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发展及展望的探究

关于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发展及展望的探究
关于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发展及展望的探究

中国大豆加工行业发展状况

中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大豆加工业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相关

产业、产品市场、国家政策的变化,这一传统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大

豆加工行业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在机遇下前行?

一、大豆种植格局

大豆是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料作物。数千年来,大豆对中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和健康水平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大豆加工业是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大豆的历史就是二者互相促进

的历史。世界大豆的产量很不稳定,加工业发展也很不平衡。

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大豆总产达216,900,000吨,占主要油料作物总产的57%。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大豆的主产国,

而中国的大豆产量仅次于阿根廷,位居第四,四国大豆产量之和占世界总

产量90%。值得注意的是在20年间,这四个国家产量比例发生巨大变动,20年前美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64%,巴西占16%,中国占10%,阿根廷占5%,但随着全球大豆消费需求强劲增长,90年代初期,由于全球大豆市场供求失衡所引发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直接刺激南美巴西和阿根廷

种植大豆热情,加上90年代南美地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加大对农业投入,最终使这一地区大豆产量迅速崛起。

2001~2002年度以来,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总产量已经超过美国。2004年,

美国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40%,巴西占24%,阿根廷超过中国占18%,中国大豆产量为1760万吨,只占8%。

中国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河南、山东、安徽及内蒙古自治区,

总面积和总产量约占中国的80%左右。随着中国大豆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中国进口大豆1970万吨,已远远超过中国大豆生产总量。目前,中国已由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二、大豆加工业行业现状

在发达国家,现代大豆加工业主要以高技术、高产量、高效益为特征的大

豆深加工企业为主。

2004年,全球用于加工的大豆占总产量的82%,大豆制品销售额平均年增长12%。美国和日本是全球大豆加工强国,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近

年来,大豆主产区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加工业正迅猛增长。中国近几年的

大豆初加工能力平均为5000万吨。至2005年,中国大豆的年加工能力已接近6800万吨。“十一五”末,基本形成中国现代大豆加工业的构架,实现

工业化大豆食品占大豆食品总消费量的40%以上。然而国际大豆市场风云

变幻,中国的大豆加工业正经历着全行业巨额亏损的局面。

预计2005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700万吨,大豆进口可能达到2450万吨左右,豆油进口也可能达到200万吨左右。中国大豆加工行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正在逐步加强,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变化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也在

不断加大。也可以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涨跌决定着国内市场大豆价格

的变化方向。

2005年2月以后,由于南美干旱天气、南美大豆减产大豆粕价格暴涨,国

内大豆期现货行情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经历近1个多月爆涨。国内市场却由于进口大豆到港数量增加,大豆供给充足,油粕价格下跌,大豆制油利

润萎缩;2005年4月到5月间,国内大豆购销市场整体处于相对停滞之中,价格也小幅振动走弱。随着天气转暖,能源需求下降,同时中国减少对铁

矿石、煤炭等产品进口,国产大豆价格受油粕价格下跌影响持续走弱。随

着国际豆价的下跌,中国大豆市场价格也由2004年初的4500元/吨跌至2005年初的2800元/吨。

受之影响,国内大豆加工厂在高成本的大豆原料库存压力下,出现严重的

全行业亏损局面。大豆加工利润也由年初的1000元/吨降到目前的500元/吨。另外,中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对大豆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诸如:一方面,政府要求严格把关贷款审批制度,这使得财务状况本

已恶化的大豆加工企业再度限入资金更加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随着中

国经济步入加速发展的时期,各行业对煤炭、电力等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中国2004年也遭遇了越来越重的"能源荒"。一些主要大中城市被迫采取各种形式的限电措施,使油脂加工企业面临新的开工困境;此外,公路治超的整顿力度加大,进一步提升了包括大豆产品在内的所有社会商

品运输成本的增加。而在大豆加工行业中,无论是原料的运输,还是产成

品的销售,都非常依赖公路运输。所以说,运输成本的变化直接导致大豆

加工业的利润随之反向变化。因此,2004年一度被业界称为油脂企业的"寒冬年"。

三、中国大豆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10年里,大豆消费量虽然有小幅波动,总体上,仍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两三年中国大豆加工业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也存在

