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和自由海洋

大学生周末学术报告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09人文教育

吴佳佳

大国崛起与自由海洋

——海权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摘要:西方大国兴衰历程表明,拥有强大制海权是近代民族国家崛起所必需的。近代中国历史证明,海权关乎着中国主权安全。海权是中国生存与未来发展的生命线。面对日益严峻和频繁的海权冲突和危机。当代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和海洋强国,必须高度重视海权,积极构建本国海洋大战略。

关键词:中国;海权;现状;海洋大战略

综观全球,要想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和强国,强大的海上力量必不可少。查看世界历史进程,至1494年以来的五百余年称得上全球性大国的只有9个国家,其中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近代西方大国兴衰历程表明,海洋兴则国强,海洋衰则国弱,一国强有力的制海权是近代民族国家崛起的必由之路。

一、近代西方大国兴衰史印证海权的重要性

新航路的开辟预示着人类真正开始迈入陆权和海权并立时代。从近代海洋霸权的更替来看,第一波海洋霸权国家是葡萄牙、西班牙。海洋国家的天然优势和对东方财富的追求,使得西、葡两国成为近代人类跨越海洋天险、向海洋进军过程中的领跑者,也是最早拥抱海洋、控制海洋、掌控世界贸易和财富的国家。作为民族君主国的西、葡两国正是凭借海洋通道和洲际性远洋贸易使得海外财富源源不断流向本国。西、葡两国在海洋上的成功和凭借海洋迅速成长为海外殖民大帝国的事实,让其他民族君主国家认识到控制海权的重要性。16世纪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欧洲的海外事业中遥遥领先,从东方的香料贸易和美洲的银矿、大庄园和种植场中获得了巨大财富。但是,到16世纪末,它们却从领先地位急速倒退。伊比利亚双雄衰落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放松了赖以维系其民族强大的海权,开始了陆地上的对外扩张。

1588年英国皇家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海上霸权急剧衰落,英国迅速发展成海洋强国。继西、葡霸权衰落之后,“海上马车夫”荷兰快速崛起,优越的海洋地理环境和大西洋航路中心地位造就了荷兰发达的海运业和阿姆斯特丹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由此控制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海上贸易船队和制海权,称雄于17世纪海洋舞台。17至19世纪,英国采取两项措施,一成立专门的海军委员会,负责采办为海站而设计的军舰;二加强对海军的训练和管理;不断的在海上争霸战争中击败荷兰、法国等最主要的海上竞争对手,以绝对优势的海军力量成为世界海洋霸主,控制着世界贸易和财富流向,成为第二波海洋霸权的最终胜利者,乃至19世纪中叶达到了所谓“不列颠帝国治下的海上和平”。然而两次次世界大战,沉重地冲击了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国力大损,经济实力大不如前,再也无力经营和维护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与此同时,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民族解放独立运动高涨,英国逐渐失去了在世界各地的各大殖民地,海上霸主地位不复存在。

进入20世纪,美国快速崛起,二战以后更是以世界超级大国地位、两大洋的天然安全屏障优势、正确的海洋战略运用和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历练而确立起来的超一流海军力量,续写了海上帝国不列颠之后的辉煌海权史。20世纪后半叶至今,美利坚民族延续了海洋霸主的不老神话,再次开创“美利坚帝国治下的海上和平”时代。每次发生海湾战争,美国总是关注着第七舰队在哪里。

追寻近代西方大国崛起之足迹可以看到,崛起中的大国无不重视对海洋战略要冲的控制,运用海上武装力量即强大海军力量来确保海上利益和国家利益,通过一系列的海洋争霸,最终确立起强大的制海权。海洋孕育大国和强国,强国必须掌控海洋,这是对“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海洋贸易和世界贸易,进而控制世界财富和掌控整个世界,最终成为海洋的主宰”的最好诠释。

二、中国海权现状

当前,中国周边的主要海军力量部署有:美国第七舰队、日本“八八”舰队以及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美国第七舰队控制着整个太平洋地区,从而对西太平洋形成绝对的战略优势;日本的海上武装力量拥有对周围1000海里范围内的海上作战及对敌打击能力;而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曾是太平洋区域唯一能与美国海上军事力量相敌抗的海军力量,但现已是昨日黄花。通过有关资料,对美国、日本与中国三者海军力量进行初步的比较。美国第七舰队是美国海军规模最大的作战舰队,其力量配属为:下辖6个特混舰队,根据战略需要配备1或2艘航母。50—60艘舰艇,350架飞机,60000名海军及陆战人员。该舰队现有力量配置代表美国和世界上海上综合作战能力及海上攻击能力的最先进水平。日本海上自卫队大致情况如下:作战舰艇13l艘,主战舰7200吨。金刚”级驱逐舰,拥有8900吨“大隅”大型坦克登陆舰,主战舰艇配置宙斯盾作战系统,导弹搭载率达100%,并且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防空、反潜作战能力,其远洋综合作战能力可能超过英法以及俄太平洋舰队,拥有轻型航母、攻击型核潜艇技术和建造能力。

