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直线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直线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3.知道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特点。

2.利用生活中具体事例让学生切身体验,学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并体验发现规律的乐趣。

2.尝试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真正达到学有所为,学有所用。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概念、公式。

二、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师:有一则关于“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思想麻痹,骄傲自大。比赛过程中跑一会儿睡一会儿,而乌龟不甘落后,连续奋斗,终于先到了终点。

提出问题:究竟谁的速度更快一些?

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就要研究本节匀速直线运动。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将内径为1cm,长约50cm 的玻璃管内灌满水,管内封有一小气泡。

【观察】将玻璃管竖直放置,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讨论】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和40cm所用的时间?写出你们设计

方案。

【点拨】师:

1.为了便于对路程和时间进行读数,可用红线或橡皮筋做标记。

2.标记的起点最好离管底稍远一些

3.秒表测时间之前,让管中气泡运动几次,对其运动快慢情况有一定认识,以便有的放矢地测量运动时间。

4.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清水中滴几墨水

【做一做】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并把测量数据填入下表中,计算出相关的速度。

【议一议】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运动规律如何?

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例,运动速度可以是看作不变的。

【作一作】根据实验数据做出s—t图、v—t图。

位置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

路程(cm)

时间(s)

速度(m/s)

【小结归纳】(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应用】你能举出一些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吗?

生: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空中匀速下落的雨滴;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等。

(二)变速直线运动

【演示课件】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1991年在日本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跑完100m

的情景,并附有刘易斯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表:如下

【想一想】刘易斯在这100 m 的运动过程中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生:不是。

【议一议】为什么刘易斯在这100 m 的运动过程中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100m 的运动过程中,哪个10m 路程段的速度最大?哪个最小?有没有哪段路程中速度相等?

【交流】学生: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不等(或他在每一段的速度不等)。

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观察照片分析苹果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小结归纳】(板书)

2.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在粗略描述其运动情况时,仍可使用v=s/t 示速度,但这个速度是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 匀速直线运动

[例1]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 .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C .速度v 和路程s 成正比,和时间t 成反比

D .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例2]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它们的s-t 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 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 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 在甲前面0.6米处

D 在甲前面1.2米处

[例3]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做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 )、(B )所示。

(1)观察图(A )可知,甲车在作___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

距离(cm )

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

0时间(s )0.001.882.963.884.775.616.467.308.139.009.86

t

S

秒。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__米。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类型二:变速直线运动

[例4] 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 B.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

C.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例5] 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生系如图4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1.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

1.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3.如何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教学内容与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

时间分配

一、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共同研究了匀速

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请同学们回忆:(1)匀速直

线运动有什么规律?

变速直线运动有什么规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匀速直线运

动并不常见,而变速直线运

动相对普遍一些。

提问:变速直线运动通常如

何表示运动快慢?(复习平

均速度)学生回答问题复习相关知

识,为新的

知识提供基

教师给予适

当鼓励

二、例题讲解1.用课件将例题展示给学生。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物体运动特点,判断运动性质。规范解题格式,一般包含了已知、求、解过程、答。由于速度、路程、时间单位较多,熟悉单位换算。

计算运动速度,注意速度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和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一道习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往往不止一种解法,看看还有哪些解题途径?动手解一解,比较那种方法好?

注:公式变形的需要,决定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找

出题目中的已

知条件。

画出示意图将

已知条件和要

求的物理量标

在图上。

让学生自己开

动脑筋想想,可

以互相讨论一

下。

由学生介绍

把学生的作

图放在实物

投影上,与

教师自己用

课件画的示

意图比较,

进行评价。

强调作图对

解题的帮助,

鼓励同学们

作示意图。

教师评价

让两位学生板演强调解题的格式规范性

将公式变形。分析指出学生的失误。

三、实际应用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上海到南京的T722次特

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

列问题:(1)计算列车由上

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

(2)列车在哪个路段运行的

最快?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

慢?

2.同学们肯定都坐过出租车,

有没有同学注意过打的车票

是怎样的?

现在这有一张车票,你们从

中能获得什么信息?(电话、

车号、上车时间、下车时间、

路程等等)

能知道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

度吗?

