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第十四章生物转化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第十四章生物转化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第十四章生物转化

(生物科技行业)第十四章

生物转化

第十章生物活性物质的灭活和转化

第壹节概述

体内的各种化学物质能够概括为三大类:结构物质、能源物质和活性物质或功能物质(详见第壹章第三节),结构物质是细胞及生物体的结构基础,能源物质是体内能量的贮存和直接使用的ATP等高能化合物的代谢前体,活性物质或功能物质担负各种代谢的催化、调节、信息传递等多种功能。

活性物质和结构物质相比,其半衰期短,代谢速度快。因此在不同生理条件、不同组织及发育的不同阶段能够灵活地进行新陈代谢的调节和转向;同时当生理条件和环境要求改变时,原有的活性物质必须快速灭活或转化失活,降低原有活性物质的浓度或被新产生的活性物质取代。例如在危机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皮肤血管收缩,糖原分解加速,糖异生作用加强,以促使带有大量能源物质的血液进入肌肉,肌肉以更强的收缩运动能力应对危机情况;当危机情况解除后,肾上腺素必须快速地被转化灭活,否则身体将由于能量的大量消耗而处于高度疲惫状态、而且心脏等器官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容易导致心力衰竭以致死亡。

活性物质中的信息传递物质(激素样物质)通常会引起级联放大效应(见第九章细胞间信息传递),它们是新陈代谢强有力的调节物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大幅度地改变新陈代谢的走向和强度,同时也正因为它的级联放大效应,如果调节不当,将对生物体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因此激素类信息传递物质是壹把双刃剑,快速的灭活和转化是非常必须的。

壹、功能蛋白和酶的水解

细胞内的功能蛋白以壹定的速率进行更新,如红细胞的平均寿命在120天左右,红细胞

经巨噬细胞吞噬,细胞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降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其中珠蛋白经水解产生氨基酸,血红素在肝脏内经代谢转化产生各种胆色素,最终以结合胆红素的形式排泄入小肠。

细胞内各种酶的含量取决于酶的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和酶的降解(水解)的平衡。酶的合成和降解能够调节细胞内酶的含量和种类,从而调节细胞代谢的强度和对细胞信息物质进行响应。

细胞内蛋白质和酶的降解和分解使机体每天大约以相对恒定的速率消耗蛋白质和酶,这壹部分被消耗的蛋白质需要通过食物进行补充,大约相当于20~30g左右,可是由于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且不完全符合身体的需要,因此每日补充的蛋白质应大于身体消耗的蛋白质量,营养学家的推荐值是青少年必须每日补充80g之上的蛋白质,这样才能满足机体蛋白质的再生需要。可是需要注意,且不是蛋白质摄入越多越好,过多的蛋白质摄入将引起蛋白质分解作用加强,含氮物质增多,加重肝脏合成尿素的负担。

二、细胞信息物质的灭活和转化

细胞信息物质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它既不是结构物质又不是能源物质,因此属于非营养性物质。这类物质包括细胞间信息物质、细胞内信息物质和细胞产生的有活性的代谢终产物(如氨、胆红素等);很多的药物是通过它的生物活性发挥作用的,这些药物是人工选择提取或人工设计合成的细胞信息物质;另外,从体外吸收的壹些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食品色素、壹些调味剂)和有毒化学物质(如毒物、化学致癌剂)通常都具有生物活性从而能影响细胞的代谢状况,它们也属于特殊的细胞信息物质。

很多的非营养性物质极性不强,水溶性较差,因此很难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达排泄器官进行排泄,由于脂溶性较强而容易被细胞富集产生中毒。

上述非营养性物质即细胞信息物质的转化和灭活特称为生物转化。肝脏是生物转化的主

要器官。通过生物转化,这些非营养性物质分子结构和性质改变,原有活性丧失或改变,极性增强,水溶性增加,易于排出。可是有少量的非营养性物质经生物转化后水溶性反而降低,活性或毒性增强,对机体不利。过去曾笼统地将生物转化作用称为解毒,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第壹,转化和灭活且不是完全针对有毒化学物质的;第二,生物转化且不是壹定使有毒物质的活性降低。生物转化是对具有活性的细胞信息物质的转化,是调节细胞新陈代谢强度和方向的重要手段。

三、核酸的降解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多数生物是DNA,有些是RNA(如RNA病毒)。和转录产生的mRNA分子相比,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DNA很稳定,相对代谢更新速度缓慢,通常只在细胞分裂前进行复制合成,而分解代谢主要局限在调亡细胞、破裂死亡细胞、通过细胞吸收的核酸类物质(食物吸收或细胞吸收)、个别无核细胞如成熟红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可是结构基因表达的中间信息传递体mRNA分子半衰期很短,是活跃的核酸类代谢物质,它们被快速地合成和降解从而调节细胞中各种蛋白质和酶的含量和种类,进而调节细胞的新陈代谢。

核酸的降解包括核酸水解为它们的组成单位核苷酸和核苷酸的分解转化。其中核苷酸的分解转化主要是指嘧啶和嘌呤化合物的转化。嘌呤的代谢会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尿酸,尿酸有壹定的抗氧化作用,尿酸可通过尿液排泄,尿酸积累会导致尿酸盐结晶沉淀而致痛风。

第二节活性物质生物转化的类型

生物转化反应的类型有多种,其中氧化、仍原、水解反应,称为第壹相反应。结合反应称为第二相反应。壹般来说,激素样活性物质先进行第壹相反应进行转化,如果活性的改变未能达到目的,或极性依然较弱,则启动第二相反应,但有些活性物质可直接进行第二相反应。

壹、第壹相反应:氧化、仍原和水解

1.氧化反应

肝细胞微粒体、线粒体和胞液中含有参和生物转化作用的不同氧化酶系,如加单氧酶系、胺氧化酶系和脱氢酶系。注意:微粒体且不是活细胞中的亚细胞结构(细胞器),而是组织细胞在实验室破碎分离得到的壹种囊状膜结构,它是由细胞内质网的碎片形成的,因此,微粒体相当于细胞内的内质网部分。

