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也有它明显的特点。与古书阅读关系较大的几种辞格有:

一、引用。援引古人的言论、事迹,援引古代的诗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稽古,引经

引言:引用民间的谚谣俗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干宝《搜神记》卷一)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这些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是。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用两件古事来表达作者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晋书吴隐之传》晋吴隐之到广州石门贪泉,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庄子》庄周与鲋鱼的故事,要激西江之水而不愿以斗升之水来救涸辙之鱼。

-在文章中用这种修辞手法,使在较短的篇幅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对于现代人来说,则要查找很多书才能彻底明白其中的意思。

引文:引用史籍中的文字。援引古代圣贤、著作的言辞。

-易曰,诗曰,书曰: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引经据典”。《孟子》引《诗经》二十六次,《荀子》引《诗经》七十次。

-到了后代,可引用的作品越来越多。引用别人的著作、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般学术论文都有这样做。但要注明出处,否则就是剽窃。-古书中,明引、暗引或化用。碰到读了半懂不懂的,要养成勤查书的习惯。

二、代称。临时借用与要指称的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来称谓事物。(借代)

-以地代人: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肥水之战》)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滕王阁序》)

-用事物的性状、特征代替该事物: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用泛称代特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华佗传》

-以特称代泛称:以部分代全体风雅=《诗经》风骚=《诗经》《楚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说法不一:以官代人,以具体代抽象,以部分代整体,以专名作通名等。

三、譬喻。包括明喻、暗喻,使道理通俗易懂,使文字变得生动形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之一)用博喻渲染水波冲泻的壮观

四、并提。分承把本来是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表意上仍要按两个短语或句子去理解。

-掾主吏萧何、曹参曰……(《汉书高帝纪》)-(主吏萧何,掾曹参)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脭醲肥厚。发皇耳目。(枚乘《七发》)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理解时,一般是一三、二四相承。少数跟第一句一样,一四、二三。

五、互文。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夸饰。夸张。极度形容,引起人们的注意,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气势。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七、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并不多见。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十九年》)

←→←→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

八、委婉。有所顾忌,不直言其事,或是为了礼貌,把话说得含蓄婉转,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

避粗俗:

-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史记》)樊哙庶子性无能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大小便

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关于死的委婉语:仙逝归道山徂落崩殂崩卒不禄捐馆百岁之后等。

避冒犯:

-几世几年,取掠其人。使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

-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原名启蛰(冬眠),汉代避景帝刘启讳改。岁首的月份叫正月,秦避始皇赢政讳改称端月。司马迁的“同子参乘,袁丝变色”也属这一类。赵谈与其父司马谈同名

交际辞令方言中,广州话说猪舌是猪利,客家话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 A引言 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B引事 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C引文 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 A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B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C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D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古代汉语的修辞格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便于探求与追溯现代汉语修辞方式的源流,促进我们的写作。 2.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修辞的目的,主要在于通晓古人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减少阅读上的障碍,从而更顺利地读懂古书,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 ●二、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 修辞格就是修辞的方式,简称辞格。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辞格。下面介绍一些古汉语中较常见的修辞格。 (一)起兴 ●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所 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 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 夭》 ●(宋朱熹集传:“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二)比喻 ●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比喻在结构上一 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 1. 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 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例如: ●若网以纲,有条而不紊。 ●《书经·盘庚》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 ●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 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史记·孔子世家》 ● 2. 暗喻或称“隐喻、暗比”等,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表面上看不出是比喻。在古汉 语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为、作”一类的词连接,或干脆不用,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史记.项羽本纪》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古代汉语句法修辞补充

