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展弦比机翼的低速气动特性

(完整版)小展弦比机翼的低速气动特性
(完整版)小展弦比机翼的低速气动特性

小展弦比机翼的低速气动特性

通常把的机翼称为小展弦比机翼。由于超声速飞行时小展弦比机翼具有低波阻的特性,所以这种机翼常用于战术导弹和超声速歼击机。其基本形状有:矩形、三角形、切角三角形、双三角形等。通常用锐缘无弯扭对称薄翼。

1、小展弦比机翼的绕流特点对圆角的薄翼,在小迎角下绕流为附着流,在前缘存在前

缘吸力。对于小展弦比机翼,只有在3-40下,才出现附着绕流而在更大迎角下,下翼

面高压气流绕过侧缘流向上表面,必定会在侧缘产生分离,在上翼面形成脱体涡。如下

图所示。这些脱体涡的出现将对上翼面产生更大的负压,从而造成更大的升力。这个升

力常称为涡升力。

造成小展弦比机翼的升力特性曲线为非线性的。如图所示。

2、前缘吸力比拟法(Polhamus,1966)

小展弦比锐缘三角翼,在较大迎角工作时,由于翼面上存在拖向后方的脱体涡,使升力特性曲线出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大展弦比附着流的方法不适应,“前缘吸力比法”是专为这种小展弦比机翼提出的。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存在拖体涡的翼面中总升力人为分解为:位流升力和涡流升力两部分之和。对于升力系数而言,有

其中,CLp为势流升力系数,CLv为涡流升力系数。

小展弦比锐缘三角翼在较大迎角下的势流升力L p与小迎角下线化小扰动势流升力是不同的。

前者气流绕过机翼时未发生分离,存在前缘吸力,其势流升力包括法向力和前缘吸力的贡献;后者气流绕过机翼时出现分离,前缘吸力丧失,但分离流在上表面再附,其势流升力仅有是法向力在垂直于来流方向的投影。

根据适当的理论推导,得到

其中K p为系数,对于小迎角的情况

说明,K p为势流升力线斜率。

对于脱体涡产生的涡升力,与涡的位置、形状、强度等有关,理论计算较为困难。吸力比拟法假定:旋涡在翼面上产生的法向力与绕过圆前缘所产生的吸力大小相等,方向转900向上。(相当于用前缘吸力比拟了涡升力)

