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名词解释

肿瘤学名词解释
肿瘤学名词解释

肿瘤学名词解释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一. 名词解释:

1.重点控制9大肿瘤:胃癌、食管癌、肝

癌、肺癌、肠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白血病

2.放射敏感性:肿瘤细胞受到射线照射后的

反应程度:缩小的程度以及速度。

3.分裂细胞增殖率:细胞周期的长段

4.生长比例:GF:肿瘤内进行增殖的细胞数

目与总数之比例。

5.亚致死性放射损伤SLD:细胞接受照射

后,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完全修复的损伤。

SLD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低LET射线有SLD,高LET射线无SLD。

6.PLD: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细胞接受非

致死性剂量照射后,可以通过自身修复机制来修复放射损伤。PLD介于SLD和致死性损伤之间。PLD后的结局可以不一样,某种情况下死亡、某种情况下可以修复。

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有利于PLD的修复。

7.胸腺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类

①上皮细胞型:;

②淋巴细胞型:;

③混合型:,8.524 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特点?

●好发于后纵隔。

●成人多为良性,儿童约1/2为恶

性;女略多于男。

●无论良、恶性,治疗首选手术

9.溃疡癌变的可能

1.指压痕

2.裂隙征

3.息肉样缺损

4.小段环堤形成

5.粘膜呈杵状增粗。

6.胃壁僵硬

10.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原则

●明确诊断、分期:制订合理治疗方案

●全面考虑,选择合理的术式

●两个最大”的原则,亦即最大限度切除

肿瘤和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和功能。

两者有矛盾时,应服从前者。

●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况和伴随疾病选

择术式:

●防止医源性播散:,

11.Karnofsky评分:

●100 正常无症状

●90 有轻微症状和体征

●80 可勉强正常活动,有症状和体征

●70 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以及工作,生

活可自理自理

●60 多数生活自理,有时需要人帮助

●50 常需要人照顾以及医疗

●40 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照顾

●30 严重不能自理,需要住院

●20 病重,需要积极住院

●10 病危

●0 死亡

12.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

●局部与全身并重的原则

●分期治疗的原则

●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并重。

●成本与效果并重的原则

●中西医并重的原则

13.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对于一般人群降

低或消除致癌因素,促进健康,防患于

未然的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发病学预防:对特定的高风

险人群筛查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病例,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体措施

是:筛查和干预试验。乳腺、宫颈、食

管、胃、肝

●三级预防:对肿瘤患者防止复发、减少

并发症、防止残废、提高生活质量和康

复率、减轻疼痛

14.胃粘膜粗大:胃癌、淋巴瘤、胃粘膜巨大

肥厚症

15.发病下降的:胃、宫颈癌、食管癌

16.发病上升的:肺、肠、乳腺

17.腹膜后原发肿瘤的分类特点及分布特点如

何?

●占全身恶性肿瘤1%以下,多数为恶

性;

●间叶来源最多:恶性多于良性:恶性纤

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

(任何部位)

●神经类第二位:良性多于恶性:神经纤

维瘤、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多位于

脊柱、主动脉周围及肠系膜根部

●胚胎残留组织肿瘤第三位:多为良性:

畸胎瘤、皮样囊肿、泌尿生殖源性囊

肿。盆腔底部、肾周及输尿管周围18.腹膜后高血供肿瘤有哪些?

血管原性肿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副神经结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9.肝动脉栓塞的适应证

①肝癌:

②肝转移瘤;

③肝血管瘤、肝内动一静脉

④肝外伤破裂出血;

⑤胆道出血。

20.肝动脉栓塞的禁忌证

①肝癌病变弥漫

②严重肝硬化

③肝癌合肝细胞广泛性损伤黄

④肝肾功能严重不全;

⑤肝脓肿不宜作肝动脉栓塞。

21.组织芯片:

●组织芯片又称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

●是基因芯片(DNA芯片)技术的发展和延

●可以将数十个甚至上千个不同个体的临

床组织标本按预先设计的顺序排列在一

张玻片进行分析研究,是一种高通量、

多样本的分析工具。

22.蛋白质芯片:

●与DNA芯片类似

●不同的是,载体上挂的是蛋白质

●原理与ELISA相似,

●可用来检测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

DNA,蛋白质-RNA。

23.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gene chip)也叫DNA芯片、

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寡核苷

酸阵列 (oligonucleotide array),在一小

片固相载体上储存大量的生物信息。

●是指采用原位合成技术、将制备好的

将数以万计的DNA探针片断排列在固

相载体上。产生二维DNA探针阵列,

然后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

测杂交信号来实现对生物样品快速、

并行、高效地检测或医学诊断,

●由于常用硅芯片作为固相支持物,且在

制备过程运用了计算机芯片的制备技

术,所以称之为基因芯片技术

24.四个单抗:

●herceptin

●Iressa

●美罗华

●格列卫

25.MI: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检测是基于VNTR的发现。

●细胞内基因组含有大量的碱基重复序

列,将6--70bp的串联重复称为小卫星

DNA(minisatellite DNA),又称为

VNTR。而将1--4bp的串联重复称为微

卫星DNA,又称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repeat sequence,SRS)。

●微卫星不稳定性(MI)是指简单重复序列

的增加或丢失,特别是在DNA错配修

复系统(DNA mismatch repair system,

DNAMMR)缺损的肿瘤基因组中常显示

大量的MI。MI首先在结肠癌中观察

到,其它肿瘤等也发现存在微卫星不稳

定现象,提示MI可能是肿瘤细胞的另

—重要分子标志

26.nm23:肿瘤转移抑制基因27.MMP/TIMP:

●MMP是参与细胞基质降解的:金属蛋

白酶

●TIMP: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又

称胶原酶抑制剂

●使间质胶原酶失活、抑制血管生成。

28.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

29.Li-Fraumeni综合症:(LFS):

