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中国饮食文化

第十三讲中国饮食文化
第十三讲中国饮食文化

第十三讲中国饮食文化(2学时)

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是早已闻名世界的。千百年来,饮食技术的不断演进提高,是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

造巢而居,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

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了动物。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

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

“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

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专门的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

5、黄帝

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

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zèng。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夏、商、周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烹饪方法也非常少。

周代石岂(即石磨)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

周代肉类加工更为考究,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

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yōng”与“外饔”执掌。

周代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当时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

《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周代烹饪方法已非常多样,主要有煮、蒸、烤、灸、炸、炒等。因周代贵族将饮食归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重视,并为此多有明文定制,如《礼仪?内则》将饮食分为饭、膳、羞、饮四部分;而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

7、春秋、战国、秦朝时期的饮食文化

在北方,古齐鲁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其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

在南方,楚人称冠,中原没有任何一国的文化比楚人更多姿多采,楚国东滨大海,西拥云贵,南临太湖,长江横贯中部,水网纵流南北,气候寒暖适宜,土壤肥沃,占有今天的“鱼米之乡”。“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逐渐形成了今天苏菜的雏形。

在西边,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接着派李冰将水患之乡改造成“天府之国”,加之有大批汉中移民的到来,结合当地的气候、风俗以及古代巴国、蜀国的传统饮食,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

秦国的统一大业进行到后期,为了显示出始皇帝的文治武功,秦国进军岭南,和当地的土著进行多年的战斗及文化交融。赵佗发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当下广东的饮食文化,其实就是由赵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艺术和器具引入岭,结合当地的饮食资源,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

百姓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

8、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

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

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大交流。

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由于坐胡床必须两脚垂地,这就改变了汉族传统跪坐的姿式。

9、唐: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

唐代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汉代人对从西域传入的食品的一种说法。唐初就已将高昌的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唐太宗亲自监制,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酒家胡与胡姬已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唐代还从西域引进了蔗糖及其制糖工艺,使得中国古代饮食又平添了几分甜蜜。

《旧唐书?苏环传》:“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曰烧尾。”这就是说,大臣初上任时,为了感恩,向皇帝进献盛馔,叫做“烧尾”——烧尾宴。

10、宋、辽、金、元时期的饮食文化。

宋代的宫廷饮食,以穷奢极欲著称于世。如皇帝,“常膳百品”、“半夜传餐,即须千数。”

我国最有影响的“四大菜系”的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

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

辽金的饮食水准要粗劣些。以肉食而言,“炙股烹莆,以余肉和綦菜,捣臼中糜烂而进,率以为常”。即使给有身份的人吃的肉粥,也是“以肉并米合煮之”,“皆肉糜”。平日里所吃的半生米饭,竟要“渍以生狗血及蒜”。

元朝,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元大都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鸭店的发源地;产生生了至今众人都愿意品尝的名菜——烤全羊……。

而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了元朝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清真饮食文化。

11、明清: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

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主食: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

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

到了清末时期,加入浙、闽、湘、徽地方菜成为“八大菜系”,以后再增京、沪便有“十大菜系”之说。尽管菜系繁衍发展,但人们还是习惯以“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来代表我国多达数万种的各地风味菜。

附:饮食器具发展史: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中,器具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或者说饮食器具本身就参予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创造,如果没有历代工匠在食具上的苦心经营和革新创造,中国饮食文化将会大为逊色。

《灰陶釜、灶》,是已知发现较早、且完整的炊具。

新石器时代的《附加堆纹灰陶鼎》是三足锅,《黑陶甑》是最早期的蒸屉,下半部盛水,称鬲,中间有孔隔,上面放食物。在旧石器时期,人类以烧烤为主,到了新石器时期,则开始用水煮、气蒸的手法,北方吃粟,南方吃稻。《双耳小口尖底瓶》两边的耳孔吊着绳子,放进河里入了水,陶瓶便会立起来,可见当时的先人打水也很有智慧。

到了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讲究饮食礼仪,闻名遐迩的青铜器工艺达到全盛期,由甑与鬲结合而成的甗,已发展至青铜器制。

在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而当时祖先开始懂得吃面食、云吞及粉食了。由于这段时期注重礼祭,出现了许多酒器,如《戍马铜觚》是饮酒器,铜匜用以盛酒,而《窃曲纹龙首三足铜盉》是调酒器。最特别的是《铜冰鉴》,铜冰鉴是战国时期的一件冰酒器,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最原始的“冰箱”。当然亦可以在鉴腹内加入温水,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冬天时饮用的温酒。

汉代较特别的有《铺首衔环铜方壶》,是当时的铜烤炉,另外汉代陪葬品《陶灶》,反映出当时人们已有完整的炉灶设备,这座船型的陶灶是南方流行的款式,而北方只用简单的长

方型炉灶。

隋唐是中国文化与国势强盛时期,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进一步交流融合,菜肴品种大增,建立不同饮食流派,当时已普及高足桌、椅,加上宴会菜式丰富,因此由分餐制的一人一套餐具形式演变为多人围桌合食的形式。当时着重华丽的生活,金银及玻璃器皿相继出现,并且造工精巧。

