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13理血剂

方剂-13理血剂
方剂-13理血剂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

方剂学——第十三单元理血剂

一、概述

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理血剂适用于血瘀证及出血证。凡下焦蓄血证,或瘀血内停之胸腹胁肋诸痛,妇女经闭、痛经或产后恶露不行,外伤瘀肿、痈肿初起等,以及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均为理血剂的适应范围。

活血祛瘀剂常配伍理气药,使气行则血行;或配伍养血补血药,使祛瘀血不伤血。止血剂常配伍活血药,使止血不留瘀;上部出血,多配沉降药;下部出血,多配升提药,以增强止血之力。

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辨清瘀血或出血的原因,分清标本缓急。逐瘀需防伤正,止血慎防留瘀。至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法当祛瘀为先。活血祛瘀剂其性破泄,易于动血、伤胎,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当慎用或忌用。

二、活血祛瘀

血府逐瘀汤

【组成药物】桃仁四钱、红花三钱、当归三钱、生地黄三钱、川芎一钱半、赤芍二钱、牛膝三钱、桔梗一钱半、柴胡一钱、枳壳二钱、甘草二钱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配伍意义】本方系桃仁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补阳还五汤

【组成药物】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桃核承气汤

【组成药物】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芒硝二两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小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躁,其人如狂,至夜发热,以及经闭,血瘀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配伍意义】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减芒硝用量,再加桃仁、桂枝而成。《伤寒论》原治邪在太阳不解,循经入腑化热,与血相搏于下焦之蓄血证。

温经汤

【组成药物】吴茱萸三两、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冬一升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

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第1页

14方剂学治风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四章治风剂 第一节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组成】薄荷叶不见火,八两(12g)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g)细辛去芦,一两(3g)防风去芦,一两半(4.5g)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g)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菊花茶调散(《丹溪心法附余》) 上方再加僵蚕菊,菊花茶调力更强。 组成:菊花川芎荆芥穗羌活甘草白芷各二两(各60g)细辛洗净,一两(30g)防风去节,一两半(45g)蝉蜕僵蚕薄荷各五钱(各15g) 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犯头目之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 苍耳子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苍耳散用辛夷芷,薄荷葱茶并煎汤; 鼻塞涕浊风热扰,清热疏风又通阳。 组成:辛夷仁半两(6g)苍耳子炒,二钱半(5g)香白芷一两(9g)薄荷叶半钱(3g) 功用:疏风止痛,通利鼻窍。 主治:风邪上攻之鼻渊。症见鼻塞、流浊涕,不辨香臭,前额头痛等。 【鉴别】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苍耳子散均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茶调散总体药性偏温,对于外风头痛偏于风寒者较为适宜;菊花茶调散在川芎茶调散基础上加菊花、僵蚕、蝉蜕以疏散风热,清头明目,故对头痛及眩晕而偏于风热者较为适宜;苍耳子散用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配白芷、薄荷辛散祛风、清利头目,故适用于鼻渊头痛伴有鼻塞、流浊涕者。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组成】秦艽三两(9g)甘草川芎川独活当归白芍药石膏各二两(各6g)川羌活防风吴白芷黄芩白术白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一两(各3g)细辛半两(1.5g)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麻黄防己人参桂心黄芩芍药甘草川芎杏仁各一两(各9g)防风

超好的中医方剂学记忆口诀

1.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甘草)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百部甘草紫箢) 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10.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葛根) 11.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13.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 14.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东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生葱白)2.泻下剂 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2.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 3.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 4.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甘草干姜芒硝) 5.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6.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枳壳泽泻** 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 7.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黄龙汤--肖大人识谱当炒姜枣根(芒硝大黄人参枳实厚朴当归甘草生8.姜大枣桔梗) 3.和解剂 1.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2.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 3.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 4.达原饮--后母要冰炒黄果仁(厚朴知母芍药槟榔甘草黄芩草果仁) 5.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 6.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白术烧生姜薄荷) 7.痛泻要方--猪皮少缝(白术陈皮白芍防风) 8.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 4.清热剂 1.白虎汤--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竹叶石膏汤--草人半夜卖米糕(甘草人参半夏竹叶麦冬粳米石膏) 3.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精)方剂学—治风剂

