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

2008年第5期理论观察No.5,2008
(总第53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erial No.53
[收稿日期]2008-08-31
[作者简介]王桂菊(1978—),女,山东高唐人。2007级思想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
王桂菊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59)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升人的本性、素质
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都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但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出现了许多方面的
问题,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展,当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学
习,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软环境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5-0077-03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
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
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使他们
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
践活动”〔1〕。虽然在古代和国外都不曾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
个概念,但其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却是人
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普遍社会现象,都进行着“无名
有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纵观战后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
育,其突出特征之一,就是“不拘一格的形式和途径”〔2〕。而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成功的,据2006年5月31日
的《参考消息》报道说,美国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所对
33个国家进行了民族自豪感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的民
族自豪感排名第一〔3〕。相比之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却面临
诸多问题。
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多元价值观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传入我国,加
之人们主体要求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价值面临
挑战,教育的价值意义引导功能面临被取消的困境,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贯彻、实施也遭遇到了前所
未有的心理抵制。“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
动”〔4〕,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如果不能武装人民的头脑,社
会主义方向就有可能发生偏离,社会主义建设就要遭受打
击。
第二:高校中的诚信缺失已经众所周知,学术抄袭司空
见惯。很多大学生丧失诚信,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
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1853年
约翰.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大学讲授的知识
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
一钟状态或理性的训练”〔5〕。但是,当代大学生读书大都出

功利,热衷于获取各种证书和技能,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理
论、系统知识,关于人生、社会的基本素养几乎空白。20世
纪伟大的诗人艾略特对现代教育有这样的评价:“个人要求
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
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国家;一个阶层要求更多的教
育,是为了胜过其他阶层,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阶层所胜
过”〔6〕。教育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教育的宗旨不是让人获
得理想、信念和智慧,而是教人去追逐名利;教育关注的不
再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而是更多的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
它放弃了精神世界的导引职责,抛弃了塑造人自由心灵的
那把神圣的尺度,这样,一切教育的无限的目的都化解为谋
求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了。显然,我们的大学教育明显对学
生缺乏人文关怀。
第三: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式主义之风盛行,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溢美之词更是长篇累牍:“墙上纸上、制
度、措施、计划,一应俱全;大会小会理论、经验、成绩,头头
是道。”〔7〕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只是停留在会议上
口头的宣扬、计划的罗列。纵使我们每年也组织学生开展
“三下乡”活动,参观科技馆,举办晚会,进行社会问题探讨
等,但总体而言,我们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结果而轻过程,重
阶段性而轻长期性。活动下来,学生的报告写得长而又长,
格式准确无误,但说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的素
质,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灵,补充和巩固课堂教学,我们显然
重视不够。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和归属认识不
清;专业方向缺乏明确性、稳定性,朝令夕改;课程设置缺乏
—77—专业性;课程内容空、大、全,教材建设滞后,课程从业人员
层次不一,专业知识不精,更不可能把握学术前沿问题;教
育的合力缺失,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角色不清等问题突出。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
知识和认识的堆积”〔8〕。美国教育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握住
了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灵魂,“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
本质。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
教学的技术而已”〔9〕。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成功地解决了
国家认同问题,培养起了“美利坚民族意识”,成功地使美国
精神核心:独立、自由、民主的立国精神和开拓、进取、创业
的建国精神深入人心,维护着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经与方法
首先,美国教育真正实现了教育过程的社会性。
(一)教育不仅仅针对学生,只有同时加强对全社会民
众的思想教化,才有可能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在中国

