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定稿)

中西方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定稿)
中西方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定稿)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西方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系(院)旅游外语学院

专业班级12商务英语(1)班

学号1225010132

学生姓名孙晓晴

校内指导教师张弘职称讲师

企业指导教师(1) 董明职务经理

企业指导教师(2) 张继海职务副经理

2015年5月6日

中西方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

及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迅速,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自我诉求的提升,性别研究课题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要怎么提升女性地位,如何在现有经济体制之下最大程度上实现男女平等,帮助女性群体获得应有的社会资源,是本论文探究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女性无论中西方都能够主动积极地争取自己的地位,获取应得的权利,只是在各自社会背景、传统文化等的影响之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社会性别女性主义性别分工

Differences in Female Self-cognition Between Chinese &

Western Culture and its Impact on Career Development

Abstract :While women are asking for a higher social status and self-demands in this rapidly-developing society, subject of gender study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thesis, our main topic is exploring ways to advance the status of women, realizing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is existing economic system and helping female community gain their own resources. We can find that all modern women are fighting for their position in this society aggressively no matter they are from China or Western country. The only differences appear in striving ways because of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Social Sex Feminism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目录

引言 (5)

一、女性和社会性别 (5)

(一)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 (5)

1. 法国大革命至巴黎公社革命时期 (5)

2.巴黎公社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5)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5)

(二)中西方社会性别的比较 (6)

二、中西方女性角色意识 (6)

(一)女性意识与定位 (6)

(二)中西方女性意识及角色定位比较 (7)

三、女性职业发展比较 (8)

(一)市场性别分工与职业发展 (8)

1.市场性别分工的定义 (8)

2.市场分工制度的影响 (9)

(二)中西方女性职业发展观念比较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引言

父权制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不公正的男性统治女性的制度,随着新思想启蒙和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开始有学者将男女性别视为一种阶级差别。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艾里斯·杨则认为在分析女性受压迫问题时,阶级”范畴存在性别盲点,二元制理论中的父权制范畴也无法独立于生产方式并与之并列,因此有必要将性别分工作为主要的和恰当的范畴。现代社会性别理论是分析性别分工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制分析和生物学意义上的妇女或女性概念。社会性别是描述个体的人格、认知过程、道德判断方式等的特质,植根于个体内部;将性别看成是“核心的自我结构”,一种“从生理、心理及伦理上照顾人类婴孩的肉体的设计”。

一、女性和社会性别

(一)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

“社会性别”是现今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当代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中心内容,其最初源自英文Gender一词的中文翻译。与Sex不同,Gender在英文中更加强调的是社会性别,而非单纯意义上的生物性别。

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指社会建构的男性与女性的角色,具体概念的定义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如《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性别平等政策》的定义:“性别指的是由社会化过程所构建的女性和男性的作用和责任”;美国历史学家琼·W·斯科特的定义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利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牛津社会学词典》的定义是:“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别。社会性别不仅指个体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

社会性别概念是在西方新女权运动的无数次实践中孕育、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是妇女在发展实践中遇到阻碍、困惑之后理论上的觉醒,是妇女对传统男性中心社会的挑战。伴随着社会意识大觉醒下的现代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女性主义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于此同时社会性别理论应运而生。社会性别理论从出现到发展壮大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法国大革命至巴黎公社革命时期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代表中产阶级妇女的利益,向传统的男性中心社会要求妇女人权。

2.巴黎公社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此时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广泛兴起时期,此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理论为无产阶级妇女解放的理论。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这一时期,妇女理论进入一个全面拓展的新时期。这一阶段是在妇女社会化的基点上,探讨妇女发展,在理论上沟通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呼吁妇女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构建论者认为社会性别的意义是社会地建构的,我们中的每个分子均被纳入这种构建,社会陛别是指一系列社会建构的关系.它产生及并再现十人们的行动中。也就是说性别不是天生拥有的,而是有人自主来塑造。这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同性主义和同性恋发展的影响。

