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期末复习

生理学期末复习
生理学期末复习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3.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4.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少方向变化的过程。

5.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位:阈下刺激也可以引起膜的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只能作电紧张性扩布。

7.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8.继发性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转运时,能量菲直接来自ATP的分解,是来自膜两侧[Na+]差,而[Na+]差是Na+—K+系分解ATP释放能量建立的。

二、问答:

1.神经细胞的Rp和AP的产生机制:

Rp产生机制:

AP产生机制:

2.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相对不应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期间。

超常期: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低常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3.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4.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5.骨骼肌收缩机制:

1.兴奋-收缩耦联——在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2.肌丝滑行;

三个步骤:

①肌膜电兴奋的传导:肌膜AP→横管系统→肌细胞深处→三联管和肌节附近。

②终池膜钙通道激活

③终池内的Ca2+ 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6.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1、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内各种超微结构的功能及细胞内各种物质特殊化学变化的过程;

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种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规律及影响因素;

3、整体水平的研究:研究完整机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完整机体与内环境之间的平衡或相互作用。

7.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急性实验法:

(1)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组织器官离开机体进行实验

(2)活体解剖法:组织器官仍在机体内进行实验

结果:试验完成后动物不能存活

优点:实验条件简单,直接容易分析

缺点:离开正常机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器官在体内存在相互联系,当脱离正常的生活环境时一些规律不能正确的反映出来)

2、慢性实验法:

结果:试验后动物可继续生存。如条件反射实验

优点:研究对象出于生活状态,便于长时间重复实验,其结果更符合正常生理活动规律

缺点:实验条件复杂,应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肌紧张: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

3.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4.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二、问答:

1.深、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2.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组成、功能、特点比较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组成: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组成。

特点: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功能:①引起特定的感觉;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组成: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组成。特点:弥散的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

3.第一感觉区的投射特点各是什么?

第一感觉区:(1)左右交叉:(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

(2)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直立外);

(3)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

4.小脑对运动的调节功能

(1)古小脑=前庭小脑: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

(2)旧小脑=脊髓小脑: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

(3)新小脑=皮层小脑:与精巧运动的协调、熟练有关。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完整性: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

功能的完整性:如应用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障碍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5)不衰减性

6.牵张反射的类型:

(1)腱发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特点:单突触反射,反射时短(0.7ms)。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

(2)肌紧张:指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特点:多突触反射;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的轻微的收缩状态。意义: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姿势,是一切躯体运动的基础。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2.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3.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射血分数为55-65%。

4.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的血浆渗透压成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所形成的血浆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6.窦性心律:由窦房结起搏而形成的心脏节律。

二、问答:

⒈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的生理特性?

(1)自律细胞:包括特殊传导系统的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无收缩性。

(2)非自律细胞:包括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无自律性

⒉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传导性。

(2)传导性:

⒊房室延搁的意义。

(1)保证先房后室的收缩顺序,使血流方向由房→室

(2)有利于心室的休息

4.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

(1)正常值:收缩压——90~130mmHg;舒张压——60~90mmHg;脉压——30~40mmHg (2)原理:

5.心动周期的意义

(1)舒张期 > 收缩期, 使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2)先房后室,保证血流方向由房→室。

6.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不应期: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脏的兴奋和收缩。

①绝对不应期: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引起任何去极化。

②局部反应期:给足够强度的刺激,肌膜产生局部的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发生动作电位。

(2)相对不应期:给予阈刺激,心肌不能产生新的Ap,但用阈上刺激可产生新的Ap。

(3)超常期:给予阈下刺激便可引起兴奋。

7.说明组织液的生成,有效滤过压的动力、阻力

(1)生成:组织液在动脉端生成,90%在静脉端重吸收入血,10%入淋巴管。

(2)有效滤过压=动力-阻力

动力=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阻力=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回流(静脉端)

8.人体动脉血压是如何保持稳定的?

正常人的血压是相当稳定的,当各种原因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时,能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将血压恢复正常。

在心脏发出的主动脉弓上,以及人颈部两侧的颈内动脉的起始处,有两个重要而灵敏的监测动脉血压的装置——压力感受器,当某种原因使血压突然升高时,由于回到心脏的血量或循环血量增加,使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上述压力感受器就受到刺激,便反射性引起心跳减慢、减弱,血管舒张,使血压回降至正常;相反,当血压突然降低时,由于回到心脏的血量或循环血量减少,使血压下降,此时压力感受器受刺激减少,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跳加快、加强,血管收缩,使血压回升。

正常血压的维持还有体液调节机制参与。例如,当细胞外液量和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时,肾脏排水、排钠量增加,使细胞外液量和血压恢复到正常;当细胞外液量和血量减少时,肾脏排钠、排水减少,有助于细胞外液量和血压的恢复。

9.心脏压力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有何意义?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意义:主要对突然变化的血压(如体位变化、意外刺激等)进行快速的负反馈调节,使血压保持稳定,不发生过分波动。但在血压的长期调节中不起重要作用。由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位于心、脑血液供应的起始处,故对保障重要器官的血供有重要意义。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意义:在体内主要是调节呼吸运动,在平时对心血管活动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但是在低氧、窒息、酸中毒时发挥作用。

10.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都由肾上腺髓质分泌,E约占80%,NE约占20%。交感N节后纤维分泌少量的NE。

②正常——少量分泌;运动、情绪紧张分泌↑。

(2)不同点:

11.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②作用于神经系统,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活动加强,引起渴觉,导致饮水;使血管升压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加;

③刺激肾上腺合成和释放醛固酮;

④促进肾脏近端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和人球小动脉收缩。

12.心脏泵血过程中个阶段的血流方向、压力变化及瓣膜状态。

时程房室瓣压力及血流半月瓣

心房收缩期开心房血液少量流向心室,心房↑>心室<主A↓关

等容收缩期关心房↓<心室↑<主A↓关

快速射血期关心室血液大量流向主A,心房<心室↑↑>主A 开

慢速射血期关心室血液少量流向主A,心房<心室↑>主A↑开

等容舒张期关心房<心室↓<主A↓关

快速充盈期开心房血液大量流向心室,心房>心室↓↓<主A 关

慢速充盈期开心房血液少量流向心室,心房>心室<主A 关

第五章呼吸系统

一、名词解释:

1.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400-500毫升。

3..通气血流比: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在安静时为0.84。

4.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5.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

二、问答:

⒈了解呼吸过程

呼吸过程有三个环节:外呼吸、血液运输(O2—组织—CO2—肺)、内呼吸。

⒉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时呼吸肌的变化

(1)吸气运动:吸气肌收,主动过程。膈肌收→上下径↑肋间外肌收→前后、左右径↑

(2)呼气运动:平静呼气:吸气肌舒张,无呼气肌收。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气:吸气肌舒张,呼气肌收缩。呼、吸气均主动。

⒊胸膜腔内浆液的作用及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生理意义?

