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教学中技能迁移理论运用策略的研究

体操教学中技能迁移理论运用策略的研究
体操教学中技能迁移理论运用策略的研究

第20卷第2期南京体育学院学报Vol.20.No.2 2006年4月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pr.2006

●运动训练

体操教学中技能迁移理论运用策略的研究

郑锦惠1,吴志海2

(1.沈阳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32;2.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辽宁沈阳110032)

摘 要:通过对迁移理论概念、机制的阐述及其在教学中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技能迁

移的相应策略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旨在增加体育专业院校教师在体操教学中主动运用技能迁

移理论的意识,更加合理地运用一系列手段来促进技能间的积极性迁移,防止或减少消极性迁

移的影响,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体操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操教学;动作技能;迁移理论;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09(2006)02-0090-04

The G ymnastics T eaching inside T echnical Ability Migration Theories Makes Use of the R esearch of the Strategy

ZHEN GJin-hui1,WU Zhi-hai2

(1.Shenyang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Shenyang110032China;

2.Sports School of Shenyang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Shenyang110032China)

Abstract:This text passes to expatiate to the migration theories concept,mechanism and its affect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 in teaching,the problem that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strategy of cowgirl of the technical ability migra2

tion and should notice.Aim is in increase athletics profession college teacher in the gymnastics teaching the active

application technical ability moves th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making use of a series of means to promote the tech2

nical ability an influence for of positive moving,preventing or reducing negative moving more and reasonably,for

deep turn the reform in education,increase gymnastics teaching quantity the offering consults.

K ey w ords:Gymnastics teaching;action technical ability;move the theories;application method

迁移作为基本的学习现象和教育的目标之一,始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学习的本质及规律,是学习理论建立的重要支柱;同时,学习迁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它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奥苏贝尔指出:心理学关于迁移的研究乃是心理学对教育产生最大影响的一个领域。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最大的迁移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为迁移而教”已成为教育界流行的口号。

1 技能迁移理论概念和分类

迁移在教育心理学的范畴认为是:“已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甚至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影响。”所谓运动技能的迁移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中称之为竞技能力的相互转移,即已掌握的运动

收稿日期:2005-12-12 修回日期:2006-01-19

作者简介:郑锦惠(1963-),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技能对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的影响。

根据体操教学的目的及技能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迁移的种类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积极性迁移,也称正迁移,指刚形成的运动技能对原有技能起加强、巩固作用,对形成新的运动技能使之更易理解和掌握;第二类是消极性迁移,也称负迁移,指刚形成的运动技能对原有技能起破坏作用,并干扰新技能的形成使增加困难;第三是零迁移,指刚形成的运动技能对原有和继而要形成的新技能既无促进、巩固作用,又无破坏干扰作用,技能间的迁移几乎为零。在体操运动中,由于每个体操项目各有其特点,其动作技术往往自成系统。如果把体操某一项动作技术间的关系视为纵向联系,那么同一项目间的技能迁移可称为纵向迁移;如果把各项动作技术之间的关系视为横向联系,那么项目之间各动作技能的迁移就可称为横向迁移,其关系所示如附图:

动作技能迁移分类— 积极性(正)迁移—

纵向正迁移

横向正迁移—消极性(负)迁移—

纵向负迁移

横向负迁移 零迁移

附图 动作技能迁移分类

2 技能迁移的过程和机制

西方心理学家哈洛(H.F.Harlow)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叫做“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学习方法可以产生广泛的一般性迁移,技能的迁移过程是动作技术的整合过程,也就是动作技术的有序化过程。动作技术的整合过程就是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动作技术结构,这需要通过新旧动作技术的不断整合才能实现。

动作技术的整合过程是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的“同化性”(assimilation)迁移,“顺化性”(coordina2 tion)迁移和“结构重组性”(restructure)迁移。已有的上位动作技术结构把新建的下位动作技术结构吸收到自身中去(同化),而新习得的下位动作技术结构可以纳入到已有的上位动作技术结构中去(类化),这种迁移过程称为“同化性”迁移过程。例如,当学生学到技巧中的团身后空翻时,在建立了“空翻”的概念之后,又学了屈体后空翻、直体后空翻时,这时就能将三者合起来构建空翻中的“一般体”。当已有的动作技术结构不能把新的动作技术结构吸收或纳入(同化与)自身中去时,存在着共同因素的新旧动作技术就会发生协调性迁移,旧动作技术发生顺应性变化,建立起新的上位动作技术结构,并且包容了旧有的下位动作技术。顺化性迁移是在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并列教材时发生的。例如,双杠前摆下动作技术学习和跳箱的斜进直角腾越动作技术学习,就要求学生在获取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可结合已获得的新旧动作技术结构,将两个动作存在的联系(展髋、收腿技术环节)运用到技能学习中去,这样的习得一定会事半功倍。第三类是结构重组性迁移,结构重组是指已有动作技术的有关成分,重新组合建立起新的动作技术结构,各成分只是在程序或位置上进行调整,而动作技术的构成成分不变。