(1)加单氧酶系:此酶系存在于微粒体中,能催化烷烃、烯烃、芳烃和类固醇等多种物质进行氧化。该酶系催化反应的壹个特点是能直接激活氧分子,使其中的壹个氧原子加到作用物上,而另壹个氧原子被NADPH仍原成水分子。由于壹个氧分子发挥了俩种功能,故将加单氧酶系又叫做混合功能氧化酶。又因底物的氧化产物是羟化物,所以该酶又称为羟化酶。反应通式如下:

RH+O2+NADPH+H+→R-OH+NADP++H2O

例如苯巴比妥(壹种具安眠活性的药物)的苯环羟化后,极性增加,催眠作用消失(图10-2-1)。

图10-2-1苯巴比妥羟化灭活

加单氧酶系的羟化作用非常广泛,例如维生素D3在肝脏和肾脏经2次羟化后形成活性的1,25-(OH)2-D3,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和胆汁酸的合成都需要羟化过程。应该指出的是,有些致癌活性物质经羟化后失活,但另壹些无致癌活性的物质经羟化后会生成有致癌活性的物质,如多环芳烃经羟化后就具有了致癌活性,仍需通过其他生物转化形式进行转化灭活。因此,生物转化是转化而不是解毒!

(2)胺氧化酶系:此酶系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可催化活性物质胺类的氧化脱氢,生成相应醛类。反应通式如下:

R-CH2-NH2+O2+H2O→R-CHO+NH3+H2O2

2H2O2→2H2O+O2

胺类物质是由氨基酸脱羧基作用产生的,胺类物质具有生物活性。例如由谷氨酸脱羧产生的γ-氨基丁酸(GABA)是壹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临床上可用于减轻早孕反应;组氨酸脱羧产生的组胺是壹种强烈的血管舒张剂,且能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创伤性休克和炎症时会引起组胺的释放;色氨酸脱羧后产生的5-羟色胺是壹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且对外周血管有刺激收缩的作用;鸟氨酸等脱羧作用后产生的多胺(精脒、精胺)是调节细胞生长物质,在旺盛分裂的癌细胞中多胺含量较高。胺类物质的另壹个来源是肠道中的氨基酸经细菌的脱羧基作用产生且被吸收入血,如尸胺、腐胺,这些是有活性的毒性物质。

(3)醇脱氢酶系和醛脱氢酶系:分布于肝细胞微粒体和胞液中的醇脱氢酶(ADH)和醛脱氢酶(ALDH),均以NAD+为辅酶,可催化醇类氧化成醛,醛类氧化成酸(图10-2-2)。

图10-2-2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的作用

乙醇作为饮料和调味剂广为利用。人类摄入的乙醇可被胃(吸收30%)和小肠上段(吸收70%)迅速吸收。吸收后的乙醇90%~98%在肝脏代谢,其余在肾脏进行代谢。人类血中乙醇的清除速率为100~200mg/h·kg体重。酒精有轻度的麻醉(喝酒解乏)、能增强自信心(酒壮英雄胆)、心率加快、皮肤充血(面红耳赤)导致皮温升高(喝酒御寒)、恶心呕吐等生理效应,饮酒过量会导致这些效应放大而使人在意识和行动上失去自我控制。这些作用效果其实且不完全是由乙醇直接导致的,很多是由乙醇脱氢氧化产物乙醛刺激机体产生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产生的生理反应。

醇脱氢酶(ADH)和醛脱氢酶(ALDH)在人类中存在多态性(同工酶)。ADH为二聚体,有3种亚基αβγ,成人主要是β二聚体,多数白种人是活性较低的β1β1,90%的黄种人是活性较高的β2β2,加之白种人ALDH活性较高,而黄种人约50%的ALDH活性较低,因此黄种人饮酒后能快速生成乙醛,约壹半的黄种人乙醛氧化速度较慢,导致黄种人饮酒后乙

醛浓度升高。显然,黄种人和白种人在同等条件下更容易导致酒精中毒。长期过量饮酒由于加重肝脏生物转化的负担而影响肝脏功能。

2.仍原反应

肝细胞微粒体内存在的仍原酶,主要有硝基仍原酶和偶氮仍原酶,能使硝基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仍原生成胺类。仍原反应所需的氢由NADH或NADPH提供。如氯霉素被仍原而失效(图10-2-3)。

图10-2-3氯霉素仍原灭活

3.水解反应

肝细胞微粒体和胞液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如酯酶、酰胺酶、糖苷酶等,可分别催化酯类、酰胺类和糖苷类化合物水解。例如镇痛药物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通过水解作用而失活(图10-2-4)。

图10-2-4阿司匹林的水解灭活

功能蛋白和酶及细胞内的第二信使cAMP、cGMP也是通过水解形成AMP和GMP而失活的。

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生物转化的第二相反应是结合反应。凡是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生物活性物质(激素、药物、毒物等)均可和极性强的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乙酰基、氨基酸等发生结合反应,或进行酰基化和甲基化反应。其中以葡萄糖醛酸、硫酸和酰基的结合反应最为重要,尤以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最为普遍。

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葡萄糖醛酸基的供体是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是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在UDPG脱氢酶的催化下经俩次脱氢生成。在肝细胞内质网中有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能催

化UDPGA分子中的葡萄糖醛酸基转移到多种含极性基团的化合物分子上(如醇、酚、胺、羧基化合物等),生成葡萄糖醛酸苷,使原有活性丧失和使水溶性增加,易从尿和胆汁中排出(图10-2-5)。

图10-2-5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2.硫酸结合反应

硫酸的供体是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又叫做活性硫酸,PAPS),是由含硫氨基酸经氧化分解产生无机硫酸,然后硫酸和ATP反应生成PAPS。在硫酸转移酶的催化下,PAPS 分子中的硫酸基转移到醇、酚、芳香胺类和固醇类物物质上,生成硫酸酯化合物,使其生物活性降低或灭活。例如雌酮就是和PAPS反应生成雌酮硫酸酯而灭活(图10-2-6)。

图10-2-6雌酮硫酸结合反应

3.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谷胱甘肽-S-转移酶能催化仍原型谷胱甘肽(GSH)和壹些卤化有机物、环氧化物等结合,降低环氧化物的毒性,对机体起保护作用。和GSH结合形成的产物,通常在肝内进壹步代谢,最后生成硫醚尿酸,从胆汁和尿液排泄(图10-2-7)。