附:中国菜的特征

1.讲究选料

菜肴加工烹调首先是选择原料,因此,精心选料是烹制佳肴的先决条件

选料除要求质地新鲜外,还要按菜品的烹调要求,选用合适的品种、部位,做到选料精细,用料合理。

2.讲究切配

中国菜肴的色和形,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原料的切配。

刀工既要适合菜肴的烹调要求,易熟入味,又要造型美观。

配菜除要营养、质地搭配合理,还要色泽鲜艳,互相衬托。

3.讲究火候

中国菜肴是由于准确掌握火候而达到软嫩酥烂,鲜香可口的要求的。

同时,火候的恰到好处,还关系到保持原料的营养成分。

4.讲究调味

中国菜肴千变万化,层出不穷,风味独特,品种繁多,除用料和烹调方法的不同外,还源于调味的变化。“五味调和百味香”,就是熟练运用调味的结果,调味的关键是调料合理、适量。

5.讲究器皿

中国菜肴的装具器皿对菜品起衬托增色的作用,特别是筵席、套菜使用的菜肴器皿,不仅要适用,更要美观。

中国菜肴的这些主要特征,无论是地方菜、宫廷菜、官府菜、还是少数民族和寺院菜都具备。

正是这些丰富多采,色、香、味、形、器具佳的菜肴,才使中国菜闻名于世,享有“烹调王国”的盛誉,珍馐天下奇。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及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1.中西饮食文化的特征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盛、雅、艺、精、奇。

盛—“吃”的繁荣;

雅—“吃”的典雅;

艺—“吃”的艺术;

精—“吃”的效益;

奇—“吃”的奇异。

食物来源:素食为主,肉食为辅

烹饪方法:熟食(热食)为主,讲究调味

饮食方式:聚餐制

饮食强调:经验、味道

饮食内容:饮、食结合

(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

食物来源:肉食为主,素食为辅

烹饪方法:注重生食(冷食),讲究原味

饮食方式:分餐制

饮食强调:科学、营养

饮食内容:饮、食分开

2.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独特的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3.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中国:感性--注重味(色、香、味、形)

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中国哲学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的。

西方:理性――注重营养(热量、维生素、蛋白质),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国:吃味――用料随意、素菜为主。

中国人体貌特征: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肤质细腻,植物性格。

西方:“硬菜”:大块肉、整块鸡,荤菜为主

西方人体貌特征:高个、长腿、宽肩、肌肉发达,动物性格。

(3)中西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国:团团围坐、共享一桌――-相互尊重、礼让、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范畴。

西方:自助餐、各取所需、位子不固定、走动自由。――体现对个性、自我的尊重。

三、中国岁时饮食文化

1.享受自然:尝新与荐新

尝新就是品尝新收获的果实。

春季:樱桃与春笋;夏季:时令鲜菜、瓜果;秋季:五谷。

荐新就是以时令新物祭祀祖先。寒食节或清明节是一般百姓最固定的荐新仪节。表现的都是人们面对收获的喜悦心情。

2.顺应时令:

俗语说:冬至馄饨夏至面。

夏至食冷淘面。伏日有凉冰、冰果、绿豆汤、过水面解暑汤和新莲等。

十月朔日,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

冬至以馄饨最盛。腊日的腊八粥和腊八蒜。

3.怡悦亲情:

除夕合家欢家宴称年夜饭或年饭。守岁到了天明,已是大年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中秋、清明、重阳、冬至、腊日等节日的饮食活动,都以家庭范围为主,非常强调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

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所设计的饮食活动,强调增进家庭和睦氛围。

4.寄托情怀:

春盘,重阳糕,百事大吉盒,银钱饺子等等,种种节日饮食活动,都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政治、宗教与礼仪

1.饮食与政治

“问鼎中原”、“染指于鼎”、“群雄逐鹿”、“鼎食人家”、“钟鼎山林,人各有志”……

古今英雄们都喜欢以饮食之道来比喻国家大事与政治谋略。由此可见,饮食与政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古往今来,很多的政治活动均与饮食有关,每朝每代,都有那么几顿足以载入史册的饮食行为,如果少了这几顿饭,历史或者就将因此而改写。

“二桃杀三士”

“杯酒释兵权”

“满汉全席”

“鸿门宴”

“青梅煮酒论英雄”

饮食之于政治,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立国须以食为本,安邦应循食之道。

其次,立国须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封建社会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政策上,可以清楚地了解饮食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①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使商无得籴(买进),农无得粜(卖出)。农无得粜,则窳惰(懒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丰收之年)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歉收之年)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商君书?垦令》

②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

雍正主张:重本抑末。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 ) 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黄宗羲主张:农工商皆本。

(黄宗羲认为)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於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於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

2.饮食与礼仪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

《礼记·礼运》又说:“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

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要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之顷。有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才由群体,群体间才需要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待客礼仪:

程序:折柬相邀、迎客门外、至致问候、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敬酒让菜、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现代的标准规程:

程序: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3.饮食与宗教

(1)道教

道教是一个养生的宗教,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习俗,无论是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还是对于人们的健康,都大有裨益。

1)道教饮食习俗之科学养生

主张素食、提倡少食、道士辟谷。“辟谷”又称“休粮”或“绝谷”。

2)道教饮食习俗之宗教色彩

天师世家有:“四不吃”不吃牛肉、狗肉、黒鱼和鸿雁。

(2)佛教食俗

“五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信徒们制定的戒条,既可全受,也可只受一两条、三四条。“五戒”是“终身”制。

“八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信徒们制定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戒条(加上第九条“斋”,实际为九条)。受此“八戒”者,一般要住在庙里,暂时过一过出家的僧侣生活。“八戒”是临时性的。

