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桑靖宇

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桑靖宇
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桑靖宇

莱布尼茨的宗教通融主义

——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桑靖宇

[内容提要]:在欧洲近代思想界关于儒学与基督教是否具有通融性的争论中,莱布尼茨是持肯定性观点的少数派的代表。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中莱布尼茨对于儒学中的“理”、“鬼神”和灵魂观做出了别具一格的解释,深刻的洞见与明显的误解并存。为当今的中西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关键词]:理、上帝、单子、鬼神、灵魂

Leibniz’ religious accommodationism

——Introduction to Leibniz’s Discourse on the natural theology of the Chinese

Sang Jingyu

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 Leibniz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nority who hold a positive notion on the disputation that whether Confucianism is compatible with Christianity. In his Discourse on the natural theology of the Chinese, Leibniz provides a very interesting interpretation of Li, Genii and soul of Confucianism, where profound insight mixed with some obvious misunderstanding. Leibniz’ religious accommodationism offers a important perspective to the cross –culture understanding and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world .

Key words: Li , God, Monad, Genii, Soul

十七世纪到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们关于中国文化是否与基督教相通融产生了尖锐的冲突,这具体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中国文字中是否有与基督教的上帝相应的概念,即“语词之争”,以及中国人所普遍实行的各种祭祀礼仪是否与基督教教义相冲突,即“礼仪之争”。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大多数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抱着同情、欣赏的通融主义态度,认为古典儒学有着鲜明的宗教特色,只不过不为当时的无神论的新儒学即理学所理解。而龙华民、利安当则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彻底的无神论,只有全部抛弃才可能真正接受基督教的信仰。两派传教士纷纷著书立说以获取支持和同情,孰料却引起了欧洲文化界对中国的极大兴趣,以致于十八世纪谈论中国成了知识界的时尚,培尔、马勒布朗士、莱布尼茨等著名哲学家也参与到有关中国的争论之中。其中,尤以莱布尼茨对中国的研究最为深入持久,所作的贡献也最大。

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语言、历史、宗教、哲学、科技等,都深感兴趣,阅读了所有他所能找到的有关中国的著述。中国话题在他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以至于在其卷幅浩瀚的著作和通信中,他使用“中国”一词的频繁程度甚至要高于他的核心哲学术语如“隐得来希”、“单子”、“前定和谐”等①。他去世前夕(1716)所著的《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批评了龙华民、利安当的反通融主义,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哲学、宗教的所持的通融主义(accommodationism)思想。在这部中西比较哲学传世之作中莱布尼茨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中国人对上帝的看法;2,中国人对上帝的创造物的看法;3;中国人对灵魂的见解;4;伏羲与二进制。由于莱布尼茨当时所能接触到的中国思想方面的资料很有限,他书中所论及中国思想主要转引自龙华民、利安当的相关著作,他的一些误解是很明显的②,但他的很多创造性解释却让人深思,充分显示了这位大哲学家的深刻思想和博大

①参见Daniel J.Cook与Henry Rosemont为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 s on China一书所作的序言,P.XI,Chicago,1994

②龙华民、利安当所引用的主要是明代胡广等奉敕编撰的《性理大全》,属于程朱理学学派的著作汇编。莱布尼茨最大的混淆在于将“理”、“气”、“太极”等典型的程朱理学的范畴误认为是原始儒家的,当然这是由于龙华民、利安当等人的误导。

胸怀,以及他本人哲学与中国思想之间的相通性。本文着重论述莱布尼茨对中国人关于最高神、鬼神和灵魂等宗教问题的看法及对其所作的与基督教神学的融通。

龙华民、利安当认为,虽然中国哲学中的“理”作为世界的本原、最高的善貌似基督教的上帝,但“理”归根结底则是“原始物质”(primematter),与作为最高精神实体的上帝是完全不同的。在这场“语词之争”中,莱布尼茨指出,龙华民等人首先对中国思想早就抱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以致于不可能对中国思想有较客观的理解。莱布尼茨认为,“与他们相比,我们只是后来者,方才脱离野蛮状态。若是因为如此古老的学说给我们最初印象与普通的经院哲学的理念有所不合,所以我们要谴责它的话,那这是愚蠢、狂妄的事!再者,除非有一场大革命,要摧毁这套学说也不要容易。因此,尽力给它正当的解释是合理的事。”①从这种同情的角度出发,莱布尼茨从龙华民、利安当著作所引用的中国思想资料中得出了完全不同的通融主义结论,认为“理”是中国人通过理性对上帝的认识,尽管没有耶稣的启示,仍是与基督教相融通的“自然神学”,并对反通融主义的论点进行了逐条批评。

龙华民等反通融主义者的第一条理由是,理不能离开气独立存在,因而中国人不知道任何精神实体,更不用说作为最高精神实体的上帝了,因而,理只能是原始物质。莱布尼茨指出:“中国人究竟曾否(或是否)承认‘精神实体’的存在?我在熟思后,认为他们承认过——虽然或者没有承认精神实体是与物质分别存在的。对于受造的精神体来说,这并无害处。连我也倾向于‘天使有肉身’的信念——而这也是数位古教父们的说法。我也认为理性之灵不能完全脱离物质”。②莱布尼茨认为,即使中国人认为理不能离开气独立存在,也不能认为中国人没有认识到精神实体,因为他自己的单子论就认为,除了最高单子其余的单子都有躯体,因而,反通融主义实际上是犯了个推理上的逻辑错误。

反通融主义者的第二条理由是,“理”本身无活力,无生命也没有理智。莱布尼茨认为,要断定中国人是否承认精神实体,有必要仔细研究中国人关于“理”的思想,“根据[中国人],‘理’或‘太极’即是至善的‘太一’,毫无任何杂物的纯善,既纯又善的本体,造成天地的本源,至高的真理。‘理’本身既是力而不限于本身;又为了与众沟通而造了万物,它是纯、德与爱之源。它的原理即是造万物,而众善都出乎它的要素与本性。……我们可以假定‘理’、‘太极’或‘上帝’是有灵性的,能洞窥一切、知道一切,做一切的。那么,中国人不可能同时说这么多好,并且又相信它无用处,无生命,无意识,无灵性,无智慧,而不现出矛盾。”③即‘理’作为创造、主宰万物的能动性的纯善与经院哲学的纯被动性的原始物质恰恰是截然相反的,因而,与原始物质相应的不应是“理”,而是“元气”。莱布尼茨显然很高兴地发现,中国的“理”与他的作为活动力或“隐得来希”的单子是一致的。

