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栾川实高“三段五环”学习单

主备人:刘继刚 审核:高二化学组 班级 姓名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1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定位] 1.熟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进一步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周期表中区的划分。

一、自主学习

聚焦目标1

一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1)

(2)观察分析上表,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划分的关系? ①元素周期系的形成过程

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的递增,每到出现____,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数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____;形成一个周期,循环往复形成周期系。

②元素周期系形成的原因:________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周期系中周期所含元素种类的变化规律:由于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在能级里的填充顺序遵循____;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____的;每一周期里元素的数目并不总是一样多,而是随周期序号的递增逐渐____,同时,金属元素的数目也逐渐____。可以把元素周期系的

周期发展形象地比喻成螺壳上的螺旋。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1)

(3)依据上述表格,讨论族的划分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族的划分依据是原子的____________。

①同主族元素原子的__________完全相同,价电子全部排布在n s或n s n p轨道上。价电子数与__________相同。

②稀有气体的价电子排布为1s2或n s2n p6。

③过渡元素(副族和Ⅷ族)同一纵行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基本相同。价电子排布为__________1,ⅢB~ⅦB族的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相同,第ⅠB、ⅡB族和第Ⅷ族不相同。

[活学活用]

1.某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ⅤA族,则该元素的名称和价电子排布式均正确的是() A.砷,4s24p3B.溴,4s24p5

C.磷,4s24p3D.锑,5s25p3

2.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试问:

(1)此元素原子的电子总数是________个。

(2)它有________个电子层,有________个能级。

(3)它的外围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

(4)它属于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5)它有_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

聚焦目标2

二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按电子排布式中最后填入电子的__________可将元素周期表分为s、p、d、f4个区,而ⅠB、ⅡB族这2个纵行的元素的核外电子因先填满了__________能级而后再填充n s能级而得名ds区。5个区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活学活用]

3.已知某元素+3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三周期Ⅷ族,p区B.第三周期ⅤB族,ds区

C.第四周期Ⅷ族,d区D.第四周期ⅤB族,f区

4.下列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基态原子的N层上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ⅠA族元素

B.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1)d6~8n s2的元素一定是副族元素

C.基态原子的p能级上半充满的元素一定位于p区

D.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1)d x n s y的元素的族序数一定为x+y

二、合作探究(解决疑点)

三、成果展示

1.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板书)

2. 小组疑点展示、质疑、追问、点拨(口述)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形成元素周期系的根本原因

B.周期序号越大,该周期所含金属元素越多

C.所有区的名称均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符号

D.周期表共18个纵列,可分为7个主族、7个副族、1个Ⅷ族、1个0族

2.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价电子数为5,并且是同族中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关于该

元素的判断错误的是()

A.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

B.该元素为V

C.该元素为ⅡA族元素

D.该元素位于d区

3.某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 s2,该元素()

A.一定是ⅡA族元素

B.一定是金属元素

C.不是ⅡA族元素就是副族元素

D.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是非金属元素

4.下列元素一定为主族元素的是()

A.其原子最外电子层有7个电子的元素

B.最高正价为+3的元素

C.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电子层数的元素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的元素

5.有A、B、C、D四种元素。其中A为第四周期主族元素,与D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和1∶2的化合物;B为第四周期d区元素,最高化合价为+7;C和B是同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高化合价;D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n s n n p n+2。

(1)试写出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按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a Mn Br O(2)Ca>Mn>Br>O

五、自我反思

1、整理本节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请将本节重要知识点、易错点、疑难点记录于错题本上。

3、请完成课本P17课后练习

高中通用技术 第五章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第一节 方案的构思方法(第二课时)同步学案

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第二课时) 备课人:苏进授课班级:高二(1、2、3、4)审核人: 【课时】1 【课型】理论课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方案构思的几种常用方法。 (2).灵活运用草图法、模仿法、联想法、奇特性构思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方案的构思实践。 (3).能制定符合一按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4).通过比较与权衡,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整合各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2、过程与方法 从对台灯的分析、构思、比较与权衡中,抽象出一般技术产品的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比较和权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感受设计的快乐,体验成功与创造的乐趣,培养富于想象,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 2.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制定方案的几种构思方法。 2、难点: 如何实现方案的构思,形成满意的方案。 三、预习检测 1.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中哪一步最具有挑战性?概念是什么? 2.这一步和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设计分析”思维结构有什么不一样? 3.你了解哪些方案的构思方法?简单说一说。 四、课堂互动 学习点拨与启示:欣赏具有创意的作品。