古代汉语句法修辞补充

分析: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 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 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 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 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 修辞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1.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2.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1.明喻 2.暗喻 3.借喻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以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3.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4.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5.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以使句子结构紧凑,文辞简洁。可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或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 引用譬喻借代并提互文夸饰委婉倒置 引用 引用就是在阐述观点、发表议论时援引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古籍文句或历史故事。引用按其内容具体分为引言、引文和引事;按照引用的方式均包括明引和暗引。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引文就是引用见于书籍的文字。引事就是历史故事。 引用的目的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用相关的材料来加强文章说服力。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论语·季氏》 2. (士季)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二年》) 3.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 例1是引言,例2是引文,例3是引事,三句都是明引。 引用分直用和化用。直用就是对原文原意不加改造直接引用。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引《诗》)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曹操连续引用《诗经》的诗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 化用就是经过调整,把前人的词句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必符合原文原意,或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诗歌的最后一句是《庄子·物论》:“大辨不言”。《庄子·外物篇》:“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两处语意的化用,几乎不露引用的痕迹。这既是化用,也是暗引。 暗引就是不点明引用出处的引用。 1.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范仲淹《岳阳楼记》;《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2.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述衷肠》;苏秦说秦失败,“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4.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杜甫《北征》;陶渊明《桃花源记》) 引言、引文有暗引,引事也有暗引,阅读古文时更值得留意。 1. 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李白《与韩荆州书》) 2. 古之取人,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例1“登龙门”引用东汉李膺的故事。《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 A.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B.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 A.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B.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C.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D.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2.代称的分类 A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郭锡良版)

(一)含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文言》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系辞》 (二)分类: 1、消极修辞:指遣词造句用语,使文字通顺流畅的方法,如增字,删字,颠倒,炼字等。 2、积极修辞:指广泛使用的各种修辞方式。 (1)引用 ①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②分类: A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列传》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 B引事:引用历史故事。 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 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李白《与韩荆州书》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C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作者,使人一看即知。先秦以引经书为主,如《孟子》引《诗经》26次,《荀子》引《诗经》70次。 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如《岳阳楼记》的“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赤壁赋》的“逝者如斯”引自《论语·子罕》。 c略改:左相日与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王朗健笔誇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2)譬喻(比喻) ①作用: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生动形象。 ②分类: A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等词语加以表明。 例:背如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肤如凝脂。《卫风·硕人》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B隐喻:不用“譬喻”等比喻词,而是直接表述。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柳宗元《封建论》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答李翊书》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苏轼·卜算子》 C博喻:用很多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古代汉语句法修辞补充

分析: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 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 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 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 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 修辞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1.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2.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1.明喻 2.暗喻 3.借喻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以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3.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4.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5.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以使句子结构紧凑,文辞简洁。可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或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可使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古汉语修辞

