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常见病的针灸处理方法

一些常见病的针灸处理方法

1、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分内扭和外扭,不同的扭伤处理方法不一样。

内扭:指踝关节向内侧弯痛。内踝三针,解溪、商丘、照海;

外扭:指踝关节向外侧弯痛。外踝三针,解溪、申脉、丘墟。

内扭外扭皆痛者:内踝三针及外踝三针全起来共五针一起做。

进针方向是直刺,进针约0.5至1寸。留针约十分钟即可。

一般踝关节扭伤伴有肿胀疼痛的,要检查踝关节处的血管曲张情况,见脚背处的血管青紫显现的,首先要对其放血。放血点选在血管颜色最深的地方,如果解溪穴处的静脉血管颜色最深,则首选解溪穴处的血管放血。解溪穴放血后可不必针刺。放血时不要去止血,要让其自然流放,等其自止。如若静脉血管在放血的时候将其人为止住,未能自行放尽,则有可能使病情残留不尽。

疗效:一般一次即可达到明显的止痛效果,次日可同见肿胀明显消退,二至三次后可不再针,让其自然痊愈。

2、牙痛:

上牙痛:

取穴患侧口禾髎,进针约0.5寸,提插捻转30秒。一般一次即可消除牙痛,若上穴效果不理想,可加针龈交穴,一次则可使痛消除。

下牙痛:下牙痛分多种情况,不同情况的处理方式不同。

牙龈肿痛:特点是牙龈肉肿的肿痛,无牙齿松动等现象,属单纯的牙龈肿所引起的痛。这种情况多属脾热证,选穴时可单取合谷穴,一般是针患侧的合谷。下针时要对准合谷穴肌肉隆起的地方,刺入肌肉组织中,不要刺到神经、骨骼等组织。进针后提插捻转然后摇孔出针,上法重复二至三次即可。一般新起一二天的牙痛一次即可痛消,最多二次可完全消除症状。若不效时可加刺颊车穴,方法同上,刺肌肉。

下牙酸痛:特点是牙痛隐隐,并不很特别痛,而是碰到较更食物时很疼痛,牙齿有点松动,牙龈无红肿,此种情况属肾虚牙痛,只要单补复留穴和肾俞穴即可。方法是理刺留针二十分钟,一般一次病情好转,二至三次痊愈。对于年久顽固性的肾虚牙痛,一般五至七次亦可使其痊愈。

胃热阳明牙痛:胃热牙痛的特点是牙齿牙龈及腮腺烧灼性的疼痛,不可触动,触动则则更痛,伴有口干舌干、多饮等症状,此属阳明实热证。处理方法,一是泻解溪穴,可在解溪静脉放血,可选单侧亦可双侧;二是合谷穴注射一至二毫升维丁胶性钙;三是合谷穴泻针。上述三法可单用可联用。联用时要先针泻合谷后注射。一般二至三次可痊愈。

心火旺牙痛:特点是牙龈红肿较甚、口干多饮口臭,劳宫穴压痛明显。选穴劳宫,直刺进针,提插捻转摇孔出针,不留针。重复三次。一般疼痛可立消,二次可痊愈。

3、呕吐酸水:

辨证要点是呕吐酸水,取穴肩井,最好是选择有压痛的一侧或双侧,进针约1寸,提插捻转行补法,留针十分钟,一般二三次即可完全消除呕吐,即使是较顽固的呕吐亦可消除。注意,一定要是呕吐酸水者方可。若干呕无酸水者,则上穴用泻法,即进针1寸后向外提插捻转行泻法,出针后重复上法二次,共做三次。

4、口臭:

用1寸针,直刺劳宫穴,进针后摇孔出针,重复三次。劳宫穴可选单侧亦可用双侧,一般选择压痛明显的一侧行针,一般一次口臭可减轻七八成,二次痊愈。

牛病针灸治疗

牛病针灸治疗 随着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我国农村牛的饲养越来越广泛,牛在饲养中,难觅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而曾医针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多年动物疾病防治中总结出来的独特的医疗技术,用针灸疗法治疗牛病具有疗效显著,不产生药害,节约资金,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的特点,现在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些牛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一、针灸用具 在牛的针灸治疗中所使用的用具有针具、灸疗用具、电针仪器三种。 1、针具 针具有毫针、小宽针和注射器。 毫针是针灸治疗中白针疗法绘常用的针具,特点是针尖圆锐,针体细长,多用于针刺治疗和火针疗法的治疗。 小宽针是针灸治疗中血针疗法常用的针具,特点是针头部分如孑状,针刃锋利,针体为圆柱形,主要用于血针术的治疗。 2、灸疗用具 在牛针灸治疗中所用的灸疗用具主耍就是醋获灸疗袋,它是将酷与麦荻拌和厉装入布袋中制成的,主耍用来对动物的灸熨。 3、电针仪器 电针治疗仪器是一-种低频脉冲发生器,它具有输出频率可调,波形多样,治疗时间可控制的优点,是一种现代针灸治疗仪器。 二、进针方法 在牛病的针灸治疗中所涉及的进针方法有缓进针法利速进针法,在使用毫针针灸时多用缓进针法,操作时一手按压穴位附近皮肤,一·手持针先将针尖刺入穴位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进针。在使用血针治疗时,多用速进针法。施术时,以针尖对准穴位,川轻巧敏捷的手法将针尖刺入穴位,力争做到一针见血,可减小治疗难度。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在所有创伤性治疗中,对施术穴位、针具及施术人员的手都要用75%的酒精进行彻底消毒。 三、行针手法 行针是在针灸的弗针过程中采川捻转、弹拨等手段加强对穴位的刺激,提高针灸治疗效果的方法。 捻转是川手捏住针柄进行左右捻转,使针体正反方向转动180-360度,以达到加强刺激效果 注射器是用于水针疗法治疗的针具。 的行针手法,施术时转动角度大,频率快,刺激强;转动角度小,频率慢,刺激就小。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方法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方法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方法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作用: 1、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四时皆可发生,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疫毒侵袭人体而致病。当人体卫外功能不能适应外界变化时,则邪气侵入。 风邪为六淫之首、其性轻扬,多犯上焦,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发病。在不同季节,风邪往往与其它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挟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挟湿邪。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为多见。

辨证分型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自,脉浮紧或浮缓。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自或微黄,脉浮数。 风寒取穴:列缺,风门,风池 列缺穴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手腕无力等。 风门穴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彻痛,项强,痈疽发背等。 风热取穴:大椎,曲池,合谷 大椎穴 别名百劳、上杼。属督脉。三阳、督脉之会。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分支。 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通过。 合谷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咽痛红肿,少商放血 少商穴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主治发热,昏迷,咳嗽,咽喉肿痛,癫狂,鼻衄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 —1— 腧刺 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 远道刺 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 经刺 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 络刺 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 分刺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一:颈椎病 颈椎(jing zhui)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招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局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预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https://www.360docs.net/doc/d319200114.html, 【按语】 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ri wei yi liao cheng _liao)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zhen dui shen jing gen xing jing)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足。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 二: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等。

针灸科常用操作技术

针灸科常用操作技术 针刺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一、刺前准备 1、选择针具:针柄无松动,针身挺直、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圆而不钝的毫针。要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形、针刺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2、选择体位:选择体位应以医生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并能持久留针为原则。常用体位主要有: 1)仰卧位:适用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2)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顶、胸腰背、臀部和四肢下肢后面的部分穴位。 3)侧卧位:适用于取身体侧面的穴位。 4)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部、胸部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5)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项和背部穴位。 3、消毒:1)针具的消毒2)医生手指的消毒3)针刺部位的消毒。 二、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穴位上,以右手持针,紧靠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主要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所刺穴位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提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三、行针法 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1、行针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反复上提下插。 2)捻转法。将针左右来回捻转。

2、行针的辅助手法: 1)循法:用手指顺着经络的循行路线在腧穴的上下轻柔地循按。 2)弹法:在留针的过程中,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身轻微震动。 3)刮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 4)摇法:用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像摇铃样轻轻摇动针柄,使其左右摆动。 5)飞法:手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6)震颤法: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地提插捻转,使针身轻微震颤。 四、补泻手法 1、提插补泻 1)提插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 2)提插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 1)捻转补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时间短;或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以左转用力为主。 2)捻转泻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或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以右转用力为主。 3、疾徐补泻 1)疾徐补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 2)疾徐泻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 4、迎随补泻 1)迎随补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刺入。 2)迎随泻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逆经刺入。 5、呼吸补泻 1)呼吸补法。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2)呼吸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6、开阖补泻 1)开阖补法。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

