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遗传与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遗传与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遗传与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遗传与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在个体身心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及其他行为科学家争论的问题。很多研究表明: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其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个体身心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我更侧重遗传的影响。

关键词:遗传环境个体身心发展影响

曾经的我总和母亲抱怨,抱怨母亲生了个不聪明女儿,看表哥多聪明,平时不是很努力,考试照样全班前几名,当初我想,遗传太重要了,如果我有很高的智商该多好,对于遗传与环境哪个重要,我个人认为遗传与环境均重要,但遗传比环境更重要,以下是我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文献得出的数据,还有我粗浅的感悟。

关于遗传和环境在人类行为发展问题上的作用,历来是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遗传和环境的概念。

所谓的遗传(heredity)是指经过受孕到个体生命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 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基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 适应的生存, 不适应的则被淘汰。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遗传与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首先,遗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正是遗传素质,使人类的个体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可能发展为一个高度心理发展水平的人。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素质是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饿、渴的内脏感觉等。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颜色,更无法变成画家。而且,由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在心理发展上是有一定作用的。其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大脑及其活动的差异,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的差异。例如一个是父母近亲结婚而生下来的婴儿,另一个是白种人和黑种人结婚生下来的婴儿,给他们于同样的生长环境,那二十多年之后他们会怎么样呢?结果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最后,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总之,遗传在身心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在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心理学家的意见正发生着偏重遗传的转变,布沙尔等(Bouchard et al.,1990)关于双生子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表2-2显示了分养与合养的同卵双生子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性,相似程度在表中用相关系数r来表示。相关系数越大,其相似程度越高。在此,有这样一个逻辑假设:若个体的差异是由环境引起的,则在相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合养同卵双生子与分养同卵双生子相比,其个体特征应更相似。但是,实际结果并非如此。将分养同卵双生子间每种特征的相关系数与合养同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相除,所得数值列在表的最后一列,这列数值表示两类双胞胎在每种特征相似性上的差异。如果两个相关系数相同,则相除以后的结果是1.00;如果它们完全不同,则相除以后的结果会接近0.00。结果发现,两者在每种特征上的相关系数惊人地相似,即其比值大多接近于1.00,几乎没有低于0.80的,个别的甚至大于1.00。

随后,许多研究者以布沙尔等所得的双生子数据资料为基础,完成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对许多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超过了之前的预料。例如,有研究发现,基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职业的选择,甚至当各种职业所要求的生理条件保持恒定时,在人们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道德方面大约仍有30%的变化源于遗传因素(Arvey et al.,1994)。布沙尔的另一项研究把研究内容更直接地指向一些影响人

一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结果表明,人们在外倾—内倾、神经质和自觉性等特性上的变异可以更多地(65%)以遗传差异而非环境因素来解释(Bouchard,1994)。当然,对布沙尔等的研究的批评意见也体现在多个方面(Billings et al.,1992)。有的声称,这些研究者并没有尽可能完整地公布他们的研究数据,因此,不能独立地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还有,有很多研究报告表明布沙尔等没能考虑到的一些环境因素对双胞胎确实有重大影响。最后,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准确性的提高,那些对布沙尔等的研究结果质疑的研究者认为,应该使用DNA检验技术来验证双胞胎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布沙尔(Bouchard,1999)在评价了大量有关“先天—后天”的研究例证后总结道,从整体上看,人格中40%的变异和智力中50%的变异都以遗传为基础。

总之,在遗传与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发展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中国心理学家们一贯坚持这样的立场:遗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也不能过分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只能提供心理与行为表现的自然前提和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才规定其现实性。因此,让我们看看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环境(environment)是指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一切因素。个体出生以后,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在身心两方面的的影响之大小有所不同:在身体方面遗传的影响大与环境,而在心理的发展方面则恰恰相反。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到个体趋于成熟的阶段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是环境。

首先,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人类的后代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那么遗传提供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就不会变为现实。心理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观察而进行学习,环境通过对人的榜样的塑造,从而塑造出与这个榜样有一定一致性的人来。如此以来,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榜样或范式给人学习,那么人的心理发展将向着这个范式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遗传只能提高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心理的发展。谁都知道,一个语言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孩子,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所谓“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印度的东北部发现了一个狼孩,因为从小与狼一同生活,生活习性完全与狼一样,口不会吸,两手不会抓东西,甚至连声带也发生了变化,夜晚常常不睡觉,只是不断地嚎叫,不会站着走路,只会爬行。这个事例说明狼孩虽然有人类遗传的素质,但他从小和狼生活在一起,没有在人类的环境中长大,也就发展不出人类的特性。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社会生活条件是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尽管一个儿童生来听觉器官是健全的,但如果没有适当的音乐环境或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成为音乐家。

