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是指对某个系统进行测量的相关分析方法。测量系统可以是机械、电子、光学等各种系统,分析方法可以是数学模型、统计学方法等。

常用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法有:

1. 不确定度分析:通过对测量系统的各种误差源进行分析,计算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2. 误差来源分析:对测量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辨识和分析,找出可能导致测量误差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或校正。

3. 系统特性分析:对测量系统的灵敏度、稳定性、准确度等进行分析,确定系统的性能指标,评估系统的适用范围和可靠性。

4. 数据处理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关系数等,以及数据的可靠性评估和拟合分析等。

5. 故障分析:对测量系统的故障模式进行分析,根据故障现象和数据进行诊断和定位,找出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6. 系统优化分析:通过对测量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系统的性

能指标,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效率。

以上是常用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法,根据具体的应用领域和问题,还可以有其他的特定分析方法。

MSA测量系统分析流程及方法

MSA测量系统分析流程及方法 MSA(测量系统分析)是对测量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能力的评估,用于确认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它可以用于评估任何测量系统,包括设备、仪器和应用程序。以下是MSA的流程和方法: 1.确定测量系统的目的和应用:在开始MSA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测量系统的目的和应用。这将有助于确定需要分析的关键因素以及选择适当的方法。 2.选择测量系统分析方法:根据测量系统的类型和目的,选择适当的MSA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GR&R(重复性与再现性)分析、准确性、稳定性和线性度分析。 3.收集数据:使用标准样本或实际样本来收集测量数据。应该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充分,以便能够全面评估测量系统的性能。 4.重复性与再现性(GR&R)分析:这是评估测量仪器和操作员之间的可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方法。它通常包括重复性(同一操作员重复测量同一样本)和再现性(不同操作员在不同时间重复测量同一样本)的分析。 5.准确性分析:准确性是评估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程度。可以使用标准样本或比较方法(如正交试验)来评估准确性。如果测量系统有偏差,可以进行校正,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6.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指测量系统的输出是否随时间而变化。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收集数据的不同时间点来进行。 7.线性度分析:线性度是指测量系统对于不同输入值的响应是否是线性的。线性度分析可以通过收集不同输入值对应的测量数据来进行。

8.分析结果和改进措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和建议。如果测量系统的性能不符合要求,应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修理、更换或校准测量设备,培训操作员,改进测量方法等。 9.持续监控和改进:MSA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应确保测量系统的 性能得到持续监控和改进。定期重复MSA分析,以确保测量系统的稳定性 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问题。 总结起来,MSA的流程包括确定目的和应用、选择方法、收集数据、 进行分析,最后制定改进措施和持续监控。通过MSA的实施,可以确保测 量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测量系统分析操作指南