(二)中西方社会性别的比较

自70年代中期以来,联合国已经召开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妇女学与社会性别学逐渐成为全球学界新锐,在美国以至于全球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期,社会性别的研究不仅仅针对当代社会心理的研究,而且已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妇女史、性别史的范畴,已经将触角延伸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

与其他研究科学不同,中国妇女的社会性别研究不是从大陆本身出发也不是有国内学者引用国外研究成果作为发端,而是伴随着海外女权运动的转型及海外的中国学的极度繁荣,中国妇女研究首先在海外出现,并得风气之先迅速成长起来,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学人所谓的“深入期”。此类研究成果非常之多,如加拿大的宝森《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英国的艾华《中国妇女与性》,澳大利亚的杰华《姐妹们和寄居者:中国进城妇女的故事》以及美国的贺萧、伊沛霞、曼素恩、白馥兰、费侠莉、罗香凝、艾梅兰等等。(由于篇幅限制在这里只列举一直知名学者,具体内容不做过多阐述)

和女权运动的发展滞后相关,大陆的妇女及性别研究都起步较晚。自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在北京召开后,“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女权主义核心学术概念在中国各类妇女组织和活动中获得较为广泛的传播。

在2004年“百年中国女权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涌现出一批国内外关于中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虽然还存在脱离情境地,把妇女的“平等”与“发展”理想化,尚处于以文本文献为主,采用新式方法进行研究的尚未有重大成果。中国的社会性别研究,目前一是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二是研究者尚有很多的局限简单的妇女学研究,只是将之前的妇女研究简单换成社会性别。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中国国内社会性别学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

社会性别学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把自古以来的男女问题提升为一门社会学科,从而为人类最终解决男女不平等问题打开了一扇窗户。

二、中西方女性角色意识

(一)女性意识与定位

女性这个概念是源自男性,因为在父权制体系中,女性的身份是随着男性确定的,因而从本质上说“女性”对于女性主义来说并非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女性主义可以放弃“女性”概念,现代女性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研究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先决条件恰恰是打破现有的“女性”定义,跳出男女二元制,真正从父权制中解脱出来。

“女性意识”的根本宗旨就是争取并且实现男女两性在各方面拥有平等权力,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目前局限的性别划分体质。它的提出以及被强调重视,是时代发展和现代女权运动壮大的结果,是女性自我意识逐步解放的必然。

研究女性主义,解析现代女性角色定位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性别差异”是男女社会角色不同的基础还是结果?

也就是说,性别差异的产生是女性与男性所不同的欲望多元性、不可言说性以及与其他不同与男性的特征,它是女性主义研究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是因为性别差异的出现女性才拥有不同于男性的自我意识,也才需要不同的角色定位。

但是另有一个观点认为,性别差异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基础。它认为虽然性别差异是女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性别差异更多是源自先于差异的角色定位,如果强调“女性”独有的体验、欲望和性别特征,说清女性与男性究竟在何处有“差异",似乎便有可能重新陷入为女性主义所批评的“父权制二元对立思维结构”以及“性别本质论”的泥潭中去。

另一方面,不管性别差异如何界定,父权制正是利用这种差异对女性施以压迫。女性则经过不断的解放与斗争,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突破性别差异导致的角色定位,才能够达到经济与思想上的双重解放,也只有得到经济和思想的双重自由才能够彻底的摆脱男性的压迫,实现男女社会地位的真正平等。正因为此,马克思主义才将妇女的彻底解放和婚姻的充分自主寄托在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所谓男性与女性“阶级对立”的消灭上。新女性应从思想上推翻男权社会下传统观念,需求思想与经济上的自我独立。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中。应该像男性一样独立地做出决定,掌握自己的命运。

与现代理性分析不同,自古女性意识大都没有形成严格的逻辑论证,但中西方女性主义者无一例外认为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她们在才智、理性和能力等方面丝毫不亚于男性。女性不应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女性不断的参与社会活动,开阔自己的视野,以进一步激发女性敏锐的思维和工作的能力。其次,中西方女性意识都强调女性要敢于同封建传统势力抗争。对封建礼教的不合理要进行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为女性寻求独立的人格而呼喊。