家庭环境与文化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 这一已经被许多领域的心理学家所证实。即使在同样的家庭中, 孩子也面临着不同的对待方式。正如阿德勒在分析出生顺序的时候所认为的, 父母对待不同顺序孩子的方式不同,从而造成孩子们在依赖感、成就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基于这种思路, 现在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家庭影响的时候不能再把一个家庭看成是对每一个孩子有同样影响的地方。实际上在成长的过程中, 孩子们往往面临着两种家庭影响: 共同性的与非共同性的影响( shared and noshare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 前者指在家庭内部所有儿童共同面对的环境, 如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儿童养育哲学等; 后者指家庭内部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方式。Plomin 和Daniels ( 1987) 指出, 就对儿童成长的作用而言, 后者的影响更大。比如收养的孩子即使与家庭当中其他孩子面临同样的家庭环境, 由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同, 使得他们的人格发展与其他孩子不一样。因此在家庭内部, 对孩子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孩子所面临的特殊环境而不是一般性的家庭因素。也许正是这一原因, Maccoby 和Martin ( 1983) 提出家庭研究的方向应该由家庭间变量转到家庭内变量上来。环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层次是文化。与生物进化一样, 文化也存在着进化的问题。文化进化是指文化特征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过程, 它往往以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按照文化进化的观点,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文化环境, 文化不仅向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与内容, 而且社会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影响个体的过程。

综上所述,个体身心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身心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个体身心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身心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但我还是更侧重于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毕竟遗传与生理成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Eaves, L. J. Errors of in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of major gene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test

杂志《遗传》中文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能力433页至437页

Gottieb,G.Normally occurring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al influences on gene activity: From central dogma to probabilistic epigenesis, Psychological Review . 1998, 105, 792—802.

松果咨询网站中文章《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百度文库《遗传与环境》

Eric Turkheimer. Heritability and biological explan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 1998, 105, 782—791.

百度文库侯玉波田林《遗传与环境在人类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Nagoshi, C.T.Behavioral Genetics, in Encycolpedia of Human Behavior . V ol 1. 345—357.

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遗传、教育、环境对人生长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这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而基本的课题。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研究各自有着不同的侧重面。心理学的研究通常把这些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遗传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教育学界的分析立足于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教育理论界将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三方面,即遗传、环境和教育,简称为“三因素论”。 三因素论是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版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的简称。其主要论点是:个体的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各自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遗传对个体发展不具决定性意义,因为没有环境的作用,遗传提供的基础不可能实现,人也不可能成为人,世界上“狼孩”的存在就是实证,因此使人发展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其中作为特殊环境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在我国解放初的《教育学》著作中曾“引进”这一因素观,确认其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以此作为批判资产阶级因素观的武器。 遗传因素与个体发展 我们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来自主体的自身物质基础飞机体与外界发生作用的组织机制以及机体内部调节机制,从而使生命体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自稳定性能的结构,它能够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自己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养料”,进行加工改造,使机体能吸收成长,从而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正是从这样丰富的意义上,我们强调遗传因素作为人的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可能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不但由于遗传素质功能的潜在性,还因为环境因素的丰富性;这种可能的多样性相对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广泛而有希望的前景。可以断言,在正常状态内,个体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因遗传因素而受阻。就人的智力发展而言,一些脑科学家认为,大脑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远远没有被充分开发,其中被开发的比例只占工10%~15%左右,大部分的区域尚未被“唤醒”。因此,对于每个正常的人来说,不必去提心或埋怨天生之材的不济,而是应该充满信心地去开发自己的“潜能”。“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古话体现了这一真理。 教育与个体发展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二者孰先孰后,心理学家的认识并不一致。 实际上,需要辩证地看待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教育要以一定的身心发展准备状态为前提,但教育作为人之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根本上还是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首先应以其准备状态为前提,依据其身心发展的新的可能(最近发展区)来进行,这种教育就是发展性教育,它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教育自觉、有效地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或者说教育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蕴含着并且也体现了教育之于发展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教育通过知识经验的传递来促进个体的发展,但个体获得的知识经验有内在和外在两种不同的价值。 环境因素与个体发展 环境因素是影响个体发展可能性的第二大项,也是人借以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环境是任何有机体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一个无须加以证明的客观事实。对于人类来说,社会环境,又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兽的基本条件,其中人类社会共同使用的、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言以及与个体之外其他人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环境中把个人与社会群体联系起来的最根本的手段,脱离了人类群体又不会使用语言的“狼孩”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 三因素论由来已久但这一理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关批评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认为三因素论在分类标准上存在混乱,教育对于遗传、

人的性格和主要和遗传和环境有关(精)

人的性格和主要和遗传和环境有关,其中又以后天的因素为主,所谓遗传其实也是和环境联系的,我们有的时候和父母很象,是因为我们和我们的父母从小一起生活不自觉的模仿了他们的言行,还有父母和我的关系,我们家庭的气氛是否融洽,是否独生子女,出生顺序,家庭模式,父亲在性别分化上最重要的作用,还有学校对人的性格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啊,生活的集体啊,老师的言语啊,最后我们的社会对人的性格也有影响,社会道德啊,风气等等 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庭环境 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它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 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自然结构状况 (2学习环境 包括教师的教育态度、思想教育、校风、班风、体育锻炼和劳动。 (3同伴群体 (4重大生活事件 (5大众传媒和社会风气 1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2性别 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有明显作用。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攻击性、独立性、客观性、支配感、好动,并且更有强烈竞争心、逻辑性和冒险精神等等;而女性则比男性分寸感强、虔诚笃信,更具依赖性,顺从、易被说服且忍耐性强等。

