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医护理原则(修改后)

第五章中医护理原则(修改后)
第五章中医护理原则(修改后)

目录

第五章中医护理原则第一节预防为主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施护求本

一、正治和正护法

二、反治和反护法

第三节标本缓急

二、急则治标

二、缓则治本

第四节扶正祛邪

一、扶正和祛邪的含义

二、扶正与祛邪的运用原则

三、扶正和祛邪的关系

第五节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一、同病异护

二、异病同护

第六节三因施护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第五章 中医护理原则

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预防为主

预防,就是采用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医学历来非常重视预防,早在《内径》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放,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要做到未病先防,一是要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是要防止病邪侵害。

(一)养生

又称摄生,即增强正气,使气血旺盛,阴阳和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1. 顺应自然规律 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相适应的。自然界

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只有顺应自然而摄生,才能强身健体,减少疾病的发生。

2. 重视情志调护 情志因素和人体

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也可损伤

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因此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减少不良情志刺激,可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3. 注意饮食起居 饮食有节,主要包括不可暴饮暴食,不食不洁食物,克服饮食

偏嗜三方面。饮食有节才能避免损伤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正气旺盛,抗病能力增强。

4. 加强身体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锻炼身体可使气血流畅,经络通达,筋骨强筋,肌肉健壮,关节灵活,脏腑功能旺盛,体质增强,对益寿延年和预防疾病有重要意义。但锻炼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 药物预防 预防接种、药物调补、

药物免疫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和抗病能力,早在16世纪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开创了人工免疫的先河。 (二)防御邪气 即防御病邪侵害,减少疾病的发生。平时注意讲究卫生,顺应四时,避免意外,避

免传染,注意消毒和隔离,减少疾病发生。

二.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后,要早期诊治,以防传变。

(一) 早期诊治

病邪往往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逐步

加重,因此早期要抓住时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否则病邪就步步深入,治疗就越来越困难。 (二) 防止传变

主要是通过先安“未受邪之地”来实现。

疾病的发展传变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外感热病

多以六经或卫气营血以及三焦传变,内伤杂病多以脏腑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或经络传变。

第二节 施护求本

施护求本,是中医护理学的主导思想,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和反映出来的现象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不一致的情况。故根据药物的性味与疾病现象和本质的逆从关系,又分为正治、正护法和反治、反护法。

一. 正治和正护法

正治与正护,是采用与病变本质相反的药物或措施来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又称“逆治逆护法”。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寒者热之

寒者热之即寒邪所致寒病,其本质和病的现象均为寒,用温热药治疗或取温热护理法护理寒性病证的方法。

(二) 热者寒之

热者寒之即热邪所致热病,其本质和病的现象均为热,用寒凉药治疗或取寒凉护理法护理热性病症的方法。

(三) 虚则补之

虚则补之指虚性病证表现的虚证,其本质和病的现象均为虚,用补益药治疗及补益护理法护理虚证的方法。

(四) 实则泻之

实则泻之指实性病证表现的实证,其本质和病的现象均为实,用攻逐泻实药治疗及攻下护理法护理实证的方法。

反治和反护,采用与病变假象一致的药物来治疗和护理疾病的方法,又称“从治从护法”。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相一致的病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热因热用

热因热用是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及用热护法护理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的方法。

(二) 寒因寒用

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及用寒护法护理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方法。

(三) 塞因塞用

塞因塞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治疗及用补益法护理具有闭塞不通的虚证的方法

(四) 通因通用

通因通用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及用通护法护理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的方法。

第三节 标本缓急

治疗和护理疾病时,有标本主次之不同。本是本质,是事物的主要矛

盾;标是现象,是事物的次要矛盾。标本是相对的,一般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症状为标;缓证为本,急证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故在运用时,应抓住主要矛盾,以确定治疗和护理上的先后主次。标本缓急的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一. 急则治标 急则治标是指标证甚急,可能危及生命时,护理应先紧急配合抢救,迅速采取措施以解除危急症状(标),以免造