3 体操教学中迁移效应的影响因素

3.1 动作技能之间的共同要素是产生迁移的必要

条件

迁移是记忆暂时联系痕迹的复活,并在新刺激物的作用下参与新联系的建立或旧联系的改组,从而使已有的联系得到扩充和发展,在旧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新技能,达到提高思维和发展能力的目的。体操动作技术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环节,能产生相互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教材合理归类、科学安排,尽量将具有共同因素的教材编在一起,而共性不大或互相干扰的教材则要错开安排。这样,既可以巩固掌握的技术动作,又可以加快对新动作的理解,加强对将要掌握的动作技能的认识,从而缩短学习时间。

3.2 元认知能力是决定迁移的核心要素

元认知的实质是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对认识的认识。在元认知的调控下,学习者对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学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的关系有清晰的认知,使学习者获得学习和理解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有效激活、监控、调整、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主动迁移的意识予以关注。主动迁移意识实际上是学习者认知的自我调控的一种表现,有效的学习者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迁移的重要性,并且有强烈的内部动机来利用迁移的机会,具体表现在主动地识别不同学习任务之间的相关性、识别可以迁移的具体情境、在迁移机会出现时,主动、恰当地提取或接通有关的经验或可利用的资源,并灵活地应用这些经验或资源。由于具有这种主动的自我调控,使得学习者减少了头脑中的惰性知识经验的存在,提高了已有经验的可利用性。一些研究和实际

19

第2期 郑锦惠,吴志海:体操教学中技能迁移理论运用策略的研究

教学都发现,有时尽管学生头脑中储存了迁移所必须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似乎处于惰性状态,不能被有效地加以利用。这与缺乏主动迁移的意识是有关系的。可以说,自我调控是促进学习与迁移的关键。

3.3 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迁移的基础

运动技术原来是许多条件反射按严格的时间间隔与空间限制串联而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一连串复杂的连锁反应,每一技术从空间的姿势改变到练习者的动觉感知都具有理想的模态,个体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在理想模态表象的影响下不断寻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与理想模态表象相符的动作练习得到强化,而错误的动作技术则被弱化和淘汰。3.4 基本技术的掌握是迁移的基本条件

我们知道,体育运动技术间的“共同要素”是产

生迁移效应的重要条件。对某一技术动作理解、概括深刻,掌握熟练,那么在学习同类技术时,就易产生迁移效应。而基本技术是组成复杂动作技术的“基础”,抓住了基本技术就等于抓住了各类复杂技术的“共同要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重点,放在首要位置。例如,体操动作技术中的前滚翻就有蹲撑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前滚翻分腿起、屈体前滚翻、手倒立前滚翻、前滚翻分腿坐(双杠)、支撑跳跃箱上前滚等多种做法,但各种滚翻动作要领都包括提臀、低头、含胸收腹等几个基本环节。如果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前滚翻技术动作,就能为学习其他几种动作打下良好基础,提供迁移条件,加快教学进程(见附表)。

附表 基本技术的动作序列

项目单杠双杠技巧跳跃

基本技术动作翻上成支撑、骑撑分腿坐前进团身前滚翻、后滚翻助跑屈体悬垂上板起跳悬垂起摆支撑摆动手倒立推手垂悬摆动挂臂摆动头手倒立落地

3.5 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迁移的催化剂

把学生已经掌握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迁移到体操动作技术教学中,这样既可以巩固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加快对体操动作技术的理解,从而缩短学习时间。研究表明,关于动作技能的一般知识及原理的掌握,无论对体操动作形成或迁移,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学习双杠肩倒立动作技术时,运用力矩原理来讲解动作要领,分析产生前后倾倒的原因及纠正错误的方法,这样既巩固了对力矩原理知识的掌握。又加深了学生对其动作技术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该动作技术。

4 体操教学中促进技能迁移的策略

4.1 科学安排教学进度

综上分析,客观存在的体操技术及其要素间彼此联系的特点,决定了主体的已有技能在学习、形成新技能过程中所发生的迁移作用。因此,体操教学中首先要按照运动技能迁移的原理,根据整个教材内容,在充分分析动作技术及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的总体进度计划,要特别强调前后教材间的技术要素,使教材进度呈现促进技能积极性迁移的功效。如后摆屈伸类动作可采用跑动

