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

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

编稿:程彦芳审稿:王娜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

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

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

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

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在

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

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

“,,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

之爪牙,强之筋骨)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

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课程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第一课时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教案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赵明珍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考纲要求的文言句式。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去。 教学难点: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的语法归位 学法引领 1.思想方法:从典型例句中归纳句式翻译特点、方法,运用到语句翻译中。 2.关键指点:宾语前置句的语言标志

教具使用: 多媒体PPT课件 学程引领 学程一、导入 从初中学习文言文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文言句式,进入高中后,文言句式更是我们的学习重点和重要考查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有针对性的展开这方面的复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学程二、回顾文言句式的分类 问题1:常见文言句式有哪几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倒的读音强调:dào,好多同学习惯读第三声,应改正过来) 问题2:什么是倒装句?(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情况的句子。倒装句是相对于顺装句而言的)) 问题3:句子的结构成分有哪些? 主干成分:主语+ 谓语+ 宾语 修饰成分:定语+ 状语+ 补语 问题4:顺装句中的语法顺序一般是怎样安排的呢?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如果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叫它们是倒装句。 倒装句的分类:

宾语前置 倒装句:定语后置(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大家要记住倒装句的这个语法公式,这对以后我们学习倒装句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弄清它的分类及前置规律 学程之三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特点(学生先自主练习并尝试总结规 ①大王来何操?操何 ②沛公安在?在安 ③客何为而来? 为何 总结分析句子的特点: 1、格式:主十宾(疑问代词)+动? ①是疑问句; 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总结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奚、曷、焉、盍”等。)练一练(小试身手): 2、必须具备的条件

高中教材状语后置句汇总

高中教材状语后置例题总汇 编题:;班级:姓名: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3、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4、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6、秦王购之金千斤《荆轲刺秦王》 7、秦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 8、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刺秦王》 9、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10、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1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13、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 14、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15、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16、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1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赤壁赋》 18、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1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0、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2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22、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5、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贾谊》26、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贾谊》 27、生乎吾前《师说》 28、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9、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0、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31、学于余《师说》 32、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3、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34、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35、设九宾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36、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37、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38、为降虏于蛮夷《苏武传》 39、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苏武传》 40、虽才高于世《张衡传》 41、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 42、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 43、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 44、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 45、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滕王阁序》 46、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47、项王起,饮帐中《项羽之死》 48、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项羽之死》 49、徒步往来山中《方山子传》 50、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定语 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主要有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在汉语中,中心语与定语二者之间有的需要用结构助词“的”,有的不需要,有的可要可不要。“的”是定语的标志。 1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

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

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语法: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教师版)

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主 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例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论语》子曰:“未知思也,夫何远之有”翻译: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啊,又谈什么遥远呢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奚”、“安”“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又如:《鸿门宴》:“沛公安在” 这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如果记熟了可以当成固定结构来掌握,比如《论语》中有很多恰当的例子。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分析:这句话有两个特殊句式,一是宾语前置,何有=有何;二是状语后置,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哉。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介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固定结构:“是以”就是“以是”,翻译成“因此”。 “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是以”是宾语前置,“是”是代词,是“这、这个原因”等之义;“以”是介词,是“因、由于”等之义,“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构成介宾前置,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例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定语后置的几种形式

定语后置的几种形式 王长来 文言文的学习中,除了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外,还应该重点掌握文言句式的基本特点,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的特点,但教科书和一些参考资料对于定语后置句式的特点及规律的介绍过于简略,而这种句式出现的频率很高,学生的理解也较困难。因此,本人对自己使用教材(发达地区版)课文中出现的定语后置形式的句子作一些疏通归类,列于下文,以供复习参考。 1、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祭妹文》)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 2、中心词+定语+者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赤壁之战》)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史记》) 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黄生借书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荆轲刺秦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麾下壮士骑从者。(《垓下之围》) 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梦溪笔谈?透光镜》)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战国策?燕策》) 3、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为学》)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冯婉贞》) 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送薛存义序》) 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韩非子?内储说上》) 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新序》)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与妻书》)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中心词+有……者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孟子?离娄下》)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主要有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于是召集谢庄中精通武术的少年,动员他们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bi)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高之庙堂”,“处僻远之江湖”;译:在朝廷上做官就为拚命百姓忧虑;不再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

