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治疗进展论文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进展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由于腰椎的骨与软组织因某种原因而发生形态与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导致脊神经根受到压迫而出现特有的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在65岁以上患者需行手术的脊柱疾病患者中占第一位。

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轻度椎管狭窄,症状较轻,并对生活、工作影响不严重者;atlas等通过4年随访得出,中重度狭窄患者组手术的疗效优于症状相对较轻的非手术组。故也并不要求所有患者都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后再手术,同时无论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均有部分患者疗效不满意,故对症状较轻者不主张手术。

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理疗、按摩、硬膜外注射药物、腰骶部支具、牵引。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很少有证据表明药物治疗可以提供长期的疗效,物理治疗和锻炼只对某些患者有一定症状缓解作用,按摩对症状缓解作用的证据不足;在影像学辅助下硬膜外注射激素或者神经营养药物可以获得短期的疗效,如果进行多次注射可以对下肢症状患者产生长期疗效;腰骶部支具治疗通过增加局部的稳定性可以改善症状。在保守治疗方法中目前证明在影像学辅助下的多次硬膜外注射药物对退行性腰推管狭窄症具有长期疗效。

手术治疗

神经减压术:①全椎板切除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术后手术节段神经减压长期疗效不佳。目前多主张尽量

腰椎管狭窄治疗方法

腰椎管狭窄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大多数的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经过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 明显缓解,保守治疗方式主要包括: 1.一般取屈髋、屈膝位侧卧,休息3~5周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对于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引起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及 肺炎等并发症,建议不宜超过2~3周。 2.药物治疗:给予适量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NSAIDS)。 3.功能锻炼:腰椎屈曲可使椎管容量和有效横截面积增大,减轻对马尾神经的挤压。腹肌肌力的增强也可拮抗神经组 织所受到的椎管机械性压力。 4.支具应用:腰围(或腰椎保护性支架)可减轻脊柱运动时关节突及椎间盘对马尾神经根动态的牵拉及压迫。但不宜 长期应用,容易造成肌肉萎缩。 5.硬膜外间隙注入类固醇药物可起到局部消炎作用,不是理想方法。部分病人暂时缓解疼痛,曾见骶管内注射后病情 加重及瘫痪。多次注射引起神经粘连,增加手术难度。 6.其他牵引、局部封闭、针灸、推拿等。 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自觉症状明显且持续性加重, 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现明显的神经根痛和明确的神 经功能损害,尤其是严重的马尾神经损害;以及进行性加 重的腰椎滑脱、侧弯伴随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则需要进 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减压术,或同时行减压、融合术,

有时加固定的稳定手术。复杂的腰椎管狭窄症:系除有腰椎管狭窄症状之外,尚伴有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有椎间不稳定、退变性滑脱、椎间孔狭窄等,比较复杂,需要综合对症处理。 术后并发症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手术,已经过几十万例、上百万例患者的检验。但任何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风险,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也不例外。手术相关并发症有术中出血、血管损伤、硬脊膜损伤、马尾神经损伤、神经根损伤等。手术后围手术期有可能出现休克、深静脉栓塞,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尿路感染,腹胀呕吐等全身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异常,迅速给予正确处理。 尽管存在以上风险,只要诊断明确,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操作仔细,术后密切观察,严格遵守诊疗常规,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发生上述并发症的可能性极低,至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就更罕见了。至于民间相传的手术导致瘫痪的情况更是极为罕见。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手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 一、下肢疼痛未消失 可能患病时间太长,神经受压过久,或者压迫太厉害,导致神经根炎症不能消退,功能难以恢复。(术后给予充分的营养神经药物,大多患者会有较满意的好转。)或患者术后活动不当,或神经根管狭窄压迫未解除。若术后疼痛消失,一段时间以后复发,或健侧肢体出现疼痛,最常见

