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英国“四大力学”课程的比较及启示

美国与英国“四大力学”课程的比较及启示
美国与英国“四大力学”课程的比较及启示

美国与英国“四大力学”课程的比较及启示

张立彬(教育部南开大学外国教材中心,天津300071)

刘学文(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根据英美高校物理学排名,笔者搜集了几所著名大学的四大力学课程及其教参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比较了英美著名大学四大力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及参考书、教学方式、课程学时、考核方式、师资力量等。通过比较发现两个物理学教育强国的四大力学教学的特点和国内教学的不足,本文可为国内四大力学课程教学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四大力学课程;英国大学、美国大学;教学方式;课程比较

理论物理中的“四大力学”由《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组成,它是本科生在普通物理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将对物理的感性认知提高到理性认知而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教学中占有核心的地位[1]。理论物理本身具有概念抽象、数学工具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其中理论力学以分析力学为核心,以系统的理论体系描述了粒子的机械运动,同时它引入了全新的物理概念(如作用量、拉氏量等),这为学习其它理论课程提供了铺好了道路。在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中,热力学总结了物质的宏观热现象(如压强、温度、体积的变化,系统间能量的转换等),而统计物理则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对宏观热现象作出了解释(微观粒子的统计表现)。电动力学以麦克斯韦方程为核心,以完美的理论形式,高度概括了与电和磁相关的物理现象(如电磁波的传播)。而量子力学则讲述了支配微观世界的规律,由于在21世纪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将更多、更深入地在微观的层次进行,量子力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通过讨论和比较英美两国著名大学的四大力学课程教学情况,分析它们的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及参考书、教学方式、课程学时、考核方式、师资力量等因素,旨在发现其教学特色,为国内四大力学课程教学的改善提供启示及思路。

一、英美两国四大力学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1.培养目标——基础知识的积累

我们知道,四大力学是大学本科物理学习的核心内容,课程的讲授便成了本科物理教育的重中之重。前面介绍了四大力学的基本概念,下面我们着重讨论一下美国大学、英国大学的四大力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英美各个高校要求本科学生通过四大力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物理学基础,达到对物理世界基本规律的理性认知是基本目标。首先,在理论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用分析力学(即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的观点处理牛顿力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归纳分析到抽象推理能力的升华[2];其次,电动力学主要研究了电磁场的基本属性、运动规律以及电磁场和物质的相互作用问题。在经典物理范围内,通过学习电动力学,优美的麦克斯韦理论会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电和磁的世界;再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讨论了热运动的宏观理论并且用统计的方法去处理复杂的微观系统,将物质的宏观性质看成是大量粒子运动的统计表现。经过学习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生应掌握描述含大量粒子系统的物理规律的工具,并体会到处理热力学系统全新的思路;最后,量子力学的学习会使我们超越经典力学的范围,来到一个全新的物理理论之中,一系列的量子力学原理(比如态叠加原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等概念)会使我们的认识发生彻底的改变。

两国的四大力学培养目标大同小异,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学生通过四大力学课程的学习应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世界,对时间-空间问题、物质-能量问题、从亚原子到宇宙尺度的认识、以及从简单到复杂系统的物理刻划都要有明确的理解[3]。

在学习四大力学之时,也是学生用更多的数学语言进行分析物理世界的过程,四门学科中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微分方程、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4]。这样,在经过四

大力学的学习,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从而能够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对物理对象进行精确的数学描写。

2.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四大力学包含的内容繁多,但学习重点明确,以下列举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的四大力学课程的基本内容,见表1。

表1 麻省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四大力学课程主要内容

由以上列表得知,剑桥大学的理论力学以及量子力学的课程内容较麻省理工学院少,但课程的主体部分基本相同。

通常英国大学的课程量要比美国大学少,这与他们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英国大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课后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将在下面详细讨论),并且参加大量的专题讲座,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补充。

3.学期制度及课时安排——自主学习

一般,英国本科生学制为三年或四年,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意愿选择。每学年分为三个学期。以2010-2011学年某英国大学为例,大体安排为:秋季学期(共11周):10月1日-12月15日上课;12月16日-1月16日,圣诞节假期;春季学期(共9周):1月17日-3月25日上课;3月26日-4月20日,复活节放假;夏季学期(共9周):4月20日-6月25日上课,考试,学年结束[6]。

通常美国大学学制要比英国大学学制长,一般为四年制,每学年会分春夏秋冬四个学期,其中春秋两季时间较长,例如春季学期从1月中旬到4月下旬,秋季学期从8月下旬到12月。大部分课程会选择在春秋两季学期来开设。

对于英国的学期制度特点,学生每年有相对较短的时间(大约30周)在校学习,所以学生将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主要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暑期假期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日后就业或深造培养实践能力[6]。而美国大学每学年会设置时间较短的夏、冬季学期,国内所谓的“小学期”,在小学期内学生可以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各种学术讲座等等。

下面我们来讨论四大力学的学时问题,本文列举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四大力学课程信息表[7],见表2。

表2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四大力学课程信息表

的3-4小时课时中,部分为课程讲授时间,部分为讨论时间(所占比例很大)。同时不难发现美国高校一般会将同一课程分为I、II两个部分,分两个学期进行讲授,这样做法使每门课程的时间跨度变得很大,学生可以通过之后的冬季、春季学期对知识进行整合、理解、以及拓展。