成生命危险。

二. 缓则治本

缓则治本是指在病情平稳和缓的情

况下或标证经处理后已缓解的情况下,针对疾病本质,从而在根本上解除疾病的治疗原则。 三. 标本兼治 标本兼治是指在标本俱急或标本

俱缓的情况下,采用标本同治的原则,包

括治本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治标为主。兼以扶正两种方法。

第四节 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取决于正邪双方的盛衰变化,正能胜邪则病退,邪能胜正则病进,因此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关键,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促使疾病早日好转和痊愈。 一. 扶正和祛邪的含义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和护理方法。主要适用于虚证,即所谓“虚则补之”。

祛邪,即祛除邪气,以消除或削弱

病邪对机体侵害或损伤的一种治疗和护理方法。主要适用于实证,即所谓“实则泻之”,。 二. 扶正与祛邪的运用原则 1. 攻补应用要合理,即虚证宜扶,实证宜泻。 2. 掌握虚实的主次关系,决定攻、

补得先后与轻重缓急。

3.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三. 扶正和祛邪的关系

扶正是为了祛邪,使疾病早日痊愈;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

对机体正气的损伤。因此,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用先祛邪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扶正与祛邪并用的方法。

第五节 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由于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一种病可能有多种证,一种证也可能存在于多种疾病当中。故在治疗与护理中,要掌握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原则。

一. 同病异护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的不同,或疾病所处的阶段不同,或病人体质的差

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亦不

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

和护理方法,“证同护亦

同”。

二. 异病同护

异病同治,是指某些不同病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和证候,故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证异护亦异”。

第六节 三因施护

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与时令气候、地域环境、体质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治疗和护理疾病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这种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法,称“三因制宜”。

一. 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法。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因人制宜,即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都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一)

年龄

年龄不同,则生理功能不同,病理反应各异,治疗和护理亦不同。

(二) 性别

男女有别,各有其生理、病理特点,其治疗和护理亦不同。妇女有经带

胎产诸疾,男子有阳痿、早泄、遗精诸病,因此治疗和护理也当有别。(三)体质

人的体质有强弱、寒热、阴阳之偏,患病之后,机体反应性不同,病证的属性有别,治疗和护理上应当有所不同。

达标与评价

(学生自测:4分为达标,2分以下为不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顺从疾病假象而进行护理的方法为()

A正护法 B 反护法 C 扶正法 D 祛邪法

2.护理具有假热症状病症的方法为()

A 热因热用

B 寒因寒用

C 通因通用

D 塞因塞用

3.扶正的护理方法是()

A 温阳

B 利水

C 消导

D 发汗

4.祛邪的护理方法是()

A 滋阴增液

B 温补阳气

C 攻下逐水

D 调和肝脾

练习与思考

1、体质的概念?

2.举例说说施护求本的具体方法?

3.利用“治未病”的中医思想,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学历来十分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报导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科。”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① 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如过喜伤心、暴努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 加强身体锻炼。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气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③ 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亡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④ 药物预防。《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预防疾病的记载。早在明清时代,人痘接种法已得到推广。还有用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等。近年来中草药预防疾病有了很大发展,取得很好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用茵陈、栀子等预防,马齿苋预防痢疾等。 (2)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除了采用以上四方面措施外,还应防止病邪的侵害,因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如讲究卫生,防止水源、和环境的污染;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对生活起居方面,应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等,都是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2、既病防变做好未病先防是预防疾病积极而理想的措施。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果断采取一切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1)在疾病尚未明确诊断时,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通过病员出现的症状、体征及期有关情况的综合分析,为医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防止疾病的发展。 (2)捕捉并发症的先兆,防止疾病传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出现病情突变或并发症发生。如高热病人出现热极动风或邪热内陷心包的抽风或昏迷等。若护理人员能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可挽回逆势,使病员转危为安。 (3)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则和途径,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医学源流论》中说:“……是故传经之邪,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金匮

中医护理学基础100题

五禽戏的创立者华佗 被称为刚脏的是肝 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足阙阴与足少阳经 五化中,属于火的是长 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 恢复其相对平衡 失眠兼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那种理论解释为宜阴阳消长平衡 下列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痰饮 脾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补肾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有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 机/情志变化与病势相关 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 目睛斜视多为肝风内动 与血液正常运行有关的因素有脉管的完整性/气的推动/气 的固摄/心肝脾等脏的功能/ 血液自身清浊 诊寸口脉,右寸候肺 与血液生成无关的是自然界清气 期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脾 在液为唾的脏是肾 属于六腑的有胆/胃/三焦/膀胱 数脉的主病是热证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

