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材在必修一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是必修一其他各章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章的工具性知识,这是因为: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因此,谈“天”是为了说“地”。

必修一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编写的。学生学习时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即地球的圈层结构。而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

一.课题: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教材基本上都采用了宇宙—太阳系—地球,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编写方式。

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及其基本类型

2、掌握天体系统的形成和级别

3、掌握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等感性材料,分析、比较、归纳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共性和个性。

2、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训练地理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

1、体会、欣赏星空无限、变化又具有秩序、和谐之美。

2、领略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联系的,而且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有其内在和谐秩序,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激发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天体系统的结构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从数据中比较三大类行星的特点

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教具:相关的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如科教片《宇宙的奥秘》。

五.学生活动设计

谈“天”是为了说“地”,本节教材涉及较多的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都是围绕“地”来展开的,因此教学时不要讲太多的天文知识,以致把地理课上成天文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活动或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先提供感性的事实材料,后分析、比较、归纳理性结论、观点,再用结论、观点去组织、驾驭、解释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即遵循“由‘地’导‘理’,又由“理”解“地”的教学原则。

2、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六.教学过程

本节导入:茫茫宇宙,渺无边际。亿万星辰,交相辉映。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何等地位?地球的宇宙环境究竟如何?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所以要研究地球首先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播放录像:关于冥王星被剔出九大行星。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从它存在的大环境(宇宙环境)和小环境(太阳系)来研究一下。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播放课件:宇宙环境的组成成员(引导学生在观看时注意形容词)

“天地四方”——“宇”——无限的空间“古往今来”——“宙”——无限的时间

宇宙是包容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

设问:你在天空上都看到过什么?

展示:各种天体图片

设问:天空中飘动的云朵和待发射的人造卫星是否属于天体?

小结:

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彗星、流星体等

宇宙环境

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

设问:宇宙中的天体是怎样存在的?

讨论:①宇宙中天体是在不停的运动的;②由于引力的原因,运动着的天体之间是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③运动着的天体形成了不同的天体系统。④天体系统是宇宙中的天体存在的主要方式,它使得宇宙空间变的有序,有序是宇宙中天体存在和运动的最主要的特征,同时对地球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设问:宇宙中有哪些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读图课件演示: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总星系等。

小结:

中心天体――太阳

地球

地月系

八大行星及其卫星月球

其他行星和卫星

10亿同银河系类似

回应引言:第26届IAU大会2006年8月24日决议: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其他天体按照下列方式划分为3个明确的类别

⑴一颗行星是一个天体,它满足

(a)围绕太阳运转,

(b)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近于圆球)形状,

同时(c)清空了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

⑵一颗矮行星是一个天体,它满足

(a)围绕太阳运转;

(b)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近于圆球)形状;

(c)没有清空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

同时(d)不是一颗卫星。

⑶其他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卫星除外,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小结:宇宙含义:时空无限、物质组成、运动变化

过渡:从天体系统中我们明确了我们的地球是处于太阳系中的,那么,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是如何的呢?我们说,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⒈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活动:读表“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

设问:地球的质量、体积和平均密度在九大行星中分别居第几位?

讨论说明:质量和体积居均第五位,平均密度居第一位。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

类。

读图课件演示:得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

⒉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

设问讨论:你认为:生命物质的存在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归纳小结:

①稳定的宇宙环境。

太阳提供了稳定的光照条件,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开始有原始生命的痕迹,再到各级生命生命形态的出现和进化,太阳都提供了稳定的光和热。使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一个稳定的宇宙环境②安全的宇宙环境。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其运动是有序的(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使得九大行星不会在运动中发生碰撞。太阳系正处于生命历程中稳定的时期,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又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③适中的日地距离。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具有0℃~100℃之间(平均温度15℃)生命生存所需的温度,这也是液态水能存在的温度范围。

完成教材4页的探索,思考问题:

温度过高,热扰动太强,原子无法结合,分子无法形成,生命就无法出现;温度过低分子聚集,物质

只能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无法生存。地球的平均温度是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设问:地球上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除了与日地距离有关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读太阳系行星比较表

地球的自转速度居九大行星的第三位,自转速度适中,有利于地表的受热,也使得地表任何部位不致过热或过冷,相反自转过快或过慢,都会产生不利于地表受热的后果。除此以外,地球的温度还与地球的公转有关,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逐渐学习到。

④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层的形成: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特别是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生物呼吸的大气。

设问: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对地球上生物的出现有何影响?