图10-2-7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4.乙酰基结合反应

肝细胞液中含有乙酰基转移酶,可催化芳香胺类物质(苯胺、磺胺、异烟肼等)和乙酰基结合,形成乙酰化物,乙酰基来自乙酰辅酶A。例如磺胺药苯磺酰胺的灭活(图10-2-8):

图10-2-8苯磺酰胺的乙酰基结合反应

磺胺药经乙酰化后溶解度反而下降,在酸性尿中容易析出。因此服用磺胺药的同时应加服碱性药如小苏打,以防止磺胺药在尿中形成结晶,且易于随尿排出。

5.氨基酸结合反应

有些外源性毒物、药物或内源性代谢物的羧基被激活成酰基辅酶A后,可和甘氨酸的氨基结合,例如苯甲酰甘氨酸的结合反应(图10-2-9):

图10-2-9苯甲酰的甘氨酸结合反应

在肝细胞中中,胆固醇代谢转化产生胆酸和鹅脱氧胆酸,然后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分别和甘氨酸及牛磺酸结合,形成结合胆汁酸,这种结合反应对于胆汁的生成是非常重要的。

6.甲基结合反应

少数含有氨基、羟基及巯基的非营养物质可经甲基化而被代谢。甲基结合反应由甲基转移酶催化,这些酶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及胞液,S-腺苷蛋氨酸(SAM)是甲基的供体。例如去甲肾上腺素经甲基化生成肾上腺素的反应(图10-2-10):

图10-2-10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生成肾上腺素

三、生物转化的特点

(壹)代谢反应连续性

是指壹种物质的生物转化需要经过几种连续反应,产生几种产物。如乙酰水杨酸,先被水解成水杨酸,然后和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结合,分别生成葡萄糖醛酸苷和甘氨酰水杨酸。

(二)反应类型多样性

是指同壹种物质可发生多种反应。如苯甲酸,既可和甘氨酸结合生成马尿酸,又可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苯甲酰葡萄糖醛酸苷。

(三)解毒和致毒的双重性

是指壹种物质通过肝脏转化后,其毒性大多变小,但个别也可增强。壹些致癌物质最初本无致癌活性,但通过生物转化后则成为致癌物。

第三节个别物质的转化

壹、胆固醇的转化和排泄

胆固醇(cholesterol)在体内不能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和磷脂分子壹样,胆固醇是既亲水又亲脂的俩亲性的物质(图10-3-1),因此,胆固醇是生物膜中的结构脂类及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分。同时胆固醇又是体内很多生物活性物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和维生素D3等的前体。

图10-3-1胆固醇:俩亲性物质

(壹)类固醇激素

1.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以胆固醇为原料,在壹系列酶的催化下,在球状带细胞主要合成醛固酮,后者是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在索状带细胞主要合成皮质醇和少量的皮质酮,它们主要调节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在网状带细胞也能合成雄性激素和少量的雌激素。

2.性激素

胆固醇在性腺内合成各种性激素。在睾丸间质细胞主要合成睾酮;在卵巢的卵泡可合成雌二醇,在卵巢的黄体和胎盘可合成孕酮。这些性激素具有维持副性器官的分化、发育及副性征的作用,对全身代谢也有壹定的影响。

人体主要的类固醇激素示于图10-3-2。

图10-3-2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合成的主要类固醇激素

3.维生素D3

胆固醇在肝、小肠粘膜和皮肤等处,可脱氢生成7-脱氢胆固醇。贮存于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进壹步转化为维生素D3。维生素D3经肝细胞微粒体25-羟化酶催化生成25-羟维生素D3,后者通过血浆转运至肾,再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1α羟化酶的催化生成具有生理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图10-3-3),调节钙磷代谢。

图10-3-3活性维生素D3的合成

注:箭头所指为胆固醇经UV照射的断裂位置

(二)胆固醇的转化排泄

1.转变成胆汁酸

胆固醇在肝内转变为胆汁酸(bileacids),这是胆固醇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是肝清除体内胆固醇的主要方式。正常人每天约合成1~1.5g胆固醇,其中约40%(0.4~0.6g)在肝内转变成为胆汁酸。胆汁酸多以钠盐或钾盐(胆汁酸盐、胆盐)的形式存在,随胆汁排入肠道,促进脂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

由于胆汁酸水溶性的增强,使其俩亲性质更为明显,能结合在脂肪滴的外表面,从而使脂肪能在水溶液中存在,加之小肠的蠕动促使大脂肪滴变成小脂肪滴,结合于脂肪滴表面的胆汁酸层及水化膜阻止小脂肪滴的聚合。因此,胆汁酸促进大脂肪滴乳化为小脂肪滴的物理消化,小脂肪滴的形成使脂肪滴的总表面积大大增加,使脂肪酶作用位点增加,脂肪的化学消化(酶促水解)速度因此加快。肝脏功能减退,如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脏转化形成的胆汁酸减少,肠道内脂肪食物堆积,反射性地引起厌恶油腻食物,出现闻见油味或食入脂肪类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或脂肪泄症状,轻度的厌油腻也见于短期内大量的脂肪类食物食入。

(1)初级胆汁酸的生成: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在壹系列酶的催化下合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其中游离型的初级胆汁酸主要有胆酸和鹅脱氧胆酸。这俩种胆汁酸可和甘氨酸或牛磺酸分别结合形成结合型的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和牛磺鹅脱氧胆酸(图10-3-4)。初级胆汁酸因为羟化和甘氨酸及牛黄酸极性物质的结合反应而增强了水溶性。

图10-3-4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2)次级胆汁酸:胆汁酸随胆汁分泌进入肠道,壹部分结合型初级胆汁酸受细菌的作用可水解成游离型胆汁酸,后者仍可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进行7α-脱羟基反应,由此胆酸转变为7-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转变为石胆酸。此类由初级胆汁酸在肠菌作用下形成的胆汁酸

称为次级胆汁酸。

(3)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排入肠道的胆汁酸约有95%被重吸收,其余约0.4~0.6g胆汁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被衍生成多种胆烷酸的衍生物,随粪便排出。被肠道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重新入肝,其中游离型的胆汁酸需要重新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和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壹同再随胆汁排入肠道,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图10-3-5)。此循环的意义在于使有限的胆汁酸反复被利用,减少体内能量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发挥胆汁酸的生理功用。

