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经典选读

思想政治教育经典选读
思想政治教育经典选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不是宗教神学、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主义哲学,从认识论上之所以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本质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用实践的观点来看待社会,而马克思的结论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由如下: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实践首先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人与人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相互制约,共产生与

生产实践党的过程中。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的、观念的社会关系。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基本领域包括制造社会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

认识世界。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根本内容。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人在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生的,特别是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2.怎样理解“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的缺点是:对事

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当人的活动,当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句话的理解如下: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把与人活动无关的客观客体看做只是消极被动的直观对象,没有看见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离开实践否认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而马克思则把他当成人的活动,当成实践去理解,从人的主观方面去理解。这段话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不到实践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也认识不到实践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在认识论问题上不同哲学派别的对立和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既不同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更不同于唯心主义认识论。

3.《提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哲学依据

第一,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基础;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二)学习马克思关于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联系的论述,全面认识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因素

(三)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第一,“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

第二,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第四,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四)学习马克思关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论断,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恩格斯科学道德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学习恩格斯关于道德问题的论述,深刻的阐述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恩格斯关于道德问题的论述,阐明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和作用,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学习恩格斯关于平等问题的论述,充分认识无产阶级平等观与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对立。

首先,恩格斯概述了古代社会平等观念的历史演进;

第二,恩格斯深刻的剥削了资产阶级平等权的阶级内容和实质;

第四,恩格斯着重揭示了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基本内容。

(三)学习恩格斯关于自由问题的论述,正确解释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自由依赖必然,不受必然制约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是承认和认识客观必然性,人们才有可能获得自由;

另一面,必然转化为自由,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认识和利用必然性,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获得自由。

2.你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哪些思考?

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何意义?

(一)准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有利于人们认真学习、掌握并尊重、遵循运用思想政

治教育规律

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点的认识和运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客体虽然都有各自的思想观念,教育活动朝向的目标,运用的内容和方法虽然具有主观形式,但这些主观的因素并不是人们头脑中纯粹主观想像的产物,而是来自客观存在和社会实践活动,客观因素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施加可控性影响,并非随意性的,完全主观性、绝对自由的,它必然要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性的限制。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规律。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自由必须以必然性为前提,人们只能认识、掌握必然性,而不能改变它,同时,恩格斯还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支配。对客观必然性认识愈深,能力就愈大,对问题的判断就愈是自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实现自由,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对教育客体的本性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进行研究,认真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所创设和利用的教育环境,所传授的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规范要求,所实施的教育方法,符合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得以产生与发展。

恩格斯又认为自由不仅在于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更重要的还在于依据这种认识去支配外部世界,即有效地改进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承认客观必然性独立存在,认识客观必然性及其作用,无非是为了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有当人们在实践中运用客观必然性支配外部世界,达到预期目的时,才标志着人们是自由的,才实现了自由。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活动中,不但要求教育主体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形成规律,而且必须针对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的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遵循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教育客体发出思想信息以施加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二)准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有利于人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认识和实践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自由当然也就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所获得的自由只有相对意义,它还要随着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而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完善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它明确地体现并指示着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价值取向。我们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应看到,面对新形势下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也显出诸多的不适应。如内容陈旧、方式单一且偏重经验型、责任不明确、工作不落实,还有诸多如覆盖不到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作为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坚持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探索,用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精神文化,塑造人、开发人、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主体性;必须迅速冲破封闭的樊篱,更新观念,面向世界,积极继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外国的有益文化,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继承和借鉴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鉴别,吸收其积极有益的因素,抛弃其消极落后的因素。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方法,实现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更新适应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命活力。

(三)准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应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最理想境界,就个人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是个人潜力和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就是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就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即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关和劳动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和进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自由发展的意义,而人的自由发展既受自然界和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又受人类自身体力和智力发展的限制,可见,人的自由发展程度,离不开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是人自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程度的确证。人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这个条件,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每个人普遍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真正获得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以上论述充分说明人的才能多方面发展同时受到多种客观条件制约,人的才能多方面发展的唯一源泉是人的能动性的自主性活动,这种自主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就是个人能力的充分自由发展。因此,准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人们的全面发展与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既适应现代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又适应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教育对象,满足人们发展、提高的需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如何使人的自由个性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道德的进步协调一致,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实行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增强教育客体的创造意识,开发其创造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必然走向自由。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1.简述《纠错》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古田会议决议》——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即工农红军建军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开创了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从而保证了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在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的方针,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质和作风。

