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自20世纪2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生素在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自20世纪2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生素在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自20世纪2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生素在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

自20 世纪20 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 抗生素在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 尽管抗生素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病死率, 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使得人类在抗感染治疗方面又面临诸多新困难。因此, 了解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发展, 避免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帮助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开展细菌耐药性调查与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迄今为止, 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学工作者、临床医师及医院药学工作者等相关人员, 就抗生素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医院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及感染控制等问题, 开展了多方位的调查与研究。但因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难免存在某些问题与不足,特别是药学部(科) 或药学工作者在探讨细菌学时更是如此。因此,搞好细菌耐药性监测,除根据规定的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指南(NCCL S) 所制订并推荐的判定标准执行外, 还应了解细菌本身固有的特征及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此, 本文简要介绍了耐药性监测的相关问题, 旨在引起从事该项调查与研究的工作人员的重视。

1 天然或固有耐药的菌属或菌种

有些菌属和菌种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耐药或固有耐药, 该耐药特性具有种属特异性。因此,若药敏试验的结果为“敏感”,即应予以怀疑, 有必要重复药敏试验和重新鉴定菌种。临床常见细菌的主要天然耐药或固有耐药情况详见下表。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

2 罕见耐药谱型

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最重要的是如何对耐药谱型进行判读和分析,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建议。因此,了解国际上未曾报道或极为罕见的耐药谱型具有重要意义, 现简要归纳如下: (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株,迄今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株仅在美国有3 株报道,其余均为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 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萘唑胺和奎奴普丁的耐药株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或对利萘唑胺耐药, 均应予以高度注意。(2) 肺炎链球菌对美洛培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萘唑胺任一药物均可产生耐药。(3) A 、B 、C、Gβ- 溶血链球菌对青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萘唑胺任一药物均可产生耐药。(4) 不动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E 耐药。(5) 萘瑟淋球菌对第3 代头孢菌素耐药。(6) 肠杆菌科细菌对美洛培南耐药。如在常规药敏试验中发现上述耐药谱型, 应对分离菌种行进一步鉴定并重复药敏试验, 如得出的结果仍相同, 应将菌株送到参考实验室进行确证。

3 代表性抗生素在耐药性监测中的作用

葡萄球菌用头孢西丁鉴定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MRS) , 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苯唑西林, 尤其对诱导型的MRS 作用更明显。凡鉴定为MRS ,应报告所有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此外, 用红霉素确定和克林霉素诱导耐药的双纸片法“D 试验”,均为2004 年NCCL S 修订的内容之一[6 ]。2005 年的CL SI/ NCCL S 标准,又将该试验扩大对到A 、B 、C、G β- 溶血链球菌的研究。众所周知, 纸片扩散法无法鉴定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 而是采用苯唑西林来筛选肺炎链球菌青霉素敏感株。值得注意的是, 用苯唑西林纸片法筛选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是NCCL S 标准所推荐的方法。该法敏感性虽好, 但其特异性尚存在一定问题[7 ] , 即苯唑西林的抑菌圈直径≤19 mm 的某些肺炎链球菌株, 须进一步测定青霉素的MIC 值, 以确定菌株对青霉素的敏感性, 而不能简单地直接报告结果。此外,需说明的是,虽然纸片法肺炎链球菌苯唑西林耐药,并不能表明其对青霉素耐药,但可表明其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美洛培南的敏感性降低。当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克罗耐药时, 表明其耐药可能为非β- 内酰胺酶型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和淋球菌对萘啶酸耐药,表明其对氟喹诺酮类敏感性降低或耐药。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尤其是肠道外沙门菌感染分离的菌株。此外,肠杆菌科细菌对任何一种第2 代或第3 代头孢菌素的耐药, 均可能表明产生β- 内酰胺酶,因此,在使用时要相应避免使用任何第2代或第3 代头孢菌素。综上所述, 代表性药物不仅可帮助了解细菌可能存在的耐药机理,而且可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

物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研究人员在进行耐药性研究资料总结、分析时, 可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4 易产生选择性耐药的抗生素

某些抗生素易诱导某些菌种产生耐药性, 因此应避免对其选择,或尽可能避免长期使用该类抗生素。如利福平、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葡萄球菌属; 克林霉素对耐红霉素的葡萄球菌; 环丙沙星对肺炎链球菌; 所有抗单胞菌属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所有第3 代头孢菌素对肠杆菌属、枸橼酸菌属、沙雷菌属和摩根菌属; 萘啶酸对所有的肠杆菌科细菌; 萘替米星、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对粘质沙雷菌。