图10-3-5胆汁酸循环

2.胆固醇的排泄

体内胆固醇主要在肝内转变为胆汁酸,以胆汁酸盐的形式随胆汁排出,这是胆固醇排泄的主要途径。小部分胆固醇可直接随胆汁或通过肠粘膜细胞脱落而排入肠道。进入肠道的胆固醇,壹部分被重吸收,另壹部分以原型或经肠道细菌的作用,仍原为粪固醇,随粪便排出体外。

二、血红素的分解代谢

血红素是壹种铁卟啉化合物,它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辅基。血红素在体内分解产生胆色素(bilepigment)。胆色素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多种化合物,其中以胆红素为主。

(壹)胆红素的生成和转运

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红细胞衰老后在机体的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被吞噬破坏,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分解为珠蛋白和和血红素。珠蛋白可降解为氨基酸,供机体再利用。血红素则在单核吞噬细胞内血红素加氧酶催化下,释放出CO和铁,且生成胆绿素。这壹过程在细胞的微粒体内进行,需要O2和NADPH参和。生成的胆绿素在胞液中

胆绿素仍原酶(辅酶也是NADPH)的催化下迅速被仍原为胆红素。胆红素为橙黄色,脂溶性极强,极易透过生物膜。如果血浆中胆红素增多,就会透过血脑屏障,在脑内积蓄形成核黄疸,不仅干扰脑的正常功能,而且有致命的危险。胆红素生成后进入血液,主要和血浆清蛋白结合成胆红素-清蛋白而运输。这种结合既增加了胆红素的水溶性,有利于血液运输,又限制了其透过生物膜,防止对组织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胆红素在血浆中虽和清蛋白结合,但属于非共价结合,且不是真正的结合反应,故称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不能由肾小球滤过。由于胆红素主要和血浆蛋白结合而运输,某些外来化合物如磺胺类药物、镇痛药、抗炎药等可竞争性地和清蛋白结合,将胆红素从胆红素-清蛋白的复合物中置换出来。对有黄疸倾向的病人或新生儿黄疸,要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二)胆红素在肝内的转化

未结合胆红素随血液循环运至肝脏,可迅速被肝细胞摄取。肝细胞胞浆中有俩种胆红素载体蛋白,分别称为Y-蛋白和Z-蛋白。由血浆清蛋白运来的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立即和Y-蛋白和Z-蛋白结合成胆红素Y-蛋白和胆红素Z-蛋白,但主要是和Y-蛋白结合,将胆红素转运至滑面内质网,在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提供的葡萄糖醛酸基实现共价结合,转化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包括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bilirubinmonoglucuronate)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bilirubindiglucuronate,BDG),以后者为主。因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是共价结合反应生成的,故又称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是水溶性较强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因而毒性降低。通过这种转化作用既利于胆红素随胆汁排出,又起到解毒作用。当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含量增加时可被肾小球滤过。

(三)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及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易从肝细胞排泌至毛细胆管,再经总胆管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先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再逐步仍原成无色的胆素原包括中胆素原、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胆

素原在肠道下段和空气接触后被氧化成胆素。胆素呈黄褐色,是粪便中的主要色素。正常人每日从粪便排出的胆素原约为40~280mg。当胆道完全阻塞时,因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生成胆素原和胆素,所以粪便呈现灰白色。

肠道内形成的胆素原,除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外,少量胆素原(约10%~20%)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到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只有少量的胆素原从肝进入体循环,被运送至肾随尿排出。正常人每日从尿中排出的胆素原约为0.5~4.0mg。胆素原接触空气后被氧化成尿胆素,后者是尿液的主要色素。

血红素的的分解代谢过程总结于图10-3-6。

图10-3-6血红素的分解代谢示意图

(四)血清胆红素及黄胆

正常人血清胆红素总量不超过17.2μmol/L(1mg/dl),其中未结合胆红素占4/5。凡能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过程发生障碍等因素,都可使血中胆红素升高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2mg/dl)时,即出现巩膜、粘膜和皮肤等部位的黄染,称为黄疸(jaundice)。若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正常,但又不超过34.2μmol/L时,则肉眼难以观察到黄染现象,称为隐性黄疸(jaundiceoccult)。凡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大量破坏,未结合胆红素产生过多,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的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肝前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肝内转化生成的结合胆红素从胆道系统排出困难而返流入血,引起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的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损,壹方面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降低,不能将未结合胆红素全部转化成结合胆红素,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另壹方面已生成的结合胆红素不能顺利排入胆汁,经病变肝细胞区返流入血,使血中结合胆红素也增加。由此引起的黄疸称为肝细胞性黄疸(肝原性黄疸)。

三、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壹)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在肝、小肠和肾进行。细胞中的嘌呤核苷酸在核苷酸酶催化下水解生成嘌呤核苷,然后经磷酸化酶催化,生成嘌呤碱及1-磷酸核糖。后者在磷酸核糖变位酶的催化下转变为5-磷酸核糖而进壹步代谢。嘌呤碱进壹步分解,最终生成尿酸(uricacid)。在不同的动物,尿酸可经进壹步变化成最终的排泄形式,其中人类直接排泄尿酸(图10-3-7)。

图10-3-7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产生尿酸及不同动物的排泄形式正常人血清中尿酸含量约为0.12~0.36mmol/L(2~6mg/dl)。当患有某些疾病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红细胞增多症等,或长期过多摄入富含嘌呤的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等)时,嘌呤分解过盛,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都可导致血中尿酸含量增多。当血清尿酸含量超过0.47mmol/L时,尿酸盐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形成结晶且沉积,引起关节炎、疼痛、尿路结石及肾疾病,称为痛风症,以成年男性多见。临床上常用别嘌呤醇(allopurinol)治疗痛风症,其机理是别嘌呤醇的化学结构和次黄嘌呤类似,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同时抑制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使尿酸的生成减少。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嘧啶核苷酸在核苷酸酶及核苷磷酸化酶的催化下,分别脱去磷酸和核糖,产生的嘧啶碱在肝中进壹步分解。胞嘧啶经脱氨基转变成尿嘧啶,而尿嘧啶经仍原生成二氢尿嘧啶,再通过水解开环,最终生成NH3、CO2(和水化合形成H2CO3)及β-丙氨酸。胸腺嘧啶通过类似的过程开环分解成NH3、CO2(和水化合形成H2CO3)及β-氨基异丁酸随尿排出,壹部分β-氨基异丁酸经转氨基等作用转变成琥珀酰辅酶A而进入三羧酸循环。食入含DNA丰富的食物、经放射线治疗或化学治疗的癌症病人,尿中β-氨基异丁酸排出量增多。嘧啶碱的分解代谢过程如图10-3-8。