针灸推拿25种疾病

一、25个常见病简单诊断与治疗操作 一、感冒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三、麦粒肿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 四、急性结膜炎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 五、牙痛 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六、急性咽痛 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 七、落枕 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痧:疼痛部位 八、急性胃痛 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 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九、痛经 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 艾灸:关元、中极 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 十、急性腰扭伤

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 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 刮痧:疼痛部位,委中 十一、腱鞘囊肿 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 围针刺法:囊肿局部 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 阿是穴围针加灸 十三、足根痛 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 十四、腮腺炎 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 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 十五、小儿泄泻 1.辨证 (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泄泻不止,或五更泻,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 2.推拿治疗 基本治法: (1)取穴:脾经、内八卦、大肠、小肠、脐、腹、七节骨、龟尾。 (2)操作: 1)患儿坐位或仰卧位: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 2)患儿仰卧位:以掌逆时针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

针灸情况的处理和应急预案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和应急预案 1.晕针: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劳累、空腹、大泻、 大出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不当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晕针时,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拥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 发生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静卧片刻即能恢复。严重者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应急措施。 为了预防晕针反应,医生对初诊病人要接触其顾虑,防止其精神过分紧张。选穴不易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针刺。对劳累、体弱、病后患者,应先休息片刻再行针刺。针刺过程中,医生应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及面色,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2.滞针: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行针时捻 动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不能出针。 医生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地皮肤和肌肉缓解,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对初诊病人针前做好解释工作,同时针刺手法要轻巧,捻动幅度不要太大,更不要单向捻转过紧。

3.弯针:弯针是由于病人在留针过程中,突然变动体位,也可由于 操作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因针身弯曲在病人体内,可风针柄改变了原来的刺入方向,捻动和出针均感到困难,病人感觉疼痛。 医生在处理弯针现象时,要顺着弯针方向,边捻转边将针取出,不可用力拔针。若由于病人体位变动造成的弯针,令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 要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后再针刺;针刺时手法要轻,指力均匀;刺后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这样就可有效地预防弯针。4.折针: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如果针具质量欠佳,针体被腐蚀生 锈,或针刺手法过重,病人因强刺激而肌肉突然收缩等,均可引起断针。 折针时,如果针身残端露于皮肤之外,应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用镊子下压残针周围皮肤,使针体暴露,再用镊子夹出。如残针完全陷入皮肤,针尖到达对侧皮下,可揉按断端针孔,使针从另一端透出皮肤,随之拔出。如以上方法均不能取出者,应采取手术方法,将针取出。 针刺前,医生对针具应仔细检查,针刺时手法宜轻柔,针身不可全部刺入体内,针后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均可有效的预防折针。 5.刺伤重要脏器:在重要脏器体表进针过深可伤及脏器,而发生医 疗事故。刺伤胸壁和肺脏,可造成外伤性气胸;刺伤脑脊髓,尤

一些常见病的针灸处理方法

一些常见病的针灸处理方法 1、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分内扭和外扭,不同的扭伤处理方法不一样。 内扭:指踝关节向内侧弯痛。内踝三针,解溪、商丘、照海; 外扭:指踝关节向外侧弯痛。外踝三针,解溪、申脉、丘墟。 内扭外扭皆痛者:内踝三针及外踝三针全起来共五针一起做。 进针方向是直刺,进针约0.5至1寸。留针约十分钟即可。 一般踝关节扭伤伴有肿胀疼痛的,要检查踝关节处的血管曲张情况,见脚背处的血管青紫显现的,首先要对其放血。放血点选在血管颜色最深的地方,如果解溪穴处的静脉血管颜色最深,则首选解溪穴处的血管放血。解溪穴放血后可不必针刺。放血时不要去止血,要让其自然流放,等其自止。如若静脉血管在放血的时候将其人为止住,未能自行放尽,则有可能使病情残留不尽。 疗效:一般一次即可达到明显的止痛效果,次日可同见肿胀明显消退,二至三次后可不再针,让其自然痊愈。 2、牙痛: 上牙痛: 取穴患侧口禾髎,进针约0.5寸,提插捻转30秒。一般一次即可消除牙痛,若上穴效果不理想,可加针龈交穴,一次则可使痛消除。 下牙痛:下牙痛分多种情况,不同情况的处理方式不同。 牙龈肿痛:特点是牙龈肉肿的肿痛,无牙齿松动等现象,属单纯的牙龈肿所引起的痛。这种情况多属脾热证,选穴时可单取合谷穴,一般是针患侧的合谷。下针时要对准合谷穴肌肉隆起的地方,刺入肌肉组织中,不要刺到神经、骨骼等组织。进针后提插捻转然后摇孔出针,上法重复二至三次即可。一般新起一二天的牙痛一次即可痛消,最多二次可完全消除症状。若不效时可加刺颊车穴,方法同上,刺肌肉。