不少问题。特别是入世以来,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加大,加工利润

大幅缩水,中国大豆产业形势更加严峻。

首先,大豆产业链衔接不够。中国大豆的主产区在东北三省,特别是黑龙江,而中国大豆的加工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这就造成了大豆主

产区的产品不能就地转化,运输到南方的运输成本很高,不少南方企业都

采取直接进口的方式。农民的产品由于不能及时销售,影响了当地农民的

收入,削弱了农民种植优质大豆的积极性;大豆的质量得不到提高,反过

来又影响加工厂提高生产效率,造成即使在主产区或离主产区较近的大豆

加工企业也不愿意使用当地产大豆,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次,部分大豆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产品单一,导致大豆加工业的深度开发程度和综合利用率很低,竞争力不强,其产品

品种、质量与数量与国家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认识误区的存在,也阻碍大豆深加工的发展。由于没有专门的宣传,对大豆的营养价值的深入认识不够,减少了市场对大豆深加工产品的选购率。中国经常食用的仍是一些传统的大豆食品,这些食品的产销形式都很

落后,很少有机构和企业对此进行专门投资和研究。

以上问题的都直接导致中国大豆食品行业举步维艰、任重道远

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广阔的市场空间

全球食用油市场稳定增长,一般每年增速为3%-5%。总部位于汉堡的行

业刊物《油世界》表示,2005/06年度豆油产量增至3,470万吨,将超过3,436万吨的预期消费量。就中国市场而言,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食油9公斤以上,农村人均消费食油8公斤以上。如果加上食品加工等用油量,全社会人均消费食油量可能已达到11.5公斤左右,食用油消费总量约170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量约为450万吨。总体而言,国内植物油供给相对充足、市场需求稳定。

五、豆油加工行业

国内食用油市场潜力巨大,一般每年有3%-4%的增长。中国大豆加工

的最大行业是浸油业,年加工大豆能力已超过3000万吨,是中国大豆产量

的2倍以上,但是效益低下,平均吨加工利税≤50元。

不同地域的油脂企业由于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企业生产成本、销售、盈

利情况也各不相同。沿海企业,其进口油料进厂接卸、产品出口费用低;

产成品主销区的企业,其产品销售市场优势大、出货及时、运出费用低;

原料主产区企业占据原料购进和原料运输优势。总体上,豆油加工企业全

部依靠规模效益,日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下的中、小工厂,半数以上处于

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

6月以前,平均加工每吨大豆的亏损约为100元,6月份则上升到160元左右,进入7月中下旬以来更是高达200元以上。目前国内榨油厂的亏损很大程度上还是国内供大于求的环境造成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2005

年上半年进口大豆数量达到了1201万吨,较2004年同期提高了33.6%,节余下来的这些进口大豆价位比较高,也是造成大豆加工业亏损的原因之一。图5是2004至2005年度进口大豆的消耗去向,益海、中粮和华农是中国使用进口大豆最大的企业集团。

事实上,国内的压榨能力又是远远过剩的。截至2004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日处理大豆2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169个,总加工能力为日处理大豆23.37万吨,按300个工作日计算,折合年加工能力7010万吨。中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豆粕市场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下表是2004年度总产量10万吨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名单。

从中国大豆压榨的资源供给来看,2004年国产大豆1800万吨,大约有900多万吨用于榨油;同年进口大豆2023万吨。2004年中国大豆压榨业的原料供给为2900多万吨,远远低于每年7010万吨的大豆压榨能力。各地集中建设榨油厂,造成了中国的产能已经足够应付全球一大半的大豆加工要求。

