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绪论

1、粮食安全: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中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到又能买得起为

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粮食安全包括宏观安全和微观安全、短期安全和长期安全、量的安全和质的安全

2、食品安全:

狭义:它主要是指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没有达到危害程度一定剂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加入,从而保证人体按正常剂量和以正确的方式摄入这样的食品时不会受到急性或慢性的危害,这种危害包括对摄入者本身及其后代的不良影响。

广义:广义的食品安全除包括狭义食品安全所有的内涵以外,还包括由于食品中某种人体必需营养成分的缺乏或营养成分的相互比例失调,人们长期摄入这类食品后出现的健康损伤。

3、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存在或从坏境可能进入食品,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物

质和因素及其评价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用者安全的学科。

4、食源性危害大致上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危害三大类,当前影响较大的危害

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农业化学控制物质②农药残留③食品添加剂

④动植物天然毒素⑤真菌毒素⑥食源性致病菌和病毒

5、食品安全检测方法:

化学危害的检测主要有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免疫分析

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检测方法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变质

1、腐败的含义

①狭义的腐败:腐败菌分解蛋白质

②广义的腐败: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组织

2、变质的含义

物理、化学或生物因子使食品品质变化

3、腐败变质的含义

由微生物等多种因素使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

4、发酵的含义

①狭义:微生物无氧条件下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和乙醇。

②广义: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的成分(如酶)产生各种产品的有益过程。

5、腐败变质与发酵的区别

如对人类有益则称之为发酵,无益则称之为腐败变质

6、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

①微生物的作用

②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

③环境因素

在食品腐败的过程中,微生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引起食品发生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细菌、酵母和霉菌。

①产生厌恶感

②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

③引起中毒或潜在危害

11、菌落总数(一般卫生指标)

是指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ml)或表面积内(cm2)所含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所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

12、大肠菌群(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

一般相当于每100ml或100g食品中的可能数来表示,简称大肠菌群最近似数

13、腐败变质的控制的原理

①阻止和消除微生物污染;

②杀灭微生物:高温杀菌;微波加热;辐射杀菌;

③抑制微生物生长和代谢:低温冷藏、冷冻;减少食品水分;提高食品渗透压;使用防腐剂

14、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方法

①加热杀菌法:在高温作用下,微生物体内的酶、脂质体和细胞膜被破坏,原生质构造中呈现不均一状态,以致蛋白质凝固,细胞内一切代谢反应停止

②低温保藏法

③脱水干燥法:为将食品中的水分降至微生物繁殖所必需的水分以下,水分活性aw在0.6

以下,一般微生物均不易生长。

④增加渗透压保藏法:增加食品的渗透压,使微生物因失水而代谢停止。

⑤化学添加剂保藏一些化学添加剂可以对微生物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⑥食品的辐射保藏利用高能射线的作用,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或破坏,

从而杀死或破坏微生物的代谢机制,延长食品的保藏时间。优点:食品营养素损失少。

15、腐败变质的鉴定

①感官鉴定②物理指标③化学指标

(1)挥发性盐基氮(TVBN):

肉鱼类食品由于酶和细菌的作用,在腐败过程中,使蛋白质分解而产生氨以及胺类等碱性含氮物质(主要是二甲胺和三甲胺),此类物质具有挥发性,可在碱性溶液中蒸出。

肉鱼类样品浸出液在弱碱性条件下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称为挥发性盐基氮;

(2) 三甲胺:鱼虾等水产品腐败时产生,是季胺类含氮物经微生物还原产生。4-6mg/100g

(3)组胺:在水产品的腐败中,通过细菌的组胺酸脱氢酶使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组胺用正戊醇提取,遇偶氮试剂显橙色。

(4)K值:鱼肉ATP依次分解为ADP、AMP、IMP、HxR(肌苷)、Hx(次黄嘌呤),其中低

级分解产物HxR和Hx与ATP及其系列分解产物的比值(百分数)称为K值,K值≤20%,绝对新鲜;腐败,K值≥40%;

(5)过氧化值(POV):

(6)羰基价:

④微生物检验

活菌数的测定和T T C试验

第二章细菌性食物中毒

1、食源性疾病

①概念: 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②基本要素:

a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b病原物是食物中的病原因子c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或感染性表现

2、食物中毒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3、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 流行病学特点

1. 发病率高,病死率因病原而异

2. 夏秋季发病率高

3. 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二)发病机理

A、感染型

1)病原菌胃肠道繁殖胃肠道黏膜充血、白细胞浸润、水肿、渗出等炎性病理变化

2)死亡的病原菌内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体温升高.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

毒素型:毒素型肉毒梭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B、混合型:副溶血性弧菌

5、内毒素肠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引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致病物质。肠毒素根据抗原性分为A-E,G-I 8个血清型。肠毒素是蛋白质,溶于水,耐热,食品中的毒素不因加工而灭活;对蛋白酶没有耐性,故在消化道中不断被破坏。此毒素还可引起猴、猫呕吐,可能是毒素作用于肠道神经受体后,刺激呕吐中枢所致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原则

第三章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1、真菌及真菌霉素污染食品后,引起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食品的变质

②真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中毒

2、衡量真菌毒素污染的严重程度标准

①食品和饲料中真菌毒素的含量

②人和家畜的真菌毒素中毒的频率

3、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

真菌毒素中毒定义:真菌毒素引起的对人体健康的各种损害。

狭义的定义:产毒真菌寄生在粮食或饲料上,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有害代谢产物,人畜食用后导致中毒。

4、真菌毒素的种类与检测

A、真菌毒素分类:1、霉菌毒素2、蕈类毒素

B、粮食中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

1、理化检测方法:层析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2、生物学检测法:皮肤毒性试验、致呕吐实验、种子发芽实验等

3、免疫化学检测法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进行真菌毒素检测

三种方法中以免疫化学法最为灵敏、特异性强、但该类方法对操作人员和技术条件要求较5、真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

食物要完全避免霉菌污染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要保证食品安全,就必须将食物中真菌毒素的含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预防和去除真菌毒素的主要措施有:

1、适时收获来降低霉菌的浸染和毒素的产生

2、降低储藏温度和贮藏含水量

3、通过抗性育种,培养抗真菌毒素的作物品种

4、加强污染的检测和检验

5、利用碱炼法、活性白陶土吸附法、紫外光照法

6、黄曲霉毒素

A、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①荧光特点:黄曲霉毒素在365毫微米波长紫外照射下可产生荧光,B族毒素显蓝紫色荧光;G族毒素显黄绿色荧光

②稳定性:对热稳定,分解温度300℃

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强碱(pH9-10)溶液中可被迅速分解

5%的次氯酸钠溶液可瞬时破坏毒素有很高的储藏稳定性

B、、黄曲霉毒素产生菌的最适生长繁殖条件:温度30~38℃,相对湿度在80%以上。

最适产毒条件:温度28~32℃,相对湿度在80%以上。

南方及温湿地区在春夏两季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

C、、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条件

1、温度:其生长最适温度为35~38℃。

2、pH:当pH为4.7时,黄曲霉毒素的产毒量最高。

3、湿度:黄曲霉生长的最低相对湿度(RH)为80%,

4、其他

7、T-2毒素

(一)基本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T-2毒素是一种倍半萜烯化合物,在室温下放置6~7年或加热至200℃1~2h毒力仍无减弱,而碱性条件下次氯酸钠可使之失去毒性

(二)、毒性

T-2毒素主要作用于增殖活跃的细胞、如骨髓、肝、黏膜上皮细胞等,对淋巴细胞的损害最为严重,该毒素能抑制细胞DNA合成,干扰生物体能量和脂质代谢,对生物膜功能及多种酶活性也有明显作用。此外,T-2毒素还可以引起机体过氧化损伤。