(3外表特征 体形和身高、体重、外貌等生理上的特征,对个体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主要可归结为社会文化的评价作用。 (4发育早晚 早熟者的性格特征一般表现为社会化程度高、责任感强,比较遵守社会准则,也易理解别人和处理人际关系;而生理成熟晚者则常依靠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言语行事,较少有责任感,不太遵守社会准则,等等。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包括学校领导、老师提出的要求、方向,加上必要的奖惩措施,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品德包含在性格之中,是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性格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联。品德不可能离开其他性格成分而单独发挥作用,因而学校也不可能离开良好性格的培养而孤立地培养品德。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影响人的性格的家庭因素有很多方面,比如父母的观念、思想、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即对子女的哪些行为给予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如此等等,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型态度,子女容易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采取溺爱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撒娇放肆、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对人没有礼貌等消极的性格特征;采取民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独

本科医学遗传学复习题答案复习课程

遗传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遗传病:指由于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改变所导致的疾病。 核型:一个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所构成的图像。 染色体显带:通过现带染色等处理,分辨出染色体更微细的特征,如带的位置、宽度和深浅等技术,常见有G带、Q带、C带和N带。 基因突变:指基因内的碱基组成或顺序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并且常能导致表型的改变。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约100bp左右,是与RNA聚合酶特异结合使转录开始的DNA 序列。 系谱:指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等资料,将调查的资料按一定的格式绘制成的简图。 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相对应的基因座位上存在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 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即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交叉遗传:男想X染色体(及其连锁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并且必定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的这种遗传方式。 染色体畸变:在不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 嵌合体: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体组成的细胞系的个体。 易患性:一个个体在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患某种多基因病的风险。 遗传度:人体性状或者疾病由基因决定程度,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二、问题 1. 遗传病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几类?对人类有何危害? 答:遗传病一般具有先天性、家族性、垂直传递等特点,在家族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比例;部分遗传病也可能因感染而发生。①先天性:许多遗传病的病症是生来就有的,如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婴儿刚出生时就表现有“白化”症状;②家族性:许多遗传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如Hutington舞蹈病患者往往具有阳性家族史。③垂直传递:具有亲代向子代垂直传递的特点,但不是所有遗传病的家系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一现象,有的患者是家系中的首例,还有些遗传病患者未活到生育年龄或未育。 分类:单基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 危害:①遗传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下死亡的儿童中,约40%是由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所致,遗传病已经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病死率最高之一,而且有些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也属于遗传病。 ②遗传病总数占人类疾病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很多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一部分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都与遗传病有关。 ③遗传病不仅影响患者本身的生活和生存,同时也给家庭及其他成员带来许多精神和经济负担,既影响家庭幸福,又给社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并且还直接影响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2. 简述基因概念的沿革,基因的现代概念。 答:①.19世纪:生物性状——遗传因子 ②.20世纪初:染色体学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遗传功能单位、突变单位、交换单位 ③.20世纪中:基因是有遗传功能单位的DNA片段,由“一个基因,一种酶”发展到“一

结合相关的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心理学作业班级应英091班姓名邓昌鸿学号0903302117 结合相关的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遗传因素是指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内在的因素。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 环境因素就人类个体成长来说,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山川河流、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在人类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及其他行为科学 家争论的问题。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有关人性及人类行为是由遗传或是由环境决定的争论就一直纠缠着人们。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灵魂与动物不同,它有意识和自由意志。受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影响,遗传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人们过分地强调外界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心理学上,就是行为主义占据美国心理学的主导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华生认为,人的行为除了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只要控制环境事件,就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人。 但与这种思路相反的是,在心理学产生的早期,人们却对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看重。麦独孤在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时就强调了基于遗传的本能因素。他指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用本能解释,本能加上一些经验的作用过程,就能构成人类的一切活动,并进一步形成个人品质与民族特性。弗洛伊德甚至把本能理论推向了极端,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尽管后来他自己及其后继者对这一理论在某些方面做了修改,但总体上讲依然是以内在动机和倾向解释行为的产生,环境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在他的理论之中。 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了环境与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系与行为。 比如社会学习理论就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班杜拉的观点被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因为他的这种整和使得心理学家有可能去揭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本质。但是这种平衡很快就面临着新的挑战,七十年代末期出现的社会生物学以及九十年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都说明了这一点。社会生物学家通过对动物及人类某些行为的研究指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遗传而获得(比如人类的利他行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者也想从脑与神经层次证明行为的客观基础,而我们知道,这种客观基础是来自遗传的。 也许从表面上人们并不认为这个问题有多重要,因为从事社会行为研究的科学家与从事 基础性脑研究的科学家并没有为此争论。但是对“遗传和环境因素到底对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的回答却会对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从根本上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行为的本质。本文就是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为主线,通过分析相关的理论与实验证据,使当前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非此及彼的回答。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三)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医学遗传学》 1. DNA 损伤后的修复机制有哪些? 答:(1)光复活修复又称光逆转。这是在可见光(波长3000~6000 埃)照射下由光复活酶识别并作用于二聚体,利用光所提供的能量使 环丁酰环打开而完成的修复过程。 (2)切除修复。在 DNA 多聚酶的作用下以损伤处相对应的互补 链为模板合成新的 DNA 单链片断进行修复。 (3)重组修复。在重组蛋白的作用下母链和子链发生重组,重组后 原来母链中的缺口可以通过DNA 多聚酶的作用,以对侧子链为模板合 成单链DNA 片断来填补进行修复。 (4)SOS 修复。DNA 受到损伤或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受阻时的一种 诱导反应。 2. 下图为某个遗传病的系谱,根据系谱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此病的遗传方式,写出先证者的基因型。 答: 此病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证者的基因型为aa 。 2)患者的正常同胞是携带者的概率是多少? 答:患者的正常同胞是携带者的概率是2/3。 Ⅰ Ⅱ Ⅲ