测量系统分析操作指南 测量系统分析 第一节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在SPC中已涉及到测量系统的一些知识,测量数据的质量是过程控制的重要基础。正确地选择与运用测量系统,能保证较低的测量成本获得高质量的测量数据。 一、几个重要概念 1. 测量过程和测量值 赋值给具体的事务的表示事物特性的过程叫做测量过程。测量值即测量数据,是该过程的输出。 2. 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是指在车间使用的测量装置,也包括通过不通过的测量装置。 3. 测量系统 用来测量的仪器、设备、软件、程序、操作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和过程。 4. 测量数据的质量 测量数据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①测量数据的质量是以稳定条件下运行的测量系统的多次测量结果的统计特性来描述。 ②测量数据的质量通常用偏倚和方差表示,理想的质量是零偏倚、零方差。 ③测量数据质量低的最普遍原因表现为数据的变差。变差是测量系统和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绝大多数变差是不期望的,但能反映被测特性微小变化的变差是有意义的,它反映了测量系统的灵敏度。 二、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这里简要说明测量系统必须具备的统计特性。 1. 统计稳定性: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着变差只能由普通原因而不是特殊原因产生。 2. 测量系统的变异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异。 3. 测量系统的变异小于公差带。 4. 测量系统的增量(一般可理解为刻度值)应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差或设定限值(公差带)两者较小者,一般为1/10。 5.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的项目而变化,则测量系统的最大变差必须小于过程变异或公差带中较小者。 三、标准 在美国,计量的最高标准保持在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从NIST传递下来的标准,称为一级标准。 从第一级标准,再往下传递,称为第二级标准。 第一级标准和第二级标准经常为私人公司所拥有,由公司的计量部门保持和使用。 第二级标准再往下传递的下一级,称为工作标准。工作标准通常用来校准生产过程的测量系统。工作标准经常由生产人员保持和使用。 应用适当的校准程序,保证从最低一级标准可以一直溯源至NIST。这称之为可追溯性。 国家标准一级标准二级标准工作标准 (NIST)私人公司、(企业计量部门)(生产人员) 政府科研机构 一个机构没有自己的计量部门时,可以选用机构外的计量机构,这种机构称为“校准试验室”。对于精度最重要的是测量系统,使用可溯源标准是保证系统精度的唯一方法。可溯源标准的使用有助于减少生产者和顾客在测量上不一致产生的矛盾。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1.目的 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分析管理。 3.职责 质管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归口管理; 公司计量室负责每年对公司在用测量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 各分公司(分厂)质检科负责新产品开发时测量系统分析的具体实施。 4.术语解释 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增量。 重复性: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检验员,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再现性: 再现性(Reproductivity) 是指由不同检验员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为。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大小。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关于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计值为GR&R。 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差的。 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检验员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不知道所测为那一只产品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计量型与计数型测量系统:测量系统测量结果可用具体的连续的数值来表述,这样的测量系

测量系统分析(全集)

测量系统分析(MSA)

目录 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 引言、目的和术语 -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评价测量系统的程序 - 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 测量系统的分析 - 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 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 1.稳定性分析方法 2.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 3. 线性分析方法 - 量具特性曲线 - 计数型量具研究 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 MSA 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的特性

◆测量: -通过把零件与已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确定出该零件有多少单位的过程。 -有数值与标准测量单位 -是测量过程的结果 测量数据的质量 ◆基准值 -确定比较的基准 -对于理解“测量的准确性”很重要 -可以在实验条件下,使用更准确的仪器以建立准确的测量来获得 测量数据的质量 ◆高质量 -对于某特性,测量接近基准值 ◆低质量 -对于某特性,测量远离基准值 质量循环中的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必须具有的性能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 ◆测量系统的变差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差 ◆测量系统的变差小于规定极限或允许的公差 ◆测量变差小于过程变差或公差带中较小者 ◆测量最大(最坏)变差小于过程变差或公差带中较小者 定义 ◆量具 -用来获取测量的任何设备 ◆测量系统 - 用来给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及其他设备、软件和操作人员的集合 ◆公差 -零件特性允许的变差 ◆受控 - 变差在过程中表现稳定且可预测 ◆不受控 -所有特殊原因的变差都不能消除 -有点超出控制图的控制限,或点在控制限内呈非随机分布形状 受控过程

简单明了的MSA(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MSA(MeasurementSystemAnalysis)使用数理统计和图表的方法对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和误差进行分析,以评估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和误差对于被测量的参数来说是否合适,并确定测量系统误差的主要成分。 以事实和数据驱动管理,而数据是测量的结果,因此在开展统计分析时,要特别强调数据本省的质量和相应的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是指对具体事物赋予数值,以表示它们与特定特性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由人员、仪器或量具、测量对象、操作方法和环境构成的整体就是测量系统。所谓测量系统分析,是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测量系统进行评估,在合适的特性位置测量正确的参数,了解影响测量结果的波动来源及分布,并确认测量系统是否符合工程需求。 任何实测数据的波动都可以看作过程的波动和测量系统的波动之和,即σ2总=σ2过程+σ2测量系统 六个常见的测量系统评估项目 稳定性、偏倚、线性、分辨率、重复性和再现性。其中偏倚是测量系统准确度的度量。 01偏倚Bias 测量观察平均值与该零部件采用精密仪器测量的标准平均值的差值