自主学习: 5分钟 (点拨提示:请同学们想一下,你对用过的台灯有不满足的地方吗?来改进一下吧!) 任务: 草图展示区: 1.请你设计一款新式台灯,并用草图法展示 2.总结草图法的特点: 草图法——“” 交流学习:5分钟 1.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你所了解的用模仿法构思的方案或产品 将案例记录下来,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模仿法——“”,其中()是典型的模仿法。 小组合作: 15分钟 1.相关案例分析: ●课本P101古人飞天梦 ●防盗音乐拉链 有一位农民农闲到城里去的时候,看见有些人的手机上佩戴着能发光、发声的“来电显挂件”。他就想,如果将这个东西安到拉链上,那就能起到报警的作用了。于是经过一番设计就发明音乐防盗拉链,在拉动拉链把手时拉链连杆就接通电路并发出音乐。 ●拔棉器 有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女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到棉田里拔棉杆,由于棉杆根系发达,拔起来很费劲,她就想到能不能设计一种拔棉杆的工具。后来,她想到了用“羊角锤”拔钉的原理,经过移植,设计成了拔棉杆的工具,很受棉农的欢迎。 提示: 运用联想法,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广的见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为丰富的想像力。 利用联想法进行方案构思,不一定能使设计一次成功,但它有可能为构思找到一种方法或一条形成方案的路径。 运用联想法进行构思后,不能盲目地实践,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 总结: 联想法是用()展开联想进行的方案构思,用一个字概括——“”2.联想开发:对台灯进行联想开发,并用草图法进行构思成果展示(提示:赋予台灯新的功能,将你的构思和刚才的构思相对比,优化你的构思方案,修改刚才的草图) 介绍你的构思:

高中化学选修5全书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学习目标定位]理解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内涵,学会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能判断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一、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 (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的现象。 (2)同分异构体 ①概念: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②特点: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性质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 ③转化:同分异构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2.常见的同分异构现象 (1)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三种,它们的结构简式分别是CH3CH2CH2CH2CH3、 、;这三种同分异构体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碳链骨架不同。 (2)现有两种有机物CH3CH2CH2OH与它们共同的类别是醇,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官能团同为—OH,结构上的不同点是官能团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3)有下列两种有机物:

回答下列问题: ①有机物A的分子式是C3H6O2,类别是羧酸,官能团是 ②有机物B的分子式是C3H6O2,类别是酯,官能团是 ③A与B是(填“是”或“不是”)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1)碳链异构 由于碳链骨架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 如:CH3CH2CH2CH3与。 (2)位置异构 由于官能团在碳链中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CH3CH2CH===CH2与CH3—CH===CH—CH3。 (3)官能团异构 分子式相同,但具有不同的官能团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CH3CH2OH与CH3—O—CH3。

例 1下列属于官能团异构的是() A.CH3CH2CH2CH3和CH3CH(CH3)2 B.CH2===C(CH3)2和CH3CH===CHCH3 C.CH3CH2OH和CH3OCH3 D.CH3CH2CH2COOH 和CH3COOCH2CH2CH3 答案 C 解析A中两种分子不含官能团,为碳链异构;B中两种分子都含有C==C键,双键位置不同、碳链不同;C中两种分子,前者的官能团为羟基,后者的官能团为醚基,二者为官能团异构;D 中两种分子二者分子式不相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考点】同分异构现象 【题点】同分异构现象的概念及分类

高中物理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颗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执笔:审核:备课组课时:2课时使用时间:第17周 【学习目标】 1、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 2、理解S,V,a为什么可以合成和分解。 3、知道S,V,a合成分解的一般法则。 4、初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 第一课时新课 【预习作业】 1、什么是力的合成与分解呢?在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时遵循什么定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运动的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与分解。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探究】 一、观察实验和动画,讨论: 讨论: 1、蜡块在水平方向的位移S X是哪段?蜡块在竖直方向的位移S Y是哪段?蜡块的实际位移S是哪段? 2、如果我们记录蜡块从A到B运动的时间t,是否可以求出物体的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和总的运动快慢?怎样求? 3、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合运动与分运动有什么关系?结合实验分析。 4、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指哪些量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什么规律? 二、例题解析 例1、教材P78页 讨论: ①说明红蜡块参与了哪两个分运动? ②蜡块的分运动和合运动所用时间有什么关系? ③红蜡块的分速度应如何求解? ④求解合速度的方法有哪些? 例2、教材P78页

