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生命美学意识探究

诗经中的生命美学意识探究
诗经中的生命美学意识探究

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源

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哲学。宗白华说中国艺术

是生命的艺术。上世纪90年代,

我国又出现了以潘知常等为代表的生命美学思潮。事实上,在我

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隐含着处于朦胧状态的生命美学的影子。在《诗经》所展示的世界中,桃花灿烂地盛开着,麋鹿呦呦地叫着,成群的牛羊在吃着草,君子乘着矫健的马走来。这些富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意象,表达了周代贵族对旺盛生命力由衷的赞叹之情,隐含着周代人素朴的生命美学意识。本文拟通过对《诗经》的分析,来探讨周代贵族的生命美学意识的主要内容,以及形成这种美学意识的历史文化语境。

一、《诗经》中的生命力之美

审美意识是指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常表现在

具体的审美对象的选择上。有什么样的审美意识,就可能选择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反过来讲,选择了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就显示出选择者具有什么样的审美意识。两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虽然没有明确的、成系统的美学思想,但这不等于他们没有自己的审美活动和独特的审美眼光,也不

等于他们没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处于朦胧状态

的审美意识。《诗经》中的大多数诗篇以贵族的视角观察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贵族生活的画卷,也将周代贵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展示给我们。纵观《诗经》中的篇章,我们发现,《诗经》中的审美对象大多具有活泼泼的生命色彩。在《诗经》中一股强烈的生命力崇拜意识弥漫在字里行间,凝结为周代贵族特有的生命美学意识。

这种鲜活的生命色彩首先表现为对人的顽强生命力的敬仰和尊崇。《大雅·生民》是一首叙述周人始祖后稷传说的史诗。诗中写到后稷生下来以后,“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

稷呱矣。”[1]190-191

意思是后稷生下来后被弃置在窄巷里,但是牛羊围绕着他,保护着他。后稷被放在树林里,刚好遇到砍伐树木,被人发现而得救。后稷被放在寒冰上,翻飞的鸟儿张开双翼温暖着他。鸟儿飞走了,后稷呱呱地大声啼哭,哭声又大又长,在很远的路上都能听到。这就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的传奇故事,是对生命奇迹的慨叹。在各种各样的艰苦环境下,后稷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周民族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基金项目:陕西省文化厅2008年度艺术学重点科研课题“周代贵族的生活艺术”(编号:011)

《诗经》中的生命美学意识探究*

陈莉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诗经》中所描绘的审美对象大多具有繁多、硕大、茂盛的特点。这些富有生命活力的审美对象中隐含着周代贵族积极向上的生命热情和健康明朗的审美追求。本文对《诗经》中所包含的生命美学意识及其所存在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周人的美学观念对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诗经》;生命力;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146

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光彩照人的外表,是周人对强大生命力的另一种理解。《诗经》中有多处写到周代贵族的光辉形象。《周颂·丝衣》是周王举行养老之礼时所唱的乐歌。诗中就写到周王穿着色彩鲜艳又洁净的丝质祭服,戴着圆顶的弁帽,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展示出鲜活的生命力之美。《诗经》中所塑造的其他贵族形象也都神采奕奕。《小雅·采芑》塑造了贵族首领方叔的形象。诗中写到方叔率领的兵车多达三千,方叔所乘的四匹马,排列得整整齐齐。马笼头上点缀着的铜制饰品,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色彩鲜艳的蛟龙旗和龟蛇旗在空中飘扬。车上的鸾铃与身上的玉佩相互谐和发出的声音。方叔率领军队走来就像鹰隼在天空中高飞。鼓声渊渊,士兵们个个精神振奋。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叔气宇轩昂、骁勇善战的形象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周代贵族眼中的审美对象,是周代贵族对旺盛生命力之美的诠释。

每一个社会衡量女性之美的标准都是不同的。如果说宋代以瘦为美,唐代以肥为美,那么,周代衡量女性美的标准就是健壮和硕大。《诗经》中所描写的贵族妇女大多丰满、高大,有着强健的体魄。如《卫风·硕人》描写和夸赞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美丽而华贵的形象。诗中写到:“硕人其颀,衣锦衣。”[1]36意思是身材丰满高大的庄姜,里面穿着锦制的华丽礼服,外面穿着用细麻布做的罩衣。这是一个富有灿然光彩和生命活力的形象。《陈风·泽陂》中“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1]84等诗句反复唱叹的也是女性健康丰满的美。在周代贵族诗人眼中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服饰艳丽的贵族,以及丰满、硕大的贵族妇女都充满了生命活力,是美的化身。

周人对生命力之美的认识还集中体现在对茂盛的植物的歌颂方面。高大茂盛的植物,构成了周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同时,这些茂密的植物,冥冥之中,也与周人的生命和健康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诗经》中有许多诗篇对草木之美进行了描述。如《秦风·蒹葭》、《王风·葛》、《卫风·芄兰》、《小雅·杜》等,就直接以草木之名作为篇名。草木之美是周代贵族诗人眼中典型的审美对象,尤其是那些高大茂密、富有生命活力的花草、树木、庄稼更是贵族诗人讴歌的对象。《小雅·隰桑》则刻画了婀娜、柔美的桑树,诗中写到“隰桑有阿,其叶有娜”,“隰桑有阿,其叶有沃”,“隰桑有阿,其叶有幽”[1]171。阿,通“婀”,柔美的样子;娜,是茂盛的样子;沃,肥厚、滋润的意思;幽,墨绿色。这三句都写的是桑叶的茂盛、肥厚和桑树的墨绿色彩,写出了桑树的生命活力,表达了周人对生命力的崇拜之情。《大雅·生民》写到后稷种植的大豆长势茂盛,后稷培植的谷物,谷穗沉甸甸的下垂着,后稷种植的麻麦瓜果都长势良好,呈现出喜人的丰收景象。后稷所种的各种庄稼都具有良好的长势和极强的生命力,这种景象有着神秘的暗示性,它预示着后稷所领导的周民族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繁茂的庄稼,饱满的果实是周人眼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也是族群生命力的象征。《唐风·椒聊》是对繁盛之美的最典型歌颂,诗中写到:“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1]70椒聊,是一种丛木,即今天的花椒。花椒树的枝干细长,叶为绿色,开小白花,结暗红色小球状的果实,有香味。《椒聊》一诗为我们呈现了花椒树繁盛众多的果实之美。值得注意的是,诗的落脚点却是也对像花椒一样硕大无朋的“彼其之子”予以由衷的赞叹。从这首诗中可以明确地感受得到繁盛的植物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中还有一类诗歌,即使是写忧伤的心情,但是用来起兴的植物依然有着鲜艳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如《唐风·杜》写的是“独行踽踽”的感伤心情,诗中所写的景物却呈现出盎然的生机。诗中写道:“有之杜,其叶”,“有之杜,其叶菁菁”[1]71,这两句所表达的意思都是独立的赤色甘棠,有着茂盛的叶子。甘棠茂盛的叶子是周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周人眼中独有的审美对象,即便是心情忧伤,眼中所见的依然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景象。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诗经》中的花草树木都焕发着盎然的生机,呈现出蓬勃的生命色彩。