(二)中西方女性意识及角色定位比较

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现代女权运动发展的轨迹和传播范围也各有差异。就目前来看,除前节所述女性意识相似的特点外,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家庭生活的不同,中西方女性在女性意识和角色定位上均有很多差异。

中国女性自古是以端庄、温柔、贤惠、含蓄著称。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女性在这种禁锢的思想之下根本没有十分明确的女性意识,“女性”这个名词是相对于“男性”而言的,中国社会也是纯粹的“父权制”社会。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伴随着社会思想的大解放,特别是近年来女性主义宣传和女权运动的开展,中国女性在自我意识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开始追寻自我意志,寻求自我独立,力图摆脱现代父权制的压迫。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这个时代的中国女性虽得到解放,但涉及女性价值及内心的提升方面还有待审视。

著名女性主义研究学者曾将女性分为三种:

第一、受歧视的女性

这类女性的作用主要在肉体,魅力在外表。

第二、受颂扬的女性

这类女性则和中国的传统女性拥有诸多相似之处,即所谓的贤妻良母。

第三、自主的女性

她们是现代女权运动的产物,她们才是真正拥有现代女性意识的群体。而中国女性目前要么游离在第一类女性当中,寻求美丽的外表却不脚踏实地超越自我,要么收传统思想的影响,甘愿成为家庭主妇。当然中国女性也不乏励志的典范,但是如今发达民主的现代社会,中国社会女性意识并没有得到该有的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在西方价值观讲究的是个人自由、个人奋斗、个人才干,比中国女性更加的开放、前卫。她们并没有所谓传统礼教的管束,在为自身取得成就而自豪时,丝毫不掩盖自己的自信心与荣誉感。

在社会平等、民主和民权的大背景影响下,西方女性比中国女性个性独立、好强,遭受挫折时,欲发坚强,在许多事情上敢于大胆尝试创新。且有忍耐力,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自我意识。另外西方女性认为,做女人应充分感受身为女人的喜悦,女性不应当依附于男性,她们相对于中国女性更加认可自身性别,对身为女人备感喜悦她们婚姻观念超前,情感奔放。在对待家庭的理念上与中国女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她们对家庭并没有像中国女性那样的依赖性,而且并没有从一而终的思想束缚。

女性意识在中国更强调整体受压迫的女性的集体觉醒和价值的实现。而西方的女性意识更强调个别走在时代前列的上层女子自我女性意识的展现。中国女性的斗争以消极为主,而西方女性的斗争以积总之,在当今的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整体上说,西方女性的自主意识要远强于中国女性,但是另一方面在以个人利益为支点的价值观盛行的西方,女性主义也受到此类思想的影响,许多女性过分追逐个人利益,必然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暴露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弊端。

现代社会,女性不再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符号,不再是父权制下的附属品,不仅仅只是一个携带有种种服务功能的综合物,而是具有了自己独立生存价值的思考,在外部世界获得支配权的需要与追求。女性和男性只有在正确认识到性别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互相补充、相互帮助,社会才会在和谐的氛围下不断发展进步。

三、女性职业发展比较

(一)市场性别分工与职业发展

1.市场性别分工的定义

由于生理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带来的社会地位不同,市场分工中关于性别的部分大都是倾向于男性占优势地位,市场性别分工也就被看成了是女性经济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

性别分工原指产生于自然经济的、在家庭或氏族内按性别进行的自然分工。从原始生活角度看,女性主要从事与人口劳动力的再生产相联系的劳动,男性主要从事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联系的劳动。这样的分工形式表面上看并不能够代表市场分工中男女经济地位差异,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资资料再生产创作的价值越来越巨大,自然而然地,男性的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也随即带来了父权主义。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方式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两性劳动被赋予不

同的价值:男性参与的资料再生产劳动被置于有更多机会与实际价值产生关联,也就是收入的分工链条中;女性则处在机会较少、收入较低的分工岗位上,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其劳动不被社会主流价值所承认。这种分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别分工。

