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

二、填空题

2;焦虑、抑郁、恐怖、强迫性障碍、创伤后应激;纵向测量、横向测量、重量测量;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早熟型、晚熟型、一般型。

三、名词解释

赶上生长:也叫追赶性生长。儿童总是沿着一定的轨道生长,(患病)儿童在克服阻碍其生长的因素后会出现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叫做赶上生长(catch-up growth)或追赶性生长。

气质:是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在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伤害:是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事件和心理行为因素等导致个体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残疾或死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疲劳:因脑力工作时间或/和时间超负荷,导致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度,而产生的保护性抑制现象。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称多动症,是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学习困难为特征的综合征。

四、简答题

1、①体格生长加速,以身高为代表的形态指标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

②各内脏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日臻成熟;

③内分泌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明显增加;④生殖系统功能发育骤然增快并迅速成熟,到青春晚期已具有繁殖后代能力;

⑤男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男女两性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别更为明显;

⑥青春期特有的心理行为问题。

2、功能性改变,过近距离读写习惯、学习时间过长、光照不良等因素,可使眼常处于调节

紧张状态,形成近视。此时为调节紧张性近视,属功能性改变。器质性改变,调节紧张性近视未及时缓解,可引起眼球充血、眼压增高,眼轴变长,形成轴性近视,属器质性改变。

3、以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为基础,以行为矫正为关键;目标是保障正常生长发育,体重适

度增长,增进身心健康;建立以学校为基础,儿童、家长共同参与的防控模式;采取饮食调整、身体活动指导、行为矫正和心理疏导等综合防控措施。

4、(1)偏离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期望,甚至违背法律、法规;(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各异;(3)具有一定的聚集性;(4)多通过后天生活中模仿和学习习得;(5)可以预防和控制。

5、小学健康教育内容:食物与营养;个人卫生;心理卫生;环境与健康;体育锻炼与健康;

伤害预防与安全;疾病预防;

中学健康教育内容:生长发育;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心理卫生;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环境和学校生活卫生;体育锻炼与健康;物质滥用;常见病与性病预防;

6、教室自然采光的卫生学要求是什么?

答:满足采光标准,课桌面和黑板上有足够的照度;照度分布比较均匀;单侧采光的光线应自学生座位左侧射入,双侧采光也应将主要采光窗设在左侧;避免产生较强的眩光作用,创造愉快、舒适的学习环境。

五、论述题:

环境因素包括:(1)营养因素:热能和蛋白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表现在热能不足可影响到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有效利用,可造成低体重和营养缺乏,而供给量过多又可造成热能蓄积而引起肥胖。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所必须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存在于天然的食物中,膳食中某种维生素长期缺乏,可导致维生素缺乏症,影响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营养对大脑和智力的影响,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和对智力与个性发育的潜在性损伤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2)体育锻炼因素:运动是生命的表现形式,是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最重要的因素。(3)疾病因素:一般认为,患任何一种疾病都可影响到生长发育,但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4)生活作息制度:合理安排少年儿童的生活作息制度,使其有规律、有节奏,保证足够的户外运动和适当的学习时间,定时就餐、充分睡眠可以促进少年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5)气候与季节:关于地理气候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季节对发育的影响是明显的,无论是身高还是体重方面,各国的学者都有同样的观察结果。一般来说,在一年中春季身高增长最快,秋季体重增长最快。(6)环境污染:工业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引起各种疾病,而且给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带来很大影响,阻碍了他们正常发育的进程。(7)社会家庭:社会因素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它不仅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同时也影响其心理、智力和行为的发展,家庭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许多因素往往是通过家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卫生毒理学题库40-4-10

卫生毒理学题库40-4- 10

问题: [单选]对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进行评价时,不正确的是() A.观察指标超出了正常值范围可认定产生了毒效应 B.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可定有毒效应存在 C.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存在,则更有利于做出判断和认定 D.敏感的毒效应指标一般发生在较高剂量组 E.毒效应的敏感指标可提供研究中毒机制的线索

问题: [单选]关于急性非致死性毒性试验说法正确的是() A.常用评价指标是LIMac B.LIMac值越大,表明该受试物急性毒性越大 C.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对机体急性毒性的大小,并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D.剂量设计一般以LD10作为最高剂量组 E.与急性毒性试验意义相同