修辞 ?修辞得名最早见于《易经乾文言》:”修辞立其成,所以居业也。”表面意义是作文章要从心底来说真话。这样才能立业。 ? ?我们现在的修辞,其中“修”是美化修饰。“辞”是言辞,包括口头和书面。修辞就是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以加强表达效果的功夫。 ?现代汉语中学修辞是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 ?,古汉语中学习的目的是了解古人的良苦用心,以便更准确的理解古人成文。 ?古人非常重视修辞,所谓“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就是很好的体现,所以古人在发言,作诗文时都特别注意修辞。 ?洪迈《容斋随笔》载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修辞主要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不了解古人修辞方式,有些地方就不好理解,有时虽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时还会出现误解。 ?如:“居诸不息,寒暑推易”(《艺文类聚卷十七》),句中“居诸” 不好理解,实际上是用典,出自《诗经·邶风》:“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再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句中"鹿"作动物讲很难明白,其实是"鹿","禄"双关(谐音). ?修辞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准确,恰当的传情达意,充分发挥语言交际的功能,学习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则主要是为了读,即提高阅读,理解,欣赏古代作品的能力,并提高语言修养.。 ?我们主要介绍修辞中常用的修辞格。 ?修辞格就是修辞的方式,简称辞格。 ?一、起兴 ?又叫“兴”。先言他物,借以引起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 ?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 一、有关修辞的几个概念 1、修辞、修辞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研究这种语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修辞学。它是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 2、修辞方式 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辞式等。指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些语句结构格式。 二、古汉语修辞方式 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古、今常用的,比如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一般来讲,现代汉语中讲了的修辞方式,其在古汉语中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就不需再讲了。 本节“古代汉语的修辞”,主要讲现代汉语中少见的、或对阅读古书很有帮助的几种修辞方式。教材讲了八种,即稽古、引经、代称,例置、隐喻、迂回、委婉、夸饰。(见教材1370页) 我们拟增讲三种:引用(附:用典)、并提、互文。最后讲一讲修辞方式的配合使用。 (一)引用与稽古、引经以及用典 1、引用(或称援引) 口头流传的话语(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歌谣等) 指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历史故事、书面的文字入文。 引言引事引文 ↓↓↓ 明引(指出人名)明引(指出人名)明引(指出书名)暗引(×)暗引(×)暗引(×) 可见,指出了具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叫明引;没有指出具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叫暗引。 引文:前人的文章,首先是经文 例一:《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例二:《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例三:南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 按:《战国策·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 ★特殊的引用: (1)出新(或称化用) 引用前人成句(前人用过的现成文句),不论是明引,还是暗引,一般是原文照录,不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举例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并提)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心惊骨折。(倒置) 二、古汉语修辞的总体特色 ?声韵和谐,结构匀称 ?用语简洁,注重意合 ?描述形象,取譬自然 三、常见的古汉语 修辞形式 ?1、稽古2、引经 ?3、代称4、倒置 ?5、隐喻 6 、迂回 ?7、委婉8、夸饰 ?9、互文10、并提 引用 ?稽古和引经都属于引用。 ?引用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引用类别:引言 引事(稽古) 引文(引经) 稽古 ?1、明引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与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引经 ?引用经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啾啾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代称 ?不直接称呼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之有关系的另外的名称来代替。 ?1、以事物的特征、原料、工具代事物 ?2、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 ?3、以人的职务或做官的地方代称人 ?4、以制造者或产地代物品,或以数量代物品 举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人皆可以为尧舜 倒置 ?指把本来可以按平常规则组合的语句调换其中几个词的次序,使语义变得错落有致。 ?倒置并不是文言语法所说的倒装。倒装是正常的,是有条件的。倒置是无条件的,是任意的,是违背语言顾虑的。是一种不应肯定的修辞方式。 举例 ?1、历观文苑,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2、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3、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4、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隐喻 ?比喻中的暗喻、借喻 ?不用比喻词,将本体与喻体直接组合;或通过“为”、“成”、“作”等动词将本体与喻体组合;或本体不出现,仅出现喻体。 迂回 ?骈体文的用典,往往使文章晦涩难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化晦涩难懂到明晰易解,需经两个步骤: ?第一、找出这些典故的出处 ?第二、从这些典故里去体会作者的意思 委婉 ?不把要表述的内容直接说出来,而是用与本义相关或相类的话暗示出来。 ?婉曲往往是为了避讳和交际的需要。 ?1、避粗俗 ?2、避忌讳 ?3、避冒犯 ?4、外交辞令 举例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夸饰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对人或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描写,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1、夸大 ?2、缩小 ?3、超前 互文 ?互文又叫互体、互见、互文见义等。是一种前后文义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式。 ?互文一般分两种:句内互文和对句互文。古人说的互文,还包括错举成文,也叫互文。 举例 ?1、秦时明月汉时关。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也有它明显的特点。与古书阅读关系较大的几种辞格有: 一、引用。援引古人的言论、事迹,援引古代的诗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稽古,引经 引言:引用民间的谚谣俗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干宝《搜神记》卷一)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这些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是。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用两件古事来表达作者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晋书吴隐之传》晋吴隐之到广州石门贪泉,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庄子》庄周与鲋鱼的故事,要激西江之水而不愿以斗升之水来救涸辙之鱼。 -在文章中用这种修辞手法,使在较短的篇幅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对于现代人来说,则要查找很多书才能彻底明白其中的意思。 引文:引用史籍中的文字。援引古代圣贤、著作的言辞。 -易曰,诗曰,书曰: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引经据典”。《孟子》引《诗经》二十六次,《荀子》引《诗经》七十次。 -到了后代,可引用的作品越来越多。引用别人的著作、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般学术论文都有这样做。但要注明出处,否则就是剽窃。 -古书中,明引、暗引或化用。碰到读了半懂不懂的,要养成勤查书的习惯。 二、代称。临时借用与要指称的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来称谓事物。(借代) -以地代人: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肥水之战》)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滕王阁序》) -用事物的性状、特征代替该事物: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用泛称代特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华佗传》 -以特称代泛称:以部分代全体风雅=《诗经》 风骚=《诗经》《楚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说法不一:以官代人,以具体代抽象,以部分代整体,以专名作通名等。 三、譬喻。包括明喻、暗喻,使道理通俗易懂,使文字变得生动形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譬喻 譬喻是指借助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生疏抽象的事物与道理的修辞方法。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博喻四类。 (1)明喻:明显打比方,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所说的事物叫明喻。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 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 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林宗曰:叔度汪汪若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搅之不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比黄花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旁观者皆惊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也。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2)隐喻:隐喻又叫暗喻,它比明喻更进一层,把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事物,说成一个东西,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合关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曹公,豺虎也。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3)借喻:是直接借助喻体代替本体,省略本体和喻词的譬喻方式。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今两虎共门,其势不俱生。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4)博喻:就是连用两个以上的比喻来譬喻某一种事物或同一种事