莱布尼茨指出,即使龙华民等人对中国典籍的翻译是正确的,也不能照字面意义来理解,而是另有深意的,“若是中国古典作者否认‘理’或第一本原有生命,知识,力量,他们指的,无疑是有人形的、存在于受造物身上的[生命、知识、力量]。他们指的生命,是感官的活力、知识,是理性或体验带来的知识、力量,使王子或官吏通过威严和希望而管辖庶民时的势力。”④莱布尼茨认为,中国人否认“理”具有生命或力量,是反对将“理”拟人化,这一思想与伪狄奥尼索斯的“否定神学”是一致的,这并不表示“理”不是能动的精神实体。

①秦家懿编译《德国思想家论中国》,第72页,三联书店,1993。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p 78,§3,translated by Daniel J.Cook, Henry Rosemont, Chicago,1994

②秦家懿编译《德国思想家论中国》,第70页,三联书店,1993。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p 76,§2

③同上,第79页。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p 85,§11

④同上,第83页。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p 90,§16a

反通融主义者的第三条理由是,“理”产生万物,并不出于意志或计划,而是表现为自然律,万物依照这自然规律而产生、运动,无需外在的干预。在此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欧洲关于神的理性与神的意志的关系的争论。培尔(Bayle)和马勒布朗士等深受笛卡尔哲学影响的神学意志主义者(theological voluntarianist)认为,如果自然规律是由神的理性所规定的,那么自然就有了某种独立性,神的万能也就受到损害。从而,他们认为,自然界并没有自在的规律,一切都处于神的意志的掌握之中。也正因此,中国思想中的自然主义被培尔、马勒布朗士、龙华民等神学意志主义者视为是斯宾诺莎主义、即无神论的典型。莱布尼茨对这种观点极力反对,认为这会造成宗教与科学间的对立。至于神的万能或意志与客观的自然规律或神的理智之间的冲突,莱布尼茨用他的“可能世界”的学说加以消解:在神的理智中有无数个具有自身规律的可能世界,而神的意志选择了最佳者并使其客观化为自然世界,这样自然因与目的因、科学与宗教就统一起来了①。莱布尼茨毫不犹豫地用这种“可能世界”的学说来解释中国思想:“我相信我们不用违背中国人古代的学说,即可说‘理’凭着本身的完美而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妥善的一种,因而产生‘气’或物质,但[气]因备有其本能,而使其他的[万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人非但不应受责备,而且他们的事物因自然本性和预定规范而产生的这项理念,实在值得受人称扬。”②

反通融主义者的第四条理由是,“‘理’是所有产生和败坏的主体,它获得或舍弃不同的质或偶然的形式。”③莱布尼茨敏锐地指出,这是龙华民对原文的误解:“但在他的引文中没有任何地方表明这是在谈论‘理’,或准则,或最高理性。他们毋宁是指原始的气,或物质,通过它‘理’产生了原始的隐得来希,或实体性的行动的质,它们构成了精神的基本原则。”④

反通融主义者的第五条理由是,以“万物一体”或“一切即一”这一理学命题为例来表明,中国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物质性的,没有任何精神性的存在。莱布尼茨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简单化了,固然,“在被动的层面上,万物皆由同一原始物质组成,并且只为了动力所赋的形式而有差异。但是万物也有自动性,并只通过‘理’,即是同一原始创造神(至高神)所赋的众善而拥有单子、鬼神、灵魂等类。”⑤莱布尼茨认为,“一切即一”还包含有“一切源于一”的涵义,这才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神学”的真实思想。

总之,莱布尼茨极力反对反通融主义对中国思想的不怀好意的物质主义的解释,尽可能使中国思想中的‘理’与基督教的上帝相调和,尽管他难免将中国思想西方化的嫌疑,但无疑他的解释中所包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远在龙华民等人之上。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存在着众多的神灵,从山川树木到日月星辰乃至季节时令等都有相应的神灵,莱布尼茨对此给与了非常善意的解释,认为这些至高神统御之下的神灵类同于基督教中的天使,而且认为中国人之所以有类似于基督教的神灵观可能是中国人的祖先受到了《旧约》中的以色列族长们的影响⑥。

莱布尼茨并没有停留在这种简单的比附上,他指出:“要么中国的古代圣人们相信,作①参见Y uen-Ting Lai,“Leibniz and Chinese Thought”. Leibniz, Mysticism and Religion,edited by Allison P. Coudet,Richard H. Popkin, Gordon M. Weiner, P.158-163,Boston 1998

②秦家懿编译《德国思想家论中国》,第86页,三联书店,1993。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p 93,§18

③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 P.97,§19. 此段秦家懿译本意思比较含混,有误译之处。

④同上

⑤秦家懿编译《德国思想家论中国》,第87页。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 P.95,§21

⑥莱布尼茨的这种中国文化有可能受《旧约》影响的观点缘于当时欧洲一种较流行的解释中国文化的理论。当时的神学家认为,既然《旧约》是唯一可靠的远古人类史,而中国的历史又是如此的古老,那么中国人的祖先必然与以色列的族长们有着某种渊源关系,神学家霍尔恩更是提出伏羲就是亚当、尧既是挪亚的惊世之论。参见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第81-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为天地之主的仆从的那些神灵掌管着世事,要么他们仍然想通过个别事物的性质来崇拜伟大的神,只是为了适应普通民众的想象力,而采用了事物的神灵这样的名字。如果第二种解释是正确的话,那么他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相信‘一切即一’;最高的、独一的原则之特性通过具体事物的奇妙表现出来,时令之神、山川之神都是统治天宇的那一上帝。”①即莱布尼茨认为,古代中国人的神灵观更可能是以通俗形式表达的对最高神的崇拜:各种神灵只不过是对具体事物的性质的象征,而事物的性质又是最高神的属性的表现。