市场部:王子林

抗生素100题

抗生素100题 1、以下不属于抑菌药的为: A.四环素 B.红霉素 C.头孢菌素 D.磺胺类药 E.林可霉素 2、化疗指数指的是: A.LD1/LD99 B.LD5/ED50 C.LD50/ED50 D.LD5/ED95 E.LD1/ED95 3、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抗菌谱越宽的药物越宽越好 B.抗菌药和抗生素是同一个概念 C.化疗指数越大,毒性越小 D.抗生素包括抗菌药 E.抗菌药包括抗生素 4、当细菌与药物作用一段时间后,药物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时,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效应,此称为: A.后遗效应 B.继发效应 C.特异质反应 D.抗菌后效应 E.变态反应 5、抗菌药中,喹诺酮的作用机制为: A.抑制DNA回旋酶

B.抑制肽酰基tRNA转移酶 C.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E.抑制移位酶 6、以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为: A.氯霉素 B.磺胺 C.青霉素 D.氨苄西林 E.氨基苷类 7、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繁殖期杀菌药与静止期杀菌药联合应用可增强作用 B.繁殖期杀菌药与速效抑菌药联合应用可出现疗效拮抗作用 C.青霉素与磺胺药合用治疗流行性脑膜炎,疗效增强 D.药物联合往往是各起作用互不影响 E.静止期杀菌药与速效抑菌药合用,疗效增强或相加 8、青霉素最常见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 A.疼痛 B.红肿 C.硬结 D.过敏 E.局部刺激 9、对青霉素的使用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更换批号时不需要重新做皮试 B.青霉素属于静止期杀菌剂 C.钾盐对皮肤的刺激性重,钠盐较轻 D.天然青霉素中,青霉素G的性质不稳定,毒性强 E.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皮下或肌注0.1%肾上腺素,必要时加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 药性的论述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 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各种不同的生理活性,抗生素是由(包括、、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具有抗微生物、抗肿瘤作用和干扰其他生活发育功能的。其中抗细菌抗生素[1]是抗生素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菌在对抗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遭受伤害,形成了许多防卫机制,由此而产生的耐药菌得以生存和繁殖,大多数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或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抗性具有多种耐药机制。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医学与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就抗生素的发现,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以及其细菌耐药性,研究前景这四方面进行论述。 1 抗生素的发现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了这种称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所以人们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能抑制其它细胞增殖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1929年细菌学家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中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其中抗细菌抗生素是抗生素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 2不同种类的抗细菌抗生素 2.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1.1 定义及发展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是一类分子中含有一个环己醇型的配基、以糖苷键与氨基酸结合(有的与中性糖结合)的化合物,因此也常被称为氨基环醇类抗生素。微生物产生的天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近200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完全、与β-内酰胺等抗生素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对许多致病菌有抗生素后效应( PAE) 等特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历史起源于1944年链霉素的发现,链霉素的发现极大的刺激了世界范围内的无数学者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筛选新抗生素。其后又成功地上市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化合物(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因此根据这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卡那霉素等被列为第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一代抗生素的品种最多,应用范围涉及农牧业,其结构特征是分子中含有完全羟基化的氨基糖与氨基环醇相结合。以庆大霉素为代表的第二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品种比第一代的少,但是抗菌谱更广,结构中含有脱氧氨基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抑杀能力。 2.1.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点是细菌30S核糖体,但直到近年来,随着核糖体的结构及核糖体RNA-AGs复合物结构的阐明,才得以在分子水平上真正了解这类抗生素是如何作用于核糖体的。由于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70S,分为30S和50S这两个亚基,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多由RNA分子构成,其沉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习题集 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第三代头孢菌素与第二代、第一代相比其主要特点不正确的是(B) A. 抗菌谱扩大,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有不同程度抗菌作用 B. 对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抗菌作用均强 C.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 D. 几乎无肾毒性 E. 宜选用于重症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感染 2. 对头孢哌酮描述错误的是(C) A. 对厌氧菌有较强的作用 B. 为第三代头孢菌素 C. 对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作用强 D. 对肾基本无毒性 E. 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较强的作用 3. 具有最强抗铜绿假单细胞菌作用的头孢菌素是(B) A. 头孢孟多 B. 头孢他定 C. 头孢哌酮 D. 头孢呋辛 4.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部位是(D) A. 细菌蛋白质合成移位酶 B. 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 C. 细菌核糖体50s亚基 D. 细菌细胞壁 5. 头孢呋辛制成酯的目的是(D) A. 扩大抗菌谱 B. 延长在体内的作用时间 C. 使药物稳定 D. 改变给药途径,适于口服 6. 下列哪一类头孢菌素抗菌谱中包括抗铜绿假单胞菌(A) A. 头孢哌酮 B. 头孢曲松 C. 头孢唑林 D. 头孢呋辛 7. 下列哪一种头孢菌素属于第一代(C) A. 头孢哌酮 B. 头孢曲松 C. 头孢唑林 D. 头孢呋辛 8. 老年人革兰阴性菌感染宜选(A) A.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B.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C. 两性霉素B D. 万古霉素