目前海军现役兵力共23.62万人,占解放军总人数的10%。其中包括海军航空兵2.5万人,海军岸防部队2.5万人,海军陆战队4万人。共分为五大兵种: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岸防兵和陆战队。水面舰艇部队编有战斗舰艇部队和勤务舰船部队。但尚未装备导弹核潜艇、巡洋舰、驱逐舰等。

由于海上军事力量的不足,中国已显露出在海权方面缺失的种种迹象。如:中国货轮。“德新海”号于印度洋被索马里海盗劫持,从商业安全及海上交通线保护方面给中华民族再次敲响了警钟。面对此种困境,中国只能采取借助其他国家海军“分区护航”这一权宜之计。设想,一旦中国周边海域及国际环境有变,就目前而言中国海军尚且无力有效保护自身海上交通线的安全,无力打破其他国家对我国海上经济通道的封锁与破坏,那么以封锁、切断敌对势力的海上交通线的有效手段反制之无异于痴人说梦。中美关系一旦交恶,美国凭借自身及亚太盟友拥有“随时对中国进行军事打击的能力”。近期,韩美、越美在中国周边海域肆无忌惮地进行军事演习。无情地提醒人们该区域的制海权究竟属于谁手。同时南海问题,使中国海权再次受到邻国侵犯。再者,就中国海权所面临的最紧要的台湾问题而言,倪乐雄教授根据历史上大陆成功收复台湾的先例——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施琅收复台湾归纳出解决台湾问题。制海权是军事上的关键问题这一历史规律,但目前中国海军实力不足以掌握台海地区的绝对制海权。

三、中国海权与海洋大战略构建

当代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西方大国和海洋强国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吸收近代传统海权理论精华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权理论和海洋大战略。

(一)改变海权意识,积极构建当代中国海权理论与海权战略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内向型陆权思维和战略,没有形成一整套思维清

晰、陆海统筹的外向型海洋大战略。国家决策层面海权与海洋战略模糊与缺失,国民社会层面海洋意识淡漠和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国成为海洋强国。中国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提出在南海海域主权争议区域与相关邻国实施“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战略,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海军力量的弱小,以及长期以来上至国家下至国民层面海洋、海权意识的淡薄等原因,以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成为我国长期搁置,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邻国大力开发、抢先占有岛礁、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等的局面,形成了当下日益糟糕的海洋主权、资源纠纷现状。严峻的海权形势迫使近几年国家高层对海洋安全与发展日益重视。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海权应当是通过海军战略和海洋战略,形成自己的海权战略选择,打造一支以航母为核心的现代化远洋海军,拥有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统一能力,控制海洋战略通道能力,捍卫中国海洋主权能力,通过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全局的能力,实现以陆制海、由海向陆的能力。

(二)积极备和建立国家级海洋战略委员会

为有效捍卫中国海洋主权,将海洋安全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必要建立直属国务院或中央军委的大部级海洋战略发展委员会。效仿当初英国的海洋战略。早在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就提出中国要重新认识海洋,建立是国家层面上的“国家海洋计划”。就海洋管理机制和机构改革问题,海军少将尹卓曾在2010年两会提交的议案里建议成立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牵头、国家发改委和总参谋部组成的国家海洋战略研究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相关部委、总参和海军部门研究落实。目前中央高层已经着手进行各部门资源整合,以便形成更加有效独立的海洋维权机构。海洋维权机构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统筹整合,快速形成合力,铸就维护中国海洋主权之利剑。

(三)加快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将我国沿海省市近海开发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龙头和重心;积极推进以远海、海开发战略为长远目标的海洋大开发战略,特别是要将东海和南海油气田开发提高到国家战略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新高度,是当代中国海权战略的内在必然要求。2009年国家通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规划,将开发南中国海岛资源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十二五”规划伊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战略是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海洋开发战略,紧接着《浙江海洋经济开发示范区规划》再获国务院批复。这两大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举措,将会带动更多沿海省市向海洋进军,充分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已经明确将以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为核心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和陆海统筹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海洋大战略中的核心。

(四)以海洋战略服务于振兴中华和生态文明国家的创建。海洋孕育着穷尽的生物、矿产资源,无论从现实和未来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为子孙后代谋福利层面还是国家安全依托层面,都没有理由不去高度重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好海洋,建设好海洋生态文明亦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型国家之应有之义。

四、结语

透过对西方大国海权兴衰史的考察,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和实现和平崛起,必须努力构建自己的新海权理念,作出自己明确和现实的海权战略选择,实施中国的海洋大战略时不我待。中国海权所追求的不是海洋霸权,而是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海洋权力。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大步骤是积极向海洋进军,充分运用海洋大国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整合海权资源,培育国民海洋思维意识和海洋心态,发展海洋文化,实施海洋战略。跨越陆地走向更加广阔的海洋空间是中华民族兴旺的不竭动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更是中国走向海洋,融入世界发挥责任大国作用的世纪。中国必须走向海洋。

【参考文献】

【1】[德]C.施米特著林国基译.《陆地与海洋》,华东师范出版社,2006.8。【2】章育良编.《湘潭大学学报》,湖南省湘潭大学期刊社,2010.34(6)。【3】章士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4】曹瑞臣.《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10)

【5】宋增华.《中国软科学》,2009(7)

赣南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09 人文教育

吴佳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