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高一历史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高一历史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B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2.甲骨文中的“年”字称为“稔熟”,指谷类成熟而言。《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年字的古体,上半是“禾”,下半为“千”。禾即是庄稼的象形,千为“人”字的变体,会人负禾之意,表示收获与年丰,所以,“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就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这是农耕民族先民生活的印迹。《谷梁传》曰:五谷皆孰(熟)为有年,五谷皆大孰(熟)为大有年。所谓有“年”,就是有了好收成。后将庆丰收之日为过“年”。甲骨文的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B )

A.庄稼丰收 B.祈盼丰收 C.祈盼长寿 D.祭祀农神

3.《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4.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B )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5.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粟、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现在( C )

A. 原始社会

B. 夏朝

C. 西周

D. 春秋

6.我国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B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青铜农具 D.铁铲、铁犁

7.《后汉书》记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丰给。”材料反映出当时庐江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 )

A.生产技术的落后

B.自然资源的贫乏

C.灌溉技术的落后

D.农民意识的落后

8.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C )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9.明朝《天工开物》记载:“吴郡(今)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总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这说明( D )

A.牛耕技术没有传播到 B.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C.牛耕的生产效率低于人力D.牛耕使用成本高影响其推广

10.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B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B )

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11.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发明革新是( B )

A 铁犁铧的发明 B犁壁的安装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12.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C )

A. 历史传统的差异

B. 生产方式的差异

C. 生活习俗的差异

D. 信仰的差异

13.《汉书》记载:“过(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此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乏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是( A )

A.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B.革新了耕作工具 C.增加了种植面积 D.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14.《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D )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15.“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zā)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B )

A.翻车

B.筒车

C.曲辕犁

D.水排

“在最小的空间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6.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汉、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B )

A.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积累了生产经验

17.“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B )

A. 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18.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B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19.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D )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D )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20.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D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21.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B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22.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B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23.据统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岗”、“陡绝之地”。明清时期,“瘠卤沙岗”和“陡绝之地”能够成为耕地的条件是[ D ]

A.筒车等新灌溉工具的推广应用 B.犁耕技术的提高适应了不同土壤耕作需要

C.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植制的推广 D.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24.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25.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4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D )

A.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B.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产物

26.《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以偿责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

A. 脆弱性 B.自足性 C.顽强性 D.封闭性

27.战国初期,国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B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28.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C )

A.农民生活艰辛 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 D.生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

29.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B )

A.国家税源枯竭

B.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C.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30.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C )

A.分散性

B.自给自足

C.相对稳定性

D.精耕细作

31.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 C )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32.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是在什么时候( D )

A.一五计划完成时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

C.20世纪60年代末

D.20世纪80

年代末

33.《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C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34.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 )

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B.市场需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

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

35.《易传》:“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36.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 B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7.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A )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38.历史学家钱穆说道:“口口口”是一种公田制。一块大约一方里的土地,化成井字形般900亩田,中间的100亩为“公田”,由8家共耕;其余800亩“私田”配给8户人家耕种,公田的收成归封建主,私田则归农户自享。根据所学知识,“口口口”指的是:

A.初税亩 B.郡县制 C.土地私有制D.井田制

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 B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C.“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9.“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 C.平民 D.奴隶

40.《管子.乘马》载:“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事理告诉我们: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人民自身抓紧农时。)……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实行了与民分货的制度,人民就切实看到有得到有征收了;再明确征收的标准,人民就会尽力了。于是不必督促,父子兄弟都会来关心生产的。)”可见管仲认为提高小农生产积极性的条件是

A.推行“均田制”

B.承认土地私有

C.实行“初税亩”

D.“相地而衰征”

41.《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B.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C.私田数量急剧增加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2.“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 C )

A.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 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

C.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 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

43.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D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

44.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从“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里买来的。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B.鼓励土地买卖

C.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D.禁止开垦荒地

45.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46.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

47.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王田制C.均田制 D.方田均税法

48.“(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黄仁宇:《中国社会的特质》)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

C.重建小农经济 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49.北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保留着豪强特权人士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50.北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51.唐代均田制进一步缩短了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尤其是提前了与授田直接相关的入老年龄。与均田制推行初期的北相比,男子足额受田的年龄有15岁到71岁演变为18岁到56岁,缩短了18年,与隋代相比,亦缩短了4年。这反映了A.唐朝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B.唐朝成丁赋税负担沉重 C.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D.均田制的瓦解

52.北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55.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其目的不包括

A.确定土地所有权 B.掌握全国的耕地数目 C.保证田赋足额征收D.限制土地兼并

5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地主 B.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暴动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资金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54.“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久安

D.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55.北宋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经营方式是

A.井田制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56.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发展

57.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政府规定:“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必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A.土地兼并现象得到抑制B.土地流转得到政府认可

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D.政策调整适应经济形势

58.《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说明:

A.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

B.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C.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

