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备课笔记培训资料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备课笔记培训资料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备课笔记培训资料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备

课笔记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复习

使用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总学时: 68

班级: 14电子2班

[1~2]课时:

第一章:逻辑代数基础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用的数制及其转换方法。

2、理解常用码制的编码方法。

3、理解三种最基本的逻辑关系。

4、了解逻代的三条法则。

5、掌握逻函的公式化简法和卡诺图化简法。

6、深入理解逻辑功能的逻辑函数表达式、真值表、逻辑图、卡诺图四种描

述方法,并掌握它们间的转换方法。

本章的教学重点:

1、逻函的两种化简方法。

2、逻辑功能的四种描述方法和转换方式。

本阐的教学难点:

逻代公式化简法的技巧。

1.1 概述

1.1.1 数字量和模拟量

模拟量:

随时间是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特点:具有连续性。

表示模拟量的信号叫做模拟信号。

工作在模拟信号下的电子电路称为模拟电路。

2

101103106108104--?+?+?+?数字量:

时间、幅值上不连续的物理量。

特点:具有离散性。

表示数字量的信号叫做数字信号。

工作在数字信号下的电子电路称为数字电路。 1.1.2 数制和码制 一、数制

1、十进制(Decimal)

①有十个数码:0、1、┅┉9; ②逢十进一(基数为十); ③可展开为

以10为底的多项式。

如:(48.63)= 通式:

()∑=------?=?+?+?++?+?=n

o i i

i m m n n n n D

a a a a a a D 101010101010110011ΛΛ2、二进制(Binary) ①有两个数码:0、1; ②逢二一(基数为2); ③可展为以2为底的多项式。 如:

式中: 2i ――称为位权。

D D B )375.5()2120212021()01.101(21012=?+?+?+?+?=--

同理:用同样方法可分析十六进制数,此处不再说明。 下面说明十进制与二进制间的对应关系:

二、数制转换 1

、二 十

方法:按位权展开再求和即可。 2、十 二

整数部分:除2取余法 (19)D =(10011)B

小数部分:乘2取整法 例:(0.625)D =(0.101)B

3

、二 十六

方法:从小数点开始左右四位一组,然后按二、十进制的对应关系直接写出即可。

如:(110110010.11011)B =(1B2.D8)H 二、码制

用不同的数码表示不同事物的方法,就称为编码。为便于记忆和处理,在编码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就称为码制。

例如,一位十进制数0~9十个数码,用四位二进制数表示时,其代码称为二—— 十进制代码,简称 BCD 代码

BCD 代码有多种不同的码制:8421BCD 码、2421BCD 码、余3码等,

[3~4]课时:

1.2 逻辑代数中的三种基本运算

▲逻辑代数(布尔代数)

用来解决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问题。

▲0 、1的含义

在逻辑代数及逻辑电路中,0和1已不再具有值的概念。仅是借来表示事物的两种状态或电路的两种逻辑状态而已。

如:

真-1合-1高-1

取值;开关;电平。

假-0分-0低-0

▲参与逻辑运算的变量叫逻辑变量,用字母A ,B……表示。每个变量的取值非0 即1。逻辑变量的运算结果用逻辑函数来表示,其取值也为0和1。 一、与逻辑运算 1、与逻辑定义

某一事件能否发生,有若干个条件。当所有条件都满足时,事件才能发生。只要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条件不满足,事件就不发生,这种决定事件的因果关系“与逻辑关系”。

2、与逻辑真值表

3、与逻辑函数式

4、与逻辑符号 Y =A ?B

5、与逻辑运算

0?0 = 0 0?1 = 0 1?0 = 0 1?1 = 1

二、 或逻辑运算 1、或逻辑定义

某一事件能否发生,有若干个条件。只要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条件满足,事件就能发生;只有当所有条件都不满足时,事件就不发生,这种决定事件的因果关系“或逻辑关系”。

2、或逻辑真值表 3 、 或逻辑函数式 4 、 或逻辑符号 Y=A+B

&

A B

Y

≥1 A

B

Y

Y =A 1

A

Y

0 = 1

1 = 0

& A B Y Y =AB Y =A +B

≥1 A B

Y

5、或逻辑运算

0+0=0; 0+1=1; 1+0=1; 1+1=1 三、非运算 1 、非逻辑定义

条件具备时,事件不能发生;条件不具备时事件一定发生。这种决定事件的因果关系称为“非逻辑关系”。

2、非逻辑真值表 3 、非逻辑函数式 4、 非逻辑符号

5 、非逻辑运算

四、几种最常见的复合逻辑运算

1、与非 2 、或非

3、与或非 CD AB Y +=

1.3 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

Y

1.3.1 基本公式 一、变量与常量的运算

A0=0;A +0=A ;A1=A ;A +1=1。

二、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A +B =B +A ;AB =BA 。

(A +B )+C =A +(B +C );(AB )C =A (BC )。 A (B +C )=AB +AC ;A +BC =(A +B )(A +C ) 三、一些特殊定律

