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

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

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

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

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

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

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莲)的字

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

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同样如此。我们在教学时,可利

用现有的插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词的意境。第二次读诗,请学生边读边想

看到了哪些画面。在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画面的过程中,词中的相关词句的意思也就轻而易举

地掌握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

在此基础上再来读整首词,学生就会在脑中边读边浮现相关的画面,读得更有味道了。

一首好词就如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韵味深长。第三次读,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心灵手巧以及小儿子的调皮,通过想象带着酒意操着吴音的老俩口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的表演感受他们生活的幸福和满足。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醉”字的深刻内涵。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他们在诗词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词的意境,理解词意。从茅檐

低小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清贫,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清新自然。老两口生活很贫苦,

可是为什么他们觉得如此幸福而满足呢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来整合前面读懂的内

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词所展现的整个意境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将《清平乐村居》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走进文本”,又需要学生“走出文本”,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

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

了美。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只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情景来写。宋词是可以唱的,我让学生欣赏《清平乐村居》的歌曲和辛弃疾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目的在于再次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喜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喜爱。

四了解词的背景

最后了解这首词的作者及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古诗词“寄意、抒情”,我们可通过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当时诗人所处的那种环境,使学生设身处地,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

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

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

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地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教学前,我准备了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诵读古诗词,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当然这堂课有很多的不足与遗憾。由

于在导入和初读词时,用时稍微多了一点,也至于后面的精读感悟时,给学生感悟和交流的时间显得有些仓促。还有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情景进行描写时也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我今天的课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研讨交流的平台,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