健壮、饱满的生命力之美还集中表现在描写动物的诗句中。如《诗经》中写到的马,几乎全都是肥大、健壮的。《小雅·北山》所描述的战马“四牡彭彭”,突出强调的是战马的强壮有力。《秦风·驷铁》为我们呈现的是四匹铁黑色的健壮有力的马跑在去打猎的路上的形象。这些马都显示着饱

《诗经》中的生命美学意识探究

147

200

9.4

满的生命力。繁殖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的蝗虫也是周人所颂赞的审美对象。以前人们多认为《周南·螽斯》是以蝗虫来讽刺统治阶级,这其实是对《螽斯》的误读。事实上,在诗人的眼中所看重的并不是蝗虫对庄稼和人的危害性,相反,诗人的着眼点在于对蝗虫极强的繁殖能力的赞叹。诗中

写到:“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1]4

螽,是蝗虫的一种。羽,即翅膀。诜诜,是蝗虫翅膀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薨薨,是蝗虫众多的样子;揖揖,是蝗虫众多聚积的样子。这首诗的意思是,祝愿您的子孙能像蝗虫一样多,像蝗虫一样有生命力。《诗经》中的其他动物也都有着强健的生命力。《小雅·无羊》中对贵族的牛羊进行了描写,诗中写道,贵族的牛羊成群,有的在山坡上吃草,有的在池中饮水,有的在休息,有的在走动。全诗以牛羊的肥美健壮预

示宗族的人丁兴旺、

吉祥如意。《小雅·桑扈》中写了青雀交交的鸣叫声,写了鸟儿身上的羽毛和颈

上的美丽花纹。《豳风·东山》中将仓庚飞翔时,毛色的光亮鲜明作为描写对象。这些都是对生命力的祝福和礼赞。因为欢快的鸣叫声和富有光泽的羽毛,都是鸟儿富有生命活力的表现。审视和关注生命力之美还表现为对生命动

态过程的关注。

《小雅·绵蛮》的起兴事物是黄鸟。诗中的黄鸟不是静止不动的、没有生命力的鸟

儿,而是鸣叫着,飞到丘阿上的鸟儿。《大雅·卷阿》写奋飞的凤凰忽然之间停下来聚集在一起,然后地鸣叫着飞向天空。《大雅·凫》以野鸭和鸥鸟起兴,写它们在泾水里嬉戏,在沙滩上晒阳的不同情态。诗中为我们展示的都是生机盎然的美,是动态的美。就算写瓜,《诗经》也要写出瓜不断生长的态势。《大雅·绵》“绵绵瓜瓞”,就给接连不断生长的大瓜、小瓜一个特写,将周王朝不断强壮的生命力特征书写出来了。有了运动,就有了活力。对植物和动物的动态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生命活力的关注。

当我们将隐含在《诗经》中的美学精神予以梳理和勾勒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光彩奕奕的贵族形象,到茂盛的草木、成群的牛羊,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寄予着周代贵族诗人朦胧的生命

美学思想。周代贵族崇尚繁茂、

健壮、有光彩、有生命活力的审美对象。这种对生命活力的歌颂成

为流动在《诗经》各篇章之间的内在旋律。二、周代贵族以生命力为美的历史文化语境分析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还没有体系化的美学思想,但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崇尚具有生命力之美的审美意识贯串了《诗经》的始终。比起后世所出现的怪异的、苍老瘦硬的美学风格,周代贵族诗人能够选择繁茂、健壮、有生命力的人和事物作为歌咏的对象,这表现出他们有着正常

的、

健康的审美趣味,也预示着周民族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民族,有着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这种崇尚健康旺盛的生命力之美的美学意识,有其存在的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具体说来形成周代贵族生命美学意识的历史文化语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存环境恶劣,存活能力低下,使生存和生命的延续成为周人生活的主题。人们渴盼生存下去,希望生命得到延续和发展,所以,在一系列周民族的史诗中,有着对顽强生命力的歌颂。后稷有着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生命力,因而得到歌颂。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公刘率领着

周人,带着干粮、工具和武器迁徙到豳,在那里带领着人们测量土地,种植庄稼,使得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所以,他也是周人歌颂的对象。古公父

带领着周人翻过梁山,渡过漆水,寻找适合生存的水域和土地,最后,在土地肥美的中原地区定居下来,在那里种植庄稼、建筑房舍和庙宇。他的丰功伟绩得到周人的歌颂。在周民族发展的初期,由于生存环境恶劣,所以生存和发展成为生活的主题,对顽强生命力的歌颂和慨叹就成为周人的美学主题。

周人所生活的中原地区当时以农业生产为主。生命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作物的丰收和牛羊的肥壮。田野肥沃,才能使农作物丰收,才能有安静、祥和的日子。农作物的长势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周人的农事诗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着对农作物丰收的企盼。《小雅·楚茨》将祭祀的整个过程和场面置放在一个丰收的、欢庆的背景下来描写。“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

维亿。”[1]152

这是祭祀的背景。诗中写到的物象都

148

是肥美、丰满的。“楚楚”是指蒺藜的丛生和丰茂;“与与”、“翼翼”是指黍稷的茂盛、整齐;仓庾的状态是“既盈”与“维亿”。一切都是那样的丰盛和饱满,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周代,作物的丰收与人的生命存在休戚相关,所以,当人们看到成群的牛羊和沉甸甸的谷穗时,才会发出由衷的对生命的礼赞。周代的生命美学思想就植根于这浓厚的农业文化的土壤之中。