讨论:适中的质量和体积使得地球的引力适中,从而在地球的外部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如果地球质量和体积太小,引力太弱,气体就会逃逸;如果地球质量和体积过大,大气层就会过厚,而且会保持太多的有害气体。

⑤水的形成

设问: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形成的?

讨论:水的形成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何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其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例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再次,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使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现,孕育了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并逐渐向高级生物进化。

总结:由于地球处于一个稳定、安全的

宇宙环境,并且有具备了生物所

必需的温度、大气和水,所以地

球上就出现生命。使得在茫茫宇

宙中的地球成为一颗极不平凡的

星球,生命的出现使得沉寂的宇

宙有了勃勃生机。

小结:

课标: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天体;不

同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的主要成

员)。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

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是太阳系

的八大成员之一;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

因)。

主要掌握: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知道太阳系主要成员;

3.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案例研究: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思考:1.你认为哪些条件可以作为火星上曾经有生命存在的证据?

2.与地球相比,火星上的哪些因素不适合人类生存?

3.查找近两年宇宙探测进展的资料,制作一张资料卡片。

七、板书设计

含义:时空无限、物质组成、运动变化

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彗星、流星体、气体和尘埃等宇

宙形成: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中心天体――太阳

成地球

地月系

八大行星及其卫星月球

1. 1其他行星和卫星

课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气体和尘埃等

普通性――与八大行星相比,其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

地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

球特殊性――具有生物存在

恒星――稳定的光照

外部:

存在生命物质行星――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条件)互补干扰,安全的宇宙环境

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内部: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作业:教材复习题

课题: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时间:2006年9月7日布置,学习公转地理意义时研讨。

作业形式:观测。

内容:连续半个月时间观测中午12:12分是太阳照到教室的距离变化,并判断教室是否正南、正北方向。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合作进行。

课题:制作光照示意图

时间:2006年9月7日布置,讲第三节课演示。

作业形式:光照示意图。

内容:使用材料硬纸板、透明硬塑料、摁扣、圆规、直尺、半圆仪、剪刀;制作成能正确演示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示意图(演示图)。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合作进行。

活动形式:制作、讨论、发布会形式相结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 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 ——He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 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部分”。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所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教法分析 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对自然地理事物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2、学法 观察法;讨论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盆中的热水水汽向上升和冰箱冷气向下沉,并让学生观察壁式空调、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提出问题: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 1、讲解气压概念 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2、读图析图,感性认知 让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同一地区,近地面和3000米高空气压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情境导疑,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等压面图: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引出等压面的定义) 让学生观看视频中的实验,封闭的玻璃箱里一碗热水和一碗冰会发生什么气流流动现象,并让学生试着动手画出气流的运动方向。(由此引出热力环流的知识) 2、课件展示,原理分析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面受热不均时产生的空气流动,同时对等压面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0页和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冷热不均)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差异) 老师通过板书展示热力环流流程图,加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3、读图分析,深化理解 学生观察课件图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B、C、B′、C′气压大小的排列; 近地面低压和高压的分布; 等压面弯曲的规律。(本节难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课件,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该问题) 结论二: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结论三: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地理一次月考试题 莫旗一中高一地理组 一 .单项选择题(共34题,每题2 分.共68分,将答案填在后面的答题卡上) 1.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A.月球 B.金星 C .水星 D. 地球 3.下列太阳活动出现在色球层的是 A.太阳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4.下列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A.地热 B.核能 C.煤、石油 D. 潮汐能 5.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A.0°B.23°26′C.66°34′ D.90° 6.下列关于太阳和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氮B.黑子、耀斑和极光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C.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7年D.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

