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山海经》)译文、注释及课后分析

夸父逐日(《山海经》)译文、注释及课后分析
夸父逐日(《山海经》)译文、注释及课后分析

夸父逐日(《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注释】

夸父:古代神话人物。逐日:追赶太阳。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河、渭:黄河、渭水。大泽:大湖。

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邓林:地名。即桃林。

【文学常识】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课文分析】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拼音版

读d ú山sh ān 海h ǎi 经j īn ɡ·其q í一y ī 【唐t án ɡ】陶t áo 渊yu ān 明m ín ɡ 夏xi à草c ǎo 木m ù长zh ǎn ɡ,绕r ào 屋w ū树sh ù扶f ú疏sh ū。众zh òn ɡ鸟ni ǎo 欣x īn 有y ǒu 托tu ō ,吾w ú亦y ì爱ài 吾w ú庐l ú。既j ì耕ɡēn ɡ亦y ì已y ǐ种zh ǒn ɡ,时sh í还h ái 读d ú我w ǒ书sh ū 。穷qi ón ɡ巷xi àn ɡ隔ɡé深sh ēn 辙zh é,颇p ō回hu í故ɡù人r én 车ch ē。欢hu ān 言y án 酌zhu ó春ch ūn 酒ji ǔ ,摘zh āi 我w ǒ园yu án 中zh ōn ɡ蔬sh ū。微w ēi 雨y ǔ从c ón ɡ东d ōn ɡ来l ái ,好h ǎo 风f ēn ɡ与y ǔ之zh ī俱j ù 。泛f àn 览l ǎn 《周zh ōu 王w án ɡ传chu án 》,流li ú观ɡu ān 《山sh ān 海h ǎi 图t ú》。俯f ǔ仰 y ǎn ɡ终zh ōn ɡ宇y ǔ宙zh òu ,不b ù乐l è复f ù何h é如r ú ?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

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教案设计

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教学设计 襄阳市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云湾光彩小学彭瑜 学习目标: 1.熟读《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点:熟读古诗。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内涵。 学习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收集陶渊明的资料。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爱听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欢快的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看谁能听出这首歌中向我们介绍的是哪一位神话故事当中的人物。 2.播放歌曲《精卫填海》。 3.听出来了吗?说一说。 4.出示图片,讲精卫的故事,引出陶渊明。 5.板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二、初识古诗,整体感知。 1.走近陶渊明,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陶渊明的资料 2.学生展示。 3.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真棒!老师为你们点赞! 4.走进课文,感受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听范读,初始文。 5.师:在古诗当中,除了有神鸟精卫以外,还有一位神话故事中的任人物,那就是刑天。 6.介绍刑天。

三、初读古诗,掌握读音。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明确学习任务:读课文。强调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熟读古诗,感受韵律。 (1)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朗读的方法:停顿长短,声调高低,语速快慢,声音强弱;要求朗读展示的时候,方式新颖。) (2)边展示,边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表达感受。 (3)教师指导: *读的要求:正确、通顺、有感情。 *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朗读示范。 (4)巩固练习:全班一起再次朗读。(放背景音乐) 五、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结合诗后注解,再一次细细品读,感受诗中意境。 2、结合自身谈谈你明白的道理,在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六、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2.评选优秀的诵读小组和个人诵读者。 七、拓展与交流。 1.补充资料:传说中的神鸟。 2.总结: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强大的文化力,去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学而思书目完整版

学而思书目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N O.1?《希腊神话故事》 作者:[德]古斯塔夫?施瓦布着;项红译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推荐年级:3-5年级 推荐理由: NO.2?《图解山海经》 作者:徐客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推荐年级:3-5年级 推荐理由: 《图解山海经》搜集了几乎所有今人可能收藏到的珍贵古版《山海经》插图,全面呈现这部中国上古时代最奇幻、最瑰丽的想象之作。 既是生动的图画,又是有趣的知识。首次将原文、译文、注释三者呈现于同一版面,4830种神兽、2665种奇木、132个国度尽收眼底。 NO.3?《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作者:赵霞 出版社: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荐年级:3-5年级 推荐理由: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表现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神奇绚烂的神话世界。 书中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对生词做了注释,同时还插入多幅与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使全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NO.1?《365夜知识童话》 作者:孙博文 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年级:1-3年级 推荐理由: 《365夜知识童话》采用童话的形式,用生动的情节和优美的文字讲解了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 既是生动的童话故事,又是有趣的知识。每一个故事都围绕一个知识点,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在愉悦中掌握枯燥的科普知识。 NO.2?《奇妙的数王国》 作者:李毓佩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荐年级:3-4年级 推荐理由:

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读起来轻松有趣。让读者在愉悦轻松中接触数学,深受广大小朋友们的喜爱。 读完这本书,小朋友们会发现,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竟然变得如此有趣,你会爱上数学。这本书常常会逗得你哈哈大笑,让你轻松掌握很多数学知识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读山海经·其十》注释 1、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2、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3、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4、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5、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6、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7、猛志:勇猛的斗志。 8、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9、讵:表示反问,岂。 《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

中国上古神兽妖怪图鉴(转)

中国上古神兽妖怪图鉴[一] 朱雀 朱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上古四大神兽之一。

它是一种红色的类似于鸟的生物,与凤凰状如锦鸡,五彩羽毛不同,其身覆火焰,终日不熄。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南方的神兽,代表的颜色是红色,代表的季节是夏季。 很多人认为朱雀就是凤凰,但其实两者并不完全一样的。凤凰是代表祥瑞的鸟类,而朱雀是专指代表南方的神兽鸟种,严格上朱雀是只是限于“属火的凤凰”,也就是凤凰的亚种。

玄武 玄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北方的灵兽,形象是黑色的龟与蛇(或龟蛇),代表的季节是冬季。道教中后将玄武人格化为玄武神(又称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加以崇拜。宋、元对玄武神皆崇奉之。明时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祭奉 玄武神。

青龙 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东方的灵兽,为青色的龙,代表的季节是春季。有一些闽西客家人认为,青龙可以保护坟墓风水、地脉,称之为“龙神”。 在扫墓时,也会一并祭拜。

白虎 白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西方的灵兽,形象是一只白色的虎,代表的季节是秋季。 汉朝人把虎当作是百兽之王的象征。相传当一只虎满五百岁时他的毛色会变成白色的,所以白虎就成了一种神物的代表。当帝王具备德政或是天下太平的时候才会出现。因为白色代表西方,所以白 虎为守护西方之神祇。 在中国四圣兽中,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白虎’;虎,为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 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 而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

读山海经 其一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译文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注释 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颇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欢然:高兴的样子。 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学而思推荐书目

NO.1 《希腊神话故事》 作者:[德] 古斯塔夫?施瓦布著;项红译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推荐年级:3-5年级 推荐理由: NO.2 《图解山海经》 作者:徐客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推荐年级:3-5年级 推荐理由: 《图解山海经》搜集了几乎所有今人可能收藏到的珍贵古版《山海经》插图,全面呈现这部中国上古时代最奇幻、最瑰丽的想象之作。 既是生动的图画,又是有趣的知识。首次将原文、译文、注释三者呈现于同一版面,4830种神兽、2665种奇木、132个国度尽收眼底。 NO.3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作者:赵霞 出版社: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荐年级:3-5年级 推荐理由: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表现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神奇绚烂的神话世界。

书中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对生词做了注释,同时还插入多幅与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使全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NO.1 《365夜知识童话》 作者:孙博文 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年级:1-3年级 推荐理由: 《365夜知识童话》采用童话的形式,用生动的情节和优美的文字讲解了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 既是生动的童话故事,又是有趣的知识。每一个故事都围绕一个知识点,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在愉悦中掌握枯燥的科普知识。 NO.2 《奇妙的数王国》 作者:李毓佩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荐年级:3-4年级 推荐理由: 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读起来轻松有趣。让读者在愉悦轻松中接触数学,深受广大小朋友们的喜爱。 读完这本书,小朋友们会发现,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竟然变得如此有趣,你会爱上数学。这本书常常会逗得你哈哈大笑,让你轻松掌握很多数学知识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译文及注释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读山海经·其十鉴赏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山海经·其一》 作者: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1、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2、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3、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4、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5、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6、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7、欢然:高兴的样子。 8、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9、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10、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11、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翻译: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 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 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 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 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 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 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

读山海经·其十

读山海经·其十 朝代:魏晋 作者: 精卫衔(xían)微木,将以填。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注释: ⑴《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⑵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及《》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⑶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⑷同物:女娲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⑸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⑹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⑺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陶渊明不仅歌颂精卫、刑天不屈不挠的复仇思想,而且还称赞伯夷、叔齐,颂扬过荆轲。他们有的反对使用"暴力",有的宣扬惩治"暴君"。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这类诗篇是"金刚怒目"式的。