(1)浆液作用:①润滑——减少呼吸运动的摩擦;

②吸附——使肺与胸廓紧密相连,随胸廓运动。

(2)负压形成原因: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末或呼气末:胸内压=0-肺回缩力 = -肺回缩力

(3)意义:①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

②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4..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1)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量小,溶解量与分压成正比。约占氧运输的1.5%。

(2)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量大,主要的运输方式。约占氧运输的98.5%。

5..氧离曲线的特征及生理意义

1.上段:PO28.0~13.3kPa(80~100mmHg)坡度较平坦。

表明:PO2变化大时,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

2.中段:PO28.0~5.3kPa(40~80mmHg)坡度较陡。

表明: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血氧饱和度下降显著。

意义:维持正常时组织的氧供。

3.下段:PO25.3~2.0kPa(15~40mmHg)坡度更陡。

表明: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

意义:维持活动时组织的氧供。

6.呼吸中枢及呼吸调节

1)呼吸中枢:指(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

2)呼吸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化学调节。

(1)神经调节:①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指肺扩张或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包括肺扩张、肺缩

小反射。

②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当吸气阻力升高时→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频率↑→α

和γN元同步兴奋→反射性增强吸气肌收缩力,以克服阻力保证肺通

气量。

(2)化学调节:

①外周化学感受器:

②中枢化学感受器:

③CO2、H+和低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7.为什么用生理盐水扩张肺阻力较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因为充生理盐水时,液—气界面消失,因而没有表面张力的作用,起作用的只有肺组织自身的弹性成分所产生的弹性阻力。

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的作用是:

(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吸气阻力

(2)减少肺泡内液的生成→放肺水肿的发生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一、名词解释:

1.容受性舒张:进食时反射性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防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

2.蠕动:空腔器官平滑肌前舒张、后收缩,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3.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缓慢而持续的收缩。

二、问答题:

⒈胃内有几种细胞?各有何功能?

(1)泌酸细胞:

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物质;

(2)非泌酸细胞:

主细胞:分泌蛋白酶原;

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保护粘液;

此外,非泌酸细胞还负责形成HCO3-屏障

⒉胃液的成分、作用与胃酸分泌机制。

(1)胃液的成分和作用:①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酸性环境;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有益Ca2+和Fe2+的吸收。②胃蛋白酶原:被激活为胃蛋白酶后,可水解蛋白质为媞和胨。③粘液: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④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他在回肠的吸收。(2)胃酸分泌机制:壁细胞分泌H+的过程必然是逆浓差的主动转运过程。H+来源于壁细胞内物质氧化代谢所产生的水、H2O解离成OH-和H+。H+借存在于细胞内小管。膜上的H+泵的作用,主动转运入小管内,合成HCl所需要的Cl-来自血浆,它一部份是顺着浓度差弥散入壁细胞内,一部份则借载体转运。当Cl-进入壁细胞后,则依靠细胞内小管膜上的Cl-泵,主动转运入小管内。H+和Cl-在细胞内小管中形成HCl,然后进入腺腔。壁细胞在分泌盐酸过程中所需能量来自ATP。

⒊正常时胃为什么不会消化它自己?

因为胃具有自身保护系统:

(1)胃粘液-HCO3-屏障:

组成: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糖蛋白;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作用: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中和胃酸,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

(2)胃粘膜屏障:

组成: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邻近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所构成的一道致密结缔组织样的脂蛋白层。

作用: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过, 防H+向内扩散、防Na+向外扩散。

(3)胃壁细胞的保护作用:

①直接细胞保护作用:指胃粘膜上皮细胞合成某些内源性物质(如PG等),从而抵抗强酸、强碱、胃蛋白酶等有害因素损伤的保护作用;

②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指胃粘膜上皮细胞因经常性的弱刺激(食物、胃酸、胃蛋白酶、反流的胆汁等)而不断合成内源性物质,从而抵抗有害因素损伤的保护作用。

⒋胰液、胆汁的成分和作用各是什么?

(1)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成分:①水和碳酸氢盐;②各种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作用:①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提供酶的最适环境;

②淀粉→麦芽糖、葡萄糖,或者与辅脂酶协同,脂肪→脂肪酸、甘油。

(2)胆汁:

成分(无消化酶):①H2O;②无机盐;③有机物: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

作用:①促进脂肪消化;②促进脂肪吸收;③促进脂溶性VitA、D、E、K的吸收。

(1)分节运动:

特点: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食物到达小肠后进行的分节分段的运动,空腹时几乎不存在。

作用:①利消化: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②利吸收:食糜与肠壁充分接触;③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2)小肠蠕动:

特点:小肠近端的蠕动速度>远端,运动一直存在。

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推进到下一节段。

特殊方式——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小肠始端→末端、甚至到大肠。

6.为什么说小肠是最重要的吸收部位?

(1)食物经过胃和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小时,提供了充分吸收时间;

(3)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人的小肠长约4m,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这就使小肠具有广大的吸收面积。

(4)绒毛内部有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网等组织。平滑肌纤维的舒张和收缩可使绒毛作伸缩运动和摆动,绒毛运动可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7.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①舒缩迟缓;②富于伸展性;③具有紧张性;④自动节律性低且不规则;

⑤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某些理化刺激敏感。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①静息电位:平滑肌RP低(-50~-60mV),不稳定;

②慢波电位:消化道平滑肌在RP的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或基本电节律;

③动作电位: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引起平滑肌收缩。每个慢波电位上的AP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和张力就越大。

8.消化期胃液分泌分为那几个时期,各有何特点

1、头期:特点是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胃蛋白酶量)都很高;分泌量与食欲、精神因素有关。

2、胃期:特点是分泌量和酸度很高;消化力(胃蛋白酶量)<头期。

3、肠期:特点是分泌量、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低。

9.胃、小肠及大肠各有何运动形式。

1、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缓慢而持续的收缩。

容受性舒张:进食时反射性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

蠕动: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频率每分钟3次,约一分钟左右到达幽门。

2、小常运动的形式:

紧张性收缩: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

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空腹时几乎不存在。

蠕动:小肠近端的蠕动速度>远端

3、大肠的运动形式:

混合运动——袋状往返运动

推动运动——蠕动和集团蠕动

大肠运动频率较慢,与吸收水分储存粪便有关

第八章泌尿生理

一、名词解释:

2.滤过屏障: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成分滤入肾小囊腔必须经过有孔内皮、血管球基膜和裂孔膜,这三层结构合称为滤过屏障。

二、问答:

1.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1)血液分布不匀:皮质94%,外髓5%,内髓<1%;

(2)压力高低不同: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3)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流量≈心输出量1/5~1/4;有自身调节。

2.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和多尿症状?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管腔膜上的葡萄糖与Na+依赖载体的同向偶联转运入细胞内。它具有一定的限度,一般控制在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丧失,不能对体内的葡萄糖含量进行调节,体内血糖很高。因此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滤过的原尿中也有很高的糖分,原尿中的这些糖分已经超过的肾小管重吸收的限度,因此终尿中就会有尿糖出现。