●以乳腺癌为主的家族性肿瘤综合症,有

明显的肿瘤家族史,常显遗传。患者正

常组织和肿瘤细胞中都有P53基因突

变。

30.交界性肿瘤:

●良性恶性肿瘤并无绝对界限,有的介于

两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具有恶变

倾向,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恶性。

31.冰冻的作用:

●确定病变性质

●判断切缘干净

●辨认组织

●有无淋巴转移

32.基因敲除技术:基因敲除(gene knock

out),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

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

去除,或用其它顺序相近基因取代,然后

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

能。

33.肿瘤治疗的个别对待:

●根据病人的预期寿命、

●期望生活质量、

●治疗耐受性、

●和病人自己的愿望、

●肿瘤的异质性,

●来具体设计多学科治疗方案。

34.TAM:

●最常用的非甾体抗雌激素,与雌激素竞

争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R)。对抗

雌激素的作用,体外杀伤ER阳性的肿

瘤细胞,适用于ER阳性的肿瘤患者。

绝径前有效率30~40%,绝境后35~

60%。

35.核磁共振:增强剂Gd-DTDA

36.EGFR: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又称C-

erbB2。

●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细胞受体

●在乳腺、胃癌中均有表达

●与ER、PR负相关

●又称:her-2/neu

●在晚期乳癌中高表达,预后差

●herceptin是迄今为止FDA批准的单抗

之一

37.ER:

●雌激素受体,糖蛋白

●存在于雌激素靶组织细胞质内

●与雌激素特异性结合、亲和力高、结合

容量低

●乳腺是雌激素靶器官,癌变时ER可以

消失或继续存在

●ER保留的细胞,其功能收到雌激素调

解,称为激素依赖性细胞(否则为非依

赖性细胞)

38.基因芯片:集成电路、计算机、激光共聚

焦显微镜、荧光标记探针、DNA合成技术用来基因定位、DNA检测遗传图谱的构

建。

39.CA199:

●单涎酸神经节苷脂,

●第一个用单抗确定的肿瘤标帜物,

●胰腺癌结核CEA具有价值。

40.TAK细胞:肿瘤抗原活化的杀伤细胞:外

周淋巴细胞经体外“肿瘤可溶性膜抗原、

CD3单抗、IL-2共同培养后回输。

41.拓朴异构酶抑制剂:拓朴异构酶I抑制剂:

选择性阻断拓朴异构酶I,组织断裂的单链DNA再连接:羟基喜树碱HCPT,伊立替

康CPT-11,拓朴替康TPT。拓朴异构酶II 抑制剂:组织DNA复制:依托泊苷VP-

16、替尼泊苷VP-26。

42.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synthetic therapy。

●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

●肿瘤的具体部位、

●病理类型、

●侵犯范围(病期)、

●和发展趋向,

●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改变,

●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学

科各种有效治疗手段,

●以最适当的费用取得最好的治疗效

果,同时最大限度改善病人的生活

质量。

43.(SVCS)上腔静脉综合征:

●最常见的肿瘤急症之一

●胸腔内肿瘤压迫上腔静脉造成急性

呼吸困难,面部、颈上肢静脉回流

障碍、肿胀

●:最常见小细胞肺癌、淋巴瘤、乳腺

癌。

●先缓解症状,其次治疗肿瘤,不必

等病理

●除小细胞肺癌和NHD首选化疗外,

其他放疗:氮介、地塞米松各

10mg。

44.脊髓压迫综合症:

●最常见的为乳腺、肺、淋巴瘤

●当即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其

后给予(最有效的)放疗,手术减

压。

●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卡莫司丁

(卡氮介,BCNU)、洛莫司丁

(环已亚硝脲,CCNU)、丙卡巴

肼(PCB)

45.幽门螺旋杆菌

●具有鞭毛的格兰氏阴性菌,

●消化性胃溃疡、胃癌的发生,与幽

门螺旋杆菌的存在息息相关。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简称CagA

●空泡细胞毒素(Vac A)。

46.高钙血症:~L

●最常见的并且危及生命的

●骨髓瘤、乳腺常见

●先水化、利尿

●唐皮

●阿可达

●降钙素

●光辉霉素(有效)

47.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

●用于设计人类受试者的一种:设

计、实施、记录和报告临床试验

的,国际化的伦理学和科学质量的

标准

●将为受试者的权益、安全性和身心

健康提供公共保障,并符合赫尔辛

基宣言的原则

●同时使临床试验的结果可信

48.(TLS)肿瘤溶解综合征:

●化疗中伴发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大量代谢产物积聚:高尿酸、高

磷、低钙、高钾、氮质血症。并急

性肾衰。

●恶性肿瘤快速、大量破坏,使细胞

内物质释放到细胞外。主要见于:

急淋、NHL.

●水化、维持水电平衡

●血液透析:

49.肿瘤标记物:

●肿瘤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由于癌基因

的表达而生成的抗原和其它生物活

性物质。

●可以在肿瘤病人的体液及排泄物中

检出,

●它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中不产生

或产生极微,

50.

51.