腰椎管狭窄综述

浅谈对中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腰椎管狭窄(lumberspinalstenosis,LSS)的概念是由英国人Verbiest在1949年首先提出的,指椎管、神经根管和神经孔的狭窄。[1]腰椎管狭窄的发病率尚未有流行病学的可靠依据,但是65岁以上的接受脊柱外科手术的人群,大多是由此病引起的。[2]目前治疗此病西医外科手段即为手术切开减压以改善患者症状,但手术风险大、创伤大,术后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中医手段包括中药内服、小针刀、针灸、推拿、理疗(牵引、红外线疼痛治疗等),相比较手术疗法,中医保守治疗手段创伤小,无副作用,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医治疗LSS进行一个梳理。 1.腰椎管狭窄的现代医学认识 腰椎管狭窄的定义为腰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单一平面或多平面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神经及血管受压出现临床症状。[3]此病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的,本文只谈论后天性的腰椎管狭窄。后天性的腰椎管狭窄可以由骨关节炎、关节增生、黄韧带增厚、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导致。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病人,主诉通常为腰骶部的疼痛,会阴部的麻木膨胀感,双下肢的疼痛、麻木感,排尿费力,通常存在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的下肢软弱无力,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上坡容易下坡难,前屈时疼痛、麻木减轻以及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体征方面可以有椎旁压痛,严重者可有下肢感觉、肌力、肌腱反射改变,弯腰和(或)腰过伸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影像学检查方面可有X线、CT或MRI显示腰椎退行性病变,椎管中央矢状径<13mm,侧隐窝<3mm。[4] 2.腰椎管狭窄的中医认识 2.1中医古籍对腰椎管狭窄病因病机的记载 中医将LSS归类为“痹症”或“腰痛”,且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根据疼痛的部位和影响范围将之分为腰背痛、腰脊痛、腰椎痛、腰尻痛、腰胁痛、腰腹痛等;病因方面,则认为主要是外伤、肾虚、风寒湿邪有关。相关的文字记载如下:“肾者腰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虚,故腰背痛而胫酸”,“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锢,腰椎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有“夫腰痛有五,一曰阳气不足,少阴肾衰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而痛;三曰肾虚劳役伤肾而痛;四曰坠堕地伤腰而痛;五曰寝卧湿地而痛。”;首次提出了卒腰痛和久腰痛的概念(即急、慢性腰痛)。《仁斋直指方》有云:“肾气一虚,凡中风受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堕伤,与夫失志作劳,种种腰痛,迭见而层出矣。”《丹溪心法》将腰痛归为“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五类。综上所述,肾虚为腰痛之本,风寒湿邪侵袭为该病的外在致病因素,同时外伤所导致的气滞血瘀又是一大外因,各个因素互相掺杂,故腰痛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3.腰椎管狭窄的中医治疗手段