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

毒性

在已知的单端孢酶烯族毒素中,DON是最弱的之一,但由于其广泛存在,对人畜仍有很大的损害。DON是蛋白质和DNA合成的强力抑制剂,能导致疫免抑制。由于可能具有免疫毒性,还是应该关注其在食品中的含量

第四节青霉及其毒性

8、黄天精

黄天精曾被称为黄变米毒素。主要产毒菌是岛青霉。

受到岛青霉侵染的稻米米粒呈黄褐色,后为白垩状,有臭味,无荧光。由此黄变米可引

起肝硬变,故以前又将此黄变米称之为肝硬变米。除稻米外,还可以侵染玉米、小麦和大麦。

黄天精已被证明对动物有致癌作用。

9、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

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又名致呕毒素。多存在于大麦、小麦、燕麦和玉米等农作物中。是赤霉病麦中毒的病原物质。

1.理化性质

倍半萜烯化合物,易容于水、乙醇等,具有较强的抗热能力,加热到110·℃以上才被破坏,121℃高压加热25min仅少量破坏。

2.毒性

在已知的单端孢酶烯族毒素中,DON是最弱的之一,但由于其广泛存在,对人畜仍有很大的损害。DON是蛋白质和DNA合成的强力抑制剂,能导致疫免抑制。由于可能具有免疫毒性,还是应该关注其在食品中的含量。

10、毒蕈中毒

①毒蕈的特点:毒蕈颜色美丽,长有疣状物,表面粘脆,蕈柄上有蕈环、蕈托;多生长在腐物或粪肥上,多数不生虫子有腥辣、苦、酸、臭味碰坏后易变色或流出乳状汁。

胃肠炎型∶胃肠症状、病程短、预后好

②中毒病症

神经精神型∶胃肠症状+神经症状、病程短、无后遗症

溶血型∶胃肠症状+溶血症状、可致死。黄疸、血尿、肝脾大、贫血等.

肝损伤型∶病程长、凶险、病死率高,早期急性胃肠炎症状,重症者假愈期后出现肝肾损害。

③毒蕈中毒防治措施

治疗措施:

1. 迅速排出毒素与对症处理

2. 特殊治疗:

神经精神型阿托品

溶血型肾上腺皮质激素

肝肾损伤型巯剂解毒剂(二巯基丙磺酸钠或二巯基丁二酸钠)

第四章食品传播的疾病

1、由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分为两大类:病毒性肠胃炎和病毒性肝炎

2、轮状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为患者、隐性感染者及病毒携带者

第五章食品传播的寄生虫与害虫

2、寄生虫和寄生虫:指营寄生生活的动物,其中通过食品感染人体的寄生虫称为食源性寄生虫

3、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作用

①夺取营养②机械性损伤③毒素作用与免疫损伤④传播其他疾病、引起继发感染

4、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

①切断传播源②消灭中间宿主③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检验

④改进烹调方法和不卫生习惯⑤保持环境卫生⑥加强动物饲养管理

第六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转基因食品:指利用转基因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剂等

2、生物技术:凡是利用有机体进行操作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技术就是生物技术,它包括传统的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

3、当前,关于GMO安全性的争论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通过食物链对人类产生影响:

1.标记基因的传递

2.导致食物过敏症

3.干扰体内代谢

二、生态链对环境产生影响。

①引发超级杂草的出现②不育基因在种植地大肆传播

③危及其它动物以及人兽的栖居环境和身体健康④污染人类的食品供应。

4、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以下几方面是全社会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动因和共同认识。

(1)外源基因除目标性状外的其他表型。

(2)外源基因的不稳定性。

(3)转基因生物大量环境释放后的效应。

(4)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局限性。

(5)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法规需要更充分的科学依据。

(6)促进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

5、“实质等同性”原则

如果一种新的食品或成分与一种传统的食品或食品成分“实质等同”(即它们的分子结构、成分与营养特性等数据,经过比较而认为是实质相等),那么,该种食品或成分即可视为与传统品种同样安全。

在“实质等同性”评估过程中,转基因食品必须具有与传统食品相同且相当的特性,这些特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遗传表现型特性

2.成分比较

3.标记基因

6、转基因食品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安全性认证②品种管理③强制性标签

第七章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1、环境污染: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成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环境污染的特征:

1. 浓度低,持续时间长,多种污染同时存在,联合作用。

2.污染物的性状和浓度可发生改变,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

3.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链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长期影响,而且受

影响的对象广泛。

3、根据污染物在环境中存在的位置和进入环境的途径可将环境污染分为三类。

①大气污染②水体污染③土壤污染

4、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关系

①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密,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

换。

②人体所需的物质,大部分是通过人和环境之间的复杂的食物链而获得的。

③人体所需的一切能量均来源于太阳及植物的光合作用。环境污染物影响人类主要是影

响人类摄入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

5、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环境污染物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针对动植物的生产过程。

(一)自然环境与食品安全

有些自然环境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由于化学元素的不均匀性,使某一地区的水体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由于这类疾病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故又称地方病。例如缺碘、缺硒。地方性氟病、慢性砷中毒和慢性硒中毒等。

(二)人工环境与食品安全

人工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

传递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一般对人类有利,但环境受“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日益明显。人工环境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按环境因素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6、大气污染

A、定义: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

B、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①工业过程中烟尘废气的排出;②工业和民用燃料的燃烧;③汽车等交通工业排出的废气。

C、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按物理化学性质可分为两大类:1.有害气体 2.灰尘烟雾类

D、大气污染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一)氟化物

由氟在人体内积累引起的最典型的疾病为氟斑牙和氟骨病,表现为齿斑、骨增大、骨质疏松、骨的生长速度加快等。

(二)煤烟粉尘和金属飘尘

随着工业的发展,在某些工厂附近的大气中,还含有许多金属微粒,如镉(痛痛病)、铍、锑、铅(主要来自汽油燃烧)、镍、铬、锰、汞(水俣病)、砷等。这些有毒污染物可以降落在农作物上、水体和土壤内,然后被农作物吸收并富集于蔬菜、瓜果和粮食中,通过食物和饮水在人体内蓄积,造成慢性中毒。这些物质对机体的危害,在短期内并不明显,但经过长期蓄积,会引起远期效应,影响神经系统、内脏功能和生殖、遗传等

(三)酸雨

大气中SO2和氮氧化合物是酸雨物质的主要来源。

(四)二恶英

二恶英为两组氯代三环芳烃类化合物的统称,是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化合物,其毒性比氰化钠要高50~l00倍,比砒霜高900倍,俗称“毒中之王”。二恶英主要是在一系列包括熔炼、纸浆的漂白以及生产某些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副产品。此外,汽车尾气和香烟燃烧都可以产生二恶英。

垃圾燃烧是否造成二恶英污染?:会

(五)多氯联苯

由于多氯联苯的脂溶性强,进入机体后可贮存于各组织器官中,尤其是脂肪组织中含量最高。

7、食品中大气污染物的控制

1.健全法制,预防大气污染

2.采用新技术,控制大气污染

3.搞好绿化,防治大气污染

4.控制3,4-苯并芘的污染

5.控制大气中二恶英污染

8、水体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水体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通过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在动植物中积累造成的。

水体污染的直接作用是导致水生生物中有害物质的积累,而对陆生生物的影响主要通过灌溉方式进入。

酚类污染物,氰化物,石油污染物,芳香烃,灌溉中的重金属

水体中重金属对水体的毒性。不仅表现在重金属本身的毒性,而且中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大的金属化合物,如汞的甲基化作用等。

为什么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危害比在土壤中的危害更大?

9、土壤污染与食品安全

土壤中存在大量土壤微生物和小动物,它们既能为农作物制造营养,又能使许多有毒的

有机物变成无毒物质,称为土壤的生物净化。

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植物营养元素,常用作肥料。但有些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有害物质,大量使用或利用不当,会造成土壤污染,使作物中有害成分增加,影响其食用安全。判断题: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植物营养元素,常用作肥料,不会对果蔬等作物的食用安全造成影响?