周代统治之初,就在原始宗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体制。生命繁衍,宗族才能壮大。所以宗族的繁衍和血脉的延续是成为周代贵族关注的社会生活焦点之一。而宗族的繁衍追根究底需要妇女有着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生育能力。所以在周代妇女不仅普遍参加劳动,而且还承担着生育后代,以保证宗族繁衍的重任。高大、健壮的女性是生命力和繁殖能力旺盛的象征。所以,肥硕和健壮的妇女成为周代社会理想的女性形象。

在周人看来,生命的延续不仅需要妇女的旺盛的生育能力,还需要得到祖先神的保佑。《诗经》中频繁出现的祝颂长寿、万寿无疆的场面,都表达了周代贵族对生命延续的渴盼,以及希望得到祖先神保佑,从而使整个宗族生命得到延续的愿望。他们要将人间的生命延续盛景呈现给神灵,让祖先和各种神灵都在冥冥之中感受到宗族的生命在延续着。而这里健壮的动物和茂盛的植物就有了一种潜在的象征意味,象征着旺盛的宗族生命力。如《小雅·信南山》描写了对祖先神进行祭祀的情况。诗中写到的小雨,使人间雨水充足,土地湿润,庄稼得到灌溉,百谷得以生长。人们将打谷场收拾得整整齐齐,黍稷呈现出一片茂盛的景象。人们收割了庄稼,制作了祭祀祖先、招待宾客用的酒食。田野中有着看护庄稼的房舍,疆场上种满了瓜果。诗人通过优美的语言将生活中的丰收与和谐状态展示给祖先神,使他们在阴间或天堂能够看到子孙后代的生活状态,从而能继续赐福人间。

《诗经》中反复对强壮旺盛的生命力进行唱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语言表达对繁茂的景象的祈祷。因为在古人看来,诗歌是具有魔力的,它是人和神沟通的渠道。诗歌的语言本身

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使所祈祷和向往的丰收、繁茂景象,在反复的歌唱中得以实现。如《小雅·南山有台》就是一首祝寿诗。祝愿君子能万寿无期,表达了对生命的祝福。在这首诗的最后一段写道:“乐只君子,遐不黄。乐只君子,保艾尔后。”黄,指的是因年老而头发变黄。艾,是养育的意思。后,即后人,子孙。这一段不仅祝福君子能够长寿,而且祝福君子能保佑和养育自己的子孙。这种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在《诗经》中就凝结为对繁盛、健壮的生命力之美的赞叹。

将富有生命活力的意象作为审美对象,这与周人认为万物谐和感应的思想有一定的关系。在周代,科学理性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保留着浓重的神秘文化的气息。周人认为肥美、健壮的动物和植物与种族的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间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人和对象世界之间有着一种神秘的内在感应关系。《诗经》中的祭祀、庆典、祝寿诗,大多都要从繁茂的植物、动物写起。如《小雅·南山有台》要表达万寿无疆的主题,诗人则分别写到了蓑衣草、黎草、桑树、杨树、枸杞、李树、樗树等树木,这些长在山上的树木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周人的思维中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有着神秘的气息,都具有某种冥冥之中的征兆性。健壮丰满的马,就与它的主人的精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写人时就用马的精神来衬托。《鲁颂·》写的是公家的马,然而,这又不仅仅只是马而已,而是预示着鲁国的国势是否昌盛,所以,诗中极力唱叹的是那些膘肥体壮的牡马,并且,诗中在“牡马,在迥之野”的四次反复,和“有有皇”、“有骊有黄”等的罗列中,将成千上万匹马都呈现在读者眼前,预示着鲁国的繁荣昌盛。作物的长势与家族的兴旺之间也有某种内在的感应关系,所以,写宗族的祭祀时,时常要写到作物的茂盛长势和丰收的景象。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冥冥之中的契合和内在感应,是《诗经》时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内涵的体现。

较为宁静的生活状态和相对富足的良田,不仅给周代贵族提供了充足的生活资源,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这是《诗经》中以茂盛生命力为美的审美意识所赖以产生的自然环境。周代贵族生活在中原的时期,中原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当时的沮水和漆水两条河流的水量丰

《诗经》中的生命美学意识探究

149

200

9.4

沛。周人当时生活的渭河流域,有着桑树、漆树、杞树等各种各样的树木,有着广阔的土地。可以想见周人生活在一个农田肥美、草木茂盛的自然环境之中。农业的发展使生活相对安定,美好和谐的自然又陶冶了周代贵族的情怀,使他们具有

平和、

健康的审美心性。如《小雅·菁菁者莪》表现出对高大茂密的萝蒿的关注。莪,

是蒿的一种,又名萝蒿。菁菁,茂盛貌。高大茂密的萝蒿“在彼中阿”、“在彼中”、“在彼中陵”等不同的地点闪现,是诗人“泛泛杨舟,载沉载浮”的过程中所看到的自然景物。这些从眼前划过的景物影响着诗人的心情,也带给诗人欢快的心理感受。周人生活在一个有着葱郁树木和广阔土地的世界中,他们也以诗意的眼光和诗意的心态感悟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审美世界。广阔的大自然能够进入周人的诗歌,这就说明周代贵族有着对生活的诗化的态度,是这种诗化的生活态度促使周人热爱自然,并用诗来表现自然。反过来讲,又是因为有了诗,周人有了一种诗化的生活态度。正如林语堂《中

国人》

一书中所说:“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浸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地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

限地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2]

相对和谐的生态环境为周人提供了生殖和繁衍的空间,也涵养了周人的诗性的情怀。茂密的树木既是周代贵族的维持自然生命的资源,又是养育他们精神生命的源泉,所以在《诗经》中高大的树木、潺潺的流水、呦呦鸣叫的小鹿成为诗人歌唱的对象,也成为周代贵族健康活泼的审美追求的写照。