52.促癌物:tumor promoting agent 肿瘤促进

剂。单独作用于机体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的形成。巴豆油

(佛波醇二酯)

53.倍增时间:肿瘤细胞或肿瘤体积增加1倍

所需要的时间。

54.致癌物:凡是能够引起人或动物生成肿瘤

的化学物质称为致癌物。

https://www.360docs.net/doc/d26229240.html,K: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是体外

经IL-2诱导激活的淋巴细胞,前体细胞为

NK和具有NK类似活性的T细胞及其它不受MHC限制的T细胞。可杀伤对NK抵抗的肿瘤,其作用不受MHC限制。

56.TIL(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浸润

在肿瘤组织中具有抗肿瘤效应的淋巴细

胞,主要是存在于肿瘤间质的T淋巴细

胞。主要针对自身肿瘤杀伤,受到MHC限制,杀伤活性比LAK强,体外扩增对IL-2的要求浓度低,回输后在肿瘤内聚集,以

CD8+为主,。

57.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可刺激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和成

熟,在化疗过程中可迅速提高粒细胞数

目,帮助骨髓从放化疗引起的抑制状态中

恢复,并增强抗感染的能力。

58.IL-2:又叫做T细胞生长因子,是单核细胞

或T细胞(辅助性T细胞)在致分裂原或

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1.

刺激活化的T细胞生长、分化,增强细胞

的杀伤活性。刺激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且

产生免疫球蛋白,促进B细胞产生IL-2受

体,刺激单核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促进NK 增殖及其活性。是TIL和LAK活化必须因子。59.EPO:erythropoietin:促红细胞生成素。

60.BRM: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BRM)。BRMS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调动宿主自身的抗癌能力,通

过增强机体固有的抗癌机制来抑制,杀灭

癌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目的。

61.TNF:肿瘤坏死因子:TNFa由激活的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TNF 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产生。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具有抗肿瘤、

调节免疫效应细胞、调节机体代谢、诱导

细胞分化、刺激细胞生长、诱导细胞抗病

毒的功能,

62.MDR:Multidrug resisitance。肿瘤细胞对一

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它作用机

制和结构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产生交叉耐药

性。多数针对天然药物:阿霉素、紫杉

醇。

63.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体外酶促反

应合成特异DNA片断的一种方法。反应液中含有模板DNA、人工合成的目的DNA

片断的5’、3’引物,dNTP、耐热的DNA

聚和酶(Taq),以及各种离子缓冲液。整个体系由高温变性、低温复性、适当温度

延伸,组成一个周期,反复循环进行,使

目的DNA片断得到迅速扩增。也可应用来扩增RNA,但要先用翻转录酶合成cDNA

第一链,然后PCR扩增,称为逆转录

PCR。广泛应用于检测癌基因、抑癌基因

其他肿瘤相关基因过高、过低表达

64.NK:自然杀伤细胞,非T非B淋巴细胞,

占外周血的5~10%,来源于骨髓,在胸腺以外成熟,不依赖胸腺,内含噬天青颗

粒,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可杀伤毒感染

细胞和TU,并且被IL-2增强称为LAK细胞。

65.卵巢癌的二次剖腹探查:旨在评价卵巢癌

手术化疗后盆腹腔内肿瘤的化疗疗效。二

个条件:①卵巢癌手术后已完成特定的化

疗疗程.③通过全面系统检查、影像学检

查、肿瘤标志物血清CA125水平的测定均未发现异常。为了了解这些病人盆腹腔内

肿瘤化疗疗效而进行的第二次开腹探查,

称为二探。

66.TD肿瘤倍增时间:肿瘤细胞或体积增长一

倍所需要的时间。肿瘤细胞分裂增殖经过

一个周期所需时间的平均值。

67.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一种糖蛋

白,具有a、β两个链,β是其特异链,β链

的特异免疫反应可作为监测HCG的方法。

妊娠及绒毛膜上皮癌的时候HCG显著增

高,睾丸癌患者也明显增高,在血清及尿

中均可监测。

68.TTP:病变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ve从

开始化疗到出现PD的时间

69.癌的预防化疗:在人类或动物的食物中加

入微量化合物可抑制某些癌症的发生。人

群化学干预是癌症化学预防研究的重要手

段。机在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

某些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对人群癌症

的发生过程进行抑制、逆转、或预防的研

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在健康的人群中推广

应用,最终达到降低某国家或地区的癌症

病死率的目的。

70.Tailoring术后化疗:对骨肉瘤病人,根据

术前化疗对原发肿瘤的组织学反应而决定

术后化疗方案的称为Tailoring术后化疗

71.CR(complete response,完全缓解):

●在可测量的病变 CR是指可见的病变完

全消失,超过一个月。

●在不可测量的病变中CR指所有症状、

体征完全消失至少一月。

●在骨转移中:CR指X线及扫描等检

查,原有病变完全消失,至少一月、:

72.PR(partical response、部分缓解)、:

●可测量的病变:肿块缩小50%超过一

个月

●在不可测量的病变中为:估计肿瘤大小

减少>50%至少一月。

●在骨转移中PR为溶骨性病灶部分缩

小、钙化或:成骨病变密度减低,至少

一月。

73.NC(no change、没有变化)。

●在可测量的病变:NC是指肿瘤缩小不

及50%或增大未超过25%。

●在不可测量的病变中:NC是病情无明

显变化至少一月,肿瘤大小估计增大不

到25%,减少不足50%。

●在骨转移中:NC是病变无明显变化

(判定NC至少在开始治疗的第8周

后)。

74.PD(progressive disease、进展)。

●在可测量的病变:PD是指一个或多个

病变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

●在不可测量的病变中PD表示:有新病

灶出现或原有病变估计增大25%以上

●在骨转移中:PD为原有病灶扩大及新

病灶出现。

75.远期疗效:是指缓解期、生存期。

76.缓解期:开始判定CR起至肿瘤开始出现复

发的时间,或自判定PR起至肿瘤两径增大到治疗前l/2以上时的时间。

77.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指从

开始化疗至死亡的时间或未次随诊时间。

78.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指CR病人从开始化疗至开始复发或死亡的时间。

79.病变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ve,

TTP):从开始化疗到出现PD的时间。

80.什么是“氧效应”:

81.