屈伸上(单)→长振屈伸上(单)→短振屈伸上(双)长振骑上(单)的排列方法。

对技术要素完全不同或主要技术要素不同且易产生干扰作用的动作,应从纵、横两维采用间隔排列法,并在相互干扰的动作间隔中安排相对无迁移影响的技术动作,以防止或减少技能间的消极迁移。如双杠挂臂撑屈伸上和单、双杠的长振屈伸上,虽同属屈伸类动作,但前者是原地屈伸动作,后者是在摆动中屈伸上,且完成动作的屈伸技术完全不同,因此在学习动作时易产生干扰作用,如果采用间隔排列法可有效防止或减少在学习单、双杠长振屈伸上动作时由于已形成的挂臂屈伸上技能的干扰而产生的“打腿”技术错误的消极影响。

4.2 精心设计引导性材料

当教师向学生呈现新的学习任务时,学生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知识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其二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虽然已经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但原有知识不清楚或不巩固,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辨别不清。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为此,教师可以考虑在呈现新学习材料之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而又与学习材料紧密关

29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第20卷

联,使学习任务变得清楚明了。这些引入的较为一般和较为概括的材料,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奥苏伯尔把它称为“组织者”。由于它的呈现一般先于正式的即将学习的材料,故又称为“先行组织者”。

奥苏伯尔认为这种引导性材料在概括性和包容性上应高于要呈现的新材料,但教师要以学生易懂的通俗语言(体操教学中为易掌握的基础动作)呈现,使这种引导性材料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例如,教授纵马分腿腾越这个内容时,就可选用学生已掌握的山羊分腿腾越动作来作诱导,通过不断地调整踏跳板和山羊的距离,逐步过渡到纵马上练习。

4.3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予清晰的动作表象

教学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应注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快速建立动作表象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善于观察的人一眼就能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其次,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外周感受器,建立正确的外显概念。教师利用清晰、准确的示范、讲解以及图片、教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正确的动作概念通过多渠道输入给学生,避免因手段单一造成学生注意力下降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是通过合理的方法建立正确的动作内显概念。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概念的获得不仅只依靠个体的外周感受器提供的信息,更多地还要依赖个体的本体感受器所提供的信息。教师应在学生建立正确的外显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切实可行的诱导练习和精心组织的第一次试做,使学生顺利找到正确的动作感觉。

4.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学生的概括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在迁移过程中,学生必须根据已有的动作技术结构来理解当前的新动作技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他就越能够理解新动作技术的实质,从而顺利地实现迁移,并且其能够迁移的范围就越广。

为使已有运动技能在新的学习情境中产生积极迁移影响,同时避免或减少相互干扰的消极迁移影响,就必须清楚地认识运动技能之间的相同和相异的技术要求,明确其联系的特点,除教师运用语言的讲解和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外,学生能否接受,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于新技术的教学中,还有赖于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大量的事实说明,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越强,就越能发现技术间的内在联系,找到技术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越能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技能间的正迁移,防止消极迁移的出现。运动技能和分析概括能力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技能形成和迁移有赖于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新技术的形成过程中又能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4.5 加强基本功和基础动作的练习

布鲁纳指出,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广,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学生掌握的基本动作、基本功越扎实,就越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对于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例如,掌握了技巧中的头手倒立之后,紧接着学习双杠肩倒立,学会技巧中的前滚翻和前滚翻直腿起后,随即就学习纵箱前滚翻等。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能缩短教学时间,又能尽快地掌握运动技能。

体操项目有自身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就是体操整体和系统的基础,它掌握的好与差对今后教学有很大影响。因此它是动作学习的基础,也是动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如柔韧、力量、协调等是体操动作练习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而各项目的基础动作,如倒立、支撑、悬垂、屈伸、滚翻、起跳等又是各项目的基础动作和基础技术。这些基础动作之间都有着密切联系,掌握它的扎实程度直接影响今后动作的学习和动作之间的迁移。因此在教学开始阶段应加强基本功和基础动作的练习,加强动作内在联系的练习,为今后教学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动作之间的迁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3]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5.

[4] 姚梅林.当代迁移研究的趋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

55-58.

[5] 王文静.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04,(2):

26-29.

[6] 殷恒婵,傅雪林,刘淑芳.体育教学中运用技能学习迁移的研

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66-68.

39

第2期 郑锦惠,吴志海:体操教学中技能迁移理论运用策略的研究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

