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吧哲学看成是 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

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 系。 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 对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 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哲 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错误。

它们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与个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它们既 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 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联系在于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 括;另一方面哲学作为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规定着具体科学的研究方向,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所 以,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答:错误

意识依赖于物质,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 但它又与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则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 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 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答:错误。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归根到底也是来自客观事物,而不能说是主观自生。因为从 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就是说各种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如何特殊,看起 来如何远离现实生活,都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来自现实、来自物质世界。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 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理论、荒唐的观念、离奇的幻想,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仍然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只不过是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5、两点论就是均衡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 答:错误。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又要分析次要矛盾;在研究 某一对矛盾时,既要注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分析矛盾的次要方面;唯物辩证法的一点论是指,在研究 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和任何一对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制药方面,抓住重点。两点 论是有重点、有主次的两点,而不是不分主次,等量奇观,

两点基础上的重点,而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

论” 题上的形而上学错误。 6、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情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是由事物所包

含的特殊矛盾规定的,它使这一事物是 他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所以,质与事物的存在时直接同一的。首先,质和事物的存在不可分割, 没有无质的事物,也没有离开事物的质。其次,当某事物的质发生变化,那么该事物也就转化为其他事物, 即“质变则物变” 。量是事物的规模、 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 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也是不可分割的,但是,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质上相同的事 物可以有量的差别,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会影响事物的质,也不会使一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

7、事物的“度”是指事物的关节点。 答:错误。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度的反诬和界限的两端就是关节点,也叫临界点,它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变化的最高界限和最 低界。“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 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 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 。重点论是在 。均衡论和一点论是在矛盾发展不平衡问

答:正确。

限,到了这个关节点,量变就要引起质变,所以。度包含了关节点,但并不就是关节点。

8、事物的变化时否迅速使区别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答:错误

从形式上看,量变同质变相比较,是缓慢的、渐进的、不显著的;质变则表现为迅速的、突然的、显著的。这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之一,但是,它不是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量变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量变的渐进性的中断,是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因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度,是否引起事物的质的变化,才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变化是否迅速、显著,是由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决定的。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答:错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因为人的认识虽然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具有客观性,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由于认识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使认识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了认识的差异性,这些有差异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该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有主观差异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0、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答:错误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总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当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上述观点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错误地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1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答:错误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是指真理的客观性而言的,即强调真理性的认识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则是指,真理是一个不断从相对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绝对真理的含义中虽然包含有真理客观的意思,但它不能与之划等号。真理的客观性是从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上,而相对于真理形式上的主观性而言的;真理的绝对性则是从真理的属性上,相对于真理的相对性而言的。所以,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虽然紧密相关,但它们在含义上又有明确的区别,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1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答:错误

亲眼所见的,有些事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有些则不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是对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料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13、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错误

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因素。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浴室有人提出上述观点。重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特别要注重保护环境,防止和消除污染,这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把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则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环境的作用再大也不能取代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能起的作用只能表现在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上,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越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恶劣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延缓的作用。

1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答:错误

该命题任务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由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 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历史人民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式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它分门别类、种类繁多,有个别性、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二者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作用的“无用论” “过时论”。

2、什么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答: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各种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各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的错误。一方面,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又要分析次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对矛盾时,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又要分析矛盾的次要方面,尤其要考察矛盾之间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于相互转化。反对割裂矛盾之间以及矛盾双方辩证统一关系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 。另一方面,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和任何一对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点。防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

3、什么事质和量?认识质和量有何实践意义?