剖宫产术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进展

剖宫产术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7-08-03T15:16:09.56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8期作者:岳立稳[导读] 目前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等。 天津市宝坻区妇产医院产科 301800 摘要:随着二孩政策放开,高危产妇增多,剖宫产率上升,剖宫产产后出血量多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产科危急重症。产后出血发生原因主要有四种,即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最主要的原因。如处理不及时,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及后遗症,严重可危及产妇生命。目前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等。现将剖宫产术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24小时内,产妇失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时超过1000ml,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1]。产后出血是不能避免的。剖宫产术中要求产科大夫选择快速、有效、对产妇损伤小的方法减少出血,防止并发症发生。以下对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治疗综述如下: 1 物理治疗 1.1按摩子宫 是最简单、快速的止血方法,术中发现子宫收缩乏力,直接按摩子宫,同时及早应用宫缩剂,直至子宫收缩出现皱褶,出血减少,通过按摩子宫刺激子宫收缩使血窦关闭,减少出血。要求按摩者保持按摩力度均匀,手法有节律、轻柔。待产妇子宫收缩功能恢复并能够保持正常收缩状态时,便可停止按摩。剖宫产术后可采取持续按压宫底,一般至术后2小时。 1.2宫腔置水囊 对于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前置胎盘时,胎盘剥离面出血,压迫剥离面血窦,使子宫血管收缩闭合止血,术中从子宫切口处放置BakriI球囊,球囊顶部达宫底,另一端自宫颈送置阴道外,间断缝合子宫切口,缝线不结扎,注入生理盐水100ml,结扎子宫切口,视宫腔大小,注入生理盐水最大达500ml,球囊另一端接引流袋,观察宫腔出血量,定期行B超检测宫腔有无出血,观察宫底高度,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球囊24小时B超检测下取出。取出前予以宫缩剂剂。 1.3宫腔纱条填塞 术中将无菌不脱脂棉纱布宽6-8m,长1.5-2m,4-6层自宫底由内向外有序填紧宫腔,不能留有空隙,24小时后取出,取出时静脉滴注缩宫素,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宫腔填纱有造成隐匿出血风险。岑丹洁等[2]报道 l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经官腔纱布填塞术后8例成功,成功率达 80%。官腔纱布填塞术止血机理:(1)宫腔的纱布可刺激子宫体压力感受器,通过大脑皮层激发子宫收缩;(2)纱布压迫胎盘剥离面的血窦止血;(3)纱布填满官腔,使交织于子宫肌壁间的血管受到牵拉和压迫而被动“结扎”。三者共同作用,能有效控制严重的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不易观察出血情况,临床使用时慎重。 2 药物治疗 临床上使用药物有缩宫素、米索前列醇、卡贝缩宫素、垂体后叶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麦角新碱,卡贝缩宫素为长效宫缩剂,可维持2小时,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为强效宫缩剂,能使整个子宫强直收缩,费用高。麦角新碱对子宫下段收缩效果好,可使血压升高,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少。 2.1 缩宫素 能刺激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是临床用于治疗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主要药物,选择性较高,能与兴奋子宫平滑肌上的宫缩素受体发生结合,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价廉等优点。主要是通过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的方式给药,肌内注射3-5分钟起效,静脉滴注立即起效,半衰期1-6分钟,具有受体饱和性,用药剂量不超过80U/24h。大剂量应用可引起高血压及水潴留。 2.2 前列腺素 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的20碳不饱和脂肪酸,PGE2α对妊娠期子宫有兴奋作用,增加子宫平滑肌的节律收缩,多用于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临床上常用米索前列醇,为合成前列腺素E1,可口服及直肠给药,剖宫产术后多直肠600ug,可预防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卡前列甲酯栓是合成的前列腺素F2ɑ(PGE2ɑ)衍生物,对子宫平滑肌有很强的收缩作用。近年来临床上经阴道或直肠给药用于预防产后出血,其效果肯定。有文献报道:卡前列甲酯栓具有比催产素更强的子宫收缩作用,可减少产后出血率。 2.3垂体后叶素 垂体后叶素可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收缩,有兴奋平滑肌并使其收缩的作用。垂体后叶素6-12u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脉缓慢滴注,不良反应头痛、出汗、心悸、胸闷、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慎用。 2.4 卡前列腺素氨丁三醇 (欣母沛)其含天然的 PGF2D的一15甲基衍生物的氨丁三醇盐溶液,为强效子宫收缩剂,使子宫体及子宫下段强直收缩。当使用按摩子宫、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等效果不好的子宫收缩乏力性子宫出血。剖宫产术中可宫肌注射250ug,用药 3分钟起效,30分钟达高峰,作用维持 2小时。如效果不满意15分钟后可重复应用,最大剂量 2mg。欣母沛对于宫缩乏力早用效果好,当出血大于1000ml时效果不好。临床上对于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产妇,如巨大儿、多胎妊娠、瘢痕子宫、前置胎盘、羊水过多等可以预防用药,胎儿娩出后可立即宫及注射欣母沛。使用欣母沛时勿直接入血。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胸闷、憋气及血压升高。为一过性。对高血压、哮喘及心脏病患者禁用。 3手术治疗 3.1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剖宫产术中在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经按摩子宫及药物治疗不能纠正时,考虑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手术简单、快速、有效。将子宫取出腹腔,阔韧带下部近子宫内口水平无血管区进针,以I号可吸收线深扎子宫边缘肌层后缝扎,两侧均结扎,。有文献报道[3]用此法治疗103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成功率为 83%。 3.2子宫捆绑术缝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的护理论文:腰椎管狭窄症的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的护理论文:腰椎管狭窄症的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为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和学习。2008-2010年,我院对40例腰椎管狭窄症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0例均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其中年纪最大者78岁,最小者42岁。平均年龄为49岁。病变位于l1-s1。单纯腰椎管狭窄者1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22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1例。 1.2 临床表现: (1) 发病年龄均在40岁以上。(2)有劳累史,反复发作的腰痛和腰腿痛病史。(3)间歇性跛行。行走数十米或数百米不等,症状逐渐加重。但骑车一般不受影响。(4) 病情重者下肢麻痹无力,行走困难,肌肉轻度萎缩,甚或大小便异常。(5) 影像学特征:x片,腰脊髓造影,ct扫描,磁共振成像检查,符合腰椎管狭窄症标准。 2 结果 本组40例均保持随访,最长8个月,最短三个月,平均六个月。病人术前臀部及下肢麻痹,腰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消失,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术后未发现坐骨神经痛,腰痛等并发症。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病人病情较重,病程长,易出现焦虑,悲观情绪。对手术持怀疑态度。担心术后肢体康复程度,劳动能力是否丧失。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给病人以理解,关心和安慰。使之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向病人介绍同病区相同疾病好转的例子。告知病人术后能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不影响术后的日常生活,工作等。使病人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做好各项辅助检查:病患均施行腰椎椎管ct扫 3.2 术后护理 (1)体位与翻身:患者术后卧板床,一般卧床3-4周。取左或右侧位。双膝间置软枕。术后初次翻身应在麻醉消失后3-5小时进行。防止过早翻身引起伤口活动性出血;在此之前,护士应按摩尾底部及其他受压部位皮肤,防止褥疮。视病人体质1-2小时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翻身时由护士协助病人,一手置病人肩部,一手置髂脊部,两手同时用力,作滚筒式翻身,动作应稳而准,避免脊柱过度扭曲造成术后伤口出血,一般平卧2-3小时,侧卧15-30分钟。 (2)体温与血压的观察:本组术后有3-5天的吸收热,一般不超过39.0℃。部分手术时间长者,为防止脊髓神经水肿,可用小剂量激素。血压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进行处