饮食的目的:《智度论》云“食为行道,不为益身。”得到饮食即可,不择粗精,但能支济身体,得以修道,便合佛意。

饮食的来源:在印度主要靠托钵乞讨,所谓“外乞食以养色身。”唐中叶禅宗怀海在洪州百丈山创立禅院,制定《百丈清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从此,僧人才有自食其

力的意识。

(3)伊斯兰教食俗

《古兰经》云:“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

大致遵循美与丑、善与恶、洁与污的取舍标准。如乌鸦形丑,禁食;螃蟹横行,张牙舞爪,尽管味道鲜美,也被弃之不食;猪被认为是肮脏的东西,不食;有病和自死的动物不洁,不利卫生安全,不食;性情凶残的动物,食后不利养性,也不可食。

这与伊斯兰教提倡的和平、平等、不强掠的教义是一致的。

(4)基督教食俗

基督教徒的饮食平时与常人一样,没有特别的讲究。《圣经》强调人们应当“勿虑衣食”,不要为衣食所累,并且反对荒宴和酗酒。

基督教徒每星期五“行小斋”,减食,不吃肉;在“受难节”和“圣诞节”前一日“守大斋”,只吃一顿饱饭。饭前要作祈祷,感谢天主的恩赐。

4.饮食与祭祀

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则认为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凡是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人或物,凡是有利于文明的保持和发展的人或物,都可以列入祭祀对象。

追思先民们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五、中国饮食文化的当代意义

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美食文化唯一应当选择的健康发展之路。

继承: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但历史是割不断的,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应当走慎读、甄别、扬弃的批判继承之路。无根据张扬和凭空杜撰的“红楼宴”、“金瓶梅宴”以及各种托古造作的奢华筵式、传说食品就首先应当进行认真反省。中国历史上的质、香、色、器、味、适、序、趣、境和谐统一的“十美原则”是我们今天应当很好继承的宝贵遗产。

创新:在当今时代,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推陈出新,而且更多和更重要的是新原料、新工艺、新成品、新观念,也就是说,要尽可能跳出传统烹饪手工操作、个体经验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来思考和判断。时代科技含量的有无、高低;营养成分的准确数据和安全使用建议;健康文化和时代文明的综合指数等等,这一切都是创新理念的参数。

1.要珍爱自然:拒烹珍稀动物

查阅清代满汉全席的菜单,发现其中有龙肝(多用娃娃鱼或穿山甲替代)、凤髓(多用孔雀或飞龙替代)、象披(即象鼻,亦可用犀牛鼻、犴鼻替代)、枭炙(烤猫头鹰)、狮乳(雌狮的乳房)、豹胎、猩唇、猴脑、虎眼、驼峰、鲨鱼翅及唇,熊胆及掌、仙鹤……甚至还有天鹅肉。涉及到许多目前已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活吃猴脑”(系将活猴用木枷锁定,敲开头盖骨,以麦管吸其脑汁),绝对是太残酷了。它反射出人性的黑暗。

中国古代最残忍的九道菜

故名思义,把活虾放入酒中,没一会儿虾就醉死了(应该说是醉了)。

食用者即可以尝到虾的鲜香,同时也可以尝到酒的洌香,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残忍度:★

第八名风干鸡

做这种东西时,需要一定的手法速度必须非常快。

这是藏菜,大师以极快的速度拔毛、取脏、填调料入鸡腹、缝上、挂于通风处(未放血杀死)。

这时鸡必须还是活的,然后如风铃一般在风雪之中“咕咕”直叫,其景慰为壮观。

残忍度:★☆

第七名龙须凤爪

非常考究的一道菜,龙须是活鲤鱼的鱼须,凤爪是活鸡掌下正中的一块精肉。

具体烹饪方法不详。

残忍度:★★

第六名活叫驴

你吃过新鲜的驴肉吗?再新鲜的驴肉也不过是刚杀的驴吧?

活叫驴则不同,驴根本不用杀,直接从活驴身上剜肉。听着后堂的驴惨叫,前厅若无其事的正在食用那只驴身上的某个部分,真正是色香味声俱全。

残忍度:★★☆

第五名烤鸭掌

活鸭放在微热的铁板之上,把涂着调料的铁板加温。

活鸭因为热,会在铁板走来走去,到后来就开始跳。最后鸭掌烧好了,鸭子却还活着,切下脚装盘上桌,鸭子做其它用。

残忍度:★★★

第四名铁板甲鱼

将鲜活的甲鱼放在有调料的凉汤中用慢火煨。

甲鱼是活的,当水渐渐升温后,甲鱼就会因为热而喝汤,调料自然就进入了甲鱼的体内。

渐渐火越来越热,看着锅中甲鱼痛苦的翻滚,举箸之人无不兴奋异常。

最后甲鱼熟了时,外面的汤和甲鱼喝下的汤,使甲鱼肉味中都有汤的味道,据说鲜美无比。

评点:妙就妙在用慢火煨,杀死时绝不可以一下就弄它死了,而是让观者享受到慢慢折磨的乐趣。

残忍度:★★★☆

第三名浇驴肉

这道菜也是和驴过不去。

活驴固定好,旁边有烧沸的老汤。

食用者指定要吃某一部分,厨师剥下那一块的驴皮,露出鲜肉。用木勺舀沸汤浇那块肉,等浇得肉熟了再割下来,装盘上桌。

残忍度:★★★★

刚出生的小老鼠(活的)一盘,调料一盘。

食用者用筷子夹住活老鼠,老鼠会“吱儿”的叫一声,(这是第一吱儿)

收到调料里时,鼠又会“吱儿”一声,(这是第二吱儿)