第八章兽药及其他化学控制物质与食品安全

1、兽药残留概念: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

2、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超标的原因

①使用违禁或淘汰药物或添加剂

②为促进生长和提高效益,不规范地使用药物添加剂

③不遵守休药期规定

③低水平的生产,检验和管理不到位

3、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①性毒性作用②过敏反应③细菌耐药性

④菌群失调⑤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⑥激素的副作用

6、兽药残留监控对策

(一)加强动物性食品安全立法工作

(二)加强兽药使用管理

(三)健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四)加强兽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

(五)建立健全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六)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力度

(七)建立动物性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

(八)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加强宣传、引导和教育工作

7、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原因容易引起亚硝酸盐慢性中毒(包括癌变)?

1.饮用含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苦井水、蒸锅水。

2.食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腌制肉制品、泡菜及变质的蔬菜。

中毒机理:

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进入人体后,可使血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氧的功能,以致组织缺氧,涌现青紫而中毒。

长期使用苦井水、蒸锅水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容易引起亚硝酸盐慢性中毒

第九章食品中农药残留

1、农药的概念: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农药残留: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称为残留量。

3、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

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急性毒性

急性中毒主要由于职业性中毒、自杀或他杀以及误食、误服农药,或者食用喷洒了高度农药不久的蔬菜和瓜果,或者食用因农药中毒而死亡的兽禽肉和水产品而引起。

②.慢性毒性

有机合成农药多是脂溶性的,易残留于食品原料中。若长期食用农残较高的食品,农药会在人体内蓄积,引起慢性中毒。许多农药可损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肝脏和肾脏,影响酶的活性、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引起结膜炎、皮肤病、不育、贫血等疾病。这种中毒过程较为缓慢,症状短时间内很不明显,容易被人们忽视,其潜在危害性大。

③.特殊毒性动物性试验已经证明,有些农药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或者具

有潜在的“三致”作用。

4、有机氯农药应用最早的高效广谱杀虫剂,大部分是含有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素衍生物。

主要品种有滴滴涕(DDT)和六六六(BHC,HCH)。

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易残留。

20世纪70~80年代初,我国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较为普遍和严重。1984年全面禁止使用后,这类农药残留量显著降低,然而到目前,我国一些食品如茶叶、大米、肉、蛋等食品中有机氯农药仍时常被检出,残留量超过国外标准,严重阻碍了这些食品的对外出口。

为什么有机氯农药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高于植物性食品?(可从食物链富集作用方面考虑)

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类广泛用于农作物的杀虫、杀菌、除草,为我国使用量最大的一类农药。高毒类主要有对硫磷、甲拌磷、甲胺磷等;中等毒性类有敌敌畏、乐果、甲基内吸磷、倍硫磷等;低毒类有马拉硫磷和敌百虫等。

有机磷农药大部分是磷酸酯类或酰胺类化合物,多为油状,具有挥发性和大蒜臭味,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碱性溶液中易水解破坏。化学性质不稳定。生物半衰期短,不易在作物、动物和人体内蓄积。由于有机磷农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而且反复多次用于农作物,因此这类农药对食品的污染比有机氯农药严重,尤其是毒性较大的化合物使用后,在短期内常引起人和动物急性中毒。

施用有机氯农药与有机磷农药之后,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拟除虫菊酯属中等或低毒类农药,在生物体内不产生蓄积效应,因其用量低,一般对人的毒性不强。

10、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

①加强农药管理

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

③制定和完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④食品农药残留的消除

第十章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

1、动植物天然有毒物质的概念

定义:某些动植物中存在的某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非营养性物质成分;或者贮存方法不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某种有毒成分。(非添加)

危害:

a.危害人体健康

b.降低食品营养价值

c.影响风味品质

d.引起人食物过敏和对食品的特异性反应。

2、动植物天然有毒物质的种类

蛋白质物质:毒蛋白、毒肽、酶

非蛋白质物质:河豚毒素、吗啡碱

3、动植物天然物质的中毒条件

①人体遗传因素

如有些特殊人群因先天缺乏乳糖酶,不能将牛乳中的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因而不能吸收利用乳糖,饮用牛乳后出现腹胀,腹泻等乳糖不耐症状。

②过敏反应

某些人日常食用无害食品后,因体质过敏而引起局部或全身不适的症状,称为食物过敏。如有人对菠萝中的蛋白酶,食用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休克、昏迷。

③食用量过大

如荔枝含维生素C较多,如果连日大量食用,可引起“荔枝病”

④食品中成分不正常

在丰富的生物资源中有许多含天然有毒物质的动物和植物,如河豚、鲜黄花菜、发芽的马铃薯等。

4、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

皂甙

1.中毒原因与症状

食入烹饪不当、炒煮不够熟透的豆类,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其中毒症状主要是胃肠炎。

2.预防措施

豆类要充分炒熟。最好炖食,以破坏其中所含的全部毒素。煮生豆浆防止“假沸”现象。由于80°左右时,皂甙受热膨胀,形成泡沫上浮,造成“假沸”现象,而此时豆浆的毒素并未完全破坏。“假沸”之后应继续加热至100°,泡沫消失,表明皂甙等有毒成分受到破坏,然后小火煮10分钟,以彻底破坏豆浆中的有毒物质,达到安全食用的目的。

四季豆中毒

豆角、菜豆、梅豆角、云豆,扁豆等食物:炒、煮不透的四季豆;

毒素:皂素和血球凝集素;

预防措施:四季豆要熟透;凉拌四季豆,切丝煮沸10分钟以上;

5、氰甙作用机理:

氰甙被人体摄入后,在果仁或木薯自身存在的氰甙酶的作用下,以及经胃酸,肠道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二分子葡萄糖和苦杏仁氰,后者又分解为苯甲醛和游离的氰甙酸。氰甙酸(HCN)是一种高活性、毒性大、作用快的细胞原浆毒。当它被胃粘膜吸收后。氰离子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铁离子结合,使呼吸酶失去活性,氧不能被机体组织细胞利用,导致机体组织缺氧而陷入窒息状态。氰甙酸还可损害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和血管运动中枢,使之先兴奋后一直处于麻痹,最导致死亡。氰甙酸对人的最低致死量经口测定为每千克0.5~3mg。苦杏仁甙致死剂量约为1g。鱼胆中含有氰甙,将鱼胆去掉才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6、茄碱又名龙葵甙或龙葵素,为发芽马铃薯的主要致毒成分。茄碱易溶与水,与醋酸共热可被水解为无毒的茄啶。

秋水仙碱是不含杂环的生物碱,为黄花菜致毒的主要化学物质。对热稳定,煮沸10~15min可充分破坏。

植物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红血球凝集素、蓖麻毒素、巴豆毒素等均属于有毒蛋白或复合蛋白。此外,动物中青海湖裸鲤、鲶鱼、鲤鱼和石斑鱼等鱼类的卵中含有的鱼卵毒素也属

于有毒蛋白。

非蛋白类神经毒素主要指河豚毒素、石旁蛤毒素、肉毒鱼毒素主要分布于河豚、蛤类、螺类等水性动物中。

蕨类植物中的硫胺素酶可破坏动植物体内的硫胺素,引起人和动物的维生素B缺乏症。

7、河豚毒素的中毒机制

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他对神经细胞膜的Na+通道具有高度专一性作用,即在很低的溶度下能选择抑制Na+通过神经细胞膜,从而阻断神经与肌肉间的传导,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发生麻痹,初为感觉神经麻痹,继而运动神经麻痹,同时使血管神经麻痹,因外周血管扩张而血压急剧下降,最后出现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对人经口致死量为7ug/kg。

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与卫生

1、食品添加剂的功能作用:

①改善风味

②调节营养成分

③防止食品变质

④提高质量,使加工食品丰富多彩,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2、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防腐剂是指以食品防腐为目的使用的,可以防止腐败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添加剂,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约30种