问题: [单选]以下关于蓄积系数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此法用来研究化合物蓄积作用 B.蓄积系数越高,蓄积作用越弱 C.目前有固定剂量法和定期递增剂量法两种试验方法 D.用LD50做指标,有可能低估某些化合物的潜在慢性毒效应 E.用此法能区分某种化合物是物质蓄积还是功能蓄积 安徽11选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4587563.html,

问题: [单选]亚慢性试验的实验动物主要选用() A.仓鼠和犬 B.大鼠和犬 C.豚鼠和家兔 D.小鼠和猴 E.小鼠和犬

问题: [单选]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不包括() A.观察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B.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 C.剂量—反应研究 D.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E.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此题是基本知识题,只要阅读和理解了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有关叙述,就可清楚基本目的不包括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进行一项毒性评价试验如亚慢性毒性试验,可以得到上述A、C、D、E四项内容。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必须另外设计新的试验,不是常规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 目的。

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酶老化(enzyme aging):神经性毒剂中毒后形成的膦酰酶烷氧基上的烷基脱掉,从能被活化的状态变为不能活化的状态。 2、化学复合伤和毒剂混合伤:糜烂性毒剂中毒合并各种创伤,称为糜烂性毒剂复合伤或化学复合伤。两种糜烂性毒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化学战剂中毒合并其他损伤称化学复合伤,两种战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 3、外源性化学物或外源性化合物: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4、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是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的合称。应用各种兵器,如步枪、各型火炮、火箭或导弹发射架、飞机等将毒剂施放至空间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浓度或密度用以攻击敌方,从而发挥其战斗作用。 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6、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 7、失能性毒剂:是一类使人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物质,中毒后主要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或死亡。(按其毒理效应不同,失能剂可分为精神性失能剂和躯体性失能剂。) 8、生物转运与转化: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指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不同酶系的催化下,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物质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转变成衍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9、一般毒性:外源化学物质在一定的剂量、一定的接触时间和一定的接触方式下对实验动物产生综合毒效应的能力称为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又称为化学毒物的基础毒性或一般毒性作用。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毒理学概念 -----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 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 第二节、毒理学简史 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 ——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 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 第三节毒理学展望 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可以预料,毒理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体内试验到体外试验;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定性毒理学到定量毒理学;从微观、宏观到人体;从观察现象、探明机制到科学规范管理。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毒性和毒效应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外源性化学物的分类(按用途及分布范围分类):工业毒物(工业原料、中间体、辅助剂、杂质等)、 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食品中有毒物质(天然毒素、食品变质产生的毒素、食品中不合格的添加剂等)、农用化学物(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嗜好品(香烟、化妆品、日用品中的有害成分)、生物性毒物(微生物、植物、动物产生的毒物)、医用药物(包括兽医用药)、军事毒物、放射性核物(内源性毒物、含氧自由基、含氮自由基、同型半光氨酸) 二、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第二节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人体的毒效应谱 一、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中山大学卫生毒理学