图10-3-8嘧啶碱的分解代谢

关于举办2019年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关于举办“年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专业人才”培训班通知 各学会、基金会: 为认真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首都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在科研机构汇聚、科技成果丰富、科技人才众多的资源优势,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作为北京市科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拟在年举办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人才”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的 着眼解决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五大瓶颈”(多数科技成果转化条件不成熟、多数企业需求承接条件不精准、转化项目供需双方对接不持续、转化项目实施路径设计不科学、转化项目所需多元资源不到位)的问题,采取举办系列培训的形式,精心设计课程,精心安排授课,精心组织实操,通过集中培训学习,强化参训学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技与市场相融合的理念,使参训学员系统了解掌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服务、常见问题解决、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方案编撰、转化评价体系等内容,为相关单位培养一批“懂政策、懂法规、懂流程、会实

操”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人才,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培训课更加专业、实操性更强,专业技能培训课有所增加。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北京市科技进修学院 支持单位:北京科技报 三、培训内容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最新理论及政策法规解读; .一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操经验介绍; .三套科技成果转化系统评价体系操作技能实操培训; .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架构、业务模型、运维管理、典型案例; .科技成果数据信息服务技能培训;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技能及金融投资服务技能培训; .实案操作及专家点评、互动(课程设置,详见附件)。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附件2: 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简介 壹、背景 2008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局在天津举行的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2008上,倡议成立“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会”。 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绿色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37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加盟。 2008年6月22日,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和40余家工业生物技术企业建立了工业生物产业创新联盟伙伴关系,且签署了备忘录。 2008年8月2日,在常州举行的中国药物产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45家医药研究机构和40多家企业成立了中国药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 工业生物技术科技创新联盟、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药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组成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简称“创新联盟”),共募集意向性的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逾25亿元。目前,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联盟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 在推动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基础上,2008年底,中国科学院启动《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促进计划》(简称“专项计划”)。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计划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支撑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之壹,力争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科学院的生物技术概况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立科研机构,致力于解决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系统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致力于支持和提升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发展迅速,近年来取得了壹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此同时,在农业、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形成了壹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以来,中国科学院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依托人口健康和医药创新基地、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全面推动生命科学的原始创新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研究。在新药创制、诊断试剂开发、农作物品种培育、生物农药研制、工业酶和大宗发酵产品开发等若干重要领域又形成了壹批关键核心技术,积累了壹批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有望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主要任务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国家资金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强强联合,使国内外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向国内优势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转移转化,带动国家和地方生物产业发展。 1、探索高效的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模式,促使壹批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为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振兴,为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将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

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六大亮点解读

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六大亮点解读 2015年8月31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对1996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了大幅修改,修改达44处之多,整部法律从37条扩展到52条,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重视。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显着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充分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强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于10月1日实施,掌握和运用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关键内容,对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有如下六大亮点: 一、释放活力,下放三权 本次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解决科研机构或大学转化科技成果和运用知识产权过程中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国有企业的科技成果及其知识产权权属、运营等管理问题,可以通过《企业国有资产法》解决。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之前,有关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未将有形财产和科技成果及其知识产权进行区别对待,这严重阻滞了国有科研单位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其具体表现就是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使用、处置科技成果需要层层繁琐的审批,容易丧失科技成果处置的有利时机;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需要全部上缴 国库,导致科研机构和大学丧失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因此,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一大亮点就是打破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用的主要体制障碍。该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但应当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通过协议定价的,应当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第四十三条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上述两条规定放权于科研机构和高校,确保了其真正拥有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是本次修法最有”含金量”的条文。 二、协议优先,提高奖酬 由于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自身的特点,科技成果通常属于职务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转化也通常是在单位的转化人员或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才能完成。科研人员既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又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实施者。建立和完善激励科研人员和转化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法律制度和措施,对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健全和完善了科研人员和转化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奖酬制度。一是大幅提升了法定奖酬的比例。1996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条规定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最低标准是转让净收入的20%;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则规定以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奖励和报酬的最低限是转让净收入、许可净收入或作价出资获得的股份、出资比例的50%。二是单位与科技人员或转化人员关于奖酬标准和数额问题,可以进行约定,并且约定优先。但有一个例外,即国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制定的奖励和报酬规定或与发明人、转化人员约定的奖励和报酬标准不得低于上述法定标准。三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和报酬支出虽然应当计入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但不受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这一点对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极为重要,因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均有工资总额额度的限制,如果加大对科研人员或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附件2: 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简介 壹、背景 2008 年4 月18 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局在天津举行的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2008 上,倡议成立“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会”。 2008 年5 月23 日,在北京举行的绿色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37 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加盟。 2008 年6 月22 日,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和40 余家工业生物技术企业建立了工业生物产业创新联盟伙伴关系,且签署了备忘录。 2008 年8 月2 日,在常州举行的中国药物产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 45 家医药研究机构和40 多家企业成立了中国药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 工业生物技术科技创新联盟、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药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组成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简称“创新联盟”),共募集意向性的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逾25 亿元。目前,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联盟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 在推动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基础上,2008 年底,中国科学院启动《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促进计划》(简称“专项计划”)。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计划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支撑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之壹,力争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科学院的生物技术概况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立科研机构,致力于解决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系统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致力于支持和提升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思考

浅谈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流程:建立健全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组织网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深层次服务的四个数据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全程服务链的打造。 abstract: starting from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formation serv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and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 network,establish four service databas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reation of service chain. 关键词: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数据库;组织网络;建设 key words: jiangsu;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service system;database;network;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08-02 0 引言 “十一五”期间,我国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模式生物