滞,主用/其性收引 湿证患者面色多表现为黄色 格阴的本质是真热假寒 过度安逸易导致的病理变化是气血运行不畅 均属于肝系统的是胆/筋/目/爪 脾在体合肉 下列哪项症状属于假神面赤如妆 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行气利水并用治水肿的依据是气能行津 与肺相表里的六腑是大肠 被称为百病之长的六淫邪气是风邪 呕吐清水痰涎,多属痰饮 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 具有主决断的脏腑是胆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主病是痰饮证 五行制化关系中,异常的是相乘/相侮 宗气的盛衰可诊察虚里穴 潮热多见于阳明实证/湿温病/阴虚 证 卫气的生理功能是防御、温煦、调控 人体组织结构中,属于阳的是六腑 大实有羸状是指真实假虚 望络脉通用的年龄是3岁内 灰黑苔主病是热极或寒极 瘀血疼痛的性质多是刺痛 肝主流泄的功能体現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 行/调解情志/促进肠胃 运化 性质精纯, 灌注于脉中之气是营气 水火既济概括的是哪两个脏腑的关系心与肾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2088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3 实验学时:3 适应专业:护理中等专业 教材: 1、中医护理学,赵从玲主编,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参考教材: 2、临床常见病护理:山东省泰安卫生学校赵从玲编写; 3、诊断与辩证:内蒙古医学院护理学院韩新荣编写; 4、病因病机:黄河科技学院李高申编写; 5、方药施护:宁夏医科大学高职学院赵淑红编写; 6、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护理原则:首都铁路卫生学校郭晖编写; 7、藏象:山东省泰安卫生学校何长杰编写; 8、针灸推拿疗法理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等卫生学校黄富献编写。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康复贺治疗的活动。《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本课程既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实践性,重视理论知识系统性,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常用技能。为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的高级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任务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中针灸、拔罐、推拿、刮痧法等是中医基础操作技能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能操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按照中医护理程序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实施护理,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教学提纲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报导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科。”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体质。《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① 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如过喜伤心、暴努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 加强身体锻炼。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气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③ 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亡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④ 药物预防。《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预防疾病的记载。早在明清时代,人痘接种法已得到推广。还有用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等。近年来中草药预防疾病有了很大发展,取得很好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马齿苋预防痢疾等。 (2)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除了采用以上四方面措施外,还应防止病邪的侵害,因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如讲究卫生,防止水源、食物和环境的污染;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对生活起居方面,应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等,都是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2、既病防变做好未病先防是预防疾病积极而理想的措施。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果断采取一切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原则——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原则——扶正祛 邪的护理原则 护理原则是依据治则制定的,用以指导辨证施护,制定出具体的护理措施。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法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原则。所以护理要符合治则的要求,根据治则常用的护理原则包括: 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 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那么什么是正气?什么是邪气? 正气 邪气 所以,护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其向有利于疾病好转的方向的转化。 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有:饮食营养的补充、精神的调摄、适当的休息、体育锻炼以及药物预防、药膳、气功、养生法

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邪能力。多用补虚法以扶正,护理法则:“虚则补之” 祛邪: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适用于以邪盛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多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疗护理方法亦不相同。如病在上者,采用催吐法及护理;病在下者,采用攻下法及护理;病在表者,采用发汗法及护理等。 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扶正法 适用于单纯正气虚而无外邪者,或邪气不盛的虚证。扶正可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 如:气虚、阳虚病人,应采取补气、补阳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阳虚病人多怕冷,护理时应加衣、避风寒,尽量安排在阳面病房等。 祛邪法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邪去则正安。 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风寒感冒者,宜辛温解表,葱豉汤加减,饮食、药物宜温热服;风热感冒者,宜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饮食、药物可凉服。实热实火,宜用清热泻火;如实证便秘可用承气类。寒证病人宜用温中祛寒,护理可增加衣物、调节室温、热水袋,饮食、汤

中医护理方案65346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囑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艾灸(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6.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7.刮痧(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后排尿困难者,遵医嘱艾灸,取关元、气海、中极等穴;或遵

中医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一)