三、周代贵族生命审美意识的现代意义《诗经》中的生命美学虽然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的生命美学意识,但是它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特色,是远古自然生命力崇拜的衍生物。《诗经》中的生命审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我们对生命美学的理解,使我们认识到,生命美学不仅仅关注的是一般的生命体,而且关注的是具有活力和生命热情的生命体。最为简洁和朴素的生命美学思想,就是对旺盛、强健的生命力的歌颂和崇敬。

《诗经》中隐含的生命美学意识与现代意义

的生命美学有着不同的理论针对性,有着不同的

文化语境。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生命美学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有胆识的学者对被实践美学“边缘化”了的“生命”思考的结果,主要针对西方工具理性对人的宰制,而提出回归人的本真生存状

态。封孝伦指出,

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并把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摆到较高的位置上,这

是对强调理性的

“实践美学”的超越。潘知常的生命美学以生命为本体,关注当下人自身的生存境遇和生存体验。如果说现代生命美学是在借鉴了尼采、叔本华、柏格森等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以批判西方工具理性对人的自然美感的宰制为核心,张扬了个体生命的感知能力,那么,隐含在《诗经》中的生命美学意识,则完全是中国本土化的生命美学意识的体现,是周人在面对生存问题时,自然而然形成的对于美的朴素理解。《诗经》中的生命美学意识,是对《周易》中“生生之谓

易”

的生命之思的诗意展现,具有开启生命审美之思的意义。之后,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力的礼赞一直隐含在中国哲学和美学发展的始终。它与现代意义的生命美学有着不同的理论针对性,有着不同的文化语境。

如果现代生命美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引起我们对工具理性进行反思,在于对个体感性生命存在的关注,那么,《诗经》中的生命美学的意义,则在于让人们认识到生命本身的宝贵,在于吁请人们关爱生命,热爱生命。反思现代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反思现代社会一些病态的审美追求,《诗经》所开启的生命美学思想依然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天敌越来越少了,大多数人不会再受到自然的威胁。但是,有很多人在无聊中打发时光,在网络游戏中耗费生命。还有些人以丑为美,以不健康的死亡景象为美,将骷髅印在

衣服上作为装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

极力展示的是血腥恐怖的打斗场面,是对生命不负责任的

各种冒险和玩命般的竞技活动。甚至还有些人不热爱生命,随意放弃生命。虽然在中国美学史上,并不是一味地只有对肥硕、饱满之美的追求,如魏晋时期,人们以清瘦为美,清代则有八大山人

以怪异为美,但是透视这些清癯的、

怪异的美,我150

(上接第84页)group-interest and self-interest in parochial cooperation on behalf of the group[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2001,45:283-296.

[18]Bornstein,G.,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repeated

team games[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6,12:629-639.

[19]Andreoni,J.Impure altruism and donations to public

goods:A theory of warm glow giving[J].Economic

Journal,1990,100:464-477.

[20]G S.,Fehr,E.,Collective action as a social

ex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9,39(4):341-369.

[21]Cremer, D.D.,Bakker,M.,Accountabil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cial dilemmas:The influence of

others’reputational concerns[J].Current Psychology,

2003,22(2):155-163.

[22]Cremer, D.D.,Non-economic motives predicting

cooperation in public good dilemmas:The effect of

received respects on contribution[J].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03,16(4):367-381.

[23]Parks,C.D,Komorita,S.S.,Reciprocal strategies for

large group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7,1:314-322.

[24]Hens,P.D.,Do reciprocal strategies work in social dilemma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0,4(3):278-288.

[25]M ing Zeng,Xiaoping Chen.Achieving cooperation in multiparty alliances:A social dilemma approach to partnership management[J].Academy of M anagement Review,2003,28(4):587-605.

[26]Komorita,S.S.A model of the n-person dilemma-type gam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6,12:357-373.

[27]Pruitt,D.,Kimmel,M.,Twenty years of experimental gaming:Critiques,synthesi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77,28: 363-392.

[28]Heide,J.B.,M iner,A.S.,The shadow of the future: Effects of anticipated interaction and frequency of contact on buyer-seller cooperation[J].Academy of M anagement Journal,1992,35:265-291.

(责任编辑吴晓妹)

们看到的却是审美主体灵魂的孤苦,以及他们心底里的对正常健康之美的呼唤。相反,今天对骷髅和死亡现象的标榜则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无聊和,他们活累了,也活腻了一个失去了健康生活状态的人,是不会对美好的大自然和富有生命活力的景象发出赞叹的。但是,当汶川地震发生后,当一次次车祸和矿井爆炸事件发生之后,人类应当意识到,生命是多么脆弱,人类是多么弱小,隐含在人类背后的生存威胁还存在着,渴望光明、渴盼生命和健康还应当是人类奋斗的目标。失去的生命向我们昭示出生命是多么珍贵,失去的健康向我们昭示出健康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拥有阳光心态,以健康、富有生命活力的事物为美,这才是人类最为正常和健康的审美心态,也是《诗经》中的生命审美意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周代贵族对繁茂的、硕大的、有生命力的事物的歌颂,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与周代贵族的生存处境和生存观念有着一定的关系,是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自然生成的对于生命之美的理解。在科学技术有了巨大进步的今天,有些人反倒失去了对健康正常的美的关注,而以损害健康,甚至戕害生命为美,以没有生命意义的事物为审美对象。面对周代贵族的审美追求,我们应当反思。人类应当以盎然的生机和灿然的生命活力作为永恒的审美追求,而摒弃那种怪异的、变态的,甚至是病态的美。

参考文献:

[1]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M].上海:学林

出版社,1994:240.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8.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岳毅平)

《诗经》中的生命美学意识探究

!!!!!!!!!!!!!!!!!!!!!!!!!!!!!!!!!!!!!!!!!!!!!