D.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9.在明朝中后期通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对这一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①说明了雇佣关系的货币化②雇主和佣工有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③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④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0.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②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收入③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④历代统治者都严格禁止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

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正确的是①海瑞正确地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②丘浚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2.土地兼并的主要危害是①威胁政府财政收入②激化了阶级矛盾③阻碍了生产力发④导致地方割据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3.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 B )

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

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64.16世纪晚期,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 B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6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C )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66.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 B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67.近代以来华南虎濒临灭绝,但学者研究指出:长江以南地区,宋代以后虎患渐趋频繁,至明清尤盛,且较集中发生在闽、赣、粤等省交界处的山区。明清时期,上述地区虎患盛行的可能原因是:

A.气候变迁导致老虎出山觅食

B.人口增加导致山区过度开发

C. 以虎骨等入药的风气渐盛

D.国旅游的风气逐渐形成

68.南宋时,民间有“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69.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70.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生产模式,这一模式得以维持的主要政治因素是( A )

A.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保障

B.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

C.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D.宗法制、家族观念的约束

71.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B)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72.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B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3.下图所示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发明的时间是在(C)

A.西周B.朝C.东汉D.西汉

4.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D)

A.高炉炼铁B.淬火工艺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D.灌钢法5.(2011?市高一检测)在x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A)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6.(2011?期中)“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C)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

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2016?期末)《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D)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8.清朝前期“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是(B)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B.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奴隶制生产关系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某高一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材料二据大洋网—日报:2009年9月26日,“南澳一号”的明代古沉船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启动仪式在市南澳县举行。水下考古专家经过勘探,“南澳一号”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据相关人员估计,装载的瓷器至少有1万件,甚至有6万之巨。古沉船可望在今年的12月中旬在世人面前展露真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从牵引动力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我们在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至少两个角度)

(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我们会从“南澳一号”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解析:本题以有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和有关手工业发展问题的新情境、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可以判断研究的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第(2)问应注意分析古代农业包括耕作方式、工具改进、水利兴修等方面。第(3)问要依据材料二,分析明代生产的主要瓷器种类。

答案:(1)主题: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2)①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如从耒耜到青铜工具再到铁农具的演变。②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如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灌溉工具的不断改进等。(另外,也可以从农作物品种的日益丰富,统治者农业政策的演变等角度归纳)

(3)青瓷、白瓷、青花瓷等。

74.北宋辙的《襄阳乐》诗描写的就是由两浙迁到襄阳一带的“越人”租种当地人田地的情景:“里人(指襄阳的本地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泽中多水原上干,越人为种楚人食。”诗句主要反映出( D )

A.吴越地区充足的粮食输往襄阳地区 B.襄阳地区出现麦稻兼种的农业景观

C.荆楚农业文明对吴越海洋文明产生影响 D.政府移民政策促进了襄阳地区的农业开发

75.马克思指出: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C )

A.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xx经济史复习题 一.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 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 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2.简析中西方古代社会结构的异同及原因(作业)

3.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4.为何说中国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著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高中历史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 (3)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_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便于中耕的和便于的收获的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知识点三: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中国古代史常考简答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一)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早的实践是什么?其理论来源于谁的思想? (2)最早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朝代是什么?这一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柳宗元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请解释这句话。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时发展了哪些制度? (5)在西汉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的是哪项措施? (6)汉武帝时期开创和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措施? (7)隋朝是个开创性的朝代,它首创了哪些制度? (8)唐朝时既削弱相权,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制度是什么? (9)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有哪些? (10)北宋通过设立什么官职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11)元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首要措施是什么? (12)元分别设立什么机构管理西藏、台湾?元时的监察机构是什么? (13)明清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时期。最能说明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14)明清时期对人们思想控制的显性措施和隐性措施分别是什么?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有哪些趋势? 答案: (1)商鞅变法,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2)秦朝,皇权至高无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由皇帝任免) (3)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郡县制而是由于秦朝的暴政。 (4)刺史制度、察举制度、编户齐民(5)封国制 (6)剌史制度、察举制度中的孝廉科、推恩令、附益法 (7)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庸(8)三省六部制 (9)重文轻武、守内虚外、极度削弱地方,高度集中于中央 (10)转运使(11)实行行省制度 (12)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御史台 (13)明:设立特务机构、清:设立军机处 (14)文字狱、八股取士 (15)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统治者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史(二) (1)先秦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 (2)商鞅变法对这个制度作了什么修改? (3)墨子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4)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标准是什么? (5)汉武帝时期,士大夫的主要做官途径是察举制中的什么科? (6)三国时魏国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7)隋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8)明清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9)谁在改革中改革科举制度? (10)科举制形成于哪一个皇帝时期? (11)从历史上得出什么选拔人才的经验或启示? (12)秦朝、汉朝、北宋、元朝、明朝监察的官职和机构分别是什么? (13)历代重视监察给我们什么启示? (14)什么选官制度是从上而下的? (15)哪一朝代科举录取人数太多而导致冗官冗员冗费? 答案: (1)世袭制,门第 (2)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3)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4)察举,才能和品德 (5)孝廉 (6)九品中正制 (7)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8)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9)王安石 (10)隋炀帝 (11)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12)御史大夫、刺史制度、通判、御史台、提刑按察使司