方剂学——第十四单元治风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治风剂适用于外风侵袭及肝风内动引起的风病。外风证,症见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及破伤风等;内风证,症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则卒然昏倒,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 要点二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当辨别风病属内、属外。应分清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外风与内风常相互影响,应分清主次,全面兼顾。 细目二疏散外风 要点一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荆芥各四两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细辛一两防风一两半薄荷叶八两 【用法】为细末,饭后清茶调服。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组方原理】 君:川芎—善祛风止痛,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 臣: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头痛。 佐:薄荷—辛凉散风,

荆芥、防风、细辛——疏散风邪,祛风止痛。 使:甘草—调药和中,使升散不致耗气; 清茶—上清头目,可监制风药之辛燥。 方歌: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 趣记:川兄细心防止老伯抢金戒 川芎细辛防芷老薄羌荆芥老:国老,甘草 【鉴别】九味羌活汤与川芎茶调散均有祛风散邪之功。 九味羌活汤以发汗解表,祛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兼有里热之证。 川芎茶调散长于发散头面部位之风邪,具疏风止痛、清利头目之功,主治外感风邪之偏正头痛。 要点二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秦艽三两川芎独活当归白芍药石膏甘草各二两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白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一两细辛半两 【功用】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细。 【组方原理】 君:秦艽—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臣:羌活、防风—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 独活、细辛—搜少阴之风。 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熟地—养血

中医方剂学歌诀

中医方剂学歌诀 1 解表剂 1.1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3.1大羌活汤 大羌活汤九味变,去芷加防己知独; 再加黄连白术好,散风寒清湿热妙。 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4.1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 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4.2香苏葱豉汤 香苏葱豉源香苏,加入豆豉和葱白,解表调气安胎好,妊娠伤寒头身痛。 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1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苑半夏五味加。 6.止咳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苑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6.1金沸草散 *** *** 7.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3.1越婢汤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4.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4.1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 程氏柴葛解肌汤,柴葛草芍芩地黄, 丹皮知母贝母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5.1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葛根知,薄荷粳米荆芥蝉, 玄参石膏甘麦冬,风疹急投莫迟疑。 1.3 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1.1荆防败毒散 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 1.2仓廪散 原方加入陈仓米,噤口痢疾此为宗;

精选方剂学解表剂练习题

1.败毒散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E.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2.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效的方剂是: A.桂枝汤 B.九味羌活汤 C.麻黄汤 D.羌活胜湿汤 E.败毒散 3.麻黄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解表祛湿,化痰止咳 C.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D.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E.以上均不是 4小青龙汤组成药物中无: A.麻黄 B.桂枝 C.生姜 D.炙甘草 E.五味子 5.桂枝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6.有关桂枝汤组成原则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桂枝为君,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B.白芍为臣,益阴敛营 C.生姜为佐,助桂枝辛散风寒,和中止呕 D.大枣为佐,助芍药益气补中 E.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7.组成中含有黄芩、生地黄的方剂是: A.麻黄汤 B.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败毒散 8.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麻杏甘石汤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9.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证,治宜选用: A.桂枝汤 B.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香薷散 E.以上均非 10.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 A.白芷 B.川芎 C.生地 D.黄连 E.苍术 11.麻杏甘石汤的功效是: A.辛凉宣肺,凉血解毒 B.辛凉解表,清热止咳C.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D.清热解表,止咳化痰 E.以上均不是 12.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是: A.宣肺平喘 B.清肺止咳 C.宣肺泄热 D.止咳化痰 E.清胃宣肺 13.患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疫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治宜选: A.麻黄汤 B.桂枝汤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败毒散

《方剂学·理血剂》

第十二章 理血剂 1、定义: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以治疗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 统称理血剂。 2、适应病证:⑴血瘀证 ⑵出血证 3、分类:活血祛瘀 止血 4、使用注意:辨明瘀血或出血之原因 分清标本缓急 逐瘀不伤正 止血不留瘀 凡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或忌用活血祛瘀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 桃核承气汤 Ⅰ类 《伤寒论》 主治:下焦蓄血证 外邪入里 主症 少腹急结 瘀热互结下焦 谵语、如狂 (蓄血证) 兼症 至夜发热 下焦瘀血 ★小便自利 蓄血证的病位:膀胱 肠道 泛指下焦(肠道、膀胱、子宫等) 泛指全身涉及到血与热相关的病证(如,癫狂、脑外伤、尿毒血症等或血液粘稠度增高) 治法:逐瘀泻热 君:桃仁 大黄 臣:芒硝 桂枝 佐使:甘草 配伍特点:泻热药(寒凉)与化瘀药(温通)并行 辨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