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 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 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 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小学体操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浅谈小学体操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张华 摘要:体操运动包括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操运动根据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以及不同设备,可因人因地制宜,选择不同项目和动作进行身体锻炼。体操运动能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各运动器官、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体匀称的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防止和消除学生在课中出现的心理障碍,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操教学教学效果心理障碍意志 体操运动根据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以及不同设备,可因人因地制宜,选择不同项目和动作进行身体锻炼。体操运动包括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专门器械体操、韵律操等,这些运动形式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易于普及。体操运动能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各运动器官、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体匀称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所占课时比例是比较重的。体操动作有易有难,内容丰富多彩。许多教学动作如回环、转体、腾越等需要身体在器械上或不正常状态下完成,因此体操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或心理障碍,这些因素的产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防止和消除学生在课中出现的心理障碍,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如何和消除学生、提高体操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影响体操教学心理障碍 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心理障碍,并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仔细的调查访问,研究其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根据运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种影响体操教学心理障碍的: 1、畏惧心理 由于体操动作中有部分动作难度较大,并有一定的危险性,如单杠项目中的骑撑、支撑跳跃等动作,大部分学生由于身体条件或对动作的理解不够,害怕跌倒、掉下或受伤。往往容易产生一种畏惧情绪,表现为不敢做动作,肌肉紧张,动作僵硬,甚至借故见习。 2、自卑心理 男、女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较大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性格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差别。别人一学就会的动作,有的学生反复练习就是学不会或姿态不优美、动作不协调,于是易对此动作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天生不是练体操的料”,不是自觉的动脑筋想动作、刻苦练习,而是自暴自弃,甘心做别人的观众,即使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练习,也是敷衍了事,达不到练习的效果。 3、厌倦心理 体操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在低年级教材中出现过,如队列队形练习、基本的徒手体操及许多动作的辅助练习。部分学生不是从进一步增长体操知识、技能和提高运动技术出发,而是认为这些内容是老一套,因此上课时感到单调,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就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在进行体操练习时,思想不集中,练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体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4、怕苦心理 体操动作的形成要靠反复练习才能建立正确的技术定型。练习时在遇到手痛或运动量较大时部分学生不能坚持练习,怕苦怕累,不尽全力,尤其在素质练习中更为严重。 二、提出有效地克服方法顺利完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上述四种心理障碍,都会不同程度的影

浅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六要素

浅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六要素 发表时间:2019-06-24T14:50:18.307Z 来源:《成功》2019年第4期作者:肖莉莎 [导读]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只有不断改善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发挥音乐价值,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它不仅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励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 苍南县桥墩镇第一中学浙江温州 325806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只有不断改善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发挥音乐价值,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它不仅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励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感触;教学方式 一、创设课堂氛围,培养兴趣 创设课堂氛围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甚至言谈举止都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地驾驭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我在上“半音与全音”时讲到十二平均律,有学生提问是谁发现的?我就给他们介绍了朱载育,并向他们介绍国外相同律学的发现比我国要晚好几百年。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觉得很自豪,而且对律学产生了兴趣;其次,重视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智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动力;再则,创设情绪场,制造一种能够使学生情绪受感染、心理有体验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方法来传授音乐知识 例如,我采用绕口令进行节奏教学。见例:“老爷堂上一面鼓,鼓上一只皮老虎。皮老虎抓破了鼓,就拿块破布往上补。只见过破布补破裤,哪见过破布补破鼓。”几遍下来,不光绕口令学会了,节奏的难点——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也迎刃而解了。 (二)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音乐对于学生来说,首先不是表演,不是“艺术”,而是自我流露。因此,音乐教育,不应将学生在狭小的由音符组成的抽象、枯燥的世界里,束缚在课堂书本里,而应展现音乐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例如,《国歌》一课中的三连音这一节奏,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 “机关枪”引入,那么一下子,整个教室就活跃起来了。“哒哒哒哒哒哒”的机关枪声从教室的每个角落响起,慢慢地,绝大多数的枪声也都成了“哒哒哒哒哒哒(三连音)……”的节奏了,学生不仅轻而易举地念准了三连音,而且体验到了三连音像密集的炮火,联想到了爱国将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的场面。 三、开展多种音乐活动课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上器乐课时,教师除了讲课辅导外,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如需要配打击乐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锣鼓点外,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甚至与学生演唱的歌曲作伴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做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我们的音乐教学可以多样化的进行了,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我们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等。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很多时候,老师的个人演讲或者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深刻的认识。 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 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打印机等。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 六、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反思与评价是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与课堂质量的重要形式。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课堂教学开展多元性评价,尤其注重过程评价,让学生更注重自己的课堂表现,以此作为课堂考核内容。反思教学是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获得全新实践高度。通过反思,可让教师获得成长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就可能停滞不前,无法发挥创造性。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 读书笔记 由朱晓燕编著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师教育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和一般的英语专业理论书籍不同之处是理论清晰、事实详实,有好多实用有效的教学技巧。但第一次看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不懂之处,本学期的读书摘记我就选择这本书,静下心来,细心研读,一下子就被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大量的课堂操作方式以及技巧吸引住了,自己感觉收获很大。 一是本书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实用,举例具体。从内容来看,本书建立了一个引导专业思考的框架,这里称之为概念图。作者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以现实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外国语言学、英语课程标准、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法等理论为依据,针对现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结合作者从事英语教学和教师教育近30年的研究结果,综合提炼出这个“英语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看完书后,我感觉自己对以往一些教学中的做法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能更轻松,更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来进行课堂教学。我对提到的“有效提问”感觉印象最为深刻。感觉很好的解决了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一些困惑,如在技能教学策略中,就“听力教学策略”,它就提出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听前热身,介绍背景”、“指导方法,授人以渔”等的方法;“阅读教学策略”中,它就提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多种教法”等策略。如在提问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问的梯度,提问最好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由聚合到发散,由是非问题到what问题再到why问题;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以三到五秒为宜,最多不能超过20秒;又如:提问不只局限于教师提问还应该有学生提问。学生提问要注意制造自由的空间和安全的环境使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提问。还要注意一堂课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而不应将学生提问留到节课课结束之时。我觉得这些策略非常切实,特别符合我们英语的教学,如果能充分学习并利用这些策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悟,我相信,我们的英语教学成效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是读完本书让我羞愧于自己在教学理论和策略方面知识的匮乏同时,更让我明白英语教学的成功应体现在“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中有效使用英语的能力”,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好多都是自己一些粗浅的经验积累,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只是随心教学,所以一直以来,自己成熟稳定教学风格形成方面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阅读此书,让我了解了许多有理论支持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认知法、自然法、社团教学法、沉默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教的原“教必有法”从书中我悟到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法。. 则性和“教无定法”的灵活性特点之间的统一关系。教师不应拘于一法一策,囿于一方一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各类方法加以组合和调配,在吸收、借鉴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逐步形成富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是书中的好多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呈现学习任务时,应当向学习者描述任务中的问题发生的物理背景、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问题的呈现必然是有趣的