由此出发,莱布尼茨对理学家的鬼神是“二气之良能”、“造化之迹”的去神秘化解释表示理解,并赞赏他们的以自然的原因解释事物的变化的理性主义使他们远离了大众的迷信。他进而指出,应该用欧洲科学上的最新发现来引导理学家们进一步理解自然,“很有必要让他们认识到,如果不是为最高实体(他们称作‘理’)的智慧和权能所形成的、并为之作准备的机械作用,这些自然原因就不能被产生。”②莱布尼茨的这种目的因与动力因、自然神学与机械力学之间的“前定和谐”思想,对于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内包容、发展自然科学是很有启发作用的,他将‘理’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虽难免有见同不见异之弊,但也表明理学家的那套理气心性系统是可以与西方的自然科学相统一的。

由此出发,接下来莱布尼茨对“子不语怪力乱神”给与了独特的解释:“大概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孔子不愿解释自己关于自然事物的神灵的思想;他认为在那些天空、时令、山脉和其他无生命物的神灵之中要崇敬的只是最高神、上帝、太极和理。但他不相信民众能够把最高神从他们感官所接触的事物中分离才来,因而他不想宣扬这一思想。”③他指出,《论语》中的子罕言性与天道、“敬鬼神而远之”等都鲜明地表现了孔子的这一态度。莱布尼茨由此认为,龙华民将孔子在鬼神问题上的沉默视为是只关心具体世事的无神论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值得注意的是,莱布尼茨还反对利安当把中国的神灵系统视为一种泛神论的观点,他坚持在中国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中存在着超越性的至高神:“(利安当)神父认为,中国人类似于斯多亚派,主张有个物质性的上帝弥漫于世界之中以推动它,并和次级的神灵们一起掌管世界。但我并未发现有什么能妨碍我们在此发现一个精神性的上帝、造物主本身,他把自身的智慧和权能表现在粗重的事物之中,并由类似于我们的天使和灵魂的理智的神灵们所侍奉着。”④针对理学家的理气合成世界的观点,莱布尼茨认为这确实类似于斯多亚派的泛神论,但他认为古代中国人既然认为理生气,那么理就一定是超越性的神,不可能内在于世界之中了。抛开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知识方面的错误不谈,中国文化中的那种既超越又内在的宗教维度确实不是莱布尼茨的基督教神学框架所能很好理解的。

中国人的灵魂观无疑是来华传教士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也有着激烈的争论。龙华民、利安当等人断然否认中国人的灵魂关于基督教有任何类似之处,认为应该对之加以断然摈弃。莱布尼茨则认为中国人尽管没有关于灵魂的清晰、完备的知识,但仍与基督教的思想有不少相通之处,他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论述⑤:

第一,对“升天说”的阐释。

龙华民、利安当等人认为,儒家思想持一种唯物主义的灵魂观,反对灵魂不朽这一基督教义。如利安当指出:“至于儒家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相信我们的灵魂来自天,是从天

①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 P.115,§46,Chicago,1994

②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 translated by Daniel J.Cook, Henry Rosemont, §48,P.117

③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 P.117,§48a,

④同上,P.123,§55

⑤此处参考了张西平先生的提法,参见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431-435页,东方出版社,2001

的最精微的气或——是天的火气的一小部分,在与肉身分离后,又回归于天;因为天是中心处:即是它们的起源点,又是它们的归宿所在。……人魂[在身死后]会升上天,与天结合为同一实体;至于地则是肉身的起源点,[在身死后]会回归土中,与它化而为一。”①即利安当等反通融主义者认为,中国人的“升天说”不过是物质性的灵魂消失于物质性的天,是纯粹的无神论。

莱布尼茨反对这种唯物论的解释,他首先指出,基督教中也有类似的称天使为火的说法,“因为《圣经》有此记载,说至高神‘将火焰化成他的臣仆’。其实我们应该说这些神灵虽有精微的身体,却是精神实体。……灵魂既然像天使,也可回归天上,并且比以前更与渗透处处的天性物质相结合,而更可信奉至高神的意旨。这似是古中国人说灵魂与天或上帝重复结合的意思。”②他的意思是,中国人所说的灵魂属于火气,实际上是指灵魂不能脱离火气而独存,并非否认灵魂的精神性。这样一来,灵魂死后上升于天,就与基督教的学说并不冲突了。

莱布尼茨进而指出:“那些神父,或给神父们造成这种印象的人,误用了中国的命题‘一即一切’,即所有事物分享一,他们试图使我们相信中国人的意思是,一切事物不过是物质的不同排列而已,上帝自身以及理——理性或原初实体——仅仅是物质,一切事物根据其自身的的物质的限度(measure)来分享物质(指上帝、理——译者注)的完善。从而,他们把灵魂的回归视为是分解为以太的物质中。”③即反通融主义者对中国人灵魂观的误解与对中国的“理”的物质主义误解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对“化身说”的宽容。

中国历来就有把古代的圣人尧、舜、孔子等是为上天的代表的思想,一些儒士皈依基督教后就自然地认为孔子等圣人也是上帝的化身。莱布尼茨基与基督教的立场,自然对此进行批评,认为这些不承认耶稣是上帝唯一化身的儒士只是半个基督徒。同时,他也看到了这种能思想的积极意义:即这至少表明中国人是承认灵魂不朽的,这样他们才会崇拜、祭祀作为上帝化身的圣人们。

第三,对天堂、地狱观的说明。

莱布尼茨既然认为中国人的灵魂观与基督教是相类似的,那么,他就必须也认为中国人也有天堂、地狱这类观念,否则就难以自圆其说了。莱布尼茨知道儒家并没有明确说道天堂和地狱,但他认为,儒家思想仍隐含了类似的观念。

其一,他根据《诗经》中的“文王在上,於昭于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认为中国人确实具有某种天堂和天使的概念。其二,“中国的儒者的确不谈地狱或炼狱,但是他门间可能有人相信、或信过,在林中乱跑的游魂实是身处一种炼狱。……也许,中国的某些古今儒者也认为,受处分的灵魂成为专管低级职务、看守门户、厨灶的鬼神,知道他们的罪得以赎完为止。”④莱布尼茨谨慎地认为,由于资料有限,不便对此妄下结论。其实,莱布尼茨的这一看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和洞见的。

关于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解释,暂时介绍到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莱布尼茨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一书中所根据的中国方面的资料,基本上全部转引自龙华民、利安当的著作(这当然绝不意味着莱布尼茨的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仅限于此),可是得出的结

①秦家懿编译《德国思想家论中国》,第122页。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 P.129,§64a