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古汉语中,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由介词“于”“以”等构成的介宾短语经常放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的后面。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

宾语前置句(讲)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是一种的特殊语序现象。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一般的语序,在总体 上古今是一致的。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 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首先,对代词做个简单的分类: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卬;第二人称——汝、乃、尔、而;第三人称——借用指示代词“其、之、彼”来表示。 2. 指示代词:是、此、之、斯、或、莫 3.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奚、安 4. 己身代词:己、自、身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要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第二,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 1.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2.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3.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4.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5.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经〃葛藟》) 如果代词作动词宾语,动词前有能愿动词“肯、得、能、敢”或副词时,这个代词要前置于能愿动词(或副词)和动词前。 1.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养活)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2. 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韩非子〃难三》) 莫之得闻——莫得闻之(没有人能知道它) 3.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4.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诗〃墉风〃蝃蝀》) 5.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注意: 1.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前置。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②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年》) 2. 先秦时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不是很严格,也有很多不前置的例子。 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了解我的人,说我的心忧伤;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什么要求) ②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情却不告诉我,一定不会成功) 3. 秦代以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普遍后置。 ①摄皇帝当为真,即不信我,此亭中当有新井。(《汉书〃王莽传》)(摄皇帝,代理皇帝,指王莽) ②汉果不击我矣。(《汉书〃赵充国传》)(羌族首领说:汉军果然不攻打我们了)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 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之……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之马)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铿然有之声石) 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 例,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8、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千斤金、万家邑)谓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一书中提出,为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实”字或“之”字复指。如:“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韩生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韩生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 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原来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核舟的)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

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辨析学案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沛公安在?(《鸿门宴》)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奚适”即“适奚” ——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 ——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 ——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 ——放(运)到哪里。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7)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 (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弈秋》) (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三、借助“是”或“之”构成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例如: (10)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11)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1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惟……是……”“惟……之……”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惟”是“只”“只是”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例句(10)的意思是“只有依靠兄嫂”;例句(11)也可以看成“惟弈秋是听”,即只听弈秋的。例句(12)的“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这里的“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中,如果宾语本身是代词,通常用“之”来辅助构成“此之谓”“我之谓”等格式,并且形成了一种固定句式,翻译成“说的就是……”。例如: (13)“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秋水(节选)》) (1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也留存于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命是从”等。

宾语前置句:最新版(教师版)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 一.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的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版块。 二.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何陋之有”中的“何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格式一:主语 + 宾语 + 动词? 例: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安;现代汉语语序:沛公在安?译文:沛公在哪里? ②格式二:主语 + 宾语 + 介词 + 动词?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疑问代词:谁;现代汉语语序:微斯人,吾与谁归?;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回去呢? 针对性训练: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疑问代词:何;现代汉语语序:大王来操何;译文: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②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疑问代词:安;现代汉语语序:安所见信义乎?;译文:哪里能表现出信义呢? ③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疑问代词:何;现代汉语语序:以何知之;译文:.以:凭借凭借什麽知道?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疑问代词:何;现代汉语语序:不然,籍以何至此?;译文: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气到这种程度呢?。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有“不、未、无、弗、毋、莫”等,常见作宾语的代词,如“余、吾、尔、自、之、是”等。 格式:主语 + 否定词 + 宾语 + 动词 古之人不余欺也 否定词:不;否定句中的宾语:余;现代汉语语序:古之人不欺余也。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针对性训练: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否定词:未;否定句中的宾语:之;现代汉语语序:未有之也。 译文:没有过这样的事。 ②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否定词:莫;否定句中的宾语:之;现代汉语语序: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译文: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这样的能人,但当时的人都不同意这种说法。 ③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王羲之传》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学情分析】 高三(3)班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6人。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较好,上课听讲专心,作业质量可以,整体水平统一。但对于基础知识,普遍掌握的不够扎实,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分析能力却欠缺。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句句式及其用法,归纳规律。 2.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宾语前置句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归纳积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读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查形式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B) “不同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放在翻译题中进行。文言句式往往隐含在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通过翻译和断句的命题方式进行考查。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查形式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B) “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放在翻译题中进行。文言句式往往隐含在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通过翻译和断句的命题方式进行考查。 二、高考真题 (2015年高考新课标I)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三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问题: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解析】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重点理解文中关键性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翻译时需要注意句子的关键点: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吾”作宾语,宾语前置,要翻译成“不索吾”;还有“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答案】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成功。 三、合作交流 1、现代汉语语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可以说,在现代汉语中,主谓宾,是主干,而在文言文中,宾语放在谓语前面,就属于宾语前置句。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2、宾语前置句

