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毛概思考题答案

目录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3)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3)

2、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3)

3、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4)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4)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

意义? (4)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5)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5)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5)

2、怎样理解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5)

3、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5)

4、如何理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6)

*5、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6)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6)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6)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7)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7)

第五章邓小平理论 (7)

1.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7)

2.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8)

3.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8)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

1.如何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8)

2.怎样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9)

3.如何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9)

4.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9)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10)

1、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0)

2、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10)

3.、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0)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0)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10)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1)

3、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1)

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1)

1. 如何认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1)

2. 如何看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12)

3. 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12)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2)

1. 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12)

2. 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13

3.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3)

4. 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14)

5.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14)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5)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5)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5)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

十章第2道 (15)

4、如何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15)

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5)

1. 如何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15)

2. 谈谈你对“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这一论断的认识。 (16)

3. 如何坚持富国和强国相统一? (16)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7)

1.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17)

2. 如何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7)

3. 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17)

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8)

1.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的最

大优势? (18)

2. 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18)

3. 如何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18)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1)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2)新的社会生产力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5)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一项基本内容,就是一切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二项基本内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三项内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切依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切依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

3)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3、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概括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予以充分肯定。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在许多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一方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中国的,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毛泽东思想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支柱,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首先,其地位: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其次,其原因:一是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二是由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分布集中和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三大特点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再次,实现途径是:一是率领被领导者与共同敌人作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给被领导者以物质利益;三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四是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五是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六是加强党的建设。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

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

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的,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必要性: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革命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这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这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重大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①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③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2)三大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3)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在经济上,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另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资本主义经济。

2)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的政权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联合政权。

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将随着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上升,及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要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949年-1952年底人民大众与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1953年-195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怎样理解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总任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要同时并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即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求通过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理想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主动性和实践创造性,是毛泽东思想创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划时代纲领和历史性宣言。

3、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

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4、如何理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

*5、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详细地说,就是国家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责任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可以说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变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性质,加大社会主义尤其是公有资产在社会范围内的比重,变革生产关系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3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其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7关于科学和教育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第五章邓小平理论

1.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以此为立论的基础,以这种时代眼光和世界历史眼光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就其根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都要求我们:要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

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

2.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全党越来越认识到,它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十三大的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在党章中规定这一理论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指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如何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党的自身建设实际,在深刻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精辟论断和科学结论。第一,国际背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国内背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

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依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正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挑战,需要在如何执政问题上总结经验,避免其他国家所犯的错误。

3)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形成的。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面临的环境、肩负的任务以及党员干部的队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向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加强自身建设,就会丧失执政地位。

2.怎样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回顾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什么时候坚持先进性,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偏离先进性,党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巩固执政地位,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如何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劳

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

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

3)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十μ

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就是明i证.

①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

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③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

⑤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4.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

义。]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1、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3.、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探索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必然结论,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昭示我们,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左右,按国家和独立经济体排位,大体处在世界中列,在创新能力、产业层次、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3、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八个明确”核心观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 如何认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如何看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然后再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还可以保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连续性,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3. 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0二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 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第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

权经营体制。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第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2. 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隔开来或对立起来。

3.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是要培有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械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理

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维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

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 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5.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一,推进绿色发展。第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第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我们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

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第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十章第2道

4、如何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新时代党的建设目的、方针、主线、总体布局和目标,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科学有机的整体。[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标志着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 如何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有:一是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必须努力建设

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二是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三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四是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五是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六是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七是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八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九是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变革,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十是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2. 谈谈你对“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一论断的认识。

实现强军梦,必须走向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应有的担当。中国的“强军梦”不是“霸权梦”,而是“和平梦”。中国军力越强大,世界和平就越有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国家利益的安全支撑,作为捍卫和平的中坚力量,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审慎思考,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清醒地选择了一条与西方国家穷兵黩武、侵略扩张截然不同的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并正以积极的姿态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务实发展军事关系,努力拓展军事合作,不断发挥和体现着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和平担当。一是要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二是要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必须按照打仗的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我军始终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三是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他表示坚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英雄的人民军队一定能够发扬传统、继往开来,有效履行肩负的历史使命。

3. 如何坚持富国和强国相统一?

富国和强军,是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基石。

一、富国和强军是辩证统一。

一方面,富国是强军的基础。兵不强不可以御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经济实力是国防实力的坚强后盾,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富国之路,才能全面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为强军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强军是富国的保障。我国有两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一万八千多公里海岸线,地缘环境和安全形势复杂。只有建设一支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军队,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强军不仅要维护国家的

“领土边疆”,还要为国家的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二、历史昭示我们,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没有安全的中国。

我们必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切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无强大的军事实力,国家安全无法保障。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会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有了强大的综合国力,又有了打赢现代条件下战争的强大军事实力,才能赢得和平。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总体形势较好,但近几年来,影响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不断增加,“黄岩岛”、“钓鱼岛”事件,折射出东海、南海并不太平,域外大国插手的阴影始终存在,我们国家依然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安全和发展态势,如果应对不当,中国的崛起大业就会天折。

博览古今历史,富国与强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无论从历史经验、现实需要,还是未来发展看来,都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主体。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依然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2)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3)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4)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5)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2. 如何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还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

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

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的最大优势?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论断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适应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实践要求。

第一,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第二,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第三,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的根本保障,党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之源。

第一,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第二,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第三,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2. 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伟大工程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有没有底气和能力去进行伟大斗争,有没有责任和策略去推进伟大事业,有没有韧性和途径去实现伟大梦想。]因此,必须把党建设好,把伟大工程建设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3. 如何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第二,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第三,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是统一的。党

领导的事业越是伟大,就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就越要把党锻造为合格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纲领。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要把行动纲领落到实处,就要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体现和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