糖尿病患者因为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血浆的渗透压低,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就会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的水分吸收会减少,尿量就会增加,因此就会多尿。

3.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

4.正常成年人一次迅速大量的饮用清水、生理盐水 1000mL后,血浆渗透浓度及尿量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1)一次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加的现象称水利尿。

其原因是: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ADH(抗利尿激素)释放明显↓→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同时因血容量↑→GFR↑→尿量↑。

(2)而饮等量的生理盐水后,因仅改变血容量,对ADH释放抑制程度轻,故尿量不会出现饮清水后的水利尿现象→尿量↑。

5.正常成年人快速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00mL后,尿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6.因呕吐、腹泻引起机体大失水时,对尿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第5、6题答案:

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可引起机体失水多于溶质散失,使体液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刺激血管升压素的分泌,通过对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重吸收,是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7.简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生理作用: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可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

分泌的调节:血容量减少→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紧张素III增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增加;血K+增加或血Na+减少→作用于肾上腺球状带→醛固酮增加

8.正常成年人静脉注射50g/100mL的葡萄糖50mL后,尿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50g/100mL的葡萄糖属于高浓度溶液,注射高浓度溶液尿量会增多。因为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而且很有可能使血浆的葡萄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值,肾小管不能完全重吸收,过多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这当然要带走大量的水分,尿量就会增多。

9.在近球小管葡萄糖是如何被重吸收的?其特点是什么?

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所以是耗能的。葡萄糖的吸收①全部吸收,限于近端小管前段;②伴随Na+的吸收而继发主动吸收,两者共用同向转运体且相互影响;③吸收有一定限量。

10.掌握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的机理

渗透性利尿:小管腔内溶质↑→小管液中的渗透压↑→水的重吸收↓→尿多(同时使Na+在膜内外浓度差下降,使Na+重吸收↓)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此现象称水利尿。

第九章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视敏度:指人眼分辨精细程度的能力。

2.色盲:指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缺乏分辨能力。

3.色弱: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

4.视野:指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二、问答:

1.简述晶状体调节过程:

2.瞳孔调节包括哪两个反射

瞳孔近反射: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调节外,还是反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孩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小瞳孔扩大,成为瞳孔对光反射。其具有双侧效应,既不仅光照侧瞳孔缩小,而且对侧瞳孔也缩小。

3.眼的折光系统?光线到达视网膜经过四个界面?经过哪个界面折射最强?

折光系统成像的光学原理:光线由一媒介进入另一媒介时,若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就会发生折射。

影响折射的因素包括:介质的折射率差,差值大→折射强,差值小→折射弱

光线到达视网膜经过四个界面:空气—角膜界面(最强),角膜—房水界面,房水—晶状体界面,晶状体—玻璃体界面

4.眼的调节包括哪些调节

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的调节、瞳孔调节和眼球会聚。

晶状体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眼球会聚:当双眼凝视一个向前移动的物体时,两眼球同时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它也是一种反射活动,其反射途径与晶状体调节反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

(1)晶状体调节:视近物→物像落在视网膜后→视物模糊→中枢→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后凸→折光能力↑→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2)瞳孔调节: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mm之间,包括瞳孔近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

第十一章内分泌

一、名词解释:

1.应急反应:外界刺激(恐惧、惊吓、寒冷等)→S交感神经→S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应急反应。

2.应激反应:机体受到有害刺激(如感染、中毒、创伤、失血、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惊恐等)时,而产生的抵抗反应。

3.内分泌:指内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4.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特殊的高效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二、问答:

1.下丘脑、腺垂体分泌哪些激素?

1)生长素 2)催乳素 3)促黑激素 4)促甲状腺素

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6)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2.神经垂体分泌哪些激素?各有何作用?

1)催产素(OXT):

(1)对乳腺作用:使乳腺泡和导管肌上皮收缩,乳汁排出。维持乳腺泌乳,不致萎缩。

(2)对子宫作用:对妊娠子宫有强烈收缩作用,对非孕子宫的收缩作用小,利于精子运行。

2)抗利尿激素(ADH):

(1)抗利尿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缩血管作用:ADH大剂量时,升高血压,又称为血管升压素。

3.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4.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机能过高或过低可出现哪些异常?

5.胰岛素的作用有哪些?

(1)促进糖利用,降低血糖;

(2)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3)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4)促进机体生长(需与GH共同作用时效果才明显)。

6.简述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的原因。

7.生长素、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

1)生长素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主要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但对脑的生长发育无影响。

(2)调节代谢:①蛋白质:合成>分解;

②脂肪:GH能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氧化,减少组织的脂肪量;

③糖:GH生理量:刺激胰岛素分泌→加强糖利用。

2)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

促进肝糖原异生

抑制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血糖↑

分泌↑→

类固醇性糖尿

蛋白质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

(特别肌肉蛋白质)