当放入食用者口中时,鼠发出最后一“吱儿”。(共三吱儿)

菜谱简单,食用者需要无穷的饕餮动力和无比的勇气,才可以品尝这道菜。

残忍度:★★★★☆

第一名猴头

这里说的猴头绝不是食用菌猴头,而是真正的猴脑。

一个中间挖洞的方桌,几个人围桌而坐,中间的洞并不象火锅或是麻辣烫那么大,正好容一只猴子的头伸出。

一只非常可爱的猴子牵出,据说那是专门食用的猴儿,头比较大。

猴儿的头顶从小洞中伸出,用金属箍住,并且箍的非常紧,用小锤轻轻一敲,头盖骨应声而落。

猴的脑部就完全裸露在食客们的面前。这时,有较馋一些的人,已经用汤匙升向红白相间的猴脑,随着桌下垂死猴子一声惨叫,拉开了生食猴脑惨状的序曲。

残忍度:★★★★★

2.要树立体现时代性精神和大众性原则的新理念

大力倡导“家常菜”、“创新菜”、“工薪族消费”的理念……。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当然还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一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A.饮食礼仪 B.饮食风俗 C.饮食习惯 D.饮食传统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 A.“先尝” B.“先品” C.“尝鲜” D.“品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资治通鉴》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离骚》 B.《楚辞》 C.《诗经》 D.《大招》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 A.吴承恩 B.罗贯中 C.于慎行 D.徐霞客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A.“食补” B.“药补” C.“药膳” D.“食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二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

中国饮食文化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本味论: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生产的最高原则。五味指甘、酸、咸、苦、辛。《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5、仪狄:中国古史传说夏禹时期的女性酿酒师,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酿酒师,事见《战国策》等先秦典籍 6、袁枚:袁枚清代中叶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三日(1716.3.25)、逝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1.3),著名诗人、文学家,中国古代食学的集大成者,有“食圣”之誉。所著《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食学著作的典范。

7、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二、单项选择题 1、有中国历史上“食经”之称的《随园食单》一书的作者是( D )。A:易牙 B:贾思勰 C:高濂 D:袁枚 2、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逻辑顺序应当是( C )。A: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质; B:味、质、香、色、形、器、适、序、境、趣; C:质、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 D:色、质、香、形、器、味、适、序、境、趣。 3、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的“四大基本”理论形成时间的正确顺序应当是( B )。 A:孔孟食道、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 B: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孔孟食道 C:本味论、食医合一、饮食养生、孔孟食道 D:饮食养生、本味论、孔孟食道、食医合一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精品文档 一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饮食风俗A.饮食礼仪B. 饮食习惯C.D.饮食传统. 精品文档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 A.“先尝” B.“先品” D.“品鲜”C.“尝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D. 《资治通鉴》C.《左传》) (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B.《楚辞》A.《离骚》D.《大招》C.《诗经》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 A.吴承恩 B.罗贯中 D.徐霞客C.于慎行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A.“食补” B.“药补” D.“食疗”C.“药膳”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二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 . 精品文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于( ) A.陶器使用 B.以火熟食 C.海盐调味 D.燔谷成熟 5.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写的农学著作里关于烹饪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著作名称是( ) A.《酉阳杂俎》 B.《齐民要术》 C.《四民月令》 D.《本草经集注》 6.酒会席的气氛活泼、形式自如,菜肴以( ) A.酒水为主 B.点心为主 C.热菜为主 D.冷菜为主 7.传统名菜“干烧岩鲤”是典型的( )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摘要: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芝地。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关键字:中国饮食文化;特点;食具研制;食物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影响;弊端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只到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拨打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待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体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举例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吓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结构。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芥、土豆红薯和各种藻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以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位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等等。各色菜系的制作方法更有特色:京菜的涮、烤;湖北菜得煨、滑;四川菜则以味多、味广、味重、味辣及多变为特色······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口味饿精美。而美味的产生,又在于五味的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中国的饮食强调味道,口感

最新中国饮食文化试卷复习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试卷复习答案 一简述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有哪些禁忌? 1穆斯林饮食禁忌习俗包括禁食自死物:禁食血液;禁食猪肉,禁食诵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禁止喝酒、禁止吸烟、吸毒 2.现代餐饮企业文化建设有哪些主要措施? 2 (1)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2) 整合中外企业优秀文化(3) 注重文化观念渐 变的特性(4) 完善餐饮企业制度 3.人生礼仪饮食风俗是通过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3居住地和饮食习惯和言谈行动 4.佛教在饮食方面的戒律主要有哪些? 4 (1)素食(2) 不非时食(3) 食存五观(4)过午不食 5.目前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哪几大类?试各列举2个名品 5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大红袍龙井 6.淮扬菜系由哪几个分支构成?举出五个代表性名菜。 6 淮菜和扬菜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鸡腿扒乌参、开洋扒蒲菜、朱桥甲鱼、 生熏白鱼、风白鱼、清炒黄瓜鱼、白煮淮鲇、拆骨掌翅、炖家野、叉烤长鱼方、钦工肉圆、文楼汤饱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1第一,风味多样。第二,四季有别。第三,讲究美感。中第四,注重情趣。第五,食医结合。 2.试述广东菜系由哪几个分支构成?举出五个代表性名菜 2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案例: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已从温饱型转向质量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变化。过去,过年是穿新衣、吃饱饭。而现在年味淡了,过年的感觉正在逐渐消失。 材料二:广州环市路上,全国各地风味的菜馆一字排开,广州市民不出城便 尝遍全国风味。 材料三:超市的兴起为市民购买食品提供了方便,各种洗切好的净菜、熟食、冷冻食品、休闲食品备受上班族青睐,成为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 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2.案例: 奥运会期间,北京某五星级饭店接待一批来自泰国的运动员。泰国以佛教为国教。为接待好这批运动员,酒店管理方精心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菜单与