使用注意:1、表证未解,当先解表。 2、孕妇禁用。 3、服后微利。 4、不必拘泥于外感后造成瘀热,可灵活运用(闭经、痛经、吐衄等) 病案一: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某男,20余岁,先患外感,诸医杂治,证屡变,由其父陪来就诊:面色萎黄,少腹胀 满,身无寒热 涩, 舌苔黄暗。 治疗:桃核承气汤。 某女,3l岁,初因感冒,头痛,恶寒,发热,自服感冒药后,略为好转,此时正逢月经来潮,经行两日即止,继而出现烦躁,神情痴呆。入夜则胡言乱语,口干.纳差,大便干,小便少,舌红、苔白黄,脉沉弦。投以清热泻火之剂3剂,无效。后经详细诊查,见其舌边有瘀点,少腹部按之有不适感,脉沉弦中有涩象,遂断为热入血室,因其热与血结,瘀阻于 内,需予清热散结、活血祛瘀之剂,故以桃核承气汤加减,服药3剂,诸症消失。 病案二:全某,男,53岁,1994年12月9日就诊。牙痛已1周,以夜间为甚,曾针灸及服西药止痛片均无效。刻诊:患者面赤,牙龈红肿,大便已3日未行,小便黄赤。舌苔 黄腻,脉沉弦 予桃核承气汤,服6剂痛减,继服2剂而愈 牙龈肿痛多属阳明实热火毒 血府逐瘀汤Ⅰ类《医林改错》 产生背景:《医林改错》“卷上·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胸疼”:“若是忽然胸痛者,前方皆不应者,选用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此方1剂,疼痛即可缓解”。 血府: 《医林改错》:“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 《内经》:血府即脉,血液运行的通路 主治:胸中血瘀证 主症胸中血瘀胸痛、头痛、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 肝郁气滞心烦易怒;干呕、呃逆 或然症心神失养心悸、失眠 入暮潮热

中医(专长)-方剂学-治风剂

第十四单元治风剂 (一)概述 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也比较复杂,概言之,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入人体,病变在肌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及其他如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从伤处侵入人体所致的 破伤风等。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斜,甚则角弓反张等。内风是内生之风,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发病机理,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口眼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足废不用,甚或猝然昏 倒,不省人事等。 2.治风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别风病属性。外风宜疏散,不宜平息;内风宜平息,而忌用辛散。 (2)应分别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进行适当的配伍,才能切合病情。 (3)外风与内风,亦常相互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内风又可兼夹外风,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应该分清主次,全面兼顾。 (二)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薄荷叶八两川芎荆芥各四两细辛一两防风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炙,各二两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颠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是为外感风邪头痛而设,重用辛温之血中气药川芎为君,祛风活血而止头痛,尤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痛),乃治诸经头痛之要药。薄荷、荆芥辛散上行,助君药疏风止痛,并能清利头目,为臣药。其中,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可制诸风药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特点。 羌活、白芷均能疏风止头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牵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心痛),细辛散寒止痛,长于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防风辛散上部风邪,上述诸药协助君、臣药以增强疏风止痛之效,均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服时佐以茶清调下,取其苦凉轻清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效。 消风散 《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风热或风湿病郝侵袭人体,浸淫血脉,不得向内外透达疏泄,郁于肌肤腠理所致。治当疏风除湿,清热养血。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痒止,共为君药。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是为湿邪而设;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是为热邪而用。以上共为臣药。风热内郁、湿热浸淫,易耗伤阴血、瘀阻血脉,佐以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配伍,以奏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之效。 (三)平息内风剂 羚角钩藤汤

方剂学-治风剂练习

第十五单元治风剂 一、A1 1、羚角钩藤汤与天麻钩藤饮二方均具有的功用是 A、清热平肝息风 B、滋阴增液舒筋 C、清热活血止痛 D、滋阴潜阳息风 E、滋阴清热安神 2、羚角钩藤汤中配伍霜桑叶和滁菊花的用意是 A、清肝明目 B、缓急柔筋 C、清热平肝 D、祛风解痉 E、息风止痉 3、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生龙骨 B、生牡蛎 C、川牛膝 D、生龟板 E、生鳖甲 4、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是镇肝息风汤的组成药物 A、白芍、甘草 B、龟板、牛膝 C、鳖甲、天麻 D、白芍、牡蛎 E、龟板、牡蛎 5、羚角钩藤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 A、霜桑叶 B、淡竹茹 C、茯神木 D、石决明 E、滁菊花 6、消风散的君药是 A、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 B、当归、胡麻仁、生地黄 C、石膏、知母、苍术 D、苦参、苍术、木通