经济史课后答案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 (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 一、选择题 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 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B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 C、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清康熙七年(1668年),被誉为“江左凤凰”的宜兴才子陈维崧北游汴梁,目睹了清代初年开封城的萧条破败,回忆起北宋时期开封城的宫庶繁盛,文思泉浦,挥笔泼墨,写下了“北宋炎楼,漂缈、彤窗绣柱,有多少州桥夜市,仆河游女。一统京华绕节物,两班文武栉箫鼓。叉堕钗斗起落花风,飘红雨”(《卞京怀古》词)。下列有关樊楼的叙述,符合北宋时期历史事实的有( ) ①樊楼旁便是开封城的商业区——市。按当时政府的规定,必须定时开市,定时闭市 ②北宋京城文人在深夜里结泮上灯火辉熄的樊楼喝酒看戏 ③开封市民喜欢在樊楼附近的夜市游玩购物 ④紧邻樊楼不远处便是京城中心的草市,商铺店肆林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昆仑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昆仑奴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 B、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 C、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 D、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论文。该论文的子标题不可能包括( ) A、庙会集市的空前繁荣 B、都城开封的街市店铺 C、著名商帮的迅速兴起 D、草市的饮食服务设施 【答案】: 【解析】:

经济史课后答案

经济史课后答案(问答题) 一、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着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知识分享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1.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社会政局动荡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男耕女织 B.小农自给自足 C.曲辕犁的推广 D.注重精耕细作 3.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神话传说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4.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解放前我国: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5.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传说中“制耒耜,教民农作”的神农氏,他在中国传说中的诸“圣王”中有着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B.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C.他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圣王” D.他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7.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8.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9.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10.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C.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11.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3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沂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纪念邮戳 材料二今农夫……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习题1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走向统一B.分封制的瓦解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B.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比较水力筒车与脚踏翻车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D.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4.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6.“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这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A.家庭为单位B.男耕女织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 7.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8.“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②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③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④小农经济始终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历史记载: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市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由此推断出洛阳繁盛的时期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10.明清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 A.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B.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C.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 11.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2.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反映思想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

历史: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部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 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

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 【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学习内容】 一、神农的传说(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 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创制了原始农具。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就是用牛耕种。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所以国富民强,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和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利: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弊: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2.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项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走向统一 B .分封制的瓦解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B .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 .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 D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陕西民间剪纸 河北民间剪纸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4.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A . 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B .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 .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 D .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图一 图二 5.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 A .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 .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 .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6.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 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 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 经济基础是( ) A .小农经济 B .佃农经济 C .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 7.下面材料,可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 A .家庭为单位 B .男耕女织 C .休耕轮作 D .精耕细作 汉朝代田法模型 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 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 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 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6)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完整版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1-16章) 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PPT1-6 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 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 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 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用经验和事实说话。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 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PPT2-6 1)经济活动的特点 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社会生活的特点 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小农经济的生产比较散漫,各个农业家庭又以同一地理环境或同一血缘姓氏为依托,结合或者积聚在某个中心点上,形成农业时代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村社。 3)意识形态的特点 政治——农业国家地域广大、人口分散,需要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政权形式多以君主专制为主; 文化——由于自然地形的制约,农业革命时代的文化传统具有相对封闭的鲜明地域特征。 5、简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意义。 1)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 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 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1下列有关汉代田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农耕经济为主 B、兼营手工业 C、童仆须卫戍田庄 D、田庄之间交往频繁 2“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面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A祭祖扫墓 B.踏青游玩 C.农业生产 D.政治清明 3.“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4《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一宗法制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5.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B.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C.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D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 6.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7.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中国古代经济史主观题复习用

中国古代经济史主观题复习用 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乐客》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1)概括材料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2分) 参考答案: (1)商业发展: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水上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喧闹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2分)。 材料二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2)从材料二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2分)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2分) (2)信息:商业发展渗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得不到保障。政策:重农抑商(2分)。原因: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2分)。 材料三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乾隆时《南江县志。棉布谣》 (3)材料三表现出了哪些历史现象?(2分)它与唐宋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1分)(3)现象:清前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包买商打入生产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2分)不同: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1分)。 材料四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向。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4分) (5)材料四“商业革命’’与材料四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2分) (6)分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6分) (1)表现: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已经打破“坊”和“市”的界限;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必盛;商品交换的品种增加,许多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4分,l点1分) (3)前者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而后者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2分) (4)本问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3、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局限性?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有什么特点? 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⑴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⑵应该说,①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