讨论:飞机的速度为什么可以这样分解? 【课堂巩固】 教材P79 (1、2) 【课堂小结】 【课外作业】 关于运动的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合运动的速度一定比每一个分运动的速度大 B、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只要两个分运动是直线运动,那么它们的合运动也一定是直线运动 D、两个分运动的时间一定与它们的合运动的时间相等 第二课时习题课 一、基本概念练习 1、结合图5-14,两个互相垂直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类型有哪些可能的情形?结合上一节知识谈谈为什么?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3、初速度为5m/s,加速度为a=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以分解为哪两种运动? 二、轮船渡河问题 1、一条河流宽度为180m,水流速度是v1=2.5m/s, (1)若船在静水中航行速度为v2=5m/s,求: ①如果要求船划到对岸时间最短,则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时间是多少?位移是多少? ②如果要求船划到对岸航程最短,则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所用时间多长? (2) 若船在静水中航行速度为v2=1.5m/s,要使船渡河的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所用时间多长?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决定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能叙述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记住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3.能进行气体体积、物质的量、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2)粒子数目相同物质的体积关系

2.图解气体摩尔体积 3.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的计算(1)计算关系

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V 22.4 mol ; ②气体的摩尔质量M =V m ·ρ=22.4ρ g·mol - 1; ③气体的分子数N =n ·N A =V 22.4·N A ; ④气体的质量m =n ·M =V 22.4·M g 。 (2)计算填空 34.0 g 氨气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标准状况下氨气的体积是________,所含的氨气分子数是________。 答案 2.0 mol 44.8 L 1.204×1024 解析 根据气体相关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可知: n (NH 3)=34.0 g 17 g·mol -1=2.0 mol 。V (NH 3)=n (NH 3)·V m =2.0 mol ×22.4 L·mol -1=44.8 L 。N (NH 3)=n (NH 3)·N A =2.0 mol ×6.02×1023 mol -1=1.204×1024。

(1)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2)计算公式 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

例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为22.4 L B.1 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22.4 L C.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约为22.4 L·mol-1 D.标准状况下,22.4 L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1 mol 答案 D 解析A中没有指明该物质所处温度、压强;B中没有指明该物质的状态;C中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也可能是22.4 L·mol-1;选项D正确。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 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 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8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同学们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 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播放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评价: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列举类似的例子,时间限制3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一排为一大组。 喜山探险,东海遗迹,围海造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通过已有 的知识经验对个案进行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海陆变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 教师引导: 喜山探险-----地壳变动 海底寻宝----海平面升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例子越来越多, 海面上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低地国家和城市面临不同成都的灾难。下面我们来欣赏 一段视频《后天》。可以看出,海平面的运动对人类影响是极具破坏力、毁灭性的,这也从侧 面提醒我们要关注保护环境,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难逃厄运) 围海造陆----人类活动(围海造陆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地狭人稠,围海 造陆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用地的紧张,当然如今的荷兰的拦海大坝,还 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的游客) 教师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路变迁的人为原因,前者为内力,后者为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主要作用的是内力,即自然原因。 评价:通过实例探究,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形态起主要塑造作用的力量。课外延伸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承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提问:这是现在的海陆面貌,原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谁最先提出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下面让我们再现当年一次偶然的发现! 活动二:情景再现---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家好我是魏格纳。 旁白: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一幅世界地图上。 魏格纳:咦?奇怪!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凹凸为什么会如此吻合? 旁白: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 魏格纳:(一手拿起南美洲,一手拿起非洲)非洲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是不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旁白: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 魏格纳:轮廓吻合也就罢了(双手拿起端详),两岸的古老底层也具有相似性,就连两岸的生物物种都差不多呢!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吗? 旁白: 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状况 旁白: 但是,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 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 重新认识了地球。 魏格纳与旁白:谢谢大家!

