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构造处理及注意问题

后浇带构造处理及注意问题
后浇带构造处理及注意问题

后浇带构造处理及注意问题

本文介绍了后浇带的作用、设置条件及设置形式,分析了后浇带的超前止水、钢筋构造及后浇带处后浇混凝土构造措施,供读者参考。

标签:后浇带;超前止水

一、作用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因上部荷载不同或地基土质不同会出现沉降差,或者因钢筋混凝土收缩出现变形以及混凝土的热胀冷缩等原因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较大变形应力,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解决沉降差可以设置伸缩缝,解决变形应力可以采用伸缩缝,凡是设缝都将建筑物分开,在地震区缝宽必须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对高层建筑来说根据结构高度计算出来的缝宽较大,后期的楼、地、屋面及外墙面盖缝也更为复杂,因此后浇带在长度较大高层建筑中以及高层建筑与裙房或车库间应用较广泛。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二、设置条件

后浇带的设置,必须将有效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考虑在内,通过计算来决定后浇带的位置和距离。一般来说,后浇带宽度在700m到1000m,间距为20m到30m。后浇带必须贯穿整个结构,将主楼和裙房划分为几个独立的区段,保证钢筋百分百搭接接头。这样的后浇带是最保险的,也能有效减少混凝土的开裂风险。

三、设置形式

后浇带可以分为平直缝、阶梯缝、凸形缝以及凹形缝四种。如果在设计书上有明确的要求,那么必须根据设计书的要求来进行浇筑。后浇带断面形式:对后浇带接缝处的断面形式,应根据墙板厚度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一般对厚度300mm (但不超过600mm)的墙板,可做成阶梯形缝;对厚度>600mm的墙板,可做成凹形缝。

四、超前止水构造处理

抗水压垫层又叫超前止水带,一般在地下水位高于基础底标高情况下后浇带才设抗水压垫层。在实际建筑工程中,由于后浇带的保留时间一般都较长。当建筑物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采用传统的后浇带方式,后浇带必须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澆筑后浇带的砼。这就要求在主体施工过程中持续进行降水,保证地下水保持在基础以下,等到主体结构完工并浇筑后浇带砼后才能停止降水。这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