E、荆芥、防风、苦参、苍术 7、消风散中配伍蝉蜕的用意是 A、疏散风邪 B、明目退翳 C、宣散透疹 D、息风止痉 E、疏风清热 8、消风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胡麻 B、秦艽 C、薄荷 D、桑叶 E、细辛 9、川芎茶调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牛蒡 B、羌活 C、苍术 D、当归 E、蝉蜕 10、消风散的功用是 A、祛风胜湿,益气养血 B、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C、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D、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E、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二、B 1、A.大定风珠 B.镇肝息风汤 C.羚角钩藤汤 D.天麻钩藤饮 E.阿胶鸡子黄汤 <1> 、功能凉肝息风,增液舒筋的方剂是 A B C D E <2> 、功能镇肝息风,滋阴潜阳的方剂是 A B C D E 2、A.阴虚风动证 B.热极动风证 C.血虚生风证 D.风痰眩晕证 E.类中风

中医方剂学汤头歌诀126首

中医方剂学汤头歌诀126 第一单元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 发热恶寒头项痛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 桂麻相合名各半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 姜桂麻黄芍药甘止嗽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 紫菀百部同蒸用二辛凉解表剂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医 甘桔芦根凉解法 咳加杏贝渴花 粉 杏仁甘草四般施伤寒服此汗淋漓 芍药甘草姜枣同太阳如疟此为功 喘咳呕噦渴利慰细辛半夏兼五味 陈皮桔梗草荆添感冒咳嗽此方先 竹叶荆牛薄荷豉风温初感此方宜

热甚栀芩次第施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 芦根为引轻清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 主治风热咳喘证三扶正解表剂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 薄荷少许姜三片 去参名为败毒散第二单元一寒下齐I」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 救阴泻热功偏擅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 肠痈初起腹按痛杏仁甘草薄荷饶热盛阳明入母膏 四药组合有擅长辛凉宣泄效力彰 枳桔柴前羌独苇四时感冒有奇功加入消风治也同泻下剂 枳实厚朴犬黄饶急下阳明有数条 桃仁瓜仁芒硝襄苔黄脉数服之康

二温下剂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 攻下冷积温脾阳三润下剂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能润肠 肠胃燥热便秘证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双蓉 肾虚津亏肠中燥四逐水剂十枣汤 十枣汤中遂戟花 控涎丹用遂戟芥干姜当归人参草阳虚寒积证可疗 枳朴杏芍蜜犬黄仲景用治脾约方 泽泻升麻枳壳从寓通于补法堪宗 第三单元强人伏饮效堪夸莓苗大枣也可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剂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更用黄苓加姜枣半夏人参甘草从少阳百病此为宗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 煎加姜枣表兼里 柴胡芒硝义也尔蒿苓清胆汤 俞氏蒿苓清胆汤 赤苓枳壳兼碧玉二调和肝脾剂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 散郁除蒸功最奇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 补泻并用理肝脾三调和肠胃剂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用连苓 寒热互结心下痞枳实苓夏白芍将妙法内攻并外攘仍有桂枝大黄汤 陈皮半夏竹茹襄湿热轻宣此法良 柴苓术草加姜薄调经八味丹梔着 防风白术煎丸酌若作食伤医便错 干姜草枣人参添和胃降逆病自痊 第四单兀清热剂清气分热剂