防腐剂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与杀菌剂不同,基本没有杀菌作用,只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2.毒性较低,对食品的风味基本没有损伤

3.使用方法比较容易掌握

思考题:食品添加剂,天使还是魔鬼?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干什么用的、群众对食品添加剂又有哪些误区、造成巨大反差局面的原因是、如何解决在生产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3、无作用量(NL)或最大无作用量(MNL):

毒性最强的化合物若限制在微量的范围内给动物投与,动物的一生并没有中毒反应,这个量成为无作用量(NL)或最大无作用量(MNL)。

4、葡萄糖酸亚铁,主要是作为营养强化剂、缺铁性贫血的补充剂或治疗用药品,同时也是护色剂。

D-麦芽糖醇,具有防龋齿作用,故常用作糖尿病、肥胖病患者的甜味剂。

第十二章辐照食品安全与卫生

1、食品辐照的应用

①辐照杀菌

②辐射杀虫

③抑制发芽

④其他方面的应用

病人食品、航天食品、野营食品等必须做到干净无菌,有些国家对其实施射线辐照。另外,包装容器也用射线来杀菌。

饲料也可以用射线杀菌,而且这样对其品质的损伤很小。实验动物用饲料的辐照杀菌在以日

本为首的多数发达国家长年实施。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几乎都在对动物用饲料进行辐照杀菌处理

2、食品辐照技术的优点

①杀死微生物的效果显著;

②放射性辐照的穿透力强、均匀、瞬间即逝,可对辐照过程进行准确控制;

③产生的热量极少,可保持原料食品的特性;

④没有非食品成分的残留;

⑤可对包装、困扎好的食品进行杀菌处理;

⑥节约能量。

3、辐照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一)感官质量

在早期使用高剂量的食物辐照灭菌中,辐照食品在风味和组织结构上都发生一些不宜的变化。研究表明高剂量辐照过的肉制品,风味很快丧失。1.5~2.5kGy的剂量就可导致风味变化,并且随着剂量增加而加重。

(二)营养价值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来看,辐照后在营养价值上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他们的利用率基本不受辐照的影响。但其物理化学性质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影响蛋白质的结构、抗原性等。脂肪可能产生过氧化物,碳水化物中单糖含量增加。

①对蛋白质的影响

电离辐射对蛋白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影响色、香、味。一般来说,在低剂量下照射,主要发生特异蛋白质的抗原性变化。高剂量辐照可能引起蛋白质伸直、凝聚、伸展甚至使分子断裂并使氨基酸分裂出来。辐射效益还集中在含硫键的周围,并且氢键也受到破坏。

②对糖类的影响

辐照导致复杂的糖类的解聚作用。

③对类脂质的影响

在较高的辐照剂量下,一般来说会出现脂质的过氧化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影响维生素E和K 等一些不稳定的维生素。

④微量营养素的影响

食品在辐照时维生素会被破坏,不同维生素对辐照有不同的敏感性。脂溶性维生素K是最敏感的,水溶性维生素B1、B6也很敏感。在所有维生素中,维生素C最易被破坏。

4、辐照灭菌产生的问题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食品中最抗辐照的致病菌。一般以杀灭该菌为完全灭菌的控制指标。在特定培养基上杀死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90%剂量称为DM值。一般认为12DM是个完全灭菌可接受的安全标准。

由于辐照灭菌有可能首先消除用来指示食品不能吃的腐败菌,结果是食品虽然没有表现出腐败却仍含有病原菌,结果会造成食物中毒。为了使食品在变得有毒以前腐败,FDA建议剂量应足够低,以便食品中能留下数量足够的腐败微生物,使得食品在变得有毒之前腐败,以警告消费者。

在非杀灭剂量下,一些病原菌或病毒可能因受伤而发生基因突变,并存活下来。因此可能会诱变出新的抗性菌株,给化学治疗带来麻烦。同时,由于诱变和选择性存活,微生物的抗辐照能力提高是难以避免的。

5、食品辐照过程的其他注意事项

①被辐照食品的选择②食品的清洗③包装④加热杀酶

6、食品的放射物质污染与安全

A、放射性物质对食品的污染途径

1.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

2.呼吸道

3.皮肤

B、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①我国国家标准规定,职业照射年有效剂量极限为50mSv,公众照射年有效剂量极限为1mSv。当细胞遭受辐照时,如果细胞难以修复DNA损伤,细胞或死亡或发生永久性变化。大部分时候细胞死亡没有多大关系,身体可以替换它们。而永久性改变细胞如果不断进行分裂,就有可能产生癌症。

②如果全身急性辐照超过100rem,细胞损失不能及时补充,组织会失去功能,这时就会得辐射病。由于肠粘膜损坏,不能吸收水分、营养和保护身体免受感染作用,会导致恶心、腹泻和身体虚弱。如果全身辐照剂量大于300rem,免疫系统将遭到破坏,难以抵抗感染。如果全身辐照大于400rem而没有得到医疗护理,50%的人将在60d内死亡,主要是因为感染。如果有人受到1000rem照射,由于血管系统遭到破坏,神经系统无法得到血液供应,死亡率几乎是100%。

7、辐照剂量为1kGy的食品不会产生毒性物质,也不会有营养变化;而用于杀菌的辐照处理,剂量为10kGy可能会因条件不同对维生素有些影响,但是没有毒性。

食品在辐照时维生素会被破坏,不同维生素对辐照有不同的敏感性。脂溶性维生素K 是最敏感的,水溶性维生素B1、B6也很敏感。在所有维生素中,维生素C最易被破坏。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食品中最抗辐照的致病菌。一般以杀灭该菌为完全灭菌的控制指标。在特定培养基上杀死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90%剂量称为DM值。一般认为12DM是个完全灭菌可接受的安全标准。

在非杀灭剂量下,一些病原菌或病毒可能因受伤而发生基因突变,并存活下来。因此可能会诱变出新的抗性菌株,给化学治疗带来麻烦。

其他

1、绿色食品; 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2、食品的腐败和变质:没有微生物的作用腐败和变质都不会发生?

食品的腐败变质原因较多,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如动、植物食品组织内酶的作用,昆虫、寄生虫以及微生物的污染等。其中由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

一、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①标记基因的传递②.导致食物过敏症③干扰体内代谢

4、注意农药超标、亚硝酸盐中毒这方面的事件与其知识点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①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结构不科学,有法难依

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不顺,安全监管不力

③食品安全标准落后,体系不健全

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落后,财政保障不够

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二、宣传培训并举,提升安全责任意识。

三、构建信息平台,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四、突出重点环节,加大监管打击力度。

五、健全社会监督,营造支持参与氛围。六、注重队伍建设,提升执法履职能力。

5夏秋季节高发的病毒:腺病毒

食品的发酵是在无氧的情况下发生的,而食品的腐败必须是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X)6、大肠埃希菌的分类: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产生肠毒素(耐热、不耐热)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侵袭结肠粘膜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侵袭小肠粘膜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产生志贺样毒素

7、胃肠炎病毒:

轮状病毒腺病毒杯状病毒

8、华支睾吸虫的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9、转基因食品的营养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价值的评价包括三个要素:组成成分、在膳食中的作用和在膳食中的应用情况。对作为膳食中营养补充剂的转基因食品,则应对营养素的生物利用率进行研究。

10、没找到解答资料的:

蜂蜜等高糖食品的变质

常见腐败菌的热力杀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技术分为四类

真菌毒素对淋巴细胞的损害

粮食、油料种子在柏油路晾晒时的不安全因素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612105 英文名称: Food Safety and Hygien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3. 课程目的 (1)掌握该学科的性质、地位、独立价值、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食品中主要有害物质的种类、性质、危害途径和预防方法;各类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的种类、性质以及预防措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来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 (3)了解和掌握新型食品(比如,转基因食品、功能食品)及食品新型加工方法(纳米技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4)掌握食品厂区卫生管理规范以及食品生产卫生与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3学分.学时为60(50+10)学时。 5. 建议先修课程 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生物统计。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食品安全与卫生第1版. 史贤明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 (2)食品加工中的安全控制第1版. 夏延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 参考书目: (3)食品中的危害与安全监控要点第一版. 邵俊杰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年 (4)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版. 李增智、花日茂主编.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 (5)Food Toxicology 第一版. Concon, Jose M.主编. Marcel Dekker,INC. 1988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精讲: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通过综合整理课程内容进行提纲式讲解,对于派生性、细节性、应用性内容多采取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方式学习。达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案例研究法:主要针对现实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和实验实习占40 % ,形式:作业、实验、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 (2)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形式: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 分为及格,满分为100 分,题型比例中单选题12%、填空题18%、名词解释题10%、判断说明题30%、简答题30%。

食品安全与卫生

?食品安全学是研究食品安全的一门科学。食品安全有广义 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 ?广义概念: <<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1974)认为:食品安全指的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权利,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1983年FAO总干事爱德华先生提出一个新概念,其内容为“食品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食品”,它包含有三项要求:1.确保生产足够多的食品;2.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们都能获得食品,尽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3.确保增加人们收入,提高基本食品购买力. 狭义概念: ?食品安全:一般是指食品本身对食品消费者的安全性,即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 人体的影响。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来自于外部对食品的危害,这些危害对食品的安全状态影响最直接、最广泛。 ?1996年WHO解释食品安全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 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为“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我国<<食品安全法>>(2009.6.1)定义为: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 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安全食品:是指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符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要,并经权威部门 认定,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用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食品。 目前,中国生产的安全食品广义的可包含四个层次,即常规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常规食品:指一般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下生产和加工的产品,经县级以上卫生防疫 或质检部门检验,达到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这是目前最基本的安全食品。 ?无公害食品: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过程符合一定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生产的产品不受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所加工的产品 ?绿色食品:指在生态环境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 学合成物质,或在生产过程中限定使用允许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验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分为二个级别,A级:生产中允许限时,限量,限品种使用安全性较高的化肥,农药,接纳转基因产品;AA级:用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生产中以及以后的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等化学品.不接纳转基因产品. ?有机食品:指根据有机农业和一定的生产加工标准而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有机农 业是一种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农业。有机食品是最高级的安全食品。不接纳转基因产品.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卫生学 绪论 1.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食品卫生:指从食品的生产、制造到最后消费之间无论在任何步骤,都能确保食品处于安全、完整和美好的状态。 3.目前,对食品监管,政府主要采用分段监管的办法。 1.种植、养殖是初级产品阶段,由农业部门负责; 2.食品加工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负责; 3.食品流通环节,由工商部门负责; 4.消费环节,由卫生部门负责; 5.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综合的监督和组织协调 6.城管部门负责查处街边游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教委负责 学校食品安全,建委负责建筑工地食品安全…… 7.一旦出事了,往往是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相关的部门到现场,各部门按各自的职能进 行查处。 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变质 1.腐败:指微生物作用下有机物的分解。(狭义指蛋白质降解) 变质:由于有机物分解而引起的营养破坏(狭义指脂肪分解) 腐败变质(food spoilage) 指食品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包括食品营养成分与感官性状的各种酶性、非酶性变化,从而使食品卫生质量降低、丧失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 2.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有三:微生物、食品的特性、环境因素 (1)微生物因素:主要有细菌、酵母和霉菌 ?微生物引起腐败的相对能力 发黏和产生异味要在细菌大量繁殖才会出现 较高致腐蚀能力的微生物: 产生硫化氢变色反应(含硫肌红)、难闻气味 产生胺类难闻的气味。 ?微生物之间的相对作用 腐败菌初期的相对数与绝对数能够影响最终腐败菌群的组成 污染、生长繁殖 细菌间竞争营养物质 (2)食品的特性 ?营养特点 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取决于其能否利用原料中的营养物质。 假单胞菌优先利用葡萄糖,其次才会分解氨基酸使肉变质。 瘦肉比肥肉易腐性高 ?pH值 酸性食品与碱性食品(书本上17页的概念错误) pH值低,可抑制细菌的生长;微生物可分解糖产酸,或分解氨基酸产碱。在含糖和蛋白质的食品中,pH先下降再上升。 pH>4.5,适宜细菌生长(细菌最适pH值为7)

食品安全卫生学名词、简答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食物中毒: 2、食源性疾病: 3、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4、毒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5、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6、病毒 7、原生环境 8、次生环境 9、环境污染 10、生物浓集作用 11、兽药残留 12、农药残留: 13、皂甙 14、生物碱 15、每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16、防腐剂 17、抗氧化剂 18、护色剂 19、漂白剂 20、反式脂肪酸 21、巴氏消毒法 22、辐射杀菌 23、无公害农产品 24、绿色食品 25、有机食品 二、问答题: 1、如何加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的预防?

2、如何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3、如何预防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4、如何预防致病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5、简述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产生的条件。 6、、如何预防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目前釆取哪些方法可以去除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7、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途径有哪些? 8、地沟油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1)在炼制“地沟油”的过程中,动植物油经污染后发生酸败、氧化和分解等一系列化学变化,产生对人体有重毒性的物质;如砷就是其中的一种,人一旦使用砷含量过高的“地沟油”后,会引起消化不良、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 (2)潲水油中含有黄曲霉素、苯并芘,这两种毒素都是致癌物质,可以导致胃癌、肠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 9、如何控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类物质危害? 10、河豚毒素理化性质有哪些?如何使河豚毒素变成无毒? 11、食品防腐剂应具备哪些条件? 12、简述诺沃克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13、进入食物链的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有哪些? 14、贝类、藻类如何富集重金属? 15、如何减少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6、简述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来源途径。 17、如何控制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8、大豆中含有哪些有毒物质?如何通过加工除去? 19、食用苦杏仁和木薯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20、黄花菜为何最好食用干制品? 21、食用发生“赤潮”海域的贝类会导致食物中毒,为什么? 22、我国允许使用的甜味剂有哪些种类? 23、各种甜味剂使用依据是什么?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考试重点