(生物科技行业)模式生物

生命研究中的明星——模式生物 李璐冰2009044020123 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0901班,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模式生物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随着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开展,数种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已经获得,模式生物在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发育遗传学以及对人类疾病机理模型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以微生物大肠杆菌、植物拟南芥和动物斑马鱼这几种经典的模式生物为例,介绍了模式生物的概况。 关键词:模式生物,功能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发育遗传学 正文: 模式生物(Modelorganism)是人们研究生命现象过程中长期和反复作为实验模型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对这些物种的科学研究来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遗传现象,模式生物的种类有很多,如果蝇、小鼠、拟南芥、大肠杆菌等,主要应用于遗传学和发育遗传学早在二十世纪初期,人们就发现,如果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相对简单的生物上,则发育现象难题能够得到部分解答。因为简单生物的细胞数量少,分布相对单壹,更容易进行实验操作,变化也较好观察。由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在发育的基本模式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许多生命活动的方式在不同物种的生物见具有同壹性,这是通过模式生物来研究更复杂生物的方法能够有效且成功的基础。尤其是当在有不同发育特点的生物中发现共同形态形成和变化特征时,发育的普遍原理也就得以建立。因此对模式生物的研究能够帮助探索和理解生命的壹般规律,在生命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7年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和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ofEnergy)联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

三大营养物质供能的关系

三大营养物质供能的关系 在生物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三类物质的代谢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1.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可以转化 三者的关系如下图: (1)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①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 糖类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产生相应的非必需氨基酸,但由于糖类分解时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因而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 ②蛋白质可以转化成糖类。 蛋白质 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都可以转变成糖类。 (2)糖类代谢与脂肪代谢的关系 ①糖类转变成脂肪。 ②脂肪转变成糖类。 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和脂肪酸能够转变成糖类。 (3)蛋白质代谢与脂肪代谢的关系 ①一般来说,动物体内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植物和微生物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 ②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途径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 2.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转化的条件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例如:只有在糖类供给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成脂肪。各种代谢之间的转化程度也是有明显差异的,例如: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 3.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除了转化外,还相互制约 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动物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糖类氧化供给的,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给能量,保证机体的能量需要。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增加。而当大量摄入糖类和脂肪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减少。 4. 我们从糖类、氨基酸能够转化成脂肪,脂肪、氨基酸也能够转化成糖类,可以看出各种物质代谢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说明人体内的物质代谢是一个完整的统一过程,它使体内的成分不断地进行新旧更替。

【CN109852659A】一种用于系列甾类化合物19位羟化的生物转化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52033.0 (22)申请日 2019.02.28 (71)申请人 武汉大学 地址 43007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武汉大学 (72)发明人 瞿旭东 周强辉 张亚楠 王军林  (74)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代理人 彭劲松 (51)Int.Cl. C12P 33/12(2006.01) C12R 1/645(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用于系列甾类化合物19位羟化的生物转化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系列甾类化合物19位羟化的生物转化方法,属于化学及生物学领域。本发明方法步骤为:将甾类化合物和铁盐加入到含生物转化菌株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所述的生物转化菌株包含具有甾类化合物C -19位羟化功能的菌株以及含有甾类化合物C -19羟化基因的异源表达菌株;所述的甾类化合物包含可托多松,17位和/或21位羟基保护的可托多松,以及在前述限定化合物基础上对甾醇骨架的其他修饰。本发明可用于甾醇19位高效羟化,获得系列甾醇羟化产物。本发明解决了甾体类化合物在19位羟化产物产率低、选择性差等问题,所用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底物普适性好,产率高,制备过程简单, 具有很高的工业应用价值。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CN 109852659 A 2019.06.07 C N 109852659 A

1.一种用于系列甾类化合物19位羟化的生物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甾类化合物和铁盐加入到含生物转化菌株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所述的生物转化菌株包含具有甾类化合物C -19位羟化功能的菌株以及含有甾类化合物C -19羟化基因的异源表达菌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系列甾类化合物19位羟化的生物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转化菌株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NBRC 6298或Aspergillus oryzae NSAR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系列甾类化合物19位羟化的生物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甾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通式I所示: 通式I中,R 1和/或R 2为烷基、取代烷基、硅基、酰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系列甾类化合物19位羟化的生物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甾类化合物为对通式I所示化合物的甾醇骨架做了修饰的化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系列甾类化合物19位羟化的生物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甾类化合物为17-乙酰基-可托多松。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系列甾类化合物19位羟化的生物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生物转化菌株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活化,活化后的菌株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3天,按照5-10%的接种量再转接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3天后加入甾类化合物和铁盐,继续培养直至转化率达到最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系列甾类化合物19位羟化的生物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养的条件为30℃、200rp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系列甾类化合物19位羟化的生物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铁盐包括硫酸亚铁铵、硫酸亚铁、氯化亚铁、硝酸亚铁、硫酸铁铵、硫酸铁、氯化铁、硝酸铁等。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系列甾类化合物19位羟化的生物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入铁盐后铁离子的终浓度为1-1.5mmol/L。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2CN 109852659 A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环境保护与生物技术

(生物科技行业)环境保护 与生物技术

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 壹、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经贸合作中的壹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忽视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目前环境状况十分严峻。近年来虽采取了大量控制措施,但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 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壹,从城市到乡村,我国的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贵阳、重庆、北京、兰州等五个城市位于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之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壹级标准的不足1%。全国范围的酸雨危害的程度和区域日益扩大。全国每年污水排放达360亿吨,仅10%的生活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得到处理,其中约有壹半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其他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我国的水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且呈进壹步恶化的趋势,136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属4类、5类和超过5类标准的高达76.8%;约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大淡水湖如滇池、太湖和巢湖等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加剧;壹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和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严重的生态破坏,加重了1998年的长江洪水灾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及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度发展的态势,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壹步加重,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自学导引】 一、三大类物质的代谢 1.糖类代谢 2.脂类代谢 3.蛋白质代谢 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是可以转化的 思考:家畜饲养富含糖类的饲料可以育肥,说明糖类可以转化为脂肪。 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思考: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为脂类,说明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3.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还相互制约着。 思考:三大类营养物质在人和动物体需要能量时,氧化分解供能的顺序是糖类、脂类、蛋白质。