比较而言英国大学的课程安排中,授课时间会更少,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完成作业、做实验和开展讨论,课堂外,学校要求学生参加大量的课程讲座,学生通过听讲座的形式来扩充知识、加深对已学理论的理解。

总之,两国大学四大力学在课时方面稍有不同,但相同之处在于两国高校会利用较多时间进行课后讨论,这一方面值得国内大学借鉴。

4.教材的使用——经典名著

教材以及参考书是学生接收信息和知识的主要载体,亦是教师教授知识的主要工具,所以教材及参考书的选取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的环节,下面是牛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四大力学教材及参考书的详细情况,分别见表3和表4。

表 3 牛津大学四大力学教材及参考书详细列表[8]

表 4 麻省理工学院四大力学教材及参考书详细列表[3]

英美两国都是物理学强国,四大力学的经典著作自然是层出不穷,比如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cs,David J. Griffiths; Classical Mechanics https://www.360docs.net/doc/d312753552.html,ndau and E. M. Lifshitz等,上表看到使用的教材及参考书都出自著名出版社,并且都是被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机构所认可的。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大学课堂上授课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罗列出很多的参考资料,这里并不能穷举,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调研训练和自主学习。5.教学方式——各有特色

首先来谈英国的四大力学的教学方式。第一,上面已经提到,除了每门课程中主要的参考书外(表3),教师会根据每章节的具体内容为学生罗列出很多相关的书籍资料,由于四大力学的内容很多,但老师的授课时间相对很短,这就要求学生课后积极的自主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很强的自学、调研能力,而这恰恰是日后的各种职业生涯所应有的能力。第二,英国高校与国内高校课堂相比,更像一个专题讲座,学生参与程度很强,老师引导学生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充分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批判意识和民主精神[9]。这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在一边读书的同时,一边从事“研究”工作,整天忙于实验室和图书馆。像剑桥、牛津这样的名校,一些本科生在毕业前就会成为学者、科学家,在某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10]。

美国大学物理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分层次教学法[11]。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以及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课程计划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来涉足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四大力学课堂之上,美国高校与英国有相同之处,即师生互动程度高,课堂上充满了创新、辩论的气氛,这正是国内高校学生所欠缺的。在课程讲述之外,会将学生分为“小班”(20人左右),并由教学助理(TA)带领辅导讨论。总之,学校的目的是使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物理基础,培养参与、合作意识。

英美两国高校的四大力学教学各有特色,但他们都能达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的,都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自学能力、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等,这正是大学教育目的之所在。

6.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核

严格的考核方式是四大力学教学很重要的部分。一般情形下,美国高校四大力学考核方式强调以学期内的“过程考核”为中心的机制,使单次期末考试变为全程多次考核、多模式考核的方式。本文列举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具体数据:

表5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四大力学考核成绩分配[7]

由以上数据不难发现,期末考试一般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学生平时的整体表现(作业,课程参与程度)更重要。这正好说明了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平时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英国大学的四大力学考试同样是综合性的,包括平时表现、考试、论文、出勤率等方面的综合评分。首先英国的考试制度非常严格,每个院系都设立了考试委员会(Board of Examination)每学期都有例会负责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12]。其次是严格的作业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作业与考试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完成的地点、时间以及形式的区别。

作业的形式通常有相关的实验设计以及课业论文(paper)。在英国,教师会要求学生在每门课程里都写一定量的论文,这也是英国高校的特色之处。作业题目一般属于探究性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广泛阅读相关的文章和书籍等资料,深入思考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呈现在作业之中。学生在作业时间、作业质量和字数等方面不敢懈怠,不得不全力以赴。这种严格的作业考核训练了学生实践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无穷。除了上述的个人作业之外,还会有小组作业,这种小组作业的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相互激发学习的热情、对问题的思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表达、协作的能力[9]。

在四大力学课程考核过程中,英国高校对作业的严格要求以及美国高校对参加讨论课的要求是各自的特点,两者给国内的课程考核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虽然现在国内高校的考核方式形式上多样化,但实质上依然是期末考试决定学生的考核结果,改变不了“考前突击”的弊端。

7.教育资源——力量雄厚

毋庸置疑师资力量在教育发展中有巨大影响,英美两国著名大学的物理学师资力量都为世界顶尖。举例来说,普林斯顿的师生比例达到了1:6(麻省理工学院为1:7)。下面举例讨论两国的师资力量。

导修制是普林斯顿大学教学的一项特色,学校大部分基础课程都是在100至150人的大礼堂内上课,但每个星期学生们都参加10至15人的小班,由教授或是助教(TA)带领,复习一周来所学的课程,这些由助教或教授带领的讨论,给学生们更大的空间去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四大力学课程,通常除一名授课教师外会有1-2名助教以及3-4名高年级学生做作业辅导工作。

导师(tutor)制度,是英国大学教育中的一大特色,导师制最先发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后推广并沿用到今[12],导师是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中指导学生学习、自修以及写作论文的