1.现阶段用于检测掺杂掺假的技术 掺假一般是指在食品中添加了廉价次等的成份,或者是添加了已失去营养价值的成份,或从食品中抽去了部分有营养的物质,从而降低了食品质量,影响了食品的营养和卫生。比如在红烧牛肉中加入了大量的胡萝卜和土豆;在蜂蜜中加水;往西瓜里注射色素和糖精等等。掺杂是指在食品中加入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质。如在牛奶中加入碱、洗衣粉等等。光谱技术,如近红外光谱、高光谱成像、拉曼光谱等,作为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在肉品掺杂掺假鉴别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实时荧光PCR可用于奶制品中掺加或掺杂掺假谷物源性成分的快速定性检测;低场核磁共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快速检测掺假牛乳 农药残留的类型 ●有机氯农药:发现应用最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三致”作用,DDT,666 ●有机磷农药:杀虫剂类农药,分解快,半衰期短,不易蓄积,乙酰胆碱酯酶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遇碱易分解,“三致”作用,涕灭威,克百威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仿生合成药物,天然除虫菊酯衍生的合成脂类,降解快,茶叶 残留,在生物体内基本不蓄积,对哺乳动物的毒性不强,化学性质不稳定 ●农残来源:施药后对农作物的直接污染,从污染环境中吸收农药,动物通过食物链 与生物富集获得污染,其他污染途径:饲料的农药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农残消除:储藏:多放一段时间,晒晒太阳; 加工:洗涤,去皮,挤榨汁,烹调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控制:加强对农药生产和经营的管理;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制定执行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定义:由于使用农药而在食品中出现的特定物质,包括农药母体化合物以及被认为 具有毒理学意义的农药衍生物。 ●最大残留限量 2.黄曲霉毒素的性质、代谢、去毒措施 性质 ●我国的主要产毒菌株为黄曲霉(A.flavus),主要的毒素以AFB1为主; ●基本毒性结构:两个呋喃环 ●最强的化学致癌剂,作用于:肝脏。 ●呋喃环有双键者毒性强,具有致癌性:AFB1>AFM1>AFB2>AFM2, AFB1作为污染 指标 ●溶于油、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乙醚, ●耐热,加热到280℃才裂解破坏,豆油 ●在中性、酸性溶液中稳定,在ph值9-10的碱性溶液中迅速分解,但在碱性条件 下可逆转 ●紫外线照射下发不同颜色的荧光。B族:蓝色;G族:黄绿色 代谢 ●羟化:解毒过程 ●环氧化:毒性、致癌性增强(环氧化合物可与DNA鸟嘌呤发生加成反应,致突变) ●婴幼儿奶粉中不得检出AFM1,牛奶中AFM1不得超过0.5μg/l 去毒措施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绪论 1、粮食安全: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中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到又能买得起为 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粮食安全包括宏观安全和微观安全、短期安全和长期安全、量的安全和质的安全 2、食品安全: 狭义:它主要是指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没有达到危害程度一定剂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加入,从而保证人体按正常剂量和以正确的方式摄入这样的食品时不会受到急性或慢性的危害,这种危害包括对摄入者本身及其后代的不良影响。 广义:广义的食品安全除包括狭义食品安全所有的内涵以外,还包括由于食品中某种人体必需营养成分的缺乏或营养成分的相互比例失调,人们长期摄入这类食品后出现的健康损伤。 3、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存在或从坏境可能进入食品,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物 质和因素及其评价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用者安全的学科。 4、食源性危害大致上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危害三大类,当前影响较大的危害 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农业化学控制物质②农药残留③食品添加剂 ④动植物天然毒素⑤真菌毒素⑥食源性致病菌和病毒 5、食品安全检测方法: 化学危害的检测主要有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免疫分析 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检测方法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变质 1、腐败的含义 ①狭义的腐败:腐败菌分解蛋白质 ②广义的腐败: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组织 2、变质的含义 物理、化学或生物因子使食品品质变化 3、腐败变质的含义 由微生物等多种因素使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 4、发酵的含义 ①狭义:微生物无氧条件下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和乙醇。 ②广义: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的成分(如酶)产生各种产品的有益过程。 5、腐败变质与发酵的区别 如对人类有益则称之为发酵,无益则称之为腐败变质 6、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 ①微生物的作用 ②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 ③环境因素 在食品腐败的过程中,微生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引起食品发生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细菌、酵母和霉菌。

食品安全与卫生

食品安全与卫生 食品安全和卫生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现代社会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许多新型食品和饮料不 仅为人们的营养提供了便利,而且也增加了大家的生活品质。但是,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许多情 况下,人们容易忽略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导致消费者的食品卫生 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本文将对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介绍: 一、食品安全的定义 食品安全是指所有关于食物在采摘、生产、运输、加工、储存、销售和食用等各个环节的卫生安全问题。如果一个食品在任何一 环节遇到了安全问题,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食品安全风险,成为 社会问题。因此,保证食品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食品安全的风险 1.农药残留问题:农药残留对人体有害,且存在时间较长。人 们在吃带有农药的食物时,长期摄取其中的毒素,会对人体造成 危害。 2.兽药残留问题:生猪、鸡、鸭、鹅养殖业中使用牛、羊、猪 用药,从而可能导致兽药残留问题,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

3.添加剂问题:虽然人类使用添加剂的历史悠久,但添加剂的东西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4.食品标签问题:不合规范的食品标签往往是迷惑消费者的重要一环,例如谎报成分,谎报生产日期,伪造产品特点等等。 三、保证食品安全的方法 1.立法措施:立法措施非常重要。政府应该制定安全标准和规范,并为此设计相应的法规,对相关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维护公众的权益。 2.企业行为管理:企业必须遵守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生产、销售、员工管理,宣传正确的保健知识,对于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方面,保证其质量,最终提供合格的食品。 3.消费者自我保护:作为消费者,应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自觉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督并投诉问题产品,向公安部门或者卫生监督局举报。 四、建立食品卫生标准的重要性 建立食品卫生标准不仅是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而且对民生和公共卫生有直接影响。建立标准可以规范食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行为,规范食品添加剂标准和食品安全问题,规范食品的生产过程和市场流通过程,包括食品的管理和监管。对食品经营者和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一.绪论 1.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 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粮食安全: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 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3.粮食安全包含的内容:(1)粮食安全包括宏观安全和微观安全。 (2)粮食安全包括短期安全和长期安全。 (3)粮食安全的目标应该是实现长期的粮食安全,粮 食安全包括量的安全和质的安全。 4. 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 对人体健康有危害,引起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食物中 毒、食源性疾病,造成死亡、伤残,甚至影响到我们 的下一代。食品安全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 危害人体健康而要支付疾病治疗与控制所需费用,不 合格产品的销毁等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上,而且表 现在相关的间接经济损失上。 5. 食品卫生: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 件和措施。 6. 食品安全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保障食品质量的安全。对生物、化学、物理等 有害物质和因素污染食品的途径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进行分折,研究确定快捷、准确的分析检测方法,提高分析仪器设备精度,包括:传统和现代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安全评价,制定食品质量标准,规定最大残留量,每日允许摄入量等;采取有效的预防管理措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制定相关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健康。 7. 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生物性污染、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和转基因食品 危害。 8. 非法添加剂:是不许可在食品中使用的物质。 在食品中添加非法添加物,可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危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如:为降低生产成本使用非食用级明胶,非食用级色素;为增加腐竹的韧性和改善色泽使用吊白块,为增加牛奶中虚拟蛋白质含量添加三聚氰胺,为增加米制品的弹性添加硼酸等。 9. 食品安全危害因素进入食品的途径有:

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

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 食品卫生是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卫生的定义是:在食品的培育、生产、制造直至被人摄食为止的各个阶段中,为保证其安全性、有益性和完好性而采取的全部措施。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的组成部分,也是食品科学的内容之一。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篇1 1、食品及其基本卫生要求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饮用的成品各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加工、销售的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2、食品的和产日期和保存期的意义 定型包装食品在其商品标志或者说明书上,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保存期限,这是《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的。它有法律效应和科学的依据,而且这两者是相关的,有一定约束意义。生产日期可追溯查找是哪一天生产的,依此还可以找出班次组别等,间接找出生产的责任者来;保存期限是根据食品性质决定的,对其产吕质量负责,特别是易腐食品标明保存期限尤为重要。这对采购员批发时或者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均可做为参考依据。一旦发生问题,对追究生产、贮存、销售等环节责任都是十分重要的。 3、洗净蔬菜预防农药中毒 近年来,因蔬菜残留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屡有发生,人们对如何预防农药中毒变得特别关注,除了有关部门对菜农加强施药管理外,重要的是市民要懂得采用“一洗、二浸、三烫”的清洗程序,蔬菜买回后先洗净,然后放在自来水中浸泡至少30分钟(这一步骤可消除残留农药31.9),烹调前先在沸水中焯1~3分钟(焯可消除96.8),最后才加油、盐炒熟,这几步处理可消除绝大部分的残留农药,对于

《食品安全与卫生》教案

健康活动《食品安全与卫生》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什么是垃圾食品和健康食品,知道不健康的食品对身体的危害。 2.初步掌握辨别不健康食品的具体方法。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食物中毒。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课前每幼儿准备好食品包装袋一个 2、物质准备: 课件、勾边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1.引导语:平时你最喜欢喜欢吃什么东西? 2.幼儿自由回答 3.引导幼儿小结:你们喜欢吃的东西真是各式各样,但是有的食品吃了是有益健康的,而有的食品吃了则是对我们的身体有害处。 二、区分各类食品 1.引导语:食物的种类有很多,你们原不愿意来给食物分分类呢?(引导幼儿将食品分成两大类) (1)健康食品十类:水果类,牛奶,蔬菜类。(吃了有助人体健康的食物) (2)不健康视频分为三类: 垃圾食品:油炸食品,方便面,果冻,蛋糕,烧烤、甜点,饼干,可乐等(吃了对人体有害的食物) 过期食品:超过生产期的食品。 三无食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生产许可证)以及无生产厂

