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赞科夫是维果茨基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本书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把智力发展扩大为一般发展,提出“一般发展”的心理学思想。赞科夫认为,“一般发展”是教学的目的,只有当教学任务落在“一般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如何才能使教学任务落在“一般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并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呢?赞科夫在通过长期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了实验教学新体系,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这也就是赞科夫发展性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以最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系统地、有目的地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赞科夫所谓的“一般发展”有其特定的含义,也是理解发展性教学体系的关键。

关于“一般发展”的含义和内容,赞科夫本人先后多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论述。

赞科夫在1963年的《论小学教学》中指出:“我们所理解的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他的所有方面的发展。因此,一般发展也和全面发展一样,是和单方面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

他又解释说,“一般发展”与“全面发展”虽然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一般发展”是指问题的心理学方面,而“全面发展”是指问题的社会方面。

1964年,赞科夫在《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中说:“一般发展不同于特殊发展,它指的是学生个性所有方面(包括道德感、观察力、思维、记忆、言语、意志)的进步。”后来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他进一步明确解释:一般发展,就是不仅是指智力发展,而且还指发展学生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1975年,在《教学与发展》中再次谈到,“一般发展”,本应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但是,“我们所研究的教学与发展问题是有一定局限的:我们研究的是教学与儿童心理一般发展的关系。”这表明,赞科夫认为“一般发展”还应该包括身体发展。

由此可见,赞科夫实验性教学体系中的所谓“一般发展”,既不同于智力发展,也有别于特殊发展,又不同于全面发展。“一般发展”指的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完整的人的深刻全面发展,是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赞科夫认为,不是任何一种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批评传统教学只是单纯追求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巧,未能揭示出掌握知识过程中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而,不可能解决学生的一般发展问题。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因此,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体系就成为向当时苏联传统教学挑战的旗帜,也成为当时改革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普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意义上,赞科夫领导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室,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的长达20年的实验,被美国人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赞科夫认为,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必须遵循与传统教育学不同的教学原则。赞科夫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概括出了5条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赞科夫认为,实验教学原则“来源于它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教学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而一般教学原则所要求的“是在掌握知识方面取得成功的结果”,赞科夫因此断言:“我们的教学原则既不能取代它们,也不能与它们相提并论。”

第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认为教学不应停留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而应该使教学任务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推动和促进儿童发展。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难度”这个概念,按赞科夫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其含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含义是指学生的努力。克服障碍,“首先在于展开儿童的精神力量”,在教师指导下,使这种力量“有活动的余地”,如果教材与教学方法不能向学生提出需要克服的障碍,儿童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学生的努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使学生不仅仅简单地掌握知识,而且在以后的认识过程中能引起对知识的再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做智力上的某种努力。”赞科夫的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形象地说就是,孩子由成年人扶一把,跳一跳,把原来够不着的桃子摘下来。当然,在运用这一原则时,要注意把握好难度的分寸:给学生提供的教材一定是学生所能理解的,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第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针对传统教学中复习的滥用,以及严重的形式主义和烦琐哲学,赞科夫提出了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的意思,是教师讲的东西,只要学生懂了,就可以往下讲,不要原地踏步。这一原则就是要求教学要不断地向前运动,不断地以各个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因为这些知识被纳入到一个广泛展开的体系中。他主张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

赞科夫特别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规律,有所发现,明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系统化,从而保证教学的高速度。

赞科夫所讲的“高速度”,决不是赶进度,开快车。他认为在课堂上匆匆忙忙,赶快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是与实验教学体系格格不入的。主张教师和学生都稳稳当当地工作,教师要不吝惜时间,耐心地听学生把话说完;也不要吝惜时间,跟儿童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这样的教学将会得到加倍的报酬。

第三、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是要强调理论知识在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所谓“理论”,是区别于“实践”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知识是指那些直接反映在技巧中的知识。例如,一个学生可能知道怎样进行几位数的进位加法,知道加法应该怎样做,但是并不知道这种运算的规律,如加法的交换律和其他几个规律。如果学生掌握了这后一类知识,那就是掌握了理论知识。赞科夫强调要通过教学,尽量使儿童掌握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理论知识是掌握各种技能的基础,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他在观察中得出结论,一年级的学生就能掌握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解事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他认为,只有抽象思维才能更深刻、更接近对事物本质的掌握;只有从抽象过渡到具体,才能更完整地认识那个具体事物,认识它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是对传统教学中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学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的质的修正。