传统
文化中,学校教育本身就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
分,美国人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借助社会文化力量和利用
公共环境资源,全力营造思想教化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全体
成员处于普遍的接受教育。“所有公民都有权受大学前的自
由教育——因为他们都是人”〔10〕,真正地使学校思想政治
教育得以延伸,同时又巩固了学校教育的效果。杜威认为学
校即社会,主张从做中学,一切具有道德教育职能的组织和
部门,都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都要为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为其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大开方便之门形成了
教育的合力。以华盛顿为例: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相关的纪
念建筑物、纪念碑和雕像就有100多处,华盛顿纪念馆,国
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芭蕾舞剧院等,对市民全部免
费开放。而且这些纪念馆的前面都加有一个“National”,强
调了国家意识,成功地实现了移民国家国家意识统一问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部场所免费开放,使国家受益匪浅:孩
子接受教育,从小观念里、骨子里充斥的是美国的英雄事
迹、美国文化、自豪感;为人父母时,会自觉地把人文性的东
西传授给自己的下一代,实现了家庭教育的优化、政治化和
社会化。而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仅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性格、
作风、心灵、行为等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关系,而且关系到国
家的前途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
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里,倒不如说
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美国教育将对母亲的素质教育成功
地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这也是其它国家望尘莫及的。物质
环境在丰富人民生活,提供广泛空间的同时,它所塑造的软
环境及其作用也不容小觑。软环境,即人文环境,是指由传
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和由此构筑起
来的环境,如公民素质、政治制度、社会舆论等。〔11〕在优美
的人文环境中,其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伦理关系、文化氛
围等必将对社会成员产生影响、陶冶和教育。有助于人们在
工作学习生活上提高效率,形成优良的气质、品德,激励人
们的情感,启发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升华人们的认
识,产生量变和质变。
(二)实践出真知,杜威反对用抽象地说教进行道德教
育,认为这种方法等于是在岸上教游泳,如只抽象地向学生
灌输道德观念,只会将道德“降低为某种问答教学或关于道
德的功课”,至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熟记和背诵道德名词和
概念的“好学生”〔12〕。美国教育重视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
活动载体的目的性、群众性、实践性、感染性极大地启迪了
人们的思想,进而思考,得

出结论。新生入学、老生毕业、校
庆、国庆、节假日都要举行全校性的活动,奏美国国歌。作为
世界上最早进行国歌国旗教育的国家,人们对国旗有着由
衷的景仰,在美国人的衣服、帽子、甚至脸上看到国旗都不
足为怪。其节日在纪念和怀念的同时更注重了人文情调和
童趣情节,也满足了孩子的心理诉求。学生在学校举办的排
球、足球、橄榄球等比赛项目中更好地经受了压力的考验。
至于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环境保护活动等使学生又经受
了社会的锻炼,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会交
往、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高分低能、底能现象很少发现。美
国人通过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有意地培养学生的
基本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认同美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平等民
主的人权观念,自爱自律的道德情操等的做法是值得我们
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规定学生必须
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并针对不同年龄、兴趣、性别、性格
的孩子设定不同的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校加强组织、
管理、引导,形成了制度化的模式,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严峻的法律保障,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畅行无阻,可体验父
母亲的职业角色,可进工厂参加劳动等,美国的社会实践活
动可谓扎实、细致、有效。
其次,形成了一种平等、独立、自由的教育主体的平等
地位。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交流过程,
交流渠道的顺畅与否,交流方式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
育的效果。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但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以教师的权威为前提的。教师以
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形成实际的教师压制、专制,压制了学
生的个性;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没有交流,教育内容、效果
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这种惟教师主体观忽视了个体的差异、
权利及其兴趣和爱好,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使教育的灵魂丧
失,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埋头记笔记的学习方式中,失去
了思维能力和乐趣。美国教育抛弃了“我——它”的关系,形
成了“我——你”的关系。不再把学生当作客体,把学生看作
物,被动的接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而是“我——你”关系,人
之为人的本性得以体现,这种双主体的师生观由于重视了
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自
由参与,自由表达,将全身投入到学习教学中,学生主动地
学,创造性的学,并提出质疑,教师也以学习的促进者、引导
者、参与者与学生坦诚相待,相互理解和尊重。教师不再是
书本的传话筒,教师以其独立的思考和人格与学生的人格
相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学生感到