06级卫生毒理学 一、选择题(30) (一)单选题20道,每题1分(20*1=20) (二)多选题5道,每题2分(5*2=10) 二、名词解释(5*4=20) 26.Reative oxyen species(ROS) 27.代谢活化 28.合作协同作用 29.致突变作用 30.Risk assessment 三、简答题(5*6=30) 31.简述剂量-效应与剂量-反应关系的区别? 32.简述哪些因素影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33.简述亲电子剂代谢物的形成? 34.简述化学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哪些? 35.简述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第四阶段的目的,包括哪些试验? 四、论述题(2*10=20) 36.举例说明毒物对靶标或靶分子的结构破坏作用 37.试述机体接触致突变物可能产生的危害 08预防毒理 名词解释(5x3) 生殖毒理学,终毒物,代谢转化,脂水分配系数,危险度评价(英文) 简答题(5x5) 1.毒理学常见的观察指标及其优缺点; 2.简单扩散的特点; 3.亲电子剂的形成;4联合作用的类型及特点;5.毒理学动物实验结果外推至人存在哪些不确定性。 论述题(3x10) 1举例说明毒物对靶标/靶分子的结构的破坏? 2致突变试验中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设立的原因(目的?)? 3有阈值的毒效应和无阈值度毒效应的危险度评定方法有什么区别? 07级毒理 名词解释 1.毒物 2.基准剂量3.自由基 4.间接致癌物5.biomarker 问答 1.联合作用类型特点 2.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在毒理学中的意义 3.急性毒性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 4.列出致癌化学物的筛查实验 5.致癌实验的观察终点 论述 1.用化学物举例说明经过细胞膜被动扩散和其他特殊转运方式,对比几种特殊转运方式的异同。 2.risk asscessment的内容 3.化学致癌体细胞突变的根据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 毒理学是研究食品、药品和其他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品)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的科学,是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职业安全及环境安全等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学科。本期走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让我们一起了解毒理学! 二级学科——毒理学介绍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性物质,即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效应及损伤机理的学科。毒理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描述毒理学,即毒性鉴定,用于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具有毒性;二是机制毒理学,即毒性机理的研究,在确定某物质具有毒性效应后,需要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水平研究如何产生毒性效应,通过对毒性机理的研究,进而寻找到产生损伤之后的治疗方法,为三级预防提供理论支撑;三是管理毒理学,用毒效应研究和机理研究,为制定化学物的安全标准或安全限值,以及对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持。毒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基础性在于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下的职业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等学科在研究各自领域所关注的化学物质时提供技术手段和基本理论,它的应用性在于通过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法为各领域的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撑。 毒理学学科分支众多,研究领域广泛

在研究范围上,毒理学包括卫生毒理学、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和食品毒理学等;从器官和系统损伤的角度上,又包括呼吸毒理学,肾脏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毒理学等;从毒性特征上可分为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目前,北大公卫学院的毒理学研究领域涉及遗传毒理学、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研究、生殖和发育毒理学、免疫毒理学、重金属毒理学、肝脏毒理学、分子细胞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以及毒理学替代法研究等领域,对毒理学从各层级、各维度上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毒理学重点

绪论 1、什么是食品毒理学?什么是外源化学物? 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定义: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个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名词解释 ①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②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③特异体质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④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⑤参考剂量(RfD):RfD为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品等)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 ⑥绝对致死剂量:或绝对致死浓度。指化学物质引起一群机体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如何区别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⑴、损害作用特点 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影响, 寿命可能缩短。 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 机体维持稳态能力降低。 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⑵、非损害作用特点 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 不引起机体某种功能容量的降低; 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1、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注意 详细看课本。 一.名词解析: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 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 量 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 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 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 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 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 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 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 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13.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 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 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 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以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3、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4、二巯基丙醇(BAL)可用于治疗砷化物中毒,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解磷定(2—PAM)可用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5、安全系数(SF): 6、毒理学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7、根据化学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活性,即SAR,则可初步预测其潜在的危害性或致癌性。 8、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9、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整体研究生物系统(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一门学科。 10、系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应激因子对生物系统的干扰作用,检测分子表达和毒理学参数的变化,反复整合各种数据和资料以描述生物体更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性:指化学物引起毒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效应: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二者是有区别的: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

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2、中毒:生物体收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器等。特点:各种更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集体稳态能力下降,对环境中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等。 3、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化学物的毒效应总是与一定的剂量联系在一起的的。剂量是决定化学物毒性的根本指标 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生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5、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6、按外源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将读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农用化学物、嗜好品、生物性毒物和一用药物等。 7、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更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应激能力。有害效应又称为健康效应。 8、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毒作用谱,随剂量增加可表现为: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或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甚至死亡等。 9、毒作用的分类: (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2)局部或全身作用 (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4)超敏反应 (5)特异质反应 10、选择性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有毒性作用。选择性毒性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

