离通信。 二、电离层与天波传播 1.电离层概况 在业余无线电中,短波波段的远距离通信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短波段信号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天波,所以我们必需对电离层有所了解。 地球表面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底层部分是“对流层”,其高度在极区约为九公里,在赤道约为十六公里。在这里,气温除局部外总是随高度上升而下降。人们常见的电闪雷鸣、阴晴雨雪都发生在对流层,但这些气象现象一般只对直射波传播有影响。 在离地面约10到50公里的大气层是“同温层”。它对电波传播基本上没有影响。 离地面约50到400公里高空的空气很少流动。在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下,气体分子中的电子挣脱了原子的束缚,形成了自由电子和离子,即电离层。由于气体分子本身重量的不同以及受到紫外线不同强度的照射,电离层形成了四个具有不同电子密度和厚度的分层,每个分层的密度都是中间大两边小。 离地面50~90公里的称作口层。D层白天存在,晚上消失。D层的密度最小,对电波不易反射。当电波穿过口层时,频率较低的被吸收得较多。 90公里~140公里的是E层。通常情况下E层的密度也较小,只有对中波可以反射。在一些特定条件下,E层有可能反射高频率的无线电波。在盛夏或是隆冬,E层对电波的反射现象总是有规律地出现,你可以清楚地接收到远距离小功率电台发射的信号,而且可以发现可听别的范围是在有规律地变化。所以,爱好者们对这种不稳定的E层总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在进行观测研究。 高空200~300公里的是F1层,300~400公里是F2层。夏季以及部分春秋季的白天,F1层和F2层同时存在,且F2层的密度最大。到了夜晚,F1和F2合并成一个F2层,高度上升。F2层对电波的反射能力最强,它的存在是短波能够进行远距离通信的主要条件。 电离层示意阁请看图5.1。 2.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人们发现,当电波以一定的入射角到达电离层时,它也会象光学中的反射那样以相同的角度离开电离层。显然,电离层越高或电波进入电离层时与电离层的夹角越小,电波从发射点经电离层反射到达地面的跨越距离越大。这就是利用天波可以进行远程通信的根本原出。而且,电波返回地面时又可能被大地反射而再次进入电离层,形成电离层的第二次、第三次反射,如图5.2所示。

移动通信中传播模型的校正

移动通信中传播模型的校正 一、引言 传播模型是移动通信网小区规划的基础,传播模型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小区规划是否合理,运营商是否以比较经济合理的投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的无线传播环境千差万别。例如,处于丘陵地区的城市与处于平原地区的城市相比,其传播环境有很大不同,两者的传播模型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果仅仅根据经验而无视各地不同地形、地貌、建筑物、植被等参数的影响,必然会导致所建成的网络或者存在覆盖、质量问题,或者所建基站过于密集,造成资源浪费。随着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各运营商越来越重视传播模型与本地区环境相匹配的问题。 传播环境对无线传播模型的建立起关键作用,确定某一特定地区的传播环境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地形(高山、丘陵、平原、水域等) 人工建筑的数量、高度、分布和材料特性 该地区的植被特征 天气状况 自然和人为的电磁噪声状况 另外,无线传播模型还受到系统工作频率和移动台运动因素的影响。在相同地区,工作频率不同,接收信号衰落各异;静止的移动台与高速运动的移动台的传播环境也大不相同。 传播模型的研究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于无线电传播理论的理论分析方法; 一类是建立在大量测试数据和经验公式基础上的实测统计方法。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移动台不断运动,传播信道不仅受到多普勒效应的影响,而且还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另外移动系统本身的干扰和外界干扰也不能忽视。基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述特性,严格的理论分析很难实现,往往需对传播环境进行近似、简化,从而使理论模型误差较大。而最著名的统计模型是Okumura模型,它是Okumura 以其在日本的大量测试数据为基础统计出的以曲线图表示的传播模型。在Okumura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方法拟合出便于计算机计算的解析经验公式。这些经验公式有适用于GSM900宏蜂窝的Okumura-Hata公式、适用于GSM1800宏蜂窝的Hata扩展公式。另外还有适用于微蜂窝的Walfisch公式及室内传播环境使用的Keenan-Motley公式。这些经验公式计算繁琐并且与实际环境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误差。因此在实际的场强预测中,一般都以修正的Okumura-Hata模型作为预测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预测,在这种规划软件中,可以针对当地的实际无线环境作CW测试后对上述公式进行修正。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已有地形地物相似城市的模型参数,可以直接用于规划预测,而没有必要重做CW测试和模型校正,以节省人力物力。

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

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 当前陆地移功通信主要使用的频段为VHF和UHF即 150 MHZ450 M12.90OMiz 1800 MHz。 发射机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可依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当频率f>30MHz时,典型的传播通路如图3- 1所示。 沿路径(1)从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直射波, 它是VHF和UHF频段的主要传播方式; 沿路径(2)的电波经过 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称为地面反射波 路径(3)的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称为地表面波。由于地表面波的损耗随频率升高而急剧增大,传播距离迅速减小,因此在VH和UHF频段地表面波的传播可以忽略不计。 除此之外,在移动信道中,电波遇到各种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绕射和散射现象,它对直射波会引起干涉,即产生多径衰落现象。 移动通信中,移动台是处在运动状态之中的,电波传播的条件随着移动而发生较大的变化,接收信号的场强起伏也很大,可达几十分贝,极易出现严重的衰 落现象。图3示出了一个场强的实测记录。由此可见,接收信号出现严重的衰落现象是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个基本特点。 下面先讨论直射波和反射波的传播特性。 1.传播模式的分类 注意到传播模式的性质,它们可分为 (1) 经验模式; (2) 半经验或半确定性模式; (3) 确定性模式。 经验模式是根据大量的测量结果统计分析后导出的公式。用经验模式预测路径损耗的方法很简单: 不需要相关环境的详细信息,但是不能提供非常精确的路径损耗估算值。由于经验模式计算的是闭式形式的公式,所以可以很容易和快速地应用它们。 确定牲模式是对具体的现场环境直接应用电磁理论计算的方法。环境的描述从地形地物数据库中得到.在环境描述中可以找到不同的精度等级。在确定性模式中己使用的几种技术通 通常基于射线跟踪的电磁方法:几何绕射理论(GTD) 、物理光学(PO) 以及不经常用的精确方祛,如积分方程(TE)法或有限差分时域法(FDTD)。在市区、山区和室内环境情况中,确定性的无线传播预测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电磁问题。电磁覆盖的数学复杂度使它不可能预测高度精确的无线传播。无线传播和环境特征(诸如建筑物高度、街道宽度、地面类型等)有关。 半经验或半确定性模式是基于把确定性方法用于一般的市区或室内环境中导出的等式。有时候。为了改善它们和实验结果的一我性,则根据实验结果对等式进行修正,得到的等式是天线周围地区某个规定特性的函数。半经验或半确定性模式的商国目推很容易。速度很快,因为和经验模式一样,结果是从 闭式中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