方剂学_许文忠_理血剂

熟悉: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掌握: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 熟悉:复元活血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槐花散。 了解:失笑散、丹参饮、鳖甲煎丸、四生丸。 [说明:需掌握的方用“▲▲▲”标志,熟悉方用“▲▲”标志,了解方用“▲”标志,无标志的为参考方。]理血剂主要用于血瘀及出血证候,选方16首,按其功效分为活血祛瘀和止血两类。 1.活血祛瘀本类方剂有通利血脉以祛除瘀血的作用,适用于血行不畅或瘀血内结之证。其中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与泻热攻下同施,功能破血下瘀,适用于血热互结之下焦蓄血证。血府逐瘀汤与复元活血汤均治胸胁瘀积疼痛,但前者活血化瘀与行气开胸止痛同用,适用于血瘀气滞,留结胸中之证;后者活血化瘀与疏肝通络并行,适用于跌打损伤,瘀阻胁下之证。补阳还五汤以大剂补气与小量活血药相配,功能益气活血通络,适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之中风。温经汤、生化汤均可用治妇科经产方面,但前者温经散寒,养血行瘀,重在温养而不在攻逐,是治冲任虚寒,兼有瘀血内阻所致月经不调的常用方;后者化瘀生新,温经止痛,多用于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痛之证,是产后的常用方。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瘀血阻滞胞宫诸证。失笑散与丹参饮均能治疗血瘀心腹疼痛,但前者以活血化瘀,散结止痛见长,多用于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而见少腹急痛之证;后者以行气与活血祛瘀相配,多用于心胃诸痛。鳖甲煎丸集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诸法于一方,主治疟疾日久不愈,寒热痰湿与气血搏结形成之疟母,或气滞血瘀日久,癥积结于胁下者。 2.止血本类方剂均有止血作用,主治各种出血证。其中十灰散、四生丸、咳血方、小蓟饮子、槐花散均为凉血止血方剂,主治火热迫血妄行之出血证,其中十灰散凉血止血之中收敛清降与祛瘀并用,可广泛用于上部各种热证出血,为常用的急救止血剂。四生丸与咳血方均治上部出血,但四生丸以凉血止血为主,长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衄;咳血方主要用于肝火犯肺之咳血,重在泻肝火,化痰热而治本。槐花散、小蓟饮子均治下部出血,但前者善于清肠疏风,主要用治肠风便血;后者长于利水通淋,主要用于血淋尿血。黄土汤属温阳止血之剂,功能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适用于脾阳不足所致的各种出血,尤多用于便血与崩漏。1.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分类? 2.试结合生化汤的药物组成,分析其药物配伍关系及主治。 3.小蓟饮子既可治血淋,又可治尿血,其机理何在? 4.试分析黄土汤中“刚柔互济”的配伍方法。 5.咳血方治咳血、用药有何特点?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模拟试卷4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大秦艽汤的主治不包含 (分数:2.00) A.口眼歪斜 B.舌强谵语√ C.恶寒发热 D.运动受限 解析:解析:大秦艽汤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细。B中谵语一般多属邪热内扰神明,属实证,见于外感温热,温邪内入心包或者阳明湿热证、痰热扰乱心神等。C中恶寒发热是由于风邪外袭,邪正相争所致。A、D是由于体虚风邪乘虚内入,加之血弱不能养筋所以会出现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等运动受限表现。 2.大秦艽汤的加减应用中“如遇天阴”,加下列哪味药七八片 (分数:2.00) A.附子 B.生姜√ C.砂仁 D.豆蔻 解析:解析:大秦艽汤的加减应用: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等清热之品,专以疏风养血通络为治。原方有“如遇天阴,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钱同煎”的用法,可资参考。作为重点方子,考生要仔细认真,对于组成、主治、功用、方义、加减变化等都应知道。 3.镇肝熄风汤方中的君药是 (分数:2.00) A.怀牛膝√ B.生赭石 C.川楝子 D.茵陈 解析:解析:镇肝熄风汤的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类中风。怀牛膝归肝肾经,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为君;代赭石之质重沉降,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为臣药,茵陈、川楝子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性,以上俱为佐药。 4.大定风珠的君药是 (分数:2.00) A.生白芍、阿胶 B.阿胶、鸡子黄√ C.生白芍、生龟板 D.鸡子黄、生白芍 解析:解析:大定风珠方剂配伍,以大队滋阴养液药为主,配以介类潜阳之品,寓熄风于滋养之中,使真阴得复,浮阳得潜,则虚风自熄。鸡子黄、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滋阴养液以熄虚风,共为君药。 5.大定风珠中最后煎煮的药物是 (分数:2.00) A.五味子 B.生白芍 C.阿胶 D.鸡子黄√ 解析:解析:大定风珠的用法:水煎,去渣,入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分三次温服。对于重要方剂的煎煮方式也不能忽视,这是中医的特色。