三、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2.脂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思考导学】 1.猪的育肥阶段,增加富糖类的饲料,可在短时间内催肥长膘,为什么? 答案:在猪体内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 2.空腹喝牛奶,为什么营养价值会降低? 答案:空腹喝牛奶时,因人体急需能量,氨基酸会通过脱氨基作用被氧化分解放能。 3.用蛋白质饲养患人工糖尿病的狗,经检测随尿排出的葡萄糖会大大增加,为什么? 答案:蛋白质能够转变成葡萄糖。 4.偏食的人为什么会导致营养不良? 答案:因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偏食会导致人体内氨基酸的种类不齐全,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故会导致营养不良。 【学法指导】 1.掌握糖元的有关问题 糖元是由许许多多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它微溶于水,能通过氧化分解或酵解而迅速释放能量。糖元除由葡萄糖合成以外,其他单糖如果糖、半乳糖等也能合成。由单糖合成糖元的过程,就叫糖元的合成。糖元的合成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进行。糖元还可以由非糖物质如甘油、丙酮酸、乳酸、某些氨基酸转变而成。由非糖物质转变成糖元的过程,就叫糖元的异生作用。糖元的异生作用发生在肝脏中。上述两个过程可以图解如下: 糖元是一种可以迅速利用的贮能形式(脂肪虽然贮能最多,但不像糖元那样能被迅速利用)。 因此,糖元的合成和异生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当大量的食物经过消化,其中的葡萄糖被陆续吸收入血液以后,血糖含量会显著地增加。这时,肝脏可以把一部分葡萄糖转变成糖元,暂时贮存起来,使血糖浓度仍然维持在100 mg/dL的水平;当血糖浓度由于消耗而逐渐降低时,肝脏中的糖元又可以转变成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浓度还维持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技术实践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技术 实践

2010年高考生物试题各地高考试题分章汇总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 酶的研究和应用 (10江苏卷)25.右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剐溶化的海藻酸钠应迅速和活化的酵母菌混合制备混合液- B.图1中X溶液为溶液,其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 C.图2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培养液和酵母菌充分接触 D.图1中制备的凝胶珠用蒸馏水洗涤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了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操作过程。熔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和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合,A项错误;图1中氯化钙溶液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B项正确;图2中要进行搅拌以使培养液和细胞充分接触,C项正确;图1中制备的凝胶珠要以过洗涤再移到图2装置中,D项正确。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10新课标)37.【生物——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下列是和芳香油提取相关的问题,请回答: (1)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精油具有的性质。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是、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 (2)当蒸馏瓶中的水和原料量壹定时,蒸馏过程中,影响精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蒸馏时间和。当原料量等其他条件壹定时,提取量随蒸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 (3)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冷却,则精油提取量会,原因是。 (4)密封不严的瓶装玫瑰精油保存时最好存放在温度的地方,目的是。

(5)某植物花中精油的相对含量随花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提取精油时采摘花的最合适时间为天左右。 (6)从薄荷叶中提取薄荷油时(能、不能)采用从玫瑰花中提取玫瑰精油的方法,理由是。 【答案】⑴易挥发、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不是;玫瑰精油随水蒸气壹起蒸馏出来,所得到的是油水混合物;(2)蒸馏温度在壹定时间内提取量随蒸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壹定时间后提取量不再增加;(3)下降部分精油会随水蒸气挥发而流失;(4)较低减少挥发;(5)a;(6)能薄荷油和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相似 【解析】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压榨和萃取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而水蒸气蒸馏法是植物芳香油提取的常用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混合物又会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壹同蒸馏,所以次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评析】选修I没有考微生物的培养部分的内容,有点意外,也有点情理之中的事情,在和壹些老师交流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微生物部分上,而高考就是这样的让你抓不住,越是认为能考的,就越可能不考。精油的提取是我的老本行,大学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杜香馏液制取和利用,而对于学生来说,选修I的内容考的可不简单。 (10新课标)38.[生物——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请回答: (1)植物微型繁殖技术属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范畴。该技术能够保持品种的,繁殖种苗的速度。离体的叶肉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最终能够形成完整的植株,说明该叶肉细胞具有该植物的全部。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中的作用,是我省"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科技部的要求,现将我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及"十五"期间的发展思路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始建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和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逐步得到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4-1995年,这一阶段科技中介机构,主要是由各级政府的科技及有关部门根据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创办的,在隶属关系上,基本上是政府有关部门的直属单位,其性质大多为事业单位;或者是由高校及科研院所创办成立的科技中介与开发机构。完全独立于政府或有关单位之外,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科技中介机构很少。第二阶段为1996年以后,特别是1997年我国经济已走向买方市场之后,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市场及技术贸易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科技中介机构无论在体制上还是机制上都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中介服务的内容上也不能满足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期间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相继成立了一批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为主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科技开发实体,成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又一新生力量。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科技系统省市两级拥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86个;全省100多个有关高校和省、部属科研院所,为促进本单位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基本建立了相应的科技中介与开发机构;隶属于有关部门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科技开发实体,主要从事科技中介服务工作的机构,省、市两级约有近400个。同时,全省各级科技行政部门都建立了科技中介服务的管理机构,省里建立了常设技术市场,大部分市、县也都建立了比较固定的技术交易场所。全省基本形成了以科技系统及隶属有关部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与开发机构相互依托、相互配合为主体,以社会上独立法人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科技中介与服务机构为有益补充的科技中介机构的格局。在中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我省的中介机构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总体上得到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我省先后建立了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网和安徽省科技信息网,开展了百校百院网上交易活动,一些技术咨询、科技项目和人才信息等已能实现网上实时查询。服务范围已从最初的信息沟通,发展到以信息沟通为基础的项目对接,项目咨询与评估、产学研合作,科技人才的交流以及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对接等。与之相适应的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人员结构得到改善,其素质也有较大提高。同时,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使技术市场日趋活跃,技术贸易增长较快,"九五"期间技术交易额逐年上升,到2000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1亿元,是"九五"初期的近3倍。应该说,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省科技中介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为促进我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摘要:综述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农业生物技术的疫苗、工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及其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介绍了生物技术领域重点攻关课题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现状与趋势 1 前言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生物工程技术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生物技术、农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医药生物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疗等。当前,世界生物技术发展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正在促使生物产业成为世界经济中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1]。 现代生物技术以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以世界上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Gene-Tech的诞生(1976)年为纪元[2]。此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于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至此,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技术上的革命带动了现代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以及蛋白质工程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战略价值的现代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再生性,可以循环利用生物体为操作对象,在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方面有巨大的潜力,而且投资少、周期短、经济效益大,并且没有污染。他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项关键技术,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和能源方面已经取得并将取得更大进展,对促进社会经济诸领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2 全球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产值继续增长 2013年,全球生物工程药品市场规模为2705亿美元,2014年增长至3051亿美元。基于疾病诊断和治疗对重组技术、医药生物技术以及DNA测序技术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全球生物技术市场预计以%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0年全球