现实意义:第一,赋予新的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经验。

第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对策与方法。

第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第四,善于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参与思想政治教学。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试论《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一)作用:

第一,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革命的两个

历程;

第二,实事求是地真确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第三.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为从新民主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的具体行动纲领。

(二)丰富: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思想;

第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形态的理论。

2、《新民主主义论》的文化创新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资产阶级顽固派对文化的理解。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专制主义;表现在文化上: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具体表现:抑制工农在政治上和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

二、新旧文化的区别

根本区别是:看是否以马克思列宁为指导思想

看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 、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旧文化的根本标志。毛泽东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那么文化战线上的斗争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产生了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与社会革命观。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内涵和形式。

这种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毛泽东强调民族性,突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时代的主题。这种民族性必须建立在充分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3、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强调的是这种文化内容的科学性。

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毛泽东认为,在反帝反封建迷信的事业中,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及自然科学家们建立起统一战线,去完成五四以来的启蒙事业。毛泽东还提出了对待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强调这种文化的民主性。

这种文化应该为占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因此是最民主的文化。这种民主是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对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文化工作者必须接近民众、深入民众、了解民众

3.《新民主主义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从中国国情出发,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三,正确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政治教育对经济、文化方向路线的坚持,坚持“六个为什么”;

第四,对共产主义本质与内容的了解,理想、信念教育;

第五,建设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要批判与继承、先进与广泛性相结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正处》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启示?

这篇讲话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确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确方针的继续和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启示:第一,为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思路。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2、《正处》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处》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概念。

第二,阐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总目标。

第三,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毛泽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四,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六条标准”

第五,第一次提出了全社会都来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

第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思想:

1.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2.规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

三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教育。

四是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的教育。

第七,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针

一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二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三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四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八,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是民主的方法。

二是积极引导的方法。

三是批评教育的方法。

四是自我教育的方法。

五是比较鉴别的方法。

总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为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为:

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3.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

2、怎样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决定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命运,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以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开放是为了更好的吸收世界一切先进的技术和文明成果,缩小我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对党长期积累的经验所作的科学概括,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着政治保证作用。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点,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造成社会的动乱,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来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变成僵化的旧体制和旧观念,就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四项基本原则也坚持不好。因此,我们必须要把两个基本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江泽民《关于讲政治》

1、讲政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

第一,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二,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大优势。

第三,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第四,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必须坚持讲政治。

第五,讲政治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

2、讲政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江泽民概括的讲政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讲政治的根本要求,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讲政治方面的历史经验,更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应当认真按照这些要求来加强修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从而更好地担当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

3、讲政治应划清哪些界限?

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

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

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

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

4. 讲政治的意义

第一,在政治上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三,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环节。

胡锦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1、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有哪些?

(一)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科技革命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的复杂影响

第三,经济体制转轨与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大学生道德品

质观念、情感和行为的双重影响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和碰撞,加剧了

大学生思想变化发展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第五,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偏颇和失误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缺乏层次性

第二,课程内容枯燥空洞,缺乏时代感,不贴近生活现

实和学生实际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缺乏新意

第四,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和评估办法

第五,师资队伍不稳、素质不高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第一,家庭教育目标出现偏颇。

第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第三,父母的不良行为对孩子影响极大。

第四,特殊家庭存在较大的成长隐患,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

(四)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第一,单一直观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第二,心理素质的不成熟性导致了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无序性

第三,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充分加剧了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矛盾性

第四,一部分大学生不重视自我修养,思想上松弛懈怠,不求上进

2、怎样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二,教育内容和大学生需求相适应

第三,教育方式与大学生要求相适应

2.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和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的重要战略任务

第二,正确认识和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第三,正确认识和解决好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

(二)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坚持全面育德

1.坚持全员育德

2.坚持全方位育德

3.坚持全过程育德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三观”教育

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从两个层次科学把握理想信念的目标要求

(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第一,爱国主义是贯彻中华民族精神从古至今的一条极其鲜明的主线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第三,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第一,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

纲要》

第二,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

第三,要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集体主义精神

第四,要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

(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第一,素质教育的内容

第二,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有哪些?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二)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第一,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第二,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第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水准(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重视培养和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第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第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第一,加强心理常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第二,切实推进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三,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心理健康创设良好外界环境

(五)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与空间

第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第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六)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四,学生干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七)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第一,客观性原则