毒理学重点汇总

毒理学上半部分总结 目前还存在以下几点需要补充和细化的地方: ⑴代谢活化的两相 ⑵癌基因的分类,具体机制 ⑶细胞恶性转化后的特点 第十六章药物致突变作用的研究及其试验方法 一、Ames试验 (一)原理 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致突变原的培养基上培养,可产生回复突变,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力成为野生型,能在缺乏组氨酸的的培养基上生长成为菌落,通过计数菌落出现的数目就可以估算药物诱变性的强弱。 正向突变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野生型)回复突变(突变型、营养缺陷型) S9混合液 受试物 10098 多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检测 (三)计量设计 西药<=5mg/皿,中药可超过5mg/皿,最低剂量1ug/皿或0.1ug/皿,至少五种不同剂量(药物不溶于水可用DMSO或乙醇作溶剂) (四)对照组 用溶媒作阴性对照;已知致突变作阳性对照;使用间接诱变物作对照时,注意平行设加S9与不加S9的对照。 (五)代谢活化:S9(经诱导剂处理过的肝脏微粒体酶) (六)试验方法:渗入法;点试法 (七)结果判断 1、渗入法:当药物浓度达到5mg/皿仍为阴性者,可以认为是阴性。 2、点试法:凡在滤纸片周围长出一圈密集的回变菌落,该药物即为致突变物质,如只在平皿上出现少数散在的自发回变菌落,则为阴性。 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象,选材,剂量,实验设计(理解),结果判定,公式(考试不给)) (一)动物 1、细胞:中国仓鼠肺细胞(CHL) 2、剂量:至少三种不同剂量,高剂量以50%细胞生长抑制浓度,但最高不要超过10mmol/L, 中低剂量采用倍量稀释法。 3、代谢活化:S9(哺乳动物肝微粒体酶)进行体外代谢活化。 4、药物作用时间:非活化组分别作用24和28小时收获细胞,活化组作用6小时以上。 5、标本制作时间:分别在24和48h收获细胞制作标本,活化组可省略48h时间点。 6、对照:空白对照、阳性对照、溶剂对照和S9对照。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A1 1、管理毒理学是指 A、政府有关机构根据描述性和机制研究资料,作出是否允许人工合成的新化学物进入人类环境的判断和决定 B、提出相应的安全使用(接触)标准和管理措施 C、按照政策法令对现存的外源性毒物进行管理和控制 D、参与政策法令的制定并且履行监督和执法职能 E、以上都是 2、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之前,了解受试物的挥发性的目的是 A、可以确定吸入毒性 B、可判断经呼吸道染毒的必要性 C、有助于呼吸道染毒剂量的设计 D、有助于呼吸道染毒时染毒方法的选择 E、有助于防止呼吸道染毒时的交叉吸收 3、拟用于食品的化学品,其LD50小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倍,则 A、毒性较大,应放弃,不用于食品 B、可考虑用于食品,并制订其ADI C、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 D、应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E、应由专家做出取舍决定 4、安全性评价时,实验动物染毒途径选择的最基本原则是 A、易于给药 B、与人接触途径相似 C、防止污染 D、不可多途径给药 E、避免交叉接触 5、安全系数可用于推算安全限值,不正确的叙述为 A、设安全系数是由于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 B、安全系数一般设为100 C、适用于系统毒物,发育毒物 D、适用于遗传毒致癌物和致突变物 E、安全限值=NOAEL/安全系数 6、危险度管理中依据的主要是 A、毒理学试验 B、危险度评定 C、LD50 D、NOAEL E、基准剂量 7、在危险度评价中,进行危险度特征分析的目的是 A、确定化学毒物能否产生损害效应 B、确定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总量和特征

C、测算化学毒物在接触人群中引起危害概率的估计值及其不确定度 D、阐明化学毒物剂量与接触群体(实验动物或人)反应之间的定量关系 E、阐明待评化学毒物所致毒效应的性质和特点 8、危险度评定的四个阶段不包括 A、暴露评定 B、结构活性评定 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D、危险度表征 E、危害性评定 9、化学物危险度评定的内容不包括 A、危害鉴定 B、危害表征 C、接触评定 D、危险度表征 E、卫生标准制订 10、从区域定点采样所获环境中毒物浓度的结果,可作为 A、危险因素评价的重要内容 B、作业者的接触水平 C、作业者的吸入量 D、作业者的吸收量

卫生毒理学复习参考问答题

卫生毒理学复习参考问答题 1. 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2. 毒理学的研究领域? 3. 毒理学与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4.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5. 学习了毒理学的概述,谈谈你对毒理学发展的感想? 6. 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7. 化学毒物的毒性及性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8. 阈剂量的定义? 9. 慢性毒作用带的定义及意义? 10. 生物转运的概念是什么? 11. 生物转运的特点和方式有哪些? 12. 毒物在体内吸收和分布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 13. 影响毒物排泄的因素有哪些? 14. 简述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15.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16. 简述 I 相反应和 II 相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类型。 17. 终毒物的概念是什么? 18. 终毒物的种类有哪些? 19. 自由基的概念? 20. 自由基的来源和种类有哪些? 21. 年龄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有什么影响?