重叠律:A +A =A ;AA =A 。 反转律:A A =

互补律:。=; 0A A 1=+A A

反演律:。+=; =+B A AB B A B A

1.3.2 常用公式

吸收律:A +AB =A

B A B A A +=+

证:左边=B A B A A A B A AB A +=++=++)( =右边

冗余律:C A AB BC C A AB +=++ 下面证明两个常用的等式:B A AB B A B A +=+

证:右边=B B A B B A A A B A B A B A AB +++=++=?))(( =B A B A + =左边

B A B A B A Y ⊕=+=1――异或函数。 A B A B A AB Y =⊕=+=2⊙B ――同或函数。

C A AB C A B A +=+

证:右边==+=++=++B A C A C B B A C A C A B A ))((左边。

[5~6]课时:

1.4、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 1.4.1 代入定理

在逻辑代数中,如将等式两边相同变量都代之以另一逻函,则等式依然成立。

如:B A B A A +=+

则:B D AC B D AC D AC ++=+++ 1.4.2 反演定理

将逻函中的“+”变“*”,“*”变“+”;“0”变“1”,“1”变“0”;原变量变反变量,反变量变原变量,所得新式即为原函数的反函数。 如:E D C B A Y )(+=

则:E D C B A Y ++=)( 或 E D C B A +++=)( 1.4.3 对偶定理

将逻函中的“+”变“*”,“*”变“+”;“0”变“1”,“1”变“0”;变量不变,所得新式即为原函数的对偶式。

如:)(C B A Y += 则:C B A Y +=' 1.5 逻辑功能的描述方法 1.5.1 逻辑函数表达式 C AB C B A ABC Y ++=

逻函是以表达式的形式反应逻辑功能。 1.5.2 真值表

上述逻函的真值表如右表所示。 真值表是以表格的形式反应逻辑功能。

1.5.3 逻辑图

以逻辑符号的形式反应逻辑功能。与上述逻函对应的逻辑电路如下 逻辑功能还有其它描述方法。

1.5.4 各种逻辑功能描述方法间的转换关系

例:已知逻辑图,求其真值表。

Y

解:先由逻辑图写出逻函表达式,再将逻函表达式化为与或式并以此列出真值表。

B A B A B A B B A A AB B AB A AB B AB A Y +=+++=+=?=)()(

1.6 逻函的公式化简法

1.6.1 化简的意义

先看一例:

C A B A Y +=――与或表达式

C A B A +=

C A B A ?=――与非与非表达式 C A AB +=――与或非表达式 ))((C A B A ++=――或与表达式 C A B A +++=――或非或非表达式

可见,同一逻函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自然对应有不同的实现电路。 那么哪种实现电路的方案最简单呢?因此,化简就成为最重要、最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了。 1.6.2 化简的原则

1、表达式中乘积项最少(所用的门最少);

1 1

&

& ≥

B A C

Y

2、乘积项中的因子最少(门的输入端数最少);

3、化为要求的表达形式(便于用不同的门来实现)。

[7~8]课时:

1.6.3 公式化简法 例1:

CD

B A B A CD B A B A B A B A CD B A AB B A B A CD B A ABCD B A

C B A C

D B A ABCD C B A B A B A Y ++=?+++=+++=++++=++++=)()1(

例2:

D

C A C AB B

D D C A C AB BD D C A C AB BD CD D A C AB BED BD CD D A C AB Y +=++=+++=+++=++++=)(

例3:

B

A C A C

B B A

C B C B A C AB C B A C B A B A C B A A C B C C B A B A C B C B B A Y ++=+++++=+++++=+++=)()(

1.7 逻函的卡诺图化简法

公式化简法建立在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的基础之上,化简方便快捷,但是它依赖于人们对公式的熟练掌握程度、经验和技巧,有时化简结果是否为最简还心中无数,而卡诺图化简法具有规律性,易于把握。 1.7.1 逻函的标准形式

逻函有两种标准表达形式,即最小项和最大项表达形式,这里主要介绍最小项表达形式。 一、最小项

定义: 设某逻函有n个变量,m是n个变量的一个乘积 项,若m中每个变量以原变量或反变量的形式出现一次且只出现一次,则m称为这个逻函的一个最小项。

如:C B A D BC A D C AB D C B (++)=、、、A Y

1、最小项性质 ①、n个变量必有且仅有2n最小项 约定:原变量用“1”表示; 是

不是

反变量用“0”表示。

注:用编号表示最小项时, 变量数不同,相同编号所对应的最小项名也不同。

如,m6:

对三变量逻函为:C AB

对四变量逻函为:D BC A ②、所有最小项之和恒等于1

根据这一性质知,逻函一般不会包含所有最小项。 2、最小项的求法

∑=+++=+++=+++=++=++=++=)

7,6,5,3()()()(6735m m m m m C AB ABC BC A C B A C C AB BC A C B A AB C B A B A AB

C B A AB AB C B A AB Y 注:●逻函的最小项表达形式是唯一的。 ● 在真值表中,逻函所包含的最小项恰是逻函取值为“1”所对应的项,如:

二、最大项——自学

1.7.2 逻函的卡诺图表示法 一、逻辑相邻项

定义:在逻函的两个最小项中,只有一个变量因互补而不同外,其余变量完全相同。

如:C B A 与C B A 。

ABC Y 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

0001

0111

显然,在真值表中,几何相邻的两个最小项未必满足逻辑相邻。那么,能否将真值表中的最小项重新排列从而使得几何相邻必逻辑相邻呢?答案是:能,那就是真值表!