学而思推荐书目

N O.1??《希腊神话故事》作者:[德]古斯塔夫?施瓦布着;项红译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推荐年级:3-5年级 ????推荐理由: NO.2??《图解山海经》 ?作者:徐客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推荐年级:3-5年级 ????推荐理由: ????《图解山海经》搜集了几乎所有今人可能收藏到的珍贵古版《山海经》插图,全面呈现这部中国上古时代最奇幻、最瑰丽的想象之作。 ????既是生动的图画,又是有趣的知识。首次将原文、译文、注释三者呈现于同一版面,4830种神兽、2665种奇木、132个国度尽收眼底。 NO.3??《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作者:赵霞 ????出版社: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荐年级:3-5年级 ????推荐理由: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表现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神奇绚烂的神话世界。

????书中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对生词做了注释,同时还插入多幅与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使全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NO.1??《365夜知识童话》 作者:孙博文 ????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年级:1-3年级 ????推荐理由: ????《365夜知识童话》采用童话的形式,用生动的情节和优美的文字讲解了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 ????既是生动的童话故事,又是有趣的知识。每一个故事都围绕一个知识点,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在愉悦中掌握枯燥的科普知识。 NO.2??《奇妙的数王国》 ?作者:李毓佩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荐年级:3-4年级 ????推荐理由: ????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读起来轻松有趣。让读者在愉悦轻松中接触数学,深受广大小朋友们的喜爱。 ????读完这本书,小朋友们会发现,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竟然变得如此有趣,你会爱上数学。这本书常常会逗得你哈哈大笑,让你轻松掌握很多数学知识

关于《山海经》研究的资料

关于《山海经》研究的资料 一.原典与论著类 (一)原典类 1.李荣庆《山海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韩震主编《<山海经>(国学启蒙书系列)》,吉林出版社,2011年版 3.(汉)刘歆《山海经(图文版)》,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 4.徐客《<山海经>(白话全译彩图版珍藏版)》,现代出版社,2012年版 5.徐客《图解<山海经>(全译彩色图解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6.(汉)刘向,(汉)刘歆编定《山海经(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7.陈才俊编,华夏译《国学经典:<山海经>全集》,海潮出版社,2013年版 8.冯国超译注《山海经》,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9.思履编《彩图全解<山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 10.(汉)刘向刘歆《彩色图解<山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版 1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 12.陈成《<山海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13.贾立芳译《山海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14.陈丝雨绘,孙见坤注《山海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5.葛宝锋《<山海经>全集(精装全4册)》,辽海出版社,2015年版 16.(汉)刘歆《山海经(无障碍阅读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17.周玉顺主编《<山海经>全集全套精装4册》,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 18.高山《山海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19.(汉)刘歆编,陈默译注《<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20.周明初校注《山海经》,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21.马博《<山海经>诠解精装全六卷》,线装书局,2016年版 22.袁珂《<山海经>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23.王学典译《山海经》,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 24.杨光著《彩色图解<山海经>美丽国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25.谢海东《图解<山海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 26.马博《<山海经>诠解》,线装书局,2016年版 27.冯国超译注《山海经(彩图典藏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28.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中华书局,2016年版 29.刘滴川校诠《<山海经>校诠》,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 30.袁珂《<山海经>译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二)论著类 1.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山海经>论丛》,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从东来,好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①这组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②孟夏:初夏。农历四月。③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④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⑤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⑥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⑦欢然:高兴的样子。⑧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⑨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⑩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⑾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

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本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有。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有 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 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 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 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能够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 “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 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 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 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 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有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 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来说,是对精卫、 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

学而思推荐书目

NO.1《希腊神话故事》 作者:[德] 古斯塔夫?施瓦布著;项红译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推荐年级:3-5年级 推荐理由: NO.2《图解山海经》 作者:徐客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推荐年级:3-5年级 推荐理由: 《图解山海经》搜集了几乎所有今人可能收藏到的珍贵古版《山海经》插图,全面呈现这部中国上古时代最奇幻、最瑰丽的想象之作。 既是生动的图画,又是有趣的知识。首次将原文、译文、注释三者呈现于同一版面,4830种神兽、2665种奇木、132个国度尽收眼底。 NO.3《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作者:赵霞 出版社: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荐年级:3-5年级 推荐理由: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表现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神奇绚烂的神话世界。 书中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对生词做了注释,同时还插入多幅与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使全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NO.1《365夜知识童话》 作者:孙博文 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年级:1-3年级 推荐理由: 《365夜知识童话》采用童话的形式,用生动的情节和优美的文字讲解了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 既是生动的童话故事,又是有趣的知识。每一个故事都围绕一个知识点,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在愉悦中掌握枯燥的科普知识。 NO.2《奇妙的数王国》 作者:李毓佩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荐年级:3-4年级 推荐理由: 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读起来轻松有趣。让读者在愉悦轻松中接触数学,深受广大小朋友们的喜爱。 读完这本书,小朋友们会发现,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竟然变得如此有趣,你会爱上数学。这本书常常会逗得你哈哈大笑,让你轻松掌握很多数学知识