②秦家懿编译《德国思想家论中国》,第121页.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 P.128,§63

③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 §63,P.134

④秦家懿编译《德国思想家论中国》,第125页.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Writings on China, P.132,§67

论却与他们截然相反,这表明解释者的态度、视角多么强烈地影响着他的结论,而这种差别决不是无关痛痒的清谈。正是由于罗马教廷在“礼仪之争”中采取了反通融主义的态度,禁止中国信徒祭天祭祖,导致十八世纪成效斐然的中西间的文化交流被迫中断,直到一百年后基督教才在洋枪洋炮的保护下,作为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以一副丑陋的面孔闯入中国,这实在是件令人叹息的事。

在今天看来,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阐释有着明显的不足,如资料的局限性,较浓厚的将中国思想套入西方框架的西方中心主义痕迹。但莱布尼茨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坚信人类有着共同的天性和基于自然的理性,因而文化间在差异的表象之下必然有着内在的一致,他用自己卓越的才智在当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揭示了中西文化间的契合,在相同的条件下,很难有人能做的比莱布尼茨更好。

反观当代的文化比较,人们出于种种不同的目的,似乎更注重文化间的差异性,但莱布尼茨注重寻找文化间共识的努力是值得人们重视的。对莱布尼茨而言,这种文化间的契合绝不仅仅是空洞的思想而已,他穷其一身的努力都是在政治、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社会活动中,试图缔造一个基于人类的共同的自然理性(即自然神学)的人类共同体,使欧洲和中国通过俄罗斯为中介和通道,互相取长补短(中国学习欧洲的启示神学和自然科学,欧洲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和经验技艺),紧密地联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发扬人的理性和科学精神,消除世界上的各种混乱和纷争,建立一个极大地促进人类福祉的新世界。莱布尼茨的宏伟构想固然失败了,他的普遍的理性主义思想也不免忽视了文化间的差异,但是一个有希望的人类未来除了建立在文化间的共识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还能有其他的选择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辉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后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 一、原始社会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主要有天然洞窟和人工挖掘的洞窟,穴居与巢居非真正建筑,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真正建筑才诞生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代本了宫室、民居、墓葬等建筑类别,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室遗址。商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周围壕沟和城墙较为常见。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三、封建社会建筑 (一)战国时期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开始兴建, 出现了瓦和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秦郑国开渠三百里和李冰兴修都江堰,规模都相当巨大,秦始皇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由于秦国统一时间极短,而当时经济生产条件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秦代建筑的发展只是集中在宫殿、园囿方面。 (二)汉 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期。从西汉到东汉的400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主要表现形式有长安城、陵邑、陵墓、宫殿、私家园林、长城。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前的城池都是土筑,而东晋时北方十六国都城城墙则有部分使用了包砖,这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甚至是一大创举。这一点也是与当时处于多个政治势力割据的局面,建筑注重防御的社会形势相关联的。 佛寺、佛塔和石窟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地郡县也都有佛寺。初期佛寺的结构与布局基本都是模仿印度,而后人们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构建筑应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有了中国的色彩。 佛塔传到中国后和中国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石塔和砖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为中国的古典建筑和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石窟是建筑、雕刻、壁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因而石窟的大量开凿,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情况与佛教建筑的繁荣,我国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 (四)隋唐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1)城市和宫殿建设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

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显得愈发重要,所以本文先解释什么是文化影响力,然后再说明文化的作用。接着再说明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其对世界影响力。进而指出中国如果想要让自己在国际上长期地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得到他国的尊重,那么只有提升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从影响力,从而在指出提升本民族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然后再结合中国文化和国际的大环境,从而找出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中国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路径;对策;提升 正文 一、文化影响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上所产生的认同的深度和广度 (一)文化影响力的内容和文化的重要性 1.何为文化影响力 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所具备的文化素养对周围国家所产生认同的深度和广度,是一种可以间接调控或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力量。一方面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表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面貌和整体文化素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内在素养的体现。 2. 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对人的作用: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二)中国文化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1.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曾经都拥有着耀眼的文明,可是如今文化仍然蓬勃发展并不断传承的却只有中国,这也充分显

莱布尼茨 单子论

单子论 莱布尼茨 1. 我们这里要说的单子不是别的,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 2.既然有复合物,就一定有单纯的实体;因为复合物无非是一群或一堆单纯的东西。 3.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延、形状、可分性的。这些单子就是自然的真正原子,总之,就是事物的原素。 4.也根本不用害怕它们会分解.根本就不能设想一个单纯的实体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消灭。 5.根据同样理由.也根本不能设想一个单纯的实体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产生.因为它是不能通过组合形成。 6.因此可以说,单子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失,这就是说,它们只能通过创造而产生、通过毁灭而消失,至于复合物则通过部分的组合和分解而产生或消失。 7.也没有办法解释一个单子怎样能由某个别的创造物在它的内部造成变化或改变,因为在单子里面不能移动任何东西,也不能设想其中可以激起、引导、增加或减少任何内部运动,这在复合物中是可以的,那里有部分之间的变换。单子并没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户。偶性不能脱离实体,不能漂泊在实体以外,象过去经院学者们的“感性形相”那样。因此不论实体或偶性都不能从外面进入一个单子。 8.然而,单子一定具有某种性质,否则它们就根本不是存在的东西了。单纯的实体之间如果没有性质上的差别,那就没有办法察知事物中的任何变化,因为复合物中的东西只能来自单纯的组成部分,而单子没有性质就会彼此区别不开来,因为它们之间本来没有量的差别。因此,既然假定了“充实”,每个地点在运动中就只会接受与它原有的东西等价的东西作为补偿,事物的一个状态就无法与另一状态区分了。