02线性 表征量具预期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别 03稳定性 表征测量系统对于给定的零部件或标准件随时间变化系统偏倚中的总偏差量,与通常意义上的统计稳定性是有区别的 04重复性 指同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数据)的偏

差 05再现性 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偏差 通常,前三种指标用于评价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后两种指标用于评价测量系统的精确性。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对设备的校准等对测量系统进行维护、监控,也就是说,通过对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偏倚、线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后进行校准后可以解决其准确性问题。工程上通常用测量系统的精确性也就是其重复性和再现性来研究其统计特性,就是通常所说的“GR&R研究”。 测量系统分析流程及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通常需要根据测量过程的可重复性(破坏性或非破坏性)、测量结果性质(计数型数据或计量型数据)、待测单元的数量大小、过程的成本、仪器或量具的状态及测量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各类测量系统的影响测量结果的变异来源及其分布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分辨力、偏差、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假设试验分析等。分辨力、偏差、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分析方法适用于计量型测量系统的研究,假设试验分析法适用于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分析,不可重复的测量系统可选用控制图法分析。 2 术语 2.1测量系统: 是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也就是说,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2.2测量系统分析: 是指检测测量系统以便更好地了解影响测量结果的变异来源及其分布的一种方法。 2.3 分辨力 指一测量仪器能够检测并忠实地显示相对于参考值的变化量。 2.4 偏差 是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2.5 稳定性(或称飘移) 是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样本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2.6 线性 是指在测量设备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差值的差值。 2.7 重复性 即设备变差: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测量设备,多次测量同一样本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2.8再现性 即评价人变差: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同一测量设备,测量同一样本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变差。 2.9计数型测量系统 测量数值为一有限的分类数量的测量系统。 2.10 计量型测量系统