抑制蛋白质合成

血AA-↑

分泌↑→

生长停滞

骨质疏松

创口难愈

脂肪正常剂量:促进脂肪的分解

大剂量:动员脂肪重新分布

酮体↑

分泌↑→

向心性肥胖

(2)应激反应的作用:增加应激反应的能力。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1、简述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及病理(解剖)学的异同点。 病理生理学和生理学都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但前者研究的是患病的机体(包括患病的人及动物),后者研究的则是正常的机体(正常的人和动物)。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虽然研究的对象都是患病的机体,但后者主要侧重形态学的变化,而前者则更侧重于机能和代谢的改变。 2、试举例说明何谓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是指两种以上疾病所共有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例如,炎症可以发生在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但只要是炎症,尤其是急性炎症,都可发生渗出、增生、变质的病理变化,局部有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的表现,全身的症状常有发热、WBC 数目增加、血沉加快等。所以说,炎症就是一种典型的基本病理过程。 3、如何正确理解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病因与机体的相互斗争而产生 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有规律的病理过程。 应抓住下列四点理解疾病的概念:1)凡是疾病都具有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2)自稳调节紊乱是疾病发病的基础;3)疾病过程中引起机体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临床上表现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主要是劳动能力)的异常(包括损伤与抗损伤);4)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 4、简述疾病和病理过程的相互关系。 疾病和病理过程的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同一病理过程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可包含几种不同的病理过程。 5、何谓疾病的病因和诱因?病因、诱因和条件三者的关系如何? 某个有害的因素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时间会产生某个 特定的疾病,这个有害因素就称为该疾病的病因。 诱因是指在病因存在下具有促进疾病更早发生、病情更严重的因素。仅有诱因不会发生疾病。 疾病的原因是引起某一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它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性的、特异性的因素。疾病的条件是指能够影响(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其中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诱因。诱因属于条件的范畴。 6、机体死亡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简述其判定标准 机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大脑包括小恼、脑干在内作为一个整体功能永久性丧失。其判定标准有: ⑴不可逆性昏迷和大脑无反应状态 ⑵自主呼吸停止 ⑶瞳孔散大 ⑷颅神经反射消失 ⑸脑电消失 ⑹脑血循环完全停止。 7、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有哪些? 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 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 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8、试述机体大出血后体内变化的因果转化规律。 大出血—→心输出量↓、血压↓—→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乳酸大量堆积—→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心输出量↓↓、血压↓↓…….这就是大出血后体内变化的因果转化规律。 9、举例说明机体遭受创伤后,出现的哪些表现属于损伤性变化?哪些属于抗损伤反应? 创伤引起的组织破坏、血管破裂、出血、组织缺氧等都属于损伤性反应;而动脉血压下降和疼痛所引起的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及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保证心脑血氧供应及减少出血,属抗损伤反应。 10、举例说明局部与整体的辨证统一规律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同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实际上,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例如肺结核病,病变主要在肺,但一般都会出现发热、盗汗、消瘦、心慌、乏力及血沉加快等全身反应;另一方面,肺结核病也受全身状态的影响,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肺部病变可以局限化甚至痊愈;抵抗力降低时,肺部病变可以发展,甚至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结核病灶如肾结核等。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对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1、为什么早期或轻症的高渗性脱水病人不易发生休克? 高渗性脱水病人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以下三个代偿机制使细胞外液得到补充而不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和休克。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植物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2、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3、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吸附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4、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从体内散失到大气 的过程。 5、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6、小孔扩散规律:当水分子从大面积上蒸发时,其蒸发速率与蒸发面积 成正比。但通过气孔表面扩散的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 7、必需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8、单盐毒害:任何植物,假若培养在某一单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 常状态,最后死亡。 9、平衡溶液:植物只有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的溶液中才能正常生长 发育,这种溶液叫平衡溶液。 10、生理酸性盐:植物对各种矿质元素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若供给(NH4)2SO4,植物对其阳离子的吸收大于阴离子,在吸收NH4的同时,根细胞会向外释放氢离子,使PH下降。 11、生理碱性盐:供给NANO3时,植物吸收,NO3-而环境中会积累,NA+,同时也会积累OH-或HCO3-,从而使介质PH升高。

1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能,同化CO2 和H2O,合成有机化合物质,并释放O2的过程。 13、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无机磷酸和ADP 合成ATP的过程。 14、光补偿点:随着光强的增加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CO2 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表现光合速率为0。 15、co2补偿点:随着CO2的浓度增加,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16、光能利用率: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17、集流运输速率:是指单位截面积筛分子在单位时间内运输物质的量,常用g/或 g/表示。 18、代谢源与代谢库:是产生和提供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是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 19、呼吸作用:是指一切生活在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为简单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0:、有氧呼吸:是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1、呼吸速率:每消耗1G葡萄糖可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克数。 22、呼吸商: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CO2的量与吸收O2的量的比率。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期末考试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10×2分=20分) 1、光饱和点 2、植物激素 3、衰老 4、乙烯的“三重反应” 5、种子休眠 6、光周期现象 7、春化作用 8、植物细胞全能性 9、光周期现象 10、冻害 二、填空题(60×0.5分=30分) 1、蒸腾作用常用的指标有、、。 2、完整的C3碳循环可分为、、个阶段。 3、植物呼吸过程中的氧化酶,除细胞色素氧化酶外,还有、、和()等酶。 4、细胞内需能反应越强,ATP/ADP比率越,愈有利于呼吸速率和、ATP的合成。 5、目前,大家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大类、、、、。 6、植物体内IAA的合成,可由经氧化脱氨,生成,或经脱羧生成,然后再经脱羧或氧化脱氨过程,形成,后者经作用,最终生成IAA。 7、培养基中,IAA/CTK的比例,决定愈伤组织的分化方向,比例高,形成,低则分化出。 8、1926年,日本科学家黑泽在研究时发现了。 9、起下列生理作用的植物激素为: a、促进抽苔开花; b、促进气孔关闭;

c、解除顶端优势; d、促进插条生根; 10、感受光周期刺激的器官是,感受春化刺激的器官是。 11、11、植物光周期现象与其地理起源有密切关系,植物多起源于高纬度地区;在中纬度地区植物多在春季开花,而多在秋季开花的是植物。 12、12、光敏素包括和两个组成部,有和两种类型。 13、13、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有、、、。 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主要有、、、。 14、14、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一般培养基成分包括五大类物质,即、、、和。 15、15、生长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生长延缓剂主要作用于,其中的作用可通过外施GA而恢复。 16、16、种子萌发过程中酶的来源有二:其一是通过,其二是通过。 三、选择题(10×1分=10分) 四、1、从分子结构看,细胞分裂素都是。 A、腺嘌呤的衍生物 B、四吡咯环衍生物 C、萜类物质 D、吲哚类化合物 2、C4途径CO2受体的是。 A、草酰乙酸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磷酸甘油酸 D、核酮糖二磷酸 3、短日植物往北移时,开花期将。 A、提前 B、推迟 C、不开花 D、不变 4、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的含量显著增加。 A、天冬酰胺 B、谷氨酰胺 C、脯氨酸 D、丙氨酸 5、能提高植物抗性的激素是。 A、IAA B、GA C、ABA D、CTK 6、下列生理过程,无光敏素参与的是。 A、需光种子的萌发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植物秋天落叶 D长日植物开花 7、大多数肉质果实的生长曲线呈。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但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探讨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什么是循证医学 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3.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 医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不能随意在患者身上进行医学实验。那么,利用人畜共患的疾病或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的机制,探讨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实验性治疗,无疑成为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是人与动物不仅在形态、代谢上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人类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并具有语言和思维能力,所以,人类的疾病不可能都可在动物身上复制,而且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只有把动物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和综合后,才能被临床借鉴和参考,并为探讨临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 第二章疾病概论 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1)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可从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到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 (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只有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例如,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因为人对它无感受性。 (3)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也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可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改变其遗传性。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 以烧伤为例,高温引起的皮肤、组织坏死,大量渗出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等变化均属损伤性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体内有出现一系列变化,如白细胞增加、微动脉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等抗损伤反应。如果损伤较轻,则通过各种抗损伤反应和恰当的治疗,机体即可恢复健康;反之,如损伤较重,抗损伤的各种措施无法抗衡损伤反应,又无恰当而及时的治疗,则病情恶化。由此可见,损伤与抗损伤的反应的斗争以及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常常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应当强调在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的界限,他们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烧伤早期,小动脉、微动脉的痉挛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但收缩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细胞的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 在不同的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是不相同的,这就构成了各种疾病的不同特征。在临床疾病的防治中,应尽量支持和加强抗损伤反应而减轻和消除损伤反应,损伤反应和抗损伤反应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一旦抗损伤反应转化为损伤性反应时,则应全力消除或减轻它,以使病情稳定或好转。 3.试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神经体液机制 疾病发生发展中体液机制与神经机制常常同时发生,共同参与,故常称其为神经体液机制,例如,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部分人群受精神或心理的刺激可引起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主要是下丘脑)的功能紊乱,使调节血压的血管运动中枢的反应性增强,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导致小动脉紧张性收缩;同时,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刺激肾上腺髓质兴奋而释放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并且因肾小动脉收缩,促使肾素释放,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压升高,这就是高血压发病中的一种神经体液机