二变量:

四变量:

二、相邻项的合并规则

两个相邻项合并可消去一个变量,如:

D C B D C B A D C B A =+

四个相邻项合并可消去两个变量,

0 1

0 1

A

B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A m0

m4

m3 m2 m1 m7

m6

B C B C B C B C 0

1

00 01 11 10 m5

A

B C A B

C D 00 01 11 10

00 01 11 10

C

B A D

C B A

D C B A =+

如:

m

m+ m

B

C

=

m

+

+

+

+

=

D

+

+

A

A

D

C

B

C

C

AB

AB

A

B

D

C

D

C

AB

4

5

13

12

+

m=

+

+

m

m

D

B

m

2

10

8

八个相邻项合并可消去三个变量,如:

+

+

+

+

m=

+

+

+

m

D

m

m

m

m

m

m

4

2

6

12

14

10

8

同理:十六个相邻项合并可湔去四个变量;以此类推。

[9~10]课时:

1.7.3 逻函的卡诺图化简法

化简原则:●被圈最小项数应等于2n个;

● 卡诺圈应为矩形且能大不小; ● 最小项可被重复圈但不能遗漏; ● 每圈至少应包含有一个新有最小项。

例1: Y =Σm(0,1,3,7)=BC B A +

例2:Y =Σm(0,4,5,7,15) BCD C B A D C A ++= 或:BCD BD A D C A ++= 例3:

D

ABC D C A CD A D C B A BD Y ++++=D C A ABC CD A C B A BD Y ++++=

D C A ABC CD A C B A Y +++=

例4:

Y=Σm(1,2,3,4,5,6,7,8,9,10,11,12,13,14)

圈“1”法:

Y 00 01 11 10

00 01 11 10

A

CD 1

1 1 1 1 1

1

1

Y 00 01 11

10 00

A CD

0 1 1 1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答案

Q 1 CP Q 1 Q 0 &&D 1D 0第一组: 计算题 一、(本题20分) 试写出图示逻辑电路的逻辑表达式,并化为最简与或式。 解:C B A B A F ++=C B A B A F ++= 二、(本题25分) 时序逻辑电路如图所示,已知初始状态Q 1Q 0=00。 (1)试写出各触发器的驱动方程; (2)列出状态转换顺序表; (3)说明电路的功能; 解:(1)100Q Q D =,101Q Q D =; (2)00→10→01 (3)三进制移位计数器 三、(本题30分)

由集成定时器555组成的电路如图所示,已知:R 1=R 2=10 k Ω,C =5μF 。 (1)说明电路的功能; (2)计算电路的周期和频率。 解:(1)多谐振荡器电路 (2)T 1=7s , T 2=3.5s 四、(本题25分) 用二进制计算器74LS161和8选1数据选择器连接的电路如图所示, (1)试列出74LS161的状态表; (2)指出是几进制计数器; (3)写出输出Z 的序列。 "1" 解: (1)状态表如图所示 (2)十进制计数器 (3)输出Z 的序列是0010001100 C R R CC u o

第二组: 计算题 一、(本题20分) 逻辑电路如图所示,试答: 1、写出逻辑式并转换为最简与或表达式,2、画出用“与”门及“或”门实现的逻辑图。 B 二、(本题25分) 试用与非门设计一个三人表决组合逻辑电路(输入为A、B、C,输出为F),要求在A有一票决定权的前提下遵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即满足:1、A=1时,F一定等于1,2、A、B、C中有两2个以上等于1,则输出F=1。 试:(1)写出表决电路的真值表; (2)写出表决电路的逻辑表达式并化简; (3)画出用与非门设计的逻辑电路图。 解: (1)真值表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计划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计划 【篇一】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跟上幼教前进的步伐,我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制定个人研修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自我研修 1、主动参加骨干教师培训,不断反思总结,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2、主动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并做好示范引领作用。 3、阅读一些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并撰写读书笔记。 4、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 5、大练基本功,利用空余时间练习弹唱、绘画、舞蹈等专业技能。 二、示范引领,传帮带 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本学期我与本班张老师结对,为尽快的共同成长,特制定如下计划: 1、在师德师风、业务素养方面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注重日常工作的引导,及时指出张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导其及时改进。 3、听张老师的课,认真记录,按照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认真评课,及时指出张老师上课中的优缺点,对如何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4、指导张老师如何撰写教案、如何进行二次备课、如何撰写教学反思、观察记录和活动实录等。 5、指导张老师主动与父母沟通,并主动取得父母的支持与配合。 6、建议张老师多阅读一些幼教方面的书籍,在书籍中领略教育的真谛。 三、园本专题培训 1、对“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和“幼儿园体验式父母会”进行全员培训。 2、对“园本主题活动课程”进行专题研讨,其中包括主题的选择,主题内容的生成,主题活动设计等。

