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方案(新)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方案(新)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方案(新)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

一、工作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的有关要求,进一步丰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内涵,提升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护工作,现需做好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切实做好年度基本农田日常管护工作。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初步掌握了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海南省已完成了全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建立了全省农用地等别体系。随着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的完成,以及近几年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土地开发等系列国土整治活动,使得耕地数量及空间位置、耕地质量等级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质量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为了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需做好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国土资厅发〔2012〕6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要求,各地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定位、监测工作,通过加强质量等级监测,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等别动态变化。

二、工作目标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底图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根据全县土壤类型、生产条件、耕作制度、环境状况、

管理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点位置,在监测地块的中心点用GPS 定位。根据监测目标不同,监测点划分成不同监测小区。通过对监测点的立地条件和农业生产概况、土壤剖面特征、作物种类、作物产量、施肥量、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质量参数等的监测,及时动态掌握耕地土壤肥力及环境质量的变化,根据监测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更新后的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同时结合年度更新评价结果,汇总分析形成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报告。

三、工作任务

1、构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技术路线、资料调查,确定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方法;

2、耕地质量监测点设置;

3、监测点监测内容的确定;

4、样品检测与统计;

5、耕地质量状况与变化趋势分析;

6、根据监测基本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7、更新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8、编写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报告。

四、工作依据

1、《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TD/T1004-2003)

2、国家、省技术指导组的相关技术简报

3、《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395-2000)

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4-2010)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6、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实施方案

7、******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8、******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9、******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10、国土、农业等部门与农用地分等评价相关的其他技术规程等

五、工作技术路线

六、工作安排

1、工作准备阶段(5天)

成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制定******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部署开展******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确定作业技术单位,签订委托合同,落实工作经费。

2、资料收集整理阶段(7天)

收集整理补充完善评价工作的基础资料,包括:

1)二调土地利用成果(图件、数据库、文本等);

2)原有土地分等成果(图件、文本、数据库、测算表格等);

3)土地整治规划资料、土地开发资料、土地适宜性评价资料及成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等;

4)耕地地力评价、测土配方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含报告和图件,如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有机质图、土壤PH值图、土壤质地图等)、《土壤志》、土壤污染调查资料等土壤基础资料;

5)基本农田建设资料,包括灌溉条件(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耕作便利程度、田间道路条件、田块大小、平整度及破碎度等;

6)地形图、地质资料等基础地理数据等资料;

7)水利相关资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近况、水土保持资料、水利排灌设施状况及分布、旱涝灾害影响范围程度资料、农业灌溉水源、《水利志》等资料;

8)统计年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或《农业统计年鉴》;

9)农业成本调查资料、农作物产量调查资料;

3、设置监测点(10天)

确定每年县域范围内的监测样点,具体包括两类:一是上一轮农用地分等确定的标准样地,全体或部分作为固定监测样点每年监测;二是按照监测样点要求分等布设,在质量主导因素不同的等别上分别布设监测点,同时兼顾空间代表性的原则,每年再选取部分随机监测样点。在样点布设基础上根据不同监测目标,监测点划分成不同监测小区。

4、建立监测点数据库(5天)

在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中提取监测样点所有属性数据,建立监测样点数据库,用于记录每年的监测评价数据。

5、开展年度监测评价工作(20天)

(1)样点耕地质量等别监测

采用资料收集与样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影响样点耕地质量等别的因素进行监测,包括样点所在区域的宏观性因素和样点的各分等因素。每个监测周期内对因素现状值进行采集,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值进行样点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并与上一年度监测评价结果对比。

(2)区域耕地产能监测

根据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按照耕地产能测算方法,测算区域耕地产能及其变化。

6、汇总分析形成监测评价成果(20天)

汇总监测评价结果,以及等别与产能变化情况,与上一年度监测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完善更新评价后的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分析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情况。

统筹整个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兼顾区域内总体可比性和区域差异,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编制形成区域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变化报告、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变化图件、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变化表格等。

7、成果检验上报阶段(15天)

根据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变化报告结果,随机选取区域内宗地进行核实,根据核实结果对成果进行完善,确保成果的科学、合理性。提交最终成果至当地国土、农业等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和上报。

七、工作组织

建议由******县政府成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或国土资源局长为组长,国土资源局牵头,以农业局、财政局、统计局、水利局、土肥站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年******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技术小组,并抽调有关成员单位技术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协调运作,负责整个完善评价工作的实施。

八、工作成果

1、文字成果

(1)******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变化报告;(2)其他相关文字成果。

2、图件成果

(1)******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样点分布图;

(2)******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小区分布图;

(3)***年******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图;

(4)***年******耕地产能变化图;

(5)***年******耕地耕层厚度(分等因素)变化图;(6)其他相关图件等。

3、数据表成果

(1)监测点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表;

(2)监测点投入产出效益调查表;

(3)监测点分等因素指标表;

(4)******投入产出效益汇总表;

(5)******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汇总表;(6)其他相关表格数据。

4、数据库成果

(1)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数据库;

(2)监测点数据库;

(3)数据库软件系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