●射线的吸收产生快带电粒子

●带电粒子通过生物体产生许多自由基。

●由基打断化学键,最终生物损伤。

●如有氧存在,则与自由基R起作用产生

有机过氧基RO2。RO2是靶物质不可逆

的形式。

●无氧存在这RO2就不可能产生,被电离

的靶分子就能修复正常,

●氧对照射所致损伤起“固定”作用,称之

为“氧固定假说”

●肿瘤由于乏氧细胞放射敏感性低

82.氧增强比:在有氧及无氧情况下达到同样

的生物效应所需要的照射剂量之比叫氧增强比(oxygen enhancemente ratio,OER)83.早反应组织:主要表现为急性反应,有些

组织内的细胞在放疗开始1天到2天内就

开始增殖,照射后两到三周开始再生,如粘膜、小肠绒毛细胞、皮肤等,照射后损伤很快便表现出来。早反应组织的α/β值都较高。

84.晚反应组织:已经分化的缓慢更新组织,

其晚反应表现一般都有纤维细胞和其它结缔组织的过度生长,形成广泛的纤维化。

晚反应正常组织的损伤往往由邻近细胞的复制来代偿的,而不是干细胞分裂分化成终未细胞的结果。晚反应组织的α/β值都较低。晚反应组织对分次剂量的变化比早反应组织敏感。多分次的小分次照射剂量为好。缩短总治疗时间能增加对肿瘤的杀

灭。而一般不会加重晚反应组织的损伤。

85.立体定向治疗:X(γ)线立体定向治疗,

如为单次治疗则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stereotatic radiosurgery,SRS)。如为分

次治疗则称立体放射治疗(stereotatic

radiotherapy,SRT)SRS必需有高精度的定位,和高梯度的剂量分布;靶区周边的正

常组织的受量很小。剂量分布在肿瘤边缘

仍很高,高剂量集中杀灭肿瘤的。

86.

87.时相特异性药物、时相非特异性药物:S

期:MTX、6-MP、Ara-C等。M期:使有

丝分裂停滞于分裂中期:VCR、VLB、秋

水仙碱等,S期特异性药物与M期特异性

药物均系作用于某一特定时相,通称为时

相特异性药物。CCSA。

88.烷化剂,抗癌抗生素、亚硝脲类直接破坏

或损伤DNA,不论细胞处于那一时相,包括G0期细胞均有杀伤作用,称为时相非特异性药物(CCNSA)

89.ABMT及PBSCT;自身骨髓移植、自身外

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90.干细胞(stem line):肿瘤细胞经常由不同

的细胞亚群组成,但其中一个是主要的,

决定该肿瘤的遗传学特性的亚群,称干细

91.染色体的众数(modal number):有较多的分

裂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集中于某一数目,称

为众数

92.假肾征:是指肠道系统恶性肿瘤的声像图

表现。其病理基础为:肿瘤沿肠壁呈浸润

性生长,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增厚的

肠壁(>4毫米应引起警惕)为低回声,而狭窄肠腔内肠气呈高回声。其表现就像正

常的由低回声皮质和高回声髓质组成的肾

脏声像图一样,所以称为“假肾征93.磁共振胆道成像(MRCP):胆汁有很长的

T2驰豫时间,用T2加权像,结合脂肪抑

制技术,和三级重建(MIP)时能够清晰的将胆道系统显示出来,因而能更清楚直观

地了解梗阻的部位,

94.个体化治疗:

95.要根据具体病人的预期寿命、期望的生活

质量、治疗耐受性、和病人自己的愿望和

肿瘤的异质性,来设计具体的多学科综合

治疗方案。

96.

97.新辅助化疗:1982年Frei提出新辅助化疗

的概念,在肿瘤诊断明确后给予化疗,即

术前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hy)。一般是在手术前给予2

-4周期化疗,以后再手术或放疗①消灭微小转移灶;②有可能防止耐药细胞株的形

成;③能使肿瘤缩小,便于手术;④化疗

后临床和病理上的反应情况可判断预后,

并为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

据;⑤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减少远处播

散的机会。

98.分子分期: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如RT-PCR

去确定用常规方法不能发现的淋巴结转

移、血道转移、骨髓转移,进行精确的肿

瘤分期的方法称为“分子分期”(molecular

staging)。

99.分子定界: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

检测p53突变,发现隐匿癌灶,准确判断

肿瘤浸润的边界,称之为“分子定界”。100.分子预后: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如PCR、基因序列分析、免疫组化等方法来

估计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复发的危险,

以补充病理学检查的不足,更精确地判断

病人的预后,为进一步积极辅助治疗提供

依据,这种“分子预后”已成为当前临床肿瘤研究一个较活跃的领域。:

101.一穴肛原癌:齿线上方狭窄的环形区域是胚胎时期的残余(一穴肛),内有柱状

上皮、移行上皮和鳞状上皮)由该此区移

行上皮发生的癌叫做一穴肛原癌。

102.肿瘤伴随综合征:原来不产生激素的组织所发生的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具有

产生和分泌“异位激素”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功能,表现出内分泌紊乱的症状:征是

谓肿瘤伴随综合征。

103.异位激素综合征:某些恶性肿瘤除直接侵蚀和转移引起的症状外,还可出现由于

非正常部位产生的一种或多种激素或激素

样物质所引起的内分泌征候群,该症候群

称异位性内分泌综合征

104.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与核酸分子杂交原理相同,只不过将病理形态学与分

子生物学结合,不仅可以检测特异的基因

产物,并且可以观察在不同细胞中分布情

况。原位杂交可以检测细胞核中的DNA,也可以检查胞浆中的RNA。近年来细胞核中DNA检测已经被FISH技术代替,所以主要检查胞质内mRNA。杂交在石蜡切片

上进行,RNA已经为单链,所以不需要变性,DNA由于是双链,对杂交没有干扰,

杂交探针可以用同位素或霉标记。可用于

检测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他癌症相关基

因的检测。

105.FISH:是原位杂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探针为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待侧样