音乐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模式

[原创]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系统分类:教材研究 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关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或“教学样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 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它使教师明确教学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 音乐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上的应用,是在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完成待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具体可操作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框架。 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分为情感模式、行为模式、认知模式三类: 情感模式是以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参与——体验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等。行为模式,是以培养动作的和心智的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模式,如示范——模仿模式,行为辅助模式等。认知模式是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包括传统模式、启发模式、讨论模式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探索——创造教学模式等等。 音乐教学模式的运用 下面介绍的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远不止于这几种。而且每种模式都可以有许多变式。 音乐教学中没有那一种单一的模式能够完成所有类型的音乐学习,或者说,不论哪一种模式都不能为适用于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因此我们不应把种种方法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上。 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以音乐为本体,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按照课标、目标要求,选择最佳方案,以取得最优的课堂效果。 一、参与——体验式 1)主要目的 “参与”是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地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2)教学实例 小学中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片断——《小白菜》、《太阳出来喜洋洋》 ①、聆听两首歌曲录音范唱,根据演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及两幅图画,为歌曲确定歌名,分别为《小白菜》和《太阳出来喜洋洋》。 ②、聆听两首歌曲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对比,为图画选择颜色。学生以阴暗的冷色表示《小白菜》,以明快的暖色表示《太阳出来喜洋洋》。 ③、视唱《小白菜》边唱边划旋律线,画出前四句每句的结尾音2165 ..,教师在乐谱上用色笔标出。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发生在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之间,这两种学习可以涉及众多方面,两种学习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学习迁移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如,学会了骑自行车,会有助于学驾摩托车,这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加法的学习会影响乘法的学习,而学习乘法之后,又会反过来影响对加法的重新理解,这是知识的迁移;儿童在家里养成了爱劳动的行为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态度和行为的习惯的迁移等。总之,只要学习就必然会受到影响或(并)产生影响。所以,迁移对于学习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现象,即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 从迁移影响的方向考察。从迁移影响的方向考察,迁移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两种。逆向迁移,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学习了“植物”、“微生物”的概念,会使原先学过的“动物”概念更为明确、清晰。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逆向迁移的现象: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要教小朋友们写“徐”这个汉字,而且要写在田字格中,这时,老师就会先引导小朋友们说出“徐“字是左右结构,然后,老师会结合道德教育的内容说:“‘徐’字写在田字格中要注意左边的双人旁写得小一点,且靠左边一点,因为右边的余字边占的位置比较大,如果双人旁不写得小一点、左边一点,余字边就写不下了,就像两个小朋友站在一个格子里,要学会谦让才能一起站在格子里。”这种学习迁移的就是采用了“合理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面,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迁移的效果。将道德教育的内容贯穿在语文教学当中,形象生动,小朋友们更能理解。 从迁移发生作用的范围考察。从迁移发生作用的范围考察,可以将迁移分为特定迁移和一般迁移。一般迁移,是指两种学习在获得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态度方面的相互影响,也称为普遍迁移,即将原理、方法和态度等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在学习中,一般迁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本原理、方法和态度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会影响众多表面特征不同,但结构特征相同的学习情境。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一般迁移的现象:二年级的早读课上,小朋友们读语文书上的内容,在读到课后生字的时候,他们是这样读的:“田,田,这样写,一笔竖,二笔横折,三笔横,四笔竖,五笔横,五笔写成一个田。”这是在读已经教过的课文后面的字,可是我发现,小朋友们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读还没教过的课文后面的生字,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已经将这样一个套路交给他们,他们可以自己套用。这种学习迁移的就是采用了“教授有效学习策略、正确发挥学习定势的作用”的教学策略。学习定