2019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浓硫酸同步练习

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浓硫酸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常温下可以用铁制容器盛装的是()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稀硝酸 D. 硫酸铜溶液 2.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 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C.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 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及对应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干燥氢气 B. 氧化镁熔点高,可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C.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 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 4.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不挥发性) B. 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脱水性) C. 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氧化性、酸性) D. 浓硫酸在白纸上书写的字迹变黑(吸水性) 5.对于下列事实解释正确的是() A. 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B. 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具有漂泊性 C.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性质稳定,与浓硝酸不反应 D.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6.下列有关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铜粉和硫粉混合加热可制得CuS B. 浓硫酸使胆矾变白是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 SO2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颜色先变红,再褪色 D. 久置酸雨酸性增强,原因是水的挥发 7.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 H 2S→ O2 SO2 B. S→ O2 SO3 C. SO 2 → Br2水 H2SO4 D. H2SO4(浓)→ C SO2 8.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 合理的是() A. 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B. 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具有染色质,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 B.原核细胞中没有核糖体,真核细胞中含有核糖体 C.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 D.原核细胞的DNA分布于拟核,真核细胞的DNA分布于细胞核 解析:原核细胞无染色质,在拟核中有裸露的DNA分子,真核细胞中有染色体或染色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于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是环状DNA分子;真核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分布。 答案:C 2.如图所示若用圆圈表示原核生物(a)、真核生物(b),乳酸菌(c)、硝化细菌(d)、酵母菌(e)、细菌(f),则这些概念的从属关系正确的是() 解析:题干中乳酸菌、硝化细菌属于细菌,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菌中的一种,属于真核生物。 答案:B 3.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某单细胞生物是否为真核生物的依据() A.有无以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B.有无多种细胞器 C.有无染色体 D.有无核糖体 解析: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核膜、染色体以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真核生物细胞与原核生物细胞内都含有核糖体。 答案:D 4.下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细胞膜表面①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C.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②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解析:①为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起识别等功能;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密切相关;②是磷脂分子,而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的应为磷脂双分子层,故C 错误;图中的③为膜蛋白,如载体,其种类及含量能决定物质进出,因此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答案:C 5.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人体深部组织和器官。下列生物与麻风杆菌结构相似的是() A.黑藻B.草履虫 C.蓝藻D.艾滋病病毒 解析:麻风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所以选项中与其结构相似的是蓝藻。黑藻和草履虫为真核生物。艾滋病病毒无细胞结构。 答案:C 6.下列关于细胞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 B.食物中的纤维素在人体内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 C.细菌的细胞壁也可以用除去植物细胞壁的方式除去 D.细胞壁是各种细胞最外层的结构 解析:细菌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与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的成分不同。细菌细胞壁一般用溶菌酶除去,而植物细胞壁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除去。人的消化液中不含纤维素酶,所以食物中的纤维素在人体内是不能消化的。细胞壁并不是各种细胞最外层的结构,如有些细菌,其细胞壁外面还含有荚膜等。 答案:A 7.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细胞膜的()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C.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细胞膜的流动性 解析: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

第一章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知道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对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引言】从前面我们所讨论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关系可知,核电荷数不同的碱金属之间及卤族元素之间,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那么,在其他的核电荷数不同的元素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规律呢? 【板书】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1)电子层 (2)电子层的划分(电子白板投出) 电子层(用n表示)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距离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白板投出) 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2、认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过程】 [引]从上一节我们分析3-9、11-17号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强弱可知:当电子层相同时,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增至8,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呢?假如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 [讲]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知识回答,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依据。 [投影小结]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H2O 或H+置换出H的难易程度(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

4、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性逐渐减弱 5、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H2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跟H2化合,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说明非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4、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以11-18号元素为例,来研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情况,请先填写下表。 [投影]填写下列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 ,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探究性实验来探究本节的研究主题 [投影]实验1 钠、镁、铝与水反应的实验 (1) Na与水反应的现象:常温下,与H2O剧烈反应,浮于水面并四处游动,同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 方程式:2Na+2H2O==2NaOH+H2↑ (2) 放少许镁带于试管中,加2mL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加热至沸,再观察现象。 现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产生少量气泡,滴入酚酞试液后不变色。 加热后镁与沸水反应较剧烈,产生较多气泡,溶液变为红色。 方程式:Mg+2H2O △ g(O H)2+H2↑ 结论: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弱 (3) 铝与水反应现象:在常温下或加热条件下,遇水无明显现象,很难与水发生反应。 [问]上述现象说明了Na、Mg、Al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怎样? [板书]金属性:Na>Mg>Al [讲]请大家预测一下,Mg、Al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时,现象是否会相同呢?若不同,应有什么样的区别? Mg与盐酸反应要比Al剧烈 [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人教版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课时2