请同学们算出这张车票出租学生分析运行

时刻表的意思。

回答:通过时刻

表得到什么样

的信息即已知

条件。路程、时

间。

大部分同学坐

过出租,很少注

意车票。

所有同学各抒

己见。

生(齐):能

教师引导学

生审题

用实物投影

展示一张打

的车票

车的速度?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

(运用速度公式解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总结

作业布置课外实践,设计两个测

量从你家步行到学校的平均

速度的活动方案。(要求写

出设计原理)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课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掌握文章对比、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和反问的修辞。 2.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理解,树立环保意识。 3 .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水平。 设计说明: 本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理解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点实行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在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的语言载体上作了论述,极富意韵和文学色彩。本设计旨在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以此来体会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提升理解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水平。 课前准备: 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相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课前搜集我国人民抗击洪水、抗击雪灾的图片。激情导入: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大漠孤烟,青山绿水。不过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逐步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面前我们理应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今天学习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用课件展示下列词语:学生读准字音并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 混淆咫尺狼藉相形见绌硕大狂妄精巧绝伦深邃 三、整体感知: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敬畏”。 2.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理解自然的伟大,理解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有的意义。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体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点明观点的是最后一段。 四、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六单元《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六单元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设计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也属于议论文范畴,所以学习本文我们可以以议论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论证方式——破立结合和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2、赏析鲁迅先生杂文文风和特点。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沉浸文本,互动探究,把握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对现象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体会学习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鲁迅杂文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评类”作文本质上是议论文,主要针对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时评文章,可运用破立结合论证方式。写时评是地,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这种作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容易出彩。 二、分析课文,理解破立 1、什么是破立结合的方式? 明确:“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和生活中的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 2、作者鼓吹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源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很多痼疾弊端,面对

最新[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设计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板块则从“继承和接受”的角度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从文化源头上揭露中国固有文化阻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分,启示人们认识其实质。文章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 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但本文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清楚

精品文档 (180)11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敬畏自然》一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告诫人们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文章富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极富意韵,所以本课应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整体把握课文时应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具体研读课文时力图通过情景教学法、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体会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认识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教学实施】 一、创设槽境,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三组图片: (一)认识自然

课件展示:自然风光旖旎的图画。如:青草如茵,树木成林,海滩似玉,白沙如带,绿洲如茵,鸟飞长空,鱼翔浅底……等美丽的海岛风光画卷(播放轻音乐)。 (二)认识人类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取得的骄傲成绩。如:四大发明,人类登月,神州六号发射场景…… (三)认识人类与自然 课件展示: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锐减,非典,禽流感…… 学生看后谈感受,教师给以评价: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母体,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她的庇护,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然而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破坏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阅读本文后,也许我们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整体感知,台作探究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要求:自选难读难写的字与同桌相互交流识记,如: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2,反复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划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个语段或句子点明了此观点? 明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点明观点的部分是最后一段。 (2)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

《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一、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二、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三、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四、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外国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传,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哟“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恶,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3.讲解课文前半部分。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2)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蹩( bié) 进:躲躲闪闪在走进。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

敬畏自然教案

敬畏自然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组元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从总体上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新的理念。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开充分的讨论,使学生能放眼世界,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②、理解人“敬畏自然”的原因。 ③、课文蕴涵比较丰富,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④、本文题材特点,了解对比、反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②、自主学习法、快乐学习法、对比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踊跃举手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开充分的讨论。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把握课文蕴涵丰富、深刻的意义。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方法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2、启发引导组织归纳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计思想:这是一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议论较盛,涉笔宏大,文句流畅,能引导学生对天地自然产生玄思。这是这个文本的特点,也是8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文本所要面临的挑战。所以,如何把这篇议论性很强兼有学理性的文章,转化为丰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追求的。所以,我用多媒体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导入,在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与再认识,以此来加深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并促使他们能够正确支配自己的行动与实践。采用了“实话实说”合作、探究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语言与思辩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体验和反思中,用口号和标语的形式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最后,在布置作业中,学生能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约3分钟)

【知识学习】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敬畏自然》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①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树立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与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速读文章两遍,把握文意。 ②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③学习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①可以用爱护自然的警句、格言导入。 ②也可以用大自然受损的图片资料导入。 ③也可以用类似“罗布泊消失”的自然现象导入。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敬畏自然 目标:①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2.感知内容 ⑴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要求:自选难读难写的字同位相互交流识记,如: 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⑵反复阅读文章两遍,初读可以自提问题,再读可以圈点勾画写下感受,理解评价。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鲁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比喻论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教学设想]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

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与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您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不?”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就是您,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就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她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就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她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与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与“八德”(忠、孝、仁、爱、信、义、与、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就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就是国民党反动政权与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与“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与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 导语: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以下是本人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叫作“f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

敬畏自然教案

《敬畏自然》教案 一、重点段落研读: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竟不知道;竟没想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1、这一段有两个比喻句,先找出来,再说出它们的含义: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天真幼稚的孩童 像一株小草 自然的智慧是大海―――对比―――人类的智慧是水滴 含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极其渺小的。 小结:这里作家给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2、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人们干了哪些“征服自然”的蠢事? 1、围湖造田 2、毁林开荒 3、开山造田 4、移山添海 5、过量捕鱼及其他野生动物 6、超采水资源 7、不合理开采矿产 ……一切破坏自然生态和向自然过量索取的行为 二、思考