151

中学生生命意识状况问卷调查报告

中学生生命意识状况问卷调查表1.你学校所在的位置?[单选题] 14.16% 85.4% 0.44% 2.你就读的学校班级?[单选题] 41.15% 40.71% 18.14% 0% 0% 0% 3.你的年龄?[单选题] 22.12% 26.55% 35.4% 15.04% 0.88% 0% 0% 4.你的性别?[单选题] 58.85% 41.15% 5.你家常住位置?[单选题] 44.25% 54.87%

0.88% 6.你所在的家庭情况?[单选题] 79.65% 10.62% 3.1% 6.64% 7.你与家人常住情况?[单选题] 69.03% 25.66% 2.21% 3.1% 8.你在家庭中的情况?[单选题] 26.55% 73.45% 9.你所在家庭中的关系情况?[单选题] 62.39% 30.53% 7.08% 10.你所在班级同学间关系情况?[单选题] 54.87% 42.04% 3.1% 11.你对个别同学的自杀行为怎么看?[多选题]

85.4% 76.55% 62.83% 46.02% 15.04% 6.19% 10.62% 12.你对生死的态度是?[单选题] 88.5% 9.29% 1.77% 0.44% 13.你有过自杀念头吗?[单选题] 82.3% 17.7% 14.你有过自杀计划和行动吗?[单选题] 94.69% 5.31% 15.对于轻视生命的原因及看法?[多选题] 37.17% 39.82% 50% 44.25% 31.42% 40.27% 38.5%

42.48% 16.你对自身的身心了解情况?[单选题] 69.03% 27.88% 3.1% 17.对自己的性格和自信的表现情况?[单选题] 43.36% 47.79% 8.85% 18.对思考生命及生命价值情况?[单选题] 45.58% 43.81% 10.62% 19.追求生命的意义情况?[多选题] 58.85% 71.24% 65.04% 34.51% 9.29% 4.87% 20.你认为哪些因素对生命看法的形成和影响最大?[多选题] 43.81% 53.54% 51.33%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的时间是( C )。 A 1725年 B 19世纪中叶 C 1750年 D 公元前四世纪 2.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苏格拉底提出了( B )的观点。L A “美与善相对立” B “美与善相统一” C “美与善相违背” D “美与善相同”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毛泽东 D 蔡元培 5. 被人们尊称为“美学之父”的是( D )。 A 维柯 B 柏拉图 C 克罗齐 D 鲍姆嘉通 6.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7.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8.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9. 美学是一门( B )。 A 社会学科 B 人文学科 C 艺术学科 D 自然学科 10.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美学研究的对象有( ABCDE )。 A 艺术 B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C 审美意识 D 审美范畴 E 美学思想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4. 美感能使现代人产生( ABCDEF )。 A 满足感 B 愉快感 C 幸福感 D 和谐感 E 自由感 5.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果 6. 优美又称( ABDE )。 A 秀美 B 纤丽美 C 纤柔美 D 柔性美 E 典雅美 7. 艺术接受过程可以分为( BDE )。 A 赏 B 观 C 评 D 品 E 悟 8. 丑与恶的关系是( BCD )。 A 丑与恶不可分 B 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C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D 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 E 丑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否定它 9.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器官作用最大的是( CE )。

诗经题库

1、《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又称(C) A、《民歌》 B、《诗歌》 C、《诗》 D、《诗两百》 2、《诗经》中描写地方民间风俗的是那一部分(A)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3、《诗经》中主要是宗庙乐歌的是哪一部分(C)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4、《诗经》全书收录了自(C)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A、夏朝 B、商朝 C、西周初年 D、东周初年 5、《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并尊称为“中华诗祖”的是(D) A、王子夫 B、姜子牙 C、庄子 D、尹吉甫 6、《风》包括了(B)个地方的民歌 A、十四 B、十五 C、十六 D、十七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中(A)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周颂 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A)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9、“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出自于(B)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于(A)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汉乐府诗集》 1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出自于(C) A、曹操的《短歌行》 B、汉乐府诗中 C、诗经 D、楚辞

12、以下谁对“诗经”做过正乐,整理,加工(B) A、孟子 B、孔子 C、朱熹 D、王夫之 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诗经.召南.甘棠》一诗是为了怀念周宣王的贤臣召伯,也写出了“前 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B、《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 C、《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 D、《诗经.卫风.硕人》写了一位高大健硕的勇士。 1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十五国风,雅分为大雅和小 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B、“高山仰止,景行行之”意思是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表示对德高望 重者的敬仰。 C、《诗经.曹风.蜉蝣》抒发了天地浩瀚和人的渺小之感。 D、《诗经.豳风.七月》中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 为线索将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 1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B、《君子于役》表现的是对丈夫的怨恨。 C、《诗经.曹风.蜉蝣》抒发了天地浩瀚和人的渺小之感。 D、成语“夙夜无寐”的意思是早晚都不能入睡,一直在流亡的途中过着流 离失所的生活。 16、《诗经》中有目无辞的六篇佚诗,后人称之为“笙诗”,出自(B)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1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契”的意思是(D)

_古诗十九首_中的生命意识分析

第4卷 第4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 ol.4 N o.4  2004年12月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 ommerce and T echnology Dec.2004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 刘 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 摘 要: 生命意识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既是下层文人失时伤志的反映,又体现出了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意蕴深邃,哲理性强。 关键词: 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汉末诗歌 中图分类号: I27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85(2004)03-0065-02 The Analysis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LI U T ao (Shandong P olitics and Law M anagement of Cadre C ollege ,Jinan 250014,China ) Abstract : Life consciousness are mainly about sighing the shortness of life ,unav oidable death ,about how to treat the life and how to greet the death.The intense life consciousness in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not only reflects the grief of the lower writer ,but als o embodies the profound thinking about the life value.S o the poems have a deep significance and a strong philos ophical nature. K eyw ords : Life consciousness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he poems in the end of Han Dynasty 收稿日期: 2004-01-10 作者简介: 刘涛(1974-),男,山东平邑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生命主题是《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要主题,其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生命主题都是在鲜明的生命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政治衰败社会黑暗之时,士大夫和下层文人的基本价值已被政治现实击得粉碎,人生的意义在他们的内心彷徨中不可能不发生动摇。时代的苦闷造成了东汉后期士人普遍的感伤,于是通过诗篇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咏叹。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强烈感受正是生命意识觉醒的标志。生命意识体现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痛苦的超越。《古诗十九首》中抒发的生命意识以及人的觉醒,在哲学层面体现为人与诗的觉醒,对生命作深层的思考;觉悟到天地的无序,社会的混 沌,人的脆弱,以及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在世 俗的层面,则直白地反映了世态炎凉和下层知识分子不遇的种种感慨之情。表现了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仍,国势的衰微,文士游宦天涯,思妇不甘寂寞,由此带来以夫妻生离、兄弟死别、友朋之间契阔相思乱离为基调的咏叹。具体而言,《古诗十九首》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其一,爱情意识。爱情意识是生命意识的一部分。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组诗的游子怀乡与思妇怨别类内容中。如: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行重行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客从远方来》)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孟冬寒气至》)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东城高且长》)5 6