提高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摘要:合唱作为初中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使学生体验多声部的音乐感觉,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协调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唱兴趣,增强学生个人自信心,令学生的演唱以及表演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掘。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合唱作为一门需要群体合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让学生接触合唱,并使其形成一定的合唱意识,培养学生一定的合唱能力。但是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本文做了一些探讨。 一、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老套,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的合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以往并没有什么改变。在针对合唱训练中对于气息的控制、音准的掌握以及多声部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因循守旧,沿袭以往单一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与无限重复循环的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让学生掌握合唱的能力与技巧,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烦闷,产生厌学心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缺乏自信,有畏难情绪 合唱课堂与其他音乐课堂相比,对于学生而言更加难以掌握。因为合唱不仅对每一个音节的音准、节奏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也需要各个不同声部之间的协调统一。只有每个环节都完整准确才能够合唱出一首完美的歌曲。对于缺乏音乐基础的初中生而言,本就相对困难,而单调的重复练习就更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使其产生畏难情绪。 3.音乐教师的水平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较为困难复杂的部分,因此对于学生以及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要求都比较高,从而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在初中任教的音乐老师自身能力有高有低参差不齐,加之部分初中学校中的音乐老师往往由非专业的其他科目老师兼任,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训练。从而出现了一些初中音乐教师不愿意教授合唱歌曲的情况,即便是课堂教授,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提高合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激发学生对合唱的热情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与热情,那么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同观看一些优秀精彩的合唱作品,并加以点评与解释分析。以简单浅显、旋律优美动听、脍炙人口的作品为佳。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将自己学校

谈谈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谈谈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大柳塔第三小学贾海军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认为“解决问题”就是指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获得问题的最终解决,从而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知道教学策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选用教学策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我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几种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对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故事引入等。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思维能动性。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使学生感知问题的存在,关键是使学生碰到问题后能主动进入积极思考状态。 新课程的解决问题主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而图往往围绕一个具体的情境出现,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了生活情境。生活情境用得好的话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有时老师在选择生活情境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非常相似的生活情境,如商场购物,到游乐园游玩等,使得学生们失去了新奇感。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改编教材,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样,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也利于学生对解题策略的阐述,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总之,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具备目的性、新异性和适度的障碍性,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修改) 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关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或“教学样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 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它使教师明确教学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音乐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上的应用,是在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完成待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具体可操作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框架。 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分为情感模式、行为模式、认知模式三类: 情感模式是以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参与——体验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等。行为模式,是以培养动作的和心智的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模式,如示范——模仿模式,行为辅助模式等。认知模式是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包括传统模式、启发模式、讨论模式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探索——创造教学模式等等。 音乐教学模式的运用

下面介绍的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远不止于这几种。而且每种模式都可以有许多变式。 音乐教学中没有那一种单一的模式能够完成所有类型的音乐学习,或者说,不论哪一种模式都不能为适用于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因此我们不应把种种方法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上。 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以音乐为本体,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中心,以音乐活动为主线。按照课标、目标要求,选择最佳方案,以取得最优的课堂效果。 一、参与——体验式 1)主要目的 “参与”是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地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2)教学实例 小学中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片断——《小白菜》、《太阳出来喜洋洋》 ①、聆听两首歌曲录音范唱,根据演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及两幅图画,为歌曲确定歌名,分别为《小白菜》和《太阳出来喜洋洋》。 ②、聆听两首歌曲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对比,为图画选择颜色。学生以阴暗的冷色表示《小白菜》,以明快的暖色表示《太阳出来喜洋洋》。

迁移尝试式之教学策略

迁移尝试式之教学策略 感〃迁教学法在我县实施推广近十年,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产生了不菲的教学成果,相关教研课题在省级立项,老师们普遍反应教学轻松了,学生活跃了,成绩提高了。但同时也有少数教师由于对感〃迁教学法精髓理解不透彻,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较片面,因此依然在感〃迁教学法表层上徘徊,不能深入灵活进行运用。下面,我作为一名学习与实践者,就一堂全县公开课再谈感〃迁教学法中的“迁移尝试式”的灵活运用,与同仁们相互学习探讨。 一、创设情境,迁移 ..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情境—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它不仅起激情作用,还能促进学生情与境的融合,促进知识的迁移,加速学生的理解与认知,特别是有效的问题情境,更能优化教学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估算》(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例5时,创造性地将例题进行了改编。新课一开始,课件呈现秋景音乐图片,问同学们秋景美不美,学校准备组织一次庐山秋游,大家想不想参加。顿时,学生的兴趣特别浓,争着要报名参加“秋游活动”。我趁着学生热情高涨之时提出要求:大家这么想参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卖票的问题吧。课件紧接着呈现问题:四(一)班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104元,一共需要49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问题是什么?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然后请同学们列出算式,在根据自己已学过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此环节中,创设的是学生身边的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而且能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有效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二、自主探究,尝试 ..新知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纳入认知结构中。因此,教师有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此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大胆尝试,同时我也参加到他们的探究中去,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适当的点拨和必要的帮助,同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进行深层次地探讨。通过这个自主探究活动,学生亲身尝试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享受到独立尝试的愉悦经历,尽管还不知自己的估算方法是否恰当,同时也促使学生的信息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也创造了师生间相互交流的平等氛围。 三、合作交流,矫正 ..结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能使学生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使全体学生能进行有效沟通,平等发表个人意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想象创造。 我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有层次地设计了两次交流活动:小组交流,