《方剂学·解表剂》

各论的学习方法 组成:(剂量为参考剂量,三因思想,注意用量比例) 用法: (直接影响疗效的服法是学习重点) 功用或治法★(与病机、主治密切相关) 方解:(病机分析、组方结构、配伍特点、类方比较) 运用:(辨证要点、随证加减、现代运用、使用注意) 最重要的是巧记 名老中医龚志贤对青年中医的要求 三得:记得,解得,用得 四戒:戒自高自大 戒弄虚作假 戒好体面,不接受病人意见 戒懒惰散漫 江而逊:“救治疑难重症先从自己身上取得经验最好,可惜我不能广患诸疾” (余国俊《我的中医之路》)解表剂 概述 1.定义:以解表药为主,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的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 2.适应病证 表证 麻疹、水肿、疮疡、痢疾初起有恶寒发热表证 3、分类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扶正解表 4、使用注意 (1)不宜久煎。 (2)温服,避风寒。 (3)勿发汗太过,以微汗为佳。 (4)忌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5)疮疡已破、虚性水肿、吐泻失水等勿用汗法。 清代程钟龄把“汗法”列入“八法”之首 病邪在表,及时治疗,治之愈早,疗效愈佳 邪不外解,深入于里,病情加重,或转为他患。 麻黄汤(Ⅰ类) 学习意义 典型的组方结构 外感风寒表实的基础方 主治:风寒表实证

方解 君:麻黄:散风寒、平喘 臣: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 佐:杏仁:降肺气;通腑 使:甘草: 基本配伍组合 麻、桂相须 麻、杏宣降 (气的运行正常,不仅要通畅,还要维持升降出入的平衡)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使用注意: 1、表虚、血虚、阳虚者、淋家、疮家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3、麻黄的剂量 4、体质弱或咳喘甚,用蜜炙麻黄 5、高血压患者慎用 6、红汗 红汗可发生在服药前或服药后 1、服药前 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为什么是鼻衄? 2、服麻黄汤后,未得汗出,发烦目眩,乃因阳气内扰,不得泄越所致。剧者则发生 鼻衄,邪可从衄而解。 新用: 风水(急性肾小球肾炎) 本方加五皮(生姜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

方剂学(所有方子的整理-很齐-很完整)

方剂学(所有方子的整理-很齐-很完整)

总论 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病重邪盛,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格据。 使药:(1)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变化形式:药味加减(桂枝汤——咳+杏仁、厚朴,胸闷--芍药)、药量增减(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剂型更换(汤,可加减,急;丸,易带,缓) 重点方剂 1、解表剂 桂枝汤(辛温解表)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小青龙汤(辛温解表) 【组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银翘散(辛凉解表) 【组成】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芥穗牛蒡子淡豆豉生甘草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期。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泻下剂 大承气汤(寒下)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证。下痢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脘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大黄牡丹汤(寒下) 【组成】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3、和解剂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习题

理血剂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主治下焦蓄血的方剂是() A 血府逐瘀汤 B 大黄牡丹汤 C 桃核承气汤D温经汤 E 生化汤 2.胸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有定处,舌有瘀斑,脉涩者宜选用() A血府逐瘀汤 B补阳还五汤 C生化汤 D失笑散 E 鳖甲煎丸 3.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宜选用() A 血府逐瘀汤 B 补阳还五汤 C 大秦艽汤 D大定风珠 E 温经汤 4.补阳还五汤的病机是() A气滞血瘀 B气虚血瘀 C血虚血瘀 D寒凝血瘀 E 痰阻血瘀 5.患者漏下不止,月经不调,血色暗而有块,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者宜选用() A温经汤 B 补阳还五汤 C 桂枝茯苓丸 D复元活血汤 E 血府逐瘀汤 6.生化汤的君药是() A川芎 B 炮姜 C当归 D桃仁 E 甘草 7.复元活血汤中的君药是() A大黄、桃仁 B 桃仁、红花 C 柴胡、当归 D大黄、柴胡 E 当归、瓜蒌8.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者宜选用() A小蓟饮子 B 十灰散 C 咳血方 D黄土汤 E 桃核承气汤 9.吴瑭称“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的方剂是() A桂枝茯苓丸 B十灰散 C槐花散 D失笑散 E 黄土汤 10.黄土汤中的反佐药是() A 黄连 B 生地 C 黄柏 D附子 E 黄芩 二、多项选择题 1.组成中均含有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的方剂是( )( )( )( )( ) A桃核承气汤 B复元活血汤 C血府逐瘀汤 D补阳还五汤 E生化汤