下牙酸痛:特点是牙痛隐隐,并不很特别痛,而是碰到较更食物时很疼痛,牙齿有点松动,牙龈无红肿,此种情况属肾虚牙痛,只要单补复留穴和肾俞穴即可。方法是理刺留针二十分钟,一般一次病情好转,二至三次痊愈。对于年久顽固性的肾虚牙痛,一般五至七次亦可使其痊愈。 胃热阳明牙痛:胃热牙痛的特点是牙齿牙龈及腮腺烧灼性的疼痛,不可触动,触动则则更痛,伴有口干舌干、多饮等症状,此属阳明实热证。处理方法,一是泻解溪穴,可在解溪静脉放血,可选单侧亦可双侧;二是合谷穴注射一至二毫升维丁胶性钙;三是合谷穴泻针。上述三法可单用可联用。联用时要先针泻合谷后注射。一般二至三次可痊愈。 心火旺牙痛:特点是牙龈红肿较甚、口干多饮口臭,劳宫穴压痛明显。选穴劳宫,直刺进针,提插捻转摇孔出针,不留针。重复三次。一般疼痛可立消,二次可痊愈。 3、呕吐酸水: 辨证要点是呕吐酸水,取穴肩井,最好是选择有压痛的一侧或双侧,进针约1寸,提插捻转行补法,留针十分钟,一般二三次即可完全消除呕吐,即使是较顽固的呕吐亦可消除。注意,一定要是呕吐酸水者方可。若干呕无酸水者,则上穴用泻法,即进针1寸后向外提插捻转行泻法,出针后重复上法二次,共做三次。 4、口臭: 用1寸针,直刺劳宫穴,进针后摇孔出针,重复三次。劳宫穴可选单侧亦可用双侧,一般选择压痛明显的一侧行针,一般一次口臭可减轻七八成,二次痊愈。

常见病针灸方法

常见病针灸方法 1.中风病人,在辨证论治的同时结合背部膀胱经和督脉用梅花针叩刺后走罐效佳。 2.双腿走路无力的病人常规针刺无效时候,可以取面部下关穴,效佳。 3.患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针刺健侧风池效佳,得气后捻数次令患者带针行走,立效。 4.近视针刺治愈率不高。 5.肩周炎针灸配合阿是刺络拔罐效果很好,往往立竿见影,但是出血量要大一点。 6.咳嗽针灸治疗没有中药效果好。 7.国内的中医杂志可以阅读,但是里面的疾病治愈率很多有吹嘘。 8.针刺手法无需掌握几十种,,实际上七八种就够用。新得病,实证,身体壮实的可以重刺,久病,虚病,身弱者轻刺。但也有例外,因实致虚者有之,用中药攻下或刺络拔罐,反见大效。 9.膝骨质增生者可以用银针刺阿是,再加刺循经穴位,效佳。 10.凡慢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每三四天左右病情必反复一次,此是正虚邪盛,身体积蓄能量抗病的体现,一般一天就过去,过去以后病情继续见好,如此规律,一直到病好。在治疗时有必要和病人说明,否则病人遇到此情况必怀疑医生医术低劣,致医生名誉受损。 11.耳穴在治疗急性痛证时有特殊疗效,比耳穴贴压好。 12.瘫痪症,语音低微,但欲寐,饮食减少,各关节痛,反见平脉,难治。 13.耳聋比较难治。 14.牙痛者针刺督脉阿是神效,一般是针入得气痛止,如汤泼雪。此穴一般在十一椎以上,按压寻找即得。 15.糖尿病患者尽量不予针灸治疗,易感染,且恢复很慢,造成麻烦很难解决,不如用中药稳妥。 16.瘫痪者脉沉细无力,大便秘结,关节疼痛的,难治。