光球层、色球层、目冕层 7.某地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一年中只有一天有太阳直射,该地位于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极圈 8.下列日期中,莫旗白昼最长的是 A.6月1日 B.7月1日 C.8月1日 D.12月22日 9.按气候统计标准划分,北半球的春季是 A.2、3、4三个月 B.3、4、5三个月 C.4、5、6三个月 D.5、 6、7三个月 10.121°E比东经120°E的地方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一定晚日出 D.地方时晚 11.五带中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的是 A.南北温带 B.南北寒带 C.北温带和北寒带 D.热带和南温带 12. 夏至日这一天,下列地点白昼最长的是: A.哈尔滨B.北京C.上海D.广州 13.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是:(虚线为原运动方 向,实线为偏转方向)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教学计划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教学计划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计划和总结。下面是由查字典地理网小编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的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教学计划篇一 一、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基础较好,8、9、10、11班的基础较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5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1、2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

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课时练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课时练 (一)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说明图1含义的是( ) A .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地月系 B .①地月系②银河系③河外星系④太阳系 C .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河外星系④银河系 D .①地月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太阳系 图1 2.地球具有生命的外部原因是( ) A .在太阳系中位置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 B .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 C .具有丰富的液态水,为生命的形成和进化创造条件。 D .处于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3.下列有关黑子和耀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耀斑的爆发密切相关。 B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C .耀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D .黑子变化具有周期性,周期为xx 年。 4.下列关于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大气层光球表面温度最高 B.从外到里太阳大气层可分为日冕层、色球层和光球层 C.黑子和耀斑出现的周期一定是xx 年 D.发出可见光数量最多的是色球层 5.关于人类目前观察到的宇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称为“可见宇宙” B 、半径约150亿光年 C 、最远约9. 408 1012 千米 D 、总星系 6.下列各组行星分属类地行星和远日行星的是( ) A 、木星和地球 B 、木星和天王星 C 、金星和海王星 D 、火星和土星 7.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 A 、水星 B 、金星 C 、太阳 D 、月球 8.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三者关系应该是下图中的( ) 9.下列行星上的一年都比地球上的一年短的是( ) A 、火星和水星 B 、水星和金星 C 、土星和火星 D 、海王星和冥王星 10.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 ) A 、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B 、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C 、有昼夜更替现象 D 、 体积和质量在九大行星中最大 11.有关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星及其卫星组成的土卫系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B 、河外星系比银河系高一级 C 、太阳系与银河系是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 D 、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河外星系 12.公元前28年,曾有记载:“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 气层中的(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大气层外 13.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 、植物的生长 B 、河流奔腾入海 C 、风的形成 D 、火山爆发 14.下列天体系统中层次最低的是( )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总星系 D .地月系 15.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及其对应的太阳大气层连线正确的一组是( ) ① ②③ ④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82175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 我们地理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进一步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教学中要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落实三级教学目标,利用好多媒体和其它教学资料,开展有益的地理学科实践活动,实现四位一体的教学资源整合,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七年级地理下册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分区地理,讲述一个大洲:亚洲,五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 第七单元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 一、课程标准: 1.读图说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利用图进行比较,进而认识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3.读图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并观察中国在亚洲的位置及邻国。 4.读图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分析其地形及其分布的特点;找出主要河流,观察其流向和注入的海洋;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5.读概括亚洲气候类型,分析亚洲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6.读图,分析非洲气候分布特点。 7.读图,找出人口超过1一亿的国家,看看亚洲有几个,能得出什么结论。