中医护理学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 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等健康及亚健康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及促进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沐),身有疡则(2浴)。 4、首创“麻沸散”的是(1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 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视食疗③生活起居④饮食护理⑤精神调养⑥老年人的护理⑦投药护理⑧护理操作技术:首创细葱管进行导尿。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 第一章 *1中医护理学的概念: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人群施以健康照顾与服务,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中医护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服务对象:研究领域:(1)在研究对象对方面,既涉及患者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身保健与防未病;(2)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3)在学科任务方面及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服务对象:既包括患者,又包括健康人群。 3中医护理学的两个基本点:(1)整体观念—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人和自然界的统一。中医护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2)辩证施护—辩证施运用中医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施护施在辩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证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辩证施决定护理的前提与依据,施护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中医整体护理:施指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的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病理变化统一起来,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及一天昼夜晨昏变化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出适宜的护理计划。 5证、症、病三者的关系与区别:“病”是疾病的总称,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因此,“病”可以概括“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施指症状,而“证”施证候,是辩证所得到的结果,概括了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的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6八纲辩证的概念: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将疾病的病位深浅、病位性质、邪正盛衰、证候类别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称为八纲辩证。 7扶正祛邪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 8护病求本的概念:护病求本就是在护理患者时必须先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这是辩证施护的根本原则。 9三因制宜的概念:三因制宜护理施指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人的差异性,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 10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维持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即被称为“治未病”。 11阴阳:(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寒证、里证、虚证属于因证热证、表证、实证属于阳证 (1)阴证:多因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所致。临床可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便溏,尿清,舌淡胖嫩,苔润滑,脉沉迟等。 (2)阳证:多因体内热邪炽盛或阳气亢盛所致。临床可见面赤身热,神烦,烦躁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降,苔黄黑起芒刺,脉象浮数、洪大等。 (3)阴虚证:病理机制是阴液亏损,阴部制阳表现:阴液亏损,阳气相对偏盛而生虚热(4)阳虚证:病理机制施阳气亏损,阳不制阴表现:机体功能减退的气虚证候,阴气相对偏盛而生虚寒 (5)亡阳证:指由于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所表现出阴液衰竭的证候。阴虚而阳亢,表现出一

中医护理的原则

中医护理的原则 中医护理学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是一门独特的、系统的、完整的专门学科。它的基本特点也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护理原则包括治未病、施护求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三因制宜几个方面。 一、护理未病 治未病,是指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治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相斗争的结果。未病先防的要旨在于通过各种“内养外防”的综合调摄措施,慎避外来虚邪贼风的侵害,调摄补养体内的精气神,从而保持正气的旺盛充沛。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关键要增强体质。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1)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做 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的安定、清净、愉快,不贪欲妄想,才能调和气血阴阳, 正气充沛,真气和顺,从而达到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的目的。(2)加强身体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要想有健壮的身体,必须保持经常不断的身体锻炼。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 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促进血脉流通,关节灵活,能增强体 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棉、气功等健身锻炼,也 有助于关节流利、奇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3)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不可过劳,不 可过逸。 (4)饮食有节,调配合理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合理的饮食调配,不仅能保证 脏腑功能的正常,维护人体健康,而且能调治疾病,达到补气养血,强身健骨的 作用。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饮食卫生,五味调和,适时适量,切忌偏嗜 和过饱过饥。 (5)药物预防三伏天用中药服帖进行。“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 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 疾病的目的。 2.防止病邪的侵害因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如讲究卫生,防止水源、食 物和环境的污染;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对生活起居方面,应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等,都是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1)讲究卫生,预防传染病要求居处清洁,干燥,水源洁净,空气新鲜、流通。近 年来,临床常用的银花甘草液或黄柏液漱口,以预防口腔糜烂,都是防治病邪侵 害的有力措施。 (2)避免六淫、七情致病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 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强烈持久的情志

