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了屈原的一生

及其对楚国的影响。根据《史记》,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人,被誉为中国

古代文学的开山鼻祖,他是楚国的大臣,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

和文学家。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将屈原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成长与学问、官

职与政治、流亡与死亡。在成长与学问阶段,屈原出身贵族家庭,受到了良好

的教育,深受孔子的影响。他精通音乐、诗歌和文学,并在楚国的宴会上扬名。

然而,在官职与政治阶段,屈原面对了楚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敌对

势力。他作为楚国的大臣,主张内外合作以对抗敌人,但却遭到了其他派系的

排斥与打压。最终,他被诬陷为奸臣,被贬谪到了远离楚国的地方。

在流亡与死亡阶段,屈原流亡在外,焦思成疾,并在楚国国君武王利用楚圣,在他追思恩师时,决意投江自尽。他的死引发了楚国人民的悲痛和追思,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同时也启发和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

《屈原列传》通过讲述屈原的一生,塑造了一个爱国、忠诚、胸怀宽广的

形象。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但受到了不

公正的待遇和遭遇。然而,他的坚持与信念,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

神力量和文化符号之一。

第1页/共1页

鲁人版必修第三册《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及翻译。 【重难点】 1.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识作者”“知常识”部分,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情感,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3完成《非常学案》“知识梳理”部分。 【自研自悟】 1.关于《屈原列传》,古人有这样的评论:“通体以叙事夹议论,一唱三叹出之”。请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语段,认真阅读这些语段,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并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2、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楚国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自练自提】 整理重点文言词,落实记叙语段的翻译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批注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抒情议论文段 【自研自悟】 1、阅读第三段,谈谈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 的。 2、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自练自提】 1、你如何看待屈原的生死抉择? 第三课时 【自学自测】

落实全文翻译以及第3、11段的背诵 【自研自悟】 翻译重点句子: 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秀。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自练自提】 1、完成“训练——落实提升”和“课时作业五” 2、美文阅读 读懂屈原 南宋有文天祥,七国有你。

《屈原列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难点: 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

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后代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照。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

(整理)新课标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1、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结合本课,积累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疑难语句的能力。 预习作业: 一、结合课下注释注音 属()草稿未定疾痛惨怛()谗人间()之上称帝喾()濯()淖()皭()然泥()而不滓()丹、淅()靳()尚咎()子兰相随属()三闾()大夫餔()其糟啜()其醨()汶汶()温蠖()汨()罗 二、关于屈原的材料 1、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各地划龙舟,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形式,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变革。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3、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

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理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诵千古的原因之一。 4、关于屈原,郭沫若说,“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要推数屈原”。并且说“屈原不仅是一位热爱人民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郭沫若始终如一地热爱屈原,崇尚屈原,学习屈原,研究屈原。郭沫若坚信地说:“我国的屈原,深信有一,不望有二。” 5、关于屈原的对联也有很多,下面采撷一些供赏析: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长沙岳麓山三闾大夫祠)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汨罗江屈原祠清·李次青)课堂探究1、2段: 一、疏通文本 (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有词类活用的找出并解释 1、博闻强志 2、娴于辞令 3、争宠而心害其能 4、屈平属草稿未定 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6、平伐其功 7、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 (二)翻译句子

《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

高二语文学案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 座号:排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 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案】 一、导入 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内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标记疑惑之处,初知文意。 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涵咏背诵自主合作互动探究 【知识衔接】 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3、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附参考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附参考答案)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二、官职变动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召:由皇帝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选、简:通过推荐或选拔任以官职。 除:任命,授职。授:授给、给予官职。 封、赏、赐: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起:重新任以官职。复:恢复原职。 仕、仕宦、仕进:做官,任官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绌、黜:废除官职。免:罢免官职。夺:削除官职。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陟:晋升,进用。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超擢、超迁:破格或越级提拔。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窜:放逐,贬官。左迁、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出、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徙:调动官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转迁” 迁调表示调职; 右迁、迁除表示升职; 左迁、迁谪表示降职。 补:补任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 累迁:多次调职或升职。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任官职。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编写时间 苏武传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链接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