2009年1月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 课程代码:0098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面点习惯上分为三大流派:京式、广式和( D ) A.桂式 B.川式 C.鲁式 D.苏式 2.“鼎湖上素”作为一大菜系的代表菜之一,它出自于( D ) A.四川 B.淮扬 C.广东 D.山东 3.伊尹与商汤关于烹调方面的对话,就是饮食文化史上最早的文献( A ) A.《吕氏春秋·本味》 B.《礼记·内则》 C.《论语·乡党》 D.《尚书·酒诰》 4.最终与动物划清界限、使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饮食生活的重要标志是( B ) A.用鼎熟食 B.用火熟食 C.以水煮食 D.以汽蒸食 5.茶的发现和利用,相传起源于( C ) A.女娲时代 B.伏羲时代 C.神农时代 D.黄帝时代 6.饮茶方法上的煮饮改为冲泡,通常被视为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期,它始于( D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7.为了节约粮食,控制酗酒现象,周初的统治者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 C ) A.《酒典》 B.《酒法》 C.《酒诰》 D.《酒制》 8.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了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的礼仪,后人称为( B ) A.觞政 B.燕射 C.投壶 D.射覆 9.《煎茶水记》一书叙述了茶汤品质高低与泡水有关,其作者张又新是( A ) A.唐代人 B.宋代人 C.元代人 D.明代人 10.体现菜品发源地的菜名是( B ) A.汽锅鸡 B.文昌鸡 C.贵妃鸡 D.叫花鸡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十一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十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大约在七千多年以前就开始种植籼稻的是长江下游杭州湾的( ) A.仰韶人 B.龙山人 C.河姆渡人 D.磁山人 2.六朝以前的史料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 ) A.秦晋 B.吴越 C.齐鲁 D.巴蜀 3.在50多万年前就已经能够发明火、管理火以及用火熟食的猿人是( ) A.元谋人 B.磁山人 C.北京人 D.龙山人 4.不仅是远古先民重要的饪食器和食器,也象征国家和统治者最高政治权力的王器是( ) A.鬲 B.簋 C.瓮 D.鼎 5.“大煮干丝”是哪个菜系的代表菜之一?( ) A.四川菜系 B.山东菜系 C.广东菜系 D.淮扬菜系 6.构成川菜系的五个分支是高级筵席菜式、民间小吃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家常便餐菜式和( ) A.三蒸九扣菜式 B.市肆风味菜式 C.寺院风味菜式 D.官府风味菜式 7.我国最早记载的乳酒是史籍中的( ) A.玄酒 B.酏酒 C.醴酪 D.事酒 8.周代专门制作酒具的工匠称为( ) A.梓人 B.酒人 C.浆人 D.凌人 9.我国西汉时期,茶叶已是流通的商品。在文中提到“烹荼尽具”、“武都买荼”的是西汉人王褒的( ) A.《春秋繁露》 B.《僮约》 C.《七发》 D.《淮南子》 10.《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述了宋人斗茶对于茶饼、茶具、用水、程序和效果的具体规定,其作者是( ) A.宋徽宗 B.丁谓 C.陶谷 D.叶清臣 11.饮食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在于( ) A.提高饮食生活水平 B.提高饮食消费档次 C.提高餐饮环境品味 D.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12.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更趋突出( ) A.程式化 B.盲目性 C.个性化 D.被动性 13.文中描写饮食的比重大大增加,作者常常借饮宴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暴露社会现实的堪称志人小说代表作的著作是( )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以八大菜系为例

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以八大菜系为例 外国语学院 英语四班 贾慧 20104158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以八大菜系为例 摘要:中国饮食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选料、加工和产品系统。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从而使其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中国饮食风味流派历史悠久,派别众多,尤以八大菜系为著,新旧更替,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使中国饮食以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于世界饮食之林。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八大菜系原因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范的概念,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中国饮食风味流派历史悠久,派别众多,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八大菜系” 中国菜肴流派众多,其中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尤为出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极具代表性。八大菜系从味型特点、选材等方面的不同,凸显了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独特风味。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八大菜系首推鲁菜。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