读山海经有感

读山海经有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山海经》有感 当坚硬的石块相互碰撞时,产生的是耀眼而又炽烈的烈火;当粗大的木材相互碰撞,产生的是精妙而又温暖的房屋;而当远古的神话与原始的真理相互碰撞,则产生的是一本旷世奇书,名曰《山海经》。《山海经》是一本先秦古籍,具体成书年代与作者均不详。它既是一本最古老的地理书,又是一本精彩绝伦的神话故事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等,而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则有: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我从小就对中国那些神话故事特别感兴趣,我认为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的光怪陆离。在当时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古人们对那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总是喜欢用一些神话故事来解释。因此创作了许多着作,像《山海经》、《搜神传》之类。而我在这次寒假之中于无事中看了一本山海经的画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这本画册中的图画与文字解释所吸引住了。而看完这本画册让我对《山海经》充满了兴趣,为此我还特意从网上搜索了《山海经》的信息。 这部博大精深、被称作千古奇书的着作,其成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公开流传至今又经历了两千年。本书产生的时代并不在洪荒,因为它是文字成熟使用后的作品,文字数量多达3万余字,而且用字简洁准确,基本上都是陈述句,即有什么说什么。《山海经》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被公认为一部奇书。一是因为在万字的篇幅里,记载

了约40个方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种神怪异兽。《山海经》集地理志、方物志(矿产、动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话。二是因为它开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它的奇源多姿,形象地反映在书中的插图上。古之为书,有图有文,图文并举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一千五百多年前,晋代着名诗人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的诗句,晋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在给《山海经》作注时又有“图亦作牛形”、“今图作赤鸟”的文字,可知晋代的《山海经》尚有图。而且,在《山海经》的经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动作的记叙,明显可以看出是对图的说明。如《大荒东经》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海外西经》:“开明兽……东向立昆仑上”,等等。可惜这些图并没有流传下来。但《山海经》有图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便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 看完《山海经》,我对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叫做羽蒙的生物。羽蒙实则称为羽民,西南地区的头一个国家,是羽民国。在距离九疑山(一说在湖南省宁远县南)四万三千里的地方,此地多鸾鸟,国民们以鸟蛋为食。这个国家的人,都长着一个长脑袋,头发是白的,眼睛是红色的,嘴是鸟形的尖嘴,背上也长着翅膀,能飞,但飞不