专门人员,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帮助学生选修科目、课程,指定学生阅读的书目并要求学生写出心得报告等, 并与学生展开定期的讨论与指导[13]。比如在牛津大学,导师制要求学生每星期都要与导师见面一次,将自己近期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向导师报告,这个过程中导师要进行评论,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研究质量不合格,答辩不好,要影响成绩、影响毕业。更有很多学校,每周都需要学生做汇报,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正是这样周复一周的训练督促了学生,带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上进。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发展, 而且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被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世界上最有效的教学关系”[9]。

总结来说,英美两国著名学府的师资力量是国内目前所不能比拟的,讲授四大力学的老师之中不乏名家大师(比如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大学任重道远。

二.对中国“四大力学”教学的启示

经过以上对英美两国著名大学四大力学教学的分析,发现国内的教学还存在很多的缺点,英美高校教学中很多特色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好的教学方式、教育理念是大学教学的灵魂。英美两国四大力学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其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围绕一条主线,即“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其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英国大学的老师并不在课堂上讲述过多内容,教师注重的是思路和方法的引导,至于一般的问题的细枝末节都会让学生自身完成,如前面所提到的,每门课老师都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材料。其二,英美大学课堂气氛活跃,这也是国内高校多年来所提倡的,学生参与意识很强,讨论热烈,同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多角度的思考。旨在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探索,并就所学内容提出疑问,不断思考。总之,师生之间互动性很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批判意识和民主精神[9]。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只有积极借鉴英美国家的教学长处才能改善国内四大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更加自主的学习,更热情的参与教学。

第二,我们从“硬件”——教材来谈。教材以及参考书是教学过程的硬件部分,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而国内大部分的教材都很难与那些国际上经典教材相媲美。国内大多数教科书结构不合理、阅读性差,不能很好地突出物理本质,读来索然无味、死板。而国外那些权威的大学教科书,讲得深入浅出,条理清晰,读起来赏心悦目。认识到这点后,国内大学可以引进更多国际上的经典教材,比如参考书Classical mechanics by Goldstein;Classical mechanics by John.R.Taylor;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cs, by David .J. Griffiths等是非常受欢迎的权威著作。这样,采用更好的教材未尝不是一项很好地改善措施。

第三,四大力学课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国内的现状是每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之内讲完,尽可能讲授更多的内容,意味着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要接受大量的内容,这无疑发展成了“填鸭式”的教学,这样导致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理解知识的物理本质和思想,给人本末倒置的感觉。这一点完全可以效仿英美两国的课程设置,延长四大力学教学的周期也许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要开设讨论课程。

第四,四大力学作业的安排是国内高校亟须改进的地方,通常国内的课程作业大多仅仅是教材习题,做习题是必要的,但我们应改变一下作业形式,例如:把习题作业的形式改变为更开放式的、具有探究性的、突出理论的本质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写出对相关问题的论文等。虽然国内的本科生并不擅长于此,但改变却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学、自主能力,之后定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山大学四大力学介绍 https://www.360docs.net/doc/d312753552.html,/phy4/mani.htm.

[2]金尚年,马永利.理论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麻省理工学院物理课程介绍https://www.360docs.net/doc/d312753552.html,/index.html#course_8_fa11.

[4]Classical mechanics by John R. Taylor.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2005.

[5]剑桥大学四大力学课程介绍https://www.360docs.net/doc/d312753552.html,/teaching/courses.php.

[6]左宪章,李伟,李建增,张云,英国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分析及启示.中国电力教育,

2012(22).

[7]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物理学信息https://www.360docs.net/doc/d312753552.html,/undergrad/.

[8]牛津大学物理课程信息https://www.360docs.net/doc/d312753552.html,/.

[9]刘恩允.基于导师制的英国大学师生关系模式与启示.高等教育管理,2011(5),第五卷

第三期.

[10]剑桥大学简介https://www.360docs.net/doc/d312753552.html,/england/g_274_420866-1.htm.

[11]张立彬,张功,杨祖念.美国大学物理学分层次教学研究.大学物理,2012(6).

[12]张洋.英国大学的三大特色.高教观察,2006(6).

[13]张金秋.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研究. 教书育人,2010(18).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2年研究项目《比较中外著名大学“四大力学”本科课程与主流教材,探索物理学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2-28)资助.