产后出血药物治疗进展

产后出血药物治疗进展 张 力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志码]A 凿燥蚤押10.11851/j.issn.1673-1557.2014.06.029优先数字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312945129.html,/kcms/detail/51.1688.R.20141119.1718.021.html 产后出血迄今仍然是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收集的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孕产妇死亡人数为289000人,产科出血仍然占死因第一位(27%)[1]。且近年各国文献还表明,产后出血和严重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呈持续增长趋势[2-3]。产后出血的处理包括药物治疗、子宫按摩或按压、保守性手术、血管栓塞、子宫切除等方法[4-5]。其中药物配合子宫按压是最基本的处理方法,如果这一步做好了,往往可以避免以后的手术干预。但临床恰恰是在药物的应用指征和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近年来药物治疗产后出血有不少进展,除了传统的缩宫素等宫缩剂被重新评价外,许多新型的药物和制剂已在临床应用。本文就治疗产后出血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缩宫素 缩宫素(催产素,oxytocin)是最传统最常用的增强宫缩的药物,一直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缩宫素通过与子宫平滑肌上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受体在子宫底和子宫体分布多,在子宫下段分布少,故缩宫素对宫底宫体作用强,而对子宫下段作用弱[6]。缩宫素可以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静脉滴注立即起效,但半衰期仅1~6min,故需持续给药;肌内注射3~5min 起效,作用可持续30~60min[7]。 关于缩宫素的预防性应用,Cochrane2013年更新了2001年的系统评价[8],指出:与安慰剂相比,任何剂量预防性应用缩宫素均显著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需要治疗性应用宫缩剂的比率;为达到最佳效果,建议作为积极处理第三产程的重要措施来预防性应用缩宫素,即在胎儿娩出后以10U静脉滴注(10U缩宫素加入500mL晶体液,滴速100~150mL/h);如果不能静脉给药,可以肌注。并指出今后研究趋势是:需要更多的安慰剂随机对照或双盲试验来提高数据的可信性,包括评估有效剂量、用药时机、给药途径等;另外需要更多在中低收入国家的研究。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就应该治疗性应用缩宫素,我国产后出血防治指南推荐的方法是[9]:先10U肌内注射或宫壁注射,以后10~20U加入500mL晶体液静脉滴注,常规给药速度250mL/h。按照这个速度输液,某些患者如心脏病、重度子痫前期等可能不能耐受,这类特殊患者可以用40U缩宫素加入500mL晶体液中,用静脉泵以50mL/h左右的速度输注,以减少液体用量,延长维持时间。 应用缩宫素的注意事项有:①避光并低于20℃保存。②因缩宫素有受体饱和现象,24h总量应控制在60~80U[9]。③缩宫素应用相对安全,没有明显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少见,但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高血压、水潴留和心血管副作用。应特别注意:椎管内阻滞(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和全麻的剖宫产患者,快速静脉推注未稀释的缩宫素可导致严重低血压和(或)心律失常[7]。临床上还有相当数量的产科医生习惯于一次性大剂量应用缩宫素,比如20U宫壁注射,再加20U静脉注射,这种用法不符合用药原则,应引起高度重视。2 卡贝缩宫素 卡贝缩宫素(carbetocin,商品名巧特欣)属于长效缩宫素制剂,静脉给药2min起效,半衰期40min,其临床和药理特性与缩宫素类似,也是与子宫平滑肌的缩宫素受体结合而发挥增强宫缩作用的。最近有学者使用宫内压力传感器对产后子宫收缩指标进行定量研究表明,应用卡贝缩宫素者子宫收缩的振幅和频率均高于应用缩宫素者,且持续时间也更长[10]。 临床上对卡贝缩宫素的研究集中在选择性剖宫产患者,经阴道分娩者给予卡贝缩宫素治疗的高质量研究较少。Cochrane2012年更新了2007年的系统评价[11],指出:剖宫产患者应用卡贝缩宫素比应用缩宫素更有效,可以显著减少需要治疗性应用宫缩剂和子宫按摩的比例;以后的研究在于评价卡贝缩宫素的经济-效益比,因为卡贝缩宫素的优势就是维持时间长而更有效、单次给药使用便捷,但价格贵。 目前卡贝缩宫素适用于硬膜外或腰麻下的选择性 364 E-mail:zhanglilxz@https://www.360docs.net/doc/d312945129.html,

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

1、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概念是:腰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狭窄所致马尾和神经根的压迫综合症,可因骨性椎管或硬脊膜囊狭窄引起,但不包括单纯椎间盘突出、感染或新生物所致的椎管内占位病变所引起的狭窄。椎间盘突出,如果与其他类型的狭窄同时存在,则也被视为病变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CT和MRT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椎管内形态结构变化能全面正确地显示。高龄严重的腰腿痛患者,不少是椎间盘突出合并有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腰椎管狭窄,少数系单独由腰椎管狭窄引起。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除发肓型外),均在腰椎退变性基础上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后又进一步促使退变过程加速。因此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在临床是相互伴随,在检查和治疗中应引起注意不应忽略。 2、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与分类 接受累的部位,腰椎管狭窄可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两类,局限性狭窄仅一个节段或一个节段的一部分狭窄,可分为中央椎管、侧隐窝和神经根管狭窄。 按病因将腰椎管狭窄分为发育性及继发性两种,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前后经的狭窄比横经明显,椎弓根缩短,狭窄累及节段较多。继发性椎管狭窄常由脊椎退行性改变、手术、外伤、脊柱滑脱引起,其他一些病变如畸形性骨炎,氟中毒、脊柱畸形、后纵韧带肥厚、骨化及黄韧带骨化亦可引起椎管狭窄。 脊椎退行性改变是引起椎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狭窄程度大致与脊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程度呈现正比,呈对称性,以腰4-5平面最常见。椎间盘突出及脊柱滑移进一步加重了狭窄。此种狭窄一般较局限,常位于关节突和椎间盘平面,可分为中央部狭窄和周围部狭窄两种。 3、腰椎管狭窄的病理改变