第四、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

赞科夫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过程本身,是学生理解教学活动的内部结构和进程。按照这一原则,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学,理解教学活动结构和组织安排的合理性。赞科夫以乘法教学为例进行了说明。在教乘法表时,不是简单地拿乘法表让学生背,而且使学生明白这节课教材的一定编排顺序的根据,理解熟记教材某部分的必要性,明白掌握该部分知识发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告诉学生:哪些教材应该熟记,哪些教材不必记,知识之间是怎样联系的,错误是怎样发生的,应该如何防止。它强调的是教会学生探讨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第五、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对差生采用无限制地增加操作性练习的做法提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差生更加需要花大力气在他们的发展上不断地下功夫。下了这样的功夫,就能使差生在一般发展上得以进步。大量的操作性练习,只能加重差生的心理负担,阻碍其获得一般的发展,使他们更加落后。他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要求无论在教养或发展方面,都能使所有人,而不是挑选出来的一部分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差生获得快速发展,赞科夫在具体分析了差生的心理特点后建议:1.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不急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或让其达到及格水平;2.注意肯定差生的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不要提他们可能回答不上的问题,以免形成自卑感;3.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积累关于事物的现象,丰富他们描述事物的语言,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4.改革对他们辅导的形式。补课与习题不在多,而在“准”,对症下药。要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多种能力;5.吸引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要求全体同学亲近和帮助他们,克服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差生学习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不应对差生采取挖苦惩罚的办法,而应该热情地对待他们,着眼于他们的一般发展,以一般发展来促进他们学习上的进步,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诱因和精神力量,使差生得到转变。

赞科夫的上述5条教学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实质是要完成教育思想中教学目标的转变:从单纯传授知识和形成一定技能,转移到既传授知识,又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上来。

发展性教学的方法

实验教学法是赞科夫实验教学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赞科夫看来,“实验体系的指导思想及其教学论原则,就是靠教学法才得以在教师的日常活动和学生的学习中得到贯彻的”,其目的是“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达到尽可能高的效果”。在教学与发展的前两个阶段,赞科夫对教学法的研究是以几条线索展开研究的。实验进入第三阶段,赞科夫便从系统和结构方面,对实验教学法的特征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效果作了深刻的概括。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应使学生过一种积极而丰富的精神生活。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学就能发挥其作用。所以,一个首要的观点就是学生生活的观点。学校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要把学生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使学生的精神生活生气勃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智力情绪、道德情绪和审美情绪。为此,教师首先要有高涨的情绪,创造与学生推心置腹的气氛,要使课堂与沸腾的生活息息相关,激起学生在情感、情绪、思想方面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家庭中乃至学校生活中过一种真正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精神需要,形成学生的内部诱因。

赞科夫认为,外部刺激与内部诱因相比较,前者的获得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没有和兴趣相结合,作用是暂时的;而后者则相反。形成内部诱因,根本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精神需要。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需要,他就会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愿意完成难度大的作业,能够体会紧张的脑力劳动后的满足。这时,学习的内部诱因就取代了外部刺激而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了。

三、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应使学生深入地从各方面理解和体会课文。

赞科夫特别重视让儿童在自己独立感知的基础上,越来越深入地从各个方面理解和体会文艺性的课文。他主张根据不同课文的性质和学生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安排课文的具体教法。把各种教学方式结合使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文章的情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他也提出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关于课文的意思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二是由教师一个人解说课文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地使用间接法。

赞科夫认为,间接法就是学生把知识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加工”,利用“积极的精神生活,并不是只靠记忆工作,而是要思考、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把知识变成自己思想的产物。当然赞科夫并不完全排斥直接法,他认为直接法不仅需要,而且有时很难把它与间接法截然分开。

五、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应有助于积极地发展学生的言语。

赞科夫主张,要把发展学生的言语与平日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述,通过与人交往来发展言语。也就是说要在使用言语中发展言语。在发展言语中,要把口头言语的自然性、生活性与教师对学生言语的指导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如组织学生参观或旅行,指导学生看,引导学生说。

六、教学过程中应讲清基本概念,精心安排练习。

讲清基本概念,精心安排练习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抓好的两件事。讲清概念,让学生学会把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区别开来,学会把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编排练习同样应该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练习的安排要在学生一般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要避免让儿童感到单调乏味。

赞科夫还在其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写作教学和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主观题带答案版