17.膝关节急性疼痛,在膝关节阿是刺络拔罐,再予健侧小海或尺泽针刺,得气后令病人带针行走,立效,但是一定要针刺3次以上,否则易复发。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原理和方法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灸也得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成为一种重要的综合治疗方式。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一、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在人体穴位上采用针刺或灸烧等方法,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人体穴位是指身体上一些特定的位置,它们与身体的内脏、肌肉、骨骼和神经等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贯穿全身,负责人体各个部位及器官的代谢、运行和调节等功能。 针灸治疗的原理在于通过针刺或灸烧等方法刺激人体经络,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针灸治疗中,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和病因,选用不同的穴位和方法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针灸治疗的适应症

1. 内科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胃病、肝病、脾病等。 2. 外科疾病:包括疼痛症、风湿病、骨折、腰痛、肩周炎等。 3. 妇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4. 皮肤病:包括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痤疮等。 5. 神经病:包括头痛、失眠、抑郁症、癫痫等。 6. 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关节炎等。 三、针灸治疗的方法 1. 针刺法:针刺法是指通过针刺的方式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头和穴位,并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刺激时间和穴位。

2. 电针法:电针法是指在针入穴顶后,通过电流的作用改变穴位的生理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电针法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电流强度和时长。 3. 灸法:灸法是指通过在穴位上燃点艾叶或灸条等物,使其产生局部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疗也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燃灸时长和穴位选择。 4. 推拿法:推拿法是指通过手法对经络和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调节气血、舒筋活络的效果。推拿疗法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刺激力度和时长。 四、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 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医师进行操作,不能自行进行。 2. 进行针灸治疗前,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针灸治疗心脏病 不同心脏病的针灸方法

针灸治疗心脏病不同心脏病的针灸方法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心脏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可以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脏病及其对应的针灸治疗方法: 心绞痛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患者会出现胸痛或不适的症状。针灸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来缓解心绞痛。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 1. 心俞穴:位于背部,第2-3胸椎棘突下,对缓解心绞痛有一定效果。 2. 曲池穴:位于前臂内侧,尺骨与桡骨之间,适用于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心脏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需要及时治疗。针 灸在心肌梗死康复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 1. 心包经穴:位于手腕掌侧,大拇指、食指相连的中点,有助 于舒缓心肌梗死后的症状。 2. 神门穴:位于手心掌侧,无名指与小指相连的中点,可促进 心脏循环的恢复。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的心脏病,常表现为心跳快或 不规律。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心脏电活动的平衡来帮助控制心律失常。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 1. 心俞穴:位于背部,第2-3胸椎棘突下,可以调整心脏电活 动的平衡。 2. 神门穴:位于手心掌侧,无名指与小指相连的中点,有助于 恢复心律的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心脏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仅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前,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针灸师,确保选用适当的针灸方法和穴位。 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的心脏病及其对应的针灸治疗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针灸穴位,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针刺的治疗方法有几种类型

针刺的治疗方法有几种类型 针刺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也被称为针灸。它是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针刺刺激身体的一种疗法。针刺治疗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和应用,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类型。 1. 传统针灸:这是最常见的针刺治疗方法。它使用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能量流动,从而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传统针灸可以分为浅针刺和深针刺两种。浅针刺是将针刺入表皮和浅层肌肉,而深针刺则是将针刺入更深的组织和穴位。 2. 针灸配伍疗法:这是将针刺治疗与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将针刺与中草药煎煮液结合使用,可以增强疗效。这种方法常常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痛症和炎症等。 3. 针灸电刺激疗法:这种疗法是将电刺激与针刺治疗结合使用。在进行针刺之后,通过将电流传送到针上来刺激穴位,以增强治疗效果。这种方法常用于神经性疼痛、肌肉萎缩和麻痹等症状。 4. 灸疗:灸疗是一种通过将燃烧的中草药或其他燃料直接或间接地热熔到皮肤上来刺激穴位的疗法。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热量刺激,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和炎症,以及调整和平衡身体的能量流动。