家名称。 2.小结:食品可分为健康食品和不健康食品,不健康食品包括垃圾食品、三无食品、过期食品。 3.讨论不健康食品吃了以后对人体会有什么害处。 4.小结:吃不健康的食物我们的身体会容易产生各种疾病,危害我们的健康。 三、饮食卫生我知道 1.引导语: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注意饮食卫生呢? 2.小结:平时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生吃瓜果要清洗, 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要多喝水并且按时睡觉,注意我们的口腔卫生,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远离疾病。 四、包装袋上的秘密 教师根据PPT讲包装袋上的信息内容,请幼儿拿出准备好的包装袋对应来找一找看一看圈一圈。 五、学习食品安全歌 活动延伸: 请幼儿设计一张食品包装袋 在活动区小超市活动中引导幼儿买东西时注意看上面的信息。

食品安全与卫生

食品安全与卫生 食品安全与卫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我们的健康, 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食品安全与卫生是指食品不含有有害物质,不受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的污染,不因不当加工、保存和运输而变质,不因环境污染而受到污染,能够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不损害人体健康,是一种保障人体健康的食品品质。而食品卫生是指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和食用等环节中,遵循卫生法规,采取卫生措施,保证食品不受污染,不引起食源性疾病,保障人体健康的一种行为。 首先,保障食品安全与卫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严惩违法行为,保障食品安全。食品生产企业应加强自律,严格遵守生产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也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不轻信谣言,保护自己的饮食安全。 其次,食品安全与卫生与个人健康密切相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选择新鲜、无公害的食品,避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品,烹饪食品时要注意卫生,避免食品受到二次污染。在餐饮消费时,选择正规餐饮场所,避免食用街边小摊食品,以免引发食源性疾病。 此外,食品安全与卫生也需要科学知识的支持。人们要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学会辨别食品的质量,了解食品的保存方法,避免因误食有毒食品而引发食物中毒。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均衡,合理搭配食物,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与卫生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 和生活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与卫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同时,个人也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

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 食品安全是食品链上所有参与方的共同责任,而卫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前提,那么你对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一: 一、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发芽的马铃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鱼、湟鱼、毒蚌等。 2、食品被有害有毒物污染,如化学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卫生的设备,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败变质的原料。 6、剩余食物未重新加热。 7、误用有毒有害物。 8、不适当的贮存。 9、食品加工烹调不当。 10、个人卫生素质差。 二、食物中毒分类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常伴有发热,其潜伏期相对于化学性的较大。 (2)真菌毒素与真菌食品中毒,特点: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没有传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学物,对机体不产生抗体;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较明确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发病快,潜伏期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中毒程度严重,病程长,发病充及死亡率高;季节性和地区性均不

明显,中毒食物无特异性;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以检测出有关化学毒物;误食混有强毒的化学物质或食入被有毒化学物污染的食物;临床表现因毒性物质不同而多样化,一般不伴有发热。 三、禁止采购的食品 1、腐败变质、油质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司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经曾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3、超过保质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四、为什么说剩菜应彻底加热后才能食用 各种剩菜应尽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时应彻底加热,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办法,剩菜在贮存时微生物也许已经生长繁殖,因为适宜的贮存仅能减慢微生物的生长,并不能杀灭它们。所以剩菜应尽量当餐食用。彻底加热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温度至少达到70℃以上。通常情况下,这样可保证食品卫生质量。 但是新鲜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各种叶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吃剩的白菜经过一夜后,由于细菌的作用,无毒的硝酸盐会转化为剧毒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使人体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等中毒症状,亚硝盐还是一种致癌物质。 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二: 五、为什么说有些手部不良的习惯动作具有潜在危险性 我们双手有很多的小动作是不自觉而又经常重复的。如擦鼻子、抓弄头发、挠胡子、触摸口部、抓痒,这些动作若与做饮菜连在一起,有相互污染的风险。历史上曾发生过由于这些动作导致疾病流行的事件。我们在制作食品时应避免这些小动作,若发觉有这些动作应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烦。集体食堂、宾馆、饭店等尤其如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止疾病流行,确保吃的卫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六、为什么应避免用手去直接接触熟食和其他随时可吃的食物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1. 什么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一门学科,专注于研究和开发安全管理系统,改 善和保护食品和饮料供应及其消费者的质量及健康。它主要是研究确 保食品安全、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科学,特别是涉及食品微生物学,食 品质量控制及食品安全管理的全过程。 2.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应用 a. 了解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食品行为:通过研究来认识消费者在购买、 储存、加工和食用食品时的行为;生产者在提供无公害特定产品、做 好卫生环境,合理控制转化时的行为。 b. 制定食品指南: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专业人士建立有关食品体系的安 全准则,以确保食物的安全程度,维护食品流通的安全,避免出现污 染和病原体感染事件。 c. 实施监察检测:通过对食品中的细菌、病毒、有毒物质的实施监察 检测,确保食物的安全性和可食用性。 d. 研发技术解决方案:实施传统和现代食品检测方法,开发检测程序,提出技术性解决方案,以解决食物安全保障的问题。 3.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影响 a. 改善公众健康:通过实施安全管理流程,确保食物的安全性和质量,

减少有毒物质在食物中的积累,降低食物污染,改善食物消费者的健康。 b. 降低食品污染: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专业人士通过分析食品污染类型,有效预防和降低食物污染发生,减少有毒物质和有害物质在食物中的 积累。 c. 推进食品安全国际标准:根据国际标准,设计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 体系,确保食物的安全性及可食用性,引领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专业要求 a. 学习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学习科研方法,学习调查、分析、 检测和评估等方法来确保食物安全性及可食用性,并研发有效的应对 措施。 b. 深入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原理,研究食品 安全管理的规范流程,掌握食品安全控制手段,运用相关知识开展安 全检测控制及风险评价。 c. 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GIS、流程数字化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研发监控平台,实现食品生产流程的管控。 d. 严格实施食品安全标准:学习国家及地方食品安全标准,掌握食品 检测和控制技术,严格遵守相关法规,确保企业的生产安全。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试卷答案【考试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它主要是指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没有达到危害程度一定剂量的有毒,有毒物质或因素的加入,从而保证人体按正常剂量和以正确方式摄入这样的食品时不会受到急性或慢性的危害,这种危害包括对摄入者本身及其后代的不良影响。 2、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food spoilage),一般是指食品在一定的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包括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各种变化。如鱼肉的腐臭、油脂的酸败、水果蔬菜的腐烂和粮食的霉变等。 3、环境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废弃物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环境,其数量、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并持续一定时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4、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称为残留量。 5、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指辐射直接在生物分子上沉积能量,引起分子和原子的电离或激发,导致分子结构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如直接破坏核糖核酸、蛋白质和酶等与生命有关的物质。也就是说,吸收能量和出现损伤发生于同一分子上。 6、ISO9000 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ization的简称。 ISO9000体系指“由ISO/TC176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7、甙类 甙类又称配糖体或糖苷。在植物中,糖分子(如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等)中的半缩醛羟基和非糖类化合物分子(如醇类、酚类等)中的羟基脱水缩合而成具有环状缩醛结构的化合物,称为甙。 8、无作用量(NL) 或无最大无作用量(MNL) 即使是毒性最强的化合物若限制在微量的范围内给动物投与,动物的一生并没有中毒反应,这个量称为无作用量(NL) 或最大无作用量(MNL)。 9、生物性危害(biological hazard) 指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和代谢过程对食品原料、半成品和产品污染后造成的危害。 10、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 是由型流感病毒引起家禽和野禽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简称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一、性质与任务 “食品安全与卫生”是对食品的原料生产到消费整条链中的各种危害及其传播规律、致病机理、防治原理与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以确保食品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到微生物学、分析化学、毒理学等学科,是从事食品生产、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关食品安全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 一基本要求 通过对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基本概念的介绍、食品污染的主要形式和来源分析、国内外主要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案例剖析,借鉴国际组织、发达国家与地区如美国和欧盟在食品卫生与安全监督体系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和卫生的要求进行探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基本概念、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卫生与安全保障制度有所了解,在生活实践中能够初步识别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并能够对其进行社会监督。 二、本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基本内容 1、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定义 2、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3、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及应对策略 4、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发展趋势 重点 1、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发展趋势及研究前沿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发展史;熟悉食品卫生与