【篇二】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践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三、处理好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现代课堂教学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训导、灌输,随意摆布的教学行为应彻底屏弃。要确认学生是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会学"个体,是一个独立构建个体。我们既要重视他的情感过程,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其次,信息技术发展飞快,新技术新应用更新非常快。教材中所提到的软件,市场上已有更新的版本;更好的软件能使某一应用更方便、实现更好效果。在使用教材时,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软件都能讲到,因此应教会学生逐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学生的心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复习笔记本科生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笔记 一、自动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 (1)时域分析法; (2)频率法; (3)根轨迹法; (4)状态空间方法; (5)离散系统分析方法; (6)非线性分析方法 二、系统的数学模型 (1)解析表达: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频率特性;脉冲响应函数;阶跃响应函数 (2)图形表达:动态方框图(结构图);信号流图;零极点分布;频率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时域响应分析 一、对系统的三点要求: K (1)必须稳定,且有相位裕量γ和增益裕量 g

(2)动态品质指标好。p t 、s t 、r t 、σ% (3)稳态误差小,精度高 二、结构图简化——梅逊公式 例1、 解:方法一:利用结构图分析: ()()()()[]()()[]()s X s Y s R s Y s X s R s E 11--=+-= 方法二:利用梅逊公式 ? ? = ∑=n k K K P s G 1 )( 其中特征式 (11) ,,1 ,1 +- + -=?∑∑∑===Q f e d f e d M k j k j N i i L L L L L L 式中: ∑i L 为所有单独回路增益之和 ∑j i L L 为所有两个互不接触的单独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f e d L L L 为所有三个互不接触的单独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其中,k P 为第K 条前向通路之总增益; k ? 为从Δ中剔除与第K 条前向通路有接触的项; n 为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前向通路数目 对应此例,则有:

通路:211G G P ?= ,11=? 特征式:312131211)(1G G G G G G G G ++=---=? 则: 3 121111)() (G G G G P s R s Y ++?= 例2:[2002年备考题] 解:方法一:结构图化简 继续化简: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习题及答案..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试题 一、填空题 : (每空1分,共10分) 1. 10 = ( ) 2 = ( ) 16 。 2 . 逻辑函数L = + A+ B+ C +D = 。 3 . 三态门输出的三种状态分别为:、和。 4 . 主从型JK触发器的特性方程= 。 5 . 用4个触发器可以存储位二进制数。 6 . 存储容量为4K×8位的RAM存储器,其地址线为条、数据线为条。【 二、选择题: (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填入括号内,每题3分,共30分 ) 1.设图1中所有触发器的初始状态皆为0,找出图中触发器在时钟信号作用下,输出电压波形恒为0的是:()图。 图 1

2.下列几种TTL电路中,输出端可实现线与功能的电路是()。 A、或非门 B、与非门 ( C、异或门 D、OC门 3.对CMOS与非门电路,其多余输入端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通过大电阻接地(>Ω) B、悬空 C、通过小电阻接地(<1KΩ) D、通过电阻接V CC 4.图2所示电路为由555定时器构成的()。 A、施密特触发器 B、多谐振荡器 C、单稳态触发器 D、T触发器 " 5.请判断以下哪个电路不是时序逻辑电路()。图2 A、计数器 B、寄存器 C、译码器 D、触发器 6.下列几种A/D转换器中,转换速度最快的是()。图2 A、并行A/D转换器 B、计数型A/D转换器 C、逐次渐进型A/D转换器 D、双积分A/D转换器 7.某电路的输入波形 u I 和输出波形 u O 如图 3所示,则该电路为()。