写作背景: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给字词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窥()观;且()鞮()侯;厚赂();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昆()邪()王;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置 煴()火,覆武其上;於()靬()王;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编写时间 啮()雪;旃()毛;檠()弓弩;扶撵();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故使陵来说()足下;斧钺() 2、划出文中通假字 课中探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法令亡常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武父子亡功德 ⑧信义安所见乎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二、基础积累 (一)结合课文注解,自学释疑:第一段: 1、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 3、数通使相窥观。. 4、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 5、汉亦留之以相当. 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句式特点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请你为本句子断句,找出其中句式特点。翻译本句: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课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 课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 计共3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其中《屈原列传》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也是国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需要特别设计复习学案以及教学计划。 学生应该首先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来更好地了解《屈原列传》的起源和作者背景,以及描写的是什么时代的历史背景,都包含哪些文化元素等等。接下来,学生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文本,并学习其中涉及的经典诗句和古文互文。学生可以分组合作,进行分段朗读,提高朗读口语和语音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也应该掌握主要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以及屈原和节令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除了阅读和个人理解外,还应该设置多种互动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例如,设计学生小组讨论、辩论活动等等,让他们思考《屈原列传》探讨的主题,例如人性、伦理、政治和历史等等。学生也可以通过节令文化体验、诗歌创作等形式,深刻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采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实例来进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其中蕴含的思想深度和具体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交流,理解他

们的思考过程和表达方式。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如科学的朗读技巧、文本分析、思维借鉴,观点表达等。而在考试前,则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例如分析原文、短文写作等,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语文素养。 总之,《屈原列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对于《屈原列传》这一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交流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既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素养提升,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2 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的《屈原列传》,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深受人们喜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对该篇文章作深入的学习和分析,以更好地向学生呈现这一经典之作。 一、学习《屈原列传》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 1. 屈原的生平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二、[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如何把屈原的作品人格结合起来; 三、[知识链接] 1.屈原: (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湖北省西北)。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四、[自学检测]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及答案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一、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 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 (2)骑能属者百余人 (3)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 (4)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2. 与 (1)屈平不与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淮阴侯列传》 (4)坚营勿与战(《淮阴侯列传》)3. 伐 (1)平伐其功 (2)自矜功伐《项羽本纪》/此五霸之伐也(《魏公子列传》)(4)其后秦欲伐齐(5)口诛笔伐 4. 疾 (1)臣少多疾病(《陈情表》)(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4)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 7. 、间 (1)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4)间至赵矣(《廉蔺列传》) 8. 见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屈原列传》)9. 绝 (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10类 (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11. 迁 (1)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2)时北兵以追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迁(《指南录后序》)(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4)余左迁江州郡司马(《琵琶行》) 12. 劝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学案经典版

屈原列传学案经典版 设计:齐保良2011.4.10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背诵第三段。 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学习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1——3段) 基础知识 1、字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 .. 蝉蜕.滋垢.浊秽.泥.而不滓.者 2、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糜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3、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 (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5)、平伐.其功 (6)、王怒而疏.屈平(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8)、可谓穷.矣 (9)、其文约. (10)、其词微. (11)、明.道德之广崇 (12)、治乱之条贯 ..

4、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谗谄 ..之蔽明也 (3)、邪曲 ..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 (5)、方正 ..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 5、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 (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也(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7)、明道德之广崇 6、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二、文本理解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2)以下几个方面: 解题: 成因: 内容: 风格:

屈原列传教学案

《屈原列传》教学案(一) 日期:3月21日整理者:石高荣 【课程标准】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考点分析】 文言文在考试中以四道选择题和一道翻译题的形式出现。其中四道选择题涉及到的题型分别为重点实词意义判断、重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类判断、人物形象判断和文章整体内容判断题,每题3分;翻译题分值是8分,一般是3个句子,翻译时要求在字字对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文雅。 要做好上述题型,我们就需要做好平时重点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梳理和记忆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保证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做好各种题目。 【学习目标】1、通过翻译重点句子,进一步巩固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特殊句式。 2、通过跳读原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清文章思路。 3、通过精读文段,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和屈原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崇高品德。 【知识回顾】 1、《唐诗宋词》午读内容默写5分钟。 2、“每日一练”重点讲析,5分钟。 【课文研读】 问题一(目标1):结合上下语境,在字字对译的基础上通顺翻译下列重点句子。7分钟。 1、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归结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1)省略主语的句子,要补充主语,保持句子的通顺性。 (2)一定要字字对译,平时强化积累和记忆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的语序调整。问题二:跳读原文,理清文章思路。7分钟。 1、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写作顺序,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2、在明确屈原一生遭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屈原被罢黜到被放逐的历程;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屈原投江自尽;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屈原死后影响。 * 归结理清人物传记类文章思路的技巧: 问题三:精读第3段和第11段,解决如下问题。15分钟。 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司马迁从屈原创作《离骚》的意图、《离骚》的内容、作品的风格三个方面表现屈原的人品与文风。他认为《离骚》是有为而作,自怨而生,这种怨是出自一片爱国忠心,屈原盼的是“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离骚》的内容则是陈述先王之道“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这样的内容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离骚》的风格与屈原的人格是一脉相传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真可谓文如其人。 3.怎样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明确: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当堂训练】6分钟 1、下列选项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谗谄(chǎn)惨怛(dá)谗人间之(jiān)忠而被谤(bàng) B.帝喾(kù)齐桓(huán)靡不毕见(mǐ)举类迩(ěr) C.濯淖(nào)蝉蜕(tuì)浊秽(huì)滋垢(gòu) D.皭然(jiào)不滓(zǐ)广崇(chóng)行廉(lián) 2、为下列句中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信.而见疑()A.诚信 B.相信,信任 C.实在,的确 D.随意,随便 E.信用,讲信用 F.信物 ②其文约.()A.约束,束缚 B.简约C.节俭 D.订约,约定 E.邀请,约定 F.大约,大概 ③其辞微.()A.细小,轻微 B.卑贱,地位低下 C.含蓄 D.深奥 E.稍微,略微 F.若非 ④自疏.濯淖污泥之中()A.疏通 B.疏远,远离 C.稀疏,与“密”相对 D.粗糙 E.奏章 3、翻译句子。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 司马迁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略屈原风采,把握将屈原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的写作手法,体会在叙事中融入抒情、议论的特点。 3.理解司马迁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拓展 1.作者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才高气盛,又都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

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3.文化常识 (1)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成语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含贬义。【弹冠振衣】意思是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2)常识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屈原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 一、情景默写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二、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突破重难点,链接高考,学以致用。 4.背诵第三段。 课前案 自主练习 请解释加点的字,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担任)楚怀王左徒。博闻(学识)强志(记),明(明白,通晓)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入(对内)则与王图议(谋划计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对外)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怀王使屈

原造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强取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自夸)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明察)也,谗谄之蔽明(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也,邪曲(奸邪之人)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馋臣所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小雅》怨诽(指责)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条理),靡(没有)不毕见(通“现”表现)。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旨趣)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所以至死不容于世)。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污浊环境),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被辱)世之滋垢,皭(清白、洁净)然泥(同“涅”,染黑)而不滓(污染)者也。推(推赞,推许)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教学案【教师专用】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略屈原风采,把握将屈原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的写作手法,体会在叙事中融入抒情、议论的特点。 3.理解司马迁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分析概括屈原的形象特点,领悟其精神魅力。 2.把握史传作品粗笔勾勒事实和工笔描绘细节的手法。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 (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污浊) (5)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 (6)屈平既绌.(“绌”同“黜”,被罢免官职) (7)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 (9)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10)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 (11)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

2.古今异义 (1)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句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说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 (3)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颜色: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形容: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终莫敢直谏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 3.一词多义 志 博闻强志. (动词,记) 推此志. 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 一篇之中三致志. 焉(名词,意愿) 疏 王怒而疏. 屈平(动词,疏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