9.每一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因为自然界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一样,仿佛不可能在其中找出一种内在的、基于固有本质的差别来。 10.我还认为毫无疑问,一切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有变化,因此创造出来的单子也是这样,而且这种变化在每个单子里都是连续的。 11.根据以上所说的看来,单子的自然变化是来自一个内在的本原,因为一个外在的原因不可能影响到单子内部。 12.但是除了变化的本原以外,还要有一个变化者的细节,这个细节,可以说,造成了各个单纯实体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13.这个细节应当包含着单元或单纯物里面的繁多性。因为既然一切自然变化都是逐渐进行的,就有的东西变,有的东西不变;因此在单纯的实体中一定要有多方面的牵涉和关系,虽然它并没有部分。 14.这个包含着、代表着单元或单纯实体里的繁多性的过渡状态,无非就是知觉;我们应当把知觉与统觉或意识仔细分开,这是下面就会看到的。就是在这一点上,笛卡尔派有非常严重的缺点,他们认为觉察不到的知觉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们认为只有心灵才是单子,既没有什么禽兽的灵魂,也没有什么别样的“隐德来希”,他们同普通人一样把长期的昏迷与严格的死亡混为一谈,而且陷入经院学者的偏见,以为灵魂完全与肉体分离,甚至赞同那些思想乖谬的人的意见,主张灵魂有死。 15.使一个知觉变化或过渡到另一个知觉的那个内在本原,可以称为欲求;诚然,欲望不能总是完全达到它所期待的全部知觉,但它总是得到一点,达到一些新的知觉。 16.当我们发现自己所觉察到的最细小的思想也包含着对象中的多样性时,我们就在自己身上经验到单纯实体中的繁多性了。因此,凡是承认灵魂是单纯实体的人,都应该承认单子中的这种繁多性;贝尔先生也不应当在这一点上发现什么因难,象他在《辞典》里的“罗拉留”条中所写的那样。 17.此外也不能不承认,知觉以及依赖知觉的东西,是不能用机械的理由来解释的,也就是说,不能用形状和运动来解释。假定有一部机器,构造得能够思想、感觉、具有知觉,我们可以设想它按原有比例放大了,大到能够走进去,就象走进一度磨房似的。这样,我们察看它的内部,就会只发现一些零件在彼此推动,却找不出什么东西来说明一个知觉。因此,应当在单纯的实体中、而不应当在复合物或机器中去寻找知觉。因此,在单纯实体中所能找到的只有这个,也就是说,只有知觉和它的变化。也只有在这里面,才能有单纯实体的一切内在活动。

从金庸小说看中国传统思想

从金庸武侠小说看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体现 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金庸是著名的华人作家,他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哲理思想,而金庸本人在写武侠小说的时候也同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理思维来思考人生和主人公的命运。儒道佛思想对金庸小说影响很大。这不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儒家、道家、佛家,只是视其人生观与世界观,气质与人格与儒家道家佛家相近似。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最主要的哲理思想是儒家、道家和佛学禅宗,儒家的学说是为人处世的东西,强调的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儒家可细分为经学和理学,经学重书本,讲章句训诂;理学重心性,讲义理修养,讲礼仪、伦常。道家的主要概念是属于哲学范畴,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世界观宇宙观的智慧结晶。金庸的宗教思想实质上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的。开始是采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来塑造他的梦想。在对儒家彻底失望后,金庸开始人生哲学的探索之旅。 首先,儒家思想。儒家讲求积极入世,为政治出力,再加上儒家的礼仪教化要求人谦恭有礼,做人应当做到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境界,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是《书剑恩仇记》,故事中的主角陈家洛就是儒家的典型代表。《书剑恩仇录》亦称《书剑江山》。从名字上看充满了儒生的诗卷气,而其中的主人公陈家洛更是十足的儒生气质。首先他的父亲就是当时大儒,学问非凡,在这种熏陶下他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金庸有意或无意的总是在其中穿插着儒家思想,他待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甚至是他微笑的样子,金庸都尽可能的带着“有礼”二字,再加上这部作品是金庸的处女作,我国教育中的儒家思想早已深深刻在金老的心里,他当然会尽量运用自己熟悉的思想贯穿在作品当中,主人公陈家洛无论是对待对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爱情,还是在对待反清的事业上面都是优柔寡断,无法取舍,以至于最后造成了爱人的枉死,事业的功败垂成。正是秀才造反,十年难成;秀才恋爱,误人误己!其中虽提到道家之“庄子”,更从庄子的《逍遥游》中领悟了高超的武功,但从陈家洛所领悟的角度来看,也仅是从儒生对庄子文章的角度欣赏其神思华美、虚灵缥缈而已,并未入门。如此十足儒生气的主人公,在其后作品中再未出现。其后的《碧血剑》、《飞狐外传》、《雪山飞狐》系列,一直到《射雕英雄传》之前,都是儒家思想为主导的阶段,不过是从小儒到大儒,从文彩飞扬的小儒生如陈家洛,到近乎文盲的朱家、郭解之流的大侠客胡一刀、苗人凤、胡斐,其间小说主题包含较多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忠义思想,尤其是陈家洛在《书剑恩仇录》里仅仅是为了汉人的江山而反清,如在第十一回“高塔入云盟九鼎,快招如电显双鹰”中陈家洛对乾隆道:“正是,做汉人的皇帝,不是满清的皇帝。”正明明白白体现了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碧血剑》中李岩对李自成的失望和尽忠义之死,尤其是在第二十回“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中李岩叫道:“大家坐下,我自有主张,万岁爷待我不薄,‘造反’二字,万万不可提起。”然后从容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中国人只讲求实用的技术,而缺乏真正的科学。我们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非常发达的。比如,在数学方面,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墨经》中光学部分,虽然只有八条,但次序安排合理,逻辑严密,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在化学方面,西汉时的《淮南万毕术》发现了金属置换反应。东汉末年的《周易参同契》认识到了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配方比例关系。东晋时的《抱朴子》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而中国人在天文学、地学和医药方面的成就,更是有口皆碑,就不必细说了。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与如何定义科学有关。李约瑟认为,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区别是将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他分析伽利略方法的特点是:(1)从所讨论的现象中,选择出几个可用数量表示的特点;(2)提出一个包括所观察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内的假说(模型);(3)从这个假说推出某些能够实际验证的结果;(4)观察,然后改变条件,再观察即进行实验(反复实验),尽可能把测量结果用数值表示出来;(5)接受或否定第二步所作的假说;(6)用已经接受的假说作新的假说的起点,并让新的假说接受考验。如果按照这样完整的六步进行才算是科学研究的话,不仅中国古代没有,西方也没有,就连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上世纪80年代有位留美学者说中国古代一无对科学的兴趣,二无科学教育,三无科学的思想方法,四无对科学作用的认识。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偏激。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为了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就必须发展生产,必须去认识自然界,去发展自然科学,只是关注的程度有所不同,发展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中华民族能够持续发展几千年,没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详细证明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前言 此证明主要是献给那些无论如何,竭斯底里都想知道自已手上这条无与伦比公式背后的秘密的高中生。 公式的证明首先是从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相关定理的证明开始,然后给出积分上限函数的定义,最后总揽全局,得出结论。证明过程会尽可能地保持严密,也许你会不太习惯,会觉得多佘,不过在一些条件上如函数f(x),我们是默认可积的。 所有证明过程都是为后续的证明做铺掂的,都是从最低层最简单开始的,所以你绝对,注意,请注意,你是绝对能看懂的,对于寻求真理的人,你值得看懂! (Ps :如果你不太有耐心,我建议你别看了,因为这只会让你吐出垃圾两个字) 定积分性质的证明 首先给出定积分的定义: 设函数f(x)在区间[a,b]上连续,我们在区间[a,b]上插入n-1个点分成n 个区间[a,x 1],[x 1,x 2]…[x n ,x n-1],其中x 0=a ,x n =b ,第i 个小区间?x i = x i -x i-1(i=1,2…n)。 由它的几何意义,我们是用无数个小矩形的面积相加去模拟它的面积,因此任一个小矩形的面积可表示为?S i =f(εi ) ?x i ,为此定积分可以归结为一个和式的极 限 即: 性质1:证明?b a c dx = C(b-a),其中C 为常数. 几何上这就是矩形的面积 性质2:F(x)和G(x)为函数z(x)的两个原函数,证明F(x)=G(x)+C,C 为常数. 设K(x)=F(x)-G(x) 定义域为K 1021110()lim ()lim (...)lim ()()n b i i n n a n n i n n f x dx f x c x x x x x x c x x c b a ε-→∞→∞=→∞=?=-+-++-=-=-∑?0()()() ()()()()()0()()()lim 0x F x G x z x K x F x G x z x z x K x x K x K x x ?→''=='''∴=-=-=+?-'∴==?Q 1()lim ()n b a n i i i f x dx f x ε→∞==?∑ ?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