美学00037_历年试卷附答案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席勒 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 A.自然 B.社会 C.人生 D.艺术 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初中诗经试题汇总1

初中诗经试题汇总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非客观题)两部分,共39.0分。 第I 卷 客观题 一、单选题 ( 本大题共1小题; 每小题2.0分,共2.0分.) 1. 下列说确的一项是 [ ] A . 《沁园春雪》中“风骚”是指《诗经》中的《离骚》和《楚辞》中的《国风》。 B . 《蝈蝈与蛐蛐》这首田园诗,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达了“的诗歌”是永恒的这个主题,歌颂了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好大自然。 C . 《隆中对》和《出师表》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诸亮,都表达了诸亮对备父子的耿耿忠心。 D . 《水浒传》作者是罗贯中,这部章回体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第II 卷 主观题 二、填空题 ( 本大题共1小题; 共19.0分.) 2. (1.0分) 窈窕淑女,________。(《诗经关雎) 3. (1.0分)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_____。(《诗经》) 4. (1.0分) 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5. (1.0分) 蒹葭采采,________。 (《诗经蒹葭》) 学校:_______ _________班级:______ 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 ------- ------- -------- --- 密 - --- --- - -- --- 封--- - -- - -- - - - - 线- - --- --- - -- --内- --- --- --- -- - 请- -- --- --- -- - -不 - - -- - -- - - - - -- 要 - --- --- --- -- - 答- - - -- - -- - -- - -题 - - - ---- ---------- ------- ------- -----

出自诗经辞楚的好名字大全

出自诗经辞楚的好名字大全 诗经取名注意事项: 易写易读。 即使从诗词中选,也不要挑那种生僻的字词。生僻字不好记,别人不认识,或者字典、电脑里都没有,以后就很麻烦。 如今,很多家长为了避免重名率,都希望给宝宝取一个独特的名字,但是这“独特”也被特意地演化为“繁复”,因为,大家都不认识你的名字,难免会引起一些笑话。这样的结果是不仅给别人带来麻烦,还给孩子增添了一份苦恼。其实,用最简单的字组合成最有意义的名字,才是最难的,用些生僻字不算本事,象毛泽东、刘少奇这样的名字都是很常见的字组成的。 读音洪亮。 有些名字很好看,但读起来是在拗口,名字就是用来让人唤的,所以尽量别挑变扭的词。还要注意方言中的读法。 新颖别致。 本来不想提这个的,因为用诗词取名已经很新颖别致了,但以前看到有人居然推荐明月这个名字,容许小编小小的汗颜一下吧…… 出自诗经楚辞好名字大全: 子奕-奕奕寝庙,君子作之。《诗经·巧言》 一诺-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上湖南崔中丞》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 子佩-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诗经) 子慕-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楚辞》 一川-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志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昊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两句诗词首字组合而成。) 子荣-咄嗟徇权子,翕习犹趋荣《全唐诗·韦道安》 子文-松萝长稚子,风景逐新文。《秋日夏口涉汉阳,献李相公》婉清-水木清华,清扬婉兮。《诗经》 云泥-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上湖南崔中丞》 竹猗-占彼淇澳,绿竹猗猗。《诗经》 兰泽-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 玉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03生命意识缺失现象

生命意识教育 一、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 以上几个案例说明当代大学生轻视生命、伤害生命及浪费生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发生方式尽管不同,但极其相似的一点是:对生命的漠然和轻视。基于笔者的分析,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漠视生命 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现象,诸如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人际交往中的谩骂或冷落,同学间的讽刺挖苦,对残疾人、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等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权利和尊严的轻视和践踏。漠视生命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经验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否定生命。 (二)否定生命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目前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个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5年,中国内地媒体共报道了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高校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已超过30人,其中某高校一个月内有3位大学生自杀(其中两人身亡)。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率高于一般年轻人。从本质上说,大学生自杀是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大学生选择自杀往往有一些所谓的理由,比如因为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关系紧张等,但由于一些理由就以轻易放弃生命作为回应,这明显反映出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 (三)暴虐生命 大学校园里暴虐生命(或称生命暴力)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谓生命暴力,从完整的意义上看,它应包含两个方面:对他人生命和自己的生命采取暴力态度诸如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张亮的“虐猫事件”、马加爵的“杀人事件”,这些无端剥夺其他生命的暴力事件,突现的是一些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与残暴。大学校园中各种生命暴力行为,其背后都昭示着当事人个性心理的扭曲畸变及生命意识的缺乏。 (四)游戏生命

《诗经》学习测试题

齐河公路局《诗经》测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诗经?豳风?七月》中以()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 作、艰辛,以()为线索将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 2.()是一首伐木者之歌,以激昂的情绪表达了他 们对于(剥夺者)的愤怒和嘲讽。 3.“(),寤寐思服”的“思服”就是() 的意思。 4.《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有 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中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的欢乐和谐。 5.《诗经》中的()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十五 国风,()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二、词句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道阻: 2、溯游从之: 3、宛在水中央:

4、凄凄: 5.采采: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诗经?卫风?木瓜》反映的是一般的礼尚往来的情形。( ) 2、《诗经》中的作品主要有两个来源渠道:献诗和采诗。( ) 3、《诗经?鄘风?相鼠》用丑陋的老鼠起兴,写出了统治者不知廉耻,不讲礼仪,连老鼠都不如。 ( ) 4、《诗经?召南?甘棠》一诗是为了怀念周宣王的贤臣召伯,也写出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 ) 5、“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召南?鹊巢》,写出了人们对占着鹊巢的鸠的厌恶之情。 ( ) 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 ) 7、《小雅》怨刺诗的作者,指斥政治黑暗时,也常感叹自身遭遇。 ( )

8、“自求多福”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思是由得你自生自灭吧。 ( ) 9、《诗经?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表现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 10、《诗经?豳风?七月》中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 ) 四、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诗经》的语言特色? 2、什么是赋、比、兴?《诗经》是如何运用赋、比、兴的?