2.桂枝在方中起温通血脉作用的方剂是( )( )( )( )( ) A桂枝汤 B温经汤 C桃核承气汤 D小青龙汤 E当归四逆汤3.组成中含有栀子、大黄的方剂有( )( )( )( )( ) A凉膈散 B咳血方 C十灰散 D小蓟饮子 E黄土汤 4.下列方中可以治疗血热之吐血、衄血的有( )( )( )( )( ) A犀角地黄汤 B十灰散 C黄土汤 D黄连解毒汤 E小蓟饮子 三、填空 1.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原方用量为。 2.复元活血汤主治。 3.小蓟饮子的君药是。 4.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的方剂是。 5.槐花散主治。 6.主治阳虚便血的方剂是。 7. 丹参饮主治。 四、名词解释 1.刚柔相济 五、简答题 1.请写出理血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 2. 血府逐瘀汤配伍有何特点? 3. 写出补阳还五汤的配伍特点。 4. 请写出失笑散的组成、功效、主治。 5. 写出温经汤的配伍特点。 6. 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为何配伍辛温之桂枝? 7. 黄土汤主治什么病症,其配伍特点如何? 六、问答题 1. 分析比较黄土汤和归脾汤之异同点。 2. 朱砂安神丸、温胆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均治失

中医方剂学 目录 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 1.麻黄汤1.麻黄加术汤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大青龙汤4.三拗汤5.华盖散2.桂枝汤1.桂枝加葛根 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药汤3.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4.香苏散1.香苏葱豉汤2.加昧香苏散 5.小青龙汤1.射干麻黄 汤2.小青龙加石膏汤 6.止嗽散金沸草散 7.正柴胡饮 第二节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汤 2.桑菊饮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越婢汤 4.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 汤 5.升麻葛根汤1.竹叶柳 蒡汤2.宣毒发表汤 葱豉桔梗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 1.败毒散1.荆防败毒散2.仓廪散 2.参苏饮 3.麻黄细辛附子汤 1.麻黄附子甘草汤2.再 造散 4.加减葳蕤汤1.葱白七 味饮2.千金葳蕤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1.大承气汤1.小承气汤2.调胃承气汤3.复方大 承气汤 2.大黄牡丹汤1.清肠饮2.阑尾化瘀汤3.阑尾清 化汤4.阑尾清解汤 3.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第二节温下 1.大黄附子汤 2.温脾汤1.三物备急丸 2.三物白散 第三节润下 1.麻子仁丸(脾约丸) 五仁丸2.济川煎 第四节逐水 1.十枣汤控涎丹 2.舟车丸 3.疏凿饮子 第五节攻补兼施 1.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2.增液承气汤 3.承气养营汤 第三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 2.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 3.蒿芩清胆汤 4.达原饮1.柴胡达原饮 2.清脾饮 第二节调和肝脾 1.四逆散1.柴胡疏肝散 2.枳实芍药散 2.逍遥散1.加味逍遥散 2.黑逍遥散 3.痛泻要方 第三节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1.生姜泻 心汤2.甘草泻心汤3.黄连汤 第四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 1.白虎汤1.白虎加人参 汤2.白虎加桂枝汤3.白 虎加苍术汤 2.竹叶石膏汤第二节 清营凉血 3.清营汤清宫汤 4.犀角地黄汤(芍药地 黄汤)1.神犀丹2.化斑汤 第三节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1.泻心汤 2.栀子金花汤3.清瘟败 毒饮 2.凉膈散 3.普济消毒饮 4.仙方活命饮1.五味消 毒饮2.四妙勇安汤 第四节清脏脏热 5.导赤散清心莲子饮 6.龙胆泻肝汤1.泻青丸 2.当归龙荟丸 7.左金丸1.戊己丸2.香 连丸 8.苇茎汤桔梗汤 9.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 汤 10.清胃散泻黄散 11.玉女煎 12.葛根黄芩黄连汤 13.芍药汤黄芩汤 14.白头翁汤 15.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汤 16.防风通圣散 17.石膏汤 第五节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 2.清骨散秦艽鳖甲散 3.当归六黄汤 第五章祛暑剂 1.清络饮 2.香薷散 3.六一散益元散碧玉散 鸡苏散 4.桂苓甘露散 5.清暑益气汤李东垣清 暑益气汤 第六章温里剂 第一节温中祛寒 1.理中丸《伤寒论》附 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理中 化痰丸 2.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 3.吴茱萸汤吴茱萸加生 姜半夏汤 第二节回阳救逆 1.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 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 汁汤参附汤 2.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 汤 3.黑锡丹医门黑锡丹 第三节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 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 汤 2.阳和汤小金丹中和汤 第七章补益剂 第一节补气 1.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 砂六君子汤异功散保元汤 2.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朮 散 3.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 汤举元煎升陷汤 4.生脉散 5.人参蛤蚧散 6.人参胡桃汤 7.玉屏风散 8.完带汤易黄汤清带汤 第二节补血 1.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圣 愈汤胶艾汤 2.当归补血汤 3.归脾汤 第三节气血双补 1.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 参养荣汤泰山盘石散 2.炙甘草汤加减复脉汤 第四节补阴 1.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 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 丸 2.左归丸左归饮 3.大补阴丸虎潜丸 4.一贯煎 5.二至丸 6.桑麻丸 7.石斛夜光丸 8.补肺阿胶汤 9.月华丸 第五节补阳 1.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十 补丸 2.右归丸右归饮 第六节阴阳双补 1.地黄饮子 2.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 丹 第八章固涩剂 第一节固表止汗 1.牡蛎散 第二节敛肺止咳 1.九仙散 第三节涩肠固脱 1.真人养脏汤桃花汤赤 石脂禹余粮汤 2.四神丸 第四节涩精止遗 1.金锁固精丸 2.桑螵蛸散缩泉丸 第五节固崩止带 1.固冲汤 2.固经丸 3.易黄汤

