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是人生第一个反抗期的开始

两岁是人生第一个反抗期的开始
两岁是人生第一个反抗期的开始

两岁是人生第一个反抗期的开始(第二个是青春叛逆期,还有六岁左右有个中间反抗期),使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孩子顺利地渡过这个难缠期。两岁反抗期{指一岁多到三岁多的孩子}尽管是正常的,但是如何对待却不可轻忽。这个阶段,如果发展得好,孩子可以逐渐成长为一个既自主又懂得遵守规则的幼儿,如果发展得不好,则可能变得娇纵任性,或者过分顺从、退缩,没有主见。

好象还是昨天,你的孩子还是那个襁褓中的乖宝宝,除了吃吃睡睡还什么都不会,转眼之间,他不仅会挣脱你的手去做你不让他做的事,甚至会开始用他极其有限的词汇开始和你顶嘴!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的“造反”其实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婴儿期的孩子还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对他来说,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而到了两岁左右,孩子明确意识到“我”的存在,也意识到“我”是有着自己的想法、愿望,和他人不同。因此,他就需要通过行动体验自己的独立,也证明自己的独立。所以,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反抗是正常的发展阶段,并不是你的孩子特别淘气,也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特别有问题。

一般来说,几乎没有哪个孩子在三岁以前没有闹过,两岁多的孩子每周发脾气一到两次是正常的。而且,越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强的孩子“造反”的程度越强。

应对两岁反抗期的实用策略:

兵来将挡

典型场景1:游戏场上拖不走

分明已经在游戏场上玩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到了吃饭时间了,“咱们该走了吧”“不!”又过了5分钟再问:“现在必须回家了,走!”“不!就不!”最后,演变成一场生拉硬拽和号啕大哭。

解析:孩子为什么那么固执

孩子有时显得非常固执,很难让他们遵守成人设定的活动安排。这其实和他们的认知水平有关。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什么时间观念,不能预期未来,他们是典型的“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的状态。因此,当他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时,让他们转换活动往往会遇到强烈的抵抗。

应对:转换活动技巧

要让活动的转换能够顺畅,家长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比如,让他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有预期,你告知他随后的事情:“我们要回家吃饭了,妈妈让你帮忙拌沙拉好不好”

另一个技巧就是提前警告。比如,每次转换活动前,都在10分钟、5分钟、1分钟的时候给予警告:“再过……分钟我们就要回家了。”虽然他开始可能不明白几分钟的含义,但如果你每次都这样做,他就会逐渐习惯,并且逐渐有了时间观念。

当然,一旦到了所说的时间,你要能够果断地带孩子走,不拖泥带水。一开始你也许会遭到抵抗,但当孩子习惯后,就会很简单,不会每次离开游戏场都像打仗一样。相反,如果你无法坚持,那么什么技巧都没有用!

关键词:常规

有没有想过幼儿园老师为什么能够看那么多孩子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幼儿园的每日活动都有相对严格的常规和时间安排,但是在家里,我们往往过分随意,向孩子过多让步,孩子就会觉得没有什么是必须遵守的。如果在家也能比较规律地生活,那么在日常活动上,孩子发脾气的可能就会比较少啦!

典型场景2:专门挑公开场合给大人难看

在商场,本来是买别的东西,但路过玩具区时,孩子突然看见了一组积木非买不可,而类似的积木你已经买给他了,你说不行,他就开始大哭。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目光,你没办法,狠狠心,买了这套价格不菲的积木。

解析:孩子为什么会在公开场合大闹

孩子可能在家里发脾气,也可能在公共场合发脾气。也许我们在家里还可以理智处理,但是在别人的目光之下,还要保持理智、维持原则,就有点困难了。一旦孩子发现父母在公共场合很容易让步,他就会学会在公共场合大闹来控制父母。

应对:脸皮要厚,态度要坚决

孩子当众大闹,绝对考验你的心理承受力:他人的目光有幸灾乐祸的,有怀疑你虐待孩子的,有认为孩子粗鲁一定是家长粗鲁的……对待这种目光,最好就是假装没看见。不为他人目光所影响,不因孩子的哭闹和处在公共场合而对你的决定有所变更。如果孩子闹得离谱,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采取“冷处理”,带孩子离开“事发现场”,把孩子带到一个相对安静和私密的环境,等他闹够了再出来。其实,家长控制孩子行为的手段很多,对于比较严重的发脾气,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比如不给他看动画片等,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关键词:原则

原则之所以称之为原则,就是因为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恒常性。坚持原则的好处是:如果你不轻易因为外在的变化而变化,孩子也不会因为换了环境就换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多个照看者的配合,保证原则可以一以贯之。

有备无患

如何预防孩子发脾气

1. 让孩子的能量找到适当途径发泄。

孩子活跃好动,长时间闷在室内会烦躁,只要天气许可,每天要进行至少一个小时的户外运动,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能力发展都有益。

2. 充分照顾孩子的生理需求。

孩子饿了、累了、困了,就容易发脾气。尤其是节假日,生活节律会打乱。因此在安排上需要考虑孩子的需要。

3. 少让孩子当“小大人”。

尽量多带孩子去适合孩子的场合,如果必须去成人的场合,要事先为他准备打发时间的物品,如体积不大的玩具,喜欢的书,蜡笔和纸张等,否则,如果他感觉很无聊,就容易通过闹事获得注意。

4. 提前告诉孩子规矩。

如果带他去陌生的场合,最好提前告诉他规则。比如去超市没付钱不能吃购买的食品,去博物馆不能摸展品。这样到了现场,你就比较容易管他,即使他不能遵守也容易纠正,因为事先有约,他自知有错。

5. 教给孩子表达自己的语言。

如果孩子会说“我不高兴”,他就会少一些用跺脚、尖叫和打人来表达自己的不高兴。如果他会说“这是我的,请你给我。”他就会少一些直接去抢东西。你需要教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需要、情绪的语言。

6. 明确主次,抓大放小。

什么该管,什么可不管,要有重点。一般来说,凡涉及孩子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健康的事,要坚持原则。但对于没有大碍的事,不妨先放一马。多数时候宽松,但在该严格的地方能够保证“不就是不”,你的教育就可算是成功了。反之,什么都想管,反而会什么都管不住。

7. 身教重于言教,自己保持冷静。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如果你自己也大发脾气,怎么能让孩子学会冷静面对挫折呢对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冷处理”。对自己,你也需要给自己着急上火的头脑做一点“冷处理”。

8. 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

有时,孩子的所谓“不听话”,不过是正常的要求自主的行为,比如要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也许他做得太慢,而你正在赶时间,那你需要的是以后想办法调整时间让他可以尝试练习,而不是打击他自己做事的积极性。

9. 关注正面,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在多数情况下,孩子是非常可爱的。孩子需要我们的爱,也需要从我们的眼中看到自己是“好”的,是OK的。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给予孩子充分鼓励,忽视孩子那些不重要的失误,你和孩子都会感觉更加愉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