品为固定于栽玻片上的染色体或细胞质

DNA,杂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特异

性、敏感性和分辨率都很高。主要应用

DNA探针。基因组DNA或cDNA。检测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缺失、扩增重

排。

106.癌基因:是指由其编码的蛋白质引起细胞表型改变呈恶性生长或者引起动物肿瘤

发生的一类基因。病毒基因组中包括一个

能够引起宿主细胞恶性化的基因,所以称

为病毒癌基因(v-onc)。后来发现许多动物正常细胞内存在与v-onc对应的DNA序列。称为细胞癌基因(c-onc)或原癌基因

(proto-onc)。按基因功能不同分5类:生长因子类、酪氨酸激酶类、丝氨酸/苏氨酸

激酶类、GTP结合蛋白类(G)蛋白、核结合蛋白类

107.抑癌基因: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杂交,或将某正常染色体导入肿瘤细胞,导致恶

性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受到抑制。推测正

常细胞内存在肿瘤抑制基因。视网膜细胞

瘤易感基因Rb的失活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P53基因。突变型诱导细胞恶性转化,野生型为是抑癌基因,抑制细胞恶

变。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起调控作用,特别

是在细胞周期中G1/S交界处起作用。被称为“分子关卡”。野生型P53蛋白产物还是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因子。突变型P53不仅

上述功能消失,还能与野生型P53结合,

使其失活

108.原癌基因异常:指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的具有潜在的变成癌基因的性质的基因109.什么是癌前病变:并不局限于上皮细胞来源的病变,其他组织来源的病变也属于

癌前病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癌前病变

本身并非恶性,这个病变在某些因素的作

用下,很容易变成癌或肉瘤。目前公认的

癌前病变有:

110.混合瘤:来自一个胚叶而发生的不同组织成分的肿瘤称为混合瘤,即有上皮成

分,又有骨、软骨、粘液等等。

111.畸胎瘤:来自两个以上的胚叶组织。同样都是上皮组织,即可来自内胚叶也可来

自外胚叶。骨、软骨、肌肉来自中胚叶,

神经组织来源于神经外胚叶。并且发病具

有固定好发部位。

112.间叶瘤:来自已经分化的间叶组织:如纤维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虽然是

不同的组织,但是同为间叶组织来源,所

以不能称为混合瘤,也不能称为畸胎瘤113.癌肉瘤:表示两种成分同时存在,相互交织在一起。

114.肉瘤样癌:本质是上皮细胞来源的癌,其肉瘤样成分并非肉瘤,而是癌细胞呈梭

型的变异。还有当癌细胞急剧生长时,导

致癌床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出现一定的异

型性,状似纤维肉瘤,但其梭型细胞的本

质即不是癌,也不是肉瘤。其本质为间质

的反应性增生(假肉瘤性癌)。

115.碰撞瘤:实质上为两个不同的肿瘤,同时存在互相碰撞,但不混杂在一起。可能

两种均为癌(如鳞癌或腺癌)。如果混杂

在一起,则称为鳞腺癌或腺鳞癌。也可能

一个为癌,一个为肉瘤,两者也是相互碰

撞,不混杂在一起。也称为碰撞瘤。常见

的是两个癌的碰撞,癌与肉瘤的碰撞极少

116.Harmatoma错构瘤,一种非肿瘤性发育异常的改变,是该组织或器官的固有组织

异常混合与增生。本质是出生后局部组织

过渡生长形成的一种畸形,并非真正的肿

瘤,肿物一般不会持续生长下去。

117.畸胎瘤:具有不停生长及增殖的特性,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多潜能细胞。多潜能细

胞可分化为外胚层、中胚层、或内胚层的

多种器官或组织。可见于身体各个部位,

常见于生殖腺、纵膈及后腹膜。卵巢的畸

胎瘤多数为良性,睾丸的畸胎瘤多数为恶

性。

118.化生:一处组织或细胞,在某些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转变成另一种同源性质的组织

或细胞,一般认为他们只能在同一个胚叶

中转化,例如上皮组织只能化生为上皮组

织,间叶组织化生为骨或软骨。

119.不典型增生:又称为异型增生、间变。

不但细胞数量增多、细胞的异型性、核增

大、核型不规则、核染色质增多、核分裂

增多。是肿瘤性增生、癌前病变。上皮组

织不典型增生多见,间叶组织、淋巴组

织、骨组织也可出现。120.间叶瘤与间质瘤的区别:间叶组织是分化了的中胚层组织,由它发生的多成分间

叶组织混合的肿瘤称间叶瘤:血管脂肪

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

121.HRCT:高分辨率CT:薄层:1~3毫米;高扫描条件。512 512分辨率,骨算法重建。

122.双介入治疗:梗黄,先介入放置胆道支架,其后选择性动脉化疗或栓塞。

123.双路化疗:肝癌,TACE+PVE

124.凋亡:

●细胞在特定时空中发生的,受机体严

格调控的细胞自杀现象。不同于死亡

●有胞浆空泡开始,胞膜发炮,水分丧

●胞膜以及核膜保持完整

●线粒体和染色质浓缩,向核周发芽崩

●产生非随机的DNA降解

●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

●保持完好的能量代谢知道凋亡结束

●最后形成凋亡小体

125.癌胚抗原:是癌组织和胎儿共有的抗原。在成人正常组织中含量甚微。当机体

内有癌存在时,由于被控的基因失去抑

制,而使这类抗原产生。如:甲胎蛋白

(AFP);癌胚抗原CEA);胰癌胎儿抗

原(POA)等。

126.肿瘤相关抗原:此类抗原在正常组织中存在,当机体内发生癌变时,其含量异常

升高。如: 微球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组织多肽抗原;铁蛋白等。特定的单

克隆抗体能够识别的人肿瘤抗原有

CA125;CA153;CA199对卵巢癌、乳腺癌和胰腺癌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127.VNTR:数量可变的串联重复序列:人类基因组中含有一些重复序列家族,有些