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课时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或用途与浓硫酸的脱水性有关的是( ) A .浓硫酸可作氯气的干燥剂 B .浓硫酸滴加到胆矾上,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C .浓硫酸滴加到蔗糖中,蔗糖变黑 D .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可与铜等不活泼金属反应 2.下列各组气体在通常情况下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A .2SO 、2O 、CO B .HCl 、2Cl 、2CO C .4CH 、2H 、CO D .2SO 、2Cl 、2O 3.向浓盐酸中加入浓硫酸时,会有白雾生成。下列叙述与该现象无关的是( ) A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D .气态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氢气、氧气、HI 、2H S 等气体 B .浓硫酸与单质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422S+2H SO 3SO +O Δ2H ↑浓,在此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C .把足量铜粉投入到含242mol H SO 的浓硫酸中,得到气体的体积为22.4L (标准状况下) D .常温下能够用铁、铝容器盛放浓硫酸,是因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使铁、铝钝化 5.在下列物质的转化中,浓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①4Cu CuSO → ②2C CO → ③()2433FeO Fe SO → ④()23243Fe O Fe SO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6.下列有关铜与过量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第二节《常用电器》(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的导体、绝缘体; (2)知道导体、绝缘体在导电性能上的区别; (3)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4)通过实验归纳使学生体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5)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可变成导体这一事实,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导体、绝缘体的区别,绝缘体能变成导体; (2)难点: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强调绝缘体并不是缺少电荷,而是缺少自由电荷。 三、教具 干电池若干、电键、1.5V小灯泡、2.5V小灯泡、导线、金属夹、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铜条、铁条、铝条、碳棒两条、纯水、油、酸碱盐溶液、金属棒、验电器、绝缘手套、塑料布、废灯泡玻璃芯、酒精灯、电流表。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现代生活中离不开各种电器,照明用的电灯(教室里的实物),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电器?(学生举例回答) 答: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电脑…… 小结:所有的这些电器它们有着不同功能,电冰箱制冷使食物保鲜,洗衣机用来清洗衣服……,那组成这些电器的材料是否有一些共同 之处呢? 问:有谁可以帮助右图中小灯泡亮起来?(接上开 关,使电路连通) 没有开关行吗? 请说出你的理由。 问:能用其它物体代替开关吗? 活动1: 观察开关和插座的内部构造 观察开关和插座中里有哪些部件是金属做的?哪些部分的材料是塑料、胶木或陶瓷做的?为什么要选用这些不同的材料呢?(金属的导电性良好,而塑料、胶木或陶瓷的导电性不好。)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猜一猜: 铜条、塑料直尺、食盐水、玻璃棒、瓷管、铅笔芯、橡皮,哪些物质容易导电?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物质能导电? 设计实验方案: 活动2: 制作简易测通器 [演示1]在A、B间依次接入铜条、塑料直尺、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一、课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95%学生能够掌握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85%学生能够掌握 3、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2、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并且深切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讲授新课】 活动一:地球自转的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找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演示地球自转,并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正面看,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展示交流:小组内交流,互相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提问、演示的形式展示 学生交流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4、归纳提升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并强调标注方向的方法。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对于使用地球仪演示 地球自转一定让学生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演示及时反馈纠正,后总 结提升。 活动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且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旋转中心。 多媒体展示: 转动方式 转动中心 方 向 周 期 地球自转 0° S 0° N

第一节-日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日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7.1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日本》教学设计(二)