3)如果人群中携带者的频率为1/100,问Ⅲ4随机婚配生下患者的 概率为多少? 答:如果人群中携带者的频率为1/100,问Ⅲ4随机婚配生下患者的概率为1/100*1/2*2/3*1/2=1/600。 3.简述多基因遗传假说的论点和遗传特点。 答:(1)多基因遗传假说的论点: ①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也是基因,但是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 ②不同对基因之间没有显性隐形之分,都是共显性; ③每对基因对性状所起的左右都很微小,但是具有累加效应; ④数量性状的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的作用。 (2)多基因遗传特点: ①两个极端变异个体杂交后,子1代都是中间类型,也有一定变异范围;②两个子1代个体杂交后,子2代大部分也是中间类型,将形成更广范围的变异③在随机杂交群体中变异范围广泛,大多数个体接近中间类型,极端变异个体很少。 4.请写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的核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答:(1)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又称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其核型为45,XO。 (2)主要临床表现:表型为女性,身材较矮小,智力正常或稍低,原发闭经,后发际低,患者有颈蹼;二,患者具有女性的生殖系统,

遗传与环境教案

遗传与环境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5节遗传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1.加深认识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及其育种上的利用; 3.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生物素养。 二、教学重点 1.加深认识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及其育种上的利用。 三、教学难点 1.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2.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生物素养。 四、电教手段、实验教具 多媒体(用矿泉水瓶等实验器具培养大豆苗)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练习 下列几种变异,哪些是可遗传变异()哪些是不可遗传变异?()

A.家兔体表的毛,有纯白色,黑色,蓝灰色等类型。 B.玉米粒有黄色,有白色,还有红色的。 C.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荫处的比生长在阳光充足处的杆细、穗小。 D.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白化病的儿子。 E.一对孪生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结果哥哥比弟弟的脸色较黑。 F.身材高大的父母,其子女由于营养不良而个头长得矮小。 七、板书设计 第5节遗传与环境 一、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二、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1.可遗传变异 2.不遗传变异 八、课堂小测 1.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射线或药物() 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 B.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 C.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 D.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2.同一块田里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阴处的比阳光处的杆细、穗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不足 B.阳光不足 C.遗传物质的改变 D.肥料不足 3.上一代把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是通过() A.受精卵 B.配子 C.蛋白质 D.性状 4.农民老王家的一块麦地,由于去年雨水充足收成喜人,粒大饱满。于是,今年老王以此为良种进行播种,今年的收成是() A.一定粒大饱满 B.不一定粒大饱满 C.一定不会粒大饱满 D.与去年的一样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医学遗传学考查课试题及答案讲解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考试《医学遗传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细胞周期中进行大量DNA合成的时期为 A. G1期 B. S期 C. G2期 D. M期 E. G0期 正确答案:B 2. Klinefelter综合征的核型为 A. 47,XXX B. 47,XYY C. 47,XXY D. 46,XX/47,XYY E. 46,XX/47,XXX 正确答案:C 3. 限制酶切割不同来源DNA时,能产生具有相同序列的突出末端的不同片段可能方式是 A. 用相同的限制酶切割 B. 用识别相同靶序列的不同限制酶切割

C. 用识别不同序列但可产生一致的粘性末端的限制酶切割 D. A和B E. A、B和C 正确答案:E 4. 减数分裂I 的前期中同源染色体间的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时期为 A. 细线期 B. 偶线期 C. 粗线期 D. 双线期 E. 终变期 正确答案:C 5. 父亲并指(AD),母亲表现型正常,生出一个白化病(AR)但手指正常的孩子,他们再生孩子手指和肤色都正常的概率是 A. 1/2 B. 1/4 C. 3/4 D. 1/8 E. 3/8 正确答案:E 6. 下列哪一项不是XR特点 A. 交叉遗传 B. 系谱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 C. 系谱中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 D.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E. 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是从母亲遗传而来