以短的重复序列组成高变区,其串联重复

序列的拷贝数可以相差很多,称为数量可

变的重复序列。由于高变区长度变化很

大,导致两侧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随高

变区的大小变化而发生相对位移,造成

RFLP,称为VNTR多态性。

128.RFLP:

●当DNA片断有插入、缺失、重复,导

致DNA经限制性内切酶水解片断发生

长度改变

●通过分析这些变异的基因片断可推测基

因结构是否发生改变

●这些由限制性内切酶切产生的片断叫

做:限制性片断

●不同生物个体间出现不同长度的限制性

片断类型,叫做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129.两次突变学说:Knudson系统研究了显性遗传的儿童肾母细胞瘤,提出:在有遗

传倾向的病人体内所有干细胞及体细胞都

存在一种突变,在此基础上发育过程中任

一视网膜母细胞若再次出现第二个突变,

即可发生肿瘤。对于散发患者,两次突变

均发生于体细胞,并且必须发生在同一个

发育中的视网膜母细胞上,所以发生几率

小。

130.一期临床试验:找出一个合适的剂量供二期临床试验使用。

131.二期临床试验:找出对某药有效的肿瘤类型。

132.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CTX+G-CSF/GM-CSF最常用。

133.死亡受体:指能通过与相应的死亡配体结合,传递细胞凋亡信号的细胞表面蛋

白。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

134.CTAA:CT arterial angiography,CT动脉造影

135.CTAP:CT arterial-port angiography,CT动、门脉造影:将导管插入肠系膜上动脉输入造影剂,待造影剂经过门脉回流到

肝脏时进行CT扫描。

136.碘油CT:经肝动脉导管注入碘油,两周后进行CT扫描,称为碘油CT(CT-LP) 137.

138.TACE:transcatheter aterial

chemoemobolization,经导管动脉栓塞化

疗。

139.

140.肿瘤消融(ablation):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组织,向肿瘤直接注

射破坏性物质:乙醇、热盐水,或利用微

波、激光使肿瘤凝固坏死,达到治疗肿瘤

的目的。

141.旁观者效应:肿瘤基因治疗的时候,表达TK基因的肿瘤的周边一些不表达TK基因的肿瘤细胞也能对GVC做出反应而遭到杀伤。

142.肿瘤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来源于一个单克隆细胞的肿瘤,在发展中收到

外界的选择性压力的影响,成为不同生物

学性状的亚群,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转

移规律、药物敏感性以及基因表达。143.

端粒酶(telomerase):

●位于染色体末端的2~20kb的串联的

短重复序列

●随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并且限制了

细胞增殖能力

●正常细胞当端粒缩短到临界长度,细

胞凋亡(端粒酶阴性)

●端粒的复制依赖于端粒酶

●是DNA聚合酶,由RNA以及逆转录

酶组成,可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

DNA。

●肿瘤细胞端粒酶阳性,使端粒保持一

定的长度,达到永生。

蛋白质组学概念

●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上,一个细胞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相应蛋白质,包括各种亚型及蛋白质修饰,他随着时间和外周因素的影响而动态变化,在不同类型细胞之间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就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

象,应用相关研究技术,从整体水平上来认识蛋白质的存在及活动方式(表达、修饰、功能、相互作用等)的学科[11-13].

蛋白质组学研究内容

●蛋白质的发现与功能的明确;

●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特征;

●蛋白质结构分析;

●蛋白质活性的调节;

●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其构像研究;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 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 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1、实行余粮收集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3、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是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魏玛共和国 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P.von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F.艾伯特为总统、P.谢德曼为总理。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A.希特勒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 6/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 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1918 年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柏林、汉堡、不来梅、莱比锡和慕尼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厂矿企业和一些政府机关行使革命权力。9 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7/.李卜克内西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翼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其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W.李卜克内西。1890~1893年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时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16年3月参加社会民主党左派秘密举行的全国代表会议,发表反战讲话。5月由于在柏林领导反战示威游行,被军事法庭判处4年徒刑。1918年10月获释,即投身德国十一月革命。11月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并参加德国共产党创建工作。次年1月15日,与卢森堡同遭右派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杀害。 8、第三国际 1919 ~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10、洛桑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1922年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11、凯末尔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故名。 12、“三"一起义 1919年3月1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群众,在汉城塔洞公园举行集会。与会民众群情激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朝鲜是朝鲜人民的朝鲜”等口号,会后30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军岗哨如林,荷枪实弹、对示威群众实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和被捕的人数无数。这更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朝鲜“三"一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大事。13、杨格计划(内容) 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病毒学复习题

填空题 1. 冠状病毒是_有包膜___的RNA病毒,呈皇冠状,其__单股正链__RNA约由30000多个碱基组成,为已知最大的RNA病毒。 2. __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__(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在我国又被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3. SARS冠状病毒包膜主要包括三种糖蛋白,分别为__S蛋白__、__M蛋白__ 和 E 蛋白。N 4. 病毒的大小以__nm___为单位量度刺突蛋白、膜蛋白、包膜蛋白、核衣壳蛋白 5. 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_DNA或RNA__ 6. 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__烟草花叶病毒__ 7. 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_脂类_ 8. RNA病毒突变率远高于DNA病毒,主要原因是_DNA是双链闭合环状结构较RNA单链线状比较稳定__ 9. 跨膜蛋白通过特定的_折叠__和_弯曲__方式,实现分子的跨生物膜的运输。 10._____受体___决定病毒的宿主谱以及其感染某种动物的能力。 11. ___允许细胞__指对病毒的增殖复制具有支持作用的细胞。 12. 大部分RNA病毒的基因组为__单一组分___ 13. RNA病毒启始RNA合成的两种机制为__de novo __启始和引物依赖启始。 11