物的不同方面的修辞方法。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 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 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 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 如裂帛。 变文:是为避免重复而改变字面的修辞方法。即于一章之中,上下文之间,为了避免同字相犯,对同一事物或同一句法作用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以取得表达生动,语言富于变化的修辞效果。 (1)虚词变文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 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 (2)实词变文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 则无态。 越予冲人,不卬自恤。 (3)称谓变文 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为大戚,及将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难。”且泣曰:“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及令尹子文卒,斗般为令尹,子越为司马。蒍贾为工正,谮子扬而杀之。 复文:是字面上故意重复意义相近的词语或连及相关词语的修辞方法。可以加强印象,平衡节奏作用。 (1)强调式复文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之代称 关键词:代称、修辞效果、分类 内容提要: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而与现代汉语的修辞方式又不尽相同。如今国家与民间都在提倡读古文、扬国学。因此我们要了解古代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及一般规律,以便我们更好的学习古文。现就将古代汉语的“代称”的修辞作个了解。 一、代称: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代称与比喻不同,比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是不等于乙事物。如说,曹公像豺豹,不等于说曹公就是豺豹。代称就是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 二、修辞效果 1、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2、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三、代称的分类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 例:(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黄花垂髫”是老人和小孩的特征,借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2)“为肥甘不足与口欤?轻暖不足与体欤?”《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肥甘”指代美味食物,“轻暖”指代高贵的衣服。

(3)“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后汉书·赵壹传》“缙绅”以服饰特征垂绅插笏指代朝廷的官员。 (4)“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与古为义,于今为笑。”《淮南子·汜论》“黄口”是雏鸟的容貌特征,原指代雏鸟,转以指代幼儿。“二毛”是指代头发斑白的老者。 (5)“素湍绿谭,回清倒影。”郦道元《水经注·巫山、巫峡》“清”指代清澈的水。 2、借事物的所在、所属指代事物 例(1)“今人主沉于谄谀之词,牵于帷墙之制。“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帷墙”,《文选》李周翰注:妻妾所居也。“帷墙”之内是妻妾居住的处所。这里指代妻妾,又用以比喻梁王身边宠臣。 (2)“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经·卫风·硕人》“东宫”太子住所,以太子的居住地指代太子本人。 3、借制作物品的原料指代事物。 例:(1)”为外刑者,金与木也。”《庄子》郭象注:“金谓刀锯斧钺,木谓棰楚桎梏。” (2)“镂心鸟迹之中,织辞渔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用“渔网”指代其成品纸。 (3)“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铁是制造农具的原料,所以用铁来指代铁制的耕田农具。 4、借事物具有特征性的部分指代整体。

谈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

谈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 我们知道,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 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它不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国古代的语言中也是非常普及的,这里所要谈的就是我 国古代语言中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引用、叠音、对偶、比喻、拟人、借代、 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等 这里着重介绍引用和叠音这两种修辞方式 一、引用 所谓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中,适应题旨情境,巧妙地夹插确凿的史实先例,古圣先贤名人巨匠的言论以及家喻户晓的典故、成语、格言、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以此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效地证明观点抒发感情。“引用”作为汉语传统的修辞手法,适用于诗歌、骈赋、戏剧、小说、散文、政论等各种文体,可以说理叙事,可以抒情状物。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文化作品《诗经》,其中已经有“人亦有言”、“先民有言”的字样。先秦两汉,在言谈中引用《诗经》成为跻身高层社交场合的立身之本。只要与当时的环境协调,与本人的身份合宜,所引诗句能够“言志”,就可以不管原诗真意。《左传》中就有诸侯之间朝聘盟会时“赋诗言志”的记载;孔子也曾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当时“引用”之风甚盛,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今天,阅读文言文,如果缺乏必要的引用修辞知识,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引用修辞手法对我们阅读、鉴赏古籍,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以

