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高一(上)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1. 主要内容:集合的基本概念、空集、子集和真子集、集合的相等;集合的交、并、补运

算。四种命题形式、等价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 基本要求:理解集合、空集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理解子集、真子

集、集合相等等概念,能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理解交集、并集,掌握集合的交并运算,知道有关的基本运算性质,理解全集的意义,能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理解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能写出一个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在简单问题的情景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

3. 重难点: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难点是对集合

有关的理解,命题的证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

4. 集合之间的关系:(1)子集:如果A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那么A是B的子集,

记作A B.(2) 相等的集合: 如果A B, 且B A,那么A=B.(3). 真子集:

A B 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记作A B.

5. 集合的运算:(1)交集:A B {xx A且x B}.

(2) 并集: A B {xx A或x B}. (3)补集:C U A {xx U且x A}.

6.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如果P Q,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如果P Q,那么P是Q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命题P与命题Q是等价命题。有关概念:1. 我们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

2. 数集有: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3.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4. 用平面区域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集合的图示法,所用图叫做

文氏图。

5. 真子集,交集,并集,全集,补集。

6. 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等价命题。

7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注意:1. 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各不相同的。

2 集合与元素的属于关系与几何之间的包含关系,两者不能混淆。

3. 证明 A 是 B 的充要条件:(1)充分性的证明: A B.(2) 必要性的证明: B A.

4.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假) ,因此它们是等价命题,逆命题与否 命题互为

逆否命题。

第二章 不等式

1. 主要内容:不等式基本性质、不等式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分时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无理不等式的解法、某些高次不 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

2. 基本要求: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常用的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一元二次不 等式的解

法,掌握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及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会解简单的无 理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掌握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 路,并会用这些方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3. 重难点:重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及 其证明。

难点是分式不等式与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解不等式的应用,比较 法、综合法、分析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如果 a b 0, 那么 n a n b(n N ,n 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可根据 与 0 的关系来求解,注意 解的区间的表示, 不等式组也是一样。 解分式不等式的方法就是将它转化为解整 式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如果 a b,b c;那么 a c.

2.

如果 a b, 那么 a c bc

3.

如果 a b,c 0,那么 ac bc : 如果 a 4.

如果 a b,c d, 那么 a c b d. 5.

如果 a b 0,c d 0, 那么 ac bd. 6.

如果 a b 0,那么 0 1 1.

a b

7.

如果 a b 0,那么 n a b n (n N )

b,c 0,那么 ac bc. 8.

两个基本不等式: 1. 对于任意实数 a 和b,有a 2 b 2

2ab,当且仅当 a b 时等号 a 2 b 2

成立。 2. 对任意正数 a 和b,有 a b

ab ,当且仅当 a b 时等号

2

a 2

b 2 成立。我们把 a b 和 ab 分别叫做正数 a 、 b 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2

第三章 函数的基本性质

1. 主要内容:函数、函数的运算;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函数的最大 值或最小值。

2. 基本要求:理解函数的概念, 能使用函数的记号 y f (x)表示 y 是x 的函数 ,会

求函数值 f (a) ,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理解函数运算意义,会求两 个函数的和与积。掌握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概念,会求一些简单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 重难点:重点是函数关系的建立,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等的判定,以 及由函数图像研究其性质和由函数性质研究其图像的一般方法。 难点是求函数 的值域、最大值和最小值。

注意 :⑴函数的运算中一定要考虑函数自变量的定义域, 定义域会随着函数的运 算改变而改变。

⑵函数讲到奇偶性时其定义域一定要关于原点对称。

⑶偶函数的性质: f (x)= f( x) .

⑷奇函数的性质: f (x) f( x).

⑸单调性和最值性。

⑹零点的概念,实际上,函数 y f ( x)的零点就是方程 f ( x) =0的解,也

就是函数 y f (x) 的图像与 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第四章 幂函数、指数函

数和对数函数 ( 上)

1. 主要内容: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在 (0, )内的单调性。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 基本要求:掌握幂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性质, 特别是在 (0, )内的单调性会画幂 函数的图像,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3. 重难点:重点是幂函数性质的探求,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难点是幂函数性质的运

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注意:1. 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 x k(k为常数,k Q )叫做幂函数。

2. 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 a x(a 0且a 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形式一定要区分开。指数函数的性质:1. 指数函数y a x的函数值恒大于零.性质

2. 指数函数y a x的图像经过点(0,1).

3. 函数y a x(a >1)在( , )内是增函数;

函数y a x(0

高一(下)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

1. 主要内容: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在(0, )内的单调性。对数;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

函数及其性质;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2. 基本要求:掌握幂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性质,特别是在(0, )内的单调性。会画幂函数

的图像,熟练地将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对数积、商、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换底公式并会灵活运用,掌握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在定义域、值域以及图像上的关系。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结论,会解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3. 重难点:幂函数性质的探求及其运用。对数的意义与运算性质,反函数的概念,指数

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单调性)。

说明:①幂函数y x ( Q, 是常数)的定义域D 由常数确定,但总有

0,+ ) D.D不外乎是( 0,+ ),[0,+ ),(- ,0) (0,+ ),(- ,+ ) 四种。当

D ( ,0) U(0, )或D=(- ,+ )时,幂函数y x 是奇函数或偶函数,因此研究幂函数的性质,主要是研究幂函数在(0, ) 上的性质。当0时,y x 在( 0,+ )是增函数;当0时,y x 在( 0,+ )上是减函数,幂函数的图像都经过(1,1) 。

②指数函数y a x(a 0,且a 1)有些同学常会与幂函数y x ( Q, 是常数) 混淆。

③换底公式log b N log a N .(其中a 0,a 1,b 0,b 1,N 0)

log a b

④函数y f ( x)的定义域是它的反函数y f 1(x) 的值域;函数y f(x) 的值域

就是它的反函数y f 1(x) 的定义域。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

y x 对称。

⑤对数函数y log a x(a 0,且a 1)与指数函数y a x(a 0,且a 1)互为反函数。

⑥在解对数方程时必须对求得的解进行检验,因为在利用对数的性质将对数方程变形的

过程中,如果未知数的允许值范围扩大,那么可能会产生增根。

第五章三角比

第1 节任意角的三角比

1. 主要内容: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与某个角有重合终边

(包括这个角本身)的角的集合,弧度制,角度与弧度的互化,圆的弧长公式,扇形的面积公式。任意角的六个三角比(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 的定义及它们在各象限的符号。终边相同的两个角的同名三角比的关系,单位圆。

2. 重难点:任意角的三角比的定义,由角的范围求三角比的取值范围和由三角比的取值

范围求角的范围。

第2 节三角恒等式

1. 主要内容: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倒数关系、商数关系和平方关系) 、诱导公式、两角和

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两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理】三角比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2. 重难点:三角恒等变形,如何灵活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恒等变形,三角公式的变式

训练。

第3 节解斜三角形

1. 主要内容: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三角形的面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扩充

的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 重难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