2018年全新《中西文化比较》尔雅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2018年全新《中西方文化比较》尔雅网课章 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1 1 【单选题】从文学与审美的角度来瞧,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就是()。 A、白话诗 B、古体诗 C、现代诗 D、格律诗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 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就是()。 A、 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 B、 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 C、 好恶的原始冲动就是可以被控制的 D、 最初的喜好更多地就是冲动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就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2 1 【单选题】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 A、精英 B、个人 C、特定人群 D、大众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长期来瞧,()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蕴含的意义 B、接触的频率 C、她人的喜好 D、事物的外表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与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3 1 【单选题】《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 A、道 B、象 C、规 D、气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村山节与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600年 B、800年 C、1200年 D、300年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

单子理论的浅谈

简谈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莱布尼茨生活的17世纪,德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与其他西欧各国相比落后得多。但由于德国在地理及文化上与发达国家英、法、何接近,贸易往来也十分密切,这些国家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对德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正处在酱原始积累时期,在珠条件下,力图和封建势力妥协,借助所谓开明专制制度取得经济和政治的权利。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莱布尼茨是从同情机械唯物主义开始的,后来才创立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基本上是形而上学的,但也饱含辩证法的因素。莱布尼茨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反驳洛克和托兰德的唯物主义,批判笛卡儿的唯物主义的物理学,反对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和比埃尔的怀疑论。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单子论学说。 单子学说是莱布尼茨哲学和核心。 莱布尼茨是一个多元论者。他承认有无限多的精神实体,这些实体叫做“单子”。这一学说是他在许多哲学著作、首先是《单子论》一书中阐述的。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不可分的实体,是“物的元素”。单子是绝对单纯的,它具有活力、独立性;每一个单子都不同于所有其他的单子。单子不是物质的,它没有广延性,根本不存在于空间,因为空间可以无限地分割,而单子是不可能的。单子既不是空间的点,也不是物理学上的点,它们的本性纯粹是精神的,是形而上学的活动中心。单子是不断由“神发射出来”的,而神就是构成万物最终基础的原子单子。 按照单子发展的阶段,可心把单子分为心下几种:只具有模糊表现的简单的单子;能感觉、能复制的立时——灵魂;单子——精灵,既具有想象能力的理性生物,也不是人的“智者”。单子“没有”通向外界的“窗户”,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自为的世界,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统一体”。 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体系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在这一体系里肯定了单子的完全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肯定了单子对神的依赖性。单子和内部世界并不相互影响,因果律也不适用于它们,但是它们的行动却上一致的。为论证单子的这种一致性,莱布尼茨在他的体系中运用了“先定的和谐”这一神学概念;好象神在创造单子的时候已经保证了它们的一致与和谐。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它被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所干扰,它们的个性饮食着似乎处于萌芽状态的无限的东西,它逐渐地变成了一面“生动的宇宙镜子”。“先定的和谐”是莱布尼茨哲学中最为保守的东西。它为现在的制度辩护,说的现在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从而歌颂“造物主”。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学说也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实物的能动性原则,对单一和普遍、单一事物和整个世界联系的理解,以及接近于物质和运动相互联系的原则的观念。 莱布尼茨用理性认识来反对狭隘的经验论,但他对更改认识所作的解释却是唯心的。他认为,更改认识所具有的普遍性以及与它密切联系的必然性不是导源于感性经验,而是根植于理性本身,根植于我们自身内丰的“必然真理”的原则。他指出灵魂不是腊块,不是白板;他把灵魂比做一块大理石,它上面已经有用线条勾划好了的未来雕象的轮廓。他把经验论的因素与唯理结合起来,认为除了不能用经验方法确定并且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理性真理外,还有事实真理,这些真理不用经验方法并借助于归纳而确定的。 莱布尼茨的罗逻辑方法为仅为数学的发展,而且也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解答了关于作切线于曲线的问题是基本问题,提出了既适用于代数函数又适用于其他各种函数的统一的和一般的方法,代替了当时局部的方法。还发现了两种基本的分析运算(微分和积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解决了当时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中的许多困难。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