能获得一连串数值结果的测量系统。 3 准备工作 3.1 应该事先决定好测量员数量,测量样本的数量及重复测量的次数。 3.2 测量员应该从那些平时经常操作测量设备的人中选出。 3.3 测试的样本必须从流程测量中选出,并代表该流程的控制范围,每个样本应被看作代表产品偏差的整个范围来进行分析的,每个样本将会进行多次测量,为了便于认别每个样本,必须对它们进行编号。 3.4 按照指定的测量程序,确保测量方式正确。 3.5所有的分析方法都应确保每次读数的统计独立性,为了减少可能得出的错误的结果,应该采取下列步骤: a)测量必须是随机进行,以确保在分析研究中任何测出的偏差或改变随机分布。测量员应该不知被测 量的是哪一个样本,以便避免任何已知的可能偏差。但对于进行分析研究的人必须知道被测量样本 的号码,并记下相应的测量数据。 b)在读数时,应当读取最小的读数,如果可能的话,读数应当是设备的最小刻度的一半,如果最小的 刻度是0.001,则进行统计的最小刻度应当在0.0005之间变动。 c)每个测量员必须使用相同的程序,包括所有相同的步骤来获取读数。 4 分辨力分析 4.1如果测量系统的分辨力不足,则不是一个合适的系统来识别过程的变差。 4.2如果不能检测到过程的变差,则该分辨力用于分析是不可接受的;如果不能检测出特殊原因的变差,用于控制是不可接受的。 4.3从R图可以分析测量系统的分辨力是否足够,判断准则如下: A、如果极差图中只有3种以下(包括3种)的极差值在控制限值内时,则该分辨力不足。 B、如果极差图只有4种的极差值在控制限值内且超过1/4以上的极差值为0,则该分辨力不足。 C、平均值Xbar图中,如有少于一半平均值点落在控制限之外,则该分辨力不足。” 4.4分辨力分析数据来源于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所收集的数据。 5 偏差分析 5.1 独立样本法: a)选取一样本并确定其相对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如果没有这样的样本,则选择一个处于产品测量中 值的生产样本作为偏差分析的标准样本。可在实验室里精确测量该样本10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参 照真值,如果需要分析测量范围的低端、高端和中值的标准样本,应分别作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是指由测量仪器(设备)、测量软件、测量操作人员和被测量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MSA(MeasurementSystemAnalysis)是指检测测量系统以便更好地了解影响测量地变异来源及其分布地一种方法。 通过测量系统分析可把握当前所用测量系统有无问题和主要问题出在哪里,以便及时纠正偏差,使测量精度满足要求。] GageR&R=5.15m =V(EV 2+AV 2) 的=测量系统地标准偏差(Measurementsystemstandarddeviation) EV=设备(仪器)的变异(Equipmentvariation),即重复性(Repeatability).重复性是指同一测量仪器,同一检验者,对同 一零部件进行数次测量,再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 AV=评价变差(AppraisalVariation),即再现性(Reproducibility).再现性是指同一测量仪器,不同的检验者,对同一零部 件进行多次测量,再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 一、GageR&R 评价方法 1 .首先界定此测量系统用于何处,如产品检验或工序控制 2 .选处10个可代表覆盖整个工序变化范围的样品 3 .从测试人员中选择2-3人对每个样品进行2-3次随机测量 4 .记录测量结果并用重复性和再现性表进行计算 5 .用判别标准进行判断,确定此系统是否合格 6 .对不合格之测量系统进行适当处理 二、测量系统分析标准 1.测量系统的精度(分辩率)需比被测量体要求精度高一个数量级,即如要求测量精度是 0.001,测量仪器的精度要求须是0.0001. 三、应用事例 例1.某公司在加工一个新产品是,拟作测量系统分析,随机抽取10个样本,用光标 卡尺进行测量,由3个人测试,每个零件测3次,其测试结果如下表(1),其GageR&R 分析结果列于表(2)。 结论:其结果GageR&R=12.7%<20%;故该测量系统合格,可继续使用。 说明:%EV.%AV.%PV 分别表明了测量仪器变异,测量人差异及被测样品变异在总变异 中所占比例,可据此把现有测量系统所存主要问题。本例中,超龄仪器变异占总变异的89.17%, 是主要变异点,须分析原因。依此类推,如测量系统不合要求,可从各因素所占比例中找处主要 问题予以解决。 例2.两个QC 测t5部机进行评价功能测试的GageR&R,其中各参数规格分别为: 2 .如果GageR&R 小于所测零件公差的 3 .如果GageR&R 大于所测零件公差的 4 .如果GageR&R 大于所测零件公差的的重要 程度和商业成本。 5 .如果GageR&R 大于所测零件公差的要进行 改善。 10%,则此系统物问题。 10%而小于20%,那么此测量系统是可以接受的,20% 而小于30%,则接受的依据是数据测量系统 30%,那么此测量系统是不可以接受的,而且需 V SS =5.085v V disp =13.251.25v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各类测量系统的影响测量结果的变异来源及其分布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分辨力、偏差、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假设试验分析等。分辨力、偏差、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分析方法适用于计量型测量系统的研究,假设试验分析法适用于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分析,不可重复的测量系统可选用控制图法分析。 2术语 2.1测量系统: 是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也就是说,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2.2测量系统分析: 是指检测测量系统以便更好地了解影响测量结果的变异来源及其分布的一种方法。 2.3分辨力 指一测量仪器能够检测并忠实地显示相对于参考值的变化量。 2.4偏差 是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2.5稳定性(或称飘移) 是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样本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2.6线性 是指在测量设备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差值的差值。 2.7重复性 即设备变差: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测量设备,多次测量同一样本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

2.8 再现性 即评价人变差: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同一测量设备,测量同一样本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变差。 2.9 计数型测量系统 测量数值为一有限的分类数量的测量系统。 2.10计量型测量系统