正确答案:C 7. 癌家族通常符合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 X连锁隐性遗传 D. X连锁显性遗传 E. Y连锁遗传 正确答案:B 8. 脆性X染色体的脆性部位位于 A. Xq24.3 B. Xq25.3 C. Xq26.1 D. Xq27.3 E. Xq29.3 正确答案:D 9. 癌基因erb产物是 A. 生长因子 B. 生长因子受体 C. 信号传递因子 D. 核内转录因子 E.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 正确答案:B 10. 在研究尿黑酸尿症的基础上,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是 A. Morgan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作用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作用 这次实验之前,我了解到瑞文推理实验是一个比较权威的智力测验。然后,在实验过程中,我抱着比较认真的态度去做测试,用了大概17分钟,结果是智力水平百分等级为95%。这个结果确实让我觉得有些吃惊,从小到大,并不觉得自己智商高的自己忽然得到这么高的分,觉得很不可思议。 我想先说一下对这个测验的感想,网上很多都说这是一个智商测试。但是觉得这个更倾向于推理能力的测试。因为题目都属于同一种类型,即图形间的相似及逻辑关系。觉得做题方法类似,即判断图形之间的相似及不同并找出规律。做这种题很可能是会方法了,所有题都会,不会的话只能靠蒙。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不少同学的结果是智力中下,但是显然他们的智力没有那么低,而从我的成长过程来看,我的智力也不是超群。所以,个人觉得,这个测试并不是那么合理,只能片面的测出推理能力,而并不能用来衡量智力。我认为,智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文字、图形、数字等各种,而一个全面的智力测试也应当是包括这些因素的。 关于遗传与环境对个体智力发展的作用,我比较赞同的说法是:遗传决定智商发展的范围,环境决定智商在这个范围内能发展到哪个程度。我成长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中,觉得并没有遗传到高智商。妈妈对我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所以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很优异,也对自己很自信。但是,高中在一个重点高中重点班里学习,虽然很努力,但成绩一直是倒数,那时候觉得是自己智商比不上别人,很没有自信,成绩也一直后退。所以,这个测试的结果让我很不相信。然后,现在回想一下,当时的环境和心态其实对我影响很大,因为觉得自己不优秀,才觉得自己智商低,心理作用加上外部环境,使得我各方面的表现都不优秀。在这一阶段,环境影响较大。另外,我是理科生,尤其是高中阶段,我的老师们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高考的知识点,也涉及到很多理科竞赛的内容,因此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高中做了大量的理科习题,也使得我逻辑能力有所提高。这些都是环境对智力发展的作用,我觉得这些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似乎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数学的兴趣超过语文,我想这可能是遗传造成的吧。 所以,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发展都有作用。而我们无法改变遗传,只能改变后天的环境,同时环境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90201

5.高血压就是___B_____。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线粒体病 E、体细胞病 6、基因表达时,遗传信息的基本流动方向就是__C______。 A、RNA→DNA→蛋白质 B、hnRNA→mRNA→蛋白质 C、DNA→mRNA→蛋白质 D、DNA→tRNA→蛋白质 E、DNA→rRNA→蛋白质 7.断裂基因转录的过程就是_____D___。 A、基因→hnRNA→剪接、加尾→mRNA B、基因→hnRNA→剪接、戴帽→mRNA C、基因→hnRNA→戴帽、加尾→mRNA D、基因→hnRNA→剪接、戴帽、加尾→mRNA E、基因→hnRNA 8、双亲的血型分别为A型与B型,子女中可能出现的血型就是___E_____。 A型、O型B、B型、O型C、AB型、O型 D、AB型、A型 E、A型、B型、AB型、O型 9、对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而言,男性发病率等于____C____。 A、致病基因频率的2倍 B、致病基因频率的平方 C、致病基因频率 D、致病基因频率的1/2 E、致病基因频率的开平方 10、从致病基因传递的角度考虑,X连锁隐性遗传病典型的传递方式为___E_____。 A、男性→男性→男性 B、男性→女性→男性 C、女性→女性→女性 D、男性→女性→女性 E、女性→男性→女性 11、遗传病中,当父亲就是某病患者时,无论母亲就是否有病,她们子女中的女孩全部患此病,这种遗传病最可能就是____C____。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X连锁显性遗传病 D、X连锁隐性遗传病 12、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就是___A_____的细胞学基础。 A、分离率 B、自由组合率 C、连锁互换率 D、遗传平衡定律 13.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一个生物细胞中, 这就是___D_____的细胞学基础。 A、互换率 B、分离率 C、连锁定律 D、自由组合率 14、当一种疾病的传递方式为男性→男性→男性时,这种疾病最有可能就是___C____。 A、从性遗传 B、限性遗传 C、Y连锁遗传病 D、X连锁显性遗传病 E、共显性遗传 15、一对糖原沉淀病Ⅰ型携带者夫妇结婚后,其子女中可能患病的几率就是___D_____。 A、1 B、1/2 C、1/3 D、1/4 E、0 D22 16、由于近亲婚配可以导致何种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增高最明显__B______。 A、AD B. AR C、XD D、XR E、以上均正确 17.父母都就是A血型,生育了一个O血型的孩子,这对夫妇再生育孩子的血型可能就是

遗传和环境对婚姻的影响

遗传和环境对婚姻的影响 张陆佐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选自《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 一、概述 遗传和环境是影响人的两个根本因素,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在二者及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的。婚姻是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同样也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制约。文章从择偶、婚姻质量、离婚等婚姻生活的不同方面着手,回顾和评价了进化心理学、社会与文化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对婚姻中遗传和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关键词婚姻进化心理学社会与文化心理学行为遗传学 三、进化心理学关于婚姻的研究 (一)择偶标准和策略 吸引是择偶的开始。从进化论的角度看,男人要满足种族的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繁殖;而女性则是要让自己以及孩子有安全的保障。因此,进化心理学假设,有较高生育能力的女性就会吸引男性,而有安全感的男性则会更受女性青睐。我们的祖先对这些有吸引力的人获得了可以外部观察的证据:年轻、外表更加美丽和行为有活力的女性是有较高生育能力的;而有一定社会地位、负责任的男性则是有安全感的。 通过对美国未成年人的择偶标准的调查研究表明,表明择偶偏好并不是某种文化环境的产物,这种趋势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的,而不