————————————————————————————————作者:————————————————————————————————日期: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 【内容提要】:金庸武侠小说曾经一度风靡于华人读者中,且经久不衰。总览其作品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探究其文化意蕴。金庸小说用文化在雅俗间搭起桥梁,以其文化品位让“成年人的童话”打入文学殿堂的正厅。其作品既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又充满金庸个性的创新,具有浓郁的现代意识;金写武侠,可实已突破“武侠”之园囿,既有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游心自然、佛家的明世旷达,也有独立的批判精神、民族的和谐平等、个性的自由解放、辩证的亦正亦邪。文章试图以文化解码金庸武侠,探索通往艺术殿堂的雅俗共赏之路。 【关键词】:金庸文化武侠、儒释道现代意识 引言 “男金庸、女琼瑶”。曾经有多少像笔者这样的“金粉”,在青春懵懂时期就开始痴迷其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天马行空的想象、荡气回肠的情感……金庸小说倾倒无数“金迷”的原因可谓不胜枚举,可是当经过岁月的沉淀,何以仍感回味悠长,究其原因,大概是其历久弥香的文化使然吧。遥想n多年前,它摆在地摊上,处在文化的最边缘,各种盗版乱七八糟。然而到今天,各大书店上架豪华版,现代文学研究权威严家炎教授在北大开设研究课。在雅俗之争的时代,金庸小说用文化在雅俗间搭起桥梁,以其文化品位让“成年人的童话”打入文学殿堂的正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推开文化之窗,探视金庸不朽神话之一隅。 一、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度契合的文化内涵 叶茂源于根深。文学艺术作品往往都承载着某种特定的民族文化,呈现出这个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历史。一般的作家只会讲故事,优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西方的文化启蒙当西方被基督教神学黑暗的中世纪统治接近窒息的时候,一些知识分子精英在反思在思考,是为启蒙时期,恰在这时,来华的传教士带回了中国文化,当然包括儒家思想。 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传入是对西方文化一次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被发现,对西方思想家们来说,是与达.伽马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新发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他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说,当中国已经成为广大繁庶而且具有完善而明智的制度治理国家的时侯,“我们(欧洲各国)还是一小撮在阿尔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哩”!他认为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首先从中国那里开始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 伏尔泰指出,“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是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他主张,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其它启蒙运动人物如霍尔把赫、狄德罗、爱尔维修,以及更早的莱布尼兹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指出:“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法国和英国的实情是,中国,在儒学的推动之下,早就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政治,现在儒学又成为攻击这两个国家的世袭特权的武器。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间接的儒家思想影响-科举制度:自古以来,欧洲的官爵都是世袭的,除非有战功受到国王的封赏,一般人想进入权力阶层是不可能的。当科举制度被引进的时候,在教育领域和人才选拔录用模式上可以说革命性的颠覆了以前落后的模式,这种凭借学问和才干、"学而优则仕"的制度与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一拍即合,它们终于找到了实现其启蒙思想的手段,英国由此造就了排出世袭制的具有英国特色的科举制度——文官制度,一举成为日不落;后来美国拿去搞有美国特色的科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成为又一个超级大国......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学习传统文化有感2014年9月参加优秀青年培训班以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卓越团队建设等多个课程,这些课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特别是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经过深入的学习和自己反复琢磨,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现代的管理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管理的“道”,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是管理的“术”,道是论述事务的本质,而术是对处理事务的技巧和方法的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管理偏重于“德”治,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偏重于“法”治,德治讲究的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人文性是软的一面,法治追求的是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是硬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定性的管理,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人的管理,西方现代管理办法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量的管理,目标必须清晰和量化,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事的控制。 深入的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会在企业发展、团队建设、日常工作管理多个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学相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管人,用西方现代管理文化管事,这样将会对企业和团队内部的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道和术”,“德和法”,“定性和定量”三个方面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学习心得。 一、道与术相结合,本质和技巧并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分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代表的道

家思想,儒家思想对管理的“道”主要是中庸思想,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道家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无为”,主张的是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基本原则,无为并不是要人们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人们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庸”到“无为”讲的都是,企业和团队的外部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应是“竞赛”关系。因为“争”会导致自我混乱,使自己脱离市场根本,把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到企业和团队的非正常上升通道外。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存在于市场中新的、尚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设法去满足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传统文化中要求的是管理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使管理活动顺应自然之“道”。克服轻率和浮躁的弊病,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做事。 明确了企业和团队的目标和方向后,如何去做呢?所遵照的路径和工作方法有哪些呢?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再好的目标也都是只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企业中心思想贯彻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就需要重“术”,就是对目标的执行进行技巧性监控、处理,加强反馈,加强考核,这是西方现代管理学中描述的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的强项,通过目标分解、计划设定、人事关

莱布尼兹学术成就

莱布尼兹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 学家、物理学家和析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 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 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平事迹 来布尼xx出生士德困东鄙来比镯的一个书杳 之家,)‘一泛接触占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 的学术目标.巧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还)‘一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并对他们的著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 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木》的课程后,莱布尼兹对 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 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析学硕士学位. 20岁时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木思想是 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 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 和数学才华. 莱布尼兹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 便投身外交界.在出访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 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 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著作.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 定了微积分学.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 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仟首仟院长. 始创微积分 17世纪卜半叶,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 刊微积分理论风还向生丁.微积分思想,最早叫以退 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 的方法.1665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在 1673-1676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论著.只有 莱布尼兹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 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 的两种运算.而这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所在.只有确 立了这一基木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 积分学.并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 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展 成用符n5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 来布尼xx在数字万向的成就足巨人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他的一系列 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 础.莱布尼兹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复数 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是实数的结论.在后 来的研究中,莱布尼兹证明了自己结论是正确的.