能获得一连串数值结果的测量系统。 3准备工作 3.1应该事先决定好测量员数量,测量样本的数量及重复测量的次数。 3.2测量员应该从那些平时经常操作测量设备的人中选出。 3.3测试的样本必须从流程测量中选出,并代表该流程的控制范围,每个样本应被看作代表产品偏差的整个范围来进行分析的,每个样本将会进行多次测量,为了便于认别每个样本,必须对它们进行编号。 3.4按照指定的测量程序,确保测量方式正确。 3.5所有的分析方法都应确保每次读数的统计独立性,为了减少可能得出的错误的结果,应该采取下列步骤: a)测量必须是随机进行,以确保在分析研究中任何测岀的偏差或改变随机分布。测量员应该不知被测量的是哪一个样本,以便避免任何已知的可能偏差。但对于进行分析研究的人必须知道被测量样本的号码,并记下相应的测量数据。 b)在读数时,应当读取最小的读数,如果可能的话,读数应当是设备的最小刻度的一半,如果最小的刻度是0.001,则进行统计的最小刻度应当在0.0005之间变动。 c)每个测量员必须使用相同的程序,包括所有相同的步骤来获取读数。 4分辨力分析 4.1如果测量系统的分辨力不足,则不是一个合适的系统来识别过程的变差。 4.2如果不能检测到过程的变差,则该分辨力用于分析是不可接受的;如果不能检测出特殊原因的变差,用于控制是不可接受的。 4.3从R图可以分析测量系统的分辨力是否足够,判断准则如下: A、如果极差图中只有3种以下(包括3种)的极差值在控制限值内时,则该分辨力不足。 B、如果极差图只有4种的极差值在控制限值内且超过1/4以上的极差值为0,则该分辨力不足。 C平均值Xbar图中,如有少于一半平均值点落在控制限之外,则该分辨力不足。” 4.4分辨力分析数据来源于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所收集的数据。 5偏差分析 5.1独立样本法: a)选取一样本并确定其相对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如果没有这样的样本,则选择一个处于产品测量中值的生产样本作为偏差分析的标准样本。可在实验室里精确测量该样本10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参照真值,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1. 目的: 规定对本公司生产现场及实验室所使用的测量系统的分析方法,确保所得到的测量数据误 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1.使用范围: 在客户有规定时,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按客户规定进行,如客户没有规定时,应根据如下原则选择分析方法: 1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测量系统(量具/检具)在每次校准之后执行。 2重要工序使用的测量仪器及检测设备,包含计数型量检具的评价。定义: 1测量: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丁特殊特性的关系。 3.2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3.3测量系统:用来获得表示产品或过程的数值的系统,是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仪器、设备、程序、软件、操作人员、环境的集合。 3.4重复性:一个检验员对相同零部件的同一特性重复测量结果的变差。它是设备本身固 有的变差或性能。

3.5再现性:不同的检验员用同一个量具对相同零部件的一个特性的 量测结果的平均值的变差。 3.6偏移: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和基准值的差值。 3.7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移值之间的差值。 3.8稳定性:测量系统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 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总变差(偏移随着时间的变化)。 3.9关键仪器:仪器精确度较高,对产品质量有直接影响的计量仪器,控制计划中要求产品所使用的计量仪器。 3.10重要仪器:仪器精度不是很高,能满足测量要求,但对产品质量 有直接影响,控制计划中要求使用的计量仪器。 3.11一般仪器:除控制计划中要求的其它工序的量具,不需要做MSA 分析,但需要定期送 外校或内部校准,如客户有要求按客户提供的方法做MSA分析。 内容: 4.1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 4.1.1作业员和检验员所使用的量具,每年分析一次。 4.1.2新产品在试生产阶段,提交PPAPB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4.2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 4.2.1执行研究:

自-测量系统分析(MSA)实施方法简述

冠卓咨询-测量系统分析(MSA)实施方法简述1.测量数据的类型 在我们实施六西格玛改善项目中,会用到各种测量数据。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这些数据按测量方式分为连续型数据和非连续型数据(也叫离散型数据、计数数据)。用连续坐标进行测量并得出的数据是连续型数据也称计量值数据。如物体长度、重量、直径等。非连续型数据对反映过程变化不如连续型数据敏感。比如合格/不合格、好/中/差、男/女、1~3个字符错误/4~10个字符错误/大于10个字符错误等。【冠卓咨询专家团队为您分享】 2.连续型数据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方法 这里主要讲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首先,安排测量系统分析试验。选定测量对象、测量人员、测量样品等。一般选择20件以上待测量样品并编号,但测量过程中编号不能让测量人员知道。选择2名以上操作熟练的测量人员。然后让所有测量人员对所有样品随机的测量一遍,改变随机顺序,所有测量人员对所有样品再测量一遍以上。Minitab软件可以帮助我们生成试验安排。