论文化和社会标准如何。 (二)父系关系不确定和择偶冲突 进化心理学家解释了夫妻背叛所导致的夫妻冲突的遗传性根源所在。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男性都希望自己有尽可能多的后代,但是每个男性又都不能确定后代是不是自己的。进化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父系的不确定性”(paternity uncertainty)。因此,男性尤其不能忍受妻子对自己有身体上的不忠诚,而妻子则更加看重丈夫精神上对自己的不重视。有研究表明,在各种文化之中,男性的性嫉妒都引起了很多的夫妻冲突和谋杀事件。性背叛被认为是引发性嫉妒的主要原因,而性嫉妒产生的根源则是由于父系不确定性的存在,男性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证自己利益的繁殖策略。 四、社会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 (一)社会文化与择偶 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人们的择偶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择偶标准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者持“白板(Blank Slate)说”,他们认为人类的天性就像白板,无所谓先天的心理择偶机制,男性寻找年轻、有吸引力的女性,女性寻找年龄大一些的、有经济保障的男性,这些都只是后天社会化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存在择偶标准上明显的差别。乐国安等人在中美择偶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国人相当重视婚姻关系承诺性的个性心理特质,而美国人则更加关注精神性和享乐性的个性心理特质。这可能是由中美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中国文化中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夫妻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大全(一)

《医学遗传学》答案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 2、突变基因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细胞质 二、名词解释 1、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疾病成为遗传性疾病或遗传病,遗传因素可以是生殖细胞或受精卵 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即由于一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 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呈孟德尔式遗传。 3、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畸变)所导致的疾病。 4、在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体细胞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第2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填空题 1、碱基替换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2、核苷酸切除修复 二、选择题1、A 三、简答题 1、⑴分离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每个生殖细胞中只有亲代成对的同源染 色体中的一条;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生殖细胞中只含有两 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对于亲代,其某一遗传性状在子代中有分离现象;这就是 分离律。 ⑵自由组合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分和随机,即自由组合 定律。 ⑶连锁和交换律 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彼此间连锁在一起的,构成一个连锁群;同源染色体上 的基因连锁群并非固定不变,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联会 时发生交换,使基因连锁群发生重新组合;这就是连锁和交换律。 第3章单基因遗传病

一、填空题: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 2、系谱分析法 3、具有某种性状、患有某种疾病、家族的正常成员 4、高 5、常染色体、无关 6、1/4、2/3、正常、1/2 7、半合子 8、Y伴性遗传9、环境因素10、基因多效性 11、发病年龄提前、病情严重程度增加12、表现型、基因型 二、选择题——A型题 1、B 2、A 3、C 4、D 5、D 6、A 7、D 8、B B型题 1、A 2、D 3、B 4、C 5、D 6、C 7、B 8、C 三、名词解释: 1、所谓系谱(或系谱图)是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直系亲属和 旁系亲属)的数目、亲属关系及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资料绘制而成的图解。 2、先证者是指某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学研究者发现的罹患某种遗传病的患 者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3、表现度是基因在个体中的表现程度,或者说具有同一基因型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 的不同部位,由于各自遗传背景的不同,所表现的程度可有显著的差异。 4、外显率是某一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或纯合隐性基因在一个群体中得以表现的 百分率。 5、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使个体的表型恰好与某一特定基因所产生的表型相同或相似, 这种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称为拟表型。 6、遗传异质性指一种性状可由多个不同的基因控制。 7、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或相应的一对等位基因)因分别来自其父放或母方,而表 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因此所形成的表型也有不同,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印记或基因组印记、亲代印记。 8、杂合子在生命的早期,因致病基因并不表达或虽表达但尚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症 状,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后才才表现出疾病,这一显性形式称为延迟显性。 9、也称为半显性遗传,指杂合子Dd的表现介于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dd的表现 型之间,即在杂合子Dd中显性基因D和隐性基因d的作用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解析:遗传与环境的三种相互作用 几乎所有人开始认识到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都起作用,极端的强调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会获得更全面的解释。目前的研究已经抛开了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开始把重点放在遗传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超越了任何单个因素的解释,一种整体观与辨证联系的方法学意义体现其中。发展学家斯考尔和麦卡特尼提出了三种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分别是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和主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相互作用,即环境显著影响着基因的表达,影响着表达形式的范围。比如个体幼年的家庭氛围与教养方式是一种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由于幼年个体的能力和发展阶段个体无法对这种影响起太多的反作用,更多的被动的接受这种影响。这种作用以日常语境当中的“熏陶”或“耳濡目染”的形式发生,个体几乎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这种环境中对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和部分的影响。在一生的范围来看这样的作用似乎很短暂,但事实上这种出生后的几年时间的环境影响,已经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时这种基础牢固的难以用后来经验去修正。小编扣:一一六五司令五三巴尔 而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的相互作用涉及他人对个体的反应,由于共同文化与社会潜意识的影响,人们对相似的基因的表达形式会有相似的反应。比如漂亮的个体容易被人喜欢、亲近、注意,相貌一般的则容易会被忽视,这种区别性对待对于形成一个人的自我的影响是巨大的。长久以往,漂亮的容易形成高自尊、积极的自我和个性,而后者则可能相反。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对不同基因的表达型以不同的反应,从而使得不同基因的人获得的不同的反应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这种相互作用更多的是体现了人际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其中人际群体的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05级医学遗传学试卷及答案