9. 下列哪种药物对肾毒性最大(D) A.青霉素G B. 阿莫西林 C. 头孢孟多 D. 头孢噻肟 10. 新生儿脑膜炎应选用下列哪种药物(D) A. 头孢噻吩 B. 头孢呋辛 C. 头孢唑林 D. 头孢曲松 11. 不属于院内获得性肺炎常用的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是(D) A. 半合成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B. 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 C. 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D. 头孢菌素+磺胺类 12. 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下列抗菌药物,但哪项应除外(A) A. 头孢菌素类 B. 万古霉素 C. 去加万古霉素 D. 氨基糖苷类 13.经过肝、肾两条途径进行代谢的抗菌药物包括(C) A. 大环内酯类 B. 氨基糖胺类 C.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D. 氯霉素 14. 有关头孢菌素的各项叙述,错误的是(D) A. 第一代头孢对G+菌作用较二三代强 B. 第三代头孢对各种β-内酰胺酶均稳定 C. 口服一代头孢可用于尿路感染 D. 三代头孢没有肾毒性 15. 第三代头孢菌素中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最强的是(B) A. 头孢地嗪 B. 头孢他啶 C. 头孢吡肟 D. 头孢哌酮 16. 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C) A.头孢曲松 B. 头孢氨苄 C. 头孢哌酮 D. 头孢呋辛 17. 下列头孢菌素药物中,t1/2最长的药物是(C) A. 头孢克洛 B. 头孢孟多 C. 头孢曲松

抗生素试题及答案

抗生素相关知识考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 1、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不包括() A 阻碍细胞壁合成 B 阻碍核酸合成 C 阻碍蛋白质合成 D 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E 影响细菌叶酸的吸收 2、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不包括() A 加强主动流入系统 B 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C 细菌基因突变 D 靶位的修饰与变化 E 产生灭活酶 3、甲氧苄氨嘧啶(TMP)的作用机理是竞争性地抑制了() A β-内酰胺酶 B 二氢叶酸还原酶 C 二氢叶酸合成酶 D 转肽酶 E 碳酸酐酶 4、磺胺嘧啶的作用机理竞争性地抑制了() A β-内酰胺酶 B 二氢叶酸还原酶 C 二氢叶酸合成酶 D 转肽酶 E 碳酸酐酶 5、治疗和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是() A 磺胺嘧啶银盐 B 磺胺嘧啶 C 四环素 D 链霉素 E 磺胺-2.6一二甲氧嘧啶 6、治疗烧伤绿脓杆菌感染的首选药是() A 青霉素 B 磺胺嘧啶 C 四环素 D 磺胺嘧啶银盐 E 磺胺二甲基嘧啶 7、服用磺胺类药物,加服NaHCO3的目的是() A 增强抗菌疗效 B 加快药物吸收速度 C 防止过敏反应 D 防止药物排泄过快而影响疗效 E 使尿偏碱性,增加某些磺胺药的溶解度 8、甲氧苄啶常与磺胺甲基异噁唑合用的原因是() A 促进吸收 B 促进分布 C 减慢排泄 D 能互相升高血浓度 E 两药药代动力学相似,发挥协同抗菌作用 9、喹诺酮类抗菌作用机制是() A 抑制敏感菌二氢叶酸还原酶 B 抑制敏感菌二氢叶酸合成酶 C 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D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 E 以上都不是 10、青霉素的抗菌机制为() A 抗叶酸代谢B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 C 影响核酸 D 干扰菌体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E 影响细菌胞浆通透性 11、耐青霉素金葡菌感染首选() A 羧苄西林 B 苯唑西林 C 氨苄西林 D 米诺环素 E 氯霉素 12、青霉素类中对绿脓杆菌有效的药物是() A 苄星青霉素 B 苯唑西林 C 氯唑西林 D 氨苄西林 E 呋苄西林 13、患者,女,21岁,因大叶性肺炎使用青霉素,但注射后立即出现低血压,支气管痉挛性哮喘,腹痛、恶心、呕吐及皮疹。应立即选用何药抢救:() A 肾上腺素 B 糖皮质激素 C 青霉素酶 D 苯海拉明 E 苯巴比妥 14、头孢菌素类抗菌作用部位是() A 二氢叶酸合成酶 B 移位酶 C 核蛋白50S亚基 D 细胞膜 E 细胞壁 15、青G过敏病人,G(+)菌感染可换用:() A 红霉素 B 庆大霉素 C 羧苄西林 D 氨苄西林 E 头孢菌素