英国的教育体系

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实行5~16岁的义务教育,威尔士实行4~16岁的义务教育。虽然都是要实行义务教育,但是,英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的教育体制与苏格兰的教育体制是不一样的。 2.小学教育(Preparatory/Primary education) 与中国一样,英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小学学制为6年,但是儿童5岁(威尔士儿童4岁)就上学,在7岁时要参加关键阶段1(Key Stage 1)考试,11岁时参加关键阶段2(Key Stage 2)考试并完成小学教育。苏格兰小学学制为7年,12岁小学毕业。 很多海外(包括我国)学生在7岁时才接受小学教育,可以进入英国私立学校学习,通常是寄宿学校,这样的话,学生将在13岁小学毕业,以后各阶段教育完成年龄都要顺延两年。 3.中学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 英国中学教育持续7年,分为两个阶段,16岁前阶段和16岁后阶段。16岁是指英国学生的教育年龄。 这个阶段的教育也可称为普通教育,普通教育是相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的。把英国学生16岁以后阶段的2年A level教育称为大学的预科教育是不妥的,其实,英国的2年A level教育毕业水平是高于中国的3年高中教育毕业水平的,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大学的学制是三年的原因了。 英国学生在14岁之前要学习科目众多的中学教育课程,并在14岁时参加关键阶段3(Key Stage 3)的考试。学生从14岁开始,除了学习英语、数学以及科学类等核心课程以外,还需要学习四到五门选修课程,两年后,也就是16岁时,参加关键阶段4(Key Stage 4)的考试,这就是中级普通教育证书(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考试,或者参加国际中级普通教育证书(IGCSE:International GCSE)考试,或者参加普通苏格兰教育证书(SCE Standard Grade:Scottish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考试。 在16岁完成了国家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后,可以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工作。当然,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学习,学习有两个方向:学术方向以及职业方向。如果想将来攻读学位课程,也就是想进行学术方向的学习,通常还要学习两年,最后参加高级普通教育证书(GCE A level)考试或者国际中学文凭(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考试,在18岁时完成中学教育。在苏格兰,16岁学生只需要学习一年高等苏格兰教育证书(SCE H-grade:Scottish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Higher Grade)课程并参加考试,成绩合格可被苏格兰大学录取,如果成绩不太理想或者想去苏格兰以外的大学上学,可以再学习一年,提高原来课程的成绩或者参加高级高等苏格兰教育证书(SCE Advanced Higher Grade)考试。

材料力学强度理论

9 强度理论 1、 脆性断裂和塑性屈服 脆性断裂:材料无明显的塑性变形即发生断裂,断面较粗糙,且多发生在垂直于最大正应力的截面上,如铸铁受拉、扭,低温脆断等。 塑性屈服:材料破坏前发生显著的塑性变形,破坏断面较光滑,且多发生在最大剪应力面上,例如低碳钢拉、扭,铸铁压。 2、四种强度理论 (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材料发生脆性断裂的主要因素是最大拉应力达到极限值,即:0 1σσ= (2)最大伸长拉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无论材料处于什么应力状态,只要发生脆性断裂,都是由于最大拉应变(线变形)达 到极限值导致的,即: 0 1εε= (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无论材料处于什么应力状态,只要发生屈服,都是由于最大切应力达到了某一极限 值, 即: 0 max ττ=

(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无论材料处于什么应力状态,只要发生屈服,都是由于单元体的最大形状改变比能达到一个极限值,即: u u0 d d = 强度准则的统一形式[]σ σ≤ * 其相当应力: r11 σ=σ r2123 () σ=σ-μσ+σ r313 σ=σ-σ 222 r4122331 1 ()()() 2 ?? σ=σ-σ+σ-σ+σ-σ ?? 3、摩尔强度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4、双剪强度理论概念与应用。 9.1图9.1所示的两个单元体,已知正应力σ=165MPa,切应力τ=110MPa。试求两个单元体的第三、第四强度理论表达式。 图9.1 [解](1)图9.1(a)所示单元体的为空间应力状态。注意到外法线为y及-y的两个界面上没有切应力,因而y方向是一个主方向,σ是主应力。显然,主应力σ对与y轴平行的斜截面上的应力没有影响,因此在xoz坐标平面内可以按照平面应力状态问题对待。外法线为x、z轴两对平面上只有切应力τ,为纯剪切状态,可知其最大和最小正应力绝对值均为τ,则图9.1(a)所示单元体的三个主应力为: τ σ τ σ σ σ- = = = 3 2 1 、 、 , 第三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为 解题范例r4σ=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 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英国教育体系

英国教育体系 英国留学有很多优势。一.时间短:硕士一年,本科两到三年。二是水准高。三是可打工:法定每小时最低工资合计人民币70元以上。四是可移民:毕业后可无条件在英国工作生活两年,如果申请到正式的工资许可,则可移民。五是公费医疗:无需购买医疗保险,享受与英国公民同等的免费医疗待遇。近年来,到英国去的中国留学生的人数增长是很快的,2005年英国大学正式注册的留学生人数是5万多人,现在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人。在留学人员的层次方面,差距也逐渐加大。在回国服务的意识方面,留学生有很强的回国就业和创业的意识。而且留学生的年龄是逐年降低的。英国的教育体系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义务教育,延续教育和高等教育。 一、义务教育 (Compulsory Education) 英国的学生从四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全免费的国家福利,学校甚至还提供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家长必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小学教育一般持续到11岁,然后进入中学。一般来说,英国国立小学为5至11岁的儿童而设;在苏格兰及英格兰部分地方,小学学龄延至十二岁。小学通常分为幼儿及初级两部分。但有些地区由国立地方教育局所开办的学校则使用三级制:即初小、高小和中学。小学生八或九岁转读高小,并在12或13岁时读中学。大部分小学都是男女同校的。私立小学通常被称为预备学校,为7至13岁的学生作好准备,通过考试入读私立中学。虽然英国的私立小学(Prep school)大多接受海外学生,但来英国留小学的为数实在不多。 英国的中学不分初中高中,从中一到中五共五年的时间。英国中学的类型包括私立寄宿中学、私立走读中学、公立中学、公立延续教育学院。在十三岁到十六岁的时候,学生们进入独立学校,学生的任务基本上是准备GCSE的考试,GCSE是一个普通中学教育证书, 是完成中学教育最后两年(中四、中五)后取得的文凭。学生们可以选择最多至十个不同的科目。拿到了GCSE的证书后,学生就可以决定是要念高等学校还是为工作做准备。由于英国的公立中学不能招收16岁以下的学生,因此国际学生一般只能选择私立学校,其中以寄宿中学为佳。学习GCSE课程的中国留学生较少,只适合16岁以下的少年学生选读。 二、延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 继小学(Primary)中学(Secondary)教育之后的“第三级教 育”(Tertiary)。为进入高等教育或者就业打下基础。是中国的高中学生留学英国的关键阶段。分为两种体系:学业路线(Academic Route)和职业路线(Vocational Route)。学业路线着重于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职业路线则培养在各种行业中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才。