腰椎管狭窄症的实质是椎管管径小造成椎内神经受压,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系由于软骨发育不育造成的腰椎管狭窄,尤其是前后径的狭窄。 多数的腰椎管狭窄系由脊柱退行性改变所致,由于椎板和黄韧带增生肥厚,椎间盘退变伴有椎间盘突出及小关节增生肥大,使侧隐窝狭窄,一般小于2-3mm(正常前后宽度为5mm),最终使椎管呈三叶形改变。这些病理改变还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椎管管径减小的发生十分缓慢,神经组织能逐渐适应这种改变,因此,多数病人仅有轻微的神经症状。椎管进行性狭窄,致狭窄的椎管内压力增加,椎管内出现炎性组织,马尾缺血及磨擦性神经炎是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因素。 4、腰椎管狭窄临床症状 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症状发生呈缓慢性,偶有外伤和负重后加重。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痛,在休息或弯腰后缓解或消失,站立、腰部后伸或步行后则加重。 间歇性跛行在中央型椎管狭窄或狭窄较重者多见,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方能继续行走。随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 患者的症状多,但体征较少或较轻,特别在休息后更难查到阳性体征,这是本病的特点。直腿抬高及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通常为阴性,下肢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正常。 弯腰试验多为阳性。即:嘱病人加快步行速度,则疼痛加重,如继续行走,患者为减轻疼痛多采用弯腰姿势,或坐位时腰部向弯曲,亦可减轻症状。 5、腰椎管狭窄症X线表现 常规腰椎X线平片可以排除腰椎肿瘤、炎症及结核,面对腰椎管狭窄仅有参考及提示价值,在X线平片上,可能显示腰椎管增生、椎间隙变窄、退行性滑脱、小关节肥大、小关节不对称及椎间孔狭窄等,有时仅表现为腰椎退行性改变,骨质疏松或骨质硬化样改变,这些改变虽然不足以肯定椎管狭窄,但常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 作者:黄运绥腰椎管狭窄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比较经常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身上。腰椎管狭窄是造成腰腿痛的病因之一。那么,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腰椎管狭窄的症状: 腰椎管狭窄的症状首先就是四肢麻木,无力,发凉,僵硬不灵活,脚落地似踩棉花感;颈部活动受限或不明显,步态蹒跚,易跌倒。 胸腹部可有束带感,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四肢及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站立及行走不稳。颈椎管狭窄者易患颈椎病,在颈椎管较大者即使脊椎退行性变较重亦不易引起症状,一旦发生症状经非手术治疗也较易治愈;而在先天性颈椎管较小者,轻微退行性改变即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发生症状,有时轻微损伤即可引起严重神经症状,尤其在年龄较大患者,甚至较大的过伸动作即可导致神经损伤。 自主神经症状: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以胃肠及心血管症状居多,约占全部病例的30%左右(术前不易被发现和确诊,大多在术后治愈或明显好转时证实属于此种原因)。

大小便障碍:多在中后期出现,以尿频、尿急及便秘为多见;后期则可引起尿潴留,甚至大小便失禁,但后者在临床上甚为少见。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腰椎管狭窄的病患最佳首选的治疗方法就应该采用保守治疗腰椎管狭窄。保守治疗的方法很多,腰椎管狭窄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理想的治疗方法。腰椎管狭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消炎止痛类西药、理疗、中医治疗、骨盆牵引,腰背肌锻炼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无菌性炎症反应,消除充血,水肿,增加椎管内容积,缓解神经压迫,减轻肌肉痉挛,从而减轻局部症状。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腰椎管狭窄是造成腰腿痛的病因之一。首先建议大家在平时注意腰的保护跟使用,同时要注意腰部锻炼,适当的进行对应的运动,这样子对预防腰椎管狭窄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建议大家一旦发现自己患有腰椎管狭窄就应该马上进行治疗,因为普通的腰椎管狭窄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如果情况较为严重,会增加治愈的难度的。

腰椎管狭窄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腰椎管狭窄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因某种因素产生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发生一处或多处管腔狭窄,致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护理常规】 1.术前 (1)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2)加强营养,预防感冒。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并合理搭配,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3)呼吸道准备: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等方法,吸烟患者劝其戒烟,减少气管及肺内分泌物,增加肺的通气功能。 (4)术前练习:①训练床上使用便器排尿、排便,避免患者术后因姿势不适应而发生便秘、尿潴留;②练习轴线翻身法,头颈躯干保持一致翻身;③患者卧硬板床。 (5)术前准备:①皮肤准备,备皮并清洁切口处皮肤;②根据医嘱做抗生素皮试、交叉配血;③术前禁饮、禁食,常规禁食10h,禁饮 4h;④必要时给予灌肠。 (6)手术日晨准备:测量生命体征,检查手术区皮肤准备情况,更换清洁病员服,取下活动性义齿、眼镜、首饰等附属物品,贵重物品交其家属保管,不化妆,去手术室前,嘱患者排空膀胱。按手术需要将病历、术中用药、X线片等带入手术室,与手术室人员进行核对