当前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某中学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是:在音乐、体育、电脑、文学、美术等并列项目中,表示喜欢音乐的得票最高,占被调查人数的33.69%。而在这些喜欢音乐的学生中却只有42.05%的学生表示喜欢现在学校开设的音乐课。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承认最喜欢港台、欧美流行音乐并盼望当歌星。而喜欢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轻音乐等的分别只占10%左右。以上调查虽不能说完全精确,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不喜欢我们中学目前的音乐教育呢?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呢?下面,是我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当前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导向与学生审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课堂上的经典作品和德育内容提不起他们的兴趣,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中外经典作品作为选编对象的,几乎很难找到较通俗的音乐作品。其中一部分音乐作品政治色彩过分浓重,艺术技巧过分深奥,学究气强,学生味弱。这就必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造成课上得不到课外补的现象。他们更愿意欣赏的是流行音乐(包括声乐、器乐)。这些音乐往往以通俗易懂的曲调,直接明了的歌词,亲切自然的歌唱,轻而易举地抓住了学生的心。 2、家庭、社会对少儿音乐学习的两极取向 目前家庭、社会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有两种较为极端的价值取向:一种是过分重视。有些家长自己年轻时喜爱音乐但从事音乐工作的梦想未能实现,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些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不管孩子的自身条件如何,一厢情愿地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音乐家。他们更多的是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强迫孩子学习音乐。在儿童时期,由于孩子缺少自我意识,因此对家长的选择被动顺应。而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逐渐成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反权威意识很强,从本能上更愿意自己去选择,而不愿意听家长和老师的说教。另一种是不太重视。认为音乐课不是考试科目,不把音乐课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看待,仅仅把音乐课当成繁忙课程中间的休息和放松。学校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手段,无法像其它文理科课程考试一样,督促学生学习。所以,学生就更不把音乐课放在心上了。 3、对音乐功能的认识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的美育、德育、智育及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功能正在被人们逐渐接受。音乐教学首先表现为一种美育教育,它的可感知性是其它美育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它还会起到辅助德育、智育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慧敏能力、感受力和永恒心的培养,特别对联想力、创造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可取代的。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对音乐课就是唱唱跳跳的娱乐课的观点还是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学生和家长。在他们看来,音乐课上通过经典作品学习音乐文化与人文知识未免有点勉为其难与小题大做。所以始终把音乐课看成“小三门”之一,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4、社会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不协调甚至相距甚远 在现行的教材中,贴近现实生活,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旋律又新又美的歌曲、乐曲较少,教材的编排有的还不够生动、活泼,教材中政治说教的目的太明显,使得学生对它兴趣不浓。而在社会上,学生们所接触和接受的绝大多数是大陆、港台与欧美流行音乐。由于流行音乐的传播无所不至,演唱技巧没有约束,音像商品铺天盖地,包装制作华丽耀眼,导致学生深深迷恋流行音乐,盲目崇拜大牌明星,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排斥心理。 5、在升学考试课程缝隙中艰难生存的音乐教育

浅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论文)[1]

浅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船山区永兴镇中心小学胡梅 【内容提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策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认字能力差的同学就更加困难了。解决问题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关键词】解决问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创新思维 低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限制,他们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存在一些局限。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策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认字能力差的同学就更加困难了。解决问题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些学生在解答解决问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解决问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解决问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明确条件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要紧扣问题找适合的条件。同时要培养学生多积累对词义的积累,比如“甲乙的总数”我们成人能轻松理解,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有难度,这类词句我们应当多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传统应用题以纯文字形式呈现,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现在新教材在解决问题内容上采取了多样的呈现形式,多以情境图、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问题,避免了传统应用题的枯燥乏味,有效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全面了解题意,有的学生知道了文意却忽略了图意,这些都需要多训练。比如,在解决小兔子拔萝卜的问题时就要结合图意和文字的叙述来解决,就需要学生全面的了解题的意思在正确的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的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掌握教学方法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用的基本标准、原则和技巧;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重点掌握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原则;了解当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要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而采取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国内外教学法的分类 1、国外教学法的分类 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A、B、C、D刺激,由此形成四种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 2、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 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 (1)操作性教学方法