现代研究认为,市场性别分工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的父权制相结合,使性别分工变成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二是认为性别分工的起源是家庭私有制。三是根据现实研究女性就业难问题。即研究考察经济制度对性别分工的影响,提出消灭性别分工差异的根本出路在于让妇女参与到公共生产领域中去等论点。

而从性别视角看,劳动力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二元的。至少三个原因使两性劳动力在群体上具有异质性:(1)自然生理的差异造成体力上一般男性优于女性。(2)在经验的积累上,男性劳动力因不存在怀孕、哺乳等导致工作中断的因素,具有比女性相对多的工作经验。

(3)在人力资本的循环累积上,女性在空间上主要是从事“家庭”内的劳动,而男性则主要从事与外部交往的劳动。

2.市场分工制度的影响

市场分工制度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支配着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作为一种评价激励体系,评判社会成员对社会劳动的贡献,由此影响并决定他们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这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不过,市场分工制度对两性劳动的评价却是有缺陷的。

第一,市场分工制度的性质决定了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具有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劳动才为社会所承认;仅用于满足使用价值与自我服务的不进入社会交换的劳动不为社会所承认。而后者目前大部分为女性所承担。这就使社会对女性劳动的评价有缺陷。

第二,市场机制对公共产品生产的调节是失灵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补偿。而劳动力要素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女性的母亲角色为社会劳动力的生产耗费了大量投入,为社会提供了外部经济性。

(二)中西方女性职业发展观念比较

中西方女性由于社会背景、传统意识特别是社会经济体质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职业发展观。

当代西方收到资本主义现代思维影响深远,大部分的女性具备与男性一争高下的理念。用当今的观念看婚姻是经济上的伙伴关系,妻子并不期望被她们的丈夫供养,但是实际上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女性劳动边缘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对女性的需求更多是成为市场的后备力量,而不是主力军。换句话说,资本主义大部分情况之下不需要女性创造实际的市场价值或利润,而是需要她们以各种辅助形式出现在市场运作当中。

现代社会,女性思想相对开明,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女性争取权力,与男性斗争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以此造成了西方女性社会地位更高的假象。实际上,中西方女子社会地位大同小异,只是在女性本身的集体意识上,我国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如西方女性独立自主,同时西方女性身上拜金主义等资本主义固有的属性和女性本身的特点相结合又滋生出不

少弊病。这些弊病是女性独有的,但是并不是落后的,正如男性也有自己独特的弊病一样。

我国女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上有了双重的提升,在现代职业观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地主动思考自身职业定位,而不仅仅是作为男性的附庸,

特别是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体现出的能力、专业和心理上的竞争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使得女性能够适应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并迅速成长起来。

结论

女性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关系到女权主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男女将确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体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未来所处的社会参与者是维持巩固多重等级制度并追求成为拥有特权的精英,还是以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为人生目标、并有行动能力去改造多重等级制度,这将决定整个社会未来的走向,当然也关涉到女性群体的生存环境。随着女性地位在社会关系中的日益凸显,女性问题的研究将更加多元立体化。鲜明的女性角色意识,促进了当今社会女性更加准确地找准角色定位,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政.社会性别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M].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5).

[2]雷欣.社会性别理论分析[M].华中科技大学.2008.

[3]史界,张先亮,女性主义视角下性别分工的反思与突围术[M].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4]荆世杰.全球化的社会性别学与中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区域趋向[J].社会科学家,2007.

[5]虞晖.性别分工和女性受压迫问题——艾里斯·杨的女权主义思想解读[J]. 理论月刊,2008(9).