设计好试验安排后严格按照试验顺序进行试验并记录数据。将整理好的测量结果复制到Minitab软件中自动计算结果。

判定测量系统是否合格的标准是:合计量具R&R两者都小于30%且可区分的类别数大于等于5。 3.离散型数据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方法 离散型数据测量系统分析步骤与连续型数据测量系统分析类似。 选择20件以上待测量样品并编号,选择2名以上操作熟练的测量人员对每件样品重复测量2次以上,所有测量顺序都是随机化且测量人员不知道样品编号。记录试验数据如下: 将数据整理后输入到Minitab软件中,查看计算结果如下: 一般要求所有检验员与标准整体一致性比率在85%以上。否则,

测量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

测量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要:测量系统分析(MSA,MeasurementSystemAnalysis)是一种关于检验的分析工具,是ISO/TS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五大工具之一。测量系统分析源于国外,但现在已经越来越被国内制造型企业所重视,因为它是一种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客观数据分析工具,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测量系统分析,质量管理,计数型,计量型 1、引言 近年来,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质量源于数据,数据源于测量,所以合格率、不良率等反映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的数据的真实性至关重要,而且数据和测量贯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管是在进货质量控制中、过程质量控制中、还是在质量改进过程中都离不开数据支持和分析。测量系统分析是一种数据分析工具,通过有目的、有规律的系统的采集大量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可靠性、置信度、概率学分析研究,测算出此系统偏差的水平,及可能产生的原因(系统的、随机的),综合判定测量系统的状态,评估测量系统的能力,根据计算结果,分析是否需要采取措施减小或消除误差,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2、测量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2.1、测量系统分析的相关概念。测量被定义为“对某具体事物赋予数字(或数值),以表示它们对于特定特性之间的关系”。测量过程被定义为这个对某具体事物赋予数字(或数值)的过程。测量值被定义为通过测量过程所得到的数值。测量设备是指用来获得测量值的设备,一般是指在企业中的检测仪器或设

备。测量系统是指在测量过程中,为了得到测量结果,所使用的操作者、设备、软件、环境等因素的集合,包括所有测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测量系统分析是指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误差或标准差等计算,通过数据波动情况来分析整个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误差来源并进行消除,从而保证所得到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测量系统分析实际上是分析测量系统所带入的变异相对于工序过程总变异的大小。其有五大特性,偏倚、线性和稳定性属于位置变差;重复性和再现性属于宽度变差。通过测量过程能得到准确数值的测量系统称为计量型测量系统;通过测量过程不能得到准确数值,只能定性的得到合格或不合格判定的测量系统称为计数型测量系统。偏倚、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分析方法属于计量型测量系统;假设检验分析法(KAPPA)属于计数型测量系统。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根据生产现场中测量系统的特性特点及应用情况,需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进行判定。2.2、测量系统分析的特性。从理论上来说,测量系统测试出来的数据应该是0偏差、0偏倚、错误概率为0的统计特性,是绝对准确和稳定的数值。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各类影响因素的影响,根本做不到0变差。识别变差源的工具有因果图等。变差源各式各样,例如:产品清洁度、人员态度、温湿度、检验设备维护保养等。每一个变差对测量系统都会产生影响,且影响唯一。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测量系统是在受控的条件下,大多数测量过程的变差都应该呈现为正态分布,或是说是接近正态分布。如果测量系统是在不受控的条件下,则不适合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统计学方法是以正态分布为前提假设的。对不同变差源的影响应经过短期和长期的分析:短期分析是指短时间内测量系统随机误差。由偏倚、线性、重复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