新乡医学院05级临床等专业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遗传学考试卷(A)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1.研究基因表达与蛋白质(酶)的合成,基因突变所致蛋白质(酶)合成异常与遗传病关系的医学遗传学的一个支柱学科为:A.人类细胞遗传学B .人类生化遗传学 C.医学分子生物学D.医学分子遗传学E .医学生物化学2.等位基因的分离是由于A .着丝粒的分裂B .遗传性状的分离C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E .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3.常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中:A .螺旋化程度高,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B .螺旋化程度低,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C .螺旋化程度高,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D .螺旋化程度低,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E .螺旋化程度低,很少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4.根据ISCN ,人类C 组染色体数目为:A .7对B .6对C .7对+X 染色体D .6对+X 染色体E .以上都不是5.经检测发现,某个体的细胞核中有2个X 小体,表明该个体一个体细胞中有几个X 染色体。A .1B .2C .3D .4E .56.G 显带与Q 显带所得到的带型:A.完全无关系B .完全一致 C.正好相反D .基本相同E .有时一样,有时不一样7.染色体臂上作为界标的带,在计算上属于下列哪一种叙述? A .属于后一个区(着丝粒远端的区) B .属于前一个区(着丝粒近端的区) C.分成两半,各归一个区D .不属于任何区 E.前一个区和后一个区重复计算 8.正常人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 A .23 B .44 C .46 D .48 E .92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合计人分数 分数阅卷人

性格与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

性格与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定某个人“像他父亲一样脾气暴躁”或者“像他母亲一样多愁善感”,是说明了我们性格中的多大特征来自遗传。一般来说,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能够隐约地见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方面相似于他父母中的一个。 心理遗传学是遗传学中发展最慢的,这个学说还没有系统化。据说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从父母一方获得的遗传物质DNA可以确定子女的身体特征,那它也会影响他们性格的某些方面。因此,像激动、胆怯或者外向这些性格表现都是从母亲或父亲的基因中遗传下来的。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对豚鼠大脑刺激的研究来证明这个观点。1984年,他们对一些经过处理的豚鼠胚胎进行实验,使一部分豚鼠的身上只带有雄性基因,另一部分则只含有雌性基因,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母亲的基因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父亲的基因则主要影响易感性和情绪。 当然,除了遗传素质,环境对个性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的一些研究显示:儿童大概从两岁开始就在自制力、易感性和外向性格方面有了差别。他们在对父母的科学心理测试中,证实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某些相似性,也可以断定存在着某种遗传因素,不过这种断定只能在下列情况下有效:如果这种遗传因素紧密地同孩子存在的环境相关联,如果他的出生易受遗传影响,如果他生活在他的家庭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为了证明这个论点,通过实验证明了精神障碍是有遗传性的,但是这种遗传性只有与特定的环境发生联系时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紧张症,其孩子一定是神经质的;但如果孩子远离他们的父母,那么孩子的神经质会有所抑制。就像精神疾病有遗传性那样,气质、性格的表现能够在母体怀孕的过程中遗传。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性格开朗的人基本上一生都是性格开朗的,性格内向的人,基本上一辈子性格内向。虽然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事实上,哪一种性格都各有利弊,不能完全决定人生。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遗传与环境遗传病与人类健康

何黄玉湘中学教学案 课题:第20章第5.6节遗传与环境/遗传病与人类健康课型:新授课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型和环境、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说出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 4、理解什么叫近亲结婚 5、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 学习重难点: 1、举例说明基因型和环境、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理解什么叫近亲结婚 4、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遗传与环境 1、一般环境的变化不易使发生变化,的则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2、表现型是与共同作用的结果。 3、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现象。生物变异又分为变异与 变异。凡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重复出现的叫做变异。有一些则不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的变异叫做变异。 4、人们常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 (二)遗传病与人类健康 5、遗传病是由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6、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有人都是遗传病基因的,每个人的全部基因中都可能有个致病基因。 7、结婚出现遗传病的可能性大。 二、互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互动探究一: 下列几种变异,哪些是可遗传变异?( ) 哪些是不可遗传变异?( ) A.家兔体表的毛,有纯白色,黑色,蓝灰色等类型。 B.玉米粒有黄色,有白色,还有红色的。 C.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荫处的比生长在阳光充足处的杆细、穗小。 D.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白化病的儿子。 E.一对孪生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 ,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结果哥哥比弟弟的脸色较黑。 F.身材高大的父母,其子女由于营养不良而个头长得矮小。 互动探究二: 某医生因工作关系,手臂经常受X光照射,他担心皮肤细胞中的基因发生改变并遗传给后代,你认为他担心的事可能发生吗?为什么? 答:。因为手臂皮肤细胞属于细胞。其基因不会影响细胞的遗传物质,所以遗传给后代。 互动探究三: 下列疾病中属于遗传病的有()传染病是() A、流感 B、肺结核 C、艾滋病 D、肝炎 E、红眼病 F、白化病 G、血友病 H、色盲 I、并指与多指 J、先天性愚型症 K、苯丙酮尿症 三、探究升华(重难点突破,能力提升题): (一)什么叫近亲结婚? (二)国家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