5. 针刺按摩(推拿):这种疗法是通过用手或其他工具对穴位进行按摩和压力刺激来促进能量流动和治疗身体的方法。针刺按摩可以用于治疗肌肉疼痛、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等疾病,同时也可以用于促进身体的健康和预防疾病。 6. 耳针疗法:这种疗法是在耳朵上的特定穴位上使用一种特殊的微型针刺来治疗全身各种疾病和症状的方法。耳针疗法常用于戒烟、减肥、解除压力和调节内分泌等问题。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类型,针刺治疗还包括其他一些特殊的疗法,如耳穴贴压疗法、头针疗法和脉络针疗法等。 总的来说,针刺治疗是一种可以调整和平衡身体能量流动的疗法,它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不同的针刺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针刺治疗方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针刺治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针灸处理急救措施

针灸处理急救措施 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可以在众多疾病和疼痛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作为常规治疗手段,针灸还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急救措施。本文将探讨针灸急救的场景和具体措施。 针灸处理急救的特点 急救过程是对意外状况进行快速反应和处理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适当的措施 防止病情恶化,并在疾病治疗开始之前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针灸治疗灵活、安全、易于进行,适用于紧急情况下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疾病或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外伤和骨骼损伤; •肌肉和关节疼痛; •心肌梗塞和心血管问题; •呼吸困难; •呕吐和头痛; •意外血压下降。 针灸处理急救的具体步骤 歩骤一:判断病情 在进行针灸急救前,医生或救援工作人员应首先判断患者病情。这个阶段的关 键是快速判断患者是否有伤害,呼吸急促或心率加快等病症。如果需要进行急救,应尽快换上清洁的手套。 步骤二:定位 在确定急救前,操作员需要定位到患者病情的确切部位。对于肌肉问题,应在 病症出现的位置进行针灸;对于呼吸问题,则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针灸治疗的位置。 步骤三:如何处理? 针灸是通过刺激神经和细胞来激发自身的治疗能力,因此其实现的具体步骤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清洁皮肤 首先需要用清洁水和消毒剂清洗皮肤,以防止感染。

2. 确定穴位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症状的位置,确定相应的穴位。 3. 针刺 逐渐刺入针,直到治疗部位刺入皮肤。应确保针的准确位置和深度。 4. 调节治疗 在将针刺入后,需要调节刺激的强度和频率,以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 步骤四:监测结果并根据病情作出适当的措施 在急救后,操作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针灸治疗需要长时间的反应,因此需要提前了解预期时间。如果没有改善或恶化,则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总结 针灸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急性疾病或症状的方法。针灸治疗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除了进行常规的急救措施以外,也可以考虑使用针灸治疗。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动之以情,理之以理,重点是心里安慰患者,并使他们尽可能减少疼痛和痛苦。

针灸五个特色疗法

特色疗法一:经筋刺法 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假如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气血亏虚,面部筋脉长久得不到气血濡养,而弛缓不用,形成顽固性面瘫,一般疗法难以治愈。石学敏院士认为:面瘫系属经筋发病。或因劳汗当风,或因贪凉喜冷,嗜卧风口,或因腠理开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趁虚直中面部经筋,致使外邪瘀阻,经筋失利,纵缓不收。所以三阳经经筋受阻,是该病的关键。《灵枢·经筋》记载着手足三阳之筋均上行于面,额为太阳所系;目下属阳明所主;耳前、耳后系少阳所过。采用面部经筋的透刺、排刺法,额部瘫主取阳白四透(阳白穴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闭目露睛主取睛明、四白;口喁主取下关、太阳、地仓、颊车的透穴刺法,多针浅刺,旨在疏调三阳经经筋。刺络法源于《灵枢·官针》经云:“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刺络法即为络刺,刺小络之血脉,令血出邪尽,血气复行。配以拔罐,主要是以此控制出血量,使之达到血出邪尽,血气复行的治疗目的。三阳经经筋均上行于面,多结于顺(即颧部)、颔(即下颌)、颊等处。取颊、颧、额等处为刺络法的重点部位,配合经筋透刺、排刺法。 经筋刺法治疗选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阳自四透、太阳透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排刺、围刺为主。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3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人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min。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 min。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