附件一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设计(论文)题目:中西方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系(院)、专业:旅游外语学院学号: 1225010132 学生姓名:孙晓晴指导教师姓名张弘下达任务日期:2014 年 6 月日

注:此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选题完成后下达给学生。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与实践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设计(论文)中有关资料和数据是实事求是的。除文中已经注明的引用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与实践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如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内容摘要丁玲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出路的探究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女性的心理描写着手试着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多元教育结构体制下各级女子的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民主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处在保守与开放落后与进步的斗争中逐步前进。这时期的女性往往出现迷惘和困惑很希望有人能做她们的明灯让自己走出心中的黑暗看到妇女得到幸福的曙光。而丁玲与张爱玲就是这个时期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1986年3月4日丁玲同志逝世后中央曾评价说:“她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创作了许多思想深刻、为人民喜爱的作品。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1]丁玲在 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她曾说过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2]夏志清为张爱玲辟专章时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

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3]同样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由于两 位都是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和其他女作家一样对女 性角色表明态度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觉刻画人物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出路作出探究明白女性的悲剧命运擅长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描写对细节的把握 得心应手。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一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不同点。一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不同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在乱世生活中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在她的笔下这些女性消解了女性神话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她不认可把女性抬上“神”的宝座。对于女性角色她认为既不是神化的女人也不是女人化的神。她曾用尖刻的话语说过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只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不过是古装美女赤了脚半裸的高达肥硕的希腊石像不过是女运动家金发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奶当众喂了一千年的奶。”[4]这表明了张爱玲推翻了传统女性神话。她清楚地意识到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神化”只是男人们征服女性的手段。男人们对“神化”女性的赞颂实质是在向女性实施男性标准的“妇德是“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面前愉

中西方文化差异文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wenzhang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二、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异同 ①科学观 在科学方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四大发明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但是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发展。 ②法制观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在对欲望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宋代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即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也是封建统治盛行的根由。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欲望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③民主观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权利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④人际交往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浅谈徐克武侠电影中的女性角色