答:所谓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情的内在的规定性。事物的质是由事物所包含的特殊矛盾规定的,是通过事物的各方面的属性体现出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所谓量,就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质上相同的食物可以有量的差别,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会影响事物的质。对事物质的认识即定性分析,这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对事物量的认识即定量分析,这是在质的基础上的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来,才能达到科学的

合起结论。

4、什么事度?掌握度的意义是什么?答: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掌握度的意义在于:1 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才能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对事物度的认识,要求掌握“适度原则“,懂得在什么时候把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什么时候可以或必须冲破度的性质,积极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中国古人说的”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掌握火候” 等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适度原则”的重要性。

5、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表现在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量变、质变的相互渗透中。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在:1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事物性质的变化;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和构成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事情性质的变化。2 质变也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爆发式的质变,通常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另一种是非爆发式的质变,通常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在:1 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部分质变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事物个根本性质未变而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性;后者是指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事物的全局没有发生根本的质变,但在某些局部范围内发生了性质的变化。2 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迅速扩展,直至新质完全代替旧质。要注意,不能把部分质变与量变或根本质变相混同,也不能把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与一般量变相混同

6、什么是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如何理解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关系?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因素。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处的地位是不同。所起的作用是相反的,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统一性。首先,肯定与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无法存在。其次,肯定与否定相互包含,肯定之中有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

就是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最好,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相互转化。

7、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等属性,其基本形式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属性。认识客体的基本形式包括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式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价值关系是指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两方面关系的基础。

8、简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答: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确定的,又是相当的、不确定的。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是指,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就是说:1 在任何情况下,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是唯一的,除了实践之外没有其他标准,这一点事确定不移的,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2 无限发展着非实践能够最终

对一切认识的真理性做出判定,这一点也是绝对的、确定无疑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是指,实践检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任何具体实践总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就是说: 1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某一

历史阶段的实践活动,不可能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这一历史阶段的所有认识。2 实践是发展的,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一种人生的真理性即使已被实践所证实,仍需要接受今后实践的进一步验证。历史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实践也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因而一时一地的实践检验总是相对的、不确定的。

9、简述地理环境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答:1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2 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定的性质和面貌,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10、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一旦形成以后,就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不意味着两者的发展完全一致。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意识的发展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也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2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但经济发达,社会意识不一定具有先进性;经济落后,社会意识未必落后。3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是对这一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具有时代性;同时它又继承了历史上的文化传统,故它又具有继承性。(4)社会意识发展过程中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

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诸形式及其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政治法律思想起着主导地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当社会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当社会意识错误地反映客观世界时,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11、简述人民群众及其创造作用的表现。

答:人们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居民中的大多数。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们群众创造作用的表现: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物质生产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2 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表现在人民群众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室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最后,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历史上的每一次社会形态更替或社会制度的变革中,人民群众都是主力军、生力军,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论述题

1、试述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答:(1)客观规律时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可重

复性。主观能动性指意识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觉能动性。(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也不能改造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越是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违背规律,热情越高,干劲越大,失败就越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事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是人们的感觉器官能够直接感知的,只有反复实践,经过科学分析才能透光现象认识和掌握规律。而要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成功。(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大胆创新精神,保持旺盛的工作干劲、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又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取得胜利。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行辩证统一的原理,必须反对两种片面性,那种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借口,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等” 、“靠”、“要”,墨守成规,不去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置客观规律与不顾,单凭个人热情和勇气盲目蛮干,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曾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蒙受巨大的损失,我们要引以为鉴。

2、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使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答:(1)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当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绝对真理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他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些事物或某些具体过程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具体事物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还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他

们是辨证统一的,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其次,真理是一个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3)坚持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辨证统一的原理,对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社会实践也反复证明了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因而它是绝对真理。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和规律,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是相对真理,作为决定真理,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相对真理,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检查。坚持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相对主义则表现为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当作是完美无缺、万古不变的教条,否认其发展的必要性;机会主义则往往借发展之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指导性,导向资产阶级自由化得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2、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答:(1)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它可以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

1 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提高生产技能,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2 科学技术和劳动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提高工具的效能,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3 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可以发展、创造新的劳动对象,使生产力扩大。

4 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使生产运动处于最佳状态,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主要现代化宏伟目标的

必要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发展科学技术也是国际间竞争的需要。科学技术实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