鲜咸为特色,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善于以葱香调味,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善用爆、熘、扒、烤、锅、拔丝、蜜汁等烹调方法,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专长.爆法讲究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粘粉,油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浓。原料多选畜禽、海产、蔬菜,偏重于酱、葱、蒜调味,善用清汤、奶汤增鲜,口味咸鲜。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川菜味型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川菜主要分为蓉派和渝派两大类。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渝派川菜以用料大胆,不拘泥于食材,手法更新为主。一般认为蓉派川菜是传统川菜,渝派川菜是新式川菜。 粤菜为广东一带的风味菜,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炸子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和“干煎大虾碌”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如此博大的饮食文化最初源自以食为天的儒家饮食思想、养生为尚的道家饮食思想和茹素修行的佛家饮食思想随着儒释道三教的合一,逐渐出现了饮食思想的认同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流变与分期,最终形成中国以八大菜系为主、各地方特色菜系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进入新社会之后,对于饮食,由原来的解决温饱上升到"吃档次",再上升到"吃稀奇",在吃遍天下之后,饮食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增加了各种文化内涵,并且由于外来饮食的引入,出现了中外饮食交融的现象在将来,饮食将朝向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实惠,一个是品位,一个是古怪。 关键词:饮食思想源头、流变、分期、八大菜系、现状、前景 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饮食文化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现代,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认同、接受,被公认为人类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体系之一。 1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 1.1饮食思想的源头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定有一种思想的支撑,饮食文化也不外乎如此支撑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思想有三个主要源头,它们分别是儒家的饮食思想、道家的饮食思想和佛家的饮食思想。 1.1.1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的先圣就已经对饮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了至上的地位”[1]在儒家的饮食理论中,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左传》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现出人欲和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化,使这一观念系统化。 在儒家的饮食思想中,饮食即是天理这一观念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形式是,“民以食为天”的广为流传,这使人人与之不可分离,而又习已为常的饮食被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高度凝炼地表述了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流传广泛,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传授农艺的《劝农书》“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到户户持有的家训“食为民天,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名词解释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 9、“五世长者知饮食”:语见魏文帝曹丕《诏群臣》,全句是:“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意即只有那些历代为官的贵富之家的上层社会成员,才可能对高层次的穿衣吃饭一类生活之事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10、仪狄:中国古史传说夏禹时期的女性酿酒师,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酿酒师,事见《战国策》等先秦典籍。 48、杜康: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酿酒发明家,应当是女性。 17、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18、茶人:中国历史上有茶学文化修养的嗜茶者,士是其主群体。 21、普劳:又作“朴劳”,汉语名为“羊肉抓饭”,我国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风味名食,由羊肉、稻米、胡萝卜、元葱等原料焖制而成。传统食法是手食。中亚地区普遍食用。 26、克依姆奇:朝鲜语“泡菜”,是朝鲜族最具民族特征、最富影响力的食品。 37、寒具:汉代时期点心的称谓,因形成于三代的禁火制度而产生和得名。

43、馕:我国新疆地区维吾尔等民族以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焙烤食品,具体品种很多,有适口耐饥、易携带、便贮存等诸多优点。焙烤工具是特制的馕坑。 39、本味论:本味论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注重原料的天然物性,讲求食物的自然美味与味性变化的科学合理性。 46、《大观茶论》:作者北宋赵佶,中国茶文化历史鼎盛期的代表性茶学家与茶人。该书是继陆羽《茶经》之后的著名茶学著作。对后来中国茶学、茶道与茶艺的精致化发展影响颇大。 47、《饮膳正要》:编撰者元饮膳太医忽思慧,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全书共三卷。主要内容有诸般禁忌、聚珍品撰、食疗诸病、食物原料等。该书的基本指导对象是元帝国最高权力集团成员。 20、简述中国古代“酒人”定位原则、基本类型。 答:酒人是一切爱酒、嗜酒者的统称。中国传统酒人是指历史上的文化酒人,即有学养的酒文化人。若依酒德、饮行、风藻而论,历代酒人似可粗略区分为雅清、俗浊、恶污三大等级九种类型:上等是“雅”、“清”,即嗜酒为雅事,饮而神志清明,内分为上上品酒圣、上中品酒仙(逸)、上下品酒贤(董);中等为“俗”、“浊”,即耽于酒而沉俗流、气味平泛庸浊,内分为中上品酒痴、中中品酒颠(狂)、中下品酒荒;下等是“恶”、“污”,即酗酒无行、伤风败德,沉溺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及答案

2010 中国饮食文化 一、判断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 1、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2、元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昌盛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 ) 宋代 3、从生食向熟食的转换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发展史 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4、宋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专论() 5、《吕氏春秋本味篇》是我国最早的一篇烹饪理论文章() 6、地方风味菜是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 7、鲁菜即山东菜。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秦汉,成熟于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 8、曲阜的孔府菜是我国最大、最精湛的官府菜() 9、五滋指:香、松、软、肥、淡() 10、素菜是以植物类和菌类食物为原料制成的菜肴() 11、全羊席是土家族的上等宴席() 12、一般来说,面食可分为南味、北味两大风味,京式、广式、苏式 三大流派() 13、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被天津人称为“风味三宝”() 14、六味指酸、甜、苦、辣、咸、鲜() 15、傣族不吃鱼类()藏族

二、单项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 1、我国最早的食疗专论是() A、《随园食单》 B、《食疗本草》 C 、《千金要方》D、《备急千金要方》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代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的景象。( ) A、清 B、明 C、宋 D、元 3、下列不属于淮扬菜的是() A、叫花鸡 B、虾仁锅巴 C、炸蛎黄 D、三套鸭 4、我国历史上一篇烹饪理论文章是() A、《吕氏春秋本味篇》 B、《食珍录》 C、《随园食单》 D、《千金要方》 5、下列不属于湘菜的是() A、红烧全狗 B、红煨鱼翅 C、麻辣子鸡 D、七星丸 6、宫廷菜南味以金陵()、鄞都为代表。 A、临安 B、广州 C、开封 D、长安 7、“驴打滚”是()的著名风味小吃。豆面糕 A、天津 B、北京 C、山东 D、陕西 8、()菜口味以辛辣爽口、脆嫩鲜香为主,烹调方法多采用生拌 A、朝鲜族 B、满族 C、土家族 D、维吾尔族 9、“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菜的饮食原则