交接。 2.术后 (1)术后体位:取去枕平卧位 6h,待呼吸、血压平稳后可轴线翻身。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3)伤口护理:保持切口周围清洁干燥,无渗血、渗液。 (4)管路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做好记录。 (5)并发症预防和护理:①术后12h患者完全清醒后,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及范围,以预防肌肉萎缩;②术后3d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锻炼,可避免神经根粘连;③术后伤口愈合好,局部疼痛减轻后,指导患者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6)心理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耐心和信心,配合治疗。 (7)饮食护理:术后 6h禁饮、禁食,排气后,过渡到普食。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房间空气新鲜,保持适宜的温度及湿度,每日开窗通风,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休息、劳逸结合。 2.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食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3.用药指导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继续服用药物治疗。 4.心理指导动员其家属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对待疾病。

腰椎管狭窄患者护理常规

腰椎管狭窄患者护理常规 一、定义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因某种因素产生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发生1处或多处管腔狭窄,致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1、腰腿痛:60%以上的患者伴有腰背痛,有些患者不活动时出现疼痛,活动数小时后反而减轻,但若活动过久反而可产生更加剧烈的疼痛。下蹲或平躺时疼痛减轻或消失。 2、间歇性跛行:这是最具有特点的症状,行走数十米或百米即出现下肢酸胀、乏力、疼痛甚至麻木、步态失稳,难以继续行走。坐或下蹲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继续行走后又可重复上述表现。 3、马尾神经综合征当狭窄严重压迫马尾神经时,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及早手术治疗。 三、护理诊断 1、疼痛:与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疼痛、椎管狭窄及手术有关。 4、焦虑:与担心术后愈后有关。 四、观察要点 1、术前: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1、术后: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五、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骨科常规术前护理。 (2)对于疼痛、肌肉无力、感觉改变不严重的病人,可保守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明确诊断。病人可卧床休息、理疗、下腰部的保护训练、纠正姿势、局部封闭治疗。 (3)锻炼包括脊柱的屈曲肌群,即腹肌的锻炼。让病人做仰卧起坐,每天2次,每次10分钟。可以让病人无论站、坐、行走或卧床时均采用屈曲位姿势,有助于减轻症状。椎管狭窄伴有运动障碍的病人应嘱其卧床,尽量减少下地活动,

以免摔倒。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常规术后护理。 (2)体位护理:一般卧床3~4周,术后初次翻身在麻醉消失后3~5h进行,防止过早翻身引起伤口活动性出血;在此之前护士应注意按摩骶尾部及其它受压部位皮肤,防止褥疮。视病人体质1~2h按摩1次,每次5~10min。翻身时由护士协助病人,一手置病人肩部,一手置髂嵴部,两手同时用力,作滚筒式翻身,动作应稳而准,避免脊柱过度扭曲造成术后伤口出血,一般平卧2~3h,侧卧15~30min。 (3)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麻醉消失后以钝形针尖如回形针尖轻触病人双下肢或趾尖皮肤,观察有否知觉或痛觉,同时,协助病人主动或被动训练足趾,3次/天,每次3~5min。术后一周卧床期间进行直腿抬高锻炼,预防神经根粘连。腰背肌锻炼时禁止做三点、五点、小燕飞锻炼。可做俯卧位下肢后伸锻炼。 (4)术后2周佩戴支具下地行走。 六、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同椎间盘突出患者 2、饮食指导:同椎间盘突出患者 3、出院指导:同椎间盘突出患者 4、健康促进:同椎间盘突出患者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作者:黄运绥腰椎管狭窄也是腰椎疾病的一种,主要临床特点是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以及臀部、大腿、小腿的无力和不适,在行走或后伸后加重。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非常影响人们的健康,严重时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肢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腰椎管狭窄的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拇肌最明显,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介部分患者可没有任何阳性体征。腰椎管狭窄患者会出现反复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 这种疼痛性质为酸痛、刺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侧或前方等处。多为双侧,可左、右交替出现。当患者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腰椎狭窄作为骨科疾病的一种,其表现的症状比较多,直接影响着患者

的日常正常生活,所以,及时的掌握和普及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可以让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手术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腰椎狭窄治疗方法,除了手术之外,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中医治疗,一些活血化淤中医治疗也可减轻病人临床症状。 2、卧床休息:卧床可改善局部静脉回流、使无菌性炎症反应消退,椎管内压力降低,加上腰背肌放松。一般卧床2周主观症状即会减轻。 3、推拿按摩与理疗:推拿按摩可加快血液循环,减少肌肉痉挛,但手法一定要轻柔。物理治疗可消除局部炎症,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症状。 4、腰背肌锻炼:脊柱的不稳定与腰背肌力、骨质疏松程度有关,腰背肌锻炼目的在于加强腰椎稳定性,有助于减缓脊柱退行性变的速度。