图3 . A、施密特触发器 B、反相器 C、单稳态触发器 D、JK触发器 8.要将方波脉冲的周期扩展10倍,可采用()。 A、10级施密特触发器 B、10位二进制计数器 C、十进制计数器 D、10位D/A转换器 9、已知逻辑函数与其相等的函数为()。 A、B、C、D、 10、一个数据选择器的地址输入端有3个时,最多可以有()个数据信号输出。 \ A、4 B、6 C、8 D、16 三、逻辑函数化简(每题5分,共10分) 1、用代数法化简为最简与或式 Y= A + 2、用卡诺图法化简为最简或与式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化学业务学习笔记 化学中信息技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的应用 乾县一中许超超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教学方法可分为讲解演示法、复现法、问题性讲述法、局部探索法和研究法等。根据学生思维形式的特点,教学方法可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根据某教学阶段所要实现的基本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可分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运用知识的方法、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巩固的方法和检查知识技能的方法等。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教学策略有许多不同的类型。瑞奇鲁斯将教学策略分为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三类,这是针对传授型教学系统的。袁振国将教学策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以及综合型。 教学方法是最为具体的、最具有操作性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但这并不能充分地说明教学方法就受制于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方法的成形和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教师的教学策略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制于教学原则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检验。可以这么说,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该使用何种教学方法,该如何来组合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就涉及了教学策略的层面。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如果你不能够站在这一趋势的前沿,至少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成为一个落伍者。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和方法,就会影响到你的教学效率,就会落后于学生,落后于时代,认真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之一。多年来化学教学中,一直坚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效果远比不整合强。利用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扩大教学容量,还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化学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展示个性才华等等。 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北京师大的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他们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把它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建设者。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程》读书笔记范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程》读书笔记范文激情教学是以高亢的精神状态、真挚深沉的情感去吸纳和传播 知识,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完成教学的目标,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启迪,潜能得以挖掘。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要用激情感染学生。 教学包括方方面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要保持 一定的节奏,保证学生的学习思维张弛有度,实现教学的节奏与学生的练习的数量、习题的难度同步,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步,教学的节奏与教学内容难易度的同步,教学的节奏与知识的要求同步。尤其是课堂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要保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样会让教师感动传授的知识是一种艺术。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如何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领会过程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过程,是一个教学策略的落实过程。如:使教学节奏与任务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尽量避免在不重要地方做过长时间的讲解,避免离题太远而做一些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或花太多的时间在单个学生或少数学生身上。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既有预设又有生成。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 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一部分教学由于过分注重教师教学的作用,对课堂的空间估计不足,课堂教学往往是预设过度,挤占了生成的空间。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教师的意志代替了学生的意志,教师的友善提示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成功点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体验。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体验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力,不能转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初学者的角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合作教学是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 展教学。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教师有合作 教学的意识,学生都能有合作学习的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___,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一个班的学生与一位教师关系比 较好,这个班级的这门学科成绩就特好;一个学生的某一个教研组团 队意识强、合作意识强、教师关系融洽,这个教研组的教学成绩就突出。所以,教师应注重师生间、生生间及教师之间的合作,发挥合作在教学中的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科目名称:控制理论 适用专业:仿生装备与控制工程 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胡寿松编,科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版,邹伯敏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第二版,王孝武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笔试 总分:150分 考试范围:包括经典控制理论(不包含非线性部分)与现代控制理论两部分,经典控制理论内容占70%,现代控制理论内容占30%。 经典控制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1.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几种不同分类。 2. 重点掌握反馈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理论的两大任务是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系统分析和设计中首先要建立被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主要给出古典控制理论使用的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的建立。 本章要求: 1.掌握的概念:传递函数;极点、零点;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2.重点掌握建立电气系统、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模型的方法。 3.重点掌握方框图化简或信号流图梅森增益公式获得系统传递函数的建模方法。 第三章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根据研究系统采用的不同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是不同的,本章给出利用系统传递函数数学模型求取时间响应的系统时域分析法。主要是分析系统的三大基本性能,即系统的稳(稳定性)、准(准确性)、快(快速性)。稳定性是系统工作的必要条件;快速性和相对稳定程度(振荡幅度)是评价系统动态响应的性能指标;准确性是指系统稳态响应的稳态精度,用稳态误差来衡量,需注意:讨论的稳态误差是指由输入信号和系统结构引起的系统稳态时的误差。 本章要求: 1.掌握的概念:稳定性;动态(或暂态)性能指标(最大超调量、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整时间);稳态(静态)性能指标(稳态误差);一阶、二阶系统的主要特征参量;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系统特点;主导极点。 2.重点掌握系统稳定性判别(Routh判据);稳态误差终值计算(包括三个稳态误差系数的计算);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计算。 3.掌握利用主导极点对高阶系统模型的简化与性能分析。 第四章根轨迹法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系统闭环极点)在S平面的分布完全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因此利用根轨迹(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随系统参数变化在S 平面所形成的轨迹)可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根轨迹法是经典控制理论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两大主要方法之一,是利用开环传递函数分析闭环系统性能。根轨迹绘制依据根轨迹方程(由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