2016级专科、高起本《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2016级专科、高起本《医学遗传学》试题 1、下列哪一核型是猫叫综合征的核型( ) A(46,XX,del(5)(p15) B(46,XY,del(1)(q21) C(47,XY,,21 D(45,X E(47,XXY 2、一个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婚配,代代保持不变的是( ) A(表现型频率 B(基因型频率 C(基因频率和表现型频率 D(发病率和死亡率 E(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3、一些先天性代谢病的患儿周身或汗尿中会散发出特殊的异味,周身散发出鼠臭 (腐臭味)的患者可能是( ) A(胱氨酸尿症 B(苯丙酮尿症 C(半乳糖血症 D(枫糖尿症 E(尿黑酸尿症 4、杂合子的表型介于纯合子显性和纯合子隐性表型之间,这种遗传方式称为( )

A(共显性遗传 B(外显不全 C(完全显性遗传 D(不完全显性遗传 E(拟显性遗传 5、下列哪种情况不是产前诊断的指征( ) A(夫妇一方为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孕妇 B(35岁以上高龄孕妇 C(因社会习俗要求预测胎儿性别者 D(羊水过多或过少的孕妇 E(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或死胎史的孕妇 6、羊水取样用于产前诊断的最适合的时间是妊娠的( ) A(16,20周 B(9,11周 C(10,12周 D(10,20周 E(20,24周 7、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A(同时发生于后期? B(同时发生于后期? C(后期?和后期?都出现 D(在中期? E(在M期 8、在遗传咨询中,如父母表型正常,但均是某AR遗传病基因的携带者,则他们 的子女中发生该遗传病的概率是( ) A(1/2 B(1/3

遗传、环境、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遗传、环境、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我们每个个体从一出生到长大成才,心理无疑都要经历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众所周知遗传、环境与教育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个体心理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是由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三者相辅相成,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遗传因素为其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从生物学方面来解释,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的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而遗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遗传生物特征就是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称为遗传素质。这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能打洞”的生物学依据。 基因作为遗传的基本组成单位,有其独特性,固而遗传也具有独特性。不同生物所传递的个体特征各异,但是传递主要的只是生理特征,而知识、性格等则是无法遗传的。例如一项研究表明,智力测验分数的遗传力为52%,它的意义可以这样来理解:人的智力大约有一半由遗传决定,另外的一半则由环境等其他因素综合决定。 可以这样说,人在刚出生时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个体的差异大部分来自于遗传,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在家庭里学习,到学校中接触老师、结交朋友,再到走出社会,一个人的表现更多是受社会也就是环境的影响。著名的狼孩卡马拉即为一例,此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不同,人们所形成的心理特征也有差异,如生活在山区的人多强壮耐劳;草原荒漠的陶冶使人粗犷豪放;海洋孕育的文明勇敢和心胸开阔等等。 早在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就说过:“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我们总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并用积累得到的知识快速吸取更多知识,如此不断地螺旋式上升。一个生活在农村和一个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有着明显在知识、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方面的差异。家庭生活方式、物质条件、文化差异以及家庭氛围的不同也会造成孩子发展的差异。父母对孩子缺乏监督和教育会使孩子走上歧途,如愈来愈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由此看来,学校教育担当着尤其重要的角色,孩子很长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深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影响,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更好地研究和认清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是我们必须重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 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怎样正确理解遗传学上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解:生物体的基因型是发育的内因,而环境条件是发育的外因。表形即性状是发育的结果,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在血型遗传中,现把双亲的基因型写出来,问他们子女的基因型应该如何? (1) i I i I B A ?; (2) i I I I B B A ?; (3) i I i I B B ? 解: ABO 血型为孟德尔式遗传的复等位基因系列, 以上述各种婚配方式之子女的血型是: (1) i I I I B B A ? ↓ B A I I 1AB 型: i I A 1A 型: i I B 1B 型: ii 1O 型 (2) i I I I B B A ? ↓ B A I I 1AB 型: i I A 1A 型: B B I I i I B 2B 型 (3) i I i I B B ? ↓ B B I I 41 i I B 4 2 3B 型: ii 4 1 1O 型 3、如果父亲的血型是B 型,母亲是O 型,有一个孩子是O 型,问第二个孩子是O 型的机会是多少?是B 型的机会是多少?是A 型或AB 型的机会是多少? 解:根据题意,父亲的基因型应为i I B ,母亲的基因型为ii ,其子女的基因型为: ii i I B ? ↓

i I B 2 1 1B型: ii 2 1 1O型 第二个孩子是O型的机会是05,是B型的机会也是0.5,是A型或AB型的机会是0。 4、分析图4-15的家系,请根据分析结果注明家系中各成员的有关基因型。 解: 5、当母亲的表型是ORh-MN,子女的表型是ORh+MN时,问在下列组合中,哪一个或哪几个组合不可能是子女的父亲的表型,可以被排除? ABRh+M,ARh+MN,BRh-MN,ORh-N。 解:ABO、MN和Rh为平行的血型系统,皆遵循孟德尔遗传法则;ABO血型是复等位基因系列,MN 血型是并显性,Rh血型显性完全。 可见,血型为ABRh+M,BRh-MN和ORh-N者不可能是ORh+MN血型孩子的父亲,应予排除。 6、某个女人和某个男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有下列的基因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