生理学-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考纲 第五单元呼吸系统 第一节肺通气 第二节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核心命题点: 1.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2.呼吸的调节 呼吸? 第一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 1.呼吸运动(原动力) ●吸气肌:肋间外肌、膈肌——使胸廓扩张; ●辅助呼吸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辅助吸气)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壁肌

表:呼吸运动的形式 形式表现主要参与的肌肉出现的可能原因 腹式呼吸腹壁起伏膈肌提示胸部疾患,也见于幼儿胸式呼吸胸壁起伏肋间外肌提示腹部疾患 混合式呼吸腹壁和胸壁都有起伏膈肌和肋间外肌正常呼吸形式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吸气是主动 呼气是被动 平衡均匀 用力呼吸运动时; 吸入气氧含量减少时、二氧 化碳含量增多时 吸气、呼气都是主 动的 深快,费力; 当严重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时,会出 现呼吸困难 平静吸气时,参与呼吸动作的主要肌肉是 A.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 B.膈肌和肋间内肌 C.膈肌和肋间外肌 D.肋间内肌和腹壁肌 E.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 『正确答案』C 2.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0-肺回缩力 =-肺回缩力 呼气末:-3—-5mmHg 吸气末:-5—-10mmHg

胸内压作用: ①牵引肺,实现肺通气 ②促进静脉血、淋巴液回流 3.肺内压(肺泡内压力) ——由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简单的事情术语化—— 肺通气的阻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实现肺通气

→保持不同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防止肺水肿 肺泡液-气界面形成的表面张力 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成分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B.主要成分是糖脂复合物 C.可防止肺气肿的发生 D.由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 E.主要作用是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正确答案』A 气道阻力 请思考? ——为何阻塞性肺病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支气管哮喘患者呼气比吸气更为困难,其原因是 A.吸气是被动的,呼气是主动的 B.吸气时肺弹性阻力小,呼气时肺弹性阻力大 C.吸气时胸廓弹性阻力小,呼气时胸廓弹性阻力大 D.吸气时气道阻力减小,呼气时气道阻力增大 E.吸气时胸内负压减小,呼气时胸内负压增大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吸气——肺扩张——气管扩张——口径加大——阻力减小; 呼气——肺缩小——气管缩小——口径减小——阻力加大。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1.基本肺容积:基本肺容积是指相互不重叠、全部相加后等于肺总量的指标。 ①潮气量 ②补吸气量 ③补呼气量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总结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总结 1.试比较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的异同。 2.为什么低渗性脱水比高渗性脱水更易发生休克? 3,在低渗性脱水的早、晚期尿量有何变化?阐述其发生机制。 4.为什么低渗性脱水的失水体征比高渗性脱水明显? 5.试述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6.ADH分泌异常综合征为什么能引起等容性低钠血症? 7.试述高渗性脱水发生局部脑出血的机制。 8.在高渗性脱水早、晚期尿钠有何变化?阐述其机制。9.试述扎紧动物一侧后肢2小时后局部的变化及其机制。10.简述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引起水肿的机制。11.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骨骼肌影响有何异同?其机制如何? 12.在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的变化有何异同?阐述其机制。 13.试述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心肌自律性的变化有何异同?阐述其机制。 14.试述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心电图的改变极其机制。15.简述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16.肾脏是如何调节酸碱平衡的? 17.动脉血pH值正常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18.哪些情况下易于发生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为什么? 19.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血气变化特点。20.代谢性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为何降低? 21.简述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机制。22.酸中毒和碱中毒对血钾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23.剧烈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失衡?为什么? 24.代谢性碱中毒与低钾血症互为因果,试述其机制。25.血氯、血钾与酸碱失衡的类型有何联系?为什么? 26.代谢性酸中毒与代谢性碱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何不同?简述其机制? 27.心衰发生时,心脏本身的代偿形式是什么? 28.试比较心功能不全时,心率加快和心肌肥大两种代偿反应形式的意义及优缺点。 29.试述持久的神经一体液代偿反应引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30.试述心衰时血容量增加的发生机制。 31.试述心力衰竭时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有关因素。32.简述心肌肥大转向衰竭的一般机制。 33.简述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主要发生机制。 34.心力衰竭的临床主要表现有哪些? 35.试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机体代谢的变化。36.简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出现少尿的原因。 37.简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多尿发生的机制。38.简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多尿的机制。 39.急性肾功能不全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主要发生机制是什么? 40.简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高血压的机理。 41.试述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管细胞ATP产生减少的原因及后果。 42.简述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最新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2、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3、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吸附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4、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从体内散失到大气的过程。 5、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6、小孔扩散规律:当水分子从大面积上蒸发时,其蒸发速率与蒸发面积成正比。但通过气孔表面扩 散的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 7、必需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8、单盐毒害:任何植物,假若培养在某一单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 9、平衡溶液:植物只有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的溶液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溶液叫平衡溶 液。 10、生理酸性盐:植物对各种矿质元素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若供给( NH4 ) 2SO4,植物对其阳离子的吸收大于阴离子,在吸收NH4的同时,根细胞会向外释放氢离子,使PH 下降。 11、生理碱性盐:供给NANO3时,植物吸收,NO3-而环境中会积累,NA+,同时也会积累OH- 或HCO3-,从而使介质PH升高。 1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能,同化CO2和H2O,合成有机化合物质,并释放O2的过程。 13、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无机磷酸和ADP合成ATP的过程。 14、光补偿点:随着光强的增加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 于呼吸速率,即CO2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表现光合速率为0。 15、co2补偿点:随着CO2的浓度增加,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16、光能利用率: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 ,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17、集流运输速率:是指单位截面积筛分子在单位时间内运输物质的量,常用g/(m2.h)或g/(mm2.s)表示。 18、代谢源与代谢库:是产生和提供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是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 19、呼吸作用:是指一切生活在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为简 单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0:、有氧呼吸:是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1、呼吸速率:每消耗1G葡萄糖可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克数。 22、呼吸商: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CO2的量与吸收O2的量的比率。 23、EMP途径:细胞质基质中的已糖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步骤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24、抗氰呼吸:在氰化物质存在下,某些植物呼吸不受抑制,所以把这种呼吸称为。 25、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中,电子经过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伴随ATP合酶催化,使ADP和磷酸合成ATP的过程。 26、呼吸跃变:当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后突然升高,然后又降低的现象。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病理生理学复习笔记(问答) 疾病概论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1. 先决条件:①昏迷原因明确;②排除可逆性昏迷。 2. 临床判定(3项全部阳性):①深昏迷;②脑干反射全部消失;③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暂停不能引出自主呼吸)。 3.确认试验(至少一项阳性):①脑电波平直;②经颅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形;③体感诱发电位P14 以上波形消失。 4.观察时间:持续12小时无变化。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三种类型脱水的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代偿变化及临床表现 ☆低渗性脱水 (一)概念: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脱水。 (二)原因和机制:体液大量丢失后补液不当,只补水(或葡萄糖溶液)而不补钠。 1、胃肠道失液:呕吐、腹泻; 2、经皮肤失液:大汗; 3、体腔积液:胸水、腹水; 4、经肾丢失:利尿药物、肾脏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三)机体代偿变化: 1、细胞外液的水分向相对高渗的细胞内移动; 2、ADH分泌减少,晚期增加; 3、醛固酮分泌增加。 (四)临床表现: 1、外周循环衰竭(低血容量性休克):细胞外液丢失; 2、失水体征明显:细胞外液丢失; 3、轻症或早期患者缺乏渴感,晚期可有轻度渴感; 4、多尿、低比重尿。 ☆高渗性脱水 (一)概念: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大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脱水。 (二)原因和机制: 1、饮水不足:水源断绝、饮水障碍、渴感减少。 2、失水过多: ①经呼吸道:通气过度 ②经皮肤:高热大汗 ③经肾:尿崩症、渗透性利尿 ④经消化道:呕吐、腹泻 (三)机体代偿变化: 1、细胞内液移向胞外;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思考题