四大强度理论

第10章强度理论 10.1 强度理论的概念 构件的强度问题是材料力学所研究的最基本问题之一。通常认为当构件承受的载荷达到一定大小时,其材料就会在应力状态最危险的一点处首先发生破坏。故为了保证构件能正常地工作,必须找出材料进入危险状态的原因,并根据一定的强度条件设计或校核构件的截面尺寸。 各种材料因强度不足而引起的失效现象是不同的。如以普通碳钢为代表的塑性材料,以发生屈服现象、出现塑性变形为失效的标志。对以铸铁为代表的脆性材料,失效现象则是突然断裂。在单向受力情 况下,出现塑性变形时的屈服点 σ和发生断裂时的强度极限bσ可由实 s 验测定。 σ和bσ统称为失效应力,以安全系数除失效应力得到许用应s 力[]σ,于是建立强度条件 可见,在单向应力状态下,强度条件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实际构件危险点的应力状态往往不是单向的。实现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实验,要比单向拉伸或压缩困难得多。常用的方法是把材料加工成薄壁圆筒(图10-1),在内压p作用下,筒壁为二向应力状态。如再配以轴向拉力F,可使两个主应力之比等于各种预定的数值。这种薄壁筒

试验除作用内压和轴力外,有时还在两端作用扭矩,这样还可得到更普遍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实现复杂应力状态的其他实验方法。尽管如此,要完全复现实际中遇到的各种复杂应力状态并不容易。况且复杂应力状态中应力组合的方式和比值又有各种可能。如果象单向拉伸一样,靠实验来确定失效状态,建立强度条件,则必须对各式各样的应力状态一一进行试验,确定失效应力,然后建立强度条件。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和工作的繁重,往往是难以实现的。解决这类问题,经常是依据部分实验结果,经过推理,提出一些假说,推测材料失效的原因,从而建立强度条件。 图10-1 经过分析和归纳发现,尽管失效现象比较复杂,强度不足引起的失效现象主要还是屈服和断裂两种类型。同时,衡量受力和变形程度的量又有应力、应变和变形能等。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材料的失效现象和资料,对强度失效提出各种假说。这类假说认为,材料之所以按某种方式(断裂或屈服)失效,是应力、应变或变形能等因素中某一因素引起的。按照这类假说,无论是简单应力状态还是复杂应力状态,引起失效的因素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造成失效的原因与应力状态无关。这类假说称为强度理论。利用强度理论,便可由简单应力状态的实验结果,建立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条件。至于某种强

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虽然说着相同的语言,却有着许多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与生活习惯。在很多生活细节上,你一眼就能区分出高冷的英国人和不拘小节的美国人。 一、语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描述语言与文 化的关系时说:“语言永远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都 直接或间接地与所属文化相关联。归根结底,离开了相关文化,词汇就失去 了意义。文化的不同自然而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包 括语言差异。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并不是两种独立的语言。众所周知,美国是由英国 在北美的殖民地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国家,英语也是被移民美国的英 国人带去的。在过去的几百年时间里,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发展各不相同,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这些差异体现在发音、拼写、词汇等方面。 正如每个地方有自己的方言一样,英美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相距甚远,发 音规律各不相同。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把英语发音归为英音和美音两类。在 拼写上,美国英语较之英国英语更简洁,更接近发音,如color(美)/colour(英),realize(美)/realise(英),theater(美)/theatre(英),prolog(美)/prologue(英)。英美语 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体现在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表达同样的意思时选词倾向不同,如flat(英) /apartment(美),lift(英)/elevator(美),rubber(英)/eraser(美),postbox(英)/mailbox(美),film(英)/movie(美)。 二、人口 英美两国同为移民国家,但人口组成各不相同。 英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从欧洲入侵英国的不同人种组成,包括伊比利 亚人(Iberians)、凯尔特人(Celts)、古罗马人(Romans)、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北欧人(Danes)、诺曼人(Normans)。其中入侵英国的日尔曼

