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科技创新之路的一些思考

关于中国科技创新之路的一些思考

摘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发展早已成为各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共识。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撑。本文通过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状况和导致这样的现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有利于探索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为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分析了我国的教育现状、产生的影响以及改变的途径;综述了我国知识创新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科技决策机制创新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创新政策研究的不足及其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政策;教育投入;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企业扶持;路径选择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竞争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20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意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已集中到创新领域,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持久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国宣布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主席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这些都是中国向科技创新进军的信号。至今,我国在科技创新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科技创新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可以从企业发展、技术型人才、教育等方面分析。

一、企业方面

虽然国家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中国的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面对着科技创新的浪潮,我国既不是世界知识创新大国,也不是世界技术创新大国。国家对企业的科技创新给以了高度重视,自90年代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国家已经先后制定了“863”计划和“火炬”计划,陆续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的创新工作也在推进,科技型企业增加了不少,但总体上创新的质量不高。

(一)为什么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不好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在我国不到三万家的大中型企业中,有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只有1/4,而且其中有些研发机构的建立,具有行政干预性质,或者只是走过场,在建成后,由于缺乏人才、资金,研发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到真正的研发作用。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我国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20%。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

(二)如何提升企业创新成果

1.企业应该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企业应该在思想上重视科技创新,加大R&D的投入。

2.企业应该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建立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所以企业要主要技术人员,创新管理人员的引进,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员工的技术创新热情。

3.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时,要根据所处行业特点、宏观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施策略。比如说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技术基础、资金等的限制,可以先采用联合创新模式,慢慢的再进行独立的自主创新模式。

二、技术型人才方面

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开

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科技人才的创新性不足,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

弱仍是我国人才队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导

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一)为什么科技人才创新不强

1.应试教育导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足。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属

于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往往存在着“知识有余而创新

能力不足”的问题。

2.“官本位”措施,不利于激励领军人才。目前对领军人才的激励与管理

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采用“官本位”激励的措施,扼杀了大批领军人才的科

研生命。

3.人才评价标准不完善。在人才评价特别是职称评审过程中,按资排辈、

靠印象、凭人缘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职称名不符实失去意义,成为待遇的象征,资格证书也不能有效说明持证人的实际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4.科研监督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及学术道德约束机制,

学术界存在多种腐败怪现象。

5.科研投入不足。这既影响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也影响了科技成果的

转化。

(二)如何提升科技人才创新力

1.要重视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开发与管理。既要发挥领军人才的带头作用,也要推动领军人才带出一个甚至多个好的团队,让每个团队成员都受到激励,

充分发挥出创新团队的优势。

2.人才评价要看创新质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要真正把握以人为本与能力主义的科学内涵。

3.减少官本位对科技人才的影响。积极落实人才政策,为科技人才发挥才能提供足够的空间。

4.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近些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总支出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及以上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5.形成宽容失败的氛围。创新的过程带有巨大的风险,对失败创新的宽容则是对有关人员很大的激励。

三、教育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2010年7月13日到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加大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决心;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一)教育如何影响了科技创新

1.教育投入不足限制了人才培养的范围。

2.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轨。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增加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以后走向社会的时候有能力立足,学生在学校里只学到了知识而并没有真正能应用与实践之中,这样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家庭社会中失去了实践的能力。

3.学校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忽视孩子的个性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始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能真实培养出人才。

4.应试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往往存在着“知识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

1.加大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给予不同地区相应的政策导向与扶持。

2.政府加大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在我国,要对教育做深入改革必须得到政

府的大力支持,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

验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3.教育制度的大力改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脱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育的不平衡导致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学教育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科学素养,

人文教育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科学与人文并重,才能更好地培养

人才。

4.教育方式的变更。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在大学也没有得到改变,学生一味

地接受,从来没有真正地理解,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思维总是被禁锢在课

本上,以及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下产生的畸形的考试制度。只有教育方式的根

本变革才有可能打破中国大学现有的尴尬局面。

5.从思想上重视学术问题。创新就要敢于推陈出新,要敢于向权威挑战。

创新就要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之未做。还要有一颗爱国的心,甘于为祖国奉

献自己的青春,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科学技术创新中,真正做到学术化。

6.在改善与加大对教师工资与福利的同时,要严把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的

质量关,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形成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体制模式,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下去。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的讲话所言: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

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

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

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

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

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

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参考文献:

[1]叶帆.试析自主创新的环境制约及其对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

[2]常玉,董秋玲.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6

[3] 吴江.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2

[4]周正祥.技术创新的创新政策集成[J].中国软科学,2002

[5] 连燕华.关于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术管理,1994

[6] 方建新, 袁平.科技人才创新力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7] 文魁, 吴冬梅.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8] 于敏,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9] 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 朱永新,马国川 ,重启教育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十八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11] 张鸣, 中国教育病了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