浅谈徐克武侠电影中的女性角色 摘要:在香港这片影视创作的沃土上,徐克凭借自身的独特视角,营造了一个奇幻的"新武侠"世界,掀起了中国武侠电影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人称"徐克时代"。在徐克的武侠电影世界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女性人物角色,她们个性鲜明,形象立体,各有千秋,在各自的电影中都有着独特的文化意味和审美价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本就精彩的电影又增色不少。 关键词:徐克、女性角色、武侠 导语:在徐克电影里,那些美人们的名字,说起来已经恍若隔世——林青霞、王祖贤、张曼玉、关之琳……在徐克的点石成金手下,一拨又一拨美女在银幕上焕发了绝世风华,让万千影迷牵挂至今。而徐克众多的影片中,这些女性角色在又可区分为几大类别。 一、超现实气质的女性角色 徐克是一个有超现实思维倾向的导演,他的很多电影是超现实的,如《蜀山》系列和一些浪漫主义的武侠片。按徐克以演员写角色的惯例,一些他认为有超现实气质的演员,在电影中被塑造成一些超凡出尘的角色。而什么是超现实气质?其实并不是加法,而是减法,不是比平常人多了某种气质,而是比平常人少了一些气质——少了几分烟火气,几分世俗气。 林青霞正是徐克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形象的最佳代言人,她的第一个超现实角色并不是东方不败,而是《新蜀山剑侠》中的瑶池堡主,那个恍如敦煌飞天式的神话形象,使瑶池仙堡那个古典浪漫的空间更加可信。可以说,没有林青霞,《新蜀山剑侠》的魅力将大打折扣,相反,《蜀山传》的不如人意之处,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为缺少林青霞这样的演员,给予徐克以发挥的空间。犹如《风云再起》失去了林青霞和李连杰,便不能再走浪漫主义的路线一样。 《蜀山传》中张柏芝饰演的孤月大师,其造型上完全是《新蜀山剑侠》中林青霞的瑶池堡主的翻版。以冰清玉洁形象示人的张柏芝,一人分饰掌门孤月大师和弟子李英奇,时而可爱天真、时而温婉华丽,和徒弟玄天宗上演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师徒恋,让人大跌眼镜。在配角林熙蕾完全抢戏的领域内,张柏芝却凭两个角色站稳脚步。 在徐克的其它几部超现实浪漫主义电影中,《东方不败》中的林青霞把徐克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她自己的表演生涯推向颠峰,其服装造型也可说是美术指导张叔平的代表作品,这个亦男亦女,亦日亦中的形象成为影迷心目中永恒的经典,相反,其结尾的纯女装造型却演得过于华丽俗艳,因为与林青霞本身气质并不吻合。 而《倩女幽魂》中王祖贤饰演聂小倩,她被徐克营造出一种清冷的非人间的美感,聂小倩不但成为徐克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亮丽角色,更是香港奇幻电影的骄傲。她最鲜明的标志性镜头就是白衣飘飘,眼神幽怨,把一场人鬼殊途的旷世奇恋演绎得惊天地泣鬼神。徐克眼中的聂小倩是个悲剧人物,她不能和宁采臣牵手未来已为以后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悲伤收场埋下伏笔,而徐克版的聂小倩也已经秒杀了任何版本。 《新龙门客栈》中塑造了两位武侠世界的女性,金镶玉,这位掌管龙门客栈这个“交换利益的场所”的老板娘,个性泼辣,霸道,老于世故,八面玲珑。武侠之核心在于江湖,江湖之关键在于客栈,客栈之人物在于金镶玉,金镶玉是个不可或缺的核心关键人物,她诡计多端、放荡不羁、风骚彪悍,她的客栈她来操盘,没有她就没有暗藏杀机的龙门客栈,也就没有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而林青霞的邱莫言则完全站在她的反面,邱的气质如其笛声一般,清冷出尘,她与周淮安之间是一种更倾向于友情的爱情,特别是两人初见的一幕,那种默契简单的情怀,非徐克不能拍出,相信有很多徐克自己生活的影子在里面。金镶玉是世俗化的,邱莫言则是理想化的,但因为后者塑造的单薄,所以并不如前者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 二、男子性格的女性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2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3 旅游与文化 4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5 《喜福会》所表现的中美文化的冲突和兼容 6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7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8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 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10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 12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之哥特风格 13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 14 英汉灾难性新闻导语写作手法初探 15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16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17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8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19 专有名词普通化 20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21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22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的幽默 23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2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25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26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 27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 28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 29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30 《嘉莉妹妹》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 31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 32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 33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4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5 分析《永别了,武器》中Henry的硬汉形象 36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 rick 37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 38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 39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 40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 41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42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比较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林润琪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毕业论文 题目:《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比 较分析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林润琪 指导教师:令狐兆鹏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比较分析 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飘》与张爱玲创作的《倾城之恋》是女性文学创作的经典著作,对女性主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各方面的异同点展开研究。首先从中西方文化比较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异同点;其次对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对比;最后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上寻找存在异同的原因。旨在借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试图审视现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发展,强化现代女性在经济和思想上的独立意识。同时,传达女性的愿望和请求,肯定女性的经验和价值,让人们重新看到女性的艰苦与不易,给予现代女性一个全新的启发意识。 关键字:郝思嘉;白流苏;女性主义思想;比较

“Gone with the wind”and “Love in a Fallen City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bstract:Margaret Mitchell created the "Gone with the Wind" and Zhang Ailing's "Love in the City" is female literary classics, to produce a wide range of feminist profound impact immeasurabl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se two works image of women in all aspects of a stud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First and Western Cultures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Perspective of the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heroines; followed the work embodied i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feminist ideology; finally find the existence from the time of the author's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 the reason fo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Intended by the colli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 trying to examine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women, strengthen the modern female independence in the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At the same time, to convey the wishes and requests of women, certainly the experience and value of women, so that people see the new women's arduous and difficult, give modern women a new sense of inspiration. Keywords:Scarlett O'hara;Bai Liushu;Feminist thought;Compare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