8.读图,分别按人口总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给各大洲排队,并计算给大洲人口增长情况。 9.联系实际,分析亚洲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 10.阅读材料,了解亚洲民族分布情况、民族习俗及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联系历史知识,了解亚洲文明的历史。 11.读图,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情况,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排队。 12.读图,了解三大产业的划分,了解表中几个国家三类产业结构,简要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说课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在整个知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和第四章的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为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做了准备。。 ⒉教学重、难点:本课题相关课标要求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此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建立全球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是本课题的重点;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难点,通过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突破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通过举例说明平衡功能。 ⒊教学内容安排:本课题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本课题的有关知识传授;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侧重于知识迁移。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绘制并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⒊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发展观,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和学法引导 ⒈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们学校具有综合高中高一年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环境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基础差,缺乏自信,尤其是理性认识较为薄弱。针对我校学生状况我采用了成功教育理论,从本人的实践经验来看,效果也不错。 ⒉学法引导: 根据学生的现状分析,引导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小组合作学习 ②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尝试与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本节课以新课程三个基本理念为指导对课堂进行创新。 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第二: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 第三: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的地理课程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1)乡土教学法(三大优势:1.发生在学生的人和事,可有效唤起学生的内 在求知欲;2.直观性;3.今后大部分的学生将参加家乡建设,将作为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最新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大家好: 今天坐在这儿,我想首先感谢区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和在场的老师们一起分享我个人对初一地理教材使用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就第一册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和教材梳理两个方面展开,第二册,世界区域地理,我只举《日本》一例,来以点带面,希望大家听完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能一起分享。 一、第一册教材分析 我个人觉得人教版教材有比较强的地理逻辑关系,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可让教学显得更有层次性,特别是在期末复习时能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第一册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地球和地图的认识和学习,这些不仅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我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比备的工具,这也正印证了课标中“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接下来的大洲大洋重点强调名称和位置,同时还应强调海陆位置对气候(海上的水汽带来降水)和海上交通的影响。后面的板块知识很容易被老师们当成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而忽视,在这里我觉得除了我们常说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大位置,对于初一地理而言,板块位置也非常重要,可以用来推导世界上主