《诗经·国风》叠音词分类及句法功能探析

刘亚科 (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2) 摘要:《诗经·国风》中有220个叠音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在这两类叠音词中,最多的是形容词,其次是拟声词、副词和动词。《诗经·国风》中的叠音词的语法功能较之现代汉语,显得单纯,有较强的侧重性。 关键词:叠音词;单纯词;合成词;句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2)05-0161-03 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组成的词,前人称之为“重言”、“重文”、“重语”或“叠字”等。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对叠音词进行研究。《尔雅》中专设《释训》一篇收录同义叠音词;许慎著《说文解字》,“收字10516个,其中重文1163个”,同时还大量引用《诗经》叠音词说解字义。以后,历代训诂学著作都对叠音词进行过研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现代学者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叠音词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使我们对叠音词的认识更加清楚。 但是,我们对叠音词的研究还未结束。笔者最近对《诗经·国风》中的叠音词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中的叠音词分类情况较为复杂,其句法功能有很强的侧重性。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 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对叠音词的论述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或者简单地认为组成叠音词的两个字不能拆开来理解。邵晋涵《尔雅正义》从叠音词的词义与单字字义关系的角度,将叠音词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只言丕,亦为敬也大也”。一类为“单举其文即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言居,则非喜与恶矣”。这种观点是比较科学的.本文按照这种观点,将叠音词分为叠音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两大类。 (一)叠音单纯词 所谓叠音单纯词,指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组成一个语素的叠音词。据笔者统计,《诗·国风》中这样的单纯词为数较多,有146个,占《诗·国风》中叠音词总数的66.3%。 叠音单纯词中,我们最熟悉的当数拟声词,其次是一些形容词和少数副词。 拟声词在《诗·国风》中有31个,多为同音假借。例如: 关关:《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文·门部》:“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卯声。一关关”为同音假借,或作“响响”,表雎鸠的呜叫声。 坎坎:《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说文·土部》:“坎,陷也,从土欠声。”“坎坎”为同音假借,犹咔咔、铿铿,拟伐木之声。 丁丁:《诗·周南·兔置》:“肃肃兔置,椓之丁丁。”《毛诗正义》:“丁丁,椓杙声也。”《说文·丁部》:“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属皆从丁。”“丁丁”,为音近假借,也表伐木之声。 喈喈:《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说文·口部》:“喈,鸟鸣也,从口皆声,一日凤皇鸣声喈喈。”“喈喈”实为摹拟鸡等动物呜叫而专造之字。 叠音单纯词中,形容词最多,有95个。例如: 济济:《诗,齐风·载驱》:“四骊济济,垂辔弥你。”《说文·水部》:“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诋,从水齐声。”“济济”,此处假借来形容马美盛的样子。 粼粼:《诗·唐风·杨之水》:“杨之水,白石粼粼。”《说文·水部》:“粼粼,水生厓石间。粼粼也,从巜粦声。”“粼粼”,此处转指水清石净之貌。 悠悠:《诗·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说文·心部》:“悠,忧也,从心

《诗经》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与子偕老”中“偕”的意思是“携手”。× 2.判断题 《诗经》在古时候又叫《诗三百》。√ 3.判断题 “自求多福”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思是由得你自生自灭吧。× 4.判断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5.判断题 “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召南?鹊巢》,写出了人们对占着鹊巢的鸠的厌恶之情。√×6.判断题 《诗经》中《陟岵》描写的是父亲如何思念自己。× 7.判断题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意思是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表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仰。√×8.判断题 “黍离之悲”出自《诗经?王风?黍离》,指对国家残破、今非昔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9.判断题 《周礼?春官》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诗。√ 10.判断题 《君子于役》表现的是对丈夫的怨恨。× 11.判断题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2.判断题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13.判断题 《诗经?曹风?蜉蝣》抒发了天地浩瀚和人的渺小之感。× 14.判断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愁,以哀景写欢乐,相反相成,效果奇妙。√ 15.判断题 “杨柳依依”出自《诗经?小雅?采薇》,写出士兵当年离家时恋恋不舍的情感。√ 16.判断题 成语“人言可畏”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中的“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17.判断题 《诗经?卫风?木瓜》反映的是一般的礼尚往来的情形。√× 18.判断题 《诗经?七月》是一首爱情诗。× 19.判断题 成语“孔武有力”出自《诗经?郑风?羔裘》,形容人勇猛有力。√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 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一起。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叠字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叠字撮合婚姻时写道:“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这里“诺诺”、“尔尔”是答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好,好”、“就这样”之类的词,两组叠词把说嘴媒婆的油滑、奉承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再如《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声,也十分精当。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目录 1 引言 (1) 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 2.1 独特的人生 (2) 2.2 独特的感受 (2) 2.3 独特的作品 (3) 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4) 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4) 3.2 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5) 4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5) 4.1 对命运的反抗 (6) 4.2 对灵魂的拯救 (6) 4.3 对幸福的追求 (7) 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8) 5.1 人与人的关系 (8) 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9) 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10) 参考文献 (11)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摘要】史铁生,他的作品富含对生命本真的感悟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研究他独特的人生,独特的作品,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他对生命困境的追问和超越,他对灵魂的救赎等等,都会使我们获益匪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可以从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中得到体现,他对生命的终极认识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终极认识 1、引言 史铁生,作为现当代作家,且不论他众多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何,仅仅对生命本身的感悟,用文字为载体阐释的对宿命与生命意识的解读,就已无人可比拟。现当代作家,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整个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他也是一朵不可或缺的浪花。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也超越了命运。他是一个作家,一个历经苦难的作家,苦难不曾打败他,是他把苦难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正视它,俯瞰它,进而战胜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作家,即使干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的工作,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对生命、灵魂、生活本质的独特的意识及感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人就对史铁生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做了解读,如胡山林的《生命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中心意蕴》,2009年,杜正华发表的《困境与超越——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等等,他们都是从史铁生的作品着手,解析他对生命的意识、灵魂的救赎、人类的终极关怀。从这个曾面上来说,无论从哲学、文学、美学、宗教学那个方面对史铁生进行研究,最终都会归结到对他生生命形态和人生价值的研究,他对人的内心有不可抗拒的关于人本性的召唤。很多人需要他的生命感悟来反省自身。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着手,探析他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体现在他的作品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人和事,通过对这种表现的