这种危机,在行情好的时候,市场有一定的利润支撑,暴露不明显,但当

市场低迷时,将会立时显现。

另外,大型大豆压榨企业的布局不尽合理,一港多厂的现象已经在大连、东莞等港口城市出现,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和经营风险。在山东一些沿海城市,同一个港口并列着数家日处理量在1000吨以上的油厂,而且现在还在兴建新的大型榨油厂。油脂行业规模大,但竞争不规范,当市场向好时,由于恶性竞争,会很快被打压下来,各个榨油厂不考虑行业利益。

中国豆粕2005年的形势严峻。一般来说6月是豆粕的消费高峰,但是2005年的消费高峰却迟迟未到,这说明饲料行业对后市没有信心。2005年饲料厂一改以前囤积部分库存的做法,随需随买,比较零散,大量豆粕库存在压榨厂,而豆粕的保存期又较短,给压榨厂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得不低价出售。另外,榨油厂现在还面临着进口油的竞争,目前进口的一级豆油与国内的四级豆油价格几乎持平,前者每吨5200元,后者5150元,这对国内榨油厂相当不利。

六、行业盈利能力

伴随着2003年大豆压榨行业的高利润,国内压榨规模是继续攀升至7000万吨/年,大大超过了国内消费需求。其后始于2004年4月的进口大豆价格暴跌拉开了压榨行业整合的序幕,不少风险控制不当的压榨厂在当年一度受到重创。2004年四季度到2005年初一度压榨利润得以回升,压榨厂压力有所缓解。但从2005年1-8月份国内大豆进口1765.1万吨,同比急增41.2%情况来看,压榨厂对原料的争购带来了过量进口,并最终带来压榨利润的明显下降。进口大豆虽然其到岸成本价要高于国产大豆成本价,但是前者

较后者压榨成本低,出油率也高。而且同时受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国产与进口豆压榨利润也时有变化。

另外,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中国目前大豆浸油工业90%以上采用“高温脱溶”工艺。而“高温脱溶”所得豆粕,在高温作用下,蛋白质发生“过度变性”,目前国内、外在理论与生产实践方面,均认为“过度变性”的豆粕,已失去加工功能,只能用作饲料。大豆每吨加工效益在60元以下,80%以上的浸油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豆浸油工业目前也急需具有共性的、“企业自救”的高新深加工技术来应对大豆加工业的严峻形势。

七、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机遇良好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和《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分别提出要求:“中国成年人,平均每人每日蛋白质摄取量不低于75克”、“安排好豆类作物的发展计划,并制订有效的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国务院将蛋白质和大豆制品供给作为一项国家基本政策,向全民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发展大豆蛋白加工产业的最好机遇。中国政府持续实施“大豆行动计划”,国家相关部门把大豆蛋白的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各地政策也大力支持、鼓励、扶持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中国近期实行农业税免税政策大大降低了农民负担,刺激了大豆的生产,进一步给大豆蛋白生产带来有利的影响。对于大豆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产品,中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极大刺激了国内蛋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同时,中

国采用睦邻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加入WTO,与东盟签定自由贸易协定,与澳大利亚、欧盟、俄罗斯、印度、加拿大、拉美等国家、地区合作,也为中国大豆蛋白占领市场创造了很好的“大环境”。2、品质竞争优势明显,前景广阔中国大豆有其特有的优势

中国大豆是高蛋白品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8%~50%,氨基酸平衡优于其他植物蛋白,是一种重要的优质植物蛋白资源,而美国大豆是高脂肪品种。中国大豆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它是非转基因大豆,因此,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其市场上需求更大。

3、国内生产供不应求,需求庞大

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年消费量达到8万吨没有问题,按国内价格计算,产值可达到180亿元。其中仅饮料行业就可应用6万吨,接近100亿元的产值。据估计,中国对大豆蛋白的消费量将会持续上升,不排除每年增长10%以上的可能。中国人均日缺少蛋白质在8克以上,仅中国一年全民蛋白质需求理论补充量就在350万吨左右,相当于大豆及其制品700万吨。而中国目前除传统大豆加工品外,现代工业化大豆加工能力不超过50万吨(包括分离蛋白、速溶豆粉、脱腥豆粉等),即生产量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一,为中国大豆蛋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