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分析 专业代码: 050420 作者姓名:田臻 学号: 2009203758 单位:传媒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张琳 2013 年 5 月 30 日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分析 专业代码: 050420 作者姓名:田臻 学号: 2009203758 单位:传媒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张琳 2013年5 月 30 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前言 (1) 一、中国影视剧中女性角色的转变和发展历程 (1) 二、影视剧中的四种女性角色类型 (2) (一)盖娅类型—大地之母形象 (2) (二)潘多拉类型—女性诱惑 (4) (三)灰姑娘类型—等候“王子”的救赎 (6) (四)花木兰类型—自我救赎的新型形象 (8) 三、新媒体时代影视剧作中女性角色的转变与不变 (10) (一)新媒体对影视剧作的影响 (10) (二)新媒体时代影视剧作中女性角色的转变与不变——以热播剧《后宫甄嬛传》为例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摘要 在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性总是扮演着温柔婉约、体贴入微、相夫教子的角色。他们的这种贤妻良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惊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女性的选择权也大大增加了,她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的生活。这使生活在当今的女性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等同于男人的尊严,她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争取明天的发展权,对婚姻,对事业,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都由她们自己来主宰。以前那些只有男人拥有的特权之门,在现如今已经不能再把女性阻挡在外。电影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变相传达,女性如此巨大的改变,自然也逃不过摄影机的镜头。在中国现代的电影艺术中,我们惊喜地从中看到中国女性动人的蜕变,从封闭保守的表达到开放张显的张示,这期间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转变,是值得我们寻味的。 关键词:影视作品;女性角色;新媒体

中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8 、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9、地理环境的不同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

《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女性的觉醒与反抗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纵观历史,在人类政治、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现象。女性对自我命运的把握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呼唤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外文学史上涌现出一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优秀作家。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与中国作家张爱玲(1920-1995)是中外女性作家的代表,她们各自的代表 作《简·爱》和《倾城之恋》也都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论文在分析夏洛蒂和张爱玲现有资料的基础上,以《简·爱》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为研究对象, 结合女性主义理论,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对两部著名小说 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力求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不同国度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熟,从而发现二者在表现女性意识方面的异同,以期给现代 女性一些启迪。两位作家生活、成长在完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但由于女性共同的情感使然和社会共同的发展规律,使她们的作品都闪现着女性主义文学思想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大多源于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但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觉醒过程中又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简·爱和白流苏都敢于打破传统束缚,不甘心屈服于男性权威和命运的安排,在生活的困境中 做出种种艰辛的抗争,努力追求真爱和平等美好的生活。论文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概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综述了两部作品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两部作品的可比性。正

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理论介绍,同时对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方法作简要概述;第二章介绍两部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以及两位作者的生平、气质秉性对创作的影响;第三章结合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对两部作品主人公的性格进行剖析,分析简·爱和白流苏内在性格和外在表现的反差,从而发现她们女性意识觉醒的不同表现形式;第四章对比简·爱和白流苏对爱情及其婚姻的不同态度,从而了解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以简·爱和白流苏为代表的新女性,如何勇于背叛传统、追求自我、追求爱情和幸福,进而分析中西方女性意识及其实现方式的差异。最后结合现代女性的生存方式和状态,指出这一对比分析给当代女性更好地追求独立、自主、本源的幸福生活以启迪。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通过《简·爱》和《倾城之恋》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客观真实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们的女性尊严和人格魅力。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所蕴含的抗争精神为当代女性追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树立了榜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中澳文化之我见