情 境导入哪些日本工业产品呢? 3、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 活中,像刚刚同学们说到的汽 车、电脑、照相机、吸油烟机等 等,由此我们发现日本有大量的 工业产品出口到我国,大街上随 处可见,那么其他国家也是同样 吗? 通过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呢? 日本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带动了日 本经济的发展,接卜来我们来了 解一些有关数据从这些数据中, 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出,日本的经 济咼度发达。 日本一些产品。学生 体会日本发达的工 业,工业产品遍及世 界各地。 体会日本经济咼度发 达,是亚洲唯一经济 发达国家。产生疑问 -日本经济为什么会 如此发达。 供证据创设情 境,从学生身 边的事物引 入,使学生对 事物的认识从 感性到理性。 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到日本的 产品种类很 多,从而产生 “探究为什么 日本会有如此 发达的工 业?”的欲 望,充分调动 了学生自主学 习的积极性。 探 索新知一、学法引领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受到哪 些因素的影响呢? 二、自主学习活动一 1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教 材17页图文,讨论分析: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力和不 利条件有哪些? (2)日本工业发展具有怎样的 特点 2、明确归纳:日本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正是这种加工贸易形 式,促使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咼 度发达,这点也疋值得我国借鉴 的。 三、小组合作探究一 1、阅读教材18页,图7.14日 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分析: (1)日本工业区主要有哪些? 分布有什么特点? (2)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 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原 因 教师归纳日本工业分布情况及 掌握学习方法 充分阅读文本,培养 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自主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 阅读教材图7.14日 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 带,找出日本主要的 工业区,培养学小组 合作意识。 给予学生充分 的自学空间。 培养学生运用 图表、数据等 信息去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培养学生小组 合作意识

江苏省九年级化学 第三章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过程与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重难点: 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课前准备 教师:1、大屏幕;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的例子。 教学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学生谈感想2、为什么氧气、氢 气、水的性质不同 呢? 创设情景: 1、我们学过水通电 生成氢气和氧气,你 能有分子原子的观 点解释这个化学变 化吗? 2、投影 水分解过程的微观 解释。 3、在上述过程中, 发生变化的是什 么?不变的又是什 么? 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交流、讨论 交流与讨论 观看投影。 思考回答问题。 谈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在交流中互相 学习,互相帮助,并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 己的观点。是不同层 次的学生在交流中 都有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从宏观物质走 进微观世界,提高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新精神。 使学生在认识分子、 原子的基础上解释 化学反应的原因,是 学生从微观角度巩 固和加深对化学变 化的理解。 通过交流和讨论,是 学生明确化学变化 的本质,明确分子、 原子的本质区别。

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图(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地图第一课时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 把课桌缩小。 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 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 字 式 线 段 式 文 字 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0 50千米 1:500000 2)读“北京城区”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文化宫到美术馆大致有多远?能不能 知道?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 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城镇化 第一课时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01城镇地区集聚和□02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与工业化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03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1)关系: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04相互促进的。城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05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推动□06城镇化进程。 (2)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1.判断正误。 (1)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B.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例 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例 答案 A 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吗? 提示不一定。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人口比例增大,则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人口比例也可能降低,城镇化水平也会降低。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

1.判断正误。 (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 A.中国B.印度C.美国D.埃及 答案 C 解析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2)粒子数目相同物质的体积关系 2.图解气体摩尔体积 3.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的计算 (1)计算关系 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V 22.4 mol ; ②气体的摩尔质量M =V m ·ρ=22.4ρ g·mol - 1; ③气体的分子数N =n ·N A =V 22.4·N A ; ④气体的质量m =n ·M =V 22.4 ·M g 。 (2)计算填空

34.0 g 氨气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标准状况下氨气的体积是________,所含的氨气分子数是________。 答案 2.0 mol 44.8 L 1.204×1024 解析 根据气体相关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标准状况)可知:n (NH 3)=34.0 g 17 g·mol -1 =2.0 mol 。V (NH 3)=n (NH 3)·V m =2.0 mol ×22.4 L·mol -1=44.8 L 。 N (NH 3)=n (NH 3)·N A =2.0 mol ×6.02×1023 mol -1=1.204×1024。 (1)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2)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 例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为22.4 L B .1 mol 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22.4 L C .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约为22.4 L·mol - 1 D .标准状况下,22.4 L 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1 mol 答案 D 解析 A 中没有指明该物质所处温度、压强;B 中没有指明该物质的状态;C 中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也可能是22.4 L·mol -1;选项D 正确。 例2 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11.2 L CO 2所含的原子数为1.5N A B .常温常压下,48 g O 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 A C .标准状况下,22.4 L H 2O 所含分子数为N A D .标准状况下,22.4 L H 2所含原子数为N A 答案 B 解析 常温、常压(非标准状况)下11.2 L CO 2的物质的量不是0.5 mol ,所含原子数不是1.5N A ;48 g O 3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氧原子数为3N A ;标准状况下H 2O 为液态,不能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标准状况下22.4 L H 2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氢原子数为2N A 。 思维启迪——使用“22.4 L·mol - 1”要“三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