第二,教育性原则

第三,科学性原则

传统文化经典篇目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篇目 宋尚宫女论语 (1) 朱子家训 (5) 弟子规 (6) 《太上感应篇》 (7) 宋尚宫女论语 宋若昭?贝州人?世以儒闻。父棻?好学?生五女。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慧美能文。若昭文词高洁?不愿归人?欲以文学名世。若华著女论语?若昭申释之。唐贞元中?诏入禁中。试文章?论经史?俱称旨。若昭以曹大家自许。帝嘉其志?称为女学士。拜内职?官尚宫?掌六宫文学?兼教诸皇子公主?皆事之以师礼。号曰宫师。 立身章第一 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 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 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 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学作章第二 凡为女子。须学女工。纫麻缉苎。粗细不同。 车机纺织。切勿匆匆。看蚕煮茧。晓夜相从。 采桑摘柘。看雨占风。滓湿即替。寒冷须烘。 取叶饲食。必得其中。取丝经纬。丈疋成工。 轻纱下轴。细布入筒。绸绢苎葛。织造重重。 亦可货卖。亦可自缝。刺鞋作袜。引线绣绒。 缝联补缀。百事皆通。能依此语。寒冷从容。 衣不愁破。家不愁穷。莫学懒妇。积小痴慵。

不贪女务。不计春冬。针线粗率。为人所攻。嫁为人妇。耻辱门风。衣裳破损。牵西遮东。遭人指点。耻笑乡中。奉劝女子。听取言终。 学礼章第三 凡为女子。当知礼数。女客相过。安排坐具。整顿衣裳。轻行缓步。敛手低声。请过庭户。问候通时。从头称叙。答问殷勤。轻言细语。备办茶汤。迎来递去。莫学他人。抬身不顾。接见依稀。有相欺侮。如到人家。当知女务。相见传茶。即通事故。说罢起身。再三辞去。主若相留。礼筵待遇。酒略沾唇。食无刈筯。退盏辞壶。过承推拒。莫学他人。呼汤呷醋。醉后颠狂。招人怨恶。当在家庭。少游道路。生面相逢。低头看顾。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遍乡村。说三道四。引惹恶声。多招骂怒。辱贱门风。连累父母。损破自身。供他笑具。如此之人。有如犬鼠。 早起章第四 凡为女子。习以为常。五更鸡唱。起着衣裳。盥漱已了。随意梳妆。拣柴烧火。早下厨房。摩锅洗镬。煮水煎汤。随家丰俭。蒸煮食尝。安排蔬菜。炮豉舂姜。随时下料。甜淡馨香。整齐碗碟。铺设分张。三餐饱食。朝暮相当。莫学懒妇。不解思量。日高三丈。犹未离床。起来已宴。却是惭惶。未曾梳洗。突入厨房。容颜龌龊。手脚慌忙。煎茶煮饭。不及时常。又有一等。餔餟争尝。未曾炮馔。先已偷藏。丑呈乡里。辱及爷娘。被人传说。岂不羞惶。 事父母章第五 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朝早起。先问安康。寒则烘火。热则扇凉。饥则进食。渴则进汤。父母检责。不得慌忙。近前听取。早夜思量。若有不是。改过从长。父母言语。莫作寻常。遵依教训。不可强梁。若有不谙。细问无妨。父母年老。朝夕忧惶。补联鞋袜。做造衣裳。四时八节。孝养相当。父母有疾。身莫离床。衣不解带。汤药亲尝。祷告神祇。保佑安康。设有不幸。大数身亡。痛入骨髓。哭断肝肠。劬劳罔极。恩德难忘。衣裳装殓。持服居丧。安埋设祭。礼拜家堂。逢周遇忌。血泪汪汪。莫学忤逆。不敬爹娘。才出一语。使气昂昂。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1、回顾课本,记忆知识要点。 2、明确考纲要求,熟悉试题类型。 3、领会命题意图,掌握解题思路。 4、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真题回放】 (2013?湖南)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小结:答题注意事项: 1、所谓“简要概括”就是用一两个简洁的词语或短句来表达。 2、表达观点不要胡乱引申,必须扣住材料中的话来说,但不是翻译原文。 3、紧扣各家经典思想来谈。 4、联系现实,先说观点,再说理由,论据只能用概括示例,不要用详细事实。 【方法指导】 解答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 1.字斟酌明要旨