自由和安全,可以任
意发挥好奇心,不怕出错和失败,既可以从书本和老师那里
学习,也可以从环境,同学和个人的经验中学习”〔13〕。同样
对于英雄,我们倾向于无限制地对英雄拔高,神化人物,英
雄人物似乎都得了怪症:刀枪不入,六亲不认,践踏亲情,回
避爱情。当外国人在我们国家寻找雷锋的时候,我们对他们
嗤之以鼻:一方面我们对我们的教育深感满足:宣传到位,
连外国人都知道我们的雷锋;另一方面,我们的国人、教育
怎么了,我们自己连我们自己的英雄都不崇拜了。当我们得
知我们的英雄被挂在美国西点军校的大厅用于对学员的教
育时,我们又做何感想。大胆设想一下,在美国极受尊重的
华盛顿经过中国式的宣传以后又会怎样。恩格斯指出:“越
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有他们通过
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
—78—深入他们的心坎”〔14〕。
再次,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即隐性教育或无意识教育的
教育方式。列宁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群众
中去,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种方面的素
养”〔15〕。必须指出,列宁的“灌输论”并不是要求理论教育可
以采取不求甚解的“填鸭”方式,而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
不可能从无产阶级自身自发地产生的情况下,如何以宣传、
教育、启发和引导的方式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获得
精神武装和理论指南。不幸的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不
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变成了空洞的口号和呆板的教条主
义,方法简单,更没有了启发和引导。虽然资本主义国家也
强调思想说教,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就说:“任何社会为了
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
度的思想”〔16〕。但“美国是不公开宣讲道德教育的,他们认
为道德只能靠养成,而不能靠宣传”〔17〕所以他们在日常的
生活中格外注意从小处培养学生,公民的道德素养,而不是
大肆地空洞的宣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这种有
意识地进行的无意识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适应了人们的
生理、心理的特点,易于形成潜移默化、寓教于无形的效果,
更好地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教育的潜隐性能够有
效的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灌输痕迹,减少人们的反对
和抵触情绪。的确,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于灌输性或
劝导性的教育,如果灌输性或劝诱性的目的太明显或强度
过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于是激起对
这种信息的抵抗。而美国利用无意识教育解决了这一难题。
无意识

教育又称“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
是一种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教育方式。具体地说,
这种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借
助于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
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
他们在轻松愉快,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发展
智慧、开拓思维、产生顿悟、进而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
冶和哲学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18〕。2003年美国国
庆之际,政府推出了一套以“自由”为主题的互联网邮票。以
邮票为载体,没有文字解释和理论说教却达到了发展性教
育的效果:华盛顿本身的象征意义及国家对待英雄的态度
等就会引起人们的深度思考,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
化。
最后,教育内容的发展性。教育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的重要的方面,教育内容要体现教育的新颖性、目的性、
时代性等特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从学生小
事、总统选举、社会弊端等都成为其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发
表见解,深化社会理解,对于与历史有关的事件也并非简单
地予以肯定或否定。
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无意识思想教育方式因其隐匿性、平等性、渗透性而使
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予以高度重
视;积极拓展思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多样
化,注重教材的可阐释性、教材呈现方式的亲切感、教材要
向学生的生活开放的原则,挖掘教育资源,紧跟时代的步
伐,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启迪学生思维,从思想上把握人,实
现人的精神塑造与建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学生的心
理、生理特征,适时、适度地加以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整
体观,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的大工程,必须通力合作,充
分利用社会资源,宣扬社会基本的价值规则,保障人性的提
升,引导人们立足于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增强理性思维能
力,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仍要发挥有意识教育系统性强、
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等优势,实现教育方式的结合,双剑合
璧,理论教学与有益活动相结合,单向灌输与有益活动相结
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传媒教育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
教育的大社会化,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与
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做法,以增强思想政
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1.
〔2〕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
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

7.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社,2001.
〔6〕郭丽君.重新审视教育-《什么是教育》的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7).
〔7〕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4.
〔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
书店出版社,1991.
〔9〕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
育出版社,2006.
〔10〕〔美〕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1989.
〔11〕龚志宏.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
识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12〕王勤.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M〕.北京:中共中
央党校出版社,2001.
〔13〕王鉴,万明刚.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6.
〔14〕王述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历史的思考
与求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5〕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
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 柏〕
—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