读《山海经》有感

读《山海经》有感 读《山海经》有感 陈玉荣 前几年有一部神话小说在网上非常火,叫做《搜神记》,续集叫做《蛮荒记》,讲的是在传说中三皇五帝时代,天下的领袖神帝神农氏去世之后,名为拓拔野的少年被神帝委以重任,最终统一大荒,建立起华夏文明成为轩辕黄帝的>故事。这部书通过作者丰富想象力和创作能力,把中国的神话传说和自己写作结合起来,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历程,演绎一个充满传奇与魔幻的大荒时代。虽然在很长的时间内《山海经》的内容一直被认为荒诞不经,但是很多人依然从中发现了一些可贵的东西。比如,《山海经》里面有很多我从小就熟知的人物,比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戚、神农、西王母、祝融等等,也有很多诸如烛龙,白招拒,汁光纪,广成子,帝鸿等我从没听说过却在故事里面充当着重要戏份的角色。这都是弱小者对强大力量的反抗,无疑这是非常激励人的。'比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组诗,就一直被当作经典流传下来,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至今为人传颂。'后来,我听说这部书的作者'树下野狐'是根据中国的先秦古籍《山海经》进行创作的。为了弄清那些我不是很熟悉的人物的'真实面目',我就去网上下载了这部《山海经》。 提起《山海经》,人们想到最多的就是书里面的神怪故事,不少仙侠类的影视作品及动漫游戏中,也经常会使用到《山海经》中提及的怪物。其实,《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全书共计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五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神话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共工撞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前人认为出于禹、伯益之手,经西汉刘向、刘堷校书,才形成现在的书籍。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考证,普遍认为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 直到最近读完《山海经》之后,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奇'.《山海经》者,'志怪者也'.《山海经》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古今之说法,不一而足。书名 '山海经',但它绝不是一部经典,这个'经'应该是'经历'的意思,所谓'山海经'者,实为所'经历之山海'也。因此古之目录学家将其列为地理类,自然是无可厚非的。这一说法,虽不科学,却也有依据。看《山海经》时,我便发现《西山经》《北山经》中的山川远远多于《南山经》《东山经》中的,这便是我国地势西高冬低的最好体现。但是《山海经》所述之事物,实为怪哉,非常人所能辨也。所历愈久,人们便开始产生疑问,不把它当成一部地理著作了,而发现它与小说颇为相似。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山海经》,说它'盖古之巫书'.这一论断十分精辟,为后世所称道。我观之,亦深感恰到。在《山经》之末,都有祀神的记述,其用途十分明了。现在的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多的一部古书。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巫以记神事',神事者,神话之别称也。与之相对的就是'史',史以记人事。因此,我认为《山海经》就是一部记录上古神事的'史'书。《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毕沅在他的《山海经新校正》中注释过。《山海经》的立名,是刘向,刘秀(歆)父子校书(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216年)才开始有的。而它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到汉代初期这个漫长时期中,作者非一人。《山海经》应是刘向父子的命名,可是司马迁《史记?大宛传》中却提到了《山海经》,故毕沅称之'其名久也'.这里存在一个小小的误解。司马迁《史记》的原文是这样的:'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可是在东汉王

读山海经其十

读山海经其十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读山海经·其十 朝代:魏晋 作者: 精卫衔(xían)微木,将以填。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注释: ⑴《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⑵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及《》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⑶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⑷同物:女娲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⑸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⑹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⑺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陶渊明不仅歌颂精卫、刑天不屈不挠的复仇思想,而且还称赞伯夷、叔齐,颂扬过荆轲。他们有的反对使用"暴力",有的宣扬惩治"暴君"。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这类诗篇是"金刚怒目"式的。

读山海经

教学目标 1与〈饮酒〉诗对比,体会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多侧面认识了解诗人。2通过了解诗的内容,学习精卫、刑天抗争不止的精神。3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的内容,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体会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教学课类型 自读教学方法讨论主要教具多媒体 学法指导 组织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读山海经(叙)塑造形象赞美抗争精神但又(议)发表议论同情、惋惜 课后反思 时间阶段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学生范读自由发表见解讨论赏析诗句小结拓展,谈自己的观点 一导入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后,初步地了解了诗人陶渊明那种自然淡雅的创作风格,也了解了他那种不愿争名夺利的恬淡的人生态度。但是,诗人在闲适的内心深处自有浩然之气,今天我们来学习与〈饮酒〉诗风格不同的〈读山海经〉,来体会陶渊明的不同创作风格。 二范读奇怪同学范读本诗,诗中涉及了两个小故事,看看大家读这两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学生范读,点评学生谈自己对精卫和刑天的见解和认识。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作者在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和看法呢?请大家小组之间交流。 三讨论、赏析前四句中,作者塑造了两个形象,精卫和刑天,精卫为了不再让别人溺死而衔木填海,问: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上宁死不屈、抗争到底的精神。问: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精神怎么看呢?明确:“猛志固常在”,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是赞美他们的行为的,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的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在这四句中,作者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叙事的方式。接下来的四句:作者既然赞美了精卫和刑天的精神,可是(提问)为什么又说“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呢 ?这两句话怎么理解呢?明确:因为精卫和刑天的雄心壮志都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他们虽然有雄心,但是却无法实现,只能是空想,空怀状志,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问:此时,作者对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明确:同情和惋惜在这部分诗句中,作者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对两个人物发表了看法。四小结启发学生作小结在这首诗里,作者塑造了精卫和刑天两个人物形象,看法:既赞美他们的斗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又对他们不能实现的理想而惋惜和同情,同时在这首诗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陶渊明的另一方面的品格,在他闲适恬淡的内心深处,有着浩然的正气,这也是作者流芳千古的原因。五 拓展学习这首诗后,对精卫和刑天两个人物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从这首诗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收获?六 作业自选一首陶渊明的诗,赏析诗句,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