方剂-13理血剂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 方剂学——第十三单元理血剂 一、概述 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理血剂适用于血瘀证及出血证。凡下焦蓄血证,或瘀血内停之胸腹胁肋诸痛,妇女经闭、痛经或产后恶露不行,外伤瘀肿、痈肿初起等,以及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均为理血剂的适应范围。 活血祛瘀剂常配伍理气药,使气行则血行;或配伍养血补血药,使祛瘀血不伤血。止血剂常配伍活血药,使止血不留瘀;上部出血,多配沉降药;下部出血,多配升提药,以增强止血之力。 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辨清瘀血或出血的原因,分清标本缓急。逐瘀需防伤正,止血慎防留瘀。至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法当祛瘀为先。活血祛瘀剂其性破泄,易于动血、伤胎,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当慎用或忌用。 二、活血祛瘀 血府逐瘀汤 【组成药物】桃仁四钱、红花三钱、当归三钱、生地黄三钱、川芎一钱半、赤芍二钱、牛膝三钱、桔梗一钱半、柴胡一钱、枳壳二钱、甘草二钱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配伍意义】本方系桃仁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补阳还五汤 【组成药物】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桃核承气汤 【组成药物】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芒硝二两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小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躁,其人如狂,至夜发热,以及经闭,血瘀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配伍意义】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减芒硝用量,再加桃仁、桂枝而成。《伤寒论》原治邪在太阳不解,循经入腑化热,与血相搏于下焦之蓄血证。 温经汤 【组成药物】吴茱萸三两、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冬一升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 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第1页

13方剂学理血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三章理血剂 第一节活血祛瘀剂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 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组成】桃仁去皮尖,五十个(12g)大黄四两(12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芒硝二两(6g)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其人如狂,甚则谵语烦躁;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抵当汤(《伤寒论》) 组成: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各6g)桃仁去皮尖,二十个(5g)大黄酒洗,三两(9g) 功用:破瘀下血。 主治:下焦蓄血证。症见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喜忘,如狂或发狂,大便色黑易解;或妇女经闭,少腹硬满拒按者。 抵当丸(《伤寒论》) 组成:水蛭熬,二十个(4g)虻虫去翅足,熬,二十个(4g)桃仁去皮尖,二十五个(6g)大黄三两(9g) 功用:破血逐瘀。 主治:下焦蓄血之少腹硬满,发热,小便自利。 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下淤血汤?桃黄,产后腹痛逐瘀良。 组成:大黄二两(6g)桃仁二十枚(12g)?虫熬,去足,二十枚(9g) 功用:泻热逐瘀。 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证。症见产后少腹刺痛拒按,按之有硬块,或见恶露不下,口燥舌干,大便燥结,甚则可见肌肤甲错,舌质紫红而有瘀斑瘀点,苔黄燥,脉沉涩有力。亦治血瘀而致经水不利之证。 【鉴别】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及下瘀血汤均以大黄、桃仁为主药,共具破血下瘀之功,用治瘀热互结于下焦之蓄血证。桃核承气汤适用于瘀血初结之时,血结不甚之少腹急结,至夜发热以及经闭等证,且配伍桂枝温通血脉,使全方凉而不郁;抵当汤配伍水蛭、虻虫,其破血之力更强,主治瘀结日久,蓄血较重之见少腹硬满,其人发狂者;抵当丸证瘀结深但病势缓,少腹满而不硬,故改抵当汤为丸;下瘀血汤配伍?虫,专以攻下血瘀为用,主治产妇因“干血著于脐下”而致腹痛、拒按、按之有块,以及血瘀所致经水不利者。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归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 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