中华传统文化名篇诵读篇目

中华传统文化名篇诵读篇目 一、基本篇目(120篇) 1 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 2 关雎《诗经》 3 蒹葭《诗经》 4 大道之行也《礼记》 5 大学(大学之道)三纲八目《礼记》 6 《论语》六则 (1)“温故而知新”(《为政》) (2)“学而不思则罔”(《子罕》)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卫灵公》)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8 鱼我所欲也《孟子》 9 逍遥游(节选)庄子 10 离骚(节选)屈原 11 劝学荀况 12 伯牙鼓琴《列子》 13 愚公移山《列子》 14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15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6 长歌行汉乐府 17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18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19 短歌行曹操 20 观沧海曹操 21 赠从弟(其二)刘桢 22 戒子书诸葛亮 23 陈情表李密 24 兰亭集序王羲之 25 归园田居陶渊明 26 饮酒(其五)陶渊明 27 木兰诗北朝民歌 28 敕勒歌北朝民歌 29 与朱元思书吴均 30 三峡郦道元 3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32 滕王阁序王勃 33 山居秋暝王维 34 杂诗(君自故乡来)王维 35 过故人庄孟浩然 3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37 黄鹤楼崔颢 38 行路难李白 39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李白 40 将进酒李白 41 春望杜甫 42 登高杜甫 43 望岳杜甫

4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4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46 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47 游子吟孟郊 48 师说韩愈 49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50 次北固山下王湾 51 小石潭记柳宗元 52 琵琶行(节选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 5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54 乌衣巷刘禹锡 55 陋室铭刘禹锡 56 锦瑟李商隐 57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58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 59 阿房宫赋杜牧 60 商山早行温庭筠 61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6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63 秋声赋欧阳修 64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欧阳修 65 醉翁亭记欧阳修 66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 67 雨霖铃柳永 68 岳阳楼记范仲淹 69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清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孔子和老子则分别是儒、道两派思想的创始人。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孟轲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重要道家学者,他的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实际上,“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仁”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礼”。“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孔子以“仁”为核心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内容,对于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道”?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老子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如同《论语》讲“仁”辅之以“礼”,《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将这三者都抛弃掉,它们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消失了,再加上人人清心寡欲,社会就太平了。所以,他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淳朴社会。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精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 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

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 4 5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 (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三)成语故事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成语故事的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成语故事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学习 1 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实际上,“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仁”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礼”。“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孔子以“仁”为核心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内容,对于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道”?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老子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如同《论语》讲“仁”辅之以“礼”,《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将这三者都抛弃掉,它们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消失了,再加上人人清心寡欲,社会就太平了。所以,他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淳朴社会。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主要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从社会实践来看,儒道并用,也是统治者自觉的治国之术。例如唐太宗在贞观二年总结治国经验时,提出了“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现实理念,同时又认为要做到“安人宁国”,君王首先应“抑情损欲,克己自励”,其中就同时吸取了儒道思想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精心整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

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此不疲的想要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是,好多中国人却只是听说过它的名字而已。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而现代人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味来自千百年前的且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文化。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孝”是我们传统的道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也许有的地方他们做的不能让我们

满足,但是孝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让我们想想,父母辛辛苦苦养家,所有一切都为我们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嫌弃父母呢?父母爱我们,我们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个小动物,主人爱它,它还爱主人呢?我们总不可能连动物都不如吧!如果父母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那特有的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

中华文化经典选读

《中华文化经典选读》诵读心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学期我们有幸学习了《中华文化经典选读》这本书,更加了解了中华文化。国学经典诵读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如果失去了,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这本书很好的集合了古人的思想、文学著作......在这里选择几篇谈谈我的心得。 一、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儒家思想: 1、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2、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3、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上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 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可见,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轻易企及,当以发愤求之。 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7.13章、13.24章、17.24章: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为中庸。根据大家的生活体验,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应是怎样的形象?请作举例说明。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读(山东联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下列关于《卫风·木瓜》说法正确的是 A. 这是一首描写亲情的诗歌 B. “投桃报李”出自该诗歌 C. 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2 【单选题】(1分) 关于《宫之奇谏假道》下列说法的是 A. 文章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揭露出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国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与神灵。 B. 《宫之奇谏假道》出自《战国策》。 C. 文章批判了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至上的迂腐,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

3 【单选题】(1分)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瑰宝,下列说法的是 A. 以语录体为主 B. 属于“四书五经” C. 是孔子所作 4 【单选题】(1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登徒子好色赋》描写的是齐国的故事 B. 《登徒子好色赋》是战国时期宋玉的辞赋作品。 C. 《登徒子好色赋》出自《汉书》