要山脉、裂谷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区域的地势变化规律。这些自然地理要素不需要讲得太深,但却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课标中教授“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我的理解是地理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点。也只有达到了这一步,才真正谈得上教“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了三大位置的铺垫,在学天气和气候的时候再具体加以运用(即三大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教学中要在这进行适当的小结和练习,尤其是以亚欧大陆纬度方向和经度方向的气候类型分布为例)。 至此,七年级自然地理部份结束,接着就是运用自然地理知识来推导学习人文地理知识了。人口的分布,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等条件)好的地方人口密集,如温带湿润的平原地区;反之则人口稀疏。人种的分布开始时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后来才产生了主动的和被动的移民,同时带动了语言和宗教的传播。最后总结区域间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差异,推导出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于是出现以和平为目的的调解机构----联合国,而当今的世界潮流的合作发展。通过上册的学习,我们希望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思维,拥有基本的地理观念和地理眼光。 具体分析: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练习题 第一节《天体及天体系统》同步训练1.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 ) A.体积在九大行星中最大 B.质量在九大行星中最小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太阳系中惟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2.有关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任何物质都有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的关系 C.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的运动无规律可循 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有层次的。 3.地球上水的来源是( ) A.原始大气降水 B.太阳辐射作用 C.宇宙风暴降水 D.结晶水汽形成 4.地球具有大气,主要原因是( ) A.与太阳距离适中 B.地球本身体积质量适中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地球内部升温、火山爆发 5.小行星带位于( ) A.水星与火星之间 B.火星与木星之间 C.地球与火星之间 D.土星与木星之间 6.地球具有生命的外部原因是( ) A.具有适宜的温度 B.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 C.具有丰富的水 D.处于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7.有关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互吸引和转绕而成 B.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由九大行星组成 D.星系即为银河系 8.下列物质不是天然天体的是( ) A.彗星 B.星际尘埃 C.星际气体 D.人造卫星 9.在下列天体系统层次表中填出相应的内容。 10.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数字所代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表示出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就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条件,说明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磁场的影响是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B.对电离层破坏导致磁针剧烈颤动 C.对降水的影响是正相关 D.太阳活动使地球上的很多现象具有11年的周期 2.有关太阳活动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一低洼区 B.耀斑发生至结束一般需要几年时间 C.太阳活动随机性很强,无规律可循 D.黑子活动区域、时期与耀斑活动有密切关系 3.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源源不断地以无线电波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 B.太阳的质量是不断耗损的 C.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球 D.太阳辐射能量大而集中,易利用来发电 4.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B.其轨道为一正圆 C.公转过程中时快时慢 D.太阳居于轨道中心 ( ) .关于自转和公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2. .7月初公转线速度较快A.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B .自转角速度全球各地无差异 D.公转角速度在一年中无变化C(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短 B.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长.在春分至夏至这一段时间,地球公转在加速C .在冬至至春分这一段时间,地球公转在减速D( ) ),画法正确的是4.下列四图(图1—4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必修一)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地理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立足于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自然地理中经典的几个要素,如大气、陆地、水环境、地质等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探讨人地关系中“地”的有关地理理论基础,通过这些自然地理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将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并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的有关读图析图绘图的方法和技巧,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现实世界的境域性知识,解决有关地理的重大问题。使地理学习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第五章。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高一新生共有一百三十多名,分四个班级,其中四班中考成绩在300分以上,一、二、三班成绩在300以下,因此相对而言四班情况较好一点,但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学阶段被认为是学习成绩较差,能力较低,不愿意主动学习的学生。再加之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两年的地理知识,但由于地理科目不参加中考等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遍较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一学生会感觉地理难学,高一地理教师也会感到地理难教。面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们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我们的每一位同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使每一位同学在每一节课堂上都有所获。 四、高一地理必修一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五、教材分析 本册共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懂得宇宙作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单元“大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特点。大气是天气现象发生的载体,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的形成变化依赖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运动特点。让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主要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地理特点。使得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保护陆地和海洋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如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等环境资源。然而自然环境也有破坏人类活动的时候。发生一些人类暂时无法抗拒的环境灾害。比如气象灾害:台风;地质灾害:地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应该利用好各种环境资源,同时也要预防各种环境灾害。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主要讲解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和各个地区的差异性。 六、教学重点、难点 1、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4、水循环、洋流分布规律 5、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判读 6、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的说课稿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自转》。我将按说课标、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课标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 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本节是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而本节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二、说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 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 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说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心理特征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 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技能基础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

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 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 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 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2.能够判别地球自转方向 3.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 4.能够分析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并应 用计算方法计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 方向、周期。 3.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 能力等。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 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可以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发展观和联系观;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2.学生可以树立起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3.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教材 说课人刘新孔 一、说课程目标 八年级下册地理 ,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就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对于这一部 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 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就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与学习 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在编写本册教科 书时,有以下考虑。 第一,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时的限制,本册教科书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区域地理,而就是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些区域作为案例讲述。因此,教科书的重点不就是使学生了解系统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而就是教会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分析与认识区域地理特点的方法。 第二,所选区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4个区域(北京、港、澳、台湾)以外,以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又选择了其她5个区域,这样本册教材共选择讲述9个区域,符合课程标准中“至少学习5个区域”的要求。 这9个地理区域分别就是: 特别行政区──香港与澳门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南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南地区--------贵州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瞧,首先就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上述区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 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就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除标准规 定的必选区域外,上述几个区域都就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地形区、旅游区、综合区等多种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小到省区内部的二级行政区,大到地跨数省的流域区)。我们希望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二、说课程内容 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就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 分”“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等内容。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 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就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所选区域按照省级 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 政区划,既就是行政区,又就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个)。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我们选择了珠江三角洲与西双版纳作为 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我们选择了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三部分就是全书,乃至全套地理教科书的结束语。由于就是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因此,先从中国出发,介绍我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整体提高,再从世界着眼,分析当今世界就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与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相呼应,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科书有比较高的立意。 三、课程结构 (一)、教科书章节与课标内容的对照 章节内容课程标准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不同的地理区域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南北方的自然差异 南北方生产与生活的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 干旱的西北地区 高寒的青藏地区 以牧业为主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 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 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例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 产、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政治文化中心 历史悠久的古城 1.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 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职能。 2.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 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知识点总结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呼应初中地理“让我 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 即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 征。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教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对教材“正文”的剖析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正文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如,教 材“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地理I》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与此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围绕这一目标,正文教材组织的主要内容有:①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内力与外力;②内力作用(板块运动、构造运动和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对教材“地图”的剖析