10(1)班植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水通道蛋白? 一类膜的内在蛋白的统称。 2.对于一个具有液泡的植物成熟细胞,其水势由哪几部分组成? 水势=渗透势+压力势 3.干种子吸水是属于什么作用吸水?吸涨式吸水 4.植物缺K+时,对气孔调节起什么作用?K促进气孔张开 5.蒸腾拉力引起被动吸水,这种吸水与水势梯度是否有关?有关 6.陆生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通过导管或管胞向上运输到茎、叶和其他器官主要依靠哪三个力起作用? 7.作物的长势可作为合理灌溉的形态指标,植物缺水表现特征有哪些? 8.什么是灰分元素? 9.植物的必需元素中大量元素有和微量元素有哪些? 10.什么植物体内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多少? 10.油菜缺什么元素会引起花而不实,缺什么元素会使老叶发红。Be ;N 11.参于循环的元素主要分布在植物的什么部位?新叶 12.培养液中缺哪些元素时,缺乏症首先表现在新叶上? 13.Zn与合成生长素的有什么关系? Zn是色氨酸合成酶的金属辅基,而色氨酸有事生长素的前身。 14.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前期、中后期要注意施什么元素的肥料? 前期使用氮肥,中后期使用磷肥和钾肥 15.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是否只有主动吸收,才能使矿质离子在细胞内积累?不是 16.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有哪些?温度,氧气,PH 17.干旱时,给作物施化肥,应注意浇水,为什么? 溶于水利于水分吸收和防止灼伤 18.高等植物的叶绿体有哪些色素?它们在光反应中的作用有哪些主要区别? 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19.植物呈现绿色是否是因为其叶绿素能够最有效地吸收绿光?不是 20.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来源于什么?。水 21.什么叫基粒片层? 22.什么叫光合作用单位? 23.什么叫光反应? 24.光合链是什么? 2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什么部位进行的,它的作用特点是什么?暗反应是在什么部位进行的,它作用的特点是什么?类囊体膜上,基质 26.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什么样的反应?暗反应 27.是什么研究发现导致了叶绿体层膜中存在两个系统的重要发现。艾默生效应 28.卡尔文循环的第一个产物是什么物质?三磷酸甘油酸 29.C 4途径中,CO 2 的受体是什么化合物? RUBP 30.CO 2 进入大豆和玉米叶片所形成的最初产物分别是什么?三磷酸甘油酸,草酰乙酸 31.C 4途径是在叶片什么部位中进行,其固定CO 2 是由什么酶作用的,该酶对CO 2 亲和力高。C 4途径在什么部位中又放出CO 2 。叶肉细胞,PEPC,维管束细胞

植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10及答案

1、乙烯的三重反应2、光周期3、细胞全能性 4、生物自由基5、光化学烟雾 1、植物吸水有三种方式:____,____和____,其中____是主要方式,细胞是否吸水决定于____。 2、植物发生光周期反应的部位是____,而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是____。 3、叶绿体色素按其功能分为____色素和____色素。 4、光合磷酸化有两种类型:_____和______。 5、水分在细胞中的存在状态有两种:____和____。 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致可分为三大过程:⑴_____,它的任务是____;⑵________,它的任务是_________;⑶________,它的任务是_________。 7、土壤水分稍多时,植物的根/冠比______,水分不足时根/冠比_____。植物较大整枝修剪后将暂时抑制______生长而促进______生长。 8、呼吸作用中的氧化酶_________酶对温度不敏_________酶对温度却很敏感,对氧的亲和力强,而______酶和______酶对氧的亲和力较弱。 9、作物感病后,代谢过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概括起来 ⑴_________,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 1、影响气孔扩散速度的内因是()。 A、气孔面积B、气孔周长C、气孔间距D、气孔密度 2、五大类植物激素中最早发现的是(),促雌花是(),防衰保绿的是(),催熟的(),催休眠的是()。 A、ABAB、IAAC、细胞分裂素D、GAE、乙烯 3、植物筛管中运输的主要物质是() A、葡萄糖B、果糖C、麦芽糖D、蔗糖 4、促进需光种子萌发的光是(),抑制生长的光(),影响形态建成的光是()。 A、兰紫光B、红光C、远红光D、绿光 5、抗寒性较强的植物,其膜组分中较多()。 A、蛋白质B、ABAC、不饱和脂肪酸D、饱和脂肪酸 四、是非题:(对用“+”,错用“-”,答错倒扣1分,但不欠分,10分)。 ()1、乙烯利促进黄瓜多开雌花是通过IAA和ABA的协同作用实现的。 ()2、光合作用和光呼吸需光,暗反应和暗呼吸不需光,所以光合作用白天光反应晚上暗反应,呼吸作用则白天进行光呼吸晚间进行暗呼吸的节律变化。 ()3、种子萌发时,体积和重量都增加了,但干物质减少,因此种子萌发过程不能称为生长。 ()4、细胞分裂素防止衰老是在转录水平上起作用的。 ()5、在栽培作物中,若植物矮小,叶小而黄,分枝多,这是缺氮的象征。 五、问答题(每题10分,30分) 1、试述植物光敏素的特点及其在成花过程中的作用。 2、水稻是短日植物,把原产在东北的水稻品种引种到福建南部可以开花结实吗?如果把原产在福建南部水稻品种引种到东北,是否有稻谷收获,为什么? 3、植物越冬前,生理生化上作了哪些适应准备?但有的植物为什么会受冻致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期末总结-植物生理学实验总结