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常见的疑问代词分类: (1)解释为“谁”:谁、孰 其谁能讥之乎? 孰谓汝多知乎? 孰与:xx和xx相比,哪一个…….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解释为“哪里”:安、焉、奚、恶 沛公安在?《鸿门宴》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路恶在?《战国策·赵策三》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3)解释为“什么”:何、恶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4)何以: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凭什么)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有什么)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怎么) (5)是以、奚以: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未、无、莫、毋、弗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劝学》 何陋之有?《陋室铭》刘禹锡 唯命是听 唯利是图 唯马首是瞻《冯婉贞》 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四、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的部分并调整语序。 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3.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3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应为“信自”4、《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例句: 5、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7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8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9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1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11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例句: 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5、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 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是”为“以”的宾语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东向”“南向”应理解为“面向东”“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3、幸诸公数相匡救“相”作“匡救”的宾语(求谏)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

语文古文定语后置判断

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一般放于动词之后,而放在动词之前的谓之宾语前置,这是古文中常有的。 例如 括号中为正常语序 忌不自信(忌不自信):自做宾语,译为忌不相信自己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之做宾语,指代不王者。译为但是不称王的人,还没有啊。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余做宾语。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不知吾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吾前置,译为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东望愁泣,若不胜自。)自前置译为。(这时她)望着东方,又掉下泪来,难过极了。 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大王爱女于野牧羊,所(不忍视。)牧羊前置译为大王的爱女在野外牧羊,叫人看了十分难受。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以是后世无传焉,臣未闻之也。)是译为这前置之做宾语前置,代指前文提到的事译为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之指代保民而王的做法,做宾语译为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而良人未之知也。(而良人未知之也。)之代指前文所说的情况,做宾语译为但是他们的丈夫不知道这情况。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条件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举例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简介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举例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

宾语前置句式特点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与掌握宾语前置句句式与用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 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学会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一、分清概念 1、什么叫宾语? 【现代汉语】 我看书 我为人民服务 析:动词是看,书是看的宾语 为是介词,人民作为的宾语 小结:根据这两例,现代汉语的宾语的位置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 2、什么叫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把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前面,叫宾语前置。二、规律探究 探究问题: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微斯人,我谁与归? ②宋何罪之有? ③问:“何以战? 小组合作:出示几句文言句式 小组讨论句都是什么句式,有何相同点,派代表回答 总结规律: 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要求同上) ①忌不自信。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规律2: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句总结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特殊句式。如何准确地区分这两种特殊句式,对恰当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看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的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定语“可使报秦”放在了宾语“人”之后;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中,定语“铿然有声” 放在了宾语“石”之后; 3、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定语“能不易其志”放在了宾语“缙绅”之后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宾语“爪牙”和“筋骨”之后 5、中心词+数量词 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中,数量词定语“一双”置于了中心词“玉斗”之后。 看其是否为定语后置,可依据语法分析和其特殊标志(按类型特点)进行分析辨别。 再看状语后置(多为介词结构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谓语动词“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中,“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中 “乎”一般翻译成“在”如“相与枕籍乎舟中”《赤壁赋》“乎舟中相与枕籍”,“生乎吾前”《师说》“乎吾前生” 总之,区分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现象,除了注意其本身的特点外,要注意抓中心词,并看词性。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一般是名词或代词,且处于修饰语的前面;而状语后置是由介词“以”、“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处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为此,抓特点,看规律,辨类型,就能恰当地区分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了。 (定语美丽的花越过白茫茫的江面状语在赤壁下面游玩风猛烈地吹) 【跟踪练习】分辨下面文言句式的类型。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马之千里者。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之形。 8.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参考答案】1—5是定语后置,6—8是状语后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