教育理论主观题备考大全 教育学 1.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五条原则

赞可夫,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论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论小学教学》等。赞可夫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从1957年至1977年他以“教育与发展”为课题,进行长达20年的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他指出,在前苏联占据统治地位几十年之久的传统教学体系,偏重于死记硬背,学生的思想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赞可夫的五条教学原则: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运用了他的导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说。维果茨基说:“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教学才有好的结果。通过长期广泛的教学实验,赞可夫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赞可夫认为:这个概念的涵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涵义是指学生的努力。“以高难度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内容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利用学生的认知的可能性,用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内容来教学生。“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他主张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懂了,就要向下教授,不要原地踏步走,防止学生产生心理抑制,使学生

时时感到在学习新东西。同时,他也指出高难度不是越难越好,要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样能为紧张的智力工作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孩子已经掌握加法的概念,那么就应该引导他进入乘法,无需强调计算,因为在乘法的基本演算过程中,孩子会运用加法进行订正从而再次巩固加法的计算能力。这就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呈现的系统性。因此高难度教学得以实施。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可夫认为教学进度太慢,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说:“只要学生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向前进,就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强调高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引导者必须通过观察确定孩子已经真正地理解了概念后,再发现孩子的几许探究的意愿后,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引导。对此,赞可夫说得很清楚:“以高速度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我们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掌握知识和技巧的适宜速度的。”这个速度是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实际相适应,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去吸引、丰富孩子的智慧,促进其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经常会出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他们能够轻松地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因探究心里不断的发展,促使他们自己会想办法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去实现目标。我们继续用已掌握加法概念的孩子作说明,他们会把已掌握的加法概念和十进法的交换概念结合,比如当他想要统计全园人数时,他会把点数过的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教育教学人生观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

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教育的德育观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发展性教育评价

发展性教育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它的核心思想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评价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具体到学生评价上,便集中体现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这一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有以下突出特点。 1.发展性学生评价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订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实施学生评价首先需要有一个评价目标,只有有了评价目标,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发展也需要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发展的方向和依据。在传统教育评价中,这两个目标常常出现背离的情况。而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这两个目标的一致性,强调评价目标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 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发展性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注重过程的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它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4.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

主体性的内涵_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

第31卷 第1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Vol.31 No.1Journal of S outhw 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2005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 和学新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天津市300191) 摘 要: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概念,全面、科学、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直接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对此必须给以科学的解答。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性内涵;主体性结构;主体性存在形态;主体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5)01-0065-07 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程,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实验也有10余年的历史了。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仍缺乏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把握。这势必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本文拟对主体性概念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一探讨,以期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一、主体性教育必须辩证、综合地理解主体性的内涵 目前来看,人们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更多的是从自在规定的角度来界定主体性,如认为主体性就是人性,主体性就是人的主观性,主体性就是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等,这些认识主要是从作为主体人的自身来看待主体性。主张主体性就是人性,是就人与自然、与对象世界的动态区别而言的。应当说主体性是人性,但主体性不等于人性,正如说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一样。说主体性是人性是因为它的确是人所独有的东西,动物不会有主体性。说它不等于人性,是因为它只是许许多多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即人在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人性是人在与外物的关系中所显示的区别于动物的那些性质。主体性则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显现出的区别于客体的那些特性。“主体性即是人性”把主体性界定得过于宽泛,没有揭示出主体性是人性中的哪一部分,哪一层次的东西。况且人也可以是客体,作为客体的人同样具有人性,显然客体的人是不具有主体性的。主张主体性就是人的主观性,是就人作为主体区别于客体物的性质而言的。应当说主体性与主观性有密切联系,但二者实质上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人的主体性包含着主观性的因素,但不能简单归结为主观性。从本质上说,人的主体性是对主观性的超越。主观性范畴主要是一个属性范畴,指的是人所特有的主观世界的特性,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特殊本性。而主体性则更倾向于关系范畴,是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体对客体的主从关系、支配关系、隶属关系等。如果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则会走向主体性;如果主观性与客观性相背离,则会远离主体性,受到客观性的惩罚。主张主体性就是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这是教育界人士经常使用的说法。这种主张认为人的主体性只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性。它的本质内容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自主性、自为性、自立性、能动性等,这些都是人之所以为主体的根本共性,不管他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还是评价主体。这种认识主张到“主体活动中的人”身上去寻找主体的根本特性。这无疑有助于找到人的主体性的生成机制及其表现形式。但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等都是主体性的外在表现和具体形式,还不能说就是主体性本身。 在西方认识论发展史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要么强调主体性的理性因素, 65 收稿日期:2004-09-21 作者简介:和学新(1966-),河南获嘉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