金庸小说与文化

金庸小说与儒释文化 ——侠之大者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反对:“金庸的小说再好也是武侠小说,思想境界低,属于下里巴人的俗文学,跟文化扯得上啥关系?” 我用《天龙八部》中包不同的口头禅回答:“非也!非也!”——金庸的小说是充满了中国的文化精神的。李陀就说过:“不读金庸的人,就是不懂文学!”此语当然有偏激之处,但也从某种层次上说明了金庸的小说是蕴涵着文化的。孔庆东也曾说:“如果我们把中国人,分成喜欢金庸作品的和不喜欢金庸作品的两个群体,以我的了解,就整体而言,前者的审美能力、文学水平大大超越后者。” 好,言归正卷。 金庸是擅长“北冥神功”的,不过他的北冥神功不是吸别人的内力,而是广泛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小说广泛地涉及到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可谓之“驰骋儒释道,驾驭文史哲”。 金庸小说涉及儒家文化的地方非常多,也非常精彩。最能体现期小说的儒家文化的当然是儒侠郭靖。此君木讷本分、纯朴少知,无孔明之智慧、武穆之胆略,然豪爽豁达、义薄云天,他既有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豪言,又有为保卫襄阳而牺牲的壮举,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精神褒扬到了极致。还有《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给“九指神丐”洪七公做的两道菜,一道名为“好逑汤”,取自儒家经典《诗经》中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另一道名为“二十四桥明月夜”,取自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去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里面蕴含的儒家文化,是不言而喻的。又如《射雕英雄传》中有一场黄蓉和一灯大师的“渔樵耕读”四大弟子斗智的情节,别人出“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黄蓉就对“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对得可谓妙矣,今天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对出这么好的联语。四大弟子确实拿她没辙时,只好用孟子说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来羞辱她,孰料黄蓉反唇相讥道:“孟夫子最爱胡说八道。”一下子颠覆了儒家的圣人。她可不是一时的气愤之言,且看她怎么说:“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此诗句句针对孟夫子的。《孟子》中有篇寓言名为《齐人有一妻一妾》,说一个乞丐居然有一妻一妾,黄蓉说,既然是穷乞丐,怎么可能有两个妻子呢?《孟子》中另有一篇寓言,说的是某人天天到邻居家去偷鸡,黄蓉说邻居家哪来这么多鸡给你偷?见解是非常独到的。当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黄蓉就说,当时周天子尚在,你孟子却去各诸侯国游说,岂不是想谋反?这里面的文化内涵可以给大学生好好上一课了!还有,黄蓉通过“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得出孔门弟子的贤者有三十人是成年人,四十二人是少年人,也是非常精辟的见解,给“学而不思则罔”的我们以很大启迪……此外,金庸小说中还有很多地方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金庸的作品越到后来,佛家思想便渗透得越厉害。北大教授陈平原在其著作《千古文人侠客梦》中有一句名言:“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天龙八部》可谓集金庸理解的佛家思想之大成。《天龙八部》这个名字就是从佛学中来的,是佛家所谓的芸芸众生之意。陈世骧先生说这部书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实在是不错的。而最能体现佛家精神的当然是乔峰。乔峰的身上有佛家的原罪思想,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大豪杰,然而他的悲剧命运是老天爷降下的,是他不能主宰的。最后为了换取天下苍生的和平,他用气壮山河的一死奏响了武侠精神的最强音,也最生动地诠释了佛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而段誉连连爱上几个女孩子,结果发现都是自己的妹妹,这多惨,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佛家冤孽的思想,这是一种冤孽。幸好最后发现这些人都不是他妹妹,不然这天下第一情痴要是不能和他的神仙姐姐长线相厮守,只怕是活不下去的。虚竹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一,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 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 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 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 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 。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 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与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所以中国古代与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政府将建筑当作政治观念的表现,如建筑中的等级观念、城市规划中的皇权意识、礼制建筑中的伦理思想等等。 而民间则将建筑看作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如宅第、宗祠、牌坊以及建筑上的装饰等,都表达人们对人的社会性的看法。 3,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外观造型、工艺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 地域特色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地理气候条件;二,历史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三,特殊的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 地理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工艺技术方面,也在建筑造型方面反映出来。如北方由穴居发展到窑洞,南方由巢居发展来的干栏式住宅;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 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如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南方建筑的轻巧精致。 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的原因常常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土楼式民居,就是历史上的移民为自我保护而建的;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是因为游牧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或者说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官文 化——宫廷艺术——宫廷建筑士文化——文人艺术——文人建筑 俗文化一一民间艺术一一民间建筑 官文化的特点是突出政治和权力的意识。大到城市和皇宫的规划,小到建筑甚至服装的 装饰,突出皇权和等级观念。在规制上体现政治意识,在艺术上以庄重、华丽为特点,体现皇家气派。在建筑上主要有宫殿、坛庙、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等。

中西文化比较-网课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网课答案 1. 单选题中医对血液循环的了解比西方人至少早()年。 2000 2. 单选题西方语言文字本身的挑战是()。 语法 3.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表现了近古音的语音著作?() 《中原音韵》 4. 单选题中国古代的乡校除了办学以外的另外一个作用是()。论政 5. 单选题 ()是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第一原则。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6. 单选题中国产生的专制皇权从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制约传统中国过于强烈的()。 平等民主心态 7. 单选题中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中“道”的意思不包括()。凌驾于其他人之上 8. 单选题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相较于中国的唯心主义,更加强调()。原型 9. 单选题“全盘西化论”在()前后就已经形成了。 “五四”时期

10. 单选题民主社会鼓励成员()。 由克己利人的心态转换为损人利己的心态 11. 单选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的名言。 管仲 12. 单选题 ()提出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 佛家 13. 单选题全盘西化派对诗歌是提倡()。 白话诗 14. 单选题认为中国实现了圣君与良臣政治的是()。 黑格尔 15. 单选题中西语音比较下,不是中国语音特点的是()。 闭音节 16. 单选题中国不受列强欺负的方法不用强调()。 统一性 17. 单选题莱布尼茨在要求加入中国国籍的同时在()创立了一所中国学院。 法兰克福 18. 单选题人口数量与文化先进程度成()关系。 梭型 19. 单选题德国学者()首次将中国“圣人”这个意思诠释清楚。佩德斯 20. 单选题索绪尔的()强调从静态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变化。

共时语言学 21. 单选题西方的哲学家一般也成为了()。 科学家 22. 单选题以下错误描述西方社会的民主的是()。 自觉自发的民主 23. 单选题以下正确描述乔姆斯基语言学习的机制的是()。 人天生能够不断创新句子,也能够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 24. 单选题下列关于辜正坤教授对于社会和法律的见解,说法正确的是()。 社会越安定法律的作用越小 25. 单选题幼儿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是因为其()记忆能力强。 机械 26. 单选题中国哲学倡导的是()。 气一元论 27. 单选题中西文化在字形比较上,中国更注重()思维。 整体综合 28. 单选题中国政治强调为官者或者为皇帝者的德行,是受到了()思想的影响。 民本 29. 单选题中西资源及文化比较中,古代社会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