《中医护理学基础》习题集、考试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沐),身有疡则(2浴)。 4、首创“麻沸散”的是(1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四、简答题 1、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视食疗③生活起居④饮食护理⑤精神调养⑥老年人的护理⑦投药护理⑧护理操作技术:首创细葱管进行导尿。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1)对饮食宜忌做了详细的说明,对中医临床饮食调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做好生活起居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3)重视情志护理,认为情志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重疾病。同时强调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第三章整体护理 一、名词解释 1、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通泄症的病因本质是实证,如因积滞伤食所致腹泻,因瘀血内滞所致崩漏,但取攻下治护法,就是“通因通用”法。 2、寒因寒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塞证为其假象,又称假塞,故治疗护宜取补塞。 3、辨证施护: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从而找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并在辨证的基础上,即从疾病的证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并按其实施,从而达到护理目的。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地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地一门应用学科. .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地证,从而制定相应地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地过程. .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地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地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地护理和指导. .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地方法,收集患者地病情资料,通过辩证地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地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地过程. .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地一种方法. .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地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地地一种外治疗法. .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地刺激点. .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地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地一种治疗方法. .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地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地一种治疗方法. .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地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地一种外治治疗. .全身药浴法:将药物煎汤滤去药渣,趁热进行全身先熏蒸、后浸渍地一种方法.利用水地温热、按摩等物理作用,借助药液轻清之气,直透腠理,促使气血流畅,温通经络,达到治疗及保健地作用. .正治与正护法:又称逆治与逆护法,是指在疾病本质和现象相一致情况下,逆其证侯性质而治疗护理地一种常用法则. .反治与反护法:是指疾病地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情况下地治护方法,即顺从疾病地现象而治护地方法. .同病异护:就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发展和病机地变化,以及邪正消长地差异,机体地反应性不同,所表现出来地症候不同,治疗护理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地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异病同护:指不同地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地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地症候,可以采用相同地治疗护理方法. 第一章绪论 .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地一部医经典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理论体系地确立奠定了基础. .《神农百草经》是我国现存地最早地药物学专著,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有影响地一部临床医学巨著.简历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辩证施护开了先河,为后续中医护理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地奠基人. .晋王叔和《脉经》,为护士通过脉诊观察病情提供了理论依据.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为中医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发展和补充了各种疾病地中医护理方法.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开了中国医学伦理地先河.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外感六淫为外因,内伤七情为内因,而饮食所伤、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为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刘元素(河间)倡导火热论,为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邪派;李杲(东垣),补土派;朱震亨

第五章中医护理原则修改后

目录 第五章中医护理原则第一节预防为主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施护求本 一、正治和正护法 二、反治和反护法 第三节标本缓急 二、急则治标 二、缓则治本 第四节扶正祛邪 一、扶正和祛邪的含义 二、扶正与祛邪的运用原则 三、扶正和祛邪的关系 第五节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一、同病异护 二、异病同护 第六节三因施护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第五章 中医护理原则 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预防为主 预防,就是采用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医学历来非常重视预防,早在《内径》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放,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要做到未病先防,一是要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是要防止病邪侵害。 (一)养生 又称摄生,即增强正气,使气血旺盛,阴阳和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1. 顺应自然规律 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相适应的。自然界 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只有顺应自然而摄生,才能强身健体,减少疾病的发生。 2. 重视情志调护 情志因素和人体 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也可损伤 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因此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减少不良情志刺激,可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3. 注意饮食起居 饮食有节,主要包括不可暴饮暴食,不食不洁食物,克服饮食