三大营养物质供能的关系

精品文档 三大营养物质供能的关系 在生物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三类物质的代谢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1.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可以转化 三者的关系如下图: (1)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①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 糖类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产生相应的非必需氨基酸,但由于糖类分解时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因而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 ②蛋白质可以转化成糖类。 蛋白质卍占丿二「八」「二二花4戈 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都可以转变成糖类。 (2)糖类代谢与脂肪代谢的关系 ①糖类转变成脂肪。 严甘曲一I 糖类[七谢的中间产物一宀脂肪 U脂肪酸」 ②脂肪转变成糖类。 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和脂肪酸能够转变成糖类。 (3)蛋白质代谢与脂肪代谢的关系 ①一般来说,动物体内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植物和微生物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 ②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途径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 2.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转化的条件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例如:只有在糖类供给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成脂肪。各种代谢之间的转化程度也是有明显差异的,例如: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 3.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除了转化外,还相互制约 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动物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糖类氧化供给的,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弓I起供能不足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给能量,保证机体的能量需要。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增加。而当大量摄入糖类和脂肪时, 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减少。 4. 我们从糖类、氨基酸能够转化成脂肪,脂肪、氨基酸也能够转化成糖类,可以看出各种物质代谢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说明人体内的物质代谢是一个完整的统一过程,它使体内的成分不断地进行

南京大学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

南字发[2005]73号 关于印发《南京大学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通知 各院系、各单位: 根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为加强我校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南京大学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南京大学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教师评价补充办法》、《南京大学技术创新基金管理条例》、《南京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补充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一:《南京大学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 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 附件二:《南京大学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教师评价补充 办法》 附件三:《南京大学技术创新基金管理条例》 附件四:《南京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补充办法》 二○○五年五月十日 主题词:技术创新印发通知 附件一: 南京大学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 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 为了加强南京大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建设,构建工程和应用技术研发基地,培养和造就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队伍,提高南京大学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1、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建设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要积极探索和明确南京大学发展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的理念和思路,要依托南京大学基础学科的优势和人文学科的影响,重点发展以优势基础学科作为依托的新兴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逐步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进一步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形成文、理、工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不断地提高南京大学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瞄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结合江苏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资源环境等应用研究领域形成各自特色和优势,重点支持和发展若干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工程和应用技术研发成果,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地方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3、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通过建立适合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工程和应用技术队伍建设和人才成长环境。积极探索适合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研究生成长的培养模式,不断地提高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注重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培育,以适应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通过整合资源,重点支持和建设若干工程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为承担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重大工程和应用技术研发项目提供条件支撑。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调整,不断地提高竞争和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和应用技术研发项目的能力。 二、落实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措施 4、调整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评价的政策导向。根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有关科技评价政策和精神,结合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律,明确评价原则和评价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建立一套适合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发展的评价制度,从根本上改善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氛围。 5、加快工程和应用技术研究领域研发基地的建设。根据南京大学工程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课件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本文综述了我国与国际生物产业的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我国与国外在生物产业上的优势和差距,并提出了针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引言】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生物产业的雏形在世界范围内已逐渐形成,各国都逐渐将发展生物产业放到重要地位。发展中国家更应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传统工业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已形成较大差距,而今天生物技术的发展却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产业发展稳步增长。目前,我国已拥有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200个,已获得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生物工程药物进入了创制阶段,建立了一系列关键平台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具备了大规模基因测序和生物芯片、生物信息的研究条件。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环保、轻化工等重要领域,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改善环境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已经达到200多亿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目前,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其中涉及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300多家,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人员已有2万人,每年还有约4600

名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加入这一行列。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和有一定竞争力的研究队伍。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已经与9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与150多个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与亚太地区各国在涉及农业,医药、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重点合作。二、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集中化程度低,没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产业。2000年实现产值200多亿元,相对于美国2000年的200多亿美元的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差距很大。全球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出现一批影响未来的重大技术:人类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蛋白芯片/组织芯片、基 因治疗与细胞治疗、反义核酸技术、单抗技术等对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生物技术产业格局从治病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产业过渡。③跨国公司平均R&D 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已超过10%,创新型重磅产品不断涌现,美国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2000年销售收人为24亿美元,净利达6亿多美元。④兼并重组愈演愈烈,大企业愈来愈大,协作型竞争已成为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主流;1998年以来,世界生物制药业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全球市场排名前五强中四席是重组的结果,二十强的市场集中度高达67.8%。⑤小型企业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在生物制药行业尤其明显。如Amgen公司、Genentech公司、Celera公司、Isis

科技成果转化 百科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一、概念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包括各类成果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加强,效率的增加等等。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包括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因此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终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来实现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从创造地转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或知识得到增加,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发展。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仅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

成果转化大多指这种类型的转化,所讲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就是指技术成果的应用数与技术成果总数的比。 二、转化途径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转化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也并非泾渭分明,经常是相互包含的。 2016年1月,媒体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先进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 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祝连庆表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政府、高校和研发机构,以及企业三方同时发力,唯有如此才能研发出更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科技成果,并进一步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1](一)直接转化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工程介绍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工程 介绍

生物工程 目录[隐藏] 生物工程 主要课程 开办院校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生物工程美国学校的排名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工程专业 生物工程 主要课程 开办院校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生物工程美国学校的排名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工程专业 [编辑本段] 生物工程 (bioengineering;bion) 生物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壹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90年代诞生了基于系统论的生物工程,即系统生物工程的概念。

所谓生物工程,壹般认为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自觉地操纵遗传物质,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内创造出具有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再通过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对这类“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壹门新兴技术。1994年曾邦哲提出系统生物工程(中科院ZengBJ)的概念,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开发细胞计算机、生物反应器和生物能源技术等)成为了21世纪的前沿技术。? 生物工程包括五大工程,即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在这五大领域中,前俩者作用是将常规菌(或动植物细胞株)作为特定遗传物质受体,使它们获得外来基因,成为能表达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后三者的作用则是这壹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新物种创造良好的生长和繁殖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为人们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物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等。它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美好的前景。 [编辑本段] 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生化工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