14. 反转录酶具有四种不同的催化活性:RNA指导的或DNA指导的DNA多聚酶活性、DNA解旋活性和__ RNase H __活性。 15. 真核细胞基因的转录是由三种RNA聚合酶(Ⅰ、Ⅱ和Ⅲ)来分别完成的,只有RNA聚合酶__Ⅱ__能转录生成mRNA。 16. mRNA输出的底物是由RNA与__蛋白质__共同组成的核蛋白。组蛋白、精蛋白等碱性蛋白 17.大多数有包膜病毒通过__出芽__方式释放病毒粒子。 18. 绝大多数病毒只能感染某些特定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这种特性称为病毒的_组织亲嗜___性。 19.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主要激活Caspase-8,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主要激活__ Caspase-9__,二者都激活__ Caspase-3__ 。 20. HIV的__env __ 基因所编码病毒包膜蛋白gag,核心蛋白;pol,酶 21. HIV感染靶细胞的第一步就是位于表面的__gp120__与靶细胞受体相结合。 22.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_核衣壳__以及核心三部分。 23. 流感病毒的包膜中除了磷脂分子之外,还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糖蛋白:___基质蛋白___和___糖蛋白突起___。 24. “H1N1”是病毒名称的缩写,其“H”指的是__血凝素___、而“N”指的是__神经氨酸酶___。 25._机体细胞免疫应答__是HBV肝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HBV免疫介导肝损伤机制主要有固有免疫、T细胞免疫、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26. IFN通过两种机制发挥抗病毒作用:直接抗病毒作用和__抑制病毒的复制__。 22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 1. 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 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2.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小生产;自然经济。即大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小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叫封建社会。 3. 封建化:即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其中包括自由民的农奴化过程和封主封臣与封土制有形成与发展。它的起点是《萨利克法典》。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是:封臣制与封土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 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4. 农村公社(马尔克):是从氏族公社会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其特征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5. 《萨利克法典》: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6. 委身制(投托、庇护):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农民依附于贵族的一种形式。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以及官府的勒索,使众多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军事制度由轻装发展到重装,农民不堪费用,便把自己的土地交给贵族,依附于贵族,从而减轻自己的负担,这种形式叫做委身制。 7. 丕平献土:751 年矮子丕平登上法兰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754、756 年两次进攻与教皇作对的伦巴德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形成教皇国。 8. 凡尔登条约:查理帝国的皇帝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将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一个条约。签定于843 年,具体内容有: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老大罗退尔保皇帝称号,得到的是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领土,从意大利北部经勃艮第、阿尔萨斯、洛林到尼德兰.这一条约是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标志,也是造成近代德法领土纠纷的根源。第二单元 1. 卡诺萨觐见:11 世纪时,格利格里七世进行教会改革,禁止世俗授职,结果与德皇亨利四世发生冲突,亨利拒绝这一作法,于是格利哥里宣布开除亨利教籍,废黜他的皇位.亨利面对国内诸侯和主教的趁机反叛,别无它法.1077 年1 月,他在寒冬越过阿尔陴斯山,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萨,身披罪衣,赤足立于雪地之中,请求教皇宽恕.此即为闻名于世的卡萨觐见. 2. 阿维农之囚:1308~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农之囚”.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西欧政坛上教权与王权此消彼长的趋势,从此教皇一蹶不振,罗马教廷日益衰落。 3.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 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 年德皇亨利五世与教皇签订的一个调和双方矛盾的协定。它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争趋于缓和。该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 5. 末日审判书:也叫“最终税册”。1086年英国国王征服者威廉下令编制的全国土地调查清册。目的是确定土地税额和附庸对于国王的封建义务。调查时将部分自由农降为农奴,人们