偏嗜三方面。饮食有节才能避免损伤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正气旺盛,抗病能力增强。 4. 加强身体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锻炼身体可使气血流畅,经络通达,筋骨强筋,肌肉健壮,关节灵活,脏腑功能旺盛,体质增强,对益寿延年和预防疾病有重要意义。但锻炼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 药物预防 预防接种、药物调补、 药物免疫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和抗病能力,早在16世纪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 开创了人工免疫的先河。 (二)防御邪气 即防御病邪侵害,减少疾病的发生。平时 注意讲究卫生,顺应四时,避免意外,避 免传染,注意消毒和隔离,减少疾病发生。 二.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后,要早期诊治,以防传变。 (一) 早期诊治 病邪往往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逐步 加重,因此早期要抓住时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否则病邪就步步深入,治疗就越来越困难。 (二) 防止传变 主要是通过先安“未受邪之地”来实现。 疾病的发展传变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外感热病 多以六经或卫气营血以及三焦传变,内伤杂病多以脏腑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或经络传变。 第二节 施护求本 施护求本,是中医护理学的主导思想,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和反映出来的现象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不一致的情况。故根据药物的性味与疾病现象和本质的逆从关系,又分为正治、正护法和反治、反护法。 一. 正治和正护法 正治与正护,是采用与病变本质相反的药物或措施来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又称“逆治逆护法”。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寒者热之 寒者热之即寒邪所致寒病,其本质和病的现象均为寒,用温热药治疗或取温热护理法护理寒性病证的方法。 (二) 热者寒之 热者寒之即热邪所致热病,其本质和病的现象均为热,用寒凉药治疗或取寒凉护理法护理热性病症的方法。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编号:02020061 (二)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三)学分:2 (四)总学时:36学时 (五)理论学时:24学时 (六)实践学时:12学时 (七)课程类别:选修 (八)开课时间:第3学期 (九)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二、课程简介: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中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实验课(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跟相关课程的衔接: 健康评估、系统解剖学、生理学 四、学时安排 (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 (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 章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 第三章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 第四章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 第五章 辩证施护 4 4 总计 36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项目提要 学时 方法 备注 1 护理技术一 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法、拔罐法等 4 实验 2 护理技术二 针灸、刮痧 4 见习 3 腧穴 腧穴定位 4 实验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 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影响。人体与自然界也有密切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维持。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影响。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如反应在生理范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所以,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说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我们在护理上了解这个规律,就知道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发现许多心脏病病人在白天,特别中上午,一般病情都比较平稳,但是到了下午,特别是晚上、半夜发病的病人增多。 总之,我们护理病人,不但要全面掌握病情,正确认识疾病,还应重视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体育活动,以促使机体内外的环境统一平衡,增强抗病能力,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中医护理: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1.热情诚恳、全面照顾 人在患病后,常有恐惧、紧张、苦闷、悲哀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亲人或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病人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如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优雅舒适的病室等,使病员感到如同家里一样温暖、亲切和舒适,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某些对治疗缺乏信心而终日忧心重重的病员,可安置与性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治疗效果理想的病员在一起,以相互开导、启发和影响,可去忧解烦,增强其信心。 2.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 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1)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惧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难。 (2)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悲观和忧伤,尤须耐心安慰和开导。讲清情志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和利弊,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慢性病或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精神上压力大,考虑生活、工作和预后。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也可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对住院时间长而思念亲人的病人,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以解思念之情。有条件亦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和怡情悦志。 (4)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3.正确运用开导法 开导法,就是通过正面说理,使病人了解自己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种非常实际而又十分广泛的信号。语言的刺 《内经》激比其它任何刺激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 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内容。《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待,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其败,是指向病人指出疾病的危害,使病人重视疾病认真对待之,如不及时治疗,就会贻误病情;所谓语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与医者很好配合,告诉其疾病的可愈性,只要遵照医嘱服药,病是可以治愈的;所谓导之以其所便,则指告诉病人如何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懂得自我调养的方法;至于开之以其所苦,是解除病人消极的情绪,给以一定承诺、保证,以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以上开导法,可运用于情志护理实践。通过开导法的运用,可解除病人不良的情绪,从而使病人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4.中医还有关于“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的情志治疗方法 即“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在护理上也可适当用之。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

(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 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著、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中医护理特点与原则选择题

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D) A.整体观念 B.辩证施护 C. 辨病施护 D.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E.整体观念和辨病施护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E) A.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B.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C. 季节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 E.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3.中医护理学诊断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C) A.整体观念 B. 辨病施护 C. 辩证施护 D. 对症护理 E.审因论护 4.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护基本原则的医家是(B)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孙思邈 E.钱襄 5.辩证施护的过程就是(D) A.认识疾病的过程 B.同病异护的过程 C.异病同护的过程 D.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 E.护理疾病的过程 6.中医整体护理是进行疾病护理、机体护理,还要满足病人的身心、社会、文化需要,特别强调心理情志方面的护理,其鲜明特征突出反映了(D) A.以病为本 B.以证为本 C.以情志为本 D.以人为本 E.以症状为本 7.现代护理的框架结构不包括(D) A.人 B.环境 C.健康 D.预防 E.护理 8.健康之人应为(C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和质 D.肥胖质 E.瘦小质 9.早在《内经》中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它的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E) A.预防为主 B.早期诊断 C.早期治疗 D.生活有规律 E.既病防变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体现了下列哪项护理原则(E) A.未病先防 B.护病求本 C.同病异治 D.异病同治 E.既病防变 11.气虚病人,因气不摄血而引起大出血,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进行止血。体现了下列哪项护理原则(D)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同病异治 D.急则护其标 E.缓则护其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