产后出血的药物治疗

产后出血的药物治疗 【摘要】产后出血首选药物治疗,及时有效的使用药物,一方面可以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另一方面可缩短第三产程,具有方便、安全、高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作用,本文将药物治疗产后出血作一综述。 【关键词】产后出血;药物治疗 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中产科出血仍占首位,而产后出血又是产科出血的主因。出血在妇产科领域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必须提高警惕,予以重视。产后出血首选药物治疗,现将其作一综述: 1缩宫素 传统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是注射缩宫素[1]常规的方法是在持续按摩子宫的前提下,采用缩宫素静脉滴注、对子宫体直接肌肉注射及宫颈注射,使用时应强调剂量及浓度。周凤琴等[2]通过脐静脉注射缩宫素,明显缩短第三产程,降低产后出血。但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血压升高、水潴留;缩宫素的血浆半衰期为1-6min,持续作用时间短且存在个体差异,一旦停药,作用立即消失。因此,人们需要一些效果更好、副反应少的药物补充或替代缩宫素。 2前列腺素衍生物及钙剂 2.1前列腺素E(PGE)衍生物:近年来发现米索前列醇有很强的子宫收缩作用,被推广用于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3],它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强于缩宫素,应用米索前列醇比缩宫素防治产后出血效果显著[4]。米索前列醇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它是在天然的

PGE1化学结构上经过两次改造而成[5],其效果较PGE1增大了35倍,并且克服了天然PGE1作用时间短、副作用多的缺点[6]。其缩宫效果好,个体差异较小,在给药后15min血浆活性代谢产物达峰值,120min 开始迅速下降,其血浆药物半衰期为1.5h,对子宫的收缩作用起效时间短,持续时间长,能有效解决产后2h内出血问题,即使缩宫素无效时仍能发挥较好的促宫缩作用[7]。另外,米索前列醇还具有保存方便、使用简单、费用低廉、副作用少且对于高血压产妇也无禁忌的优点,作为一个有效的而又稳定的宫缩剂,米索前列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8]。 2.2前列腺素F衍生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含有天然前列腺素F2a的15甲基衍生物的氨丁三醇盐溶液,l5羟基用甲基取代后,可对抗15羟脱氢酶对它的灭活作用,使半衰期延长,生物活性增强,从而使用药剂量明显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显著减轻[9]。该药可使整个子宫平滑肌收缩加强,子宫内压力增高,创面血窦和血管迅速关闭,肌注后15min即达到峰值,作用时间可持续2-3h,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顽固性产后出血。杨国庆等[10]对有产科剖宫产指征、具有潜在产后出血因素的高危产妇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宫体注射的方法防治产后出血,产后均可快速止血,术后2、24h的平均出血量也明显减少(P<0.01)。 2.3钙剂:钙浓度是影响子宫收缩的重要因素。前列腺素与受体结合后能使钙离子不仅可以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宫缩剂的效应[1],还作为凝血因子直接参与胎盘床血栓形成。研究表明,血钙浓度降低可致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新进展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新进展 剖宫产产后出血是剖宫产最严重的并发症,会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达到止血的目的,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本文对剖宫产术后出血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新进展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待能为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治疗提供好的借鉴。 [Abstract] Postpartum Hemorrhage of cesarean section cesarean section is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endanger the life safety of parturient. At present the main clinical take medicin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operation treatment of two kinds of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of cesarean section,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emostasis,to ensure the safety of mothers.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new progress of drug treatment and operation treatment of hemorrhage after cesarean section,and provide good reference for treatment of hemorrhage after cesarean section to look forward to. [Key words]Cesarean section;Bleeding;Treatment;Progress 產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首要因素,尤其是剖宫产后的产妇,极易发生大出血,严重的会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随着我国各级医院剖宫产例数的不断增多,尽管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挽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但是同时提升了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相关研究表明,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19.7%[1],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治疗新进展进行分析,为降低剖宫产术后出血的危险度提供良策。 1 剖宫产产后出血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1.1 缩宫素 缩宫素是治疗产后出血的第一线药物。对产妇应用缩宫素,可促使其平滑肌兴奋,并促进细胞内钙离子的增加,增强子宫收缩强度。缩宫素经肌内注射或者点滴注射后,见效快,鉴于其效果维持时间较短,约为30min,重复用药可让其长时间维持药效。但是用药过量会让子宫处于高张性、痉挛性、强直性的收缩,对产妇损害较大。而使用麦角新碱代替宫缩素,能促进产妇子宫收缩,加大剂量后,可产生压迫胎盘种植部位的子宫肌血管的功效,成功止血,但是使用麦角新碱的不良反应较多[2]。 1.2 钙剂 钙浓度会对子宫收缩产生影响,因此,切皮前15min内,可经静脉滴注向产妇输入10%的葡萄糖酸钙10ml+生理盐水100ml,起到降低子宫损伤的目的。 1.3 垂体后叶素