高中地理_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章节 必修三第一章复习课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 2.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3.结合实例,理解“3S ”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掌握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难点 教学目标1、2。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复习目标展示】 【导入】(形成本章复习的总体思路) 以江西省春夏连旱引起的鄱阳湖水面面积变化的新闻事件导入。(通过这则新闻事件和学生的回答,串联出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知识框架并板书,让 学生对整节课的复习思路形成初步印象)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展示重点内容。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维构建----长江三角洲](分----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给学生提供不完整的知识框架。本节重点内容是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在提供知识框架时就只出示前半部分,即“自然特 征”,后半部分“区域发展”让学生自行补充。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作答的小组根据回答情况进行 加分量化,并对学生的展示情况做引导和小结,最 后展示出较规范和全面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思维框 架。 [思维构建----松嫩平原](分----以松嫩平原为例) 在以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分析的引导下,学生独 立完成课本上另外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即松嫩平 学生阅读这则新闻,提取新闻中的地理环境要素,得出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后回答以上问题。(体现在学案上就是“本章体系自主完善”部 分,如下图,学生课下自主完成) 一、1.长江三角洲 学生根据提示,自主补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知识框架(课下完成)。课上小组内展开讨论,以某位同学的知识框架为模板进行充实完善,小组派代表展示并由其他小组补充。本环节体现在学案上如 下图所示。 2.松嫩平原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教材与教法 1、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及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的素养,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等各个方面。 2、中学地理教材教法是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学科,从教材内容看,具有地理学的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又有教育学的性质,因此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学科属性是介于地理学与教育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教材的知识结构109 狭义、广义中学地理教材103 3.教师进行教材分析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要有现代教育学和中学地理教学法理论的指导,三是要有正确的教材分析方法。 教材的知识结构109 4、地理感性知识:反应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分为: 地理演变,如:昼夜更替、工业布局的演变 地理景观,如:沙漠景观、城市景观、 地理分布,如:纬度位置、海路分布、海拔高度、 地理名称,如:亚洲、黄河、泰山 地理数据,如: 960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30% 地理理性知识:反应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使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的整理加工后形成的知识,分为: 地理概念,如:气候、大陆、海洋,工业布局、 地理特征,如:非洲的地形特征、中国的气候特征、新加坡的经济特征、 地理规律,如: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 地理成因,如:如大气降水的形成,“地上河”的形成等

5.中学地理教材(n) (狭义)指中学地理教科书,是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编选和组织的具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慧培养,思想政治品德等教育功能的知识体系。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深度及一定的权威性。 (广义)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一切教学材料,包括中学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填图册等师生兼备的书本材料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所使用的地理直观教具和其他的教学媒体(包括挂图、投影片、录像、计算机等等),其中中学地理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和核心 6、、中学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方法 (一)背景分析 在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之前,一定要通读一遍教科书,了解地理教科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再开始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在教材分析中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必然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二)教材知识结构分析。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知识的脉络,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认清教材的整体功能,为正确处理教材提供依据 (三)教材整体教育功能分析 在教材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地理教学目的和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确定整体教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智能培养、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教育功能。 7、初中地理教材的选材原则: 1)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初中地理教材应该选择那些为培养社会主义跨世纪合格公民所必须的教学内容,着眼点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质 2)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环境、资源和人类活动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和资源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场所,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自然环境。 3)广度和深度要适当,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