22. 试述联合作用的概念、类型? 23. 如何评定联合作用? 24. 外源化学物的溶解性对其毒性有何影响? 25. 如何设计甲苯的急性毒性试验? 26. 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区别与联系? 27. 脏器系数及食物利用率的概念是什么? 28. 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有哪些? 29. 致突变试验的遗传性终点和试验组合的原则是什么? 30. Ames 试验、微核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31. 化学致癌机制有哪些? 32. 化学致癌物的化分类有哪些? 33.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34. 试设计致畸试验? 35. 如何评价致畸试验? 36. 试述致畸试验评价程序? 37. 试述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38.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的概念是什么? 39. 生殖毒性的评定指标是什么? 40. 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什么? 41. 发育毒性的评定指标是什么?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毒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2. 量效关系:药物的毒性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例,称为量效关系。 3. 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4. 致畸性:指胚胎在器官发生期给予某种药物后,引起的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称为致畸性。 5. 急性毒性试验: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6.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7.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8.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9.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10.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11.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12.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13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1. 毒理学研究任务根据目的的不同可分为:(1)描述性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2. 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5)致突变性和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3.免疫系统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1)中枢免疫系统(2)外周免疫系统(3)免疫细胞等3个组织层次。 4. 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反应可分为(1)易感性(2)过敏性(3)自身免疫性疾病。 5.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三种药物具有1)自身免疫性,表现为2)系统红斑狼疮综合征。6. 常见的药物对肝脏损害的类型有(1)肝细胞蜕变死亡、(2)脂肪肝、(3)胆汁淤积、(4)血管损伤、(5)肝硬化、(6)肿瘤等。7.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类型可分为(1)神经元损害(2)髓鞘损害(3)轴索损害(4)影响神经递质功能等四类。8. 药物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1)促激素源性萎缩(2)损伤性萎缩(3)腺体增生9. 对胰腺产生毒性作用的典型药物的是(1)链脲佐菌素(2)四氧嘧啶10.药物眼毒性的主要类型包括(1)染色和沉着(2)变态反应(3)刺激性炎症(4)腐蚀灼伤(5)眼睑损害(6)晶状体混浊或白内障(7)眼球运动障碍(8)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11. 慢性毒性反应多损害:肝、肾、内分泌等;急性毒性反应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13. 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 (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14. 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15. 毒性反应类型? (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1. 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为哪些?(或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答: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发现动物对药物产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毒副作用观察提供信息;3.确定安全范围:了解单次或反复给药时,在什么剂量范围内有效(治疗作用)而不产生毒副作用;4.寻找毒性靶器官:发现动物出现毒性反应时,药物毒理作用所累及的器官或组织,为临床用药毒副作用监测及新药开发结构改造提供依据;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此外,通过新药毒理研究,对毒性作用强、毒性症状发生迅速、安全范围小的药物,尚应为临床研究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2. 可用于评价对免疫系统损伤情况的实验性指标包括哪些?答:(1)免疫球蛋白值;(2)T细胞和B细胞值;(3)皮肤变态反应;(4)体外试验; (5)免疫抗核抗体分析。3. 导致脂质在肝细胞内聚集的潜在化学作用有哪些?答:(1)脂蛋白合成抑制;(2)三酰甘油与脂蛋白结合降低;(3)极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受干扰;(4)经由线粒体的脂质氧化损害;(5)脂肪酸合成增加 4.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包括哪些?答:1.引起呼吸中枢抑制;2.引起呼吸中枢麻痹;3.介导的氧化损伤;4.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5.细胞内磷脂的沉积;6.介导P物质的释放;7.致癌变作用 5. 强心甙中毒的常见诱发因素包括哪些?答:①给药不当,给药量太大或给药速度太快。②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③心肌对强心苷的耐受性降低,如急性弥漫陛心肌损害、心肌梗死、心肌炎和肺源性