产黄青霉生产青霉素的流程及原理

产黄青霉生产青霉素的流程及原理 青霉素的基本结构是6-氨基青霉酸,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菌种 青霉素生产菌株一般为产黄青霉,根据深层培养中菌丝体的形态,分为球状菌和丝状菌。在发酵过程中,产黄青霉的生长发育可分为六个阶段。 1. 分生孢子的I期; 2. 菌丝繁殖,原生质嗜碱性很强,有类脂肪小颗粒产生为II期; 3. 原生质嗜碱性仍很强,形成脂肪粒,积累贮藏物为III期; 4. 原生质嗜碱性很弱,脂肪粒减少,形成中、小空泡为IV期; 5. 脂肪粒消失,形成大空泡为V期; 6. 细胞内看不到颗粒,并有个别自溶细胞出现为VI期; 工艺流程 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C,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C,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C,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培养基 1. 碳源产黄青霉菌可利用的碳源有乳糖、蕉糖、葡萄糖等。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淀粉水解糖、糖化液(DE 值50% 以上) 进行流加。 2. 氮源氮源常选用玉米浆、精制棉籽饼粉、麸皮,并补加无机氮源(硫酸氨、氨水或尿素)。 3. 前体生物合成含有苄基基团的青霉素G, 需在发酵液中加人前体。前体可用苯乙酸、苯乙酰胺, 一次加入量不大于0.1%, 并采用多次加入, 以防止前体对青霉素的毒害。 4. 无机盐加人的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等, 且用量要适度。另外, 由于铁离子对青霉菌有毒害作用, 必须严格控制铁离子的浓度, 一般控制在30 μg/ml 。 发酵条件的控制 1.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 苯乙酸的生长抑制),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 用补料分批操作法, 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 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 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 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目前, 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 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 释放率予以调节。 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 但一般认为应在25 °C 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 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 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1) 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 (一)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1) (二)突变耐药性 (2) (三)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2) (四)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3) 二、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6)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7) (一)应及早确立病原学诊断 (7) (二)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7) (三)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 (8)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近年来,抗菌药物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疗效显著的新品种,在临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临床上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也日趋严重,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一)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1.细菌在某一核苷酸碱基对中发生了点突变,引起抗菌药物作

用靶位的结构变化,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通过转座子或插入顺序,细菌DNA的一大片全部重排,包括插入、倒位、复制、中间缺失或细菌染色体DNA的大段序列从原有部位转座至另一部位,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通过质粒或噬菌体所携带的外来DNA片段,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二)突变耐药性 突变耐药性即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系细菌经理化因素而诱发,也可为遗传基因DNA自发突变的结果。细菌产生这种耐药性的发生率很低,由突变产生的耐药性,一般只对一种或两种类似的药物耐药,且较稳定,其产生和消失(即回复突变)与药物无关。由突变产生的耐药菌的生长和细胞分裂变慢,竞争力也变弱。因此,突变造成的耐药菌在自然界的耐药菌中仅居次要地位。 (三)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质粒是一种染色体外的DNA,耐药质粒广泛存在于所有致病菌中。因此,通过耐药质粒传递的耐药性在自然界发生的细菌耐药现象中最多见,也最重要。耐药质粒在微生物间的转移方式有:①转化,即耐药菌溶解后释出的DNA进入敏感菌体内,其耐药基因与敏感菌中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使敏感菌耐药。这种传递方式基本限于革兰阳性细菌,在临床上并无重要性。②转导,耐药菌通过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敏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药性转移的主要方式。由于