产后出血预防与管理指南2019年度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作者: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 WHO、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

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 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 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 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

腰椎管狭窄症术的护理术后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术的护理术后护理 1 体位护理:一般卧床3~4周,术后初次翻身在麻醉消失后3~5 h进行,防止过早翻身引起伤口活动性出血;在此之前护士应注意按摩骶尾部及其它受压部位皮肤,防止褥疮。视病人体质1~ 2 h按摩1次,每次5~10 min。翻身时由护士协助病人,一手置病人肩部,一手置髂嵴部,两手同时用力,作滚筒式翻身,动作应稳而准,避免脊柱过度扭曲造成术后伤口出血,一般平卧2~ 3 h,侧卧15~30 min。 2 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麻醉消失后以钝形针尖如回形针尖轻触病人双下肢或趾尖皮肤,观察有否知觉或痛觉,本组没有发生肢体感觉丧失。术中因神经牵拉,可致术后神经根水肿,出现肢体酸胀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10~20 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以减轻神经根水肿,减轻症状。同时,协助病人主动或被动训练足趾,3次/d,每次3~5 min。 3 床上活动:术后第2天练习直腿抬高。病人平卧位,膝关节伸直,脚上举,幅度适当,逐渐增加直腿抬高度数,先单腿,后双腿,3次/d,每次3~5拍(每抬起1次为1拍),以后每天每次增加1拍,其目的是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及双下肢肌肉萎缩。手术后1周进行腰背肌锻炼,方法为俯卧位抬头,动作不宜过度,1次/d,每次3拍;平卧位时进行配合直腿抬高练习。手术3周时在床上坐起,适当活动,如扩胸运动等;也可俯卧位,头及双下肢同时离床上抬数次,各项活动交替,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同时观察病人一般情况,不可疲劳过度。 4 并发症护理: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尿潴留,为病人不习惯床上小便而致。因此,术前2 d指导病人练习用便盆卧床小便。本组发生1例,经按摩和热敷下腹部及做解释工作后小便自解。 5.康复期功能锻炼 术后第5周病人带腰围下地不负重行走,活动量以自己能承受为准,量力而行,不可太疲劳,循序渐进。同时腰部固定要牢固,腰围3个月后解除。康复期锻炼是以增强腰部动力性稳定结构的稳定为目的进行,因骨性稳定结构破坏少,康复期病人可利用机械器具如哑铃、健身器、助跑器等配合各种功能锻炼,但康复护理中注意不要让病人施行暴力,特别是腰部,定期复查、及时接受康复指导,直至骨性愈合。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脑脊液漏脊柱手术后脑脊液发生率约为 2.31%-9.37%。故术后病人返回病房给予正确体位,避免脊柱扭曲,妥善放置引流管并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如24小时后,有血性液体引出,引流液呈清亮,患者又自诉头晕头疼,应考虑为脑脊液漏,应立即汇报医生,采取补救措施。术中已发生者,术后取头底足高位,切口加压包扎,并严密观察引流量和性质,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补充白蛋白和血浆。防止咳嗽、咳痰,大便时勿用力以免增加腹压,增加脑脊液流出,术后发现引流液多且呈清亮色,患者自诉头晕头疼,立即置患者头低足高位,局部加压包扎。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术前训练床上排尿排便。术后指导患者做腹肌收缩运动,以增加腹压,促进膀胱肌收缩。拔除尿管后2-3小时指导患者小便,排尿困难者,可下腹部热敷,让患者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外阴,留置尿管者,鼓励病人多饮水,定时更换引流袋;每日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必要时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单位膀胱冲洗一日2次。预防便秘由于术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少,肠蠕动减慢,加上术后总体饮水量和进食偏少,术后易出现腹胀便秘。因此术后因鼓励病人多饮水,多食富含膳食纤维易于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随着病情好转,活动量增加,

指导患者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以促进伤口的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约为1.2%-3.6%,其中50%-70%还可继发肺栓塞,可造成死亡。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及至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同时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做到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伤口感染加强对体温和脉搏的监测,发现发热及时汇报及时处理。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渗出、压痛和化脓性分泌物,及时更换敷料,注意无菌技术操作。肺部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术后伤口疼痛不敢做咳嗽运动,导致气管分泌物坠积易发肺炎,术后应协助病人定时翻身、拍背,多做咳嗽运动;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化痰的药物,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肺部感染。一当出现肺部感染,及时会诊,积极治疗。褥疮的预防和护理由于手术创伤大,患者体质弱,加之伤口疼痛,或因体位变动困难,患者往往不愿变动体位,使皮肤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局部缺血坏死而产生压疮。护士应保持患者床单清洁干燥,易受压部位垫柔软的毛巾,骨隆突出垫气垫棉圈,1-2小时在纵轴体位下翻身一次,在此之前注意观察按摩骶尾部受压情况,防止压疮,翻身时一手置于患者肩部,一手置于髂嵴部,两手同时用力,做滚筒式翻身,动作应稳而准,避免脊柱过度扭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