5 【单选题】(1分) 刘向整理的《楚辞》不包括()的作品。 A. 屈原 B. 李白 C. 宋玉 6 【单选题】(1分) “春秋三传”是为()做注解的书。 A. 《三国志》 B. 《论语》 C. 《史记》

7 【单选题】(1分) 《宫子奇谏假道》选自《左传》,《左传》的作者是 A. 左丘明 B. 孔子 C. 孟子 8 【单选题】(1分) 墨子是()学派创始人。 A. 墨 B. 道 C. 法

9 【单选题】(1分) 下列不属于《诗经》中“小雅”部分的是 A. 《鹿鸣》 B. 《文王》 C. 《采薇》 10 【单选题】(1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 A. 《史记》 B. 《楚辞》 C. 《诗经》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曲目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2015年秋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一年级: 9.1---9.5 江南敕勒歌 9.6---9.11 长歌行咏鹅 9.12---9.18 登鹳雀楼春晓 9.19---9.25 静夜思春夜喜雨 9.26---10.2 绝句悯农 10.3---10.9 赠范晔、送别、 10.10----10.16 五岁咏花、牧童、 10.17------10.23 官仓鼠、夜宿山寺、10.24-----10.30 条山苍、微雨夜行、 10.31-----11.6 闲居初夏午睡起、送春、 11.7-----11.13华山、乡村四月、 11.14-----11.20读书、七岁诗、 11.21-----11.27题画、偶成、 11.28----12.4渔歌子、杵声齐、 12.5----12.11落梅风·春晓、一年之计 2015年秋季每周古诗背诵目录 二年级: 9.1---9.5 风咏柳 9.6---9.11 回乡偶书望庐山瀑布

9.12---9.18 游子吟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9.19---9.25 池上小儿垂钓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9.26---10.2 清明小池 10.3---10.9 白马篇、易水送别、 10.10----10.16 山中作者王勃、塞下曲、 10.17------10.23 山中作者王维、望庐山瀑布、 10.24-----10.30 咏柳、归雁、 10.31-----11.6 碛中作、早梅、 11.7----11.13 梅花、麦田、 11.14-----11.20 出郊、题秋江独钓图、 11.21-----11.27 明日歌、今日诗、 11.28----12.4 生查子·元夕、渔父词、 12.5-----12.12 天净沙·秋思、陶母拒鱼 2015年秋季每周古诗背诵目录 三年级: 9.1---9.5 凉州词出塞 9.6---9.11 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9.12---9.18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9.19---9.25 别董大江畔独步寻花 9.26---10.2 枫桥夜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0.3---10.9 惜阴子夜四时歌·秋歌

中华传统经典选读考试题型及复习指导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期末考试例题及复习指导九个专题均会考到,复习按照“背诵原文”(避免错字)——“注释理解”——“品读应用”的维度进行。每个专题的后“思考与练习”要重点复习。 请尽量写满答题纸,字迹清晰,逻辑清楚。 一、判断题(10分,共10题,每题1分)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事皆以修身为本。”一句中的“修身”可以解释为注重自身的健康。(错) (判断考察细致程度,请认真复习细节。) 二、填空题(10分,共20空,每空0.5分) 三、翻译题。请将以下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共20分,共5题,每题4分) 例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标红的字为重点解释对象。

四、字词解释题。(共20分,共10题,每题2分) 1.三纲领;2八条目;3、止于至善

五、简述题,每题字数不得少于50字。(每题5分,共15分)例3.情结合孔子所说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一句谈谈自己对如何正确处理学习过程中“知”与“行”的关系的理解。 答题思路:原文及解释,结合自身谈理解。 要求:调理清晰,字数在3-4行左右。

六、材料分析题(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相应的课程专题内容和自身理解对材料中所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和价值观进行分析阐述,字数不得低于100字。15分) 长春为孤寡老人设立“模拟家庭” 感受“家人”温暖(内容略) ——选自中国新闻网 答题思路:教材及中华传统文化中涉及的相关思想、原文,解释——根据材料分析——联系自身与社会现象总结。 注意分值,请不要写太少。 七、名言诗词对联默写及赏析,10分,不可以抄袭试卷中已有的。 八、推荐书目读书心得。5分。100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代称 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1、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沾恩。” 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5、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6、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7、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诏许之。” 8、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9、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一)唐诗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