14酒店管理李小强 中澳文化差异之我见 在你到达澳大利亚之前,你也许已经从书上、澳洲回来的旅游者那里或是你的亲戚朋友的经验得知澳洲或澳洲人是什么样的。你会发现这些观点是部分正确,部分错误的-就象你会认为一些澳洲人对你的国家的一些看法有时会被很奇怪的歪曲了一样。 澳洲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差别很大,人们的道德观念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有时很难接受一些陈旧的观念。你会发现你在不断的比较澳洲和你自己的国家,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开始你会感到很难适应或感到不满,渐渐的你会理解澳洲人的行为方式并且去鉴别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充分利用你的时间去了解这里的环境和这里的人。最基本的是要和澳洲人相处融洽。下面一些观点也许会帮助你去了解澳洲人什么样和怎样去和他们成功的相处。澳洲人很自豪的称自己为‘平等主义者’。事实确实是这样,谈话非常随便。比如:学生对老师通常是直呼其名字,态度也不象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尊敬。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其他人也是同样的友好和不正式:秘书,实验室的技师,图书管理员和清洁工;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司机;售货员和银行职员-这些人都给学生提供服务但绝不是‘佣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很有资历和经验的,如果你认为他们低人一等,他们会非常不满。所以,做为一个对澳洲社会很陌生的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对每个人都表现足够的友好并给予尊敬。 澳洲人说话非常直率,有时甚至是你会觉得他们过于外向以致显得莽撞。你也许会被一句很普通的骂人话或说话的方式触怒;比如,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称呼你为‘哥们儿’;经常用演讲的说话方式来体现他们的容易接近。

有时他们的幽默和玩笑听起来非常怪异。他们的话语有时让人觉得失望,但是请认真听,不要很快就反感。去观察他们互相怎样交谈,怎样反应,去感觉他们的幽默。你不用特意去学他们,但是你需要去理解他们交谈中暗含的意思。总之,要时时刻刻怀有一种宽容的心对待不同的事物和文化.有一些情况会使澳洲人对外国人产生反感,如:不按秩序排队等。许多情况下人们需要排队等候某项服务--在邮局或公共汽车站--澳洲人一般不会排成一个很明显的队,但是很明确自己站在什么位置。一个不明情况的外国人很可能没有注意到,而认为柜台开门或者汽车进站的时候,谁都可以往前挤。这样很可能导致别人对你的不满甚至会粗暴的批评你。所以,一直等候直到轮到你,在你后面的人一样会守秩序。你如果不能确定是不是有一个队(人很少或看上去很希松的时候),你应该询问一下"IS THIS A QUEUE?" 然后再站到自己该站的地方. 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上遇到麻烦,你最好能从别人那里寻求一些意见和帮助-向朋友,学校的咨询员,你的课程协调员寻求帮助。澳洲人特别尊重他人的隐私,如果你没有要求,别人不会干涉你的生活或主动给你建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学校发成绩单. 每个人的成绩单都是用信封密封好的.只有你自己和有关老师知道. 除了颁发奖学金之类,也一般不予排名. 即 使排名, 也不公布具体分数. 一个坏处是当你遇到困难时,不开口说,别人很难知道. 这时你应该直接和能够帮你的人表达清楚. 否则会使事情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许多问题在别人的帮助下,往往是能很快得到解决的。澳洲人希望你能独立。你不提出他们不会给你帮助;但是你一旦提出,他们会尽力帮助你。关键的是你自己迈出第一步。不干涉他人隐私的习惯在日常谈话中也能体现出来。比如。如果你不是很了解一个人,一般你最好只谈一些很随便的话题,如果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就问他的收入,年龄,

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定(完整)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中 女性形象塑造 姓名xxxxxxx 学号01234567890 专业班级新闻学08(本) 所在学院新闻系 指导教师(职称)朱春风(教授) 二○一二年四月三十日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塑 造 摘要 踏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这种文化改变时,生产力也随之改变。电视开始成为生活必需品,电视剧也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而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逐渐走向饱满化和多样化,女性意识不断壮大。其改变源于复杂的原因:女权运动的传入造就了先驱者,而21世纪生产力中男女比例大幅度攀升也是其因。只是由此伴随而来的又是另一种社会观。 关键词:女性形象;影视作品;女权主义;审美象征

Analysis of the 21 century China movie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of female images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found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21 century China has changed its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embarke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When the culture shifted, production capability modification shifted with it. Televisions become a requirement of life. TV play are becoming a part of our everyday life. Female iamge in TV gradually also plump and diversification. Female consciousness growing. The change from complex reasons:The feminist movement was created pioneer,In 21 century, the proportion of men to women in a sharp increase in productivity.Only thus is accompanied and come is another kind of view of society. Key words: Female image; Movie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Feminism; Aesthetic Symbol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