思考1:人类为什么应该敬畏自然? 1、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 2、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 3、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 思考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之所以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三、文学鉴赏 1、文体―――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 ①、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有论点、论据、论证。 ②、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2、写法探究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0200521133616)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 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 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4.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考考你:教师描述节日的来历或节日的习俗,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 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 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 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 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 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二、字词预习检查 礼尚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 孱(càn)头玄虚国粹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 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

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主题班会教案

《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 结合环保主题我们开展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主题班会,通过赞环境、忧环境、护环境等形式,使同学们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并激发他们以实际行动参与绿化,宣传环保活动,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二、活动方法: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授、活动与表演相结合,在自由、轻松地氛围中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发出倡议,保护环境。 三、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讲话:同学们,地球是我们赖以生活的美丽家园,创建一个文明、洁净的环境,保护地球,爱护地球是我们的责任。今天这节班会课的主题是“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同学们,地球上的资源为了生存很着急,那么我们人类更应该关注环保问题。 (二)情景表演《地球妈妈笑了》,从中感受一些比较突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我班环保小卫士所了解的情况吧。 学生1:一些工厂的大烟囱向天空喷吐着浓烟。 学生2:焚烧垃圾产生的废气、汽车废气不断排放,黑烟弥漫。主持人:所幸的是“爱护人类的家园”已成为全球人

民的共同呼声,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同学们,你知道“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哪一天?为了保护环境许多同学纷纷投入到了抢救地球的活动。 (三)请同学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说说保护环境的事例吧。 主持人小结:正因为人们能自觉投身于保护环境的伟大事业中去,所以我们才能生活在天长蓝,水长碧,山长青的优美环境中。劳动最光荣,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美化我们的环境。 (四)、实践活动 为了让天空明净,让地球妈妈青春常在,请同学们为环境保护献一计。讨论: 学生1:小学应增设环保教育课。 学生2:我建议给县长写一封信,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建议。主持人:同学们的建议很好,但是爱护地球母亲,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请大家谈谈准备怎么做? 学生1:我要多看有关环保知识的书,用知识武装头脑。学生2:劳动最光荣,我要用勤劳的双手美化我们的环境。在今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一定会说得到,做得到,是不是?(五)环保知识问答,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 (六)“环保小卫士”宣誓。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可以为环保做很多事情,我希望全体

《拿来主义》教案5

《拿来主义》教案5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 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拿来主义: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

关于《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关于《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敬畏自然》一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 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告诫人们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文章富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极富意韵,所以本课应把抽象的道理具像化,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具体研读课文时力图通过情景教学法、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体会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 意识;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教学难点】 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⑵查询、搜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 ⑴准备与自然、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⑵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教学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三组图片: 1、认识自然: 课件展示: 自然风光旖旎的图画,如:青草如茵,树木成林,海滩似玉,白沙如带,绿洲如茵,鸟飞长空,鱼翔浅底等美丽的海岛风光画卷(播放轻音乐) 2、认识人类: 课件展示: 人类史上取得的骄傲成绩,如:四大发明,人类登月,神州六号发射场景

人教版《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以“三环五步教学法”为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的基本架构。 (二)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说,杂文属文艺性散文,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从实用文体的角度来说,它又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单元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细化到这篇课文,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议论说理的能力,鉴赏文章蕴含的哲理美、语言美,能够运用课文传递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等。 (三)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训练后,基本掌握了议论文体的基本特点,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我校学生在经历了学校多年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适应了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表现欲,适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开展。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自主学习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读辅导资料和课文为主,完成导学案,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主旨,理清文章思路。设计以下流程: 教师导入:时下,吃洋快餐,穿洋品牌,看美国大片,哈日韩潮流正在成为中学生的一种时尚,而另一方面,以背《三字经》《弟子规》,读“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对待西方文明和传统文化究竟应该采

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 投影学习目标: 1.自读导学案“知识链接”,明确“杂文”的文体特点; 2.读课文,明确“拿来主义”针对的社会现实; 3.划分课文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指出“拿来主义”在课文中的含义。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导学案”练习。 (二)合作探究 此部分解决目标中“掌握课文运用比喻形象说理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两大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困难,故放在“合作探究”部分完成,意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碰撞,探求真知。 (三)探究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讽刺与幽默是杂文语言的鲜明特点,而这一点在鲁迅杂文中体现得更为鲜明,请从含义、方法、效果诸方面赏析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 1.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1)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示例: ①不知那些古董下落如何(含义);②仿拟说书套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方法);③暗刺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效果);④语言调侃诙谐(效果)。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态度恭敬,做派张扬―与“几张”的数量之少形成强烈反差―刻画出“送去”的丑态―极尽讽刺奚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