《植物生理学》期末总结:植物生理学实验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水势(water potential): 体系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自由能与每偏摩尔体积纯水的自由能之差值,用ψw表示。 2.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指细胞耦联各种刺激信号(包括各种内外刺激信号)与其引起特定生理效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 3.呼吸跃变(respiratory climacteric): 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随着果龄而降低,但在后期会突然增高,呈现“呼吸高峰”,以后再下降的现象。 4.呼吸跃变(respiration climacteric): 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随着果龄而降低,但在后期会突然增高,呈现“呼吸高峰”,以后再下降的现象。 5.渗透作用(osmosis):

是一种特殊的扩散,指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对于水溶液而言,是指水分子从水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 6.集体效应(group effect): 在一定面积内,花粉数量越多,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越好的现象。 7.光补偿点(light pensation point): 随着光强的增高,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到达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CO2吸收量等于O2释放量,表观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称为光补偿点。 8.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乙烯的“三重反应”(triple response): 乙烯对植物生长具有的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或根的增粗和使茎横向生长(即使茎失去负向地性生长)的三方面效应。 10.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 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

生理学-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考纲分析及考分预测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呼吸肌,胸内负压,肺泡活性物质; 基本肺容积:肺活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呼吸运动的调节:化学因素和肺牵张反射对呼吸的调节。 概述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包括三个过程: 一、肺通气 1.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有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 2.胸膜腔负压:胸膜腔内的压力通常都低于大气压故简称胸内负压。1)行成原理: ①胸膜腔密闭。(气胸时负压消失) ②胸廓的发育大于肺的发育。 ③肺是弹性组织被牵张时有回缩力。 2)胸腔负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0-肺回缩力 可见胸腔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决定的。 3)生理意义 (1)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

(2)促进V血和L液的回流。 (3)维持气管和纵隔的位置。 3.肺通气的阻力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份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2)生理作用: 1)降低肺弹性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固尔苏) 2)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3)防止肺泡内的液体积聚而发生肺水肿。 二、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一)基本肺容积 (1)潮气量 (2)补吸气量 (3)补呼气量 (4)残气量(余气量) (二)肺容量 1.深吸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 2.功能残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3.肺活量:尽力吸气后所尽力呼出的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储备量的多少。 4.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指在一次尽力 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前3秒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83%、96%、99%)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较理想的动态指标。 5.肺总量=肺活量+残气量。 (三)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1.肺(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呼出或吸入的气体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意义: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 2.(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3.肺泡(有效)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并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意义: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 三、呼吸气体的交换 1.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动,直至两处压力相等(可见压力差决定气体方向)。 2.压力差是交换的动力。 分压差:不同器官内同一气体的压力差距。 小结: 1.肺换气透过的结构是呼吸膜。 2.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效能。 3.PO2和PCO2何处最高? (1)PO2:肺泡>血液>组织细胞; (2)PCO2:组织细胞>血液>肺泡。 4.影响肺通气的因素 (1)呼吸膜面积和厚度:3亿肺泡总面积100m2。6层厚度不到1微米。肺毛细血管血量60-140ml(半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1.发热与过热有何异同? 发热与过热相同点为:①两者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②体温均高于正常值的0.5℃;不同点为:①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过热时调定点并未上移;②发热时体温升高不会超过调定点水平,而过热时体温升高的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③从体温升高的机制来说,发热是主动性调节性体温升高,而过热是由于调节障碍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2.(可能为填空)发热的发病学有哪些基本环节? 发热的发病学有3个基本发病环节:(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产内生致热原(EP)细胞,产生和释放EP,作为“信使”,经血流传递至下丘脑;(2)中枢调节,EP促使中枢发热介质释放,使体温调定点上移(3)发热效应,通过传出神经引起骨骼肌寒战使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因产热大于散热而体温升高。 3.(可能为填空)发热过程分为哪几个时相?各有什么特点? 发热过程分3个时相。第一时相为体温上升期,体内产热大于散热,患者畏寒、皮肤苍白、出现寒战和“鸡皮”;第二时相为高峰期,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平衡,患者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干燥;第三时相为体温下降期,产热小于散热,患者出汗而皮肤潮湿。 4.试述发热时临床上出现畏寒、皮肤苍白、干燥、寒战和鸡皮表现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在发热的第一时相,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不断升高。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皮胶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而致皮肤苍白;皮肤血流减少,皮温下降刺激冷感受器,信息传入中枢而有畏寒感觉。鸡皮和皮肤干燥是经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引起皮肤立毛肌收缩、关闭汗腺而致。寒战则是全身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不断产热所致。 5.失血性休克产生什么类型缺氧?血氧指标有何变化? 失血性休克时既有失血性贫血,又有循环功能障碍,前者造成血液性缺氧,血氧变化有动脉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后者造成循环性缺氧,血氧变化有动脉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正常,静脉血氧含量降低,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总的变化是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均降低,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化不大。 6.煤气中毒如何导致缺氧? 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由于CO与Hb的亲和力比氧气大210倍,故当吸入气中有0. 1% CO,血液中可有50%HbCO,Hb与co结合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而结合后,不易解离。此外,co还有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一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中O2不易释出的作用。 7.试述缺氧与紫绀的关系如何 缺氧常有紫绀,但并非都出现紫绀,如严重贫血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因血红蛋白量少,缺氧时脱氧血红蛋白很难达到5g/dl,故不出现紫绀;如co中毒引起血液性缺氧,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呈樱桃红色也难见紫绀;又如氰化物中毒引起的组织中毒性缺氧,因组织用氧发生障碍,血液中氧释放减少,毛细血管处血氧饱和度增高,血液颜色鲜红,也无紫绀。紫绀常是缺氧的表现,但紫绀患者不一定都有缺氧,如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紫绀,但往往无缺氧。 8.比较氧疗对不同类型缺氧病人的治疗效果 对缺氧病人的基本治疗为氧疗,但因缺氧的类型不同,氧疗效果有较大的差别异:1、氧疗对低张性缺氧效果最好。吸氧可增高肺泡气氧分压,促进氧在肺泡中弥散,使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增高,血氧含量增多。对组织供氧增加。高原性肺水肿吸纯氧有特殊疗效。但右向左分流的病人,因吸入的氧无法与流入左心的静脉血起氧合作用,一般吸氧对改善缺氧的作用较小。②血液性缺氧和循环性缺氧的共同特点是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吸入高浓度的氧虽然能提高Pa02,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增加十分有限,主要增加的是血浆内溶

植物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植物生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植物体内水分通常以和二种状态存在,其中 水比例越高植物抗逆性越强。 2、植物矿质元素中,调节保卫细胞渗透势而调控气孔开启的主要是, 参与IAA生物合成的是,作为质蓝素(PC)组分参与光合电子传递的是。 3、C 4植物的光饱和点比C 3 植物;C 4 植物的CO 2 补偿点一般比C 3 植 物,而其CO 2饱和点比C 3 植物;C 4 植物的表观量子效率 一般比C 3 植物。 4、植物激素中,促进生根的是,促进侧芽分化的是, 被称为“成熟激素”的是。 5、植物抗盐的御盐性机制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 和。 6、根系主动吸水的动力是,根系被动吸水的动力 是。植物水分向上长距离运输的途径是区。 7、植物必需元素中,缺乏后首先表现生长点坏死的是,缺乏后影响花粉 发育表现“花而不实”的是,缺乏后影响生长素合成并导致“果树小叶病”的是。 8、植物的光合电子传递进行的场所在膜。光合电子传递的最初电子供 体是, 最终的电子受体是。光合磷酸化的动力是。 9、植物激素中,打破休眠促进萌发的是,促进休眠抑制萌发的 是,具有“三重反应”的是。 10、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有、 和等。 二、选择题 1、植物细胞具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是()。 A.内质网 B.核糖体 C.大液泡 D.溶