医院抗菌药物考核题库

单选题 1.苄星青霉素为长效制剂,每2-4周肌肉注射一次,用于预防( B )。 A.中耳炎 B.风湿热 C.产褥热 D.败血症 2.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感染的关键和重要 措施,以下哪项不正确( D )。 A.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B.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C.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D.以上均可 3.( C )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A.限制 B.非限制 C.特殊 D.以上均可 4.( C )级医生可以开具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物。 A.住院 B.主治 C.副高以上职称 D.以上均可 5.按照卫生部要求一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应不高于多少(C )。 A.90% B.50% C.30% D.20% 6.适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是( C ) A红霉素 B氯霉素 C 庆大霉素 D林可霉素 7.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 A )的结果而定。 A.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B.感染严重程度 C.温度、检验数据 D.流行病调查 8.一类切口手术如果有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应选用(B )。 A.呼吸喹诺酮类(无须皮试) B.一代头孢菌素 C.二、三代头孢(效果好) D. 克林霉素 9.下列药物哪些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D )。 A.糖肽类头孢菌素 B.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

C.β-酰胺类糖肽类 D.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 10.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B )。 A胃肠道反应B肝脏损害 C肌痉挛 D第八对脑神经损害 11.引起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B )。 A.支原体 B.革兰氏阴性菌 C.革兰氏阳性菌 D.衣原体 12.预防用抗菌药物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C )。 A.发热的水痘患者 B.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C.以上都是 D.以上都不是 13.在社区获得性的细菌肺炎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 D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支原体 C.嗜肺军团菌 D.肺炎链球菌 14.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PAE短的给药方式( A )。 A.一日多次给药 B.一日一次给药 C.以上都是 D.以上都不是 15.卫生部明确规定,( B )类药物严格控制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A.头孢类 B.氟喹诺酮类 C.青霉素类 D.克林霉素类 16.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B )。 A.喹诺酮类 B.β-酰胺类 C.氨基糖苷类 D.糖肽类 17.下列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B )。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18.肾功能减退时,避免应用的抗菌药物是(A )。 A.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 B.克林霉素红霉素 C.大环酯类甲硝唑 D.阿莫西林利福平 19.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 C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抗生素耐药性》word版

细菌的耐药性 1.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类 耐药性分为两类,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前者是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后者多由质粒介导,也可由染色体介导,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从而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 1.2耐药基因 细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因经常有机会与各种抗菌药物接触,故在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染色体、转座子、整合子上可有耐药基因和多种耐药基因的积聚并借结合、转导和转化而在不同种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间彼此频繁交换,耐药基因一旦获得较长期存留,转座子和整合子(以及更小的DNA片段)由于分子量小和活动自如,所以在耐药基因转移和MDR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1.3染色体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 需要指出的是,在正常情况下,由染色体介导而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往往有一定缺陷,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则与敏感菌一样,可迅速生长繁殖。但质粒与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以与占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只有当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得以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 2.细菌耐药的机理 抗生素成功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种机制。 2.1水解酶和修饰酶水解和修饰抗生素 ⑴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⑵修饰酶(钝化酶或合成酶):可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

的羟基或氨基上,使抗生素灭活。多数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产生质粒介导的钝化酶。

2.2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的改变是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的主要机制;链霉素耐药株的细菌核蛋白体30s 亚基上 蛋白质发生改变等。 链霉素受体P 10 2.3其它原因 ⑴细菌泵出系统增多、增强,以排出已进入细菌内的药物; ⑵细胞膜主动转运减少; ⑶建立了新的代谢途径; ⑷细菌对磺胺类药的耐药则可能系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PABA的产生增多所致。 3.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发展的现状 3.1细菌耐药情况的变迁 ?1920~1960年 G+菌葡萄球菌 ?1960~1970年 G--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70年代末至今 G+,G--菌 _MRSA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_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_PRP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_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G--) _AmpC Ⅰ型β-内酰胺酶(G--) 3.2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 近年来,国内耐药严重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在医院内的流行已引起临床微生物学、临床抗生素学和感染病学专家的广泛重视。MRSA株同时也不同程度的耐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卡巴配能类及配能类。这是由于带有一mecA基因的MRSA能产生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α,使β-内酰胺类不能与之结合,细胞壁合成也就不被终止,细菌得以生存。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中耐苯唑青霉素的菌株表皮葡萄球菌称为MRSE,这类菌株经常同时耐氨基糖甙类、利福平、氟喹诺酮类。 3.3肠球菌的耐药现状