从物理上讲,这种比拟实际上是设想当气流在前缘分离并再附于机翼上表面时,为了保持绕分离涡的流动平衡所需要的力与势流中前缘保持附体绕流所产生的吸力相等。

根据前缘吸力比拟,因前缘分离涡造成的法向力增量与前缘吸力相等。而涡升力等于该法向力增量在垂直于来流方向的投影。

由此导出

其中,Kv为前缘涡升力因子。由此得到

因为锐缘三角翼在大迎角下形成脱体涡,前缘吸力丧失,故机翼的升致阻力系数为

Kp、Kv可根据小展弦比机翼的平面形状由势流的升力面理论求得。

3、前缘吸力比拟的理论推导

(1)势流升力系数C lp

对于小展弦比三角翼,可近似认为,在任意垂直于x轴的平面内的流动为二维流动,其来流速度为

在x微段内,设气流通过质量流量为 Q,绕过机翼后的速度为V y,机翼对气流的作用力为

由动量定理,得到

假设,V y<

气流对机翼的作用法向力与上面求出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假设,

相应的升力增量为

因此,这一部分的升力系数为

(2)涡升力系数C lv

旋涡升力增量,用前缘吸力比拟,也就是假设主涡对翼面所产生的法向力增量等于附着流时的前缘吸力。前缘吸力为

该方法适应于展弦比0.5—2.0。

对于锐缘三角形机翼,Kp和Kv值有

翼型气动特性实验指导书2017版

《空气动力学》课程实验指导书 翼型压强分布测量与气动特性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测定物体表面压强分布的方法,用多管压力计测出水柱高度,利用伯努利方程计算出翼型表面压强分布。 2 测定给定迎角下,翼型上的压强分布,并用坐标法绘出翼型的压强系数分布图。 3 采用积分法计算翼型升力系数,并绘制不同实验段速度下的升力曲线。 4 掌握实验段风速与电流频率的校核方法。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 风洞:低速吸气式二元风洞。实验段为矩形截面,高0.3米,宽0.3米。实验风速 20,30,40V ∞=/m s 。实验段右侧壁面的静压孔可测量实验段气流静压p ∞,实验段气流的总压0p 为实验室的大气压a p 。 表2.1 来流速度与电流频率的对应(参考) 表2.2 翼型测压点分布表 上表面 下表面 (2) 实验模型:NACA0012翼型,弦长0.12米,展长0.09米,安装于风洞两侧壁间。模

型表面开测压孔,前缘孔编号为0,上下翼面的其它孔的编号从前到后,依次为1、2、3 ……。(如表-2所示) (3) 多管压力计:压力计斜度90θ=,压力计标定系数 1.0K =。压力计左端第一测压管 通大气,为总压管,其液柱长度为I L ;左端第二测压管接风洞收缩段前的风洞入口侧壁静压孔,其液柱长度为IN L ;左端第三、四、五测压管接实验段右侧壁面的三个测压孔,取其液柱长度平均值为II L 。其余测压管分成两组,分别与上下翼面测压孔一一对应连接,并有编号,其液柱长度为i L 。这两组测压管间留一空管通大气,起分隔提示作用。 三、实验原理 测定物体表面压强分布的意义如下:首先,根据表面压强分布,可以知道物体表面上各部分的载荷分布,这是强度设计的基本数据;其次,根据表面压强分布,可以了解气流绕过物体时的物理特性,如何判断激波,分离点位置等。在某些风洞中(例如在二维风洞中,模型紧夹在两壁间,不便于装置天平),全靠压强分布来间接推算出作用在机翼上的升力或力矩。 测定压强分布的模型构造如下:在物体表面上各测点垂直钻一小孔,小孔底与埋置在模型内部的细金属管相通,小管的一端伸出物体外(见图1),然后再通过细橡皮管与多管压力计上各支管相接,各测压孔与多管压力计上各支管都编有号码,于是根据各支管内的液面升降高度,立刻就可判断出各测点的压强分布。多管压力计的原理与普通压力计相同,都是基于连通器原理,只是把多个管子装在同一架子上而已,这样就可同时观察多点的压强分布情况,为了提高量度的准确性,排管架的倾斜度可任意改变。 图3.1 接多管压力计上各相应支管 图3.2 实验安装示意图

超声速翼型和亚声速翼型的气动特性

超声速翼型和亚声速翼型的气 动特性 总负责:祝恺辰(071450704) 组员:辛宏宇(071450703)

超声速和亚声速翼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超声速翼型需承受激波阻力。 激波 超声速气体中的强压缩波。微扰动(如弱压缩波)的叠加而形成的强间断,带有很强的非线性效应。 经过激波,气体的压强、密度、温度都会突然升高,流速则突然下降。压强的跃升产生可闻的爆响。如飞机在较低的空域中作超音速飞行时,地面上的人可以听见这种响声,即所谓音爆。理想气体的激波没有厚度,是数学意义的不连续面。实际气体有粘性和传热性,这种物理性质使激波成为连续式的,不过其过程仍十分急骤。因此,实