酶体 2、下列几组元素中,缺乏后症状都首先表现在上部嫩叶上的是()。 A. N、P、Mg B. K、Cl、Cu C. Na、Mg、Mo D. Ca、Fe、Mn 3、不同光合电子传递方式中,能生成NADH的是()。 A. 环式 B. 非环式 C. 假环式 D. 都可以生成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植物次生代谢物的是()。 A. 青蒿素 B. 花色素苷 C. 甲硫氨酸 D. 生物碱 5、根系干旱产生的向上运输的促进气孔关闭的化学信号是()。 A. K+ B. IAA C. GA D. ABA 6、有利于维持植物顶端优势的条件是()。 A. 提高CTK B. 提高IAA C. 提高GA D. 提高CTK/IAA 7、对促进需光种子萌发最有效的光是()。 A. 蓝光 B. 红光 C. 远红光 D. 绿光 8、延缓植物衰老的机制不包括()。 A. ROS增加 B. CTK增加 C. SOD活性提高 D. 抑制ET合成 9、植物细胞内具有双层外膜的亚细胞结构是()。 A. 微体 B. 叶绿体 C. 核糖体 D. 溶酶体 10、下列几组元素中,缺乏后症状都首先表现在下部老叶上的是()。 A. Si、K、Zn B. P、Mo、Cu C. Ca、Fe、Mn D. N、K、Mg 11、光合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生成的同化力是()。 A. ADP+NADP+ B. ATP+NADPH C. GTP+NADH D. ATP+NADH 12、下列物质中,属于植物次生代谢物的是()。 A. 紫杉醇 B. 丙酮酸 C. 甲硫氨酸 D.

植物生理学 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总结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1.ACC合酶:催化SAM裂解为5’-甲硫基-腺苷和ACC的酶,为乙烯合成的 限速酶 2.矮壮素(CCC):抑制GAs合成,进而抑制细胞伸长的人工合成生长延缓剂 3.必须元素:在植物生活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直接生理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元 素 4.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5.长日植物: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间才能成花的植物。如 延长光照或在暗期短期照光可促进或提早开花,相反如延长黑暗则推迟或不能开花 6.单性结实:有些植物的胚珠不经受精,子房仍能够继续发育成没有种子的果 实 7.单盐毒害:植物生长在只含有一种金属元素的溶液中而发生受害的现象 8.代谢源与代谢库: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部位或器官(成熟叶);消耗或贮藏 同化物的部位或器官(根、果实) 9.分化:从一种同质性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同的异细胞 类型的过程 10.光周期现象:昼夜的相对长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光呼吸:植物和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和放出二氧化碳的现象 12.光形态建成: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 13.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在某一生育周期内得到足够日数的适合光周期,以后 即便放置在不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仍可开花 14.光和速率:光合强度,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吸收的CO2或释放的O2量, 或单位时间单位也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量 15.光饱和点:在光照强度较低时,光和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强度进一步提 高时,光和速率的增加逐渐减小,当超过一定光强时,光和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 16.HSP:在高于植物正常生长温度刺激下诱导合成的新蛋白

植物生理学期末考试大题

1 简述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水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原生质含水量为50-60%,2水分是某些代谢过程中的参加者3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质4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形态5与植物的生长和运输有关6水可以调节植物的体温,还有特定生态作用,调节植物的环境条件如:大气湿度等 2 什么是渗透调节?功能如何? 指植物生长在渗透胁迫条件下,其细胞在渗透上有活性和无毒害的作用的主动净增长过程。有活性溶质增长的结果是细胞浓度增大渗透势降低,使其在低渗透势生境中能够吸收水分,此过程为渗透调节。生理功能包括:维持细胞膨压变化不大,有利于其他生理活性的进行:维持气孔张开,保证光合作用进行。 3 k+泵 K+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光照条件下磷酸化形成ATP活化ATP酶k+泵水解ATP来驱动h+穿膜转移;保卫细胞ph升高,产生电化学势梯度;k+进入保卫细胞保卫细胞水势降低;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在黑暗中则相反 4细胞信号传导?膜上的信号转换是如何实现的? 细胞信号传导是指偶联各种胞外刺激信号与其相应的生理反应之间的一系列的分子反应机理,膜上信号转换通过G蛋白内膜内侧,依赖自身的活化与非活化循环实现跨膜信号转换。C4途径与CAM途径有何异同 相同都有pep羧化酶co2初步固定和糖的形成分开进行 异同c4植物把co2的固定和糖的形成从空间隔开,而CAM将其一时间隔开 C4植物有花环结构,CAM没有c4植物气孔白天开放,夜间关闭,CAM相反 5光周期 定义: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作用:指导引种控制开花维持作物营养生长缩短育种年限距离;大豆为短日照植物南方品种移至北方时,由于短日时间推迟,开花推迟。北方品种移至南方时短日时间来的早,开花提前。 6关于光呼吸 不完全消除不会有利,因为光呼吸为尤重要的生命机理作用:消除乙酸毒害维持c3途径的运转防强光对光合机构的危害氮代谢的补充 7气孔昼开夜闭的机理 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构成,吸水开放,失水关闭保卫细胞有叶绿体,可光合作用淀粉磷酸化酶具有双从作用,低ph催淀粉合成,高ph淀粉分解具体机理;白天光照保卫细胞光合作用,消耗co2,ph升高,淀粉磷酸化酶分解为可溶性葡萄糖,保卫细胞水势降低,从相邻细胞吸水,开放。晚上相反。 8绿色植物是如何把光能转化为活跃化学能的? 光能的呼吸与传递引起原初反应推动电子传递使NADP变为NADPH 通过光合磷酸化形成ATP 植物体内活性氧积累过多会造成哪伤害植物如何消除这些危害 伤害:伤害核酸伤害蛋白质细胞质过氧化膜脂过氧化物mda作为交联剂破坏核酸蛋白质等大生物分子 消除:酶促防御系统:SOD CAT POD GR 非酶促活性氧消除剂;ASA VITE GSH 9地上和地下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根系生长须地上部提供光合产物,生长素,维生素地下唯地上提供水分矿质分裂素2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只有维持两者的恰当比例才能高产3调整根冠比如氮地下吸收运至地上,缺乏时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更缺氮,地上部分收到抑制根冠比增加,氮肥充足,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