(2)原理性教学方法 (3)技术性教学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五)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 2、操作性 3、整体综合性 4、调控性 5、灵活性 6、层次性 (六)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3、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七)构成教学策略的要素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改革实施计划方案

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南墅中学程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为了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的“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基础教育纲要精神,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师观念,培养具有新教学理念的教师队伍。 二、实施目标 1、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开展课改实验,将《音乐新课程标准》和初中新教材从2012年9月起在全校初一实施。 2、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探索与县情、校情相符合的课改道路。 3、探索适合音乐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造就合格师资 4、积极探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三、实施容 1、解读和试用新课标:

a、学习领会音乐新课标在三个层面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以及教学领域的四个方面: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b、明确目标更新教师观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 2、实施新课标中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研、教改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以音乐课程改革为核心,改革并不断完善教研、课改,以教学改革为中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大胆创新、不断完善。 3、执行新课标过程中评价机制的研究。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通过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充分认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完善评价机制,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刻变革。

多媒体环境下数学迁移的教学策略研究

多媒体环境下数学迁移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运用到多媒体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从迁移产生的关键——认知结构入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出4种教学策略:类比策略、数形结合策略、动静结合策略和分离合并策略。这些策略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数学迁移。关键词迁移;多媒体;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30-04 mathema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transfer research 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wu hua, he xiaodi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puts the transfer of cognitive structure into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 from the key of transfer—cognitive structure to start, us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sets forth four kind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alogy strategy, combination of number and shape strategy, dynamic and static combination strategy, separation and consolidation strategy. these strategies can help students form a good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promote mathematical transfer. key words transfer; multimedia; mathematics teaching

小学体育《基本体操—模仿操》教学设计

小学体育《基本体操—模仿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模仿操的学习,学生能够懂得徒手操的身体部位、动作名称等基本知识,并能够分清楚动作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以及展示等方法学生能初步掌握做整套动作的能力,发展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与良好形态,以及集体动作协同一致、互相配合的精神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仿动作的舒展大方以及活波有趣。 【难点】做动作时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准确性。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 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部分 1、田径场图形跑 方法:一路纵队绕着田径场进行八字形、三角形、圆形跑。 2、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 (三)基本部分 1、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摘苹果的动作就是什么样的不?绕电线的动作以及摇小船的动作就是怎么做的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就是模仿操。 2、讲解并示范 第一节伸展运动-模仿摘苹果 动作要点:预备姿势:直立。 第一个八拍 1-2左脚侧出一步(与肩同宽),右臂腹前屈肘,掌心向上,同时左臂上举,五指张开作握拳动作,眼瞧左手。 3-4左手回落成腹前屈肘,左拳放在右掌上6右臂上举,五指张开后握拳,眼瞧右手。 7-8同3-4,拳、掌相反。第二个八拍:12左臂侧上举,手张开后握拳,重心移至左脚,右脚尖点地,眼瞧左手,同时右臂腹前屈肘,掌心向上3-4左手回落至腹前,左拳放在右手掌上。 5-6同1-2动作,但方向相反78还原成直立。 第二节扩胸运动-模仿绕电线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朱勤章 一、“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问题是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个体知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因此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问答式的问题,它具有陈述性和简单性。例如:在真空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多少?能使学生学习或回忆陈述性知识, (2)求解式的问题。它具有程序性和复杂性,必须通过周密的思考,借助某些特定的有效程序,经过主观努力才能完成的。能使学生在知道陈述性知识的同时,学习程序性知识或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3)应用与综合性的问题。它具有应用性与综合性,必须综合运用知识,联系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对实际生活、科技发展、工农业实际情况的发生和变化有所了解,并能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判断。 在现实中有这样的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回答得也很热闹。一堂课下来,课堂内没有学生静静思考问题的时间。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很多,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从问题类型来看,事实性问题太多,理解性问题极少,应用与综合性的问题几乎没有。其实,这样的教学不是“问题解决”教学。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搞清什么是“问题”?教学的组织中,只有尽量减少问答式的问题,增加求解式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思维力度。

二、“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问题解决“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 (2)问题解决是过程。“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教学类型。“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可以看做是教或学的类型,可以考虑将“问题解决”作为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问题解决是目的。学习物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 (5)问题解决是能力。把物理用于各种情况的能力,叫做问题解决。 上述各种解释,在形式上似乎并不一致,但是我们应看到它们所强调的共同的东西,即“问题解决”不应仅仅理解为一种具体的技能,它贯穿在整个物理教育中,应该是物理教育所体现的一条主线。 三、问题的功能 (1)“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 我们的思维容易受先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