病毒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 1,病毒核衣壳主要由核酸芯髓及蛋白质外壳两部份构成。 2,构成病毒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_核酸__和_蛋白质_。 3,可将自身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上的病毒主要有_逆转录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 4,鉴别病毒是否具有包膜,通常可采用_脂溶剂。 5,病毒的繁殖方式为__复制_,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导致细胞的病理变化称为_致细胞病变效应(CPE)_。 6,病毒的穿入方式主要有_包膜和细胞膜融和病毒胞饮两种。 7,无包膜病毒体多数通过_细胞裂解_释放,有包膜病毒体主要通过_出芽_方式 释放。 8,病毒合成的蛋白质主要包括_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_两类 9,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_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10,正链RNA病毒的RNA可直接作为_ mRNA _,在细胞的_核糖体上转译病毒 蛋白质。 二、正误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 1.多联苗是由不同血清型的同种病原微生物混合制成的。(错) 2,λ噬菌体和PI噬菌体都是温和噬菌体。(对) 3,DNA病毒以双联为多,而RNA病毒以单链为多。(对) 4,逆转录病毒RNA可以反转录为DNA。(对) 5,腺病毒是典型的20面体对称的病毒,其病毒粒子具有12个五邻体和240个六邻体。(对) 6,负链RNA病毒是指其病毒粒子中所携带核酸序列与mRNA序列一致的病毒。 (否) 7,温和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始终不裂解寄主细胞。(否) 8,病毒都能通过细菌滤器。(是) 9,所有病毒在侵入寄主细胞后,在进行转录、复制前,其病毒核酸都以游离状 态存在于细胞中。(否) 10,逆转录病毒的+RNA分子具有侵染性。(否) 三、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 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 A具有抗原交叉反应性。 A猪瘟病毒、B犬细小病毒、C麻疹病毒、D马立克氏病病毒 2,目前已知病毒5种核酸类型是A A. DNA、+DNA、 RNA、+RNA、-RNA; B. DNA、+DNA、-DNA、 RNA、+RNA; C. DNA、+DNA、-DNA、 RNA、-RNA;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现代 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 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称:免疫反 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 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 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 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 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 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 球蛋白。 14.白细胞分化抗原:有称CD抗原或CD分子,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 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5.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 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16.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蛋白质 物质。细胞因子能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7.白介素(interleukin,IL) :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来发现也可作用于其它细 胞。 18.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9.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TGF- β,EGF,VEGF,NGF等。 20.趋化因子: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对中 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活性。 如IL-8。 21.组织相容性: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22.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也称移植抗原。 2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是一群高度多态性、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的基因复合体。 24.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由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病毒学复习题(附答案)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一、名词解释 1. 复制周期 2. 顿挫感染 3. 缺陷病毒 4. 干扰现象 5. ts突变株 6. CPE 7. 包涵体 8. 干扰素 9.抗原性漂移 10.抗原性转变 二、简答题 1. 病毒有何主要特点? 2. 病毒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功能是什么? 3. 简述ts突变株获得的条件及实际意义? 4.病毒复制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5. 举例列出5个与医学有关的DNA病毒科名称? 6. 举例列出5个与医学有关的RNA病毒科名称? 7. 病毒感染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8.简答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特点? 三、论述题 1.试述病毒性疾病特异性预防措施和制剂。 2.举例说明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种类及其特点。 3.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是什么? 4.试述病毒致病机制与细菌致病机制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复制周期:病毒增殖是复制,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复制一般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5个阶段,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经过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 2.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内,细胞不提供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不能合成病毒本身成分,或虽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与释放。 3.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 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5.ts突变株:就是温度敏感性突变株。即在28℃~35℃条件下可增殖,而在37℃~40℃条件下则不能增殖。这是因为ts 变异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或酶在较高温度下失去功能,故病毒不能增殖。 6.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死亡的作用称其为杀细胞效应,这种效应在体外组织培养时可观察到细胞变园、聚集、脱落等,称为致细胞病变作用(CPE)。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等。 7.包涵体:是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园形或椭园形,称为包涵体。包涵体由病毒颗粒或成分组成,也可是增殖痕迹。 8.干扰素:是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生物活性。 9.抗原性漂移:通常认为流感病毒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部分人群对新毒株没有免疫力,引起小规模流行。一般认为是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 10.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钟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一般认为是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 二、简答题 1.(1)体积微小;(2)结构简单,仅含有一种核酸;(3)严格寄生,只能在一定种类活细胞中增殖;(4)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 2.基本结构为核心和衣壳;辅助结构主要是包膜,有的病毒有其他辅助结构如触须样纤维。核心成分为核酸其功能:(1)决定病毒特性;(2)病毒复制;(3)具有感染性。总之核酸是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衣壳的成分是蛋白其功能:(1)保护病毒核酸;(2)参与感染过程;(3)具有抗原性。包膜成分含蛋我糖和脂类,其功能:(1) 精品文档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部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 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 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 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 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

世界史名词解释

1、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在巴黎和会,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成为英法帝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4、《魏玛宪法》 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也称为《德意志国宪法》。主要内容有: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5、工党 英国独立工党:1893年1月成立。凯尔·哈第为领袖,其纲领是:争取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当前的斗争任务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该党一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它并不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费边分子实际掌握党的领导权。独立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6、共产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病毒学名词汇总

毒粒(virion)是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有固定的形态和大小,而且一般都有侵染性。所以说一般具有侵染性是因为有些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是分节段的,如雀麦花叶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有四种。而且RNA1、RNA2和RNA3、RNA4分装在大小形状相同的三种球形颗粒中,只有三种颗粒混合,才具有侵染性。 外壳(capsid)是由多个病毒蛋白亚基组成的包裹在病毒基因组核酸外面的结构。 壳粒(capsomer)组成外壳的结构亚基,并非总是均匀分布的,往往聚集成群体,二个、三个、五个甚至六个亚基聚在一起,用负染法在电镜下所分辨开的一个个亚基,可能并非单个结构亚基,而是它们的群体,实际上是形态亚基称之为壳粒。 包膜(envelop)大多数动物病毒,在毒粒外被有由糖蛋白,脂肪所形成的外膜,称之为包膜。糖蛋白在膜上往往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包膜在识别寄主、侵入寄主细胞,病毒的抗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十面体(icosahedron)一种有12个角顶及20个面的对成的多面体,其每一个面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经常用来描述病毒的结构。 亚病毒(subviruses)不具有完整的病毒结构的一类病毒称之为亚病毒,包括类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株系(strain)病毒经过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的作用后,是病毒致病力、寄主范围、抗原特异性、传播特性甚至粒体形状发生了改变,这些性状变异了的病毒粒体称为株系。 准种(quasispecies)RNA复制酶的低保真性决定了RNA病毒没有固定序列的基因组,由相关基因组构成的异质性群体为准种。 感染周期(infection cycle)病毒完成整个感染的过程,包括识别、吸附、入侵、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装配和释放。 流产性感染(abortive infection)是Productive infection(产毒感染)的反义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病毒感染导致毒粒的无效复制,常不生产感染性毒粒。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一种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在此情况下,不产生病毒。一般来说,大部分转录和翻译过程被阻断。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一种病毒能在宿主或细胞培养上继续复制而不杀死宿主或整个细胞培养。 包含体(inclusion body)在显微镜下可以识别的病毒合成和积贮的部位,常是细胞内的病毒晶体。 交叉保护作用(cross protection)两种病毒感染一种寄主时先入侵的病毒能够保护寄主不再受第二种病毒的侵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