2013年10月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 课程代码:0098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区别不同饮食风味流派的重要标志是A A.口味B.地区 C.制作者D.消费者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C A.3大类B.5大类 C.7大类D.9大类 3.随着陶器向青铜器的过渡以及烹饪原料的扩大,烹饪技法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其中,红烧在当时称为A A.臛B.齑(切碎) C.燔D.醢(肉酱制作) 4.周代的宴会种类繁多,其中乡里大夫举荐贤者并为之送行而举行的宴饮被称为C A.燕礼(私亲旧故间的宴饮) B.射礼(练习和比赛射箭的宴饮) C.乡饮酒礼D.聘礼(诸侯相互聘问之礼时的宴饮) 5.唐代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食治专篇,其作者是A A.孙思邈B.张仲景 C.陈士良D.李时珍 6.属于粤菜的典型代表是C A.松鼠鳜鱼(淮扬菜) B.油爆双脆(鲁菜) C.金龙脆皮乳猪D.樟茶鸭子(川菜) 7.菜系的初步形成是在B A.唐代B.宋代 C.明代D.清代

8.中国不同的节日饮不同的酒,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俗是在B A.清明节B.端午节 C.七夕节D.重阳节(饮“菊花酒”;吃羊肉面;吃花糕) 9.明清两代的文人宴会上,用以检测文化的学识与机敏程度的酒令是D A.投壶令(春秋战国)B.八仙令 C.交错令D.四书令 10.用全发酵法制成的茶是A A.红茶B.绿茶 C.青茶D.黄茶 11.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的是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和中国的A A.祁红B.滇红 C.闽红D.川红 12.在菜肴的配色方案中,色彩给人视觉的醒目程度最强的是D A.紫色B.绿色 C.蓝色D.红色 13.饮食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在于D A.提高饮食生活水平B.提高饮食消费档次 C.提高餐饮环境品味D.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其次是消费风气的积极引导) (经济功能是塑造良好的饮食产品形象和和谐氛围,创造适宜的饮食投资环境和饮食消费环境) 14.中国古代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军礼指的是C A.宾客之事B.祭祀之事 C.军旅之事D.冠婚之事 (吉礼是对先祖与各种神只进行祈求福祥的礼节。凶礼是指哀邦国之忧的丧葬礼节,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宾礼是诸侯对王的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之礼节。军礼是战争、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的礼节,即大师之礼、大田之礼等。嘉礼是为了亲善万民的礼节,包括婚礼、冠礼、飨燕礼、庆贺礼、宾谢礼等。所有礼制,是法律的补充,强调贵贱等级的区分和贵族社会的正常运作。) 15.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很多风味菜肴的西南少数民族是B A.布朗族B.傣族 C.彝族D.白族 16.体现出别致的快餐文化的文学作品是C A.《红楼梦》B.《三国演义》 C.《水浒传》D.《西游记》 17.不同宗教在饮食方面的特点不同,其中服气、服药追求长生不老的文化特点源于A A.道教B.佛教 C.伊斯兰教D.基督教

浙江省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饮食文化试题

浙江省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饮食文化试题 课程代码:0098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饭稻羹鱼”区域特色是( )饮食文化圈的典型特点。 A.西北地区 B.长江下游区 C.东北地区 D.西南地区 2.乌龙茶属于( )茶。 A.半发酵 B.发酵 C.不发酵 D.微发酵 3.中国最古老的饮料酒是( )。 A.葡萄酒 B.黄酒 C.白酒 D.啤酒 4.下列不属于藏族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食品是( )。 A.糌粑 B.酥油茶 C.青稞酒 D.搅团 5.我国的( )有以打鱼为生的悠久传统,生鱼、鱼松等类鱼肴是其代表性食品。 A.赫哲族 B.鄂温克族 C.锡伯族 D.布依族 6.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为世人知晓的《短歌行》的作者是 ( )。 A.李白 B.屈原 C.苏轼 D.曹操 7.“手扒肉”是( )典型的民族食品和进食方式。 A.侗族 B.纳西族

C.蒙古族 D.毛南族 8.( )是中国历史上士大夫阶层一种极具影响的饮酒娱乐活动,公元353年3月3日在绍兴兰亭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参加的一次最为著名。 A.击鼓传花 B.划拳 C.曲水流觞 D.猜枚 9.“钟鸣鼎食”是中国历史上( )阶层的饮食生活写照。 A.贵族 B.士大夫 C.富豪 D.商贾 10.明末清初的著名戏剧理论家( ),同时也是一位有历史影响的美食理论家,他的美食理论成就集中体现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 A.金圣叹 B.李渔 C.蒲松龄 D.王世贞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1.中国历史上的“素食”概念,有( )三层含义。 A.指不劳而食者 B.指与熟食相对的生食 C.平居之食 D.植物原料制成的食品 E.斋食 12.以地命名的中国名茶主要有( )等。 A.西湖龙井 B.黄山毛峰 C.庐山云雾 D.井冈翠绿 E.苍山雪绿 13.中国传统酒道可以用( )三个字高度概括。 A.敬 B.醺 C.欢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