际激波是有厚度的,但数值十分微小,只有气体分子自由程的某个倍数,波前的相对超音速马赫数越大,厚度值越小。 一、超音速薄翼型 翼型作亚声速运动和超声速运动时,对气流的扰动有很大不同 根据动量定律,向前流出的气体将给翼型一个像后的反作用力,它有一个阻力分量;而从控制面向后流出的气流对翼型有一个推力分量;同理,向前流入控制面的气流将给翼型一个阻力分量。而向后流入控制面的气流将给翼型一个阻力分量。从控制面垂直进出的流动不会是翼使翼型承受阻力或是推力。这样,在无粘性流体中作亚胜诉流亚声速扰动无界 原子弹爆炸形成的蘑菇云也是一种激波 超声速扰动限于前马赫锥后,前半部压缩,后 半部膨胀,扰动均沿着波德传播方向即垂直于马赫波

动的翼型不承受阻力(推力与阻力相消),而超声速翼型将承受阻力,这种与马赫波传播有关的阻力称为波阻。 超声速流动中,绕流物体产生的激波阻力大小与物体头波钝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钝物的绕流将产生离体激波,激波阻力大;而尖头体的绕流将产生附体激波,激波阻力小。 因此,对于超声速翼型,前缘最好作成尖的,如菱形、四边形、双弧形。但是对于超声速飞机,总是要经历起飞和着陆的低速阶段,尖头翼型在低速绕流时,较小迎角下气流就要发生给力,是翼型的气动特性能变坏。为此,为了兼顾超声速飞机的低速特性,目前低超声速的翼型,其形状都采用小圆头的对称薄翼。

小展弦比机翼的低速气动特性

小展弦比机翼的低速气动特性 通常把的机翼称为小展弦比机翼。由于超声速飞行时小展弦比机翼具有低波阻的特性,所以这种机翼常用于战术导弹和超声速歼击机。其基本形状有:矩形、三角形、切角三角形、双三角形等。通常用锐缘无弯扭对称薄翼。 1、小展弦比机翼的绕流特点对圆角的薄翼,在小迎角下绕流为附着流,在前缘存在前 缘吸力。对于小展弦比机翼,只有在3-40下,才出现附着绕流而在更大迎角下,下翼 面高压气流绕过侧缘流向上表面,必定会在侧缘产生分离,在上翼面形成脱体涡。如下 图所示。这些脱体涡的出现将对上翼面产生更大的负压,从而造成更大的升力。这个升 力常称为涡升力。 造成小展弦比机翼的升力特性曲线为非线性的。如图所示。 2、前缘吸力比拟法(Polhamus,1966) 小展弦比锐缘三角翼,在较大迎角工作时,由于翼面上存在拖向后方的脱体涡,使升力特性曲线出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大展弦比附着流的方法不适应,“前缘吸力比法”是专为这种小展弦比机翼提出的。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存在拖体涡的翼面中总升力人为分解为:位流升力和涡流升力两部分之和。对于升力系数而言,有

其中,CLp为势流升力系数,CLv为涡流升力系数。 与小迎角下线化小扰动势流升力是不同的。 小展弦比锐缘三角翼在较大迎角下的势流升力L p 前者气流绕过机翼时未发生分离,存在前缘吸力,其势流升力包括法向力和前缘吸力的贡献;后者气流绕过机翼时出现分离,前缘吸力丧失,但分离流在上表面再附,其势流升力仅有是法向力在垂直于来流方向的投影。 根据适当的理论推导,得到 为系数,对于小迎角的情况 其中K p 说明,K 为势流升力线斜率。 p 对于脱体涡产生的涡升力,与涡的位置、形状、强度等有关,理论计算较为困难。吸力比拟法假定:旋涡在翼面上产生的法向力与绕过圆前缘所产生的吸力大小相等,方向转900向上。(相当于用前缘吸力比拟了涡升力) 从物理上讲,这种比拟实际上是设想当气流在前缘分离并再附于机翼上表面时,为了保持绕分离涡的流动平衡所需要的力与势流中前缘保持附体绕流所产生的吸力相等。 根据前缘吸力比拟,因前缘分离涡造成的法向力增量与前缘吸力相等。而涡升力等于该法向力增量在垂直于来流方向的投影。 由此导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