抗菌药物考试试题库汇总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 ) A、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B、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C、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D、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2、关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的说法正确的是(B ) A、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B、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C、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的或者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D、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疗效、安全性方面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3、主治医师临床应用中一般情况下,可以选用的抗菌药物有(B ) A、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 B、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 C、非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D、三种级别可任意选用 4、急性胆道感染时临床上最常选用()D A、第1、2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 B、第3代头孢菌素或四环素类 C、第1、2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甙类 D、第3代头孢菌素或广谱青霉素 5、发生CRI/CRBSI的危险性顺序正确的是()A A、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 B、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 C、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D、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6、最常见的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是()A A、青霉素 B、红霉素 C、庆大霉素 D、万古霉素 7、最有效的杀阿米巴包囊的药物是()B A、双碘喹啉 B、二氯尼特 C、氯喹 D、吐根碱 8、最常见的致病曲霉是()C A、黑曲霉 B、黄曲霉 C、烟曲霉 D、土曲霉 9、儿童CMV感染的一线用药是()B A、左氧氟沙星 B、更昔洛韦 C、万古霉素 D、美洛培南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000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 一、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中,并与各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相结合。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要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每月》1次),药剂科每季度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1次分析,并在《处方及临床用药通报》上向全院进行通报。 三、药剂科每半年要进行一次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形式为会议或者通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以及医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四、药剂科应完善各类抗菌药物的出入及消耗登记制度,对某些用量异常、价格昂贵和不良反 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 五、根据“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的监测结果,医院感染管理科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米取以下干预措施: 1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科室医务人员。 2.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 3.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4.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无用药指征; 2.越线用药或药敏试验有低线药物敏感而不及时修改; 3.不按常规疗程、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间隔给药的; 4.病人转科时频繁换用抗菌药物或者病程记录中对换用抗菌药物的理由不当; 5.不进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不及时处理; 6.不按规定上报药物不良反应; 7.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行为; 8.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行为。

最新200题抗生素考试()

2016年抗菌药物试题 注:红色:省卫计委政策蓝色:我院政策 1.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工作的通知(浙卫办医政 [2016] 1号)规定,除儿童医院和儿科外,以下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B) A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B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注射剂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C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注射剂 D 所有抗菌药物 2. 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以下哪种感染在我国最常见:(C)。 A 尿路感染 B 术后伤口感染 C 肺部感染 D 皮肤感染 3. 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哪类抗生素:(A) A 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苷类 4. 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以下哪项是错误的?(D) A 及时脱去手套 B 及时脱去隔离衣 C 及时进行手卫生 D 以上都无必要 5. 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D) A 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 合理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6. 已经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应该明确:(D)。 A 是否存在感染 B 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 C 病原体可能存在的耐药性 D 以上都对 7. 青霉素类药物中,对绿脓杆菌无效的药物是:(A)。 A 阿莫西林

B 羧苄西林 C 呋苄西林 D 替苄西林 8. 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C)。 A 环境消毒 B 合理使用抗菌素 C 洗手 D 隔离传染病人 9. 对于耐青霉素金葡菌感染,可首选下列哪类药物:( A )。 A 一代头孢菌素 B 二代头孢菌素 C 三代头孢菌素 D 磺胺类 10. 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首选:( D )。 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乎 C大环内酯类 D万古霉素 11. 克拉维酸主要作用为:( C )。 A 扩大抗菌谱 B 增高MBC C 抑制β内酰胺酶 D 减少耐药性 12. 第一代头孢菌素特点中无以下哪点:( D )。 A 对G+ 菌作用强 B 对G- 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C 对青霉素稳定 D 肾毒性低 13. 亚胺培南特点描述有错误的为:( C )。 A 高效、抗菌谱广 B 常与西司他丁钠合用 C 单独使用 D 耐酶 14. 对绿脓杆菌无效的抗生素是:( D )。 A 头孢匹胺 B 头孢哌酮 C 头孢他啶 D 头孢唑啉 15.Ⅰ类手术(清洁切口),主要感染的病原体是葡萄球菌等G+ 球菌,所以从抗菌谱考虑,应首选:( C )。 A 喹诺酮类 B 第三代头孢菌素 C 第一代头孢菌素 D 氨基糖苷类