茶与酒文化 一、选择题 1.茶的故乡在(B) A日本B中国C印度D巴西 2. 《茶经》的作者是(A) A陆羽B神农氏C有巢氏D共工氏 3.《茶经》中记载茶的名子除了“茶”以外还称为(ABCD) A槚B蔎C茗D荈 4.茶在我国什么时候成为一种饮品(D)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 5.中国传统认为开门七件事中不包括什么(D) A柴米B油盐C酱醋D茶酒 6.传说中,茶被发现是基于它的哪种功效(B) A贡品B药用C食用D饮用 7.从制茶工艺角度看,红茶区别与其他茶的最主要特征是(A) A深度发酵B萎凋C揉捻、D干燥 8.红茶与绿茶的区别有哪些(ABCD) A制作工艺B茶叶形态C茶汤颜色D饮用口感 9.我国产量最多的茶叶种类是(D) A红茶B黑茶C花茶D绿茶 10.下列选项属于中国的红茶是(A) A祁门红茶B大吉岭红茶C锡兰高地红茶D阿萨姆红茶 11.绿茶具有的特点有(ABCD) A香高B味醇C形美D耐冲泡 12.绿茶制作工艺经过的过程(A) A杀青-揉捻-干燥B发酵-揉捻-干燥C杀青-发酵-干燥D杀青-干燥-压缩 13.从茶叶干燥工艺看绿茶可分为(ABCD) A炒青绿茶B烘青绿茶C蒸青绿茶D晒清绿茶 14.炒青特点:香气清高,滋味浓,收敛性较强,炒制杀青主要包括(ABCD)

A长炒青B圆炒青C细嫩炒青D扁炒青 15.白茶我国特产,属于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精品。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主要的种类有(ABCD)A银针B白牡丹C贡眉D寿眉 16.青茶也称乌龙茶,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属“半发酵”茶。下列哪个省不是乌龙茶主要产地(B) A福建B浙江C广东D台湾 17.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其鲜叶制成青茶质量最佳。铁观音是乌龙茶中之珍品,品质最好的产于(A) A福建安溪县B福建福鼎C福建崇安D福建政和 18.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芽茶和黄大芽茶。黄茶属于部分发酵类,制作方法与绿茶相似,具有绿茶的特点。黄茶与绿茶加工相比,多了一道什么过程,是区别于绿茶的重要标志。(B)A发酵B闷黄C杀青D干燥 19.君山银针是黄茶中的极品,君山银针冲泡有“三起三落”之称,产于(A) A湖南B江苏C江西D安徽 20. 黑茶的加工过程与黄茶大致相似,但其原料多采用粗老的茶叶,发酵时间往往较长,因而制成的茶叶色泽乌黑或呈褐色,故称之为黑。。主要品种有(ABCD) A云南普洱茶(黑茶中的名品)B广西的六堡茶C湖南黑毛茶D湖北老青茶和四川边茶 21.茶叶种类上属于再加工茶是(C) A红茶B青茶C花茶D绿茶 22.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属于(A) A萌芽阶段B现成阶段C盛行阶段D高度发展阶段 23.自<<茶经>>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可谓“比屋皆饮”,家家饮茶。茶道盛行于(A)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24.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开始于(D) A唐朝末年B宋朝末年C明朝末年D清朝末年 25.名山产名茶一说主要是因为茶树生长的条件需要(ABC)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先人就 提出“民以食为天” ,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及其营养价值,力 求做到尽善尽美。 同时我国自古就十分注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不但将自己的名特 食品源源不断的传到海外, 也从周边国家引进了一些新的食物品种和饮食方法, 从而为丰富 多彩的中华美食锦上添花。 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 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 地的变化。 关键词 :变化; 交流; 饮食; 、, 、- 前言: 目前,全世界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不同规模、不同风味的中餐馆,生意也都分外红火。 “吃在中国” 已成为天下人的共识,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但中国饮食的发展史却鲜为人 知,这篇文章正是探讨中国饮食历史, 帮助人们了解中国饮食的发展历史。 从先秦到写到民 国,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将您带入一个伴随着时代变迁的,异彩纷呈的“吃的世界”里。 正文: (一)、先秦 先秦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仅从炎、 黄二帝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也近三千年之久。 其中 主要分为:炎黄时期、尧舜禹时期、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1、炎黄时期 当时的社会已有相当多的人口, 为了维持生 计, 身为部落首领的炎帝尝遍百草并创制了 耒、耜、犁、镰等农具,还教会了部民们因地制宜种植植物。炎帝也因此被称为“神农氏” 与此同时另一个部落的首领皇帝也基于同样的原因, 在教其部落成员驯养家禽、 家畜种植五 在炎黄时期,人们的主要肉类食品是猪、羊、鱼,粮食是粟、稻,蔬菜是白菜、芥菜和 油菜,水果是桃、李、梨,而饮料,除了白开水便是茶。具体吃法,不外乎烤、煮、蒸三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油和盐。人们不仅懂得了“烹” ,还知道了“调” ,使饮食摆脱 了蒙昧而走向光明,人们进入了烹调时代。 2、尧舜禹时期 在这个时期, 中国古代国家已经形成。 舜在位期间发生了一次特大水患, 严重地威胁着 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灾, 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 并引 导炎黄子孙一改过去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走上了以农为本的道路。 在饮食方面,尧舜禹时期和炎黄时期相比,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 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以下几点: ① 在烹饪时完全摈弃了以往的烧石烤法,而普遍采用了煮蒸方式。因为此时制陶业已 十分发达,陶 制品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② 碎石工具已经出现。如:杵臼、石棒、石盘。它们可以将粮食脱皮,尔后再捣碎或 砸碎,吃起来 更方便些。 ③ 出现了素食。但此时素食只是供奴隶食用的粗劣食品。 ④ 诞生了“五味调羹” 。“羹”即菜汤,最早的羹是黄帝首创的“大羹” 。而“五味调 羹”,则 论吃的历史 学院及专业 : ********** 班级: ******** 学号 : ********** 姓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