英国教育体系的五大阶段

英国教育体系的五大阶段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英国优越教育专家表示,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延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和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中英教育制度的差别使得两国的学生在年龄和学业程度上无法一一对应,因此中国的学生在考虑赴英留学的时候,必须要充分了解两种教育制度的区别,准确判定自己目前的受教育水平处于英国教育体系的哪一个位置。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课程和安排合理的学习计划。 英国的教育体系 英国教育体系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 第二阶段是5-11岁的小学教育; 第三阶段是11岁-16岁的中学教育。5岁-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责必须的学费、书籍和必要的供应。16岁-18岁是中学高级班(或大学预备班),为中学至大学的过渡期; 第四阶段为大学教育。一般从18岁开始,读本科需要3年-4年(医科为5年),可取得学士学位。硕士通常为1年-2年,博士为3年-5年; 第五阶段为16岁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青年和成人的职业教育(正规大学不算在内),方式有全日、半日和业余时间。学制的长短在各地、各部门、各专业均不相同; 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 英国的学生从四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全免费的国家福利,学校甚至还提供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家长必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小学教育一般持续到11岁,然后进入中学。英国的中学不分初中高中,从中一(Form 1)到中五(Form 5)共五年的时间。 普通中学教育(GCSE) 普通中学证书(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是指完成中学教育最后两年(中四、中五)后取得的文凭。学习GCSE课程的中国留学生较少,只适合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学生选读。 GCSE的评分方法 Grade A* 杰出(A good result of exceptional quality) Grade A 进入延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所需要的较佳成绩 (The higher grades needed for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Grade B Grade C Grade D 达到平均水平,是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成绩 (Regarded as average grades-a good base from which to grow) Grade E Grade F 成绩较低,总算有用。 (The lower, bu still useful, grades of achievement) Grade G Ungraded 没有评分(Unfortunately, no score) 以上就是英国优越教育专家对英国最新教育体系的相关介绍。

英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异同Word版

英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异同 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量发展个人才能,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英国的中小学教育属于强制性教育,所有的人在五岁至十六岁期间均要接受义务教育。美国教育制度和大多数其它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不同点,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所以说重视教育,致力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是英美教育的共同的特点。当然英美两国的教育是有其各自特色;英国的教育比较规范,美国的教育比较开放、讲究实用主义。就大学的教育来说英国大学的教学质量是世界最好的,但是美国大学的优势在研究上,另外制度更宽松一点,不像英国,在课程安排和毕业时间上太过僵硬。 英美两国有着同源的文化是两国教育具有共同点的历史背景,美国的教育继承了欧洲古老的教育传统,但是发展到今天已有自己特色。虽然英美有着同源的文化,但是两国的区别还是很大的。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而美国是联邦总统制的国家,两国有着不同的教育制度,这是两国教育不同的只要原因。 1、分句翻译 Britis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英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异同 UK education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ir personal skills, And these can be trained,And thus contribute to society.Britain's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re compulsory education,All the people in five ten-year-old were to accep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period. United States education system and most other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 major difference,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veryone in the society but do not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the small number of people.

英国教育体系的五个阶段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英国优越教育专家表示,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延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和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中英教育制度的差别使得两国的学生在年龄和学业程度上无法一一对应,因此中国的学生在考虑赴英留学的时候,必须要充分了解两种教育制度的区别,准确判定自己目前的受教育水平处于英国教育体系的哪一个位置。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课程和安排合理的学习计划。 英国的教育体系 英国教育体系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 第二阶段是5-11岁的小学教育; 第三阶段是11岁-16岁的中学教育。5岁-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责必须的学费、书籍和必要的供应。16岁-18岁是中学高级班(或大学预备班),为中学至大学的过渡期; 第四阶段为大学教育。一般从18岁开始,读本科需要3年-4年(医科为5年),可取得学士学位。硕士通常为1年-2年,博士为3年-5年; 第五阶段为16岁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青年和成人的职业教育(正规大学不算在内),方式有全日、半日和业余时间。学制的长短在各地、各部门、各专业均不相同; 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 英国的学生从四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全免费的国家福利,学校甚至还提供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家长必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小学教育一般持续到11岁,然后进入中学。英国的中学不分初中高中,从中一(Form 1)到中五(Form 5)共五年的时间。 普通中学教育(GCSE) 普通中学证书(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是指完成中学教育最后两年(中四、中五)后取得的文凭。学习GCSE课程的中国留学生较少,只适合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学生选读。 GCSE的评分方法 Grade A* 杰出(A good result of exceptional quality)

英国教育制度和美国教育制度2

英国教育体制简介 英国对所有五至十六岁的儿童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就课程和学历资格而言,英国存在两种不同的体制,一种是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教育体制,另一种是苏格兰教育体制。 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 在私立学校体系,家长一般都要付学费;在公立学校体系,教育是免费的。公立学校通常不接收年龄十六岁以下的外国学生。 学龄前教育 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都提供学龄前教育。很多儿童在三岁或四岁时开始在幼儿园或小学的幼儿班接受教育。 预备教育 私立学校为五岁至十三岁儿童提供预备教育(或小学教育)。很多外国学生通常在七岁时以寄宿学生的形式入学。在十一岁或十三岁的时候升入私立中学学习。 小学教育 这是公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绝大多数英国儿童提供教育。儿童五岁时上小学,一般在十一岁时升入中学或学院。 中学教育 英国所有中学为学生提供教育直至他们年满十六岁,学校帮助学生准备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或者同等水平课程考试。相当数量的外国学生在十一岁或十三岁时来英国上中学,其中很多人上私立寄宿中学。 十六岁以后教育 中学生在十六岁完成强制性义务教育以后,就可以合法地离开学校,开始工作。不过,大多数学生会以预科学生的身份进入预科学院或者延续教育学院,在那里学习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或者同等水平课程。外国学生一般在这个阶段来英国接受教育,如学习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为在英国学习延续课程或上大学做准备。 十八岁以后教育 预科生一般在十八岁时完成中学教育。然后,大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延续教育课程或攻读高等教育课程。