数字电子技术试卷(1) 一.填空(16) 1.十进制数123的二进制数是 1111011 ;十六进制数是 7B 。 2.1是8421BCD 码,其十进制为 861 。 3.逻辑代数的三种基本运算是 与 , 或 和 非 。 4.三态门的工作状态是 0 , 1 , 高阻 。 5.描述触发器逻辑功能的方法有 真值表,逻辑图,逻辑表达式,卡诺图,波形图 。 6.施密特触发器的主要应用是 波形的整形 。 7.设4位D/A 转换器的满度输出电压位30伏,则输入数字量为1010时的输出模拟电压为 。 8.实现A/D 转换的主要方法有 , , 。 三.化简逻辑函数(14) 1.用公式法化简- -+++=A D DCE BD B A Y ,化为最简与或表达式。 解;D B A Y +=- 2.用卡诺图化简∑∑=m d D C B A Y ),,,,()+,,,,(84210107653),,,(,化为最简与或表达式。 四.电路如图1所示,要求写出输出函数表达式,并说出其逻辑功能。(15) 解;C B A Y ⊕⊕=, C B A AB C )(1++=,全加器,Y 为和,1C 为进位。 五.触发器电路如图2(a ),(b )所示,⑴写出触发器的次态方程; ⑵对应给定波形画 出Q 端波形(设初态Q =0)(15) 解;(1)AQ Q Q n +=- +1,(2)、A Q n =+1 六.试用触发器和门电路设计一个同步的五进制计数器。(15) 七.用集成电路定时器555所构成的自激多谐振荡器电路如图3所示,试画出V O ,V C 的工作 波形,并求出振荡频率。(15)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 篇一: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心得体会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心得体会曾贤鹏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很庆幸区教育部门为我们提供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得到名师传授的 教学经验和技术指点。从教以来,我接触教育技术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 利用这次培训正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学习很紧张只有六天的时间,但过得很充实,受 益非浅,让我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 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这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大的不同之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对我们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梳理,促使我们整 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

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 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老师的有效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 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这一堂堂授课虽然还略显生涩,但也雏形颇具,使我深受启发,并理清了自己的收获: 1、接受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专业术语。以前每每谈到教育技术能力就想到信息技术,其 实教育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 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2、深入领会了解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前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 结果、轻过程;重技术、轻思想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体会到,要真正上好一堂课,课前 的思考、准备及课后评价、反思与课堂上的组织、教学等环节同等重要。 3、学习领会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在这里,我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角色在课堂里感 受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比自己的学生如插秧苗式的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数字逻辑基础 第一节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数制 2.编码 (1) 二—十进制码(BCD码) 在这种编码中,用四位二进制数表示十进制数中的0~9十个数码。常用的编码有8421BCD码、5421BCD码和余3码。 8421BCD码是由四位二进制数0000到1111十六种组合中前十种组合,即0000~1001来代表十进制数0~9十个数码,每位二进制码具有固定的权值8、4、2、1,称有权码。 余3码是由8421BCD码加3(0011)得来,是一种无权码。 (2)格雷码 格雷码是一种常见的无权码。这种码的特点是相邻的两个码组之间仅有一位不同,因而其可靠性较高,广泛应用于计数和数字系统的输入、输出等场合。 3.逻辑代数基础 (1)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与基本规则 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反映了二值逻辑的基本思想,是逻辑运算的重要工具,也是学习数字电路的必备基础。 逻辑代数有三个基本规则,利用代入规则、反演规则和对偶规则使逻辑函数的公式数目倍增。 (2)逻辑问题的描述 逻辑问题的描述可用真值表、函数式、逻辑图、卡诺图和时序图,它们各具特点又相互关联,可按需选用。 (3)图形法化简逻辑函数 图形法比较适合于具有三、四变量的逻辑函数的简化。 二、难点: 1.给定逻辑函数,将逻辑函数化为最简 用代数法化简逻辑函数,要求熟练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规则,熟练运用四个基本方法—并项法、消项法、消元法及配项法对逻辑函数进行化简。 用图形法化简逻辑函数时,一定要注意卡诺图的循环邻接的特点,画包围圈时应把每个包围圈尽可能画大。 2.卡诺图的灵活应用 卡诺图除用于简化函数外,还可以用来检验化简结果是否最简、判断函数间的关系、求函数的反函数和逻辑运算等。 3.电路的设计 在工程实际中,往往给出逻辑命题,如何正确分析命题,设计出逻辑电路呢?通常的步骤如下: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信息必修(一) 课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习题及答案

《数字电子技术》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十进制数128的8421BCD码是()。 A.10000000 B. 000100101000 C.100000000 D.100101000 2.已知函数F的卡诺图如图1-1, 试求其最简与或表达式 3. 已知函数的反演式为 ,其原函数为()。 A. B. C. D. 4.对于TTL数字集成电路来说,下列说法那个是错误的:(A)电源电压极性不得接反,其额定值为5V; (B)不使用的输入端接1; (C)输入端可串接电阻,但电阻值不应太大; (D)OC门输出端可以并接。 5.欲将正弦信号转换成与之频率相同的脉冲信号,应用 A.T,触发器 B.施密特触发器 C.A/D转换器 D.移位寄存器 6.下列A/D转换器中转换速度最快的是()。 A.并联比较型 B.双积分型 C.计数型 D.逐次渐近型 7. 一个含有32768个存储单元的ROM,有8个数据输出端,其地址输入端有()个。 A. 10 B. 11 C. 12 D. 8