细菌耐药及应对措施

本课重点介绍临床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给我们带来最大挑战的细菌耐药问题。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耐药细菌出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方面:如果正常、合理使用,耐药就出现的晚、慢;如果滥用抗菌物,细菌受到的压力更大,它出现的耐药能力就越大,出现耐药的机会就越高,耐药的强度也会强。这将导致临床可用药物越来越少,治疗愈加困难。 举例: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被称为MRSA,其我国调查大约为60%;从国外耐药后导致的结果看,在美国,发生耐药菌感染和非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21%和8%;每个患者的治疗费分别为3万4千美元和3万1千5百美元。可见,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导致更多患者死亡及更多医药资源浪费。因此,必须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在用药中,治疗性运用抗菌药物及预防用抗菌药物都要合理。在我国医院,抗菌药的患者使用率达70%多,使用最多的在外科,大约95%患者以上都需使用抗菌药物,其中大部分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所以,做到预防性抗菌药的合理使用,会大幅度减少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比例,它包括内科与儿科预防用药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1.内科与儿科预防用药 2004年卫生部颁布的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对于内科和儿科的预防用药,相对比较严格。对于其应用范围具有以下相关规定: (1)预防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外科的预防用药在我国较宽松,需要明确的是,它是预防手术切口的感染以及这个切口深在部位的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并非预防手术以后所有发生的感染。

青霉素类抗生素题库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青霉素[基](苄青霉素,青霉素G) Benzylpenicillin (Penicillin G) 【制剂规格】粉针剂:40万U(0.24g)、80万U(0.48g)、100万U(0.60.),160万U(0.96g)。 【适应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腹膜炎、中耳炎、菌血症、淋病、梅毒、白喉、鼠咬热、气性坏疽、炭疽等。 ) 15~【药动学】本品易被胃酸破坏。肌内注射吸收迅速,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 max 30min。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和体腔中。不易进入无血液供应区和脓肿腔中,易渗入有炎症的组织中,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可达血浓度的10%~30%,大剂量静脉给药可达有效抑菌药物浓度。主要经肾脏代谢,肾功能正常患为0.5h,尿闭者可达7~10h,婴幼儿和老年患者也有延长。 者,t 1/2 【不良反应】 1. 变态反应,如皮肤过敏、器官过敏等,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若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mg~1.0mg,心跳停止者可作心内注射(幼儿酌减)。同时给氧并使用抗组织胺药物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临床症状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给药。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及变态反应史,首次使用或停用72h以上者,必须作皮内药敏试验,反应阴性者方可应用。但反应阴性者也可能发生变态反应,给药后应观察一段时间。有的患者皮肤试验时就可能发生变态反应,也要特别注意。 2. 肾功能不全或体弱患者,大剂量注射时易引起中枢神经毒性,如幻觉、肌肉痉挛、癫痫大发作等反应。用本品治疗梅毒或其它感染时,有可能出现发热、出汗、头痛、损伤部位反应和症状加重的现象,称治疗矛盾,即雅�赫克斯海默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可能是被杀死的病原体释放的内毒素所致,或病灶消炎过快,妨碍器官功能所致。 【药物相互作用】丙磺舒、水杨酸类、吲哚美辛、保泰松等可提高本品血药浓度,延长半衰期,毒性亦可增加。大剂量能干扰血凝机制,增强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作用,可升高甲氨蝶呤的血药浓度。四环素类、磺胺类药物可降低本品的作用。本品不应与脂肪乳、红霉素、万古霉素、林可霉素、两性霉素、头孢噻吩、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氯丙嗪、异丙嗪、苯妥英钠、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同时加入静脉输液中。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成人常用量80万~200万U/日,2~3次/日;静脉滴注:200万~1000万U/日,2~4次/日。肌内注射:儿童常用量每日3万~5万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类: (1)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现仅用于药敏试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 (3)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革兰阳性菌外,还包括: ①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②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者,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 1. 青霉素: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等,也可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咽峡炎、放线菌病等。青霉素尚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某些操作或手术时,预防心内膜炎发生。 普鲁卡因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基本相同,供肌注,对敏感细菌的有效浓度可持续24小时。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苄星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青霉素类抗生素为长效制剂,肌注120万单位后血中低浓度可维持4周。青霉素类抗生素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及扁桃体炎,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青霉素类抗生素亦可用于治疗梅毒。 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口服。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差,适用于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2.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对青霉素酶稳定;因产酶而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者除外)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单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 3.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的抗菌谱较青霉素为广,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亦具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青霉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谱较氨苄西林为广,抗菌作用也增强。除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完整版)合理应用抗生素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抗菌药物培训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抗菌药物是指具有___________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___________、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__________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的原则。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包括、、三个因素。 3.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______________应用抗菌药物和_______________预防用药。 4.不合理处方包括处方、用药处方及处方。 5.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接受清洁手术者(Ⅰ类切口),术前___ ___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____ __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__ ___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6.对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骨干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可使用;责任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使用。紧急情况下,医师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限于天。 7.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该类手术切口属于__ 类切口。 8.《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种,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 二、单项选择题: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 ) A.头孢曲松 B.头孢氨苄 C.头孢哌酮 D.头孢呋辛 3、下列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4、已经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应该明确( ) A. 是否存在感染 B. 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 C. 病原体可能存在的耐药性 D. 以上都对 5、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各种不同的生理活性,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 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微生物、抗肿瘤作用和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其中抗细菌抗生素[1]是抗生素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菌在对抗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遭受伤害,形成了许多防卫机制,由此而产生的耐药菌得以生存和繁殖,大多数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或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抗性具有多种耐药机制。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医学与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就抗生素的发现,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以及其细菌耐药性,研究前景这四方面进行论述。 1抗生素的发现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了这种称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所以人们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能抑制其它细胞增殖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中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其中抗细菌抗生素是抗生素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 2不同种类的抗细菌抗生素 2.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1.1 定义及发展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是一类分子中含有一个环己醇型的配基、以糖苷键与氨基酸结合(有的与中性糖结合)的化合物,因此也常被称为氨基环醇类抗生素。微生物产生的天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近200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完全、与β-内酰胺等抗生素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对许多致病菌有抗生素后效应( PAE) 等特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历史起源于1944年链霉素的发现,链霉素的发现极大的刺激了世界范围内的无数学者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筛选新抗生素。其后又成功地上市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化合物(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因此根据这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卡那霉素等被列为第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一代抗生素的品种最多,应用范围涉及农牧业,其结构特征是分子中含有完全羟基化的氨基糖与氨基环醇相结合。以庆大霉素为代表的第二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品种比第一代的少,但是抗菌谱更广,结构中含有脱氧氨基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抑杀能力。 2.1.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点是细菌30S核糖体,但直到近年来,随着核糖体的结构及核糖体RNA-AGs复合物结构的阐明,才得以在分子水平上真正了解这类抗生素是如何作用于核糖体的。由于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70S,分为30S和50S这两个亚基,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多由RNA分子构成,其沉降系数为80S,由40S和60S亚基组成,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存在差异,使得这类抗生素能有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菌,而对真核细胞的影响极小。这类抗生素只要结合在30S核糖体的A位点上,例如在链霉