延续教育(FE) (包括职业课程和部分本科课程) 延续教育是指为年龄十六岁的中学毕业生继续提供的教育和培训。英国有六百多所公立和私立学院开设延续教育课程。这些学院开设的课程种类广泛,包括英语语言课程、某些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课程、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及其同等水平课程、职业课程、衔接课程以及部分本科生课程。 高等教育(HE) (包括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和MBA) 高等教育是指大学、学院及其他院校提供的本科以上课程教育和培训。英国有九十多所大学和五十多所高等教育学院。它们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课程,大多数课程学习结束时可以获得学位或同等学历,研究生学历或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美国教育体制 [日期:2006-02-09]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美国的教育是先有教会和私立学校后有公立学校, 故传统的教育体制是地方分权制和公私并举制 美国立国时的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各州的教育.1865年南北内战结束后美国开始感到设立中央教育领导机构的必要性。 1868年才在内政部中设教育总署, 也只是管理很少的联邦教育经费, 为各州的学校提供帮助和咨询,直到1979年才正式建立了联邦教育部. 各州的教育委员会和下属的地方学区委员会, 与基层学区委员会仍然分别掌握各地的教育大政,发展计划, 经费分拨等实权. 但联 邦政府由于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和1958年以来几部教育大法(如<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天才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等)的颁布实施,使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逐步渗透到州和地方, 对全国施加有力的影响. 教育既以全民为对象,并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未来,故教育既是国家的大事, 又是各州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大事,大家都把人力, 物力, 财力, 精力投到教育上,使形成教育多轨制,调动起多方面办教育的积极性, 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办" 三全"(全民,全面,全程)教育, 这是美国教育体制的最大特色. 这比单纯靠政府出资(单轨制)办学, 按计划经济规律去办教育有更高的效率和良好的效果.美国众多的社会团体(宗教, 工会,企业)和教育团体( 教育基金会, 协会, 研究会)对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革起了巨大的作用,如天主教, 卡内基,福特,洛克菲勒等基金会,以其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舆论来推动教育的各项实验,教改, 科研及设立新专业,传播先进经验, 提出教育宗旨与政策建议等,其影响力和潜能往往超过政府部门.

材料力学B试题7应力状态_强度理论.docx

40 MPa .word 可编辑 . 应力状态强度理论 1. 图示单元体,试求60100 MPa (1)指定斜截面上的应力; (2)主应力大小及主平面位置,并将主平面标在单元体上。 解: (1) x y x y cos 2x sin 276.6 MPa 22 x y sin 2x cos232.7 MPa 2 3 1 (2)max xy( x y) 2xy281.98MPa39.35 min22121.98 181.98MPa,2 ,3121.98MPa 12 xy1200 0arctan()arctan39.35 2x y240 200 6060 2. 某点应力状态如图示。试求该点的主应力。129.9129.9解:取合适坐标轴令x25 MPa,x 由 120xy sin 2xy cos20 得 y 2 所以m ax x y ( xy ) 2xy 2 m in 22 129.9 MPa 2525 (MPa) 125MPa 50752( 129.9)250 150100 MPa 200 1 100 MPa,20 ,3200MPa 3. 一点处两个互成45 平面上的应力如图所示,其中未知,求该点主应力。 解:y150 MPa,x120 MPa

.word 可编辑 . 由得45x y sin 2xy cos 2x 15080 22 x10 MPa 所以max xy(x y) 22 22xy min y x 45 45 45 214.22 MPa 74.22 1214.22 MPa,20 , 45 374.22 MPa 4.图示封闭薄壁圆筒,内径 d 100 mm,壁厚 t 2 mm,承受内压 p 4 MPa,外力偶矩 M e 0.192 kN·m。求靠圆筒内壁任一点处的主应力。 0.19210 3 解: xπ(0.104 40.14)0.05 5.75MPa t 32 x y pd MPa 50 4t pd MPa 100 2t M e p M e max x y(x y ) 2 xy2 min22100.7 MPa 49.35 1100.7 MPa,249.35 MPa,3 4 MPa 5.受力体某点平面上的应力如图示,求其主应力大小。 解:取坐标轴使 x 100 MPa,x 20MPa40 MPa100 MPa xy x y 12020 MPa 22cos2x sin 2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一、英美语言差异: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三、美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向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人开放)、国际性、灵活性(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满足不同目标的人的需要,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的特点,使美国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而英国人的保守与严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严谨的学风,完善的教育体系。它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控体制,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科研水平评估结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国的高等教育会定期受到检查。英国大学的科研水平长期保持了一个很高水平,也是与这个质量监控体制分不开的,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发明起始于英国,比如第一只克隆羊,就培养于爱丁堡大学。英国教育的质量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考核上,有的专业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只差一点而放学生一马,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风度有力地保证了教育质量。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风格,竟都共同代表着世界教育