8.如图1-2,在TTL门组成的电路中,与非门的输入电流为I iL≤–1mA?I iH≤20μA。G1输出低电平时输出电流的最大值为 I OL(max)=10mA,输出高电平时最大输出电流为 I OH(max)=–0.4mA 。门G1的扇出系数是()。 A. 1 B. 4 C. 5 D. 10 9.十数制数2006.375转换为二进制数是: A. 11111010110.011 B. 1101011111.11 C. 11111010110.11 D. 1101011111.011 10. TTL或非门多余输入端的处理是: A. 悬空 B. 接高电平 C. 接低电平 D.接”1”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MOS传输门的静态功耗非常小,当输入信号的频率增加时,其功耗将______________。 2. 写出四种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逻辑电路中,高电平用1表示,低电平用0表示,则称为___逻辑; 4. 把JK触发器改成T触发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5. 组合逻辑电路是指电路的输出仅由当前的_____________决定。 6. 5个地址输入端译码器,其译码输出信号最多应有 _____________个。 7. 输入信号的同时跳变引起输出端产生尖峰脉冲的现象叫做 _____________。 8.一片ROM有10根地址线,8根数据输出线,ROM共有________个存储单元。 9.N个触发器组成的计数器最多可以组成_____________进制的计数器。 8. 基本RS触发器的约束条件是_____________。 三.电路分析题(36分)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圣才出品】

第1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1复习笔记 本章内容主要是经典控制理论中一些基本的概念,一般不会单独考查。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1.反馈控制方式 反馈控制方式的主要特点是: (1)闭环负反馈控制,即按偏差进行调节; (2)抗干扰性好,控制精度高; (3)系统参数应适当选择,否则可能不能正常工作。 2.开环控制方式 开环控制方式可以分为按给定量控制和按扰动控制两种方式,其特点是:(1)无法通过偏差对输出进行调节; (2)抗干扰能力差,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或扰动较小的情况。 3.复合控制方式 复合控制即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相结合。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根据系统性能可将自动控制系统按线性与非线性、连续和离散、定常和时变三个维度进行分类,本书主要介绍了线性连续控制系统、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三、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基本要求的提法 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2.典型外作用 (1)阶跃函数 阶跃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为: 0,0(),0 t f t R t

f t A tω? =- ()sin() 式中,A为正弦函数的振幅;ω=2πf为正弦函数的角频率;φ为初始相角。 1.2课后习题详解 1-1图1-2-1是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在任意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块图。 图1-2-1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图 解:当Q1≠Q2时,液面高度的变化。例如,c增加时,浮子升高,使电位器电刷下移,产生控制电压,驱动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减小阀门开度,使进入水箱的流量减少。反之,当c 减小时,则系统会自动增大阀门开度,加大流入水量,使液位升到给定高度c。方块图如图1-2-2所示。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一、从记忆规律角度考虑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教学中一些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一些课件演示速度较快,画面停留时间较短,致使教学中概念性、定理性的内容很容易被遗忘,而且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记忆量也相应加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会使记忆的难度增加,往往还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优秀的板书设计却能够比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点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持久性等特点,是学生的记忆性知识上升为系统知识的中间手段。另外,板书停留的时间远比课件演示的时间长,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结。 二、从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考虑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突然产生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如无法及时在课堂上提取出来,不免生出许多遗憾。教学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即相对固定,在课堂上难以作随机的调整。而板书则有着即时性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的优点,如果能在播放课件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更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结合笔记的角度考虑 一方面板书能够以动态的方式从整体上反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师生围绕教学内容所展开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由板书形成的笔记在复习过程中会有效的提示和帮助学生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回味。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中由于很多教师忽略使用板书,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忽略记笔记的问题。 四、从视觉接受角度考虑 在教学中使用音频、视频或者动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处于兴奋状态。但是这种兴奋状态持续过长的话,便容易导致思维的疲惫。另外,计算机投影演示时需要保持教室内光线暗淡以保证演示效果清晰,但学生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接收强光刺激,不仅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感知僵化,更会削弱求知欲望,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板书有一些优点是目前现代教学媒体还无法完全替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板书的有效结合,既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时机,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要合理使用板书,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教学。 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3.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请谈谈其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时至今日,教材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也就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材的编写是由多名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的优秀教育者一起编撰出来的,他

5.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复习笔记--本科生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笔记 一、 自动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 (1)时域分析法; (2)频率法; (3)根轨迹法; (4)状态空间方法; (5)离散系统分析方法; (6)非线性分析方法 二、系统的数学模型 (1)解析表达: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频率特性;脉冲响应函数;阶跃响应函数 (2)图形表达:动态方框图(结构图);信号流图;零极点分布;频率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时域响应分析 一、对系统的三点要求: (1)必须稳定,且有相位裕量γ和增益裕量g K (2)动态品质指标好。p t 、s t 、r t 、σ% (3)稳态误差小,精度高 二、结构图简化——梅逊公式 例1、 解:方法一:利用结构图分析: ()()()()[]()()[]()s X s Y s R s Y s X s R s E 11--=+-=