安全学定义、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理解掌握食品卫生与安全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及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食品的腐败变质 基本内容 1、腐败变质与发酵 2、影响食物腐败变质的因素 3、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生物化学过程及其产物 4、食物腐败变质的常见类型、危害及其控制 重点 1、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 2、食物腐败变质的主要化学过程及产物 难点 1、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的营养成分的变化及主要鉴定指标 教学难点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与食品腐败变质有关的主要微生物;环境和食品因素在腐败变质过程中的作用;熟悉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和发生原因、食品卫生学意义及预防处理原则;掌握低温保藏、高温保藏、电离辐射保藏食品的原理;理解掌握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主要鉴定指标。 第三章食物中毒 基本教学内容 1、食物中毒概述 2、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3、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4、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 5、志贺氏菌食物中毒 6、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7、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8、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9、真菌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考试复习

食品安全与卫生 一、名词解释(5个,每题2分,10分) 1.食品卫生 2.食品腐败变质 3.环境污染物 4.有机食品 5.绿色食品 6.无公害食品 7.转基因食品 8.农药残留 9.寄生虫 10.发酵 11.防腐剂 12.抗氧化剂 13.食品添加剂 二、选择题(10个,每题1分,共10分) 相关内容,全面看书。 1.不属于“食品腐败”定义的内容是()。 A.蛋白质受细菌产生的蛋白质分解酶的作用而被分解。 B.生成各种有毒物质 C.生成不愉快气味 D.物理、化学因子的作用使食品的化学组成和感观指标等品质发生改变 2.和真菌毒素有关联的是()。 A. 蘑菇 B. 霉菌 C. 病毒 D. 细菌 3.有机磷,有机氯农药中毒的机理是()。 A. 消化系统障碍 B. 神经障碍 C. 循环系统 D. 过敏 4.HACCP是 ( )。 A.Hazard Assesment Critical Control Procedures B. Hazard Assesment Crisis Control Point C.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D.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rocedures 5.正确的食品保存说明是 ( )。 A. 低温杀菌处理的食品里不存在微生物 B. 冷冻食品可提高食品品质 C.Aw越低微生物越容易繁殖 D. 好气性腐败菌的防止最好是密封罐装法 6.评价餐厅空气卫生质量的指标中“可吸人颗粒”不包括( )。 A.尘 B.烟 C.雾 D.粒 7.我国食品卫生法中对未作必须消毒的规定( ) 。 A. 餐具 B.饮具 C.炊具 D.熟食品容器 8.餐具消毒时,限用漂白粉是因为( )。 A.杀菌不彻底 B.不能灭活病毒 C.成本高 D.游离性余氯污染周围环境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食品的安全与卫生学是一门科学分支,研究用于食用的食品如何被处理、加工和储存,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卫生质量。这是一个日益受重视的问题,因为摄入不安全的食品可能会导致人体疾病、传染病或其他健康问题。因此,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研究受到社会的重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加强食品安全和卫生条件,以保证食品可以安全消费,防止消费者受到伤害。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包括分析和检测食品是否含有不安全或者不卫生的物质,以及如何消除或控制这些物质,确保食品安全与卫生。此外,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还研究食品加工和储存条件,以确保食品可以长期保存和食用,并且不会损害消费者的健康。 在检测食品安全与卫生时,科学家会采用各种分析手段,比如显微镜检查、化学分析、表面文字分析和细菌检查,来检查食品是否含有毒素、病原体、病毒和其他有害因素,以确定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研究除了对食品加工与储存条件有所研究外,还会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使用和操作食品加工设备的安全程序,有关食品检验和标准控制的法律法规,以及消费者基本食品安全知识等。因此,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不仅涉及食品本身,还涉及食品加工及关联业务。 同时,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还会关注市场上的安全与卫生问题,特别是一些由制造商和消费者的行为引起的问题,比如人们是否正确使

用食品,以及是否会有安全与卫生问题。 最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还会研究食品教育和宣传,帮助消费者掌握正确的食品知识,让他们能够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意识,在改善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的同时,也培养消费者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一门相当重要的科学分支,研究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品的安全与卫生问题,改善食品安全与卫生条件,保障消费者的健康,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安全、健康地消费食品。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复习资料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名词解释: 1.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 受害的一种担保 2.食品卫生: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质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 切条件和措施 3.食品安全卫生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存在或从环境可能进入视 频、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和因素及其评价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用者安全的学科 4.腐败:狭义的腐败是指视频中的蛋白质受腐败细菌产生的蛋白质分解酶的作 用而被分解,依次向低分子化合物降解下去,生成各种有毒和不愉快气味物质的过程。 5.广义的腐败是指动植物组织由于微生物的入侵和繁殖而被分解,从而转化为 低级化合物的过程 6.腐败变质:一般是指视频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下,由微生物为主的多种因素作 用下所发生的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包括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各种变化。 7.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 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8.寄生虫:是指营寄生生活的动物,其中通过食品感染人体的寄生虫称为食源性 寄生虫 9.转基因食品:是指用转基因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 剂等 10.实质等同性原则:如果一种新的食品或成分与一种传统的食品或食品成分” 实质等同“,那么该种食品或成分即可视为与传统品种同样安全 1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 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12.水体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胡波、海洋或地下水等水 体,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实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13.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当其含量超过土壤本身 的自净能力,并使土壤的成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14.大气污染: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在大 气中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 15.酸雨:酸雨通常是指PH下雨5.65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和雾 16.兽药残留: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用部分所言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其代谢物, 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 17.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人工合成或 者天然物质 18.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 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称为残留量 19.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指有些动植物中存在的某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非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学时数:32 学分数:2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与营销方向)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课,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为基础,主要介绍食品生产与消费链中各种危害物质、因素及其控制和管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基础知识,培养食品安全控制与质量管理能力,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控制理念,为后续食品加工等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一)深刻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掌握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和消费等环节可能涉及的主要危害物质和因素; (三)了解食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和消费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管理法规,为今后从事食品生产、管理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绪论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的界定 二、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 (一)生物性危害 (二)化学性危害 (三)物理性危害 三、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 第二章生物性危害 —、食品的腐败变质 (一)腐败变质的概念 (二)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 (三)食品腐败变质的危害及其控制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概念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三)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三、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一)真菌毒素的危害

(二)主要的真菌性毒素中毒 四、食品传播的病毒 (一)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 (二)常见的食源性病毒 五、食品传播的寄生虫与害虫 第三章化学性危害 —、农药残留 (一)有机氯农药 (二)有机磷农药 二、兽药残留农药残留 (一)兽药残留概述 (二)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兽药 (三)兽药残留的危害 (四)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的监测与管理 三、食品添加剂 四、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一、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 (二)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三)进入食物链的环境污染物 二、大气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一)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二)大气污染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三)食品中大气污染物的控制 三、水体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一)水体污染物的种类 (二)我国水污染概况 (三)水体污染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四)食品中水体污染物的控制 四、土壤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一)土壤污染物的种类 (二)土壤污染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