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各地电影的看法:

下面谈谈对各地电影的看法:

内地电影,从我有记忆开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战争影片,大多是讲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学校组织观看的。自己跟家人也看过一些片子,不过到现在大多都忘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的确给我很大震撼。后来就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在电脑和网络上看得大多是国外片,国内的一般只是喜剧片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和一些比较有名的,像《无极》等。

香港电影,给人感觉娱乐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像周星驰的一些电影,的确很好玩,但看的时候又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挺适合休闲时观看的。

韩国电影,最近才看韩国电影,一般是些爱情电影和伦理片,但很适合中国人观看,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觉很细腻,和生活贴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当年可是在中国乃至亚洲刮起了一股野蛮旋风呀。

印度电影,只看过有限的几部印度电影,片名大多记不清了,只是对那大篷车和时不时的音乐和舞蹈还有点印象,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但那时的印度电影感觉上更像歌舞剧。

俄国电影,现代的俄国电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过前苏联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战有关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欧洲电影,最为代表的应该是法国电影吧,感觉艺术感很强,不是看得很懂,画面很漂亮。像《天使爱美丽》我看了几遍都没看懂。

美国电影,看得最多的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美国片是最为成熟的,无论影响力还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现在在中国大学生中,看好莱坞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国产片的人多。尤其是国产片中有些类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我要说说在老师指导下看的《罗拉快跑》这部影片了!这是一部关于人生可能性、世界可能性和电影可能性的电影。三种假定的可能性代表了无数种的可能,快节奏的音乐令我振奋,我记得由于那次上课的同学太多了,自己是在教室后面站着看完整部电影的,几乎就是一口气看完,仿佛参与进了导演设置的游戏中间。然后我对自己说:"我要行动!我要快跑!"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老师告诉我们,这部电影让一个德国年轻人看了60遍!这个例子让我激动不已。首先,一部影片能够让一个人看60遍,这里面必有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一部电影,既使它的场面再壮阔,它的情节再曲折,它的故事再生动,它的演员表演再出色,它能够成为让我们看60遍的理由么?!"IMDB网站"上的一则报道,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该报道介绍了在美国的电影院中放映《罗拉快跑》的情形:"电影院仿佛变成了一个‘迪斯科舞场'。新一代的美国孩子,他们不是坐在座位上,而是站在座位前,他们在纷繁快速的影像和剧烈激荡的音乐中,与《罗拉快跑》‘共振'。"请注意这两个词"迪斯科舞场"和"共振"。

《罗拉快跑》在制作上异常出色。打一个比方:《罗拉快跑》是一手洗得让人眼花潦乱、异常精彩漂亮的牌。只有这样的牌才值得我们拆解。同时,我们会在拆解的过程中兴致勃勃,乐趣无穷。当然,拆解的目的是:通过拆解,我们能更好地看懂电影,乃至将来我们自己能够洗出这样漂亮的牌。

哈哈,简直太喜欢这个电影了!

上次的课老师让我们看的《辛特勒名单》,很生气的是由于片子太长了,老师让分为两节课看,让看了 一半的我很是不甘心!谁说“心急吃不料热豆腐”呢?我偏要吃,所以我不惜一切代价在五一长假找到了这个片子,将电影完整的看完了!

看完了期待的《辛特勒名单》,影片的色调故意采用黑白色调,很像记录片,无论导演还是演员都是很出色的。残忍的德国军官肆意的杀戮犹太人,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靠自己的决定,很多人都在好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突然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让我感触很深的还有就是那个小男孩找地方避难的时候,他找了好多地方,都已经被早到的小孩占据了,没有办法,他选择了厕所,毫不犹豫的跳到了厕所里,当看到粪弹到他的脸上的时候,心里一阵酸楚,更让人发酸的事,厕所里当时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在那里了,他们幼小的心里就要每天担心的自己的或者家人的生命......

辛特勒救出了1100多犹太人,为了就这些犹太人,他倾其所有的财产,这与曾经看过的《卢旺达饭店》有相同之处,他们是真的英雄......

这学期的影视欣赏课真的让我收获很多,同时也让我更加的喜欢看电影了!伴随着本门课程的学习,我感觉到了自己见识的增长,审美的更加广泛,通过学习镜头这一块,让我对自己专业上的构图,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因此,我要说,影视欣赏这门课程让我更加成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