方法二:利用梅逊公式 ? ? = ∑=n k K K P s G 1 )( 其中特征式 (11) ,,1 ,1 +- + -=?∑∑∑===Q f e d f e d M k j k j N i i L L L L L L 式中: ∑i L 为所有单独回路增益之和 ∑j i L L 为所有两个互不接触的单独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f e d L L L 为所有三个互不接触的单独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其中,k P 为第K 条前向通路之总增益; k ? 为从Δ中剔除与第K 条前向通路有接触的项; n 为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前向通路数目 对应此例,则有: 通路:211G G P ?= ,11=? 特征式:312131211)(1G G G G G G G G ++=---=? 则: 3 121111)() (G G G G P s R s Y ++?= 例2:[2002年备考题]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答案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答案 第1章 自测题 1.1填空题 1. 100011.11 00110101.01110101 11110.01 1E.4 2. 4 3. n 2 4. 逻辑代数 卡诺图 5.)(D C B A F += )(D C B A F +=' 6.))((C B D C B A F +++= 7. 代数法 卡诺图 8. 1 1.2判断题 1. √ 2.√ 3. × 1.3选择题 1.B 2.C 3.C 1.4 A F =1⊙B AB F =2 B A F +=3 1.5 1.6 C L = 1.7 AB C B A BC Y ++= 习题 1.1 当000012=A A A ,7A 到3A 有1个不为0时,就可以被十进制8整除 1.2 (a)AC BC AB L ++=(b )B A AB L += (c)C B A S ⊕⊕= AC BC AB C ++=0 1.3略 1.4 (1) )(B A D C F ++=)(1 ))((1B A D C F ++=' (2) )(B A B A F ++=)(2 ))((2B A B A F ++=' (3) E D C B A F =3 DE C AB F =' 3

(4) )()(4D A B A C E A F +++=)( ))()((4D A C AB E A F +++=' 1.5 C B A F ⊕⊕= 1.6 (1) B A C B C A L ++= (2) D B C B D C A L +++= (3) AD L = (4) E ABCD L = (5) 0=L 1.7 C B A BC A C AB ABC C B A L +++=),,( 1.8(1) ABD D A C F ++=1 (2) BC AB AC F ++=2 (3) C A B A B A F ++=3 (有多个答案) (4) C B A D C AB C A CD F +++=4 (5) C B A ABD C B A D B A F +++=5 (6) 16=F 1.9 (1) AD D C B B A F ++=1 (2) B A AC F +=2 (3) D A D B C B F ++=3 (4) B C F +=4 1.10 (1) C A B F +=1 (2) B C F +=2 (3) D A B C F ++=3 (4) C B A D B D C F ++=4 1.11 C A B A D F ++= 1.12 (1) D B A D C A D C B F ++=1(多种答案) (2) C B BCD D C D B F +++=2 (3) C B C A D C F ++=3 (4) A B F +=4 (5) BD D B F +=5 (6) C B D A D C A F ++=6(多种答案) (7) C A D B F +=7(多种答案) (8) BC D B F +=8(多种答案) (9) B D C F +=9 1.13 略 第2章 自测题 2.1 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2.2 选择题 1.A B 2.C D 3.A 4.B 5.B 6.A B D 7.C 8.A C D 9.A C D 10.B 习题 2.1解:ABC Y =1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备课笔记

一、学期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及实施教学的总体思路 学期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是前面几册书的延伸。第一单元以计算机理论知识为主,从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发展史到计算机软件应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第二单元是体现网络对生活的改变及实际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会利用电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后一单元是综合各册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简单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分为两个大的研究任务。 学生情况分析: 本批学生纪律性较差,较难管理,上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要花在课堂纪律管理上。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因此教师不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必须学习,从而增强信息技术的素养。 实施教学的总体思路: 本册内容中第一单元最为枯燥乏味,学生本身又不爱好学习,因此教师布置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搜索任务,并要求学生反馈自学情况,通过学生自学来学会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单元探索网络奥秘,虽然学生对于网络并不陌生,但是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直接用搜索引擎来寻求帮助,而本单元提供了不同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的方式,要让学生学会,教师要布置一些特定的任务,能体现这些方式的好处的任务,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有必要来学习。第三单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所学,完成研究,形成报告,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方向,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使学生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二、教学进度安排

走进计算机 教材分析:计算机的基础在三年级已经有提到过,本课是更深入的提到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本课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内部的硬件组成及基本功能,计算机的工作流程。学情分析:学生对纯理论的东西兴趣缺乏,且这批学生本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不好,这就需要教师用其他方式来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内部的硬件组成及基本功能;了解计算机最基本的工作流程及各设备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以类比的方式学习,能够与同学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内部主要硬件的功能 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工作流程 教学准备:一些硬件的图片、人体结构与计算机内部比较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主机、鼠标、键盘、显示器) 2、我们学会了用鼠标,键盘,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主机 二、新课教学 1、认识主机 让学生观察主机实物,指出主机也由几个部分组成(心脏、记忆库、器官) (1)计算机的心脏——中央处理器(cpu) a.查看实物 b.自学了解cpu的作用——计算与控制 (2)记忆库 a.了解记忆库的作用 b.了解记忆库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硬盘:容量大、速度慢 内存:容量小、速度快 移动硬盘:随身带、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