卫生毒理学 学习指南

卫生毒理学学习指南 一、前言 卫生毒理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机体损害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卫生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各章学习目的和要求及知识点 学习要求以每章为单位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为掌握内容,要讲深讲透,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 ﹡﹡为熟悉内容,要有重点的讲解,使学生有较深的理解。 ﹡为了解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或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掌握毒理学有关概念、任务、目的;熟悉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和卫生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了解毒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发展趋势。 (二)要求: ﹡﹡﹡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和卫生毒理学的概念、任务和目的。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和意义,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毒理学简史,毒理学发展趋势。 (三)知识点: 毒理学;现代毒理学;毒理学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毒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学科萌芽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展望:系统毒理学、计算毒理学、表观遗传毒理学、毒理学替代法、转化毒理学;毒理学研究中3Rs原则:优化(refinement)、减少(reduction)和替代(replacement)。

第二章基本概念 (一)目的:掌握毒理学基本概念;熟悉毒性评价指标。 (二)要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的基本概念,选择毒性及其毒理学意义,生物学标志及其分类、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及曲线、毒性常用指标。 ﹡﹡安全限值。 (三)知识点: 毒物;毒性;中毒;毒效应(毒作用);毒效应谱;剂量;包括暴露剂量、内剂量和靶器官剂量;选择性毒性;选择毒性的毒理学意义;靶器官;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及其曲线;生物标志: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和易感生物标志;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水平;阈值;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安全限值。 第三章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一)目的:掌握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来踪去路;熟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主要转化过程;了解毒物动力学过程及评价。 (二)要求: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生物转化及意义。﹡﹡生物转化反应类型及过程,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毒物动力学过程及评价。 (三)知识点: 生物转运:包括吸收、分布与排泄;生物转化:包括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和II相反应(结合反应);生物膜;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吸收:主要包括呼吸道、胃肠道、皮肤吸收途径;肝脏首过作用;血/气分配系数;分布;蓄积;贮存的双重毒理学意义: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又是慢性中毒发生的条件;排泄:主要包括经肾脏随尿液排出、经肝脏随同胆汁从粪便排出、经呼吸道随同呼出气体排出、其它(汗、唾液、泪水和乳汁等分泌物);生物半减期(t1/2);代谢解毒;代谢活化。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 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 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 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1.从方法学来分 3.1.1.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 3.2.1.体内试验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 4.1.主要领域 4.1.1.描述毒理学 4.1.2.机制毒理学 4.1.3.管理毒理学 4.2.其他领域 4.2.1.法医毒理学 4.2.2.临床毒理学 4.2.3.环境毒理学 4.2.4.生态毒理学 4.3.毒理学分支 4.3.1.靶器官毒理学 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 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 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 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 4.3.1. 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 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 4.3.1.7.肾毒理学 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 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 4.3.2.1.分子毒理学 4.3.2.2.细胞毒理学 4.3.2.3.遗传毒理学 4.3.2.4.生化毒理学 4.3.2. 5.受体毒理学…… 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

2018年复旦卫生毒理学 [100405]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2018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学 [100405]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医学[10]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 二、研究方向 01 (全日制)农药毒理 02 (全日制)分子毒理 03 (全日制)免疫毒理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53卫生综合或755卫生管理综合 四、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

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毒理学本科期末考试重点1

主观题:名解▲:简答填空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是药理学的分支。研究外源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安全性评价、危险度分析和管理的一门学科。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3R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3)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3、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6~7万种。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 。外来化合物并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呈现一定的生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内在、不变的性质,取决于该物质的化学结构。 ☆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可以人为改变) ☆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物(poison,toxic substance):在一定条件下,在较低剂量下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 (即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3、损害作用(aderse effect):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并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 4、▲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5、毒作用的分类:1) 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 局部与全身作用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4) 过敏性反应5) 特异体质反应 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effect) :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local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原因:基因多态性 6、☆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 7、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 ①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②该器官的血液供应;③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 ④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⑤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⑥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 ⑦对损伤的修复能力;⑧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等 8、构成高危险人群易感性的生理学基础:①年龄②性别③遗传因素④营养及膳食情况⑤疾病状况⑥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