青霉素菌的分离和筛选

土壤中青霉素菌的分离和筛选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采集土样的要求和方法。 2、掌握由土壤中分离稀有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3、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二)实验原理 采用适宜(选择)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有利于目标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分离获得目标微生物的纯培养:常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青霉素属于青霉素类抗生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 (三)实验材料 1含菌种的土壤,学校旁边的土层中获取 2.复筛实验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 3.培养基和试剂:高氏一号培养基,高氏一号初筛培养基(含青霉素),试剂:青霉素,硝酸钾,氯化钠,重铬酸钾, 4.实验器材:无菌试管,烧杯,移液管,三角瓶,天平,接种环,高压锅灭菌锅,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培养基配制 ①:高氏一号改良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 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终浓度为50×10-5重铬酸钾,pH7.2~7.4。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112℃灭菌20分钟。冷却后,倒致平版数个。 ②:初筛培养基: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在原来配置的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灭菌后,再分别加入青霉素终浓度为10-3,10-4,10-5的药剂),倒致平版数个 2.样品采样:取样时应取土壤表层下5~10cm处土样,干后混匀; 3 制备稀释液: (1). 称取土壤1g(或量取1nl水样),放入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10min,即为稀释10-2的土壤悬液。 (2)另取装有无菌试管5支,用记号笔编上10-3、10-4、10-5、10-6、10-7。在每只试管中用无菌吸管加入4.5ml无菌水。(3)取已稀释成10-2的土壤液,振荡后静止0.5min,用无菌吸管吸取0.5mL土壤悬液加入10-3的无菌水的试管中,即成10-3土壤稀释液。同法依次连续稀释至10-4→10 -5→10-6土壤稀释液。4:平板涂抹:取无菌培养皿,将上述每种培养基平板底面标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