(完整版)四大强度理论基本内容介绍

四大强度理论基本内容介绍: 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应力,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应力σ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σb,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于是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是: σ1=σb。σb/s=[σ] 所以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σ1≤[σ]。 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εu,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破坏。 εu=σb/E;ε1=σb/E。由广义虎克定律得:ε1=[σ1-u(σ2+σ3)]/E 所以σ1-u(σ2+σ3)=σb。按第二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σ1-u(σ2+σ3)≤[σ]。 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τmax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切应力τ0,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依轴向拉伸斜截面上的应力公式可知τ0=σs/2(σs——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由公式得:τmax=τ1s=(σ1-σ3)/2。所以破坏条件改写为σ1-σ3=σs。 按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σ1-σ3≤[σ]。 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四大强度理论适用的范围 各种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其应用 第一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1、应用 材料无裂纹脆性断裂失效形势(脆性材料二向或三向受拉状态;最大压应力值不超过最大拉应力值或超过不多)。 2、局限 没考虑σ2、σ3对材料的破坏影响,对无拉应力的应力状态无法应用。 第二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1、应用 脆性材料的二向应力状态且压应力很大的情况。 2、局限 与极少数的脆性材料在某些受力形势下的实验结果相吻合。

材料力学四个强度理论

四大强度准则理论: 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应力,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应力σ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σb,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于是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是: σ1=σb。σb/s=[σ] 所以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σ]。 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εu,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破坏。 εu=σb/E;ε1=σb/E。由广义虎克定律得: ε1=[σ1-u(σ2+σ3)]/E 所以σ1-u(σ2+σ3)=σb。 按第二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u(σ2+σ3)≤[σ]。 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τmax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切应力τ0,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τmax=τ0。 依轴向拉伸斜截面上的应力公式可知τ0=σs/2(σs——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由公式得:τmax=τ1s=(σ1-σ3)/2。 所以破坏条件改写为σ1-σ3=σs。 按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σ1-σ3≤[σ]。 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发生塑性破坏的条件为: 所以按第四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sqrt(σ1^2+σ2^2+σ3^2-σ1σ2-σ2σ3-σ3σ1)<[σ]

英国教育体系英文版介绍短文

英国教育体系英文版介绍短文 英国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这里就有它的英文版介绍。下面为大家带来英国教育体系英文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The events that lead directly to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system of education in England are to be sought main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century. There were certain individual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who were in favour of widespread education,however,for a number of reasons,they did not have the backing either of the government or of the https://www.360docs.net/doc/d312753552.html,ter on in the century leaders of the Chartist Movement and the Radicals were in favour of some sort of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However,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re was no widespread desire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population as a whole.In the social legislation of this period education did not become a real priority until the year of the first Education Act,1870. Obstacles in way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free compulsory education

四大强度理论对比

四大强度理论 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应力,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应力σ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σb,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于是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是: σ1=σb。σb/s=[σ] 所以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σ]。 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εu,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破坏。 εu=σb/E;ε1=σb/E。由广义虎克定律得: ε1=[σ1-u(σ2+σ3)]/E 所以σ1-u(σ2+σ3)=σb。 按第二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u(σ2+σ3)≤[σ]。 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τmax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切应力τ0,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τmax=τ0。 依轴向拉伸斜截面上的应力公式可知τ0=σs/2(σs——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由公式得:τmax=τ1s=(σ1-σ3)/2。

所以破坏条件改写为σ1-σ3=σs。 按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σ1-σ3≤[σ]。 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 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发生塑性破坏的条件为: 所以按第四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 2、sqrt(σ1^2+σ2^2+σ3^2-σ1σ2-σ2σ3-σ3σ1)<[σ] 四个强度理论的比较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 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

工程力学中四种强度理论

为了探讨导致材料破坏的规律,对材料破坏或失效进行了假设即为强度理论,简述工程力学中四大强度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四大强度理论基本内容介绍: 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应力,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应力σ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σb,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于是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是: σ1=σb。σb/s=[σ] 所以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σ]。 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εu,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破坏。 εu=σb/E;ε1=σb/E。由广义虎克定律得: ε1=[σ1-u(σ2+σ3)]/E 所以σ1-u(σ2+σ3)=σb。 按第二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u(σ2+σ3)≤[σ]。 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τmax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切应力τ0,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依轴向拉伸斜截面上的应力公式可知τ0=σs/2(σs——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由公式得:τmax=τ1s=(σ1-σ3)/2。 所以破坏条件改写为σ1-σ3=σs。 按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σ1-σ3≤[σ]。 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

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二、四大强度理论适用的范围 1、各种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其应用 第一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1、应用 材料无裂纹脆性断裂失效形势(脆性材料二向或三向受拉状态;最大压应力值不超过最大拉应力值或超过不多)。 2、局限 没考虑σ2、σ3对材料的破坏影响,对无拉应力的应力状态无法应用。 第二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1、应用 脆性材料的二向应力状态且压应力很大的情况。 2、局限 与极少数的脆性材料在某些受力形势下的实验结果相吻合。 第三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1、应用 材料的屈服失效形势。 2、局限 没考虑σ2对材料的破坏影响,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第四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1、应用 材料的屈服失效形势。 2、局限 与第三强度理论相比更符合实际,但公式过于复杂。 2、总结来讲: 第一和第二强度理论适用于:铸铁、石料、混凝土、玻璃等,通常以断裂形式失效的脆性材料。 第三和第四强度理论适用于:碳钢、铜、铝等,通常以屈服形式失效的塑性材料。 以上是通常的说法,在实际中,有复杂受力条件下,哪怕同种材料的失效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