吉林教师考试: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吉林教师考试: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吉林教招将于3月底报名,4月底笔试,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赞可夫在发展性教学理论中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分别是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这五条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赞可夫认为:这个概念的涵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涵义是指学生的努力。他也指出高难度不是越难越好,要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孩子已经掌握加法的概念,那么就应该引导他进入乘法,无需强调计算,因为在乘法的基本演算过程中,孩子会运用加法进行订正从而再次巩固加法的计算能力。这就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呈现的系统性。因此高难度教学得以实施。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可夫主张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认为强调高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引导者必须通过观察确定孩子已经真正地理解了概念后,再发现孩子的几许探究的意愿后,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引导。对此,赞可夫说得很清楚:“以高速度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我们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掌握知识和技巧的适宜速度的。”这个速度是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实际相适应,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去吸引、丰富孩子的智慧,促进其发展。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掌握理论知识对于事实材料和技能的规律能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孩子掌握理论知识后能够把握事物规律,然后展开思想,实现知识迁移,调动思维积极性,促进一般发展。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本身的同时,也理解知识是怎样学到的,也就是教材和教学过程都要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这个原则要求学生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了解知识网络关系,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学要引导学生寻找掌握知识的途径,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产生错误与克服错误的机制等。概括地说,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 一、赞科夫的生平 赞科夫(Леонид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Занков,1901—1977)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儿童缺陷学家,是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活动家、教育科学博士、教授、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 1917年17岁的赞科夫已是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师。后来他在儿童农业营(国家收养和教育战后农村孤儿的机构)担任教导员及主任。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在莫斯科大学心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作研究生,在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指导下从事心理学和缺陷儿童教育学的研究。至二次大战前他一直从事此项研究并担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儿童缺陷学研究所所长。他曾参加编写针对缺陷儿童的第一批教学大纲,并探索特殊学校的教学和矫正缺陷的方法。40年代末赞科夫调任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所副所长,不久转到普通教育研究所工作。从50年代初起,赞科夫开始专门研究教学论。1952年他组建了实验教学论实验室,深入研究教学中教师语言与直观手段相结合的问题。他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以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实验考察和心理分析,编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对改进低年级教学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他的研究成果使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956年成立俄罗斯联邦心理学家协会时,他成为该协会组织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同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时,他被聘为主编之一。 从1957年9月起,赞科夫在小学教学范围内对教学与发展问题展开了全面的实验研究。1960年他把原来的实验室更名为教育与发展实验室,1968年又改名为学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他就教学与发展问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创建了实验教学论体系,在发展性教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发表了22本专著和150多篇论文,其中的《论小学教学》《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曾经是苏联教师的必读书。他的总结性专著《教学与发展》该书的中译本已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中。,被译成多种文字,享有世界声誉。为了表彰他为苏联教育科学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苏联政府先后授予他一枚列宁勋章、两枚劳动红旗勋章和其他一些奖章。 二、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 赞科夫毕生致力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他认为教育科学应重视对儿童成长过程的研究,了解儿童的心理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应把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中。他指出,教育学研究的任务之一是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以此为依据来安排教学、教育工作,建立一种新的教学体系,以求达到比较高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科夫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 1957/1958学年到1960/1961学年,是实验的摸索阶段。实验在莫斯科的一所普通学校中进行。实验的主题是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般发展水平的关系。为了排除实验中的偶然因素,其实验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实验班教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因为学生质量和教师水平本身就影响教育质量,如筛选实验对象就不能真实反映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影响。赞科夫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上积累了大量资料,证明原来的小学教学落后于

教育理论考试主观题模拟试卷及答案

教育理论考试主观题模拟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共50道选择题,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满分100分,每小题2分。 1、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 ) A、桑代克 B、冯特 C、布鲁纳 D、廖世承 2、认知学习理论中,完形—顿悟说的提出者是:( B ) A、加涅 B、苛勒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3、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心理学家是(C ) .A、埃里克森B、皮亚杰C、安德森D、维果斯基 4、操作技能与心理机能相比,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C ) A、具有观念性 B、具有外显性 C、具有展开性 D、具有整体性 5、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 D ) A、生理需要 B、爱和归属的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6、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学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C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7、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D )。 A.生存 B.情境 C.教材 D.学生 8、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 B )。 A.系统性 B.预见性 C.结构性 D.实效性 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A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C )。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11、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D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2.、下列现象不属于学习的是( B ) A、近朱者赤 B、孩子身体长高了 C、吃一堑长一智 D、上行下效 13、被誉为心理学第一势力的是( A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理论 C、人本主义 D、自我实现理论 14、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层次说,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是( C ) A、自我 B、超我 C、本我 D、非我 15、下列不属于认知过程的是( C ) A、记忆 B、思维 C、意志 D、想象 16.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是认知发展的( A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7、.化学中锂、钠、钾等各种金属概念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 A)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 C.同化迁移D.顺应迁移 18、自尊、自爱、自豪、自卑等形容词体现的是自我意识中的( B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反思 19、学校教育必须以( D )为中心 A、课外活动 B、社会劳动 C、体育活动 D、教学