及现实社会的经济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引用所作的实践努力是选用在人们头脑中有长期影响的语言意识,即文化积淀,利用其与表达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的相同、相反及相通之处,唤起交际双方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论证更有力,说理更透彻,抒情更充沛。其修辞效果显著,功能丰富多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言简意赅形象贴切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以简驭繁,收到言简意赅贴切形象的表达效果,这是引用最显著的修辞特征。引用的典故、故事、俗语、谚语、格言以及圣哲的语录等,是人类长期生活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些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而且,它们具有简练生动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的精华。 例如: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例中引用谚语说明保护邻国不受侵犯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一语中的,形象生动,发人深省。 (二)含蓄委婉韵味无穷 我们汉民族的情感展露往往是内敛式的,把含蓄蕴藉看作至高的艺术审美标准,而且有时人的思想感情是不便于明言或者是难以言传的,这时借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法——引用,可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举例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并提)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心惊骨折。(倒置) 二、古汉语修辞的总体特色 声韵和谐,结构匀称 用语简洁,注重意合 描述形象,取譬自然 三、常见的古汉语 修辞形式 1、稽古 2、引经 3、代称 4、倒置 5、隐喻 6 、迂回 7、委婉8、夸饰 9、互文10、并提 引用 稽古和引经都属于引用。 引用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引用类别:引言 引事(稽古) 引文(引经) 稽古 1、明引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与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引经 引用经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啾啾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代称 不直接称呼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之有关系的另外的名称来代替。 1、以事物的特征、原料、工具代事物 2、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 3、以人的职务或做官的地方代称人 4、以制造者或产地代物品,或以数量代物品 举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人皆可以为尧舜 倒置 指把本来可以按平常规则组合的语句调换其中几个词的次序,使语义变得错落有致。 倒置并不是文言语法所说的倒装。倒装是正常的,是有条件的。倒置是无条件的,是任意的,是违背语言顾虑的。是一种不应肯定的修辞方式。 举例 1、历观文苑,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2、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3、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4、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隐喻 比喻中的暗喻、借喻 不用比喻词,将本体与喻体直接组合;或通过“为”、“成”、“作”等动词将本体与喻体组合;或本体不出现,仅出现喻体。 迂回 骈体文的用典,往往使文章晦涩难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化晦涩难懂到明晰易解,需经两个步骤: 第一、找出这些典故的出处 第二、从这些典故里去体会作者的意思 委婉 不把要表述的内容直接说出来,而是用与本义相关或相类的话暗示出来。 婉曲往往是为了避讳和交际的需要。 1、避粗俗 2、避忌讳 3、避冒犯 4、外交辞令 举例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夸饰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对人或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描写,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1、夸大 2、缩小 3、超前 互文 互文又叫互体、互见、互文见义等。是一种前后文义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式。 互文一般分两种:句内互文和对句互文。古人说的互文,还包括错举成文,也叫互文。 举例 1、秦时明月汉时关。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譬喻 譬喻是指借助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生疏抽象的事物与道理的修辞方法。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博喻四类。 (1)明喻:明显打比方,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所说的事物叫明喻。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林宗曰:叔度汪汪若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搅之不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比黄花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旁观者皆惊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2)隐喻:隐喻又叫暗喻,它比明喻更进一层,把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事物,说成一个东西,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合关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曹公,豺虎也。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3)借喻:是直接借助喻体代替本体,省略本体和喻词的譬喻方式。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今两虎共门,其势不俱生。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4)博喻:就是连用两个以上的比喻来譬喻某一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不同方面的修辞方法。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变文:是为避免重复而改变字面的修辞方法。即于一章之中,上下文之间,为了避免同字相犯,对同一事物或同一句法作用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以取得表达生动,语言富于变化的修辞效果。 (1)虚词变文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 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 (2)实词变文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越予冲人,不卬自恤。 (3)称谓变文 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为大戚,及将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难。”且泣曰:“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及令尹子文卒,斗般为令尹,子越为司马。蒍贾为工正,谮子扬而杀之。 复文:是字面上故意重复意义相近的词语或连及相关词语的修辞方法。可以加强印象,平衡节奏作用。 (1)强调式复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