考研美学的历年试题

考研美学的历年试题 名词解释: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灵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其特点是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依赖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8、艺术传达:是文艺创作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把艺术家艺术构思的成果通过物态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是一种把精神活动转化为物态化形式的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制造出物态化形式的艺术品。

《诗经》练习题

《诗经》两首练习题 一、积累运用 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mánɡ)静女其姝.(shū)体无咎.(jiù)言 B.静女其娈.(luán)乘彼垝.垣(ɡuǐ)将.(qiāng)子无怒 C.夙.兴夜寐(sù)隰则有泮.(pàn)贻.我彤管(yí) D.洵.美且异(xún)无与士耽.(dān)渐车帏裳.(chánɡ)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体无咎言夙兴夜寐乘彼垝桓 B.糜室劳矣彤管踟蹰 C.自我徂尔有炜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送子涉骐渐车帏裳 3.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4.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5.《诗经》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_____________首。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诗经》“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氓》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从《氓》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1)、 2)、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8.“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___________ ,流露出来的感情,决绝而不留恋。 9.“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二)阅读《静女》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0.此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但接着又说“匪女之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这反映了青年人什么心理?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诗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12.诗中写到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小伙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这反映了小伙子什么心理? 三、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05高考浙江试题)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__________________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③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会意”的内容。 ④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 的符号意义。

00037美学历年试题(精心整理版)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冯友兰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是 A.自然境界 B.天地境界 C.功利境界 D.道德境界 2.美学确立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年份是 A.1765年 B.1750年 C.1745年 D.1730年 3.审美情境产生于人生的 A.幸福状态 B.在场状态 C.自由状态 D.癫狂状态 4.清代画论家戴熙指出“古人书画多用熟纸。今人以生纸为能失合古意矣。”这 句话强调了艺术品结构中的 A.形式符号层 B.意境超验层 C.意象世界层 D.物质实在层 5.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是 A.思想性 B.情感性 C.娱乐性 D.想象性 6.最早提出“天才论”的美学家是 A.康德 B.布洛 2 C.席勒 D.荣格 7.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新诗鼓励青年改造人生和社会这反映了艺术的 A.思想启迪功能 B.政治宣传功能 C.社会干预功能 D.道德教育功能 8.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 A.精力的宣泄 B.情感的表现 C.生命的绵延 D.性欲的升华 9.中国古典美学中经常谈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审美对象的 A.主观性 B.客观性 C.开放性 D.想象性

10.在决定审美发生的诸多条件中首要的是 A.人的精神活动 B.劳动 C.人的日常生活 D.宗教 11.自然中的优美主要表现为客体对象 A.色彩的艳丽 B.形状的奇特 C.感性形式的和谐 D.感性形式的整齐 12.在现代西方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是 A.人本主义美学 B.经验主义美学 C.实证主义美学 D.理性主义美学 1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审美主体的心理世界与外在对象之间具有 A.对立关系 B.一致关系 C.互补关系 D.同构关系 14.艺术接受过程的三阶段是 A.看、想、悦 B.观、品、悟 C.感、悟、思 D.望、受、想 15.音乐是一种 A.空间艺术 B.时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时空艺术 16.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句话体 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 A.反映关系 B.模仿关系 C.感动关系 D.认识关系 17.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不断演变的这使其在历史性中又具有了 A.民族性 B.当代性 C.世界性 D.模糊性 18.审美活动发生的标志是 A.美学思想的形成 B.艺术活动的发生 C.审美意识的产生 D.美学学科的确立 19.蔡元培倡导 A.“以美育代宗教” B.“以德育代宗教” C.“以科学代宗教” D.“以艺术代宗教”

诗经试题库完整

《诗经》选择题 1、《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又称(C) A、《民歌》 B、《诗歌》 C、《诗》 D、《诗两百》 2、《诗经》中描写地方民间风俗的是那一部分(A)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3、《诗经》中主要是宗庙乐歌的是哪一部分(C)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4、《诗经》全书收录了自(C)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A、夏朝 B、商朝 C、西周初年 D、东周初年 5、《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并尊称为“中华诗祖”的是(D) A、王子夫 B、姜子牙 C、庄子 D、尹吉甫 6、《风》包括了(B)个地方的民歌 A、十四 B、十五 C、十六 D、十七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中(A)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周颂 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A)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9、“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出自于(B)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于(A)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汉乐府诗集》 1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出自于(C) A、曹操的《短歌行》 B、汉乐府诗中 C、诗经 D、楚辞 12、以下谁对“诗经”做过正乐,整理,加工(B) A、孟子 B、孔子 C、朱熹 D、王夫之 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诗经.召南.甘棠》一诗是为了怀念周宣王的贤臣召伯,也写出了“前 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B、《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 C、《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 D、《诗经.卫风.硕人》写了一位高大健硕的勇士。 1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十五国风,雅分为大雅和小 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B、“高山仰止,景行行之”意思是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表示对德高望重 者的敬仰。 C、《诗经.曹风.蜉蝣》抒发了天地浩瀚和人的渺小之感。 D、《诗经.豳风.七月》中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 为线索将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 1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B、《君子于役》表现的是对丈夫的怨恨。 C、《诗经.曹风.蜉蝣》抒发了天地浩瀚和人的渺小之感。 D、成语“夙夜无寐”的意思是早晚都不能入睡,一直在流亡的途中过着流离 失所的生活。 16、《诗经》中有目无辞的六篇佚诗,后人称之为“笙诗”,出自(B)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1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契”的意思是(D) A、弃 B、得 C、散 D、聚 18、《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编订所持的说法是(C) A、采诗说 B、作诗说 C、删诗说 D、献诗说 19、《诗经》大约收集了多少诗歌(D) A、300 B、304 C、306 D、305 20、《颂》诗主要是(C),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 A、《夏颂》 B、《商颂》 C、《周颂》 D、《汉颂》 21、《诗经》在我国的地位(A) A、《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B、《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诗经》是我国汉族文学史上的豪放派的诗歌总集 D、《诗经》是我国汉族文学史上的婉约派的诗歌总集 22、下列关于《诗经》的叙述错误的是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