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及细则

***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现代教师发展观为指引,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教师发展过程为评价对象的现代评价评价方式,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的重要渠道。我校为进一步探索教师队伍发展和提高的管理模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机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校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遵照民主协商、平等对话的原则,通过引导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观评价和有深度的反思,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帮助教师真正得到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反思、改进发展的功能,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功能。 二、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过程性评价,它要求教师根据学校规划、教师发展计划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2、自主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挖掘教师自身发展的潜能,开拓发展时空,发挥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3、激励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改变以往只注重横向比较的评价方式,要注重教师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情况都能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以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 三、评价方法: ㈠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可采取多种方法。 1、教师可以按照评价内容通过写自我反思的形式来评价。 2、学校可根据评价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全面发展的有关表格、数据让教师自我评价; 3、也可通过写教学日记、阶段性工作总结等方式进行评价。总之在自我评价中,学校要从多方面给予指导和鼓励,并加强自我评价工作的管理,防止自我评价过程中因过高或过低评价影响工作情绪的不良现象发生。 ㈡学生和家长评价。 采取每学年两次的阳光活动月的形式让学生家长直接参与教师 评价,让家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直接对每位教师的教育工作做出自己的评价,还将家长请进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在“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项目进行勾画,并折算成分数进行评价,同时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的方法还可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来收集学生、家长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评价意见。 ㈢同事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评价对象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本教研组中开展参与式评课,在听课的过程中用评价标准衡量被评对象的课堂教学,肯定优点,明确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个人对本节课教学的看法,并适时与评价对象交换意见,提高教研水平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同事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但要把握一个原则,评价必须是以调动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为目的,切忌在评价中相互闹矛盾。为了真正做出客观、合理、有价值的评价,评价结果不应直接与教师的各种利益和名誉挂钩,避免教师间的摩擦或矛盾。 ㈣学校或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教研课、学校优质课比赛,及时进时听课评课,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探索:从主体——主导论到双主体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这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主体”与“主导”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最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这必然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人们进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活动模式,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二、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之先导。哲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反映到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必然影响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的教育学,也必然如此。随着哲学主体性的转向,主体教育思想也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

计算机教育理论发展

计算机教育理论发展 自电子计算机出现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今,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世界的各行各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今社会,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收集、存储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甚至有人称,在当今社会不掌握计算机知识的人就是“文盲”。因此,开展计算机专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计算机教育理论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计算机教育成败的关键。―、计算机专业教宵理论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末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教育时代至今,计算机教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是计算机教育初期的理论基础。早期的CAI是从“程序教学”演变而来,它的创始人斯金纳就是一个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因此,计算机教育时代初期的理论基础就深深地打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烙印。多年来,基于小步骤的、框面的分支式的程序设计一直是CAI课件设计的主要模式,并沿用至今。第二个阶段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这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阶段。认知主义重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界的信息剌激被动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成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兴趣、意志和需要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对外部信息

剌激做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第三阶段是90年代初至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能一味地靠教师灌输而使学生被动得到,而是要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建构意义”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和其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的方式而获得,即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协作活动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中的四大要素。它要求学生由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变为加工信息的主体,以及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老师只是在其中做一些起到帮助作用的工作,主要有: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料;促使其“交流”、“合作”并得到信息反馈,从而在其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等。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

发展性教学评价完整版

发展性教学评价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发展性教学评价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中,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以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的。一方面注重教师个人价值、专业价值的体现,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业务能力和创新素质,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发展性课堂教学平台,有效地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特点 1.形成的而非终结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课堂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吻合的程度,而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而发展性课堂评价虽然也注意到学生答案的正确度,但更重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发展、推理与创新能力的显现。 2.多元的而非单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简单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追求答案的一维性和纯知识化方面,运用单一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显得苍白无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性的课堂评价则强调丰富性原则,从多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评价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的标准是多重的;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 3.互动的而非单向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以绝对裁判者的身份来评判学生,主观色彩过浓,使学生难以获得客观的评价,

浙江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理论及应用主观题

一.简答题 1.简述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P12 ①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教育技术是涉及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一个交叉学科。教育技术需要技术,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支持。 ②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 研究。 ③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将真正体现出开放、共享、交互、协 作等特点,因此,适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建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④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教育技术网络化的主要标志就是Internet应用的迅速发展。 2.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实际谈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P33.36 基本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就知识的重组; 3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影响: 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非线性、网络化的设计思想; 2情境化教学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各种教学环境,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3重视社会性互动建构主义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注重采用合作学习、交互性教学。 3.简述经验之塔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P48 主要内容: 戴尔把学习得到的经验之塔按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 (1)做的经验 ①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通过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听、尝、摸和嗅 ②设计的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仿造”的设计 ③演戏的经验学生在戏剧中扮演一个角色,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景去获得经验。

学习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心得体会 1 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多读书,读好书,全员积极行动起来,建立书香校园,我于本期认认真真阅读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的经典论著《教学与发展》。众所周知,赞可夫伟大的成就就是,他打破了教学实践中只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相联系的陈旧模式,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治的较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能力,把教学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这是教学论中一次根本性的改革。为此,我读了他的这本经典著作,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现在略谈几点体会。 在原苏联,凯洛夫传统教学理论体系受到了严峻挑战,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涌现出众多的教学论流派。其中,以赞可夫对发展性教学问题的探讨最有成效。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位教育家提出了“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学不仅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一论断。赞科夫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在什么样的教学论体系下,才能在学生的发展上达到理想的效果”,他引入并阐明了“一般发展”的概念。赞可夫强调,教学与发展区

是互为条件、互相推进的,因而教学不能消极地等待儿童生理的、心理的自然发展,跟着发展走,而应积极地去依靠“正在成熟的机能”,创造“最近发展区”。 首先,根据赞可夫的教育理念,来探究一下发展性教学的真正内涵。 1.现代教学观念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容。这里所说的教学观念是指按照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学功能、目标、对象、结构、过程及形成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改革及教学活动的进行发挥着重要的导向、调控作用。而保守、落后的教学观却严重阻碍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是现代教学观念,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观。现代教学观是在本世纪50年代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在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所产生的具有生命力的现代教育意识,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发展是与本世纪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分不开的。 2.发展性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是由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决定的。为了实现我国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品格,有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有高的文化素养。他们不仅会学习,会生活,而且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4学习动机5 学习迁移6 知识7、学习8、知识的学习9、教学策略10、教师职业理想11教师的职业义12教师的职业良心13教师的职业公正14教师的职业幸福15教学评价16修养17因材施教原则18教育规律19德育20教育方针21、教育规律22、教育23教育制度24、教师职业道德25、师生关系26、个体身心发展27、个体主观能动性28、校园文化29、教育目的30教学31、教学过程32、教学组织形式33、班级授课制34、教学原则35、教学方法36、教学评价37学校德育38、德育目标39、德育过程40、班级41、班级管理42学校课程43、课程目标44、课程评价45、课程设计46:学习策略47学习迁移48、态度49、道德品质50问题51、定势52、诱因53、遗传54慎独55、依法执教.56教师道德修养 1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 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 性文件。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 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 3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 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4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 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 习的一种需要。 习动机,处理竞争合作,促 使学生努力。 5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 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 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 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6知识:主体与环境相互作 作而获得的信息与组织。 7、学习:个体在特定情境 下由于练习或反复印经验 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 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8、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 掌握,指学生在教师有目 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 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 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 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 知结构。 9、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 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 系统的行为。 10、教师职业理想:忠 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 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 高职业理想。必须做到热爱 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 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素 质。 11教师的职业义务:是指 依照法律规定教师从事教 育教学工作必须履行的责 任。 12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 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 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 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 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 自我评价能力。 13教师的职业公正:是指 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公 来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合体 劳动者。 14教师的职业幸福:是指 导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 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 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 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5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 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 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 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 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 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 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 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 评价。 16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 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 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 方法。 1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 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 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 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 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 最好的发展。 18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 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 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 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 必然趋势。 19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 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 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 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 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 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 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20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 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 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 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 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 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 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21、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 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 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 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 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 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2、教育:广义的教育,指 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 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 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 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 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 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 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 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 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 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3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 定的总称。 24、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 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 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 